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四节图片版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一个稳定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 群落中含有各自生态位,种群间 能避免直接竞争,从而又确保了 群落稳定。
第6页
群落是一个种群互相作用、生态位分化 种群系统,各种群在它们对群落时间、空间 和资源利用方面,以及互相作用也许类型 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
因此,由多个种群构成生物群落,要比单 一个群群落更能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 长期较高生产力、含有更大稳定性。
4 干扰与群落缺口形成与重新侵占
干扰使得连续群落出现断层(缺口)。 比如:森林中林窗、草原中老鼠频繁活动
形成挖掘小斑块等。 缺口重新恢复或侵占普通有两种形式 (过程)。
(1)抽彩式竞争 (2)小演替
第16页
(1)抽彩式竞争
① 概念 缺口被周围群落任何一个种类侵入 和占有并发展成为优势种,哪个种成为 优势种完全取决于随机原因。
第21页
5 干扰频率对物种多样性影响——
中度干扰假说
即中档程度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 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缺口,假如 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 因而多样性较低; ② 假如干扰间隔期很长,使演替过程能发展 到顶极期,多样性也不很高; ③只有中档于扰程度使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 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S=cAz
3 岛屿效应
岛屿面积越大,种数越多现象。
第25页
(二)MacArthur平衡说
岛屿上物种数决定于物种迁入和灭亡平衡。 这是一个动态平衡,不断地有物种灭亡,也 不断地由同种或别种迁入而补偿灭亡物种。
依据平衡说,可阐明下列4点:①岛屿上物种 数不随时间而改变;⑦这是一个动态平衡, 即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种所代替;③大岛 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种;④随岛距大陆距 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种数逐步减少。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是特定地理区域的生物群体。
它们的组成和结构是研究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群落由不同种类的生物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真菌等。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了复杂而精密的生态系统。
本文将从组成和结构两个方面介绍生物群落的特点和意义。
一、生物群落的组成1. 植物植物是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的数量和种类对于决定生物群落的特点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
植物可以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两类,它们的根系、茎干、叶片和果实都是生出生态学家关注的方面。
在不同生态环境下,不同的植物会适应不同的生长条件,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高大的树木密集生长,形成茂密的树冠,这是由于热带雨林环境温度高、降雨充足,可以提供足够的水分和养分支持植物生长,而在荒漠地区,植物生长条件恶劣,沙漠植被少量而稀疏。
2. 动物动物是另一种重要的生物组成部分,它们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传播种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之间的互相依赖使得动物种群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时,整个生态系统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草原上,羚羊等草食性动物数量众多,它们可以控制植被生长,维持草原的健康生态。
而在热带雨林中,食虫兽、猿猴类动物的数量较多,它们可以帮助传播植物种子,促进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3. 微生物微生物虽然数量相对较小,但对于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它们可以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养分,参与传播病原体等。
细菌、真菌、原生生物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例如,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参与养分循环过程,帮助植物吸收养分,还可以定居在植物根系周围,形成生态共生关系。
同时协同参与分解枯萎植物等病原体,维持生态平衡。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1. 群体组成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物种数量和构成、每种物种的数量、同一种物种的个体数量等方面。
不同物种数量和个体密度的变化对于生物群落稳定性和动态平衡有着直接影响。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组成微生物群落是指生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中所有微生物的总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各种微生物,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体的健康,并且对环境的污染以及疾病的发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微生物的组成、丰度、多样性、群落的稳定性和群落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和古菌等组成。
其中,细菌是微生物群落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一类,占据着微生物群落的主导地位。
真菌和病毒的数量相对较少,但它们在微生物群落中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微生物群落的丰度指的是微生物的数量,通常用微生物密度来表征。
微生物群落的密度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湿度、氧气、光照等因素。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的丰度也会有所不同。
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是指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是微生物群落的一个重要特征。
微生物的多样性直接关系到微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生物体的健康。
多样性较高的微生物群落往往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是指微生物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和调节能力,是微生物群落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性受到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微生物群落间的相互作用是微生物群落形成和维持的关键因素之一,各种微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微生物群落的稳定态。
二、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体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与人类的健康、环境保护、农业等多个领域都有关。
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可以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鉴定来实现。
细菌是微生物群落中最为丰富和多样的一类微生物,其种类和数量都非常之多。
细菌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体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人体内的细菌群落与宿主的健康密切相关,包括肠道菌群、口腔菌群和皮肤菌群等。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物质循环的过程与特点
01
02
03
物质循环的途径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群落和 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的,包 括水循环、碳循环、氮循 环等。
物质循环的特点
物质循环是周而复始的, 具有全球性。
物质循环的意义
物质循环维持了生物圈中 物质的相对稳定,保证了 生物群落的正常运转。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相互依存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能量流动推动物质循环,物 质循环为能量流动提供物质基础。
特点
生物群落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动态性和稳定性等特点。其中,多样性体现在物种组成 、生态位分化、基因多样性等方面;复杂性体现在物种间相互作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方面;动态性体现在群落演替、物种迁移等方面;稳定性体现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相对
稳定。
生物群落的重要性
1 2 3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种 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 稳定。
主要功能
消费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到传递能量和物质的作用,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将生产 者的能量和物质传递给更高级别的消费者。
分解者Biblioteka 腐生生物以死亡的生物体或有机废弃物为食的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 等。
主要功能
分解者在生物群落中起到降解有机物质的作用,将复杂的有 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供生产者再利用。
非生物因素
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保护生物群 落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 性和稳定性。
提供生态服务
生物群落为人类提供许多重要的生态服务,如净 化空气和水、控制土壤侵蚀、提供食物和药物等 。
生物群落的分类
按生境类型分类
生物群落的组成及结构

群落中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即相对 盖度。
3 某一物种的盖度与盖度最大物种的盖度比称为盖度比。 ○ 各个种的分盖度相加是不是等于整个群落的总盖度? ○ 为什么不写成总盖度??
分盖度或层盖度之和大于总盖度。
•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 草原群落,以离地面2.54cm断面面积计算 – 森林群落,以离地面1.3m断面面积计算
• 重量s(腰高断面积);h(树干高);
– f(是用形来衡数量种)群形生物数量或是现树存量干多少体的指积标与。在等草原高
同植研底究的中,圆这一柱指体标特积别重之要。比.
•
体积
–
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在森林植被研究
以获得木材生产量(称为材积)。
2、综合数量指标
02
不同学者主张用不同的方 法来计算优势度:多度、 体积、盖度、密度or重量?
01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 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草原群落,相对优势度等于相对盖度。
重要值 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其特点是简单、明
确。 计算公式: I.V.=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对基盖度)
2、叶片大小、性质及叶面积指数
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它在 植物体的结构中不仅数量大,而且对环 境的适应也表现得最为突出和多样,在 群落结构和外貌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全非单 复叶•缘全叶叶叶子:缘::的的叶:质特一 一缘叶地征个 个平 缘:表叶 叶反整 有现柄 柄映的 锯生为上 上,齿境五只 着无、中个生生锯有光方12齿波、张~面温形叶多:、或片数水分的分等裂因,离子如的的棉叶综、 片合油 ,作菜 如用的 蚕。划叶 豆分为:
02
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 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 变而侵入,也可能是衰退 中的残遗种。
群落生态学PPP文档(最全版)

4、群落的基本特征
(4)、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 态结构、营养结构。
(5)、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 动态、演替与演化。
(6)、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 特定的生境。
(7)、群落的边界特征:或明确或不明 确的边界。
(8)、不同物种在群落中作用不同
二、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性质 分析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4.频度:某个物种在 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 率。频度=某种出现的 样方数/样方总数 ×100%
Raukiaer定律:A>B>C≦D<E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5.高度:自然高度和绝对高度。 6.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
一物种的重量占全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边缘效应产生的原因: 在群落交错区往往包含两个重叠群落中所有的一些 种以及交错区的特有种; 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比较复杂,两类群落中的生物能 够通过迁移而交流,能为不同生态类型植物定居, 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营巢地隐蔽条件。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边缘效应原理的实践意义
利用群落交错区的边缘效应增加边缘长度和交错区 面积,提高野生动物的产量。
开放型
边界模糊,渐进 物种间少或没有集合 协同进化不普遍或不明确
丰度
丰度
地理范围 地理范围
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 渡带):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群落交错区的生物种 类和种群密度增加的现象称边缘效应。
关键种
生物群落中,处于较高营 养级的少数物种,其取 食活动对群落的结构产 生巨大的影响,称关键 种。关键种可以是顶极 捕食者,也可以是那些 去除后对群落结构产生 重大影响的物种。 。
第八章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共37张PPT)

〔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
S
H' Pi*log2Pi
i1
H'为多样性指数; Pi是第i中的个体数与该样方总个数 之比值; S为样方种数。
香农—威纳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种类数目;其二是 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种类数目越多,多样性越大 ;同样,种类之间个体分配的均匀性增加,也会使多样性 提高。
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 或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1902年,瑞士学者C.Schroter 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空间异质性(spa或tial h多ete个roge群nei落ty):之群落间空(间或环境生中态各个地局部带性之质不间同的)的程度过。 渡区域。
香农—威纳指数包含两个因素:其一是种类数目;
P四i是、第群i落中组的•织个—体群—数影与落响该群样交落方错结总构个区的数因之是素比一值;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在这里,群 他认为任何一个落植物中群落种都的要经数历一目个从及先一锋阶些段到种相群对稳密定的度顶比级阶相段的邻演替群过落程。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
基盖度是指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对于草原群落,常以离地面1英寸 (2.54cm)高度的断面积计算;而对森林群落,那么以树木胸高 (1.3m处)断面积计算。基盖度也称真盖度。乔木的基盖度持称为 显著度。
〔3〕频度 频度〔frequency〕:是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
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Raunkiaer频度定律:
度〕 所以在一个复杂的群落中,植物生长、发育的异时性会很明显地反映在群落结构的变化上。
群落生态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常规的群落类型
机体论学派 封闭型
清晰的边界 分明的群落交错区 明显的集合 物种相间
个体论学派 开放型
边界模糊,渐进 物种间少或没有集合
4
23:53:25
§2 群落的种类组成 一、种类组成性质分析
最小表现面积 优势种和建群种: 亚优势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 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
23:53:25
5
二、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多度 密度: 盖度: 频度: 高度: 重量和相对重量:
重要值
注意相对指标与指标比的差异
23:53:25
6
三、种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三个层次 物种多样性类型
α 多样性 : β 多样性 : γ 多样性
23:53:25
7
§3 群落的外貌和结构
23:53:25
14
二、群落的演替
演替的划分类型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 可以分为: 世纪演替 长期演替 快速演替 按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可 以分为: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按基质性质,可以分为: 水生演替 旱生演替
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 可分为: 内因性演替 外因性演替 按群落代谢特征,可分 为: 自养性演替 异养性演替
结构简单化 不能充分利用环境 生产力下降 群落旱生化 对外界环境的轻微改 造 残遗种现象存在
23:53:25
21
五、演替的顶极学说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研究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
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是生态系统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生物群落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一、生物群落的组成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和特定时间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依赖的各种生物种群集合。
生物群落的组成因素包括物种种类、物种数量、物种的相对丰富度和多样性等。
物种的相对丰富度是指在物种组成中,每个物种的数量对总数量的比例。
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中物种的复杂程度,包括物种的数量、丰富度和均匀度。
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种类可以分为两类:指示种和伴生种。
指示种是指在生物群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物种。
伴生种是指在生物群落中不占有重要地位,但可以与其它物种相互依存共存的物种。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通过食物链传递的,因此生物群落中的物种种类、数量和相对丰富度对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营养循环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生物群落的结构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间的相对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几个特征:伴生关系、食物链、物种分布和生境。
伴生关系是指同一个生境内的一种或多种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共生、互利和互竞等关系。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物种之间的食物关系,食物链的存在和变化对物种的生存和繁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物种分布涉及主要因素为环境,气候、土壤等因素将对不同物种的生存和定居产生重要影响。
生境是指生物群落所处的环境因素,如阳光、水的平衡、土壤等,生境的差异将极大地影响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生物种群数量的分布。
生物群落结构对生态系统功能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生物群落的伴生关系和食物链把营养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构成了完整的生态食物网,以维持物种之间的相对平衡和生存的依赖关系。
三、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的因素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度、生物群落的结构等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
第6章: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常用的为两因素的综合优势比(SDR2),即在密度比、盖度比、 频度比、高度比和重量比这五项指标中取任意两项求其平均 值再乘以100%, 如:SDR2=(密度比+盖度比)/2×100%。
三、种间关联
❖ 在一特定的群落中,如果两个种出现在一起的次数比期望的 更频繁,它们就具正关联;如果它们共同出现的次数少于期 望值,则它们具负关联。
标,常用单位面积干重表示(g/m2)。 7. 体积(volume)——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二)种的综合数量指标
1. 优势度(dominance)—— 表示一个种在 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具体定义和测度指标目前尚不统一: 一些学者认为盖度和密度为优势度的度量指标。 也有的认为优势度即“盖度和多度的总和”或“重量、盖度
公式表示: d=N/S
式中:d——密度; N——样地内某种植物的个体数目; S——样地面积。
• 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 样地内某一种的个体数占全部种 个体数的百分比。
• 密度比(density ratio):某一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 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测定方法: 以m2或km2为单位随机选定若干样方(sample plot),通过 对样方物种的计数来统计和计算整体区域的种群密度
• 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林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 种。
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其中优势层的优势 种(此处为乔木层)常称为建群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 作用都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 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第五章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种间关系和生态演替

现在是14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一)海洋动物摄食的基本类型和食性分化
动物食性的基本类型 1、按照食物的性质分:
种间关系主要表现在营养关系(即食物关
系)上,也表现在生存空间及其他方面的相互依 赖,相互上,如竞争及各种共生现象。
现在是10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种间关系的意义 群落中的种间关系把群落中各种生物联系
在一起,构成错综复杂的生命之网。群落中的
物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现在是11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3、冗余种:从群落中被去除时,它的功能作用可被其他物种所取
代而不会对群落的结构功能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并非真正的“多 余”。
现在是8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四、群落结构的季节动态
1、季节演替(seasonal succession) 很多海洋生物群落(特别是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
(主要是优势种)表现出季节性的特征,这种季节变化 叫季节演替。
动物食性的特化程度: 表示动物取食的食物种类的多少。取食
食物种类越少(狭食性动物stenophagous), 其特化的程度就越高;取食的食物种类越多 (广食性动物euryphagous),食物的特化程度
就越不明显。
现在是19页\一共有101页\编辑于星期四
动物食性的特化是其对生活条件和种间食物竞争的 适应,各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
(2) 被食者的保护适应 机械保护:体表长刺、棘、毛等,乌贼的烟幕, 电鳐放电等; 化学保护:分泌毒素,例如许多海洋鱼类; 保护色:透明(水母类)、变色(适应环境,比目鱼)、 隐蔽色(与环境相同)、警戒色(热带毒鱼); 拟态:体形与体色模仿环境和天敌; 假死:海参排脏、蟹类自切等。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地区相互关联的各种生物个体群体形成的一个生态系统。
它由不同物种的生物个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组成。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落的功能、稳定性和物质能量流动。
下面将详细介绍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首先,生物群落的组成主要由生态位相似的物种组成。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在特定生境中的角色、地位和所占据的资源利用方式。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不同,它们通过对不同资源的利用来减少互相竞争,实现共存。
生态位相似的物种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生物群落。
例如,在一个水体生态系统中,鱼类、藻类、浮游生物等生物会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
其次,生物群落的组成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条件包括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土壤条件等。
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也不同。
例如,在热带雨林中,气候潮湿温暖,植物繁盛,动物种类多样,形成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而在沙漠地区,气候干燥,植被稀疏,生物种类相对较少。
此外,生物群落的组成还受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相互作用包括捕食与被捕食、竞争、共生、拮抗等。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调节个体数量,维持群落的稳定性。
竞争可以限制物种数量,避免物种过度繁殖。
共生关系有助于物种之间的互助互利,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拮抗关系则通过互相抑制的方式控制物种数量。
这些相互作用使得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网络关系。
此外,生物群落的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生物群落的结构指的是各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数量、分布和相互关系等。
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主要有物种多样性、种群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生物群落的演替等。
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群落中物种的种类数目和丰富度。
物种多样性越高,生物群落的稳定性越强。
种群密度指的是单位面积或者单位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越高,物种之间的竞争会增强,影响群落的稳定性。
物种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分布情况。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讲解

群落的组成与结构讲解群落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一定地理范围内的物种组成和群体结构。
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集中表现,研究群落能够揭示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过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进行详细讲解。
一、群落的组成1.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较高的物种丰富度表示群落中存在更多的物种。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条件和生态位等。
高物种丰富度能够提高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2.物种均匀度物种均匀度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的丰度是否均衡。
在均匀度较高的群落中,各个物种的生态位相似,资源分配相对平均,物种间的竞争较小。
物种均匀度的高低会影响群落的竞争关系和物种多样性。
3.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是指群落内各个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程度的综合指标。
物种多样性既包括的物种数量(物种丰富度),也包括物种之间的相对数量分布(物种均匀度)。
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能够更好地响应环境变化。
二、群落的结构群落的结构指的是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组织形式和关系网络。
群落的结构包括生物量结构、种间关系、物种组合和空间格局等。
1.生物量结构生物量结构反映了群落内各个物种数量和体积的相对大小。
在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物量通常呈指数分布,少数物种占据大部分的生物量。
这些物种被称为优势种,它们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
常见的种间关系有竞争关系、捕食-被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
这些种间关系决定了群落内物种的分布和相对丰度,进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
3.物种组合物种组合是指群落中各个物种之间的协同或排斥关系,常常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
物种组合反映了群落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稳定性。
合适的物种组合能够提高群落的生态位利用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是指群落内各个物种的空间分布形式。
常见的空间格局有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等。
第六章 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生态演

(二)、种类组成相似性分析
相似性系数(index of similarity):是测量群落间或样方(plot) 间种类组成上的相似程度的指标。
2c S 100 ab
其中: a:样方1中的种类数 b:样方2中的种类数
c:两个样方共有的种类数
三、平行群落与生态等值
1、平行群落(parallel communities): 即生态上和分类上 很相似的种常在不同海区的同一类型的底质中出现。这 些平行的生物群落常由同一属的种类占据优势地位,它 们具有相似的生态位。
视研究范围指明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生物集合。
生物群落的界限:界限明确;界限不明确。
生物群落的属性:只有在群落水平上才表现出来的属性,包括:
1、群落中的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2、控制群落特性的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 3、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丰盛度(relative abundance); 4、群落的营养结构(trophic structure)、空间结构(space structure)和群落的演替(community succession)。 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相互适应-- 相对稳定
外界因素变化或者内部矛盾爆发--生态演替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具有一些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体特征 1、一个群落中的所有生物在生态上是相互联系的;
2、群落与其环境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
3、群落中的各个成员对于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性是不等的; 4、群落具有空间结构和时间结构; 5、群落结构松散性和边界具有模糊性; 6、群落的演替特征。
H ' Pi * log 2 Pi
i 1
S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第六章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生物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的结构影响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因素第一节生物群落的概念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的基本特征群落的性质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的定义生物群落可定义为在相同时间及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定义1902年,瑞士学者 C.schroter首次提出了群落生态学(synecology)的概念,他认为,群落生态学是研究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191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第三届国际植物学会议上正式决定采用群落生态学这个科学名称。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发展植物群落学(phytocoenology)也叫地植物学(geobotany)或植被生态学(ecology of vegetation)动物群落学研究晚于植物群落学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群落整合研究是群落生态学发展趋势之一。
一、生物群落的定义——群落生态学的研究意义由于群落的发展而导致生物的发展,因此,对特定生物进行控制的最好办法就是改变群落,而不是“攻击”其生物本身。
二、群落的基本特征具有一定的外貌;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形成群落环境;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一定的动态特征;一定的分布范围;群落的边界特征;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生态学重要性。
群落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回答群落的整体结构是如何形成的。
在生态学发展史中,生物群落概念的提出是很早的。
但是对于生物群落的两种对立观点——个体论学派和机体论学派的争论至今未休。
群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动、植物种类?它们为什么像现在这样分布着?它们之间是怎样发生着相互作用的?这是群落生态学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三、群落的性质关于群落的性质问题,生态学界存在两派绝然对立的观点,一派认为群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生物系统,象有机体与种群那样,被称为机体论观点;另一派认为群落并非自然界的实体,而是生态学家为了便于研究,从一个连续变化着的植被连续体中人为确定的一组物种的集合,被称为个体论学派。
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知识点

高二生物群落结构知识点群落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由多种生物种群共同生活在同一地区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
在群落中,不同的生物种类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群落结构则描述了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和种类组成。
一、群落的组成1. 优势种优势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最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物种。
它们通常拥有适应环境的特征和优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2. 伴生种伴生种是指与优势种有互利共生关系的物种。
它们通过与优势种的互动关系获得了一定的利益,并在环境中找到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3. 次优势种次优势种相对于优势种来说数量较少,但仍然起到了重要的生态功能。
它们可能在一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
4. 稀有种稀有种是指在群落中数量很少、分布范围较小的物种。
它们往往对环境条件较为苛刻,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二、群落结构的形成与演替1. 群落结构的形成群落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环境因素、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在初级群落中,物种的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适应环境的物种逐渐增多,形成了较为复杂的群落结构。
2. 群落演替群落演替指的是一个群落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级演替两种类型。
初级演替是在没有土壤的裸地上,由先驱物种逐渐形成的群落;次级演替则是在有土壤的环境中,由已有群落演替而来。
三、群落结构的稳定性1. 群落稳定性的要素群落稳定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物种相对稳定性等。
相对稳定的群落能够抵抗外界环境的干扰和种群数量的波动。
2. 群落崩溃群落崩溃是指群落结构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无法恢复到原有的状态。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非法盗猎等人类活动是导致群落崩溃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人类对群落的影响1. 破坏群落的活动人类的发展活动对群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度开垦土地、伐木、过度捕捞等活动导致了许多群落的破坏和物种的灭绝。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

生态系统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结构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群系,由各种生物种群、非生物要素和能量流构成。
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它指的是在特定环境中生存和相互作用的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组成对生态系统的运作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一、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生物群落通常是由几个物种组成的,它们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群落。
在一个生物群落中,不同类型的物种可能会占据不同的地位,但它们都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方面相互联系,并对该系统的运作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典型的生物群落成分:1.原始生产者: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并且通过光合作用生成食物和氧气,维持着食物网络的起点。
2.消费者:它们是吃生产者和其他消费者的动物,一般分为三类传统分类:a.食草动物:如大象、水牛。
b.食肉动物:如在食物链顶端的狮子、虎。
c.杂食动物:如猴子、鸟类。
3.分解者:它们吃已死的动物或植物,并将其分解成化学物质,如氮和磷,这些化学物质很重要,它们维持群落的生命和运转。
二、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性生物群落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中心地位。
生物群落结构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它们产生的作用如下:1.维持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最终会到达消费者层面,生物群落结构提供了一个框架来支持能量的流动。
2.保持物种多样性:生物群落结构中的物种多样性,有助于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生态平衡。
3.生态红利的维持:通过物种交互作用的发挥,生物群落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红利,这些生态红利是对生物群落结构的有效性和动态性的直接反映。
三、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生物群落结构深受环境因素影响,主要的因素如下:1.土壤和气候: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了什么样的植物可以生长,气候也会直接影响生物群落的类型和数量。
2.借助物质资本: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资本同样是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要素,例如水、光线、空气、土壤和有机物等。
3.组成成分和压力:生物群落与环境反应和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掠夺和合作等,同时外部人为压力和干扰也会直接影响其结构的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多样测度—丰富度指数
Gleason指数
群落中物种数目 单位面积
D=(S-1)/lnA
Margalef指数
群落中总物种数目
D=(S-1)/lnN
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物种多样测度—多样性指数
辛普生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 多样性指中的比例
第三篇 群落生态学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动态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1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2 群落结构 §3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的基本特征
生物群落的定义
群落(community): 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 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 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 态结构与营养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这种多 种群的集合称群落。
基盖度:植物基部的覆盖面积。 相对盖度:某一物种的分盖度占所有分盖度之和的百分比。 盖度比:某一物种的盖度占最大物种的盖度的百分比。
频度: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 高度和高度比:某种植物高度占最高物种的高度的百分比。 重量和相对重量:单位面积或容积内某一物种的重量点全 部物种重量的百分比。 体积:胸高断面积、树高、形数(可查获)三者的乘积。
综合数量指标
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定 义和计算方法不统一。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相 对基盖度)。 综合优势比:在密度比、盖度比、频度比高度比 和重量比中取任意二项求其平均值,再乘100%。
种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由物种数目和相对多度决定的。 物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指一群落或生境中物种 数目的多寡。 物种均匀度(species evenness):指一群落或生境中全部 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反映各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 均匀程度。 物种多样性的测度 丰富度指数 多样性指数 物种多样性类型 物种多样性梯度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2 群落结构
群落的生物结构 群落的物理结构 群落的时间结构
群落的生物结构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种的多样性 种间关联
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 制作用的物种称为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于植 物群落来说,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 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植物群 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称建群种(constructive species)。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 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 次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 一定作用的物种。 伴生种(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物种,它 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罕见种(rare species):是那些在群落中出现频率 很低的种类,往往是由于种群自身数量稀少的缘故。偶见种 可能是偶然的机会由人带入、或伴随着某种条件改变而侵入, 也可能是衰退中的残遗种。
决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
进化时间学说 生态时间学说 空间异质性学说 气候稳定学说 竞争学说 捕食学说 生产力学说
群落的物理结构
群落的结构单元 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水平结构 群落的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的结构单元
生活型 层片
植物的生活型
生活型(life form):是生物对综合环境条件长期适应的外 部表现形式,是植物对相同环境条件进行趋同适应的结果。 同一生活型的植物表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途径和适应方法相 同或相似。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却可属于不同的生活型,这 是生物之间趋同适应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生物和环境之间 的关系。 植物的生活型类型(Raunkiaer 生活型系统):
种类组成的数量特征
单个数量指标 综合数量指标
单个数量指标
多度: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密度: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
相对密度:某一物种的个体数点全部物种个体数的百分比。 密度比:某一物种的密度占群落中密度最高的物种密度的百分比。
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 比。分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 (群落盖度)
群落的基本特征
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物种数和个体数。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必须共同适应它们所处的无 机环境;它们内部的相互关系必须取得协调和发展(种群 构成群落的二个条件)。 形成群落环境:定居生物对生活环境的改造结果。 具有一定的结构:形态结构、生态结构、营养结构。 一定的动态特征:季节动态、年际动态、演替与演化。 一定的分布范围:特定的地段或特定的生境。 群落的边界特特征:或明确或不明确的边界。
香农-威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 多样性指数
属于种i 的个体在全部 个体中的比例
H′=-∑Pilog2Pi
第i 个 物种
物种多样测度--物种均匀性指数
均匀度
实际的种类 多样性
最大均匀条件下的种 类多样性(logeS) 群落中的最 大物种数
E= H′/H′max H′max =-s(1/s loge 1/s )=loge s
高位芽植物: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cm以上。 地上芽植物: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 植物。 地面芽植物:又称浅地下芽植物或半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 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枯死,即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隐芽植物: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 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以种子越冬。
H′min =-S/S loge S/S )=0
不均匀性 R= (H′max - H′)/ (H′max - H′ min ) = 1 - H′/ H′max
物种多样性梯度
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 从热带到两极随纬度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有逐渐减少 的趋势。 多样性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在海洋和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随深度而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