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

合集下载

香港银行业转型研究与借鉴

香港银行业转型研究与借鉴
( ①重庆川仪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重庆 4 12 : 0 1 1②西安财经学院, 西安 706 ) 1 1 ( )hnq gC uni ni en eho g o Ld, hnq g 0 11C ia@X nU i rt o F a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 n 10 1C i (C ogi hay E g er g cnl yC . t. ogi 12 ,hn : i nv sy f i neX' 06 ,hn  ̄ n n i T o , C n4 a e i n a7 a
・ 4・ 4
价值 工程
香港银行 业转型研 究与借鉴
Re e c n Tr nso ma i n o ng Ko nk n s ar h o a f r to fHo ng Ba i g
杨欢①Y n u n 唐 文彬②T n n i ag a ; H a gWebn
摘要: 本文 通过对 19 97年亚 洲金 融危机 以来 , 港银 行 业的 经营环 境 变化及 转型 特 点的 分析 , 结香 港银 行 业转 型的 成 功经验 , 内地银 香 总 对 行 业 的发展提 出相 关建议 。
Absr c :Th sp p ra ay e p rtn n io me tc a g so n n a knga d ista somain fau e ic he 1 9 in f a ca ta t i a e n lzso e aig e vrn n h n e fHo g Ko g b n i n t rn fr t e tr ssn e t 9 7 Asa n n il o i c ii,a d u u te u c sf l x e in e f Ho g rss n s ms p h s c e su e p re c o n Ko g a k n s co r sr cu ig ma e rlv n e o n b n i g e tr e tu t rn , k s ee a t r c mme d t n a o t a kig e tr n ai s b u b n n s co o d v lpme to h iln e eo n n te man a d.

香港保险监管机构模式现状及启示

香港保险监管机构模式现状及启示

(三)加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加 快与国际保险监管的融合
香港:香港在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过 程中,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全面合作有效 地减少了金融行业间重复监管和监管缺位 的问题。 内地:现阶段内地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 业管理的制度,随着保险竞争的加剧和保 险信息化的发展,保险与银行、证券相互 渗透的趋势更加明显,由此可能会导致监 管交叉和监管真空问题。
另外,先进的基础设施、自由流通的资讯和高效 的监管体制使香港聚集了全亚洲最多的保险公司。 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再保险中心,全球前20家 专业再保险公司几乎全部都在香港设立了办事处。 截至2008年年末,在香港保险业监理处获授权的 保险公司已达到175家,在香港已获授权的保险 公司中,有90家在香港注册,其余则来自23个不 同的国家及地区,其中美国(共15家)排列榜首, 紧随其后的是英国(共13家)及百慕大(共13 家)。
香港保险业及监管现状
近10多年来,香港保险业的市场规模发展迅速, 并持续增长,保险业已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支 柱。截至2008年年末,香港保险市场的毛保费 总额已高达1930亿港元,其中一般保险业务的 毛保费为270亿港元,长期有效业务的整体保费 收入为1660亿港元;保险密度为27862港元,在 亚洲排名第一,在全球排名第十三;保险深度 为11.9%,在亚洲排名第三,在全球排名第六。
香港:
• 一是香港政府以法律的形式赋予了保联会一定的 权力,《保险公司条例》规定所有由承保商委任 的保险代理必须在保联会的保险代理登记委员会 登记; • 二是保联会于1994年12月29日注册为有限公司, 其经费来源为会员缴纳的会费、收取保险代理人 的登记费、管理保险索偿投诉局收入及利息收入 等,从而使其能够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 三是保联会的内部行政管理部门秘书处的工作人 员均为社会招聘,其主要职责是为保联会的会员 公司提供效率与效益兼备的行政管理服务。

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和对策

后危机时代我国银行监管的启示和对策

不够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业互律性组织缺乏有效性。互律性组织缺乏对会
员经营行 为的判定标准 , 以及对违规会员组织的处罚机制 ; 互律
性组织缺乏信息交换网络组织 , 各成 员间缺乏沟通协调和风险 防御体系等 。二是信用评级机构缺乏权威性。在评判方法和评
判标准的科学性 匕 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 需要和国 耳 及 棚构接轨 。

后危 机 时 代 美 国的 金 融 监 管
美 国的金融监管是“ 双线多头 ” 体制 , 一直被认 为是成功的 典范 , 推动了美国经济 的高速增长 。金融危机爆发后 ,09年 6 20 月, 美国推出了自 3 年 代以来最大 规模 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 0
查, 监管静态 性比较强 , 较少考虑 连续 性 、 动态性 、 全面性 的风
《 多德 一弗兰 克 法 案 》 该 法 案 被 业 界 评 论 为是 自 2 , 0世 纪 “ 萧 大 条 ” 来 最 严厉 的金 融 改 革 法案 . 成 为 与 《 拉 斯 一 蒂 格 尔 以 并 格 斯 法案》 比肩 的 又 一 座金 融监 管 基 石 。 本 文 在 对 美 国金 融 监 管分
在 国际监管合作方面 ,提t 力 强国际金融政策协调 。2 1 年 7 义口 00 月2 1日, 国总统奥 巴马签署了美国国会此前通过 的金融监管 美 改革法案 , 多德 一弗兰克法案》 并成 为与 《 即《 , 格拉斯一斯蒂格
尔法案》 比肩 的又一座金融监管基石 。该法案 以监管 系统性 风

| l l
财 经 论 坛
■● 广

【 摘要 】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 引发 了各国政府对金融监管
体 系及金 融监 管理 念 的反 思 。2 1 0 0年 7月 2 1日。 美 国通 过 了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全真模拟考试试卷B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Y银行在其2020年年度报告中披露,该行一天中99%的VaR值为5000万元人民币,则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有99%的概率损失金额为5000万元B.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损失超过5000万元的概率不大于99%C.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损失超过5000万元的概率不大于1%D.Y银行的投资组合在1天内有1%的概率损失金额为5000万元【答案】 C2、在现代金融风险管理实践中,关于商业银行经济资本配置的表述,最不恰当是()。

A.对不擅长且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可提高风险容忍度和经济资本配置B.经济资本的分配最终表现为授信额度和交易限额等各种业务限额C.经济资本的分配依据董事会制定的风险战略和风险偏好来实施D.对不擅长且不愿意承担风险的业务,设立非常有限的风险容忍度并配置非常有限的经济资本【答案】 A3、监管部门通过()等监督检查手段,实现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及时预警,识别和评估,确保商业银行风险得以有效控制、处置。

A.自我评估和压力测试B.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C.外部审计和信息披露D.风险评级和纠正处置【答案】 B4、操作风险评估过程一从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两个层面开展,其遵循的原则一不包括()。

A.由表及里B.自上而下C.自下而上D.从已知到未知【答案】 B5、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的贷款属于()。

A.关注类贷款B.可疑类贷款C.损失类贷款D.次级类贷款【答案】 D6、资产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资产变现能力越(),银行的流动性状况越(),其流动性风险也相应越()。

A.弱,佳,低B.强,佳,低C.强,佳,高D.有影响,但不确定【答案】 B7、关于市值重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商业银行应当对交易账户头寸按市值每月至少重估一次价值B.商业银行必须尽可能按照模型确定的价值计值C.商业银行进行市值重估的方法是盯市D.盯模是指以某一个市场变量作为计值基础.推算出或计算出交易头寸的价值【答案】 D8、商业银行反洗钱内控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核心地位的制度分别是()A.反洗钱协助调查制度: 反洗钱岗位职责制度B.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保持制度;反洗钱保密制度C.客户身份识别制度: 大额交易与可疑交易报告制度D.反洗钱宣传培训制度;客户洗钱风险等级划分制度【答案】 C9、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应至少覆盖贷款的()。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模拟试题单选题(共100题)1、为了对未来一段时期的资本充足情况进行预测和管理,资本规划通常的做法是对未来()进行滚动规划。

A.一年或三年B.三年或五年C.两年或三年D.三年或四年【答案】 B2、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管理政策和操作流程,并在其直接领导下,独立设置声誉风险管理职能,负责()声誉风险。

A.识别、评估、监测、避免B.识别、避免、监测、控制C.避免、评估、监测、控制D.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答案】 D3、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带来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点,()于2011年提出了一揽子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管理措施。

A.金融稳定理事会B.世界银行C.国出货币基金组织D.巴塞尔委员会【答案】 A4、在商业银行国别风险管理中,()的设定旨在控制某国家或地区敞口的持有量,以防止头寸过分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

A.交易对手限额B.经济资本限额C.敞口限额D.期限限额【答案】 C5、监管部门监督检查与()共同构成商业银行有效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外部保障。

A.公司治理B.资本管理C.市场约束D.市场准入【答案】 C6、商业银行某部门当期税后净利润5000万元,当期经济资本1亿元,资本预期收益率为20%,则该部门的经济增加值为()万元。

A.1000B.3000C.2000D.7000【答案】 B7、政治风险是影响银行操作风险的外部事件之一。

它是指由于战争、征用、罢工以及政府行为等引起的风险。

以下不属于银行面临的政治风险的是()。

A.政府新兴的立法B.公共利益集团持续的压力/运动C.极端组织的行动或政变D.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期间,商业银行调整有关政策【答案】 D8、香港金管局规定的法定流动资产比率为()。

A.10%B.15%C.25%D.40%【答案】 C9、高级法体现原则导向,银监会()。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 如果以上述条件为前提,索罗斯的香港一 战主攻的是香港经济的下滑,实际上,在 97年由于全球经济的原因,各大经济体的 股市都处在下滑的过程中。但是如果一个 市场恐慌,下滑的幅度就会远远大于正常 下滑的幅度。索罗斯看中的就是投资者能 够认同香港经济下滑,并通过前面一系列 亚洲国家的金融危机使投资者加强香港经 济下滑的预期。那么,主攻方向就是股市。
• 索罗斯在连续攻击港币后,开始在香港股票市场 连续抛空成分股,选择成分股中的经营情况比较 差的股票进行大量抛空,操纵股指下行,同时通 过媒体以及市场传闻动摇港币的信心,导致境外 投资者为避免汇率风险而抛售香港股票,并将抛 售股票而获得的港币再通过外汇市场抛售而换回 美元汇出香港。此时,港币市场与港股市场已发 生联动,并形成恶性循环。并开始公开加大股指 期货卖空的成交量,引起市场注意和恐慌,导致 股指期货下行,进而形成股指期货与股票市场之 间的恶性循环。
• Stock markets became more and more volatile; between 20 and 23 October the Hang Seng Index dropped 23%. The 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 then promised to protect the currency. On 15 August 1998, it raised overnight interest rates from 8% to 23%, and at one point to 500%.The HKMA had recognized that speculators were taking advantage of the city's unique currency-board system, in which overnight rates automatically increase in proportion to large net sales of the local currency. The rate hike, however, increased downward pressure on the stock market, allowing speculators to profit by short selling shares. The HKMA started buying component shares of the Hang Seng Index in mid-August.

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_解决之道

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_解决之道

国际金融研究/2010.1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全球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改革:解决之道苏新茗内容提要:解决全球金融危机需要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包括重新反思金融监管的哲学、改革金融监管的架构、创造新的监管工具和方法、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修改金融监管的国际准则、改善金融交易的基础设施等。

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金融监管也需要保持动态调整以跟上市场演变的步伐。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全面改革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苏新茗,清华大学法律硕士、剑桥大学发展研究硕士,现供职于中国银监会。

图1金融监管改革的框架思路监管工具方法监管架构国际监管准则国际协调与合作场外交易市场基础设施评级机构监管金融机构监管导言本次全球金融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对全球经济稳定最大的一次冲击,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意识观念上过度迷信自由市场是万能的,因而造成实际行动中有效的金融监管的缺失。

这种缺失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监管真空。

事实上存在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高杠杆率的“影子银行系统”,银行传统贷款通过证券化被转移出了资产负债表之外,逃避了有效监管;二是监管不足。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主要银行的业务范围同时跨越了几大市场,尽管有严格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但是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机构都没有办法全面地看到银行全部业务和交易的真实情况。

这一点深刻地反映了以国别划分界限的监管模式已经无法适应金融交易活动全球化的矛盾。

在监管真空和监管不足并存的情况下,扭曲的激励机制和鼓励冒险的高管薪酬制度,促使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高管们铤而走险,进行过度的投机交易和追逐短期的高额利润,最终人类的过度贪婪导致了泡沫的发生,而当泡沫破灭时,恐惧又占据了上风,从而使得整个金融市场失去了信心。

当前,危机尚未完全终结,但如何系统性地反思现有监管中的问题,找出监管的漏洞和不足,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已是全球金融监管机构必须共同面对的艰巨任务。

从监管的角度看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_陈海洋

从监管的角度看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_陈海洋

从监管的角度看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陈海洋(中国证监会重庆监管局,重庆,)摘要:香港是亚洲区一个重要的资产管理中心,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香港证监会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得基金业在金融市场动荡下仍保持稳健运作,较好地维持了基金业及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

因此,分析香港基金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总结应对金融危机的启示,对促进内地基金市场发展,做好防范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香港;监管;应对;启示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681(2011)03-0168-02收稿日期:2011-03-29由美国次债问题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的影响至今尚未消除。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香港遭受重创程度远不及美欧等国家或地区,但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体系和开放的证券及期货市场,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影响。

总体来讲,由于香港证监会竭尽所能、充分发挥已有经验和专长,带领各基金资产管理机构一同抵御金融风暴,香港基金管理业在逆境中依然运作稳健,没有引起市场的恐慌,较好地维持了基金业及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基金业的影响香港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其监管制度较为完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其开放的金融体系还是极易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

(一)投资者对基金等投资产品的信心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发生后,由于市场大幅震荡,投资者损失增加,投资意愿受到打击,开始对市场失去信心。

美国雷曼集团倒闭后,香港投资者对包括基金在内的各投资产品的信心变得非常脆弱。

一旦投资者对某类投资产品,例如投诉销售不当行为较多的雷曼迷你债券失去信心,他们对所有其他投资产品的投资意愿和信心也会同时受损。

因此,尽管很多基金类产品即使运作良好,但由于投资者信心受损而带来的非理性赎回行为,整个基金市场都会大幅缩水,市场疲弱不振,新发基金也基本处于停顿状态。

2008年第四季度,香港证监会收到的基金认可申请显著减少。

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8688909294969810010201234567實質產值指數,經季節因素調整-7.8%2008年第1季1997年第3季-8.9%季度數目+4.3 個百分點+4.1 個百分點+2.1 個百分點就業人數回升失業率於9月份回落,降至5.3%-4-2024681097989900010203040506070809-2-112345就業人數變動 (按3個月計) (右邊刻度)失業率 (%) (左邊刻度)佔勞動人口百分比 (%)按3個月計增減率 (% )金融危机对香港的影响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产值跌幅比较∙ 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在2008年第2季至2009年第1季期间,本地生产总值连续4个季度收缩,累计下跌7.8%,几乎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的跌幅相若 (连续五季累积下跌8.9%)。

就业市场状况∙ 失业率由8月的5.4%降至9月的 5.3%,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首次回落。

∙ 这次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不及过往衰退时严重。

在这次危机期间,失业率由去年9月起连续攀升12个月,升幅达2.1个百分点,但较亚洲金融风暴和科网泡沫爆破时相对温和。

在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失业率由1997年10月开始飙升,16个月后到达高位,升幅为4.3个百分点, 而且其后仍反覆徘徊在高位至1999年底。

至于科网泡沫爆破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首现于2001年初,失业率其后拾级而上至2003年6月高位,历时29个月,升幅达4.1个百分点。

∙ 本地就业市场在这次危机中灵活应变,职位流失数字较亚洲金融风暴时少。

除了因为企业部门财务状况稳健以外,部份原因是政府很快及主动地作出回应,特别是针对创造就业机会和协助陷入财困的公司两方面,以期达到「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目标。

例如扩大现有的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及推出特别信贷保证计划,以帮助企业渡过这困难时期。

截至10月底,超过14,600间公司受惠于这些计划,间接帮助稳住该些公司逾25万个就业机会。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

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原因及监管建议【摘要】本文介绍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特征表现,并指出当前中国金融形势面临了巨大的挑战。

若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速度和程度不容小视,因此我国监管部门应设定更严密的法律制度监管之。

【关键词】影子银行金融危机中国化监管建议一、引言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与正统接受中央银行监管的商业银行相对应的金融机构,如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等。

它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其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企业银行及个人把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击移到了银行表外,生发了变异的影子银行体系,以此来规避银监部门的监管。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做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

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设定严密法律制度监管之,一旦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不容小视。

二、文献综述基金管理公司rcm asia pacific驻香港的钟秀霞(christina chung)表示:“如果不放开利率,就会推动更多资金转入地下。

除非进行金融改革,让银行有动机贷款给中小企业并实现贷款的多样化,否则就很难降低黑市的重要性。

”里昂证券(clsa)驻香港的郑明凯(francis cheng)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很难控制流动性,让银行按额度放款。

”他估计,银行仅占中国融资总额的一半。

其余部分来自各种信托公司、金融公司、租赁公司和地下银行。

他们要么受到的监管不如银行那么严格,要么受到互相冲突的监管机构的监管,要么根本不受监管。

这就是中国信贷增速总是超出官方指标的一个原因,引发了令中国政府担忧的通胀。

三、影子银行中国化的原因21世纪初期,金融体系的高度繁荣是与金融市场杠杆倍率大幅提高、交易规模天量增长和金融当局的“恶意忽视”等息息相关。

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监管缺陷与金融改革.

金融危机暴露出的监管缺陷与金融改革.

一、危机发生前西方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特征随着金融的自由化、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金融的网络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强,自上个世纪末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出现了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一,系统性风险和网络化风险大大增加。

金融风险以新的方式不断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积聚,并高度集中在少数超强银行业金融机构。

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和整合期后,一些全球性的超强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开始在信用中介领域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在业务创新、机构兼并、金融衍生交易等方面具有垄断地位,主导着全球银行业,这一趋势以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一系列金融放松法案及1999年出台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得到迅速加强。

金融机构的兼并整合和跨业经营以及投行业务的兴盛,导致了风险逐步向大型金融机构高度集中,现代的金融机构逐步成为全球化金融网络的一员和重要节点,某些机构如投资银行往往由于交易范围广、交易深度强而成为对金融系统安全有重要影响力的机构,但是在全球化金融网络中各金融机构之间以及各金融市场之间却缺少严格的防火墙,致使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变得更加脆弱,系统性危机风险性比以往大大增加了。

其二,银行的业务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买进—持有”经营模式转变为“发起—分散”模式。

金融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使银行经营逐步从表内业务主导型向表外业务主导型转变,金融工具创新,尤其是信用衍生品市场和迅速发展的证券化技术的互动有力地推动了这种业务经营模式的转变。

“发起—分散”模式重要特征是:第一,对流动性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出现了金融机构的融资和流动性主要依靠资本市场的特征;第二,随着各类投资者的加入,风险被分布到了多样化的投资者群当中,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都大大提高了;第三,大型的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在金融市场和银行的“发起—分散”运作模式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第四,金融创新创造的金融衍生产品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杠杆率。

第五、资产证券化扩大了表外资产业务,在提高了盈利性的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风险,表外业务的风险以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之间的关联性风险,在经济繁荣时期容易被忽视和掩盖。

香港银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香港银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19 9 5年 9月底 ,未偿 还按揭贷 款与物业
价值 ( 首次批 出贷款 或重组 贷款 时的 按
融 危机暴露 出来 的 问题 ,修 补 了原 条例
的漏洞 ,将香港对 金融 业 的监 管提 高到 国 际水平 。将金 融三级 制的所 有认 可机
评估值 )比率平 均为 5 %,较 1 9 2 9 4年的

2 1 8 -1 8 2 6年的第二 次银行危 机 9 9 17 9 8年 ,香港政府 为推动香 港国 际
金 融 中心形成 ,宣 布撤 销停 发银 行牌 照 的限制 , 大批 跨 国银行相 继涌入 香港 , 香 港 银行 业竞争 加剧 ,由于这 一时 期香 港
地 产业 发展异 常迅 速 ,部分银 行再 次 向 模 的危 机 ,每 次危机 过 后都使银 行管理 率 、资产负 债期 限错配 分析 、在 同业市 层 和 监 管者 提 高 了 风 险 意 识及 管理 水 场 中拆 借 的能力 、集 团 内部 交易 、贷存 地产 或股 市大量放 贷或投 资 ,为 1 8 2 9 平 。到 9 年 发生金融 危机 的时候 ,香港 比率 以及存 款基础 的多 元化 与稳定情 况 8 18 9 6年 的 银 行 危 机 埋 下 隐 患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先 后对 银行业条例 进行 了进一步 的修订 , 并提 出了建立 中央 银行 的重要 性 和 紧迫
性 ,于 1 8 9 2年颁 布 了新 的银行业 条例 。
对 借款 人 的还款 能力严 格评估 :银 构一 并纳入 银行监 理处 的监管 范围 ,并 行 一般要 求个 人抵押 贷款贷 款人提 供房 引入 了 巴塞 尔 委 员 会 对 银 行 的 监 管 规 地 产抵 押 ,但 并不 依赖 抵 押 品的 价值 , 定。 更 看 中借 款人 收入 的稳定性 ,一般规定 3 9 —1 9 的第三次银 行危机 、1 1 2年 9 9 供款 人 的月供不超 过月 收入 的 5 %;房 0 18 6年 “ 9 银行业条例 》的 实施 明显 地产 市场 过度膨 胀 时 ,银 行会调 整该 比 增强 了香港银行体 系的 稳健 性 ,但 1 9 91 率 ,例 如 HS 在 l 9 BC 9 4年 1 月规定 月 年爆 发的 “ 国商事 件” 对香港 金管 局再 收 入在三 万元 以下 的家庭每 月最高 按揭 次提 出挑 战。 还款 比率不 能超过 4 %。 0 1 9 年 国际商业 信贷银行 ( 91 国商集 2 对 开发 商贷款 风险控 制 团 )因控股股 东洗 黑钱 及涉嫌诈 骗事 件 开 发商 贷款 风险控 制在 于土地 购置 遭遇挤提 ,后遭 清盘 。7 1 月 7日,就在 贷款 和建筑 贷款 两个环 节 :土地购 置贷 港府决 定将香 港 国商清盘 当 日,道 亨银 款 以 5 %为 限建筑工程 贷款按 工程进度 0 行 、 港基 银 行 受 市场 不 利 谣 言 发 生 挤 支付信 贷 资金建立 隔 离机制 ,开设 第三 提 , 月万 国宝通银行 、 打银行再 次遭 者托 管户 口,消除建筑 贷款 资金 可能被 8 渣 挤提 ,不过挤 提事 件很快 平息 下来 。这 开 发商挪 作他用 的可 能性 。 次危机 后 ,香 港监 管部 门加强 了对在海 3 资本充足 比率和流 动资金 监管 外注册 的跨 国金融机 构 的监管 ,并研 究 1 8 年底香 港银行 已符合最 低资本 99 制定 存款保 险制度 。由于 战后到 1 9 7 9 充足率 8 %的要 求。9 年 8 ,为避 免发 4 月 年期 间 ,香港 银行 业发生 了三 次较大规 生流动 性危 机 ,金管局 通过 流动资 金 比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

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

金融监管我国金融监管发展主要问题及建议姓名:班级:学号: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使得金融监管的体制的问题再度成为关注热点,金融监管体制在决定监管效率上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于整个的金融监管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以及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原则,然后提出了目前中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对中国现行监管模式提出的挑战、监管手段落后、监管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监管成本较高等四个方面加以分析,而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来一些改进建议。

一、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一)金融监管的定义: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总称。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无不客观地存在着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管制。

从词义上讲,金融监督是指金融主管当局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全面性、经常性的检查和督促,并以此促进金融机构依法稳健地经营和发展。

金融管理是指金融主管当局依法对金融机构及其经营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的活动。

金融监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中央银行或其他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对整个金融业(包括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实施的监督管理。

广义的金融监管在上述涵义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和稽核、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管、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等内容。

(二)我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人民银行即中国的央行为中国的政策性银行,主要负责宏观金融政策法规、货币流通和货币的流通量;银监会主要负责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证监会主要负责对证券市场及相关参与者的监管;保监会主要负责对保险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监管;国家外汇管理局主要负债对中国的外汇储备及外汇市场管理和监管。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和内容金融监管的目标:第一,有效控制和管理货币供给,实现货币供求均衡,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二;确保负债性商业金融机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生存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的内在稳定性第三,保护债权人、存款人的利益,约束债务人行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和秩序;第四,改善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有效配置和社会公平。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

2023年中级银行从业资格之中级风险管理高分通关题库A4可打印版单选题(共40题)1、某商业银行持有1000万美元资产。

700万美元负债,美元远期多头500万,美元远期空头300万,则改商业银行的美元净敞口头寸为()万美元。

A.1000B.500C.700D.300【答案】 B2、在特定市场环境下,相同的信用违约掉期价差()意味着相同的风险状况。

A.偶尔B.不一定C.一定D.常常【答案】 B3、全球金融危机过后,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G-SIFIs)带来的“大而不能倒”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监管改革的重点,()于2011年提出了一揽子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的管理措施。

A.金融稳定理事会B.世界银行C.国出货币基金组织D.巴塞尔委员会【答案】 A4、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进行分类,应以评估借款人的()为核心。

A.还款记录B.还款意愿C.盈利能力D.还款能力【答案】 D5、某商业银行当期期初可疑类贷款余额为600亿元,其中100亿元在当期期末成为损失类贷款。

期间由于正常收回、不良贷款处置或核销等原因可疑类贷款减少150亿元,则该银行当期的可疑类贷款迁徙率为( )。

A.25%B.20.22%C.22.22%D.32.22%【答案】 C6、商业银行的非预期损失由()来弥补或应对。

A.冲减经营利润B.计提资本C.计提损失准备金D.购买保险【答案】 B7、以下不属于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目标的是()。

A.促进银行业的合法运行B.促进银行业的稳健运行C.规避所有系统风险D.维护公众对银行业的信心【答案】 C8、从商业银行( )看,流动性可分为资产流动性、负债流动性和表外流动性。

A.流动性风险来源B.流动性资金来源C.流动性来源D.流动性风险类型【答案】 C9、情景分析的原则不包括()。

A.满足全面性B.满足及时性C.体现客观性D.具有动态性【答案】 B10、期货市场所具有的两个最基本的经济功能是()。

A.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B.价值发现和套利C.转移风险和套利D.对冲风险和价值发现【答案】 D11、声誉风险通常与信用、市场、操作等风险()。

金融危机后香港商业银行监管举措及效果分析

金融危机后香港商业银行监管举措及效果分析
很显然 , 边际贡献越大 越好 , 订价决策 中 , 在 必首先保证 边
际贡 献不为 负数 , 其次 应考虑 , 全部产 品的边 际贡献 应足 以弥
补固定成本 , 仍有一定 的积余 。而在特殊 订价 中 , 并 边际贡献保 持正数是接受与否的底线 。 20 07年金融危机之后 , 香港商业银行进行 了一 系列监管 举
消耗的降低 , 同时也 直接影 响到市净率 ( / 估值和市 场价值 PB)
筹 资 成本 ( ) 1O6 7 . 125 6 .2 5 .1 2 3 .O 51 4 2 .9 91 94
营业 费 用 的 变 1 6 动成本 () 3 4 3

1 .9 64
1 .9 79
4 中间 业务 收 入 占 比 、
20 0 9正
21 0 0年 上 半 年
收入( ) 1
2 1 0 2 87 2 08 171 1O1 197 4. 0 . 8 5 2 .7 9 .0 3 . 4 0 .O 3 .9 36
87 .2 6 .9 72
中间业务收 入 占比情 况不仅关 系到业 务结构转 型和 资本
1 .O 88
81 . O
水平 。中间业 务收入 占比情 况也是反映银行创新能 力的体现 , 是对 银行 多元化 战略的度 量。对于 国际化 的香港商业 银行来
说, 提高 中间业务收 入 占比情况 也是分散银 行市场 风险 、 提高
边 际 贡献 ( ) 9 4= 4 () 1 7 1 7 1 8 .9 1 9 1 6 .3 7 1 .3 0 2 0 .8 26 ()() 2 一 3
I I
表 2 边 际贡 献 及 边 际贡 献 率 情 况 表 ( 位 :CL、 单 4. %) -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
需要指出的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内地因素正在进一步显现。内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资金需求和对收购、IPO、财富管理等专业金融服务需求的释放,特别是人 民币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和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的构建,不但是香港经济尤其是金融业抵御全球金 融危机强大冲击的重要基础,而且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历经坎坷依旧地位相对稳固的强力支撑。
表 1 香港、伦敦、纽约、新加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IFCD Index 得分一览
金融
中心 香港 伦敦 纽约 新加坡 上海
综合评价 2010 2015 81 75.89 87.7 86.79 88.4 88.81 70.1 81.47 63.8 75.89
金融市场 2010 2015 81.5 77.81 91.5 82.46 89.7 83.68 63.5 81.55 64.9 65.02
* 本文为全国港澳研究会《香港与上海及纽约、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比较研究》(课题编号 HKM1405)研究成果的 一部分。
39
策略。
一、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伦敦金融城“全球金融中心指数 (GFCI) ”表明,从 2007 年 3 月的第 1 份报告至 2015 年 9 月的第 18 份报告,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相对稳定。除金融危机爆发的 2008 年被新加坡以 1 分超越外,一直位于伦敦、纽约之后稳居全球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尽管如此,香港国际金融 中心从开始形成之日起就不缺乏竞争对手。截至目前,与伦敦、纽约依然存在较大差距,而自身 的地位却不得不面对新兴国际金融中心尤其是新加坡越来越大的挑战,并终因得分的持续下滑而 在 2016 年第 19 份报告中以 2 分之差被新加坡所超越,在 9 月的第 20 份报告中继续名列第四。 此外,较之 2010 年第 1 份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 (IFCD Index) ”① 报告,2015 年第 6 份报告中,香港地区除“服务水平”外其他指标得分均不升反降,已被东京、新加坡超 越,下滑两位与上海并列第五。

香港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潜在风险分析

香港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潜在风险分析

香港银行业发展现状与潜在风险分析韩蓓【摘要】香港是亚洲重要的金融中心,银行业在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本文首先简要描述了香港宏观经济复苏的主要特征,然后对香港银行业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指出:香港银行业仍面临利差收窄、房产泡沫,分业监管等潜在的风险.【期刊名称】《农村金融研究》【年(卷),期】2010(000)009【总页数】5页(P35-39)【作者】韩蓓【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中国农业银行博士后工作站【正文语种】中文受此轮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影响,香港经济一度陷于衰退。

但受惠于大陆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蓬勃的增长势头,2009年下半年香港经济开始恢复,2010年继续全面复苏,第一、二季度的实际GDP增速均高达8%和6.5%,上半年GDP按年实际增速达7.2%。

在政府刺激政策和自身经营策略调整下,银行业整体经营表现出众,盈利情况不断好转,资产质量稳步提升,资本状况持续改善。

然而,展望未来,香港银行业仍面临利差收窄、房产泡沫、分业监管等潜在风险。

此轮全球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009年香港生产总值增速为-2.8%,是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失业率曾经在年中急升至三年来最高水平。

但从2009年三季度开始香港经济明显改善,增速开始有所回升;2009年四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2010年一季度增长强劲,季节调整后的按季增速为2.4%。

年化增长速度由2009年第三季度的-2.4%、第四季度的2.5%,加快至第一季度的8%、第二季度的6.5%(均高于趋势增长)。

2010年上半年GDP按年实际增速达7.2%。

受惠于整体经济前景改善及就业市场回稳,2009年香港内部需求逐步止跌回升:消费者信心持续回升,第三季度私人消费增速由负转正,并于第四季度开始上升,升幅为4.8%。

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010年8月17日公布的数据,香港5月至7月的失业率为4.3%,较4月至6月的4.6%有所下降,达到2008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同期,就业不足率维持在2%未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后香港银行监管方法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香港金管局顺应监管环境和监管目标的新变化,对银行业监管架构进行了局部调整。

一是于2010年设立了两个全新常设部门:银行操守部和银行法规部,专门对银行的操守和行为进行监管。

银行操守部主要负责推动及鼓励银行机构采用适当的操守准则,以及稳健与审慎的经营手法;银行法规部主要负责跟进和调查银行不良销售和其他不当操守事宜。

二是对银行监理部的内部架构及监管方法进行了调整。

为了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经过深入讨论研究,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

重组后,银行监理部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位监管人员的角色定位和监管任务随模块划分而发生变化,同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的关注重点和监管方法也随之调整。

金融危机后监管环境和目标发生深刻变化从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反思金融监管。

香港金管局在总结本轮国际金融危机教训时,认为既有全球共同面对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从自身特点出发需要应对的挑战,主要包括:一是宏观审慎监管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之后,宏观审慎监管受到了不同经济体的高度重视,并广泛应用相关政策应对系统性风险。

因香港存在大量的境外银行,所以香港金管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的国际溢出效应特别关注,该效应不仅有可能削弱宏观审慎政策在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实施成效,也可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稳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是当经济和金融周期不同步时影响更甚。

香港金管局认为,不同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导致不同的溢出模式,加之资产负债表特征的差异或导致银行的不同反应,从而对决策者实现宏观审慎政策全球协调构成很大挑战。

二是金融创新、合约安排、会计制度对金融稳定产生很大影响。

在美国次贷危机前,银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包括多样化的证券化资产、金融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在内的金融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

危机的爆发暴露出了金融创新产品在激励、透明度、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缺乏监管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行为极具风险。

三是风险扩散模式异常复杂。

以欧债危机为例,欧债危机在国家、市场、部门和相关领域不断蔓延和传导,致使全球避险情绪高涨和跨境资本过度流动,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并通过国际贸易路径对全球经济增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冲击。

四是风险累积和爆发的时间跨度长。

本轮金融危机显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虽然已经建立了涵盖银行、证券、保险的监管体系,但由于在复杂的金融、机构和市场中缺乏宏观审慎视角的监管,从而致使监管空白和薄弱环节的存在,加之市场透明度的缺失,以及信用工具、交易网络、市场价格和信息公开的负面因素积累,造成了过度金融创新、资产泡沫冲击、国际风险传染加剧和信息透明失效等问题,从而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积累和危机扩大。

金融危机后国际监管环境发生变化。

金融危机发生后,各主要经济体在出台一系列举措应对危机的同时,也对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与调整,国际监管改革不断推进,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对量化宽松政策大量使用的警惕。

危机初期主要经济体普遍采取了零利率、定量宽松政策等措施,目的在于刺激消费、投资和经济。

但香港金管局总裁陈德霖认为,量化宽松对刺激实体经济成效并不显著,推行量化宽松亦有代价,容易引发投资错配,减低中长期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潜力。

此外,量化宽松投入金融体系的资金越多,时间越长,将来退市的难度和风险就越高。

二是金融危机后,监管框架更为复杂。

香港金管局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过渡时间表,通过了《2012年银行业规则》在2013年实施第一阶段的《巴塞尔协议Ⅲ》资本标准及相关披露要求,以及通过2015年1月1日生效的《2014年银行业规则》实施第二阶段的《巴塞尔协议Ⅲ》资本标准。

在关于流动性标准的监管政策中,《银行业规则》,将活跃于国际的、较大型或业务较复杂的银行机构列为第一类机构,其他则列为第二类机构。

第一类机构的流动性覆盖比率生效当年最低要求为60%,其后按照每年10个百分点的幅度递增,至2019年1月1日达到100%为止。

第二类机构每月平均流动性维持比率不得低于25%。

2016年1月1日起,香港使用的逆周期缓冲资本为%。

此外,2014年6月,香港金管局向银行机构发出了《监管政策手册》,其中就包括“恢复计划”部分,第一批大型及复杂的银行机构已经于当年12月提交了首份“恢复计划”。

上述这一系列政策标准的实施表明,在危机之后的银行业监管框架已经十分庞大复杂,监管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是机构组成非常复杂。

例如中央对手方交易机制的运用。

2009年二十国集团在匹兹堡峰会上就场外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达成共识,提出所有标准化场外衍生产品都要实行中央对手清算。

一个设计良好、具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风险管理安排的中央对手方机制,可以有效控制市场信用风险,提高市场效率,改善市场流动性,但是也会带来集中度风险、合约类型选择、流动性保障以及多个中央对手方等方面的挑战。

香港金管局的应对策略和架构安排基于金融危机教训和监管环境变化,香港金管局将应对策略定位于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二是培养宏观分析能力,设计有效宏观监管工具;三是抓好风险源头,如资本、流动性、风险文化等。

构建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

目前,香港金管局银行监理部在职人员有170多人,为加强对风险与监管资源的有效匹配,香港金管局于2014年3月初重组了银行监理部,整体划分为两大组织模块: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和机构管理模块。

每个模块分设3个分处,每个分处由20-30人组成。

其中,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下设企业信贷风险监理处、业务操作及科技风险监理处和打击清洗黑钱及金融罪行处。

在此模块下,监管人员将重点关注整个系统,而非单独机构。

机构管理模块下设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处、其他本地银行处和外资银行处三个分处,分别负责单个银行机构的日常监管,以及消费者信贷风险、压力测试和财资市场活动等专题项目。

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主要包括中银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恒生银行、东亚银行。

与传统机构监管相比,三个机构管理分处监管人员的任务发生了重要变化:从此前负责处理个案的机构监管员,转变为机构情况管理员;从此前对一家机构进行全方位跟踪,转变为集中抓公司治理和风险文化。

同时,这三个分处的监管人员还兼任各专项协调小组的协调员或组员。

设立专项协调小组。

香港金管局在机构管理模块及系统性风险管理模块中打破了原有处室分割,设立了逾30个专项协调小组,如私人信贷小组、恢复及处置小组、压力测试小组、财资业务管理小组等,并且根据专项小组项目的性质,选择最为相关的分处人员作为专项协调员,同时抽选其他分处人员作为组员。

对于与机构类别关联性极强的小组,则直接把该小组设在相应分处,例如将恢复及处置小组设在本地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处。

对于那些工作量相对较小的专项小组,则仅设兼职协调员,对于工作内容很多的专项小组,则会设立专责小组。

有的放矢优化监管方法在调整架构的同时,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监管资源,香港金管局在监管方法上也及时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是以专题评估及专题现场检查取代定期现场检查。

专题评估是就特定的风险范畴或某些类别银行机构的特定业务活动进行深入的非现场审查。

香港金管局根据这些专题评估结果,安排对机构进行现场审查的优先次序。

二是提升现场检查的针对性。

2014年香港金管局共进行了216次现场检查,包括因中国内地相关贷款业务对香港银行体系重要性增加及其带来的潜在风险,监管当局对该类业务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现场检查。

并根据评估结果,增加了银行机构财资相关业务及业务操作与科技风险的检查次数。

现场检查还涵盖了银行机构的信贷管控措施、压力测试与流动性风险管理、资本规划、重新制定的内部评级基准模式以及打击洗钱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活动管控措施,还对银行机构的证券、投资产品、保险及强制性公积金等相关业务进行现场检查。

三是强化非现场监管有效性。

2014年香港金管局优化监管方法,共进行了127次专题评估,涵盖范畴与专题现场检查相似,并就银行机构的企业管制、财政状况及业务运转进行了197次非现场审查,审查重点为银行机构的风险管制、信贷增长情况、资本规划以及为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框架所做的准备。

在此过程中,监理小组经常与部分银行机构的董事局及外聘审计机构保持联系,2014年与银行机构的高级管理层及外聘审计机构共举行了22次三方联席会议,与部分银行机构的董事局或董事局委员会共举行了15次会议。

四是要求银行提供外聘审计机构报告。

为能好地利用监管资源,以便及时应对处理各种需要优先处理的问题,香港金管局运用《银行业条例》第59款第条所赋予的权力,要求银行机构委任外聘审计机构跟进可能存在的重大监管问题。

在2014年根据该条文共要求银行机构提交6份此类专题报告,其中2份有关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活动管控措施,另外4份有关管制及合规制度、会计相关事宜、交易活动及财富管理业务。

从“香港金管局监管情况”所列2013年和2014年的监管活动统计中,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香港金管局监管思路的调整。

监管组织架构调整和监管方法优化有助实现四大目标一是集中资源监管重大风险,容忍小规模风险发生。

香港金管局认为企业的信贷风险业务操作和科技风险、以及洗黑钱和金融罪行风险是关乎金融系统稳定、银行倒闭与否的重大风险,具有不可忽视的溢出效应,因此需设专门监管力量在系统层面进行把控。

二是从合规主导转移到风险主导。

主要体现在机构管理模块监管人员的角色和任务转变上,避免以往的“监管者捕获”现象。

此前,金管局经常面临一种困境:一份指引发至银行,会收到很多关于某项操作、产品是否合乎该指引要求的询问,金管局若给予回答,如出现问题,银行则以之前的回答为依据进行扩张解释,将责任推向金管局,造成“监管者捕获”。

香港金管局认为,监管机构只应负责评估,而不应过分对机构进行指导。

例如,银行机构的大部分问题均源于风险文化,因此监管部门可以考虑加强对董事会和高管的问责。

监管人员集中关注机构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文化,出了问题直接发信给董事会或者抄送母国监管当局,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监管有效性。

三是监管人员更加专业化,通过专项协调提升效率。

30个专项协调小组的设置使监管人员在机构监管的同时负有专项专责,有利于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有利于全面处理问题。

例如,专项协调小组在横向工作中若发现某家机构存在问题,可以及时将有关问题传递至该机构的情况管理员,由其对机构进行相应的监管指导,或组织力量开展现场检查。

四是监管工作标准化,监管力度规范化。

机构监管与专项协调小组相结合的矩阵式架构,打破了以往旧有的问题处理方式,也改变了问题处理程度完全取决于机构监管员的弊端。

若某一专项检查出了问题,会由专项协调小组提出应对方案,统一指导各分处机构情况管理员进行处理,从而使得监管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得以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