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若干反思

合集下载

2024年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2024年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2024年关于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2024年,全球范围内爆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仅给各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也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不可预测性。

在这场危机中,我亲身经历了许多困境和挑战,也从中汲取了宝贵的教训。

现在,回首这段经历,我认为以下几点是我对2024年金融危机的心得体会。

首先,金融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风险和漏洞。

尽管我们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金融体系,但在面对全球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的动荡时,我们发现这套体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稳固。

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市场中许多隐患,例如金融机构过度杠杆化、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监管不到位等等。

我们应该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修补金融体系中的漏洞,以降低金融风险对经济的影响。

其次,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重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危机之前,我们一直以追求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忽视了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然而,危机的到来让我们痛苦地认识到,经济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过度追求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平衡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采取可持续的经济政策,构建稳定的经济体系。

第三,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全球经济紧密相连的现实。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使得各国无法独善其身,而是相互影响、相互牵制。

这也表明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和繁荣。

只有通过合作与协调,才能摆脱困境,实现共同发展。

第四,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必须加强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的培养。

在金融市场波动的时期,许多人因为缺乏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而遭受巨大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从小培养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提高自己的金融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应对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风险。

同时,金融机构和政府也应该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知识水平,减少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金融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

金融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

金融危机的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金融危机是指国家或地区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崩溃和经济衰退的一种现象。

2024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原因、过程及影响教训。

原因:1.住房泡沫:2002年至2024年期间,美国住房市场经历了一波空前的房价上涨,房价高企导致了过度的保值贷款和次贷款,最终引发了住房泡沫的形成。

当房价开始下跌时,许多人无法偿还其贷款,银行也开始遭受重大损失。

2.资本市场的失灵:由于过度解除监管,许多金融机构开始出售高风险资产,同时将这些资产转移给其他机构,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不透明的金融网络。

当这些高风险资产不能履行其承诺时,整个金融体系遭受冲击,导致金融市场的失灵。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一些国家的政府债务迅速上升,投资者对这些国家的财政状况开始担忧,并纷纷削减对这些国家的债券投资。

这导致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剧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过程:1. 金融危机爆发:2024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许多次贷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银行的损失急剧上升。

2024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Lehman Brothers宣布破产申请,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恐慌。

2.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由于对银行的不信任和恐慌,全球金融市场迅速崩溃。

股票市场崩盘,大量机构倒闭或被迫向政府寻求救助。

同时,信贷市场也几乎冻结,导致企业难以获得融资来运营业务。

3.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金融市场崩溃之后,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生产和消费活动受到抑制,企业裁员增加,失业率上升。

经济活动的减少导致了全球贸易的大幅下降,进一步恶化了经济状况。

影响教训:1.强化金融监管: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是强化金融监管和监管机构。

政府应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监控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风险暴露,并制定合适的措施来规范金融市场。

2.提高透明度和问责制:金融危机揭示了许多金融机构存在不透明的交易和风险转移行为。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发生了历史上罕见的危机,这场危机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场危机暴露了全球金融市场中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问题和制度性漏洞,给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危机。

1.金融体系监管不力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训是,金融体系监管不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监管机构对金融业务开展的规范逐渐减弱,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没有加强监管。

导致了银行和金融机构不断放松贷款条件,放大其在市场中的危险性。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相互带来的金融风险也逐渐变得非常复杂和难以控制,监管机构对其的外部监管难度也逐渐增大。

2.资金来源贸易过多第二个教训是,过度贸易依赖。

在全球金融市场中,各个国家一直存在着广泛的国际贸易。

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等一些国家出现了逐渐增加的资金来源贸易过度情况,过度依赖外部资金贸易以满足本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需求。

但是,当全球经济出现波动时,国家间的流动性供不应求,经济体的实力也不得不面对考验。

3.对于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第三个教训是,对于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

全球的经济增长与金融市场的繁荣引来了一些人的短视追求,他们的短视目标直接导致经济稳健的高风险行为。

这一现象导致了许多重大的财务和经济事件的发生。

4.金融市场过度创新第四个教训是,金融市场过度创新。

虽然金融创新可以改进市场作为一种财务工具进行交易,有效地满足了投资者的需求,但有一些金融利益相关者却利用这一机会,不断创造出高度复杂的财务工具来促使人们进一步参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导致了金融市场本身风险的不断增大。

5.跨国企业广泛参与金融市场第五个教训是,跨国企业广泛参与金融市场。

许多大型跨国企业,如沃尔玛、通用电气、电气联合公司和福特汽车等,已经成为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经营者,将自己的业务与金融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充分利用未来的商业机会并确保市场份额。

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金融证券化与金融监管——基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反思

的正 向 倾 斜 的 监 管 结 构 ( 文 君 ,2 0 ) 陈 0 8 。从 美 国 这 次 金 融 危 机 来 看 ,金 融 监 管 方 面所 存 在 的 一 个 突 出 问
si n o d mo ewh l e fn nca y t m a h n e r al . n a d t ee p n i g o c rt a i n h s e et d g e t t l l d i t a i l se h s c a g d g e t On o e h n , h x a d n f e u ii to a x re r a li eh i s y s z i f e c n t e c n e ta d f r o q i i n u n e o h o t n n o m f l u d t l i y, a d c u e e s se i n n i lrs . h t e a d i a c a r e s n a s d n w y t m c f a c a ik On t e o r h n ,f n i lma k t i h n h v x a d d wi e d v l p n fs c rt a i n. a d t e ta i o a n n i lsr c u e wh c a k l y la i g r l s a e e p n e t t e e o me to e u i z to hh i n h r d t n lf a c a tu t r ih b n sp a e d n o e i i h s b e h n e . e fn n il s p r ii n f c sn n i d r c n n e o v o s a o r t e f a ca tu t r a e n c a g d Th a c a u e v so o u i g o n ie tf a c b i u l c n n two k wih t n n i lsr cu e i i y h i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复盘2008金融危机教训与反思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震撼了整个世界,无数人因此备受影响。

这场危机不仅改变了金融体系,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如今,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探讨其中的教训与反思。

危机缘起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房地产
泡沫、金融衍生品乱象、监管不力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崩盘。

这一事件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金融稳定的认知,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

教训与启示
1.风险意识至关重要
金融市场的波动无时无刻不在,唯有保持高度的风险意识,才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2008年的危机彰显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防范潜在的风险。

2.监管需更加严密
监管机构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监管的不力往往会导致金融乱象。

从2008年的教训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监管的重要性,应当加强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

3.金融产品创新需审慎
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但也需要审慎对待。

在推出新产品时,应充分考虑风险控制和市场影响,避免重蹈覆辙。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也是一次宝贵的历练。

让我们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珍惜教训,不断完善金融体系,为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直接唯有深刻总结金融危机的教训,不断反思并改进金融体制,才能有效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危机,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反思

金融危机下的全球金融监管反思
最 高 的利息 率。 如果市 场 利率 因信贷 需 求增加或 货 币供应 量减 少而 额 外 有效 的保护 措施 。如 果所 有的消 费者 都提取 存款 。 这就使得 所
有较大 幅度 的上 升 ,信 贷风 险低 的借 款人 就不 太想 去借款 ,而 信贷 有消 费者 的最优 选择 都是 提早提 取存 款 。这种 额外 的准备 金要 求给 风险高 的借 款人 却仍 然愿 意借款 。逆 向选 择 的风 险 因此 而增加 ,贷 银 行 增加 了成本 ,因为在 不 出现 挤 兑的情 况 下多余 的储 备可 以投 资 款人将 不再 提供 贷款 或提供 较 少的贷 款 。贷款 的大 幅缩 减将导 致投 于非 流动 性资产 ,从 而产 生 出更高 的收益 。 这些成 本降 低 了银 行所 资和 总体 经 济活动 水平 缩减 。 因。 一旦市 场对 流动 性 的预期 产生 变化 ,低流 动 性资产便 大 幅度跌 能偿 付给 消费者 的 回报 以及银 行 的利润 。 因此这种 政策 成本没 有抵 () 果监 管者 要求 银行 必须持 有 1 0 的储备 需 求 ,那 么这就 3如 0% 企 业过 度利 用债 务融 资是 造成金 融 市场运 行不 稳定 的根 本性 原 补银 行安全 性提 高得 到的收 益。 价 ,使 投 资者对 高 负债经 营 的企 业产 生 怀疑 ,继而 债务 流动 的链条 实现 了对 银行 业的 完全保 护 。然而 ,这 样一 来银 行就再 也不 能将存 断裂 ,靠借 入流 动性 维持 经营 的企业 难 以为继 ,产 生普 遍 的金融恐 款投 资于 非流 动性 资产 ,从而 推动 了持 有存 款 的收益 ,也就 无法 向 慌 。美 国经 济学 家 阿 罗 ( e n tA rw ) K n eh r o 在修 正 一般 均 衡理 论 时 存款 者 支付收 益。 这就破 坏 了存款 人通 过存 在银 行的存 款 ,来获取 认为 ,经济 决策 环境 的信 息是 不完全 的 ,信 息的 增加 ,只能 意味 着 比 原存款 数量 更 多的 回报 概率 。 在这种 情况 下 ,对防 止银行 挤兑 的 %的准 备 金 的水平 情 0 不确定 性 的一定 程度 的减 少 。阿 罗分 析 了不 完全市 场和 经济 行为人 代价 是 存款 的所 有 潜在 收益 。在 银 行持 有 1 0 信息 非对称 问题 ,认 为只 要经 济存 在着 不稳 定性 ,就会 有通 过获取 况 下 ,银 行只 是简 单地 将存款 储 存起 来 ,而 不能 偿付 给存款 者任何 信息 减少 不确定 性 的可能 ,在 不确定 性 增加 的环境 中 ,信息 的价值 利 息。 因此 ,对所 有 的消费者 来说 ,不管他 有无 投资机 会 ,最优 的 是显 而易见 的 。 因为不确 定 性有经济 成 本 ,所 以减少不 确定 性就是 选 择 都是 将 存 款全 部 取 出。 事实 上 ,存款 与 单 纯持 有 货 币是 类 似

金融危机下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思考

金融危机下对中国金融监管的思考

【 周德 洋, 3 】 美国应对金融危机 的监 管法制 改革新动 向一 以《 银行控股公 司现代化 20 ( 09 草案 )为视 角 》 []银行 家,0 9 1 ) J. 20 ( 1.
【 徐 登 平 . 融 危 机 下 我 国金 融 监 管体 系对 策探 讨 2 】 金 []现代 商 贸工业, 0 92 ) J. 20 (2 .
进而导致杠杆率的突然上升。 第二 ,对我国现有的监管体制做出适 当调整 ,
在 我 国金 融 业 混业 经 营 日益 明显 的前 提 下 , 国单 我 层 多 头 的分 业 监 管模 式 要 做 出适 当调 整 , 以便 于 实 施 金 融功 能 性监 管 , 管体 系从 机构 监 管模 式转 变 监 为 功 能监 管模 式 , 就是 要 对 各 类 金融 机 构 的同类 型 的业务 进 行 统 一监 管 和 统 一标 准 的监 管 , 以减 少监
BA—G万 圈 E,IM 一 IG jO F J 匕 ̄ … NA N
新 兴业 务实 质上 就 带来 了巨大 的风 险 。由于美 国监
20 00年 9月 , 国人 民银 行 曾尝 试 与 证 监会 、 监 中 保 会 建 立监 管 联 席会 议 制 度 , 由于 当 时综 合经 营趋 但 势 尚不 明显 , 管 协 调 尚不 急 迫 , 时 的联 席 会 议 监 此
机 与美 国金 融产 品业 务创 新 过快 、 猛 、 复 杂 , 过 过 与 失 于监 控 有 直接 关 系 。金融 创 新 本 身没 有错 , 融 金
资人 的利益 , 但是它的利益却与金融产品发行人相 关 。由于美 国政府及监管部门将信用评级制度纳入 联邦证券监管法律体系之内, 并未建立相应的针对 信用评级机构本身的监管与问责机制 , 这样助长 了 信用评级业的道德风险,为危机的全 面蔓延和爆发 起 到 了推 波助 澜 的作用 。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的影响金融危机是指一系列严重的经济事件,通常导致全球金融市场的崩溃和经济衰退。

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目睹了许多重大的金融危机,例如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

这些危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损失和民众的困厄,同时也促使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出现。

金融监管旨在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透明。

然而,过去的金融危机揭示出监管制度的不足,导致了对监管机构的质疑。

因此,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首先,金融危机揭示出监管监督的缺陷。

2008年的次贷危机暴露了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存在的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监管机构未能识别和控制这些风险,结果导致了金融体系的崩溃。

因此,在金融危机之后,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了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督,要求其更加严格地执行监管政策。

其次,金融危机鼓励了监管制度的创新。

危机期间出现的问题引发了对监管制度的重新评估。

机构和个人开始追求新的金融监管模式,既能有效预防危机,又能实现市场的良性发展。

例如,共同基金的发展为监管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和信息,以帮助监管机构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市场风险。

另外,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国际合作的需求。

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相互关联性使金融危机具有更大的冲击力。

因此,国际合作成为解决金融危机和推动监管改革的关键因素。

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开始积极合作,分享信息和经验,共同应对金融市场的风险。

这种合作不仅可以提高金融稳定性,还可以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

值得一提的是,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些国家已针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措施过度严厉,抑制了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创新和发展。

过度的监管限制了金融市场的活力和竞争性,并可能导致资本外流和经济增长的放缓。

综上所述,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危机揭示了监管制度的不足,并为监管改革提供了契机。

监管机构的监督加强、创新的监管模式、国际合作的加强都是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方面。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与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与教训引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给亚洲地区的经济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这场危机不仅严重影响了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回顾和总结,我们可以汲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金融危机。

一、缺乏金融监管与规范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能力和效力相对较弱。

许多国家缺乏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的运行往往缺乏规范和透明度。

这使得金融风险积聚,最终导致了危机的爆发。

启示:建立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加强市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提高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同时,加强跨国合作,共同应对跨境金融风险。

二、外部经济依赖度过高亚洲国家在危机前的几年中,过分依赖出口和外资,形成了高度开放的经济体系。

然而,在危机爆发时,国外的投资者纷纷撤资,并导致了金融市场的恶性循环,加剧了危机的蔓延。

启示:国家应逐步降低对出口和外资的依赖,加强本国内需,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

及时建立国内市场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外部冲击。

三、短期资本流动过度自由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短期资本流动对亚洲国家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冲击。

大量外资的短期流入迅速推高了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等资产价格,但当外资流出时,资产价格则出现暴跌。

这使得金融市场陷入混乱,经济体系遭受巨大打击。

启示: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监管,制定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政策和措施。

稳定金融市场,减少金融市场的异常波动,提高金融体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货币政策的误导性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出现了误导性,导致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一方面,一些国家不断降低利率以扩张经济,但这进一步刺激了经济过热和投机活动;另一方面,一些国家采取升值政策来吸引外资,但升值过快又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流失。

启示:货币政策的制定应该基于充分的经济数据和深入的风险评估。

关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避免局部经济和金融泡沫的形成。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

从历次金融危机反思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在全球经济的发展历程中,金融危机屡屡发生,给各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损失。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到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每一次都让人们深刻认识到金融风险的破坏力。

在这个背景下,深入反思历次金融危机,对于我国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有着相似的根源和特征。

首先,过度的金融创新和监管缺失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追求高收益的驱动下,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复杂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风险往往被低估或隐藏,而监管部门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导致风险在金融体系内不断积累。

其次,资产价格泡沫的形成和破裂也是金融危机的常见导火索。

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还是股票市场,当价格脱离基本面过度上涨时,最终的泡沫破裂往往会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

再者,宏观经济的失衡,如过度负债、贸易失衡等,也会增加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最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一旦一家或几家大型金融机构出现问题,风险会迅速通过金融网络传播,引发系统性危机。

以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为例,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次贷泡沫破裂,导致大量与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价值暴跌。

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迅速恶化,信用紧缩,市场流动性枯竭。

雷曼兄弟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倒闭,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恐慌,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混乱。

这场危机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重创,也迅速蔓延至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金融体系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潜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一方面,我国的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例如,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迅速扩张,其风险难以准确评估和有效控制。

另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也可能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

房地产行业与金融体系紧密相连,房价的大幅波动可能会影响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稳定性。

此外,我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也需要关注。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

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和教训亚洲金融危机指的是1997年以来,波及亚洲地区多个国家的金融与货币体系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启示与教训。

一、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亚洲国家在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上存在缺陷。

许多国家没有及时发现和防范金融风险,监管体系不健全,资本市场不透明,银行业风险管控不力等问题暴露无遗。

因此,亚洲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要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完善风险评估和监测机制,提高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只有及时发现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才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

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国家面临严重的经济衰退,许多金融机构陷入破产危机,失业率飙升。

这提醒我们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单一依赖出口的经济模式是亚洲国家在危机面前最脆弱的环节之一。

因此,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外依存度,培育本土市场与内需,提升国内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三、增强金融市场的透明度与规范化亚洲金融危机也揭示出了金融市场透明度和规范化方面的问题。

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交易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金融市场运行不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与规范体系,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与约束,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资本市场的恶意攻击和互联网传播等因素加剧了危机的蔓延和扩大。

这表明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诸多国际因素,需要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

国际合作可以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制定共同的规则和准则,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只有各国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五、提高国家金融储备与风险应对能力亚洲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金融储备和风险应对能力的重要性。

国家应建立健全的金融储备体系,加强对外汇和外债的管理,保持外汇储备的充足性。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教训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教训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与教训一、引言在2008年,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爆发,严重冲击了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

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但其基本特征是金融市场失灵,信贷风险扩散,造成全球经济的严重衰退和金融体系的深刻变革。

本文将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从中总结出应得到的教训。

二、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1. 全球经济的萎缩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减缓,投资下降,贸易减少,消费降低,整个经济体系出现萎缩。

在此期间,许多行业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例如,在美国,汽车、建筑和金融行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失业率提高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倒闭和裁员,失业人数大幅增加。

在金融危机的前六个月,全球范围内就有超过500万人失去工作。

这直接影响了许多家庭的生计,使社会上的经济不平等加剧。

3. 政府财务状况下滑金融危机对政府的财务状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为了应对危机,政府需要增加支出,减税和提供救济金,这意味着财政预算失衡,并产生更多的债务。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萎缩,政府收入减少,进一步加重了财政压力。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影响1. 银行业的崩溃和重组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银行面临破产的威胁,由于这些银行暴露了巨额贷款损失,流动性受到严重冲击。

为了防止金融系统的崩溃,各国政府出面进行救助,对于那些做错事但是仍然有前途的银行进行了重组。

2. 金融监管的变革金融危机暴露了金融监管的漏洞。

以前的监管方式过于宽松,忽视了银行业的风险暴露。

在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都采取了措施,以强化监管和监督体系,防范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3. 对金融产品的认知和重视金融危机暴露了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认知缺陷,市场中存在大量欺诈性的金融产品。

金融危机强调了人们对金融产品风险的评估和监测的必要性,这有助于建立更加安全和健康的金融市场。

四、金融危机的教训1. 加强金融监管2010年,美国通过了《多德-弗兰克法案》,该法案是针对2008年金融危机而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金融稳定性和防范金融风险。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2008年秋天,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其导致的经济影响令全球受害。

尽管我国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然而,尽管金融体系较为健全,仍受到经济压力的熏陶。

经过这场金融危机的磨炼,我国金融监管不断完善。

首先,套利金融产品要削减其危险性,以降低敌对势力和恶劣风险。

在此之前,中国证监会就已经开展了完善的监管工作,如实施反洗钱等措施,降低债务风险。

如今,我国也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政策,如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推进金融科技的创新等,以稳定金融体系。

在前期,我国经济政策也相应地升级,将政策和监管都落到实处,保证了金融安全体系的稳定。

其次,加强金融监管也是重中之重。

2007年,中央政府诞生了“安居工程”,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监控以及抑制房产泡沫,小额汇款服务的审查,进一步加强了监管体系。

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查了中国的金融体系的管制和监管情况(包括监管力度、监管框架、市场和公司调控等),证实了中国持续优化金融体系的做法。

最后,我国在应对金融危机和推动金融体系创新过程中,不断加强制定法规以及颁布行政措施的力度,为监管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例如,金融市场的法规到2009年4月已经有49项,这对于提高金融监管能力和加强金融规范化水平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总之,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全球金融体系,也教育了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加强通过产业制约来减少风险,创新管理方法及制度建设,从而建立更加完备有效的金融安全体系。

这不仅对我国金融安全具有现实意义,而且为中国金融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改革金融危机是指国内或国际金融市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经济事件,其具有系统性风险,对金融市场导致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这种危机不仅会使金融机构陷入危险,也会对整个经济体系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和改革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金融危机导致金融市场监管的挑战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金融市场监管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首先,金融监管部门面临着监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不同国家的金融监管标准和规则存在差异,导致监管的不平衡和不协调。

其次,金融市场监管的法律框架不完善。

金融危机的爆发暴露了一些监管漏洞,比如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不足,私募基金监管缺失等。

此外,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宏观调控也存在问题,没有完全预测到危机的爆发,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化解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改革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各国相继对金融市场监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各国纷纷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强对金融风险的评估和监测,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金融市场监管法律框架。

各国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法律的修订与完善,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此外,加强金融市场宏观调控。

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

三、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的影响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与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金融危机后,各国加强了金融市场监管的合作与协调。

以2008年的次贷危机为例,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意识到金融市场监管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

其次,金融危机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各国为了规避危机的风险和冲击,纷纷加强与外国金融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加快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进程。

此外,金融危机也对金融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金融危机引起了对金融衍生品和其他金融创新产品的质疑,使得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更加谨慎和审慎。

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

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

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引言金融监管是确保金融体系稳定和保护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然而,在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中,全球金融体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动荡,揭示出金融监管存在的严重缺陷。

本文将探讨次贷危机下的金融监管反思以及对未来金融监管的启示。

1. 次贷危机背景次贷危机是2007年到2008年期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其主要原因是美国亚利桑那州和佛罗里达州地产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大量次贷违约,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各大金融机构因为持有大量次贷债券而陷入了困境,部分机构甚至面临破产。

此次危机震动了全球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

2. 金融监管失效的原因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监管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1)监管漏洞在次贷危机之前,监管机构未能及时发现金融机构借贷行为的风险和潜在问题。

监管机构在填补金融监管漏洞方面存在不足,监管制度不够完善。

(2)监管跨国化不足次贷危机暴露出金融监管跨国化的不足。

金融机构的全球化运作使得其跨国监管成为迫切的需求,但现有监管机构和监管框架并未能完全适应这种变革。

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和信息交换渠道,导致监管局面的单边主义和割裂性。

(3)监管政策不合理次贷危机揭示了一些监管政策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

例如,美国政府过度鼓励低收入家庭购房,导致了过度扩张的次贷市场。

而一些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缺乏科学性和公正性,无法有效遏制金融风险的发生和扩散。

3. 对金融监管的反思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对金融监管的重要启示和反思:(1)加强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专业性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在组织结构上更加独立,摆脱政府的影响,从而能够更加客观和科学地履行监管职责。

同时,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人员的培训和选拔,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

(2)加强监管的跨国合作和信息共享次贷危机揭示了金融监管跨国化的紧迫性。

金融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合作,建立有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形成监管的合力。

亚洲金融危机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亚洲金融危机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亚洲金融危机了解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和影响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原因、影响与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反思亚洲金融危机是指1997年起,亚洲多个国家遭受严重经济危机的事件。

这一危机不仅给亚洲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崩溃和社会动荡,也给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敲响了警钟。

本文将详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影响,并从中反思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一、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1. 结构性问题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亚洲经济结构的问题。

一些亚洲国家长期依赖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经济发展过于依赖于出口和对外投资。

这种依赖程度过高,导致了亚洲国家对外部冲击高度敏感。

2. 金融市场自由化亚洲金融危机之前,一些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过高,对外资的流入没有严格监管,导致了外资的过度投机和泡沫的形成。

这种市场自由化的过度放松,为危机埋下了隐患。

3. 外部冲击危机前,亚洲国家面临了一系列外部冲击,包括美国加息、国际石油价格下跌等。

这些外部冲击使得亚洲国家面临资本外流、汇率下跌等问题,从而引发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二、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1. 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引发了亚洲地区经济的崩溃。

多个亚洲国家的货币暴跌、股市崩盘,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激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整个亚洲地区陷入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

2. 全球金融体系的冲击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存在的深刻问题。

亚洲金融市场的崩溃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多个国际投资机构和银行陷入巨大的风险和亏损。

这一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体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监管不足的漏洞。

三、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反思1. 结构性改革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国家展开了一系列的结构性改革,包括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

全球金融体系也应反思过度依赖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金融市场自由化程度的控制问题。

2.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全球金融体系中国际金融机构和国家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反思 前瞻 论文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反思 前瞻 论文

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监管的反思与前瞻一、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生成机理: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的教唆,本质是基本矛盾的使然,监管缺失是主要原因。

当然,对各种成因仍需进一步辨析。

首先,笃信自由主义理念。

美国一直是“自由市场竞争论”的坚定奉行者,崇尚自由竞争是美国治市理念的灵魂所在。

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遭遇的“滞涨”将矛头直指凯恩斯主义,《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废除为美国金融资本彻底扫除了扩张道路上的制度障碍,美国在一百多年来以来一直执全世界经济执牛耳。

然而,对新自由主义思想为导向的监管理念的过分推崇给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品提供了泛滥的温床,活跃的金融资本掩盖了实体经济的颓废、“喧嚣的繁华”背后实则虚幻的巨大资产泡沫,一场始于对自由主义盲目崇拜的危机正蠢蠢欲动。

其次,对过度衍生的金融创新的坐视与纵容。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金融衍生工具造成金融监管出现“真空地带”,金融创新最终捅破了与金融危机之间薄如蝉翼的隔离层,在次贷危机中成为众矢之的。

金融衍生品的过往功绩如发现价格、规避价格风险、套期保值等早被喧嚣的漫骂声所淹没,已经沦为一种彻头彻尾的投机工具和疯狂泡沫的制造者。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所说,金融危机不是金融创新的错,是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不一致性造成的。

我们不能指望理性的经济人在暴利和政府的“纵容”双重诱惑下违背亘古不变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经济学原理而选择继续“理性”。

最后,金融混业经营体制使金融监管体系举步维艰。

自1929年爆发的“黑色星期一”打破银行业混业经营格局,至1999年美国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业相互渗透并在市场竞争中互助互进,金融混业经营已是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所向。

但随着许多商业银行加入金融衍生品业务、投资银行的迅速崛起,资产证券化泛滥成灾、混业创新产品大肆发放、信用评级失智跟风,以混业经营和金融创新为潮流的金融改革使原有监管框架的旧疾未愈又添新伤。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

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彻底颠覆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认知,也揭示了金融监管和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

本文将探讨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监管和制度改革的影响,并讨论相应的改革措施。

首先,金融危机暴露了监管机构的无能和监管制度的滞后。

在危机前,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并未能识别出潜在的风险,并且没有采取及时措施来预防和应对。

监管制度也不够灵活和紧密,无法有效应对迅速变化的金融环境。

因此,金融危机促使了对监管机构及其制度进行全面审视和改革。

其次,金融危机引发了对金融市场更加严格监管的呼声。

危机使人们认识到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呼唤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来维护市场稳定和投资者利益保护。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度的要求,并制定更严格的规则来防范金融风险的传播和扩大。

此外,还需要建立更高效的监管机构合作机制,加强国际间的监管合作,共同应对全球金融市场的风险。

第三,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制度的改革。

危机揭示了金融制度的缺陷和不稳定性,要求对现行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改革,以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和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的重点包括:加强金融产品监管,避免过于复杂和不透明的金融产品的产生,同时加强金融产品的规范化管理;推进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和公开程度,使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评估风险;加强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内部审计机制。

最后,金融危机也为金融监管与制度改革提供了机遇。

危机给政府和监管机构带来了巨大压力,迫使它们更加重视金融监管和制度改革。

危机还引发了公众对金融行业的质疑和不满,这也为改革提供了更大的支持基础。

因此,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加大改革力度,提高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总之,金融危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与制度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危机揭示了监管机构的无能和监管制度的滞后,促使对监管机构及其制度进行改革。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目标反思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目标反思
性 制 度安 排 来 保 证公 共 利 益不 受 侵 害 。 在进 行 金 融 监 管 过 程 中监 管 机 构 和 被 监 管 机 构 之 间 体 现 出 一 种 相 互 博 弈 的 关 系 。
进 行监 管 以保 证 其效 率 。
金 融 体 系 存 在 巨大 的 负外 部 性 效 应 ,金 融 机构 的破 产倒
方 面 ,由于 规模 经 济 的 特 点金 融机 构 通 过 自由竞 争 很
容 易发 展 成 为高 度 的 集 中垄 断 ,从 而 给社 会 经 济 效 率 和 消费
者福 利 带 来 损失 , 至一 些 不 利 的政 治 影 响 ( 融 寡 头政 治 ) 乃 金 :
力, 迫使 金 融 企业 不 断 寻 求 新 的利 润 增 长 点 , 之 以 经 济全 球 辅 化 和现 代 信 息技 术 的 发展 等 条 件 , 融 创新 不 断 推 陈 出新 。 金 金
棼 资 28第 0 期 0 年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监管 目标反思
安徽 财 经 大学 经 济 学 院 周 德 发















。。










摘要 ; 20 年全球 由美国次货 危机 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以美国为基点 , 在 08 迅速 蔓廷到欧洲, 乃至全球 。 金融危机 以事实证 明了既有的监 管体制失效。 金融监管失效的原 因可能是 多方面的, 但其 实主要 原因是 当前 的世界金 融 自由化 、 融国际化 、 金 经济融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 , 国为 支持本国金融行业发展 , 各 不断放 松对金融行业的监 管, 两者相互交织、 互相促 ! 进, 最终导致监 管失效。 因此, 此金融危机发 生之 际, 在 在对于当前金融发展趋势有一基本 的认识的基础上 , ÷

金融风暴冲击下对金融监管的反思

金融风暴冲击下对金融监管的反思

确文


在正 面 临的

而 在 制 造 行 业 它 的竞 争 力早 就 输 给

海啸中
以 前 的理 论

保 证 都 不 管 H{ 了
..
谁 及 时 回 归 常识
的 新 兴 经 济体
从 实 际 出发
谁 的 存 活 机 会就会 更 好

超 高 的杠 杆 率



以 甚 至 百 分之


都不 :
',
在 金 融市 场
以里根

撒 契 尔命 名 的 主 流 价 值 观 认 为

中 国等

边 陲地 Ⅸ

的 资金

不 管怎 样 得 来

都 得 由华 尔
是越 少越好
其 理 南足 政 府 本 身作 为 庞 杂 的
1 4 I 金 融 屯 §化
2009 q 3
P
-
)]
管成本非常高昂
全 信赖政府监 管

而 且 会 扼 杀 许 多 金 融 创新

明 达 的监 控
银 行 不 得 不 保 留 在 手 的 低 等 级 信 贷 资 产 的违 约 风 险 却 越 来
s m a r
t
r e
g
u
la t io
n s
o
奥 巴 马就

再 表示



我 们 的经 济 已 像

越大

所以

就总 体而 言


衍 生 T 具 的 滥 用 使 得 金 融 市场
L百 艘 千孑 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金融危机和金融监管的若干反思刘建飞1250202118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金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虽然旧石器时代的物物交换和后来出现的简单的货币流通还不能称之为金融,但它为金融业的诞生及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金融也从中被剥离出来,从西方迅速扩展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地域展现着它的魅力,发挥着它的力量,同时也在不断地“充实”自己,吸收更先进的理论思想,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但由于金融业本身的特性及人类对其认知尚浅,金融危机频发,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其成为了金融学家的重点研究对象,同样也成为了与世界人民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

1637年荷兰“郁金香狂热”(被认为是第一次由投机泡沫引起的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拉丁美洲债务危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引发全球经济衰退的美国次贷危机……这些,都成为了金融发展史上的“灰色篇章”。

关键词:金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金融与政治一、金融金融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之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它的本质是价值流通,它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

金融产品的种类有很多,其中主要包括股票、债券、基金、信托等。

(一)金融与经济的联系和区别金融的“成长史”还很短暂,现代金融是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起步,至今还不足百年,比起已有几个世纪历程的经济来说还很“年轻”。

但在我看来,金融的发展历程应该和经济的相差无几,只是由于人类主观因素的干扰以及对风险客观存在的认识不够,导致金融业发展“被搁浅”(荷兰“郁金香狂热”就是最好的证明)。

普遍认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产物,是“货币银行学”演化而来,因为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所以都以农业经济为主,市场中流通的主要是各种农副产品(易物),虽然存在简单的货币流通,但流通渠道单一且狭窄,货币大多都被用作“储藏品”。

然而,此时的货币虽然只具有“价值储藏”职能,但它的出现就已经标志着金融的诞生,金融的“胚胎”已经开始发育。

在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济主体由自然经济上升为商品经济初期时,1776年3月《国富论》出版,亚当·斯密用它“砸破”了货币储藏的“窗户”,给予了货币新的职能——“价值流通”。

货币流通“渠道”变成了“河道”且“支流”越来越多,同时也为货币在以后资本市场中“独占鳌头”埋下了根基。

这时的“胚胎”已经发育完全,金融“雏形”已经显现。

历史不断地前行,两次工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积淀了大量财富,世界经济飞速发展。

1911年欧文·费雪的《货币的购买力:其决定因素及其与信贷、利息和危机的关系》一书出版,书中提到的货币理论原则沿用至今,它提高了现代对于货币量和总体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

金融终于“破壳而出”,等待它的是世纪经济广袤的“蓝天”。

3年后,美国经济学家霍斯华茨的著作《货币与银行》出版,为“货币银行学”即“金融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金融第一次飞离“鹰巢”,在世界经济蓝天中“崭露头角”。

可是经济迅速膨胀造成资本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资本家越来越富,而普通平民越来越穷,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一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爆发。

在此背景下。

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凯恩斯主义”诞生,它的理论创新在于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合理性提供了一整套经济学的证明,强调了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中的作用。

至此,货币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已然无法撼动,金融这只“雄鹰”终于“羽翼丰满”,展翅翱翔于世界经济舞台。

从上面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互相推动的,呈现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

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良性循环的关系,金融发展导致金融体系的效率提高,从而促进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经济增长水平,同时经济增长本身又使得经济体系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加,反过来也促进了金融的发展。

如果把整个经济的运行看成是一个人的话,那麼金融就是一个人的心脏,而资本就是血液。

金融机构不断的从经济中取得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投到报酬高的地方。

也就是血液不停的从全身流向心脏,又从心脏流向全身一样。

经济跟金融的关系就是“人”和“心脏”的关系。

但这并不代表金融就是经济,就像“心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一样,二者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

从它们研究的领域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二者间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是经济关系及资源配置,金融学研究的主要是资金流向、流通及货币信用。

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公司理财,金融学都要比经济学使用得多,尤其在短期资本和财富运用、增值方面,它的关注和指导作用更为强大。

如果世界学术是一片森林,那金融学和经济学绝对是两棵完全不同的两棵树。

早期是没有金融学这一学科,虽然经济学家们很早就意识到信贷市场的基本经济职能,但他们因为金融业存在的风险性(认为金融业是一个“赌博”行业),所以并不热衷于分析更多内容,最多将其作为经济问题的“附属品”进行浅短的讨论。

因此,早期对金融业的观点大都直观,主要由实践者提出。

最早对金融市场的理论框架,特别是路易舍利耶的成果(1900),基本上被理论家和实践者共同忽略了。

另外,金融学是研究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决策,这和经济学需要利用确定性条件做前提有着天壤之别,非常复杂的计算在金融学里根本没有必要,甚至会产生误导,所以高深的数理定律在金融学中遭遇了“滑铁卢”。

二,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指的是金融资产、机构、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而系统性金融危机指的是那些波及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它的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较大幅度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减,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的现象,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有时候甚至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破坏力有时甚至比战争还要可怕,所以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小到街坊市民,大到国家元首;小到单位个体,大到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

(一)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很多人都认为这二者是相同的,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其实不然,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

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

这表明两者间存在联系。

在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消费是最主要的两个环节,它们是完成一个经济活动周期的“起点”和“终点”。

而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与这两者间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货币资本以不同的形式在各个阶段转化(以生产为例,生产阶段的投资资本,加工阶段的商品,销售阶段又变回货币),正是因为这种转化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

而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出现在更多的生产领域中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

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就是最好的作证(其实,从2007年开始就已经有迹象表明美国房地产市场会“地震”)。

次级贷款进入房地产市场造成房价上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从中看到了巨额利润,不顾市场本身的调节规律注入大量资本,房地产市场迅速膨胀,房价飙升,使得社会需求量“被压低”,供求严重不平衡。

此时,房价开始暴跌,注入资本无法收回,投资者无力偿还贷款,巨额资金瞬间“蒸发”。

虽然美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房地产泡沫卷走了大量投资资本,开始向房地产市场注资,但已为时已晚。

(此时,由于投资资本短缺,各个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荡。

比如2008年1月15日花旗宣布,该行四季度亏损98.3亿美元;9月30日美股经历黑色星期一,道指跌幅6.98%,创下有史以来的最大点数跌幅等等)就好比次级贷款这颗原子弹炸开了房地产市场的大门,但因为威力太大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弹坑”和严重的“核辐射”。

据统计,在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国财政部为救市投入的资金高达14720亿美元,足以建造325艘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现今最大的“海上棺材”)或980座“迪拜塔”。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金融危机都会引起大范围经济危机,二者之间有联系,那么也有不同。

“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

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

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和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

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所以,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二)金融危机的挽救措施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最近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混合形式。

主要因为金融资产的流动性非常强,所以引发金融危机的可以是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产品、市场、机构等。

刚提到了金融危机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结果危机,金融危机只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掐断这根“导火索”,避免大规模经济衰退。

金融危机爆发前,资本市场的天平开始倾斜,市场的调节力度很难将其“调平”,所以此时政府的调控政策就有了用武之地。

通过不同的政策,迫使偏离平衡的市场回归平稳,这样就有效地阻止了金融危机的蔓延,断绝了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

比如,美国政府在发现问题初始就开始向其中注资,填补还未完全崩盘的房地产市场空缺,是有能力控制波及范围的,甚至是消除此次危机。

当然也可以采取强硬措施,直接切断与房地产市场的部分经济活动,然后有针对性地保护受损企业,使其避免破产,剩下的由市场来调节,最终达到平衡。

当然,还有一些“偏方”也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

三、金融监管前面提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互相推动的,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即一个相对安全可信的金融市场。

所以,金融监管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就“举足轻重”了。

(一)金融监管金融监管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如中央银行)对金融交易行为主体进行的某种限制或规定。

金融监管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特征的政府规制行为,它的主要目的是维持金融业健康运行的秩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金融业的风险,保障投资者的利益,促进金融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