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独立建国血泪史
历史趣谈晚清中国人下南洋 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晚清中国人下南洋那些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导语: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
东南亚与中国山水相连,自古以来便是东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
早在秦汉时期,即有海商进入东南亚的记载。
唐宋时期,中国海商遍布东南亚沿海地区,人口往来频繁。
15世纪初,爪哇、苏门答腊等地出现华人聚居区。
明中后期,政府多次发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于海外贸易的兴盛,前往东南亚的人口依然有增无减。
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并影响至今的移民活动,则是近代以来称为“下南洋”的移民潮。
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11国。
在中国文献中,这一地区先后被称为“南海”、“西南海”、“东西洋”,清代泛称“南洋”,后沿用至20世纪中期。
近代之所以出现“下南洋”移民浪潮,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17世纪以降,西方殖民势力开始进入远东地区,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英国等国家先后在东南亚开辟商埠,将远东地区纳入世界殖民贸易体系。
开发东南亚急需大量劳动力,而非洲黑奴贸易在18-19世纪之交已经衰落,西方殖民国家开始把眼光投向人口众多的中国,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华人前往东南亚。
就国内而言,闽粤自古以来便是海上贸易、对外移民活跃的地区,“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
鸦片战争前,“下南洋”的华人以经商谋生者居多,当时东南亚华人已有150万之多。
“下南洋”的两次浪潮
晚清时期,清政府被迫签订种种不平等条约,包括允许西方在东南生活常识分享。
马来西亚华人历史
马来西亚华人什么是马来西亚华人马来西亚属于多民族国家,总人口2800万,马来人、华人、印度人这三大民族构成了马来西亚人的主体。
其中,马来人并非马来西亚人的简称,而是马来西亚的一个主要民族,又称巫族,信奉伊斯兰教。
华人约六百多万,是仅次于马来人的第二大族群。
二战结束时,马来亚殖民地(马来西亚旧称)500万总人口中,马来人占50%,华人占38%,印度人占11%(该统计数字不含新加坡)。
因华人普遍比较富裕、平均受教育程度高,因此人口出生率低,2010年华人在总人口中已经降到24.6%。
据古书记载,远至汉唐,就有中国人迁居今日马来半岛的记录。
中国人向南洋的大规模移民史大约有三次。
第一波是唐宋时代为躲避战乱而迁居南洋,后来大多被当地土著同化。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开始了第二波移民潮,两广、福建的华人移居马来半岛并与当地人通婚,满清入关后闭关锁国,这些人被隔绝于海外,他们保留了大明风俗并融入很多当地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一个被称作“娘惹峇峇”或土生华人的族群(华南方言所谓“三代成峇”即为对这些土著化了的早期移民的描述,马来西亚主要华人政党“马华公会”创始人陈祯禄即为土生峇峇华人)。
这部分华人世代居住于东西方重要航路上,数百年来见惯了各国商人,因此长于商贸,并于19世纪初与初来此地的英国殖民者合作良好,在殖民时代曾被称为“国王的华人”(Kings’Chinese)。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开始了第三波移民潮。
大约在同一时期,开辟了海峡殖民地(辖区包括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后改称英属马来亚)的托马斯.莱佛士爵士苦于缺乏劳动力,他鼓励中国人前来定居,大批华工从人多地少的华南各地来到马来亚,这些人被称为“新客”,构成了今日东南亚华人的主体。
很快,“在任何现代技术或专业化的竞争当中”,华人都迅速甩掉了马来人并取得成功。
英国殖民官员说,“华侨是世界上最强健、最雄心勃勃、最能相互支持,脑瓜也最灵活的移民”,而马来人则“毫不注意个人创造或竞争意识”,是那种“在世界任何一个地区都需要保护”的人,很多华人身无分文来到马来亚,不知疲倦的工作、攒钱、成家立业,最终成为百万富翁。
感受马来西亚华人文化
讲述057马来西亚是一个由马来人、印度人、华人及其他少数种族组成的多民族多文化的伊斯兰教国家。
通常我们将取得马来西亚国籍并长期生活在那里的中国人简称为马来西亚华人。
现今的马来西亚已经不对外籍人士开放移民了,想要取得一本马来西亚护照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不但要加入伊斯兰教,变成穆斯林,还要满足一些其他非常严格的条件。
现在网络上所说的马来西亚移民其实是大马政府为了吸引外来资金而颁布的一项十年多次往返签。
在马来西亚缩紧移民政策之后,几乎很少再有新的中国移民。
马来西亚拥有华人近700万,占大马全国人口总数的25%,主要分布在吉隆坡、槟城、怡保、新山、古晋、亚庇和马六甲等城市。
这其中,又以吉隆坡和槟城尤为突出。
在首都吉隆坡,华人占直辖区总人口45%,而在槟城更是占到了70%,同时槟城也是马来西亚唯一一个由华人担任最高行政长官的州属。
马来西亚华人最早可以追溯至汉代,在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便有了频密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元代便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的记载,到了明代,随着郑和下西洋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商船越来越多,便有了一大批华人留在当地,开始在马六甲定居。
马六甲至今仍保着大量郑和下西洋时的文物。
而华人大量移民至马来西亚各地则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
当时,清廷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允许外国商人招聘华人出洋工作。
而彼时被英国殖民的马来半岛正需要大量人力开发矿产、种植园林等等,那时华人还多以男丁为主,造成男女比例失调,这是因为劳工的家乡意识浓厚,多希望攒够钱后能荣归故里,并未扶老携幼打算在马定居。
华人移民的历史转折是在1929年,随着全球经济大萧条,大量的华侨妇女开始移民马来西亚,这时男女比例平衡。
“二战”后,全球进入“冷战”时期,英属马来因为有马共的出现而收紧移民条例,至此中国人移民马来西亚的浪潮开始减少甚至停止。
此后华人和当地人一起参与了马来亚的独立及建国运动,并在当地繁衍开来。
虽然马来西亚拥有700万华人,但普通话并不是华人之间最常用的语言。
马来西亚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马来西亚历史发展是怎样的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马六甲海峡所具有的海上重要通道地位,带来了贸易和外国影响,从根本上影响着她的历史,下面是店铺分享的马来西亚历史发展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马来西亚历史发展阶段简介在文化上和语言上,今天的马来西亚与马来群岛之间并没有多少的区别,然而,出自于外部的影响,今天的马来群岛地区被分划成六个不同的主权国家,即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文莱和东帝汶。
1957年8月31日,联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宣布马来亚独立;1963年,马来亚联同新加坡、沙巴及沙捞越组成了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8月,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联邦,首都为吉隆坡,联邦政府则位于布城,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创始国之一,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英联邦、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主要参与的军事行动有五国联合防卫和联合国维和行动。
1、史前时代在马来半岛、沙巴与砂拉越均有考古遗留出土,人类在这个区域栖息的最古老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四万年前,这些旧石器时代猎人可能是塞芒人的祖先,这个矮黑人群体在马来半岛具有极深的渊源。
瑟诺伊人似乎是个复合群体,有一半的母系DNA谱系来自塞芒人,另有一半来自晚近从中南半岛迁来的祖先,学者主张他们是早期南岛语族农耕者的后代,大约在距今四千年前,将语言与技术带到半岛南部,他们与塞芒人结合起来并混血。
原生马来人具有较多样的源头,即使他们显示某些与海洋东南亚的关连,有些人具有来自中南半岛的祖先,约在距今二万年前的最晚近的冰期高峰,某些人类学家支持原生马来人源自今天中国云南的说法,接下来则是在全新世早期,经由马来半岛往马来群岛的人口扩散。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原生马来人遭到次生马来人推往内陆,次生马来人是铁器时代或青铜时代的人群,其祖源部分来自柬埔寨与越南的占族,这些次生马来人是半岛上第一个使用铁器的人群,他们是现在马来西亚马来人的直接祖先。
2、早期王国印度文明对马来群岛的影响,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古代印度人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梵文:Suvarnadvipa),在托勒密的世界地图上,也称马来半岛为黄金半岛(拉丁语:Golden Chersonese),马六甲海峡则称为象牙海湾(拉丁语:Sinus Sabaricus),印度商人来到马来群岛购买丰富的森林和海洋产品,并与和当时来到这里的华人商人进行贸易往来。
东南亚华人遭受的几次屠杀
东南亚华⼈遭受的⼏次屠杀东南亚华⼈遭受的⼏次屠杀从明朝中期开始,就有⼤量的中国侨民到东南亚去谋⽣,今天的东南亚的华⼈⼜和⼤⼀部分就是当时的移民后裔,西⽅殖民者来到之后,不断的迫害华⼈,多次进⾏了有组织的针对华⼈的屠杀。
第⼀次有记载的发⽣在1603年西班⽛殖民者统治下的菲律宾,当时死难的中国同胞据《明史》记载为25000⼈,福建巡抚估计为3万⼈,西班⽛殖民者估计为23000⼈)⽽华侨损失的财产则难以估计,据事后拍卖,拨为军⽤者36000多⽐索,缴⼈“皇家⾦库”者3万多⽐索。
⼤屠杀后,致使马尼拉没有理发师,没有裁缝,没有鞋匠,没有厨师,没有农民和牧民;“没有粮⾷吃,没有鞋⼦穿,即使出极⾼的价钱也买不到”。
1639年的第⼆次⼤屠杀,致使吕宋岛华侨基本上绝灭了,全菲遇难华侨共达22000⼀24000⼈。
“有⼏条河⾥的⽔被⼫体污染得不能⾷⽤达6个⽉之久,(马尼拉)周围许多⾥格以内,河⾥的鱼是吃⼈⾁长肥了的,所以⼈们连鱼也不能吃”。
1662年的第三次⼤屠杀,据推测被杀害的华侨不下25000⼈。
⼀个西⽅历史学家说:“西班⽛⼈的原来意图是要杀尽每⼀个中国⼈的。
但后来考虑到缺乏商贩和⼿艺⼈的不便,便放弃了这个意图。
实际上是出于有此必要,⽽却以(西班⽛王)的名义慈悲地宣称赦免⼀切放下武器的⼈。
”1762年,西班⽛⼈对华侨实⾏第4次⼤屠杀,遇难华侨近2万⼈。
西班⽛殖民者发布命令“杀掉所能找到的⼀切中国⼈”,宣告所有华侨都是西班⽛的叛徒,在什么地⽅发现,就在什么地⽅绞死。
于是西班⽛殖民者四处搜捕,形成⼀个“骇⼈听闻的屠杀⾼潮”。
它们残酷地把10~15个⼈的辫⼦联结在⼀起,再系上⽯头,投⼊海河,活活淹死。
殖民者的强盗⾏径勾画出吃⼈魔王的丑恶嘴脸。
然⽽最令⼈可⽓的是第⼀次屠杀发⽣后,当时的福建巡抚(这个⼈我不想提他的名字,因为离现代太近了,说不定还能找到他的⼦孙后代)对皇帝上书时居然还谴责所有被杀的华⼈都是愧对祖坟的逆⼦,不值得陛下关⼼。
东马来西亚
刚刚去东马(刚刚好位于南海的南边)转了转,不是旅游,但却是自己掏钱,所以比旅游的深度一点,比花公款的认真一点,得到一些见闻拿出来分享。
首先讲讲马来西亚的大概,马来西亚1957年从英国殖民中独立,1963年成立马来西亚联邦,成立时新加坡也在内的,众所周知由于新加坡华人众多,令马来联邦中马来民族的主体地位不保,所以1965年就被踢出马来联邦独立建国了。
一般把马来西亚分为东马与西马,西马指的是马来半岛上的11个州,东马指的是位于加里曼丹岛的两个州——沙捞越和沙巴。
这两个州原本也是英国殖民地但并不属于马来殖民地,也就是说是分开两个总督管的,也并非马来民族的地盘,是属于南岛族群的当地土著的地盘,不信伊斯兰教的。
其中沙捞越是在二战后才成为英国殖民地,它是19世纪中期被文莱苏丹让渡给英国人布洛克统治的,成为白人拉者(RAJAH,王者的意思)布洛克王朝,布洛克王朝第三世时又转让给英国治理。
1963年,沙巴和沙捞越独立两个星期后在前宗主国的压力下加入马来西亚联邦。
由于加入时不情不愿,签订了一些保证东马一国两制地位的协议,包括西马人进入东马至今仍需经过申请(东马人到西马不需要),离开东马到西马需要过海关。
沙巴州的华人占10%左右,现在有很多的中国游客去那里自由行,华人到达沙巴比较迟,互相交往也多。
比较有趣的是沙捞越,加里曼丹岛(婆罗洲)西部有锡矿金矿,闽南人最早去做生意,但由于客家人去那里开矿,所以是客家人比较多,组织了“公司”这种自治机构。
19世纪50年代,客家人刘善邦为首的淘金公司,与白人拉者王朝谈不拢,带领了600矿工和当地土著挑战布洛克政权失败,被称为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斗争,当地至今也是这么评论的。
所以沙捞越一直算一个比较有反抗精神桀骜不驯的州。
沙捞越的第一大族群是土著伊班人,全州人口240万占了100万,其次是华人,大约60万,第三是另一只土著马兰诺人,第四是马来人。
伊班人有自己的多神信仰,此外有的信基督教,整体信仰与华人一致,且以与华人通婚为荣。
1901年,一千中国人迁徙海外,租借土地999年,建起一座中国城
1901年,一千中国人迁徙海外,租借土地999年,建起一座中国城每逢战乱或者国家软弱无力受到外敌侵凌时,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叙利亚人如是,20年前的阿富汗人亦如是。
而在19世纪末,当八国联军开进北京,中国大地狼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时,勤劳坚韧的中国人民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但他们与那些以前的独自逃荒、流浪的人不同,这一次却是有一千中国人集体离开中国、迁徙海外,乘坐海船三下婆罗洲岛。
在“拓荒之父”黄乃裳的大力运作下,1901年,租借砂拉越诗巫地区的土地999年。
从此,这些迁徙到海外的一千多人深深地扎根在热带海岛上,一刀一锄开垦良田,一砖一木搭建屋舍。
历经数代人120余年的奋斗,硬生生在异国他乡建起一座中国城。
诗巫——婆罗洲岛上“新福州”19世纪末,中国还是满清的天下,当然,这时候的慈禧已经把中国卖的差不多了。
而光绪帝想要努力一把,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推动百日维新,可惜最终夭折。
戊戌变法参与者中,有一位福州出身的孝廉黄乃裳,当时也被清政府追缉,他在朋友帮助下才得以逃回福州。
因到福州后,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天灾人祸下百姓的贫困潦倒。
这使得颇有远见卓识的他感到“非革命不足以救国,非拓殖不足以聚众”,于是“决往南洋群岛”,为“同胞辟一生活路径”。
1899年,已知天命的黄乃裳携带家眷先来到新加坡,随后只身前往马来亚、苏门答腊等地考察。
在第二年的5月份,黄乃裳来到世界第三大岛婆罗洲岛西北部的砂拉越,这个地方当时还是独立并在“拉者”,也就是国王的统治之下。
他亲口品尝水质好坏、检查土壤肥程度,认定当时的诗巫可以垦殖。
而经过了解,砂拉越地区的“拉者”沙鲁克正苦于地广人稀,缺乏人手开垦领土。
有备而来的黄乃裳的“拉者”经过谈判签订条约,成立“新福州农垦场公司”,黄乃裳自任场主,当地称作“港主”。
当时黄乃裳与砂拉越国王签订的《垦约》共有17条,其中最主要的条款就是“所垦之地享有999年的权利”。
这一条规定的租约时间之长,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可谓震动天下。
马来亚华人抗日武装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
马来亚华人抗日武装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
张祖兴
【期刊名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殖民当局针对马来亚地区制定了马来亚联盟计划及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英国制定公民权计划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的影响:第一,主要由华人参与、由马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受到英国的高度重视,面对马共提出的政治权利要求,英国绝不可漠然视之,公民权计划与此密切相关;第二,给予马来亚华人所谓的"政治权利",有利于切断当地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抵消中国政府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第三,由于马来苏丹不愿承认当地华人的政治身份,解决华人的政治地位问题成为英国剥夺马来苏丹主权的一个有利的借口.由于华人政策和公民权计划中包含着许多种族不平等甚至容易引起种族纷争的内容,因此,英国制定这一计划与其说是要促进马来亚各民族的融合不如说是要在马来亚各民族间制造新的障碍,也很难说英国制定这一计划是为马来亚自治做准备.
【总页数】8页(P67-74)
【作者】张祖兴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政务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东广州 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4.333
【相关文献】
1.华侨妇女专题研究的力作--评范若兰博士的《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 [J], 廖小健
2.英国殖民当局延缓公布马来亚联盟计划的原因探析 [J], 张祖兴
3.论太平洋战争时期英国策划马来亚联盟的动机 [J], 张祖兴
4.英国殖民当局延缓公布马来亚联盟计划的原因探析 [J], 张祖兴;
5.论马来人"第五纵队"问题与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 [J], 张祖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外华人史就是一部血泪移民史(转载)
海外华人史就是一部血泪移民史台湾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陈三井文:多国丽(发于《世界博览》2014年第7期)据西班牙华文媒体报道,从今年年初开始,西班牙社会上多次发生针对华人的事件,比如说元旦期间上演侮辱性小品、马德里街头小黄人形象的侮辱华人事件等等,为华人移民心中蒙上了阴影。
3月14日,位于巴塞罗马的一家华人酒吧又发生了一起排华事件。
侨居在巴塞罗那的苏先生与妻子在最繁华的商业街道Passeig de Gracia经营一家小酒吧,酒吧生意不错,苏先生一家也与当地西班牙人相处得很好。
但3月14日上午八点多他来上班的时候,却发现店面的两处墙壁和大棚伞上,全部被人用喷漆喷上了Mafia China(中国黑手党)、Compra Espanol(买断了整个西班牙)等语句。
苏先生一家感觉很恐慌,也很震惊,因为一家人都与人为善,实在想不出与什么人结过仇。
苏先生告诉当地华文媒体的记者,“我们去警察局报了案,但警察告诉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诸如此类的案件,究竟是什么人干的也无从知晓。
我们不知道警察是真的不知道还是故意装傻。
”苏先生无奈,只能通过媒体提醒当地华人“侨胞们一旦发现此类情况,不要个人性地与之发生冲突,以免给自己的财产、人身安全带来隐患,最好能够提高警惕,尽快报警。
”2000年的筚路蓝缕“这是当地居民嫉妒勤奋的华人,所以通过各种手段打压华人,制造排华行为”,陈三井教授对本刊记者说。
陈三井教授不仅是台湾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华侨研究专家,还是台湾华侨协会总会理事长,他在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华人为什么能在海外立足,因为比其他民族都要勤奋,起得比别人早,工作的时间比别人长。
比如说你想深夜吃夜宵,可能你只能到唐人街去,其它餐馆九点十点就关门了,可唐人街的餐馆会一直营业到深夜。
当地居民生存压力不大,不需要太多奋斗,不像华人那样需要攒钱防老,而华人本身就具有吃苦耐劳的美德,所以华人与当地人的生存方式就发生了冲突。
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
东南亚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本文所说的华裔新生代,指1975年以后出生、其家族在居住国当地传承到他(她)这一代至少已经是第二代的华人群体。
与期待“落叶归根”的父辈、祖辈相比,他们是“落地生根”的一代,具有和他们前辈不同的生存体验,在价值取向、行为选择和社会实践方面表现出与前辈不同的特征。
从时空和社会发展趋势角度而言,华裔新生代的整体发展趋势代表了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方向。
所谓“祖籍记忆”,属于保罗?康纳顿(P.Connerton)所论述的“社会记忆”(即“影响人们理解当前经验的先在脉络”注:〔美〕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页。
))范畴。
共享某种“社会记忆”的人群对同样的境遇和场景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共同的语言、习俗和价值观等象征性要素构成对这种“社会记忆”的有效提示。
“社会记忆”可以被操控以寻求权力,世代之间也可能因为受到不同记忆系列的影响而产生分隔。
对于东南亚华人来说,由于祖籍上的同源以及中华文化传统、习俗在居住国当地的传承,从而使他们形成了与其祖籍地相关的“社会记忆”,这就是他们的“祖籍记忆”。
基于这种记忆,他们承认自身和中华有一种象征性的联系,并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持续表达对这种记忆所蕴含的某些文化特征的认同。
它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化风俗的传承和价值观的形成,其中还包括与祖籍国建立某种联系的意愿等。
我们进行此项调查、研究的目的,首先在于比较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华裔新生代的“祖籍记忆”的相对强度,并就导致其差异的原因加以阐释。
其次,试图探寻“祖籍记忆”是如何影响上述三国华裔新生代的自我认同结构的。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描述“祖籍记忆”和自我身份认同的关系。
东南亚华人自我身份的认同呈现出多重性和多层次性,我们总体上把它分为两个层面:(1)“国民认同”,即他们对自身作为所属国公民这一身份的认同,这是他们得以介入所在国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不同的国家处理当地华人公民地位的政策、族际关系环境等的不同,影响到这一认同的强度和限度,并影响到华人介入当地公民政治领域的深度。
华文教育血泪史:除了中国,在这里中华文化传承得最好
华文教育血泪史:除了中国,在这里中华文化传承得最好当前,世界上华侨和华人总数接近5000万。
其中,马来西亚华人仅次于印尼和泰国的数量,占到了10%左右。
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大部分来自于明清时期的下南洋。
当时中国境内朝代更迭、战火纷飞,闽、粤两省的沿海居民,被生活所迫,只能漂洋过海到异国他乡讨生活。
经过数代人繁衍,在马来西亚独立初期,华人占比接近50%,而现在华人仅占马来西亚人口20%左右。
马来西亚独立之后,坚持马来人优先的原则,华人的的生存空间不断遭到压迫。
纵然如此,马来西亚华人凭借着血脉中的坚韧劲,依然坚守中华文化,继续华文教育,当前堪称是海外中华文化保留最好的华人群体。
马来西亚成为除了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以外,拥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其中涵盖小学、中学、大学。
坎坷的华语教育历经几百年的时间,大部分华人、华侨已经将马来西亚作为他们的故乡,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华人的精彩。
在经济方面,善于发现商机的华人,可谓一枝独秀,马来西亚很多支柱性产业,都是由华人掌权的。
在马来西亚富豪榜排名上,华人占比百分之70。
在创业的路上,先辈们吃了太多没有文化的苦。
随着华人群体发展的逐步壮大,他们开始注重后代儿孙的教育培养,以家族为单位广招流亡海外的文人、学者,建立私塾、书院,满足他们对教育的需求。
虽然历经艰辛坎坷,但从未放弃中断。
现在的马来西亚小学按照语种可以分为马来语的国民小学;华语的华文小学;泰米尔语的泰米尔小学三种。
进入中学后,学生可以根据家庭情况选择在政府创办的国民中学或者华语教育的华文独立中学求学。
但是,无论华文学校还是泰米尔文学校看,都要增设马来语的必修课。
在马来西亚,支持华文是一种风气。
无论是富甲一方的士绅还是白发苍苍的老者,都会为华文尽一份心意。
这来源于最初马来西亚创办华文教育的艰辛。
1819年,属于华人的第一座华文书院——五福学院在马来西亚槟城正式建立。
创立之初,是为了让来自广府十二县的华裔子女上学。
马来西亚华人史,你知道多少?
马来西亚华人史,你知道多少?对于海外华人史,有所了解的人们可能会知道,早在唐汉以前涉外寻访的足迹便已产生,因此才在世界各地都能够找到我们中国人的影子。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一下马来西亚的华人历史。
为什么马来西亚人口组成中,华人的占比如此高呢?这其中的隐藏着一段怎样的迁移史呢?根据史书记载,马来西亚华人的移民史可追朔至汉代,唐、宋时期中国和马来群岛已有频繁的商业活动和文化交流,元代时就已有中国人在当地定居并繁衍后代子孙。
到了明代,郑和下西洋曾多次在马六甲(明史称为满剌加)停靠补给,随着探访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了船队补给便利,于是将马六甲、巨港(今属印尼)、泗水(今属印尼)等地,建造成了船队的海外大本营。
时至今日马六甲仍然保留着大量与郑和有关的历史事迹,一些华人跟随郑和西下的脚步,去到了西下路线的各国。
为了生存,其中一部分人便留下并定居于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西下的人和当地人通婚,渐渐受马来文化影响,而繁衍开来。
由此开始了,华人在马六甲形成聚落定居,成为组成马六甲重要的一个民族。
明朝衰弱后,这些通婚华人的后裔由于交通不便、满清闭关政策等因素,开始与祖国关系疏远。
在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他们逐渐形成一支新的民族——娘惹峇峇。
鸦片战争后——大量华人移民马来西亚各地。
当时清朝战败,中英签署《北京条约》,清廷容许外国商人招聘汉人出洋工作充当廉价劳工(苦力)。
由于当时英国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开发马来亚半岛,大量的华工(或称为苦力)从中国输入到马来亚半岛成为矿工、种植工人等。
在蒸汽船使用后,华侨南来的数量更是急剧上升。
此时到来的华人移民人数已经大幅超越了早期的娘惹峇峇,所以被早期定居的人称为“新客”。
这时期马来半岛的华人人口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这是因为劳工们的侨乡意识浓厚,多不打算扶老携幼来到马来亚定居,而是希望赚够钱回到故乡老家。
到了1929年,全球开始经济大萧条。
此时,华侨妇女开始大量移民马来亚,男女人口比例结构趋向平衡。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个怎么样的存在?(第一、尴尬的存在)
场景1当我刚到中国时,人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总是:“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紧接着就会问“一定是来到中国很多年了吧?”、“难道是从小学汉语吗?”场景2当时我和中文系的辩论队一起看01年的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马来亚大学的三辩提到“日本军在南京大屠杀凌虐我中华妇女”,有位同学问我“你们也提中华妇女吗?”从我到中国以来,以上的情况遇上了无数遍,于是我很早就想写一篇文章来告诉大家:马来西亚的华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这个题目很大,我只能从我切身的体会和感受来写这篇文章。
缘起先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背景来做开场白。
1840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动乱的时期。
一方面,好些中国人想往外逃窜;另一方面,西方列强想捉苦力到东南亚地区为他们服务。
于是,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就散布到东南亚各个地区,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
尴尬的存在当人家问我“你的汉语怎么说得那么好啊?”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时,我还真觉得这不是一句话就能解释的问题。
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因为我祖先是中国人”,但是有人又会问:“那么为什么好多印尼人就不会说汉语了呢?”问题的复杂之处就在这里。
从迁居到马来西亚,我们的先贤就特别重视中文的教育,通过私塾、宗祠等单位教授三字经、四书五经等教材,后来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而改革。
这个时期,我们的祖先基本上还是以中国人自居,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就有二十九人是华侨、抗日战争时期全体华侨出钱出力、著名的华侨陈嘉庚创办厦大、集美大学。
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
后来,随着居住马来西亚日久,我们的命运渐渐在这片土地上生了根。
从马来西亚(大马)方面来看,我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大马的政治,与马来族、印度族联手争取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
从中国方面来看,周恩来总理提出:华侨应在其居住地生根发芽。
但是,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坚持自己的母语教育。
在印尼,由于当地华侨没有组成统一的阵线,于是他们不能拥有中文名字、不能庆祝农历新年;在中国人普遍认为完好地传承了中华文化的新加坡,李光耀总理主动地消灭了中文教育,关闭了新加坡唯一以中文为教学媒介的南洋大学,全体人民学习英文,于是目前多数新加坡人的母语是英语。
三个女人的国家民族寓言——读张贵兴《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
三个女人的国家民族寓言——读张贵兴《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狄霞晨【摘要】马来西亚作家张贵兴《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与其说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寓言.小说的主人公苏其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华裔富家子弟,小说中的三位与他交往的女子可怡、春喜(春天)、白衣女子分别象征了庸俗的现实中国台湾、怀念中的马来西亚、潜在的恋人中国内地,讲述了一个民族国家寓言.表现出作者对中国台湾的失望、对马来西亚的思念和对中国内地的追寻.作品呈现出了现代性、本土性和中国性的杂糅和混血.【期刊名称】《中华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25)006【总页数】5页(P65-69)【关键词】张贵兴;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国家民族寓言;文化身份【作者】狄霞晨【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 2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旅台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张贵兴的长篇小说《我思念的长眠中的南国公主》,与其说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国家民族的寓言。
小说的主人公苏其是一个马来西亚的华裔富家子弟,因极度厌弃、恐惧淫乱荒诞的家族生活,于是怀着逃离的心情去中国台湾求学。
在那儿,他认识了中国台湾女孩可怡并与其交往,然而他心中最爱的却是马来西亚女孩春喜(或者春天①春喜和春天是孪生姐妹。
),潜意识中还爱恋着一个半虚半实的白衣女子。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看来,这三个女子分别是他本我、自我、超我所爱恋的对象。
张贵兴赋予了这三个女子更深的文化内涵:分别象征了庸俗的现实中国台湾、怀念中的马来西亚、潜在的恋人中国内地。
美国学者詹姆逊认为,文学是社会的象征性行为。
他指出:“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是那些关于个人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个人命运的故事包含着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1]135的确,张贵兴在这部小说中,讲述的正是一个与他有着同样身份背景的青年的个人故事,他拥有多重文化身份,在不同地域、族群中彷徨,寻找自我认同。
中国血泪史的十次大迁移
今天的中国人从哪里来,祖居地在哪里,根在何方,为什么呈现在的布状态,这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
中国人从哪里来,这是个学术上有争议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主要有两种说法:中国人种西来说,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样,都是从非洲迁过来的。
由于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古埃及、古巴比伦的文字比较相像,由于中国的仰韶大发现彩陶的彩绘和以色列比较近似,且由于中国秦汉以前出土的古墓中和田玉比较多,很多人倾向于中国人种西来说。
二是中国人种本地说,说中国人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一样,现代人有几个发源地,中国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源地。
这种观点的学者以中国的仰韶文化和最近发现的许昌人作证据。
无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到是肯定的: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发源于黄河中上游,逐渐东移南迁的,这才形成今天的分布状况。
1000年前,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人,在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下,不断的东移南迁;元代以后,主要是东西向的迁徙,东西向移民最重要有以下两桩: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和湖广填四川;在清朝中后期和民国时期,中国的移民方向主要是“下南洋”、“ 闯关东”和“走西口”,主要的移民路线就是:中国的三个人口大省河南、山东和四川,河南向西北、山东向东北、四川向西南迁移,而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人则是下南洋;建国后,先是组建兵团,接着知青支边,继而三线建设,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前往东南沿海和出国潮,有的已经移民欧美等世界五大洲。
根据我听到、看到和想到的,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以归纳为以下十次。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
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
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
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
东南亚仍潜伏着排华的魔影来源
东南亚仍潜伏着排华的魔影来源:凤凰评论1998年印尼爆发的排华暴乱,是过去30年间世界上最令人发指的排华事件。
华人遭遇斩首、华人妇女被凌辱的照片,相信看过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
正是汲取了这一惨痛教训,印尼后来实施全国和解政策,并修改了一些歧视华人的政策法规。
但必须要看到,在印尼和整个东南亚,排华思潮从未销声匿迹,如果不能严加防范和有效应对,未尝不会发生新的惨剧。
最新的值得警惕的例子,发生在马来西亚。
9月16日,有政治团体在吉隆坡举行游行,游行者打出了“马来人万岁”的口号,甚至还出现了斩首华人的血腥海报。
尽管马来西亚警方已表示,将依据《煽动法令》对带有威胁内容的海报展开调查,并在华人聚居区部署大量警力,但这种有政治斗争背景的排华行为,还是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
东南亚的排华事件,有着很深的历史和现实背景。
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华人的特殊身份。
我们所说的海外华人华侨,大部分就聚居在东南亚。
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华人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一些主体民族的政客总生怕华人夺权,因此对华人倍加防范和打压。
此外,华人多崇信佛教和儒家,又与一些国家主体民族信仰不同,自然被后者的一些激进分子视为异教徒。
华人的经济成就,更让他们处于微妙的境地。
在总体还不算很富裕的东南亚国家,华人因其勤奋和商业头脑(有时也是因为政治排斥,华人只能在商业等少数领域发展),往往收入较高。
在这些国家,往往首富乃至前几大富豪,都是华人。
底层民众对腐败的痛恨、对富人的不满,最终难免将怨气撒在华人身上。
此外,尽管一些东南亚华人已在当地定居多代,很多人甚至都不会说中文,但在当地民族眼中,他们仍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管是以前因为意识形态因素与中国对立,还是而今因南海问题与中国发生纷争,一有风吹草动,华人往往成为替罪羊。
去年越南因南海岛礁问题爆发排华动乱,就是一个例子。
可以说,作为东南亚的一种特有现象,当某个国家社会出现动荡,或者与中国关系发生对立,一些政客,或者政客主导的社会势力,往往会将矛头对准华人,由此转嫁社会矛盾,马来西亚排华海报即是例子。
马来西亚华人独立建国血泪史
马来西亚华人独立建国血泪史马来亚殖民地的经济发展靠外来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每年有几十万中国和印度劳工进入马来亚,印度移民多在橡胶园工作,中国移民多在锡矿场或城镇从事各种职业,外来移民使马来亚的人口结构(族群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据1947年人口统计,这一年马来亚的总人口中,马来人占43.3%,华人占44.9%,印度人占10.4%,华人比马来人多一点,华印两族相加超过半数,此情况引起马来人大为关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况,把自己打扮成马来人的保护者,以此转移马来土著民族主义者的斗争方向和独立目标,从而巩固英国殖民统治。
在二次大战前华印两族大多是外侨,没有公民权,所以他们对母国政治的关心甚于对当地政治的关心,因此避免了马来土著民族主义者、印度民族主义者和华人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尖锐冲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强大反殖民主义独立运动。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马来亚的统治虽祗有三年半,但影响是深远的。
日军攻入新加坡岛后在裕廊和武吉智马遭遇英国军官训练和指挥的华人义勇军,被义勇军落花流水地杀了一阵,因而日军在新架坡曾对华人平民进行屠杀,而那些华人义勇军在新加坡沦陷后便转移到马来半岛组成马来亚华人抗日军(即马共前身)继续奋战。
而马来土邦的苏丹们态度却有所不同,他们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国一样保留各土邦的苏丹行政机构,日本顾问取代了英国驻扎官,因而做成英国在战后一度迫使这些墙头草两边倒的苏丹”自动让出权力”的原因。
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国大党前主席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组织印度国民军,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印度人大多参加了此活动,因而在缅北的争夺战中印裔部队同时出现在日军和英军中的怪现象,各位网友你们认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队互相对打是否很过瘾,摩萝差打摩萝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极啦!哈哈哈!后因鲍斯堕机身亡才没有更多的印度人去当日军炮灰。
这个中国人在马来西亚建立的长达100多年的国家,最终亡于英国
这个中国人在马来西亚建立的长达100多年的国家,最终亡于英国马来吴氏王国,是曾经存在于马来半岛中部的一个华人世袭制君主政权。
该政权是由福建漳州人吴让于1775年建立的,因为该政权没有特定的国号,其统治者姓吴氏,所以称之为马来吴氏王国。
其统治中心在宋卡,1904年被英国灭亡。
马来吴氏王国从1775年建立到1904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共存在了129年,是南洋华人政权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马来吴氏王国的建立者叫吴让(1717—1784),字士侃,是清朝福建漳州府海澄县山塘乡西兴村人,泰伯后裔。
.1750年,吴让渡海至宋卡谋生,吴让于1758年搬到廉松村经商,娶博他仑女子庄氏为侧室。
吞武里王朝郑皇信率兵南下征服洛坤一带,吴让趁机于1769年奏请郑皇,以年交税银50斤的代价承包宋卡湖上端四岛、五岛的燕窝开采权。
吴让经营有方,因此被郑皇封爵銮因他奇里颂木,人称廉松头,或称伯翁。
1775年郑皇诏他为封昭孟,意为城主,爵号銮素汪奇里颂木,府署设廉松,从此吴让开始统治宋卡府。
1784年,吴让逝世,被追封昭披耶(昭王)。
其长子吴文辉即位为宋卡城主。
吴氏不仅统治着宋卡,还统治着今泰国北大年、陶公、也拉等三府,以及马来西亚吉兰丹、丁加奴、吉、玻璃市等四州,也均受节制。
实际上吴氏统治着马来半岛的中部地区。
1791年,吴文辉复以御缅有功,被晋升为公爵。
此后,宋卡城主由吴氏世袭八代,直到1904年,吴氏在马来半岛中部的统治才结束。
1904年,宋卡沦为英国的殖民地,马来吴氏王国最终灭亡。
英国殖民统治之后,马来半岛又落入日本的殖民统治中,二战结束后,原马来吴氏王国的辖地一部分被归还给泰国,另外,南部的辖地归于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编撰《马来西亚华人史》
马来西亚编撰《马来西亚华人史》
佚名
【期刊名称】《八桂侨刊》
【年(卷),期】1995(000)003
【总页数】1页(P31-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3
【相关文献】
1.20世纪马来西亚华人美术史初探 [J], 钟瑜
2.马来西亚华人的困境与贡献之理论阐释--评韩方明著《华人与马来西亚现代化进程》 [J], 刘宏
3.浅谈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及其文学史分期 [J], 李应瞻;
4.构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新篇章——《聚族于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评介 [J], 陈杰
5.试析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祖籍国关系的演变--以马来西亚华人社团为例 [J], 石
沧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来西亚华人独立建国血泪史马来亚殖民地的经济发展靠外来的廉价劳动力,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每年有几十万中国和印度劳工进入马来亚,印度移民多在橡胶园工作,中国移民多在锡矿场或城镇从事各种职业,外来移民使马来亚的人口结构(族群比例)发生了重大变化,据1947年人口统计,这一年马来亚的总人口中,马来人占43.3%,华人占44.9%,印度人占10.4%,华人比马来人多一点,华印两族相加超过半数,此情况引起马来人大为关切和恐慌,而英殖民者利用此情况,把自己打扮成马来人的保护者,以此转移马来土著民族主义者的斗争方向和独立目标,从而巩固英国殖民统治。
在二次大战前华印两族大多是外侨,没有公民权,所以他们对母国政治的关心甚于对当地政治的关心,因此避免了马来土著民族主义者、印度民族主义者和华人民族主义者之间的尖锐冲突,因而不致形成像印度的强大反殖民主义独立运动。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对马来亚的统治虽祗有三年半,但影响是深远的。
日军攻入新加坡岛后在裕廊和武吉智马遭遇英国军官训练和指挥的华人义勇军,被义勇军落花流水地杀了一阵,因而日军在新架坡曾对华人平民进行屠杀,而那些华人义勇军在新加坡沦陷后便转移到马来半岛组成马来亚华人抗日军(即马共前身)继续奋战。
而马来土邦的苏丹们态度却有所不同,他们投靠日本,日本跟英国一样保留各土邦的苏丹行政机构,日本顾问取代了英国驻扎官,因而做成英国在战后一度迫使这些墙头草两边倒的苏丹”自动让出权力”的原因。
而日本也利用了印度国大党前主席鲍斯(Subhas Chandra Bose)在新加坡成立自由印度临时政府及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组织印度国民军,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印度人大多参加了此活动,因而在缅北的争夺战中印裔部队同时出现在日军和英军中的怪现象,各位网友你们认为英日相方的印裔部队互相对打是否很过瘾,摩萝差打摩萝差,即阿三打阿三,爽极啦!哈哈哈!后因鲍斯堕机身亡才没有更多的印度人去当日军炮灰。
所以太平洋战争期间马来亚基本上祗有华人在抗日,马来人和印度人都投靠日本去了。
中国在抗日奋战,但祖国的军民也知道远在马来亚半岛的中华儿女也同时在抗日奋战吗?1942年底正当马来亚华人抗日军在奋战时(注:1942.6.4中途岛日海军败北),英国战时内阁向伦敦殖民地部和陆军部下达了一项秘密指示,要他们着手制定战后在马来亚恢复与加强殖民统治的计划,1943年底负责该项任务的”马来亚策划组Malayan Planning Unit”在殖民地部助理常务秘书爱德华.贞特Edward Gent的主持下,完成了战后马来亚宪制报告书的起草工作,翌年五月报告书被核准,随后又批准了战后马来亚军事管制基本计划,并将该策划组人员增至289人并陆续派往印度,具体筹划接管事宜。
由于有了各方面的准备,1945.8.15日皇宣布投降当天,东南亚盟军最高统帅蒙巴顿Louis Mountbalten上将(英皇乔治之弟爵位为勋爵)便迅速依既定计划宣布成立马来亚军事管制政府,全权负责日军受降事宜。
1945.9.2日军在投降书上签字,1945.9.4英军便在马来亚西南部登陆,紧接1945.9.12蒙巴顿亲自抵达新加坡接受日军投降,并宣布马来亚军事管制机构正式设立及其组成名单,完成了英军对马来亚半岛的重新控制。
蒙巴顿亲自指挥英军如此迅速控制马来亚是有原因的: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胡志明的越盟发动全民暴动夺取全越南很多城市,并于1945.9.2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
印尼的苏加诺也在日本投降的第三天,即1945.8.17在一批印尼青年和武装部队(由日军训练和在日军投降后获日军移交武器)宣布印尼独立,成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因此马来亚的华人抗日军将如何动作,这是蒙巴顿最担心的事,怎能不亲临前线指挥英军迅速行动。
华人抗日军在日本投降第二天接获蒙巴顿命令,要求不要进城接受日军投降,但华人抗日军中央委员会决定对此无理要求不予理会,几天后华人抗日军各支队便接管了大小城镇。
事实上在英军抵达前,马来亚的华人抗日军早己接管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大部份城镇,马来亚的华人抗日军经三年半之战斗己发展至一支拥有15000人的强大武装队伍,进城后收缴警察局的枪枝弹药,成立临时治安委员会,没收敌产、救济难民、逮捕惩办马来人奸细和特务。
在此基础上组织人民委员会取代治安委员会行使地方政府职权。
在英军重返马来亚时己经成立的州级人民委员会有雪兰莪、北柔佛、南柔佛、丁加奴、新山、马六甲等,这是马来亚的华人最接近掌握政权的一次。
蒙巴顿所担心的事,实际上已部份成为事实,对他来说可庆幸的是马来亚的华人抗日军对英军仍以盟军相待,马来亚的华人抗日军虽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但并无意建立全马来亚政权和英国军事管制政府抗衡,也没有号召人民立即起来争取独立。
虽然如此,蒙巴顿仍然很不放心,若不解除这支15000人的强大部队的武装和取消各地人民委员会,英国殖民政府的统治便没有保证,精心泡制的马来亚宪政新方案也没法出台。
为了制造人民参政的假象,英国军政府组织了「咨询委员会」,邀请马来亚的华人抗日军、马来亚共产党代表参加这没有实权的组织,其中其它成员多为当局精心挑选的亲英份子、封建贵族和某些社会渣滓,目的是要取代各地的人民委员会。
英国殖民者还有更迷惑的一手,就是表彰抗日军功绩,授予有功将士奖章,邀请华人抗日军参加胜利游行,目的是使华人抗日军相信英军仍为盟友,不会忘记华人抗日军贡献,绝不会亏待他们,因而可解甲归田,安心去过平民生活。
由于华人抗日军领导层错误判断形势,华人抗日军一般成员在胜利后热切盼望过和平生活,因而自1945.9月起各地的人民委员会先后被英国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
不仅如此,马共和华人抗日军领导还在同年十一月十五日正式接受了英国军事管制政府提出的解散华人抗日军的计划。
华人抗日军中央军事委员会负责人”刘尧”在吉隆坡中华大会堂招待各界人士,就抗日军复员一事发表演说:『战争业已结束,抗日任务已完成,华人抗日军已没有存在必要,马来亚已进入民主建设时代,马来亚人民主要是协助英政府建立民主自由的新马来亚,因此解散华人抗日军是应该的』。
十二月一日华人抗日军各支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正式解散,英国军事管制政府在全马十二个地方举行复员检阅典礼,发给华人抗日军战士每人350元慰劳金,并向抗日有功将士颁赐奖章。
英国军事管制委员会在十二月的月报中说:『本月初对华人抗日军的解散工作在没有意外发生的情况下顺利完成,抗日军交出的武器大大超出预期的数目』。
1946.1.6英当局在新加坡市政厅前举行庆祝胜利大游行,蒙巴顿亲自授与华人抗日军将领奖章和授带。
这一天英国殖民者个个喜气洋洋,格外兴奋,因为他们是庆祝双重胜利,庆祝抗日胜利,庆祝解散华人抗日军胜利。
战前英国与马来亚各土邦之间的条约,只是要求英国给与保护,并无把各土邦苏丹的最高裁判权让渡给英国,为了英殖民者建立的战后殖民地新体制,也为了惩罚这些墙头草两边倒,在战时投靠日本的苏丹,英国便强迫九位苏丹在”自愿将统治权全部转给英王乔治六世(George VI)条约”的文件上签字画押。
这样,到1945年底英国政府手里已掌握了九位苏丹签字画押的”自愿将统治权全部转给英王乔治六世(George VI)条约”取得了直接统治马来亚的新”法律根据”。
又收缴了华人抗日军的武器,解散了这支强大的武装部队及由其建立遍及马来亚半岛的地方人民委员会,英国认为建立战后马来亚殖民新秩序时机已成熟,便决定尽快抛出他为马来亚人民泡制的新宪制改革方案即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取消战前的的行政组织单位,另组马来亚联邦Malayan Union,由战前的四个土邦,即雪兰莪、霹雳、森美兰、彭亨,战前马来亚属邦的五个土邦,即柔佛、吉兰打、丁加奴、吉打和玻璃市,另海峡殖民地的两个城市,即槟榔屿和马六甲组成。
而新加坡则从马来亚分割出去,单独成了直辖殖民地Crown Colony。
白皮书规定,马来亚以英王委任的总督为最高的统治者,下设行政和立法两会议局,各土邦和槟榔屿和马六甲两市则设地方议会,各苏丹不再拥有名义上统治者的地位,祗保留宗教方面权力。
白皮书答应在马来亚联邦成立后,非马来人可较容易取得公民资格,即如年满十八岁,在1942.2.25前十五年在马来亚或新加坡住满十年即可取得公民权等。
马来亚左翼政党指白皮书:把战前之间接统治变为直接统治,把行政立法大权集中在英王委任的总督,把新加坡从马来亚强行分离出去,将公民分成马来人和非马来人是破坏各民族团结(注: 本人认为马来人和非马来人从来、现在及将来都是互相对立,根本不存在甚幺破坏各民族团结),而且祗给公民资格而不给公民权是一场骗局。
保守马来亚上层人士和马来裔人民则不满英国如此粗暴强迫苏丹”自动让出权力”,为此42个马来人组织在拿督奥恩.加尔法尔(Dato Onn Bin Jaafar)的领导下于1946.3组成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nited Malay National Organization,简称巫统,要求保护马来人特权,反对给与非马来人公民权。
该组织现今还控制着马来西亚的政权。
巫统号召马来人展开抵制活动,四月一日马来亚联邦首任总督贞特主持马来亚联邦成立典礼,九位马来苏丹和英国委任的马来裔议员也都缺席,各地马来人举办哀悼周活动以示抗议。
伦敦派东南亚最高专员麦克唐纳Malcolm MacDonald来马来亚处理马来亚各方的反抗,他来到马来亚后发现反对阵营存有两种不同势力,左派真正目的是结束英国统治,是真正危险所在;而苏丹和巫统祗要求恢复战前保护国地位,他们要求马来人有特权,其矛头并非针对英国,而是反对轻易给非马来人公民资格。
麦克唐纳授意放弃「马来亚联邦」的政策,由英殖民政府、马来苏丹和巫统三方代表组成”宪制工作委员会”,重新起草一部新宪法,这个”宪制工作委员会”故意不让左派和非马来人(即华人和印度人)参加。
终于在十二月底制定新宪法,并以蓝皮书形式公布,蓝皮书把马来亚联邦改称马来亚联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新加坡仍分割出去,联合邦有强大的中央政府,由英国委任最高统治者,掌握行政立法大权,祗是不再称为总督而改称高级专员High Commissioner。
各土邦苏丹大体恢复昔日名义上的统治者地位,蓝皮书强调马来人的特权,对非马来人取得公民权规定了比白皮书更为苛刻的条件。
这蓝皮书引起以华人为主的非马来人反对,”全马联合行动委员会”和”马华公会”号召举行罢市、罢课,整个新加坡的动脉骤然停顿,其它马来亚城市也陷于瘫痪状态,但麦克唐纳不理会总休业,坚决成立马来亚联合邦及执行偏袒马来人的新宪法。
英国殖民当局将马来人拉到自己一边后,便于1948.6.12突然在霹雳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又在全马来亚半岛实施紧急法令,授意军警任意捕人和杀人的无限权力。
于是全国各地的特务,警察、军队大举出动,袭击工会、左翼政党、人民团体社团,搜捕共产党人、民主人士、反英份子,宣布马来亚共产党、马来亚国民党、全马总工会、马来亚华人抗日军退伍军人协会、青年团等党团为非法组织,血腥镇压和屠杀以华人为主的无辜人民,仅六月二十日晚,全马各地就有以华人为主的六百多人被捕,三百多个以华人为主的工会和社团被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