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核果类病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核果类病害
1.2 症状 1.2.1 细菌性穿孔病
叶片:先出现水渍状褪绿小点,扩大为圆形或 不规则形褐色斑,水渍状,具黄绿色晕圈,病斑很 快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斑多时,叶片变黄、脱 落。在李叶上,病斑较长,多为不规则形,穿孔边 缘为黑褐色
果实:最初形成圆形病斑,褐色、暗紫色,略 有凹陷,边缘呈水浸状。通常有淡绿色的晕圈。幼 果被严重侵染时,病斑发生龟裂,果面严重受损。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黄白色黏质物。后期果实 上的病斑变黑,常伴有流胶。
霉斑穿孔和褐斑穿孔主要为害叶片,形成近圆 形病斑。霉斑穿孔病斑较大湿度大时叶背生灰黑 色霉, ,穿孔后边缘整齐, 而幼叶受害,大多焦 枯穿孔不明显;褐斑穿孔病斑较小,略带轮纹, 湿度大时在叶背生灰褐色霉,穿孔后边缘整齐
1.3 病原
细菌性穿孔病:树生 黄 单胞李致病型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菌 体短杆状,大小1.4 ~ 1.8 μm × 0.4~0.8μm。单根 极鞭,G-,好气。在肉汁 琼脂培养基上菌落黄色, 圆形光滑, 边缘整齐。发 育适温25℃
霉斑穿孔病:嗜果刀孢霉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 分生孢子梗从小而黑的子座上丛生,短小,有分 隔。分生孢子长卵形或长梭形,4~6个隔膜,褐 色,稍弯曲,大小23~62μm×12~18μm
褐斑穿孔病:核果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子座多在气孔内。分生孢子梗丛生, 不分枝,直或微弯,榄褐色。有隔膜0~2个,大小 6.5~35.0μm×2.5~4.0μm。分生孢子细长,鞭状 或倒棍棒状,直或微弯,榄褐色,3~9个隔膜,大 小25.0~80.0μm×2.0~4.0μm
有多次再侵染 周年变化:5月始发, 6月加重, 7-8月干旱病情缓 和, 多雨阴湿仍严重发病. 秋雨后又发生后期侵染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雨水频繁(19~28℃ ,RH 70%~90%), 多雾、重雾适于发病 栽培管理: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 光差、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等发病重 品种:通常白肉桃比黄肉桃发病重,晚熟品种 比早熟品种受害重
在李子果实上,病斑通常较大,为黑色,略有凹 陷,后期病果常产生裂纹
枝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发出的枝条 上。春季在桃树展叶后,在枝条上形成暗色小疱疹 (病菌于上一年已侵入),直径约2mm,以后扩展 长达1~10cm,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严重 时可绕枝一周,造成上部枝梢变黑枯死。春末,病 斑的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并开始大量传播。
(3) 药剂防治 萌芽前,石硫合剂 对于真菌性穿孔病,于谢花后喷药(代森猛锌、
代森锌、百菌清、多抗氧素、甲基硫菌灵、松脂酸 铜、喹啉铜等)
对于细菌性穿孔病,开花前、花期、花后各喷1 次铜制剂(松脂酸铜、喹啉铜、噻菌铜等),之后根 据降雨和发病情况,交替或混合使用铜制剂和有治 疗作用的菌剂(如叶枯唑、噻菌铜、链霉素、春雷霉 素、土霉素等。一些地区使用代森铵防治细菌性穿 孔病
Monilinia fructicola ; 无性态为果生丛梗孢 Monilia fructicola;
桃褐腐核盘菌S. laxa , 异名M. laxa, 无性态为灰 丛梗孢,M. cinerea
果产核盘菌S. fructigena,异名M. fructigena, 无 性态为仁果丛梗孢 M. fructigena 有性态:越冬僵果产生子囊盘,初棍棒状, 后漏 斗形;成熟的子囊盘紫褐色, 盘径为1-1.5cm, 具柄, 柄长20-30mm,暗褐色;子囊盘上生有子囊层
1.4.3 褐斑穿孔病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组织内越冬,翌春产
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有再侵染。 病菌发育温度7~37℃,适温为25~28℃。低温多雨 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1.5 病害管理
(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土、肥、水,夏剪,疏果等
(2) 注意果园卫生,清除或减少侵染源 结合冬剪,剪除病枝;清除地面枯枝落叶
此外,对于细菌性穿孔病,还可考虑抗病(早熟) 品种,选择少雨适宜区种植桃树,避免多品种或多 树种(桃、李、杏)混栽,特别是避免多种感病品 种混栽
2. 褐腐病
2.1 发生与为害 又名菌核病、果腐病、实腐病;世界性分布, 寄
生桃、杏、李、樱桃、梅引起果腐、花腐和叶枯; 春季花期低温多雨, 引起严重花腐;生长后期多雨 潮湿,引起果腐
2.2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花、叶及枝梢。 果实发病多出现于采收前;发病初期为褐色圆
形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全果,使果肉变褐软腐, 表面产生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褐色绒球状霉丛。
病果大部或完全腐烂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悬挂枝 上经久不落
花受害,变褐软腐,并丛生灰色霉
2.3 病原
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 fructicola,异名
夏季溃Leabharlann Baidu多在夏末发生在当年生的嫩枝上,最 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 斑变褐色至紫黑色,圆形到椭圆形,稍凹陷,边缘
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病斑不易扩展,并且很快干 枯故传播作用不大
在李子和杏枝上,溃疡斑是多年生的,可在枝 条上连续扩展2~3年。侵染至韧皮部,产生深陷的 溃疡,使枝条变形、死亡
1.4 发病规律
1.4.1 细菌性穿孔 越冬:枝条病组织内越冬, 翌春形成春季溃疡斑
为主要的初侵染源 传播侵染:借风雨昆虫传播, 从叶片气孔, 枝条
芽痕和果实皮孔侵入, 潜育期一般7-14d(温度为2526℃时潜育期短为4-5d,20℃时为9d;树势强比 树势弱发病轻且晚, 树势强病害潜育期可达40d)
子囊:长棍棒状,顶端圆,基部稍细,102-215 um × 6-13um;子囊之间有侧丝
1.4.2 霉斑穿孔病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被害叶、枝梢或芽
内越冬
翌年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 从幼叶侵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后,才侵入枝梢 或果实。该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差异较大,叶部 潜育期一般5~14d,枝条上7~11d。
低温多雨利于发病,一年当中病害的发病高峰 一般出现在雨水多的时期
1.2 症状 1.2.1 细菌性穿孔病
叶片:先出现水渍状褪绿小点,扩大为圆形或 不规则形褐色斑,水渍状,具黄绿色晕圈,病斑很 快干枯脱落,形成穿孔。病斑多时,叶片变黄、脱 落。在李叶上,病斑较长,多为不规则形,穿孔边 缘为黑褐色
果实:最初形成圆形病斑,褐色、暗紫色,略 有凹陷,边缘呈水浸状。通常有淡绿色的晕圈。幼 果被严重侵染时,病斑发生龟裂,果面严重受损。 天气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黄白色黏质物。后期果实 上的病斑变黑,常伴有流胶。
霉斑穿孔和褐斑穿孔主要为害叶片,形成近圆 形病斑。霉斑穿孔病斑较大湿度大时叶背生灰黑 色霉, ,穿孔后边缘整齐, 而幼叶受害,大多焦 枯穿孔不明显;褐斑穿孔病斑较小,略带轮纹, 湿度大时在叶背生灰褐色霉,穿孔后边缘整齐
1.3 病原
细菌性穿孔病:树生 黄 单胞李致病型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菌 体短杆状,大小1.4 ~ 1.8 μm × 0.4~0.8μm。单根 极鞭,G-,好气。在肉汁 琼脂培养基上菌落黄色, 圆形光滑, 边缘整齐。发 育适温25℃
霉斑穿孔病:嗜果刀孢霉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 分生孢子梗从小而黑的子座上丛生,短小,有分 隔。分生孢子长卵形或长梭形,4~6个隔膜,褐 色,稍弯曲,大小23~62μm×12~18μm
褐斑穿孔病:核果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子座多在气孔内。分生孢子梗丛生, 不分枝,直或微弯,榄褐色。有隔膜0~2个,大小 6.5~35.0μm×2.5~4.0μm。分生孢子细长,鞭状 或倒棍棒状,直或微弯,榄褐色,3~9个隔膜,大 小25.0~80.0μm×2.0~4.0μm
有多次再侵染 周年变化:5月始发, 6月加重, 7-8月干旱病情缓 和, 多雨阴湿仍严重发病. 秋雨后又发生后期侵染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气候温暖,雨水频繁(19~28℃ ,RH 70%~90%), 多雾、重雾适于发病 栽培管理: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通风透 光差、偏施氮肥、树势衰弱等发病重 品种:通常白肉桃比黄肉桃发病重,晚熟品种 比早熟品种受害重
在李子果实上,病斑通常较大,为黑色,略有凹 陷,后期病果常产生裂纹
枝条:春季溃疡发生在上一年夏季发出的枝条 上。春季在桃树展叶后,在枝条上形成暗色小疱疹 (病菌于上一年已侵入),直径约2mm,以后扩展 长达1~10cm,宽度多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严重 时可绕枝一周,造成上部枝梢变黑枯死。春末,病 斑的表皮破裂,病菌溢出并开始大量传播。
(3) 药剂防治 萌芽前,石硫合剂 对于真菌性穿孔病,于谢花后喷药(代森猛锌、
代森锌、百菌清、多抗氧素、甲基硫菌灵、松脂酸 铜、喹啉铜等)
对于细菌性穿孔病,开花前、花期、花后各喷1 次铜制剂(松脂酸铜、喹啉铜、噻菌铜等),之后根 据降雨和发病情况,交替或混合使用铜制剂和有治 疗作用的菌剂(如叶枯唑、噻菌铜、链霉素、春雷霉 素、土霉素等。一些地区使用代森铵防治细菌性穿 孔病
Monilinia fructicola ; 无性态为果生丛梗孢 Monilia fructicola;
桃褐腐核盘菌S. laxa , 异名M. laxa, 无性态为灰 丛梗孢,M. cinerea
果产核盘菌S. fructigena,异名M. fructigena, 无 性态为仁果丛梗孢 M. fructigena 有性态:越冬僵果产生子囊盘,初棍棒状, 后漏 斗形;成熟的子囊盘紫褐色, 盘径为1-1.5cm, 具柄, 柄长20-30mm,暗褐色;子囊盘上生有子囊层
1.4.3 褐斑穿孔病 病菌以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组织内越冬,翌春产
生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进行侵染。有再侵染。 病菌发育温度7~37℃,适温为25~28℃。低温多雨 利于病害发生和流行
1.5 病害管理
(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 土、肥、水,夏剪,疏果等
(2) 注意果园卫生,清除或减少侵染源 结合冬剪,剪除病枝;清除地面枯枝落叶
此外,对于细菌性穿孔病,还可考虑抗病(早熟) 品种,选择少雨适宜区种植桃树,避免多品种或多 树种(桃、李、杏)混栽,特别是避免多种感病品 种混栽
2. 褐腐病
2.1 发生与为害 又名菌核病、果腐病、实腐病;世界性分布, 寄
生桃、杏、李、樱桃、梅引起果腐、花腐和叶枯; 春季花期低温多雨, 引起严重花腐;生长后期多雨 潮湿,引起果腐
2.2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花、叶及枝梢。 果实发病多出现于采收前;发病初期为褐色圆
形病斑,随后迅速扩展至全果,使果肉变褐软腐, 表面产生同心轮纹状排列的灰褐色绒球状霉丛。
病果大部或完全腐烂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悬挂枝 上经久不落
花受害,变褐软腐,并丛生灰色霉
2.3 病原
果生核盘菌Sclerotinia fructicola,异名
夏季溃Leabharlann Baidu多在夏末发生在当年生的嫩枝上,最 初以皮孔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色斑点。以后病 斑变褐色至紫黑色,圆形到椭圆形,稍凹陷,边缘
呈水渍状。夏季溃疡病斑不易扩展,并且很快干 枯故传播作用不大
在李子和杏枝上,溃疡斑是多年生的,可在枝 条上连续扩展2~3年。侵染至韧皮部,产生深陷的 溃疡,使枝条变形、死亡
1.4 发病规律
1.4.1 细菌性穿孔 越冬:枝条病组织内越冬, 翌春形成春季溃疡斑
为主要的初侵染源 传播侵染:借风雨昆虫传播, 从叶片气孔, 枝条
芽痕和果实皮孔侵入, 潜育期一般7-14d(温度为2526℃时潜育期短为4-5d,20℃时为9d;树势强比 树势弱发病轻且晚, 树势强病害潜育期可达40d)
子囊:长棍棒状,顶端圆,基部稍细,102-215 um × 6-13um;子囊之间有侧丝
1.4.2 霉斑穿孔病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被害叶、枝梢或芽
内越冬
翌年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先 从幼叶侵入,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后,才侵入枝梢 或果实。该病潜育期因温度不同差异较大,叶部 潜育期一般5~14d,枝条上7~11d。
低温多雨利于发病,一年当中病害的发病高峰 一般出现在雨水多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