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合集下载

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班主任

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班主任

与时俱进,做新时代的班主任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班主任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既要督促学生学习,又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做好学生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作为22年班主任的我,每年都要面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每天都要处理各色各类的事情。

每一名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都寄托着一个家族的希望,每一名孩子都是一个人才,都将在未来承担着国家建设之重任。

我感到一种责任、一份使命和一项荣耀,肩上的担子之重,让我如履薄冰,自身的责任之大,给了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的信心和力量。

一、育人先育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育人先育心,新时代的班主任要走出权威,当好学生的思想引领者;要成为学生的长辈、领路人,不要成为学生保姆;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要成为学生的朋友。

1、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当今单亲家庭数量节节攀高,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

作为班主任的我,每接手一个班,都对班级家庭背景做一详细调查,建立台账,做到心中有数。

在日常交谈中尽量避免伤及孩子内心;在家长缺位、孩子独自面对的时候,积极为孩子安排适当的工作,我用自己的爱心温暖孩子受伤的心灵,用正能量激发孩子前行的勇气。

2、换位思考,以心换心,用爱心赢得孩子的尊重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只有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下,才能“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才能产生作用。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每做一件重要事情,都要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民主决策力,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自主决定,允许迟疑,允许等待,允许观望,在得到学生根本认同的基础上赢得行为上的自觉。

3、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感染和带动学生俗话说,群雁高飞靠头雁,船载万斤靠舵人。

作为班主任,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之中。

出操,我从来都精神饱满;卫生,我见纸屑必弯腰;读书,我当第一个领读人;六一节目,我亲自选择主题、指挥排练等等。

虽然说学生的每一件事都不必事必躬亲,但老师的实际行动、做事的风格和态度,是无声的语言,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带动和感染着学生,在学生心中形成无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

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

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

所以我认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珍爱生命、懂得生活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

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哪些?(请列举几点)您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者。

老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以自己的言行举止、礼仪礼貌对学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发生作用。

因此,老师要十分注意自己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要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能够仿效的榜样。

我认为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礼仪有:1、简洁端庄的服饰。

作为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职业特点,,穿着应该得体大方,符合我们教师的身份,着装可以时尚,可以新潮,但不能独出心裁,不能奇装异服,应在简洁之中体现端庄,不能以前卫体现个性,不要过分张扬。

2、良好的师德。

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作为教师,理应明确自身责任,躬身垂范,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自己的道德形象上,一定要为人师表,做学生的表率。

3、语言健康规范。

作为老师,说话要得体,要与自己教师的身份相符合。

对于小学生而言,讲课语言要学会儿童化,富有儿童味;谈话时,语气要平和,要有耐心,不要高音量、不反唇相讥,应表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与学生进行谈话时,不要言过其实,故意夸大事实,也不应传播不利团结或道听途说的事情。

4、举止文明礼貌。

作为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老师,更要注意自己在各种场合的行为举止,做到大方、得体、自然、不虚假。

在讲台上讲课时,教师的目光要柔和、亲切、有神,给人以平和、易接近、有主见之感。

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从出生起,人类就开始接受教育,学习和成长。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类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教育与人类发展的关系1. 教育对人类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人类认知和智力的重要来源,它通过提供知识和技能,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使人类能够理解世界,改善生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没有教育,人类很难实现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2. 教育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教育不仅对个体发展有益,也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育还培养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二、教育的终极目标1. 发展全面的个体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这包括:- 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成为批判性思维者。

- 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教育应该帮助学生获得各种技能,包括沟通、解决问题、创新和合作等,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现代社会。

- 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道德情操的公民。

2. 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教育的另一个终极目标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公正。

教育应该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不论其社会背景和经济状况如何。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

3. 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现代社会对创新的需求越来越大,而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4. 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教育也应该传承和发展文化遗产,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和传统的认同和理解。

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尊重他人的文化差异,形成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打造有灵魂的教育

打造有灵魂的教育

打造有灵魂的教育——郑金荣同志在罗田县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罗田县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在这里隆重举行,我代表县教育局表示热烈的祝贺!长期以来,各位校长坚持教育方针,倾注智慧和心血,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我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在这里,就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我想谈一个观点与大家共勉,那就是,我们的校长,要运用智慧,付出真情,精心打造有灵魂的教育。

一、让教育回归本质让教育回归本质是当前社会广泛舆论的一个沉重话题。

泱泱千年的文明古国、教育大国,为什么诞生不了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我们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作出反思。

从大环境来看,教育的现状是全社会逼教育,教育工作者在戴着镣铐跳舞,教育已经不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而是变为以功利为本。

教育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再是对人心灵的改善,对善和爱、责任和诚信的追求,而仅仅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

从小环境来看,在当今的中小学校园,教学的目的被简单的定位为考试升学,升学率被作为社会评价学校的最高标准!教师和学生已成为绑在高考战车上高速运转的教练和斗士,分数如同兴奋剂,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谁的成绩好,谁就是好学生,谁就抓住了命运宝马的缰绳。

至于有多少学生帮助了别人,尊敬了师长,做了好事,却无人关注。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过,“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

”可见,当我们满腔热情、义无返顾地带领学生去冲锋陷阵、奔向试场时,我们忽略了教育原生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忽略了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

教书只是过程,育人才是最终目的和结果。

所以,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教师育人意识,充满高尚人生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过程。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全面发展的学生指的是具有良好伦理道德素养、全面发展个人能力以及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学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育者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

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切教育活动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学校需要注重道德教育的培养,强调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二、学科教育学科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发展个人潜力。

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科能力,如语文、数学、英语等,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学校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能力,如科学、艺术、体育等,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综合素质指的是学生在思想、道德、智力、体魄、美感等方面的发展。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社团、比赛等,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平台。

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应该认识到学习是终身的,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教给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总之,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学科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以及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们将能够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首先,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包括数学、科学、历史、文学等等。

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眼界,了解世界和人类的发展。

此外,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阅读、写作、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基本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包括分析、推理、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学会批判性思考和独立思考,培养创新和发展的能力。

这种思维能力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还能使学生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更加灵活和自信。

再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教育应该传递正面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并养成正确的行为和处世态度。

学生应该明白诚实、公正、正直等品质的重要性,努力追求美好的价值观。

这样的培养不仅可以使学生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还可以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和谐环境。

最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能力。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商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处理情感问题,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

通过合作和交流,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外,教育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品德和价值观,以及情感和社交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并为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真正的人梁恕俭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

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

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而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终极目标的重要途径。

,提起课堂教学,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做到“授人以渔”即够了吗?从关注每个学生未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既非“鱼”也非“渔”,而是在授“鱼”和“渔”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做人”和“学习”。

会做人,则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去选择“工农商学兵”;会学习,出水自知两腿泥。

曾经为了“渔”,教师开始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解题的技巧,着意培养钻研的习惯、思维的方式。

殊不知,教师的“授渔”远不如学生的“索鱼”重要,学生想吃鱼,弄到鱼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难多。

渔,乃雕虫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学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挂齿!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指南》中说过“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这话大有道理。

学生不想“鱼”的时候,老师授之以“渔”没大用。

可许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无视学生的胃口,一味强调“渔”的重要,硬逼着学生放下球拍去摸“钓竿”,这是育人之道吗?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见得人人都爱它,也不一定符合个人的口味。

正确的做法首先是把每个学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个性、有品位、有差异的“人”。

再逐步培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学习观、营养观……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学生面前,让他们去品尝,去挑选,去评价,去烹饪,去享用。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培养创新者已经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

一、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确保学校教育系统能够提供具有创新精神的教育内容至关重要。

首先,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方面可以通过设计启发式教学、小组讨论和项目研究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学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

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提供有创新意识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推动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创新项目和实习经验,为他们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

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应该成为孩子发现和培养创新潜能的温床。

首先,家长应该树立创新意识。

家长应该理解创新的重要性,并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家庭中可以提供一种自由和开放的氛围,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使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

其次,家庭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

通过购买书籍、报纸、杂志等教育资料,鼓励孩子多读多思考。

还可以给孩子提供参观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等活动的机会,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三、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

社会应该为年轻人提供发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首先,社会可以提供创新教育项目。

政府可以设立基金和奖项,支持学校和社区组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创新教育项目可以包括创新讲座、创新实践和创新竞赛等,为年轻人提供锻炼和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

其次,社会还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实习和交流的机会。

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年轻人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并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第一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学习“双主双效教学模式”后关于教、学、评的教研心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极大地震撼着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原来稳定的结构形式,如何教?如何学?如何进行学习评价?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我试图从教学教育模式的定位进而更新教师素质和教学评价策略的角度进行探索,以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教学模式概况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

教学模式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①指导思想:它是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任何教学模式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指导下提出来的。

②主题:是教学活动进行的线索,主导着教学模式的形成。

③教学程序:是完成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使得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另外还有几个隐含的因素:④目标:任何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标,使主题具体化,也是主题或教学活动前进的方向。

⑤策略:不同的教学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目标。

⑥内容:不同的教学模式有适合自己的课程设计方法。

⑦评价:不同的教学模式因其主题、目标、程序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教学过程中多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

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概括起来,世界目前流行的总的教学模式大致有三种。

一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教师中心模式”),一种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简称为“学生中心模式”),还有一种就是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教师学生双主教学模式”(简称“双主模式”)。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

然而,教育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教育的真正目标,并分析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发展个人潜能方面的作用。

教育最终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而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这意味着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更要关注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力、社交能力和道德修养。

在现代社会中,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学生还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

因此,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未来的挑战。

其次,教育的终极目标还包括开发学生个人潜能。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具备不同的天赋和兴趣。

因此,教育应该努力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他们将更有动力去探索、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潜能。

只有在充分发展个人潜能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除了综合素养和个人发展外,教育的终极目标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一个社会的一员,每个个体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发展和改善的责任。

教育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价值观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需要了解社会问题,关注社会现象,培养公民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只有具备了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力量,并对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它还应该与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相结合。

教育是将社会积累的知识、文化和价值观念传递给下一代的桥梁。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将社会的成果传承下去,培养出有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的公民。

教育还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资源,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综上所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个人潜能,培养社会责任感,并为社会发展和文明传承作出贡献。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就是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习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

礼仪教育是围绕着学校建设来展开的,我们不能就礼仪来谈礼仪。

在世界诸国文明中,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就可以得到印证。

根据《周礼》的记载,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学校教育的网络。

古代的行政区分为乡、周、党、族、旅、彼,至少在前面的五级,每一级都有对贵族甚至是民众进行教育的机构。

而《礼记·学记》又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教育的宗旨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君子,进而成圣成贤,而不是进行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

人文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找出中国文化之魂,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引领我们自己教育向上发展,而不是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附庸。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为了学生作者:杨岭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67-022013年12月,我有幸作为福田区教育系统第四期海培班的一员,前往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学习考察。

我们近距离接触了不同规模、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基础教育学校20余所,从中了解到加拿大基础教育的不少共性特征。

一、我眼中的加拿大基础教育1.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是加拿大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灵魂,它统领着整个加拿大基础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

2.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适合学生加拿大中小学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各省的学制不尽相同,但大多数采用12年制,小学1—7年级,中学8—12年级。

小学的课程不分科,中学则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及“社会实践课”。

加拿大中小学教学的组织形式有三大特点:一是小班化。

从幼儿园到高中,班级都不超过25名学生,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包班制”。

主要指小学阶段,一位教师负责所教班级的大部分课程,多学科融合,利于通才培养。

三是“走班制”。

教师在固定学科教室上课,学生可以根据课表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流动上课。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在加拿大学校听课,我们最初感到他们的课堂十分随意:教学组织随意。

上课时,教师和学生或站或坐或躺,自由进出教室,随意喝水、吃东西。

教学内容随意。

小学1—3年级没有固定教材,就是4年级开始有教材了,教师们也很少按部就班地按教材上课,而是根据自己对课程要求的理解和学生的需求,灵活地选择授课材料,特别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教学方法随意。

教学形式普遍简单、朴实,有时甚至听起来枯燥。

但当我们连续在学校听了一段时间的课后,逐步发现:课堂始终以“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重点。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作为一位长期在第一线工作的教师来说,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干什么的?课堂是干什么的?教师是干什么的?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三十多年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
学校是干什么的?我认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不管什么时候,不管是国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不管是小学或者大学,学校首要的目标就是培养人,也是学校的终极目标。

不管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是否可以成为人才,但首先他们都能够适应未来社会,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的能力,我们要改变过去学校是为了培养少数的教育,是为了培养精英的教育,我们要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有用的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

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有可能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

课堂是干什么的?课堂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就要求的我们的教师认真备好课,切实了解我们的学生,集中自己全部注意力,发挥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努力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教师是干什么的?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榜样,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国家的富强离不开教师,教师肩负着祖国的希望,肩负着民族的未来,但愿我们的老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

回归生活:“双减”背景下思政教育“提质增效”的途径与策略作者:鄂秀春来源:《辽宁教育·管理版》2022年第02期摘要: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人”,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有社会责任感和一定的生存能力,珍爱生命、懂得生活的人。

“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是教育的基本任务。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在“双减”背景下,思政课要“提质增效”,回归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面对生活、走近生活、感受生活,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键词:“双减”;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回归生活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提质增效”成为各学科教学的目标。

那么,思政课如何“提质增效”?“回归生活”是途径之一。

回归生活是近年来教育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是尊重德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法,是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的原则。

具体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思政课要与校园生活紧密融合“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体育、音乐、美术、劳动、心理等学科得以开全上足,思政教育活动丰富多样。

这就要求思政教师善于发现更多课程素材,设计好每一次活动。

(一)交流生活经验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作为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并对自身经验进行反思。

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碰撞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再现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在教学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供小组讨论:校园里,你亲身经历或旁观了什么冲突?双方是怎么解决的?你觉得用这样的方法解决冲突效果怎么样?你同意一味忍让、息事宁人吗?为什么?一味指责、绝不让步的后果是什么?解决冲突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让问题触及学生生活的痛点、难点和疑惑点。

学生思考和回答上述问题时,就要运用到自己的生活经验,而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解开心中疑团,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

现代学校:要把学生写进教育的核心

现代学校:要把学生写进教育的核心

现代学校:要把学生写进教育的核心作者:汪建红来源:《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年第01期1981年我大学毕业,从教32年。

作为一名教师,当我还是一名青年教师时,我梦想着能随心所欲驾驭课堂,让我的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如痴如醉;当我是班主任时,我梦想着我的学生每一天开开心心,快乐学习,长大了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当了校长,多了一份使命和责任,更多了一些思考和行动,我会不断地思考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梦想着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与时代共同进步和成长,学校能与时俱进,充满活力。

什么是幸福?有丰富内涵的教师一定是幸福的。

他们的内心因学生出彩而变得强大,他们把教育当事业追求,他们认为工作是为了学校、更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幸福。

一、现代学校:学生是学校的核心当我在思考“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时,我想到了我的教师生涯经历,期间教过很弱的学生,也有优秀的学生,有初中也有普通高中和职高,五所学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级,期间经历过倦怠,经历过成长,留下无限的思考,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必经之路,反叛、青春、成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确立人生观,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从“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打下基础。

二、现代学校:教师是学校的关键现在每天我都在教室里度过,每天走进教室,老师和同学都带给我很多的惊喜和快乐,因为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真得非常出色,让我觉得十三中的学生非常优秀,在感叹学生优秀的同时,我同样也感受到我们教师的优秀,可以说,现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是十三中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最优秀的团队。

通过十几年集团化办学的磨练,优秀的教师队伍更加壮大,学校会组织安排教师各种培训活动,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搭建各种成长的平台。

学校就是提供教师、学生成长的场所。

大家一起享受学校中浓浓的学习、成长的快乐,大家谈成长,真的会成长。

我想,我们的教师是幸福的,我们遇到了好时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龙源期刊网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作者:林华民来源:《教师·上》2014年第02期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先生曾呼吁:“为了面对21世纪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好好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将是最重要的课题。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我经常思考这样一类教育问题:学校是什么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应当怎样教育我们的下一代呢?20多年的教育生涯与学习经历让我逐渐明晰了这样一些道理: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这里必须强调的是“未来”“社会”“生存”“发展”八个字。

我们要改变过去中国教育,不,是整个世界教育“面向过去”的缺陷,让我们的下一代“面向未来”;我们有必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校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我们还要强调通过今天的课堂教学,赋予我们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生存的能力。

因为,只有活得下去的人才谈得上发展自己,才谈得上发展社会。

学校是什么地方呢?是增长人的智慧的地方;是诞生理想和希望的地方;是焕发生命中最美情感的地方;是净化人的心灵的地方;是继承发扬人间真情与智慧的地方;是让人获得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地方……课堂是什么地方呢?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学习的地方;是师生情感与信息交流的地方;是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自信、快乐的地方;是学习旧知产生新知的地方;是学生共同质疑、释疑、生疑的地方;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我称之为课堂教学的五种地方观。

台湾校园里有句口号: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愿我们的教师能够为了孩子的未来,自觉地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真正放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位置之上。

更希望我们的教育评价制度改革能有突破性的进展,还教育以本来面目,还孩子以真正的青春年华。

(摘自《世界经典教育案例启示录》,有删节)。

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

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

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和发展人。

要达此目的,就要在教育过程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尊重、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人的主体性只有被唤醒、被培植起来,才能发挥其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

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1. 以培养学生做人为本为教育目标。

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经常以讲古今名人故事的形式让孩子们感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通过细致深入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思想上进、品德高尚、心理健康,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全的人。

2. 以服务学生成长为本为教育思想。

在学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引导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老师们应该时刻以服务学生为主,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为学生撑起一片发展的天空,让学生们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愉快地学习。

3. 以引导学生思考为本为教育方法。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以激起学生兴趣为本为教育形式。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育心理学也证明,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它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持续的注意,并且激活学生思维的潜能,使学生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教师采取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灵活有趣的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工作,以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思想内容为主题,开展个人教育等,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教育以育人为本,实际教学以学生为本,才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检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最具说服力的指标,要看是否真正做到切实保障和促进了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

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

教育的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价值观和人生观。

以下是一篇关于教育目标的作文:---**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育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它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道德情操。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首先,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前所未有。

因此,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快速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而不仅仅是记忆和重复。

其次,教育的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学生需要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本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种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生涯都是至关重要的。

再者,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教育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勇于探索未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教育的目标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尊重他人,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在知识更新换代如此迅速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离开学校后,依然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总之,教育的目标是多方面的,它旨在培养具有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篇作文简要概述了教育的多个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能力。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和分数,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创新和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

就是要把一个“自然人”通过学习的教育,变成为能适应社会,并有强烈责任感的“社会人”。

礼仪教育是围绕着学校建设来展开的,我们不能就礼仪来谈礼仪。

在世界诸国文明中,中国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度,这一点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就可以得到印证。

根据《周礼》的记载,当时从中央到地方有一个学校教育的网络。

古代的行政区分为乡、周、党、族、旅、彼,至少在前面的五级,每一级都有对贵族甚至是民众进行教育的机构。

而《礼记·学记》又说:“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教育是立国之本,学校教育的宗旨是要把普通人培养成君子,进而成圣成贤,而不是进行纯粹的职业技术培训。

人文社会科学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找出中国文化之魂,那么这样我们才能引领我们自己教育向上发展,而不是成为西方教育的一个附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