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_以三亚市育才镇雅林村为例_王胜男

合集下载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的海南黎族村落景观改造分析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的海南黎族村落景观改造分析

以发展乡村旅游为目标的海南黎族村落景观改造分析作者:冷凝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11期冷凝(三亚学院,海南三亚572000)摘要:从空间、道路、竖向、植物方面阐述黎族村景观改造过程中所采取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改造措施,旨在为海南岛黎族村落的建设提供借鉴,促进海南岛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黎族村落;景观改造;乡村旅游;海南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渐在改变,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这种融入区域文化与乡风民俗的旅游形式,为海南岛旅游发展开拓了一个平台。

传统的海南黎族村落还保留着“船型屋”的基本样式,由于现代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巨大变迁,村落将会破败,村民长期于此繁衍发展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也将消失。

因此,黎族村落的景观改造尤为重要,不能以保护传统景观为由,阻碍其发展,更不能盲目地建设和发展,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景观完全丧失。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背景下,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对其景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造是必要的。

1 黎族村落的景观空间改造应遵循适用、经济、安全和保护的原则,结合地域、气候、民俗营造村落个性,保护村庄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1)重点建设村民的生活环境,村落至少具备一处较大型的公共空间,可能结合村庙、祠堂等场所,保证村民开展一些公共活动如集会、群体娱乐或者定期集市贸易等。

除此之外,在房屋之间还散布着大大小小的次要空间,作为邻里之间的茶余饭后交流休息空间,重点要区别于城市景观,形成具有黎族民俗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

(2)结合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增加商业和娱乐功能,如游客流动集中的地方设置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满足游客体验当地文化的活动区或者具有教育意义的观赏区。

加强村落入口景观设计,村庄重要场所布置宜具黎族特色,简朴亲切。

(3)分析区域特色和民俗文化,确定建筑外观风格和基调,实现现有村庄住宅的形式、体量、色彩和高度的逐步整合。

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也是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实施船形屋保护,对部分茅草屋内部进行现代化生活设施的改造,同时保护好民居原有的外貌,使其具有旅游开发的条件。

“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探究———以三亚荔枝沟社区为例

“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探究———以三亚荔枝沟社区为例

“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探究———以三亚荔枝沟社区为例作者:庄海燕,王胜男,黄兰梅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7期庄海燕,王胜男,黄兰梅(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摘要:“农转居”是伴随新型城镇化进程而产生的,也是城市就地城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与迁移人口城镇化面临着大致等同的困境。

本文采用典型抽样的研究方式,选取三亚最具代表性的“农转居”社区———荔枝沟进行问卷调查,从社会结构、生活质量、空间环境、组织管理、社会保障、精神归属、社区和谐与社区智慧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查研究,进而得出该类社区治理的最佳模式,对三亚乃至全国“农转居”社区治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农转居”社区;治理模式;三亚市;荔枝沟社区1 问题的提出“农转居”是当今加快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进程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与农民进城工作、生活这种主动城镇化方式不同的是,“农转居”体现出就地城镇化和被动城镇化,同时,也是疏解城市人口和土地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经过“农转居”后的社区治理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矛盾最突出,最难处理的问题之一。

如果用新型城镇化中的指标来衡量,对其治理不当反过来会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诸多学者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的发展境遇,从诸多方面寻求“农转居”社区的最佳治理方式[1~4]。

本文关于农转居社区治理探究,在梳理全国此类社区变迁和治理探讨的背景下,选取目前城镇化进程较快的三亚市作为主要研究区,其中荔枝沟社区作为三亚农转居最晚且最快的一个社区,将其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农转居社区的治理模式。

2 研究方式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典型抽样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法(街头随机抽样调查)、劝访调查法、参与观察法。

其中,共发放问卷130 份(其中前30 份为试调查问卷,后100份问卷又针对试调查问卷进行改进),因为小组成员均采用的是提问、劝仿的方式进行调查,问卷均已回收,但回收有效问卷88份,有效回收率为67.69%,采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三亚育才镇总体规划

三亚育才镇总体规划

三亚市育才镇总体规划 (2011-2020)文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13.07项 目 名 称:三亚市育才镇总体规划(2011-2020)委托方(甲方):三亚市育才镇人民政府承担方(乙方):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 甲 级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 [建]城规编第(081001)院 长: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院规划设计成果章: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设计所 主管所长:邓 东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主管主任工:闵希莹 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编制人员名单:项目负责人:李 荣 城市规划师缪杨兵 城市规划师项目参加人:范嗣斌 高级城市规划师冯 雷 城市规划师杨 亮 城市规划师陈 岩 工程师祁祖尧 工程师李 婧 工程师张春洋 工程师孙 森 研究生李晓辉 研究生目 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与策略 (3)第三章镇域空间管制 (5)第四章镇域城乡统筹规划 (6)第一节人口与城镇化 (6)第二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6)第三节镇村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7)第四节综合交通 (8)第五节现代农业与旅游业 (9)第六节公共服务设施 (10)第七节市政基础设施 (11)第八节生态环境保护 (13)第九节综合防灾 (14)第五章新农村发展规划 (16)第六章规划区范围与“四区”划定 (20)第七章镇区性质与规模 (22)第八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23)第一节用地评定 (23)第二节空间结构 (23)第三节居住用地 (24)第四节公共设施用地 (25)第五节绿地与景观系统 (26)第六节旧区更新 (27)第七节强度管制分区和“三线”控制 (27)第九章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29)第十章镇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31)第一节给水工程 (31)第二节污水工程 (32)第三节雨水工程 (32)第四节再生水工程 (33)第五节电力工程 (33)第六节电信工程 (34)第七节燃气工程 (34)第八节环卫工程规划 (35)第九节镇区环境保护 (36)第十一章镇区防灾减灾规划 (37)第十二章镇区分期建设时序 (39)第十三章实施保障 (40)附表 (41)附件 (44)第一章 总则第01条 规划目的为了落实《三亚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2020)》、彰显育才镇自然和文化价值、整合和优化城乡空间资源、理顺乡镇与农场的发展关系、提升全镇综合发展水平,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指导育才镇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的纲领文件。

海南传统黎族村落发展研究

海南传统黎族村落发展研究

市政建设Municipal Construction– 172 –1 研究背景与意义美丽乡村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主要提出了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要求,而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要建设美丽中国”。

美丽乡村建设是为了让乡村生态宜居、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海南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然少不了海南省各个村镇特色化发展、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发挥海南省本土优势,建设属于当地的特色。

黎族是海南省独有特色的民族,建设美丽乡村要抓住这一主要特色,保留黎族文化习俗,建设海南黎族特色的美丽新农村,让富有地域特色的黎族村落与传统文化成为支撑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一大闪光点。

2 相关概念2.1 传统村落。

传统村落是早期农民的聚居地,它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也存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而且传统村子里的这两类遗产存在彼此融合,彼此依存的关系,是一个整体。

传统村落的建筑与古建筑不同,古建筑具有保护的性质,它是过去时的,传统村落的建筑是生产和生活的活动场所,是现在时的,它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是农村社区,传统村落包含了大量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这种遗留下的特色文化因村落的存在而存在,使村落的传统文化厚重而鲜活。

2.2 黎族村落。

海南黎族村落最传统的居住建筑形式是“船型屋”——以树干为支架、用泥巴垒墙、稻草盖顶的茅草屋是海南黎族最传统最早期的住处,茅草屋的外形看上去就像倒扣过来的小船,故称之为“船型屋”,黎族村落的主要布局形式为自然式布局,依托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形成山水环绕的包围状。

3 传统黎族村落文化传承研究海南黎族村落内的传统建筑物拥有着上千年历史,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特色,船型屋最具代表性,是中国数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黎族民族风情文化浓厚,包括黎锦、黎族服饰及装饰、黎族纹身、黎族音乐、黎族建筑、黎族武术、民间特色体育、南药文化等在内的社会人文资源丰富,如何对海南黎族地区最具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进行有效的发掘与保护,打造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传统村落,是新时期下村镇规划的重要命题。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法 树立农村发展新标杆——以三亚天涯区桶井村规划为例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法 树立农村发展新标杆——以三亚天涯区桶井村规划为例

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方法树立农村发展新标杆——以三亚
天涯区桶井村规划为例
王皓宇
【期刊名称】《城乡建设》
【年(卷),期】2024()4
【摘要】美丽乡村是规划科学、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对于农村发展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美丽乡村重点偏向于外在风貌的建设与管理,而乡村振兴更关注内在的产业、生态、人文等属性。

所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研究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应将乡村外在和内在发展相结合,解决乡村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风貌等问题.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王皓宇
【作者单位】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设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景区一体化成就美丽乡村--以临安市龙井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
2.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美丽田园建设浅析——以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江义村美丽田园发展规划为例
3.连片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实践探索\r——河北省三河市连片美丽乡村示范区规
划为例4.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实践与探索
——以富阳区洞桥镇大溪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雅亮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雅亮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

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雅亮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08•【字号】三府办〔2020〕228号•【施行日期】2020.12.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三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三亚雅亮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用地土地调查有关事项的通知三亚市育才生态区管理委员会,市政府各有关单位:根据三亚市总体规划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需要,经市政府同意,对三亚雅亮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用地进行调查。

为做好该项土地调查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该项目用地位于育才生态区辖区内,用地调查面积约6284平方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具体的土地调查范围四至及坐标详见三亚雅亮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拟办用地红线图。

土地权属(海南平面坐标系)情况为育才生态区青法村委会集体土地约3731平方米、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青法小学(保便教学点)国有土地约2549平方米;土地利用现状(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农用地约5平方米(均为水田)、建设用地约6279平方米(均为村庄);上述用地在《三亚市总体规划(空间类2015年-2030年)》(市“多规合一”2019年动态调整版)中规划性质均为乡村建设用地。

上述用地涉及的耕地在办理农用地转用时,从我市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中统筹安排。

待完成占补平衡任务后,由育才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按要求提供用地报批材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将其列入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并办理农转用及征收报批手续。

二、为做好该项土地调查工作,由育才生态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开展拟征收土地现状调查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并组织实施该项目用地上的清点青苗、丈量地上附着物、丈量土地面积等土地补偿审核以及土地补偿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对集体土地范围内的征地工作进行指导;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对国有土地上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工作进行指导。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海南黎族区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这里有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和独特的建筑风格。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大潮中,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及传承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意义、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以及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保护传统村落建筑文化的意义1. 传承历史文化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代表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是民族传统的重要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内涵,是了解和研究黎族文化的重要标本。

对于后人来说,保护传承这些传统村落建筑文化,可以让他们了解和感受祖先留下的瑰宝,传承民族文化。

2. 保护自然环境传统村落建筑多建于自然环境之中,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常常与自然和谐统一,不仅美观大方,而且考虑到了环保的要求。

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是海南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与古老文化的完美结合,保护它们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3. 维护民族特色传统村落建筑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黎族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和象征。

保护传承这些建筑,有助于保持和维护黎族文化的纯正性和特色,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传承。

二、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1. 建筑老化许多传统村落建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受到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

一些建筑甚至已经面临倒塌的风险,亟需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修缮。

2. 城市化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村落建筑逐渐失去了人气,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搬到城市中心居住。

这导致传统村落建筑的废弃和拆除,部分村落建筑文化受到了严重侵蚀。

3.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目前,海南黎族区域的传统村落建筑大部分还是处于自发保护的状态,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管理措施。

一些保护工作的推进缺乏统一规划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效果不明显。

三、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1. 制定保护政策建立健全的传统村落建筑文化保护政策和制度,明确保护目标和范围,规范保护措施和手段,确保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以三亚市育才镇雅林村为例

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以三亚市育才镇雅林村为例

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以三亚市育才镇雅林村为例王胜男;余显显;周鸿峰【摘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快速推进了传统黎族村落向现代农业景观的演变,加剧了海南村落景观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育才镇中北部的雅林村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海南黎族村落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和生态结构,采用生态恢复手法重构了村落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而从村落的功能、交通与生活方式三个层面入手,划分村落空间、构建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雅林村的规划方案,为海南省黎族村落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6)002【总页数】5页(P102-106)【关键词】黎族村落;规划;生态恢复;海南;雅林村【作者】王胜男;余显显;周鸿峰【作者单位】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三亚学院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海南三亚572022;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三亚学院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海南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2.29村落,也称聚落,是明显有别于城镇形态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其表现形式有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行政村)等.传统村落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旅游热潮,至今已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热点论题,2012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联合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全面启动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最初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民居入手,成果在民居建筑、村落规划等方面较为集中.20世纪80年代涌现了大量成果,如《浙江民居》、《中国传统民居百题》、《云南民居》等,之后类似的研究持续开展[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村落研究有所转型,人们不再仅仅从建筑学视角关注单体民居,研究范式开始转向从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入手,着重研究分析传统村落的居民生存空间.这个阶段的主要著作有《传统村落聚落景观分析》、《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等[2-6].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逐渐向宏观远域、以及社会空间的多层面拓展,通常从村落的规划布局、景观实体、园林特色等自然线索入手,探讨自然环境、社会空间、人文生态等不同方面在传统村落的交融.同时,也有一些文化人类学的成果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记录古村落的自然、人文状况,进而立意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关注聚居于村落空间内部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综观已有的成果,大多集中在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等方面,通过分析现存的村落遗址,剖析其中的规划设计理念、思想、手法,从而实现村落原貌的回溯、模拟、仿真;分析村落的社会空间特点,揭示村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传统,增进社会的关注度、重视度,达到更好地保护古村落的目标.然而,研究者的目光大多放在西递、宏村、周庄等旅游胜地,聚焦于海南岛内古村落的研究少之又少,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黎族村落转型、生态环境维育、空间布局规划的研究更为稀有.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几千年来,黎族人民在海南岛生息繁衍、开发建设,创造了具有典型热带地域特色的村镇聚落形态.海南岛黎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琼中、东方、昌江、保亭、五指山、白沙、乐东、三亚等地[7].海南黎族往往聚居山区,村落选址靠近耕地,周围有平缓小丘或山坡,种植杂粮补充主粮不足;毗邻河川、溪流,便于灌溉、捕捞;开辟高台、坡地,趋避洪水、雷雨侵袭(图1).然而,伴随着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海南岛内的黎族传统村落正日趋消逝.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以来,升级为国家战略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强力助推了传统黎族村落的用地流转、生活转型,广大村民大规模搬离世代居住、竹编抹泥墙的船型屋群,抛弃了多年传承的生活方式.雅林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育才镇中北部,东临宁远河,西靠崖城镇,南接天涯镇,北与乐东县接壤.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图2).全村4 009人,768户,是育才镇十个行政村中人口最多的村落.距镇中心18 km,下辖红岛村、红旗村等18个自然村.总面积为11 917亩,其中耕地占16.6%,耕地类型有旱田、水田及坡地,人均耕地面积0.494亩.2.1 自然环境雅林村坐落于雅林岭,局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以简洁的建筑造型、自由多变的街道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形态,结合留存至今且鲜有的建筑文化,沿国道314线方向以北、以西的雅林片区形成了育才镇内重要的传统村落聚居区与动植物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雅林村作为一个组织完善的村落整体,反映出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关系,给人井然有序的印象(图3).形制松散的村民生活区,与交通路网、毗邻的生产农田等紧密相连,依用地错落有致分布;耕地较少、以丘陵、坡地为主的用地约束,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空间拓展带来压力,但村落现有布局充分利用依山绕山的特点,以多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排布形式构建了集中联系、分散发展的布局模式.2.2 空间布局雅林村域整体空间由山林、水域与农田组合而成,紧密地分布着由自然要素分割而成的大大小小的11个小型生活社区,其中,雅林中心小学为布局中心,五横四纵的道路网络联系着周边的生活社区,并依托蜿蜒曲折的支路串联村落内其他的零散住户.已有的两级道路体系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及相互间的必要沟通,具备了村域空间规划调控的前提(图3).2.3 经济结构雅林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结构传统单一,居民人均年收入3 00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经济作物以橡胶、槟榔和芒果为主,其中槟榔和芒果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高居育才镇十个行政村之首.槟榔是最普遍的家庭经济作物,大部分种植在每家后院,俗称庭院经济;芒果则以陡坡丘陵种植为主,大规模集中在村域四周的丘陵地段.雅林村由18个自然村组成,人口规模接近、用地条件相似、产业结构趋同、发展基础一致(表1).3.1 生态格局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划定村落发展的空间管制范围(图4),以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涵养局地水源保护,适度扩大生态维育的弹性用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基于兰斯塔德多中心分散规划的理论,将“多中心分散”进行雅林18个自然村村落点的重置空间组合,奠定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并行并进的基础.从村落的功能、交通与生活三个层面入手,划分村落空间、构建生态网络(图5).在村落内部建立多个生态中心,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化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的生活生产区域,改善生活与生产环境.在较为丰富的生态绿地与生物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雅林村域中心分散规划的生态格局设计,促进生态空间功能与自然村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协同推进,将雅林建设成绿色低碳、活力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村落.在构建雅林生态群落与生态恢复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科学合理的规划途径下,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集约,避免集聚不经济、削弱生态效应等负面影响,促进村落生态恢复的同时避免乡村建设的无序蔓延,实现雅林村域自然村落的健康、持续发展.3.2 空间布局规划围绕四周高地丘陵发展,主体呈现中心扩散.雅林村域自北向东与西南侧一带环境优良,是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资源廊道,在城镇的进一步建设中,必须重点保护自北向东与西南侧的自然生态走廊,确保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借鉴波士顿翡翠项链的生境空间规划经验,将同属于东环生态走廊的盆窑岭—雅林岭—洋林岭—当风岭作为育才翡翠项链生态规划中的四个绿色中心,其中以毗邻雅林村人口生活集聚区的雅林岭为绿色核心,形成自然生态的绿色廊道,作为联系雅林以东区域范围内因人为影响与路网分隔下斑块、基质的重要桥梁;在生态自然恢复与人工生态修复的基本框架下建立活力的物种与生境密切联系通道,降低该地域人为影响和减少土地空间不规则、不适宜开发,恢复雅林以东区域的原有生境面貌(图6a).基于现状生态格局的零碎化现象,重置其生境恢复.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因第一产业占地造成自然生境破坏的以西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引导用地向集约型扩展,遵循集中与分散原则,散布在各个村民小组生活生产区,节约自然资源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奠定雅林以西区域环境生态恢复的结构基础;在确立雅林以西区域环境生态恢复的结构基础上,以盆窑岭—当风岭为南北端的绿心为主,采用人工生态恢复的手段建立雅林西部环线人工生态走廊,加强西部区域的自然属性,与东部区域的自然生态走廊形成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绿色结合,构建整体空间布局的主体框架.将人工构筑带作为联系人类生活生产区与自然恢复生长区的生态节点,建立“以生态保护带、生态缓冲面与生态恢复区的点-线-面分隔的指状扩散的楔形镶嵌绿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搭建雅林绿色空间—生态园—小游园三位一体的绿地系统生态空间组合.结合雅林自身的自然用地,以贯穿雅林村中心的道路为基本骨架,结合沿边农田斑块、自然斑块组成楔状绿地(图6b),降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将雅林村委会中心外围的大规模的植被基质与其内部鲜有的风情建筑相连一片,叠加楔状绿地外侧的永久性农业地带,创造整个雅林村绿带掩映、绿地包围的良好生境.【相关文献】[1] 彭一刚.传统村落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 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 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4] 段进,龚恺,陈晓东, 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 段进,揭明浩.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6] 刘沛林.正在消逝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7] 杨卫平,王辉山,王书磊.海南古村古镇解读[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8] 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海南靓点及实践——以海南传统村落中廖村为例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海南靓点及实践——以海南传统村落中廖村为例

区域经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的海南靓点及实践----以海南传统村落中廖村为例赵丹“皮永华】(1.三亚学院丝路商学院,海南三亚572022;2,三亚学院丝路商业文明研究基地,海南三亚572022)摘要: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经济发展、政府政策是传统村落景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以海南传统黎族村落为例,对比旅游开发建设前后村落人居环境的变化,从规划理念与原则、一村一晶、产业引导三个方面分析“旧村改造”与"农旅融合”的价值和具体政策措施,探究如何更好地保存与活化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如何通过开发特色产业经济与生态农业转型,缓解生态和发展之间的矛盾。

关键词: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中廖村中图分类号:F327;F592.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20)23—0101—03—、弓[言2017年海南省政府在《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海南省在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1999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理念,并在我国“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发展之路”的过程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虽然成果显著,然而在谱写生态文明建设、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过程中,海南传统黎、苗少数民族村落地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

那么,如何更好地保存与活化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如何实现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美丽乡村典范一中廖村为例,从村庄建设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景观与风貌控制规划、绿地与生态系统规划五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布局“一心两轴两圈”整体规划及“五带五区”产业规划,总结相关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二、案例区介绍1.中廖村基本情况概括中廖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吉阳镇北部,为镇域民俗村,共8个自然村组成,中廖村辖芭蕉村、朝南村、三公村、上下牛村、上廖村、下廖村、新田村和中和村8个自然村。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以三亚市雅亮村为例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以三亚市雅亮村为例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以三亚市雅亮村为例林玉苑;阮晨锦
【期刊名称】《山西农经》
【年(卷),期】2024()1
【摘要】“十四五”规划以来我国社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能够促进社会工作专业职业化、本土化、土生化、科学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工作研究重点之一。

在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雅亮村,以观察、访谈和收集资料的方式进行实地调研,从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社会工作领域人才流向基层等方面,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通过对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可行性分析以及乡镇社工站的实地研究,分析社会工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影响,发现社工介入乡村振兴的作用并进行总结。

【总页数】3页(P95-97)
【作者】林玉苑;阮晨锦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3.7
【相关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创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方式:社会工作介入——以粤西Q 村为例
2.村企合作参与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以广东省清远市畔水村、河头村为例3.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文
化建设探究——以黔东南Y村为例4.赋权-功能-信任视角下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功能定位——以S社会组织参与A村振兴为例5.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F基金会参与南峪村实践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策略与价值回归路径——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片区为例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策略与价值回归路径——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片区为例

近岸海域生态修复策略与价值回归路径——以海南省万宁市
小海片区为例
李文军;孙杨炀;黄婉玲;肖希;李世杰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24(40)3
【摘要】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及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大部分近岸海域正面临生态退化和发展滞后等问题,生态修复工作亟待开展。

探索“基底研判—机制梳理—修复规划—价值回归”的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总体工作框架,基于生态问题的研判及成因梳理,构建“源头防控—水体治理—生态修复”的修复规划阶段策略,提出“目标定位—产业体系—空间布局”的价值回归路径,并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片区为例进行实证,为沿海地区近岸海域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105-112)
【作者】李文军;孙杨炀;黄婉玲;肖希;李世杰
【作者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海南省“十二五”近岸海域污染防治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的通知
2.海南省近岸海域水生生态污染研究
3.近岸海域大型水母来源与迁
移路径分析——以红沿河电厂海域为例4.环湖路总体设计方案及思考——以海南省万宁市小海环湖路为例5.近岸海域水质污染因子空间特征和来源研究——以浙南瑞安市近岸海域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黎族传统聚落区天然林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研究

海南黎族传统聚落区天然林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研究

海南黎族传统聚落区天然林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研究张滔;冯广;张慧琪;周逸东;柳帅;龙文兴【期刊名称】《热带林业》【年(卷),期】2024(52)1【摘要】基于对海南4个典型的黎族传统聚落(昌江王下乡洪水村、东方市江边乡俄查村与白查村、五指山毛阳镇初保村)实地调查,量化分析群落结构特征、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借此掌握黎族传统聚落区天然林群落的基本特征。

结果显示,白查村天然林植被为鹧鸪麻+叶被木群系,其林分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偏低;初保村天然林为黄椿木姜子+海南锥群系,其林分结构最为复杂,物种多样性水平较高;俄查村天然林为尾叶刺桑+白茶树群系,其林分结构较为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最高;洪水村天然林为刺桑群系,属于单优种群落,其林分结构最为简单,物种多样性水平最低。

研究结果说明黎族不同聚落区的天然林植被具有优势种明显和群落结构简单等特征,与典型的热带雨林区别明显;黎族不同聚落区天然林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

上述发现有助于针对黎族传统聚落区天然林制定科学的林地保护利用规划。

【总页数】10页(P33-42)【作者】张滔;冯广;张慧琪;周逸东;柳帅;龙文兴【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热带农林学院;海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152【相关文献】1.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植被群落特征研究2.不同植被类型对黔中山地丘陵区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的影响研究3.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天然林的植被类型及群落特征4.中国中西部3处高山林灌交错区不同植被类型下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5.基于“物我关系”嬗变思想下的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创新设计研究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经验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经验

三亚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论与实践经验宋春丽【摘要】当前人口集聚与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功能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影响,本文以海南三亚城市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规划为例,进行了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城市"双修"工作是落实中央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工作一系列思路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大战略下,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建设宜居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At present,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have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impact on urban ecological function. In this paper, 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urban repair are carried out in Sanya, Hainan Province. Urba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urban repair are the inevitable choice to implement the ideas o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urban work of the government in recent years. It is an effective wa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construct livable city and realiz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7(036)019【总页数】3页(P34-36)【关键词】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三亚市【作者】宋春丽【作者单位】三亚市规划局海棠规划分局,三亚 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三亚地处热带,山海相连,河流纵横,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滨旅游城市。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23)07-0133-05 收稿日期 2022-09-06摘 要 民族聚落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生态复合体,只有对聚落景观特征、文化内涵形成准确认知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

该文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琼中县什寒村为例,从文化生态学视角出发,利用GIS识别聚落景观特征,同时剖析文化基因内涵,尝试构建聚落景观特征与文化基因嵌合关系谱,讨论什寒村聚落景观形成机制,为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与利用保护提供理论借鉴参考。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民族聚落 文化基因 海南岛 什寒村Abstract The ethnic settlement is a cultural ecological complex form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Only by forming an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settlement landscape can it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Taking Shihan Village, Qiongzhong County, Hainan Province, a village with Chines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we use GIS to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and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of cultural genes, then we try to construct the relationship spectrum between settlement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and cultural genes, and discus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settlement landscape in Shihan Village,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ethnic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Keywords Cultural ecology, Ethnic settlements, Cultural gene, Hainan Island, Shihan Village文化生态学视角下海南岛民族聚落研究——以琼中什寒村为例The Landscape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Settlements in Hainan Isl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Taking Shihan Village in Qiongzhong as an Example1 背景介绍海南岛中南部地区分布着以黎苗为主的诸多少数民族聚落;这些聚落是少数民族在文化基因影响下,主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并伴随着文化的变迁发生着有机演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人居环境资源[1]。

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新让黎族村村庄规划 (2020-2035年)

海南省儋州市雅星镇新让黎族村村庄规划 (2020-2035年)

2.3 现状自然条件分析 ............................................................. 3
2.4 村域国土空间用地现状 ......................................................... 3
3.3 村域国土空间总体布局规划 ..................................................... 9
3.4 生态保护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规划 ............................................... 9
3.5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 10
1.4 规划范围、规划期限及村庄发展类型 ............................................. 2
1.5 规划法律效力 ................................................................. 2
1.6 规划实施主体 ................................................................. 2
3.8 人居环境整治 ................................................................ 11
3.9 近期行动计划 ................................................................ 12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征收育才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YC0-3-7地块部分土地的通告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征收育才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YC0-3-7地块部分土地的通告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征收育才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YC0-3-7地块部分土地的通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三亚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4.13•【字号】三府〔2016〕94号•【施行日期】2016.04.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征收育才生态区控制性详细规划YC0-3-7地块部分土地的通告三府〔2016〕94号经海南省人民政府同意,海南省国土资源厅以“琼国土环资函〔2015〕1117 号”文批准同意征收育才生态区(原育才镇)马亮村委会保温村小组0.1465公顷集体土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6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和《海南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将经批准的《征收土地方案》内容和有关事项通告如下:一、被征收土地规划性质:社会福利设施用地。

二、被征收土地四至范围:北至育才中心幼儿园,东至保温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南至保温村小组农民集体土地,西至原育才镇政府旧址(具体以勘测定界图为准)。

三、被征收土地权属单位及面积:育才生态区(原育才镇)马亮村委会保温村小组集体用地,面积:0.1465公顷。

四、征收补偿标准:(二)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和青苗补偿标准:按《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海南省征地统一年产值标准和海南省征地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琼府〔2014〕36号)及《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集体土地征收补偿安置管理规定(2013修订)〉的通知》(三府〔2013〕43号)规定的补偿标准执行。

五、农业人员安置:(一)根据三亚市人民政府有关征地补偿标准规定,一次性拨付土地安置补助费。

(二)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就业保障,按《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办法的通知》(琼府〔2013〕21号)及《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征地安置预留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琼府办〔2012〕97号)有关规定办理。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三亚城市景观变化的监测研究
王家骥;舒俭民
【期刊名称】《中国环境科学》
【年(卷),期】1997(017)003
【摘要】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是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环境保护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项研究采用了遥感技术,对三亚城市景观中不同景观组分的优势度值和边界形状等空间结构指标,对林木覆盖率和生物量等景观稳定状况指标进行了监测,同时配合了典型采样和勘测等地面工作,提高监测数据的可信度。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监测体系和Sanya-Landscape信息系统,对三亚城市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准确地反
【总页数】4页(P233-236)
【作者】王家骥;舒俭民
【作者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生态所【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三亚城市景观生态设计初探 [J], 王家骥;舒俭民;高吉喜
2.三亚户外广告形象与城市景观设计研究 [J], 余利平
3.城市景观的生态调控途径解析——以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效益为例 [J], 李敏
4.基于变化向量分析的冬小麦长势变化监测研究 [J], 顾晓鹤;宋国宝;韩立建;徐超;
潘耀忠
5.2007—2017年三亚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动态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J], 陈文术;王胜男;杨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亚城市生态修复的探索与思考

三亚城市生态修复的探索与思考

三亚城市生态修复的探索与思考
王忠杰;束晨阳;顾晨洁
【期刊名称】《中国园林》
【年(卷),期】2017(033)011
【摘要】当前,中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城市病集中爆发,另一方面,既有的增长模式难以维系,转型发展刻不容缓.城市生态修复是新时期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方法,是破解城市病的重要手段.结合中规院在三亚开展的山、河、海等一系列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提出工作框架,总结实践体会,对城市生态修复的概念、范畴、实施路径、存在问题等进行探索思考,为全面系统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助力城市转型发展.
【总页数】6页(P19-24)
【作者】王忠杰;束晨阳;顾晨洁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北京10004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和景观研究分院北京100044;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4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6
【相关文献】
1.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会在三亚召开 [J], 本刊讯;
2.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到空间提升与治理r——三亚"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
点工作实践与思考 [J], 范嗣斌;谷鲁奇
3.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助推城市转型发展——以三亚市为例探索"城市双修"
理念实施的路径 [J], 黄海雄
4.实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助推城市转型发展——以三亚市为例探索“城市双修”理念实施的路径 [J], 黄海雄;
5.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促进城市转型发展——全国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现场
会在三亚召开 [J], ;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亚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实践与思考——以三亚市育才生态区为例

三亚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实践与思考——以三亚市育才生态区为例

三亚市小城镇建设发展实践与思考——以三亚市育才生态区为例李玮【摘要】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以及海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小城镇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三亚作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示范市,小城镇建设发展要求更新更高.本文以育才生态区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例,旨在探析小城镇建设发展的方法,已能为今后同类建设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期刊名称】《价值工程》【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2页(P62-63)【关键词】小城镇建设;规划引导;育才生态区【作者】李玮【作者单位】三亚市规划局崖州规划分局,三亚57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十八大”将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提出要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因此,小城镇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亚作为全省城乡统筹试点示范市,按照“规划先行”的理念,科学规划、勇于创新,城乡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兼顾了民生改善,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

育才生态区前身为育才镇,是三亚市最年轻的建制镇,2014年随着三亚市“撤镇社区”行政区划体制改革,育才镇更名为育才生态区。

育才生态区地处三亚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良好,也是三亚唯一没有海岸线的区镇。

该区产业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镇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全生态区约2万人,以黎、苗族居多(约1.9万人),属典型的少数民族聚集区。

生态区域面积314.9平方公里,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得育才生态区具有发展特色种养业和黎、苗族文化,传承农垦传统文化及乡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独特优势。

2012年,育才生态区被确定为海南省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

几年来,育才生态区紧紧抓住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将完善小城镇规划体系、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作为建设发展的核心工作内容,积极探索出一条特色小镇建设的新路子。

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丰度恢复的数学模型研究

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丰度恢复的数学模型研究

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丰度恢复的数学模型研究王湘君;陈文;杜宇;黎明;符家磊;邹明【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22)002【摘要】用生态数学模型方法研究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物种在自然状态下丰度恢复的程度、速度和难度.在某高校A的四块区域选择12个天然草地样方,人为破坏样方内的全部表层植被,并使其自然恢复.结果表明:7周以后,实验区域的物种丰度基本恢复到破坏前水平;Logistic拟合曲线作为植物丰度恢复的生态数学模型,拟合度均达到0.99以上.【总页数】5页(P90-94)【作者】王湘君;陈文;杜宇;黎明;符家磊;邹明【作者单位】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三亚,572022;琼州学院理工学院,海南三亚,572022;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三亚,572022;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三亚,572022;琼州学院理工学院,海南三亚,572022;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两栖爬行动物研究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三亚,572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176【相关文献】1.基于数学模型研究三亚市区绿地生态破坏后盖度恢复 [J], 王湘君;陈文;杜宇;黎明;符家磊;王胜楠2.五指山校区绿地生态破坏后丰度恢复的数学模型 [J], 王湘君3.浅谈城市园林绿地人为破坏原因及保护对策——以呼和浩特市区园林绿地为例[J], 王楚成4.基于"城市双修"背景下的三亚绿地使用评价研究——以月川生态绿道和丰兴隆生态公园为例 [J], 申晓婧;刘宁;庄晓培;陆思琪5.“全国灾后绿地再建规划设计/生态恢复国际研讨会” [J], 李树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第2期许昌学院学报Vol.36.No.2 2017年3月JOURNAL OF XUCHANG UNIVERSITY Mar.2017文章编号:1671-9824(2017)02-0102-05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以三亚市育才镇雅林村为例王胜男1,2,余显显3,周鸿峰2(1.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海南三亚572022;2.三亚学院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海南三亚572022;3.许昌学院城乡规划与园林学院,河南许昌461000)摘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快速推进了传统黎族村落向现代农业景观的演变,加剧了海南村落景观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本文以海南省三亚市育才镇中北部的雅林村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分析了海南黎族村落的自然环境、空间布局和生态结构,采用生态恢复手法重构了村落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而从村落的功能、交通与生活方式三个层面入手,划分村落空间、构建生态网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雅林村的规划方案,为海南省黎族村落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黎族村落;规划;生态恢复;海南;雅林村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村落,也称聚落,是明显有别于城镇形态的人口集中分布的区域.其表现形式有自然村落(自然村)、村庄区域(行政村)等.传统村落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旅游热潮,至今已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热点论题,2012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四部委联合成立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全面启动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最初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主要从民居入手,成果在民居建筑、村落规划等方面较为集中.20世纪80年代涌现了大量成果,如《浙江民居》、《中国传统民居百题》、《云南民居》等,之后类似的研究持续开展[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村落研究有所转型,人们不再仅仅从建筑学视角关注单体民居,研究范式开始转向从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环境学等多学科入手,着重研究分析传统村落的居民生存空间.这个阶段的主要著作有《传统村落聚落景观分析》、《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等[2-6].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逐渐向宏观远域、以及社会空间的多层面拓展,通常从村落的规划布局、景观实体、园林特色等自然线索入手,探讨自然环境、社会空间、人文生态等不同方面在传统村落的交融.同时,也有一些文化人类学的成果运用田野调查的方法,记录古村落的自然、人文状况,进而立意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关注聚居于村落空间内部的人们的生存状态.综观已有的成果,大多集中在村落的空间布局、形态结构等方面,通过分析现存的村落遗址,剖析其中的规划设计理念、思想、手法,从而实现村落原貌的回溯、模拟、仿真;分析村落的社会空间特点,揭示村民的生活方式、行为传统,增进社会的关注度、重视度,达到更好地保护古村落的目标.然而,研究者的目光大多放在西递、宏村、周庄等旅游胜地,聚焦于海南岛内古村落的研究少之又少,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黎族村落转型、生态环境维育、空间布局规划的研究更为稀有.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几千年来,黎族人民在海南岛生息繁衍、开发建设,创造了具有典型热带地域特色的村镇聚落形态.海南岛黎族传统村落主要分布于琼中、东方、昌江、保亭、五指山、白沙、乐东、三亚等地[7].海南黎族往往聚居山区,村落选址靠近耕地,周围有平缓小丘或山坡,种植杂粮补充主粮不足;毗邻河川、溪流,便于灌溉、捕捞;开辟高台、坡地,趋避洪水、雷雨侵袭(图1).然而,伴随着生产方式改进、生收稿日期:2016-05-10基金项目: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海南省哲学社科基地项目(HNSK(JD)15-39);三亚市科信局项目(2013YD53)作者简介:王胜男(197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研究.第36卷第2期王胜男,等: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产力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加快,海南岛内的黎族传统村落正日趋消逝.图1海南黎族村落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9年以来,升级为国家战略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强力助推了传统黎族村落的用地流转、生活转型,广大村民大规模搬离世代居住、竹编抹泥墙的船型屋群,抛弃了多年传承的生活方式.1研究区概况雅林村位于海南省三亚市育才镇中北部,东临宁远河,西靠崖城镇,南接天涯镇,北与乐东县接壤.四面环山,气候宜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地地貌(图2).全村4009人,768户,是育才镇十个行政村中人口最多的村落.距镇中心18km ,下辖红岛村、红旗村等18个自然村.总面积为11917亩,其中耕地占16.6%,耕地类型有旱田、水田及坡地,人均耕地面积0.494亩.2雅林村生态格局分析2.1自然环境雅林村坐落于雅林岭,局限于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以简洁的建筑造型、自由多变的街道布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村落形态,结合留存至今且鲜有的建筑文化,沿国道314线方向以北、以西的雅林片区形成了育才镇内重要的传统村落聚居区与动植物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区.雅林村作为一个组织完善的村落整体,反映出不同层次的空间结构关系,给人井然有序的印象(图3).形制松散的村民生活区,与交通路网、毗邻的生产农田等紧密相连,依用地错落有致分布;耕地较少、以丘陵、坡地为主的用地约束,一定程度上对未来空间拓展带来压力,但村落现有布局充分利用依山绕山的特点,以多集中、小分散的空间排布形式构建了集中联系、分散发展的布局模式.2.2空间布局雅林村域整体空间由山林、水域与农田组合而成,紧密地分布着由自然要素分割而成的大大小小的11个小型生活社区,其中,雅林中心小学为布局中心,五横四纵的道路网络联系着周边的生活社区,并依托蜿蜒曲折的支路串联村落内其他的零散住户.已有的两级道路体系保障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及相互间的必要沟通,具备了村域空间规划调控的前提(图3).2.3经济结构雅林村以第一产业为主,经济结构传统单一,居民人均年收入3000元,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经济作物以橡胶、槟榔和芒果为主,其中槟榔和芒果的种植面积与产量高居育才镇十个行政村之首.槟榔是最普遍的家庭经济作物,大部分种植在每家后院,俗称庭院经济;芒果则以陡坡丘陵种植为主,大规模集中在村域四周的丘陵地段.雅林村由18个自然村组成,人口规模接近、用地条件相似、产业结构趋同、发展基础一致(表1).301许昌学院学报2017年3月图2雅林村区位图3雅林村空间布局表1雅林村域经济结构状况自然村户数人口数/人耕地面积构成水田ʒ旱田ʒ坡地经济作物构成养殖业构成红光13319486ʒ21ʒ50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红光22915255ʒ20ʒ48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红星3113248ʒ18ʒ20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红岛15626395ʒ21ʒ35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红岛25527396ʒ30ʒ42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东风145227125ʒ35ʒ48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东风255277246ʒ41ʒ56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东风34319095ʒ20ʒ40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上游14924360ʒ15ʒ20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上游24923885ʒ31ʒ40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大道13213774ʒ26ʒ39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大道23315976ʒ27ʒ38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红旗40204128ʒ42ʒ59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红庄52224154ʒ45ʒ56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前进5723891ʒ32ʒ40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红卫45212184ʒ53ʒ60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高岭40204133ʒ15ʒ20橡胶、槟榔、椰子三鸟、猪、牛前哨24102151ʒ26ʒ45橡胶、槟榔、芒果、椰子三鸟、猪、牛注:数据来源于育才镇规划所,人口数以常住人口计.3雅林村生态恢复规划3.1生态格局规划生态安全格局规划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划定村落发展的空间管制范围(图4),以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涵养局地水源保护,适度扩大生态维育的弹性用地面积,增强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同时,基于兰斯塔德多中心分散规划的理论,将“多中心分散”进行雅林18个自然村村落点的重置空间组合,奠定生态恢复与可持续发展并行并进的基础.401第36卷第2期王胜男,等:海南黎族村落生态恢复规划图4雅林村生态空间管制从村落的功能、交通与生活三个层面入手,划分村落空间、构建生态网络(图5).在村落内部建立多个生态中心,集中使用土地以确保大型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引导和设计自然斑块以廊道或碎化形式分散渗入人为活动的生活生产区域,改善生活与生产环境.在较为丰富的生态绿地与生物圈资源的基础上,发挥雅林村域中心分散规划的生态格局设计,促进生态空间功能与自然村的经济发展融为一体、协同推进,将雅林建设成绿色低碳、活力宜居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村落.在构建雅林生态群落与生态恢复过程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在科学合理的规划途径下,实现乡村经济的高效、集约,避免集聚不经济、削弱生态效应等负面影响,促进村落生态恢复的同时避免乡村建设的无序蔓延,实现雅林村域自然村落的健康、持续发展.3.2空间布局规划围绕四周高地丘陵发展,主体呈现中心扩散.雅林村域自北向东与西南侧一带环境优良,是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资源廊道,在城镇的进一步建设中,必须重点保护自北向东与西南侧的自然生态走廊,确保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借鉴波士顿翡翠项链的生境空间规划经验,将同属于东环生态走廊的盆窑岭—雅林岭—洋林岭—当风岭作为育才翡翠项链生态规划中的四个绿色中心,其中以毗邻雅林村人口生活集聚区的雅林岭为绿色核心,形成自然生态的绿色廊道,作为联系雅林以东区域范围内因人为影响与路网分隔下斑块、基质的重要桥梁;在生态自然恢复与人工生态修复的基本框架下建立活力的物种与生境密切联系通道,降低该地域人为影响和减少土地空间不规则、不适宜开发,恢复雅林以东区域的原有生境面貌(图6a ).图5雅林村生态格局基于现状生态格局的零碎化现象,重置其生境恢复.在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因第一产业占地造成自然生境破坏的以西区域实施退耕还林,引导用地向集约型扩展,遵循集中与分散原则,散布在各个村民小组生活生产区,节约自然资源和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奠定雅林以西区域环境生态恢复的结构基础;在确立雅林以西区域环境生态恢复的结构基础上,以盆窑岭—当风岭为南北端的绿心为主,采用人工生态恢复的手段建立雅林西部环线人工生态走廊,加强西部区域的自然属性,与东部区域的自然生态走廊形成人工生态与自然生态的绿色结合,构建整体空间布局的主体框架.将人工构筑带作为联系人类生活生产区与自然恢复生长区的生态节点,建立“以生态保护带、生态缓冲面与生态恢复区的点-线-面分隔的指状扩散的楔形镶嵌绿地,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搭建雅林绿色空间—生态园—小游园三位一体的绿地系统生态空间组合.结合雅林自身的自然用地,以贯穿雅林村中心的道路为基本骨架,结合沿边农田斑块、自然斑块组成楔状绿地(图6b ),降低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将雅林村委会中心外围的大规模的植被基质与501许昌学院学报2017年3月其内部鲜有的风情建筑相连一片,叠加楔状绿地外侧的永久性农业地带,创造整个雅林村绿带掩映、绿地包围的良好生境.图6雅林村空间布局参考文献:[1]彭一刚.传统村落聚落景观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梁雪.传统村镇实体环境设计[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朱晓明.历史·环境·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4]段进,龚恺,陈晓东,等.空间研究1: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古村落空间解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段进,揭明浩.空间研究4:世界文化遗产宏村古村落空间解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6]刘沛林.正在消逝的中国古文明:古村落[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2.[7]杨卫平,王辉山,王书磊.海南古村古镇解读[M ].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8]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of the Li Minority ’s Village inHainan ,A Case of Yalin Village Yucai Town Sanya CityWANG Shengnan 1,2,YU Xianxian 3,ZHOU Hongfeng 2(1.School of Art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22,China ;2.Urban Planning Research Center ,Sanya University ,Sanya 572022,China ;3.School of Urban-Rural Planning and LandscapeArchitecture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China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rapidly improved the evolution of the moder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from the traditional Li minority ’s villages ,and exacerbated the instability of the landscape ecosystemof the villages in Hainan province.Taking Yalin village (Yucai town ,Sanya city )as an example ,firstly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cosystem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Secondly ,it reconstructed the ecological space pattern us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ique.Thirdly ,the space of Yalin village was zoned through different aspects (i.e.,function ,transportation and life style ),to construct an ecological network.Finally ,this article proposed a planning scheme for Yalin village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lanning of the Li minority ’s villages in Hainan.Keywords :the Li minority ’s village ;plann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Hainan ;Yalin village责任编辑:郑敬刚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