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合集下载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

近三十年来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两个话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算起,近三十年来关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在中国大陆和西方,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在中国大陆,十年文革期间,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曾遭受严重冲击。

随着“文革”的结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逐次展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文学研究“大致经历了‘重评’与学科复苏、思潮流派研究的流行、理论方法热、文学史整体观提出以及学科格局的调整等几个阶段。

”[1]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大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进入相对繁荣的时期。

其间阶段性的进展或热点包括“重写文学史”、“文学经典的颠覆与重构”、“现代性讨论与反思”、“女性主义和其他各种‘后思想’的引进”、“文学史观、编撰与史料”、“现代文学学科观念、方法讨论”、“期刊媒介研究”、“学科边界打破”以及“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兴起”等等。

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主要延续了60年代以来侧重于作家作品研究、文体文类研究的传统,同时开始关注不同时期、不同形态文学的整体状态,如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新诗诗学、左翼文学乃至沦陷区文学研究等。

进入90年代后,“西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显现巨大变化”。

王德威将这种变化概括为三大方面:“‘理论热’成为治学的一大标记”;“离开传统文本定义,成为多元、跨科际的操作”;“对有关历史论述的重新审视”,尤其是“对‘现代性’的探讨”。

[2]从上面简要的勾勒中可以看到:近三十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呈升温、扩张之势,也出现了一些双方都广泛关注的话题。

下面,我主要谈谈在我自己看来仍具有较大学术研究空间的两大话题: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和现代中国文化文学期刊研究问题。

一.清末民初通俗文学研究由于各种原因,清末民初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曾长期面临尴尬局面。

首先是其学科和文学史归属问题一直纠缠不清。

在古代中国文学研究中,鸦片战争以后的清末文学要么被省略,要么被当作一个尾巴一笔带过。

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中,受新文学传统影响,现代文学的起点被确立在五四前后,而此前的清末民初文学亦往往被当作铺垫甚至是对立面,很少得到正面意义上的关注。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趋向及问题一、新趋向与热点聚焦(一)关于文学史建构的探讨文学史的合理建构及对文学史书写的反思,一直是研究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自20世纪80年代“重写文学史”思潮开启以来,对于文学史本身的论争就从未停息,从对尘封作家作品的发掘与重评,到对“雅”“俗”二元对立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与调整,再到对“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等文学价值标准的考量与批判,反思浪潮不断涌入文学史研究的各个领域。

在不断的反思与争鸣中,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命名、分期以及文学史书写的价值立场、叙述方式、话语权力等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

近年来,研究者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不断推进,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观点。

在现代文学史的起源与具体时间界定问题上,学界不断对以往被普遍认同的以“文学革命”为起点的“1917年”说和以五四运动为基点的“1919年”说提出修正和质疑。

如学者栾梅健通过对韩邦庆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的语言、结构、主题意旨等的考察,认为该作具有断代价值,可以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标志的界尺”,其发表时间“1892”年,即可算作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1)。

严家炎先生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辟和建立,是经历了一个过程的。

它的最初的起点,根据我们掌握的史料,是在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就是甲午的前夕。

”(2)丁帆教授则主张将“1912年”作为“新文学发端的起点所在”(3)。

这些观点都试图将现代文学的起始时间“前挪”,由此也引发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

学界对文学史建构问题的观照主要有两个面向:其一,对既有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质疑与反思。

如李永东先生撰文反思“新文学史观话语霸权地位”(4)在具体的文学史写作中的表现及其对文学发展历程的歪曲与遮蔽;贺仲明先生则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考察反思了文学史写作过程中政治意识形态、商业文化等权力因素对文学评价与作家作品价值定位的影响(5);而文学史书写中的古典诗词、通俗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及台港澳与海外华文文学等的地位与入史问题更是研究者反思与讨论的焦点话题(6),如陈国恩教授就指出在海外华文文学入史问题上应当“防止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7)。

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

十七年文学研究热的几个问题
%Fra bibliotek—b‘‘
热 y的凡个 固题
(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四川大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互动创新基地,四川成都610064)
摘要:“十七年文学”研究渐成学术热点,其中原因值得深究,无论是历史演进中的心理补偿、“现代性”反思 的推动还是“新左派”思维的影响l,:zg新的文学文献的发掘和使用,都有其各自的理由,但也存在相应的问 题。新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应该是回到文本,通过对文学文本的解读构建历史的真实景观。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现代性;新左派 中图分类号:12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1)01-0142-03
也许我们会重新“发现”“十七年文学”——它自然
有无法摆脱的左的宿命,包括“写什么”与“怎么 写”。但是.除此而外,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也会承认。 在我们艺术记忆的深处,尚无法轻易抹除那个时代 的许多文学印记.包括柳青,也包括浩然,在这里。 “写得怎么样”似乎是一个回避不开的话题.如果直 到今天,在目睹了新时期文学中新奇的艺术变换之 后,我们尚不能忘怀“十七年文学”的某些影象,那 么,其中值得我们网味和再评价的部分就不容小视
参考文献: [1]董之林.热风时节[M】.上海书店。2009. [2]郭冰茹.十七年(1949--1966)小说的叙事张力[M].长 沙:岳麓书社。2007. [3]杨厚均.革命历史图景与民族国家想象[M].湖北教育出 版社.2005. [4]陈改玲.重建新文学史秩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了。
七年”开始的中国社会主义理想的独特性——一种
反两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换句话说.17年中 国文学包含了许多属于中国现代精神探索的独特的 元素.值得我们认真加以总结和梳理。总之,再像20 世纪80年代那样,将这个时代的文学以“封建”、“保 守”、“落后”、“僵化”等唾弃之显然就太过简单了。 如果说前述=三个方面的力量都推动着我们对历 史新的评价.而且更倾向于肯定性的再发现,那么。

当代文学的十大争议问题

当代文学的十大争议问题

当代文学的十大争议问题热点之一:时值新世纪初叶,学术界对于刚刚过去的百年历程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文学研究业绩的梳理,都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

热点之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昭示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推动学术质变的关键因素是观念的更新。

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向何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成为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

热点之三: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中,学科意识的强化与学科的确立无疑是最重要的业绩之一,实现了与国际学术界同步接轨的最初目标。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因此,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固有学科的清理整合。

热点之四:在清理整合学科的过程中,一方面是对于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有所反思,强调综合研究的重要,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回归传统、回归文学经典、强化个案研究的倾向。

而最终的目标,是尽早步入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热点之五:新世纪的研究呈现出转型迹象,也提出了转型时期若干重要的问题,包括最基础的问题,譬如什么是文学?文学的职能是什么?以什么样的尺度评判文学?以什么样的方法研究文学?在此基础上,还有一些习以为常的问题也应给予重新审视。

譬如,文学研究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研究与传统的关系,文学研究与市场的关系,文学观念与文学史料的关系,坚守文学与拓展领域的关系,文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等等。

这就涉及到文学研究的思想原则、学术方法和研究态度等方面,事实上也已经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6、关于古典文学中爱国主义问题的研究7.试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的荒诞问题8.关于文学中的人性、阶级性等问题试探9.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个体存在问题10.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羞耻感问题。

当前文学热点问题

当前文学热点问题

玄幻小说的风行以及出路和弊端对玄幻小说的定义,在这里不多加赘述了。

近几年来,作为网文的一个主要方面,收到广大读者们的欢迎。

有人将科幻小说、魔幻小说和玄幻小说作为幻想小说的三大类。

同为幻想小说,科幻小说,特别是儒勒凡尔纳、阿西莫夫等科幻小说作家的作品,受到很多人的喜欢,我小时候也特别地喜欢科幻小说,特别是儒勒凡尔纳的。

而魔幻小说诸如《魔戒》、《龙枪》、《哈利波特》、《权利的游戏》也都广受好评。

相比于科幻小说和魔幻小说,玄幻小说的地位就比较尴尬了,它不受正统思想的待见,但是在大众里却有着很大的市场。

我现在用市场这个词,是因为玄幻小说的迅速发展,和迎合市场经济就有很大的关系。

玄幻小说在很早之前就有了,中国古代的《山海经》、《搜神传》就可以归位玄幻小说,只不过当时的玄幻小说,以讲述奇闻趣事为主,而现在的玄幻小说,很多都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玄幻小说和玄学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只不过是恣意汪洋的想象,而想象的内容大多数和神仙鬼怪魔法精灵等有关,而且玄幻小说其恣意汪洋的想象,没有任何的限制,其内容早已将各种元素都包括进去了。

玄幻小说的风行是近几年的一个现象。

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受武侠小说的影响。

从时间上看,玄幻小说的蓬勃发展是继武侠小说的高峰期之后,而玄幻小说和武侠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很是相似,都是赞扬个人英雄主义。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所带来的强烈反响,使读者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武侠小说中刀客剑侠的绝妙武功。

而玄幻小说中对于高手们能够排山倒海、翻云覆雨的描写,正好使得读者在武侠小说之外,找到了相似却又更大的满足感,而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喜欢听神话故事。

因此读者很容易就接受了这种形式的文体。

2、玄幻小说想象丰富多彩,天马行空,这很大程度上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对于作者来说,而对于作者来说,玄幻小说给了他很大的创作自由,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因此对作者来说,玄幻小说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3、现代社会许多人们精神极度空虚,生活工作不如意,他们需要一个可以发泄的途径。

中国文学创作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文学创作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国文学创作问题及发展方向中国文学,作为一种富有悠久历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文学创作问题及发展方向,不仅是文学工作者长期关注的焦点,也是文学发展和传统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文学创作问题1.创新中国文学创新是当前作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

文学不能一成不变,否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当前的中国文学创新问题包括文学形式、内容和思想方面的创新。

2.传统与现代结合中国文学创作必须遵循一种传统,但又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成为现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一大难题。

3.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是小说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影响着文学作品的表达和传播效果。

文学创作应该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人物形象更具有生命力和传播力。

4.主题文学作品应该有一个鲜明的主题,能够表达出作家的思想和艺术追求。

但主题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层面,而应该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理论思辨。

二、中国文学发展方向1.文化自信文艺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文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积极培养文化自信,在创作中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

2.走向世界时代是在不断发展变迁的,文学作品也应该敏锐地捕捉这些变化和趋势。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中国文学应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通过全球化的视野来面对和呈现世界。

3.多元化文学创作要面对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复杂,文学创作理念也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实践。

应该创造更多元、更宽广的文学体裁和风格,打破旧有的创作模式和标准,让文学真正成为一种能够反映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的艺术形式。

4.交流合作文学作为一种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应该更多地推广交流合作,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互通与融合。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重倾听和接纳不同意见和视角,以更好地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

总之,中国文学的创新和发展方向,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文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面对未来的发展,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着一颗求知、开拓、创新的心态来面对变化,以更多元、更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中国文学成为维护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具体实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近年来的热点、前沿问题、学术之争一、湮没的辉煌沈从文、周作人、张爱玲,当这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曾经那么辉煌耀眼的名字再度从尘封湮没中走出,重现昔日光彩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应该不仅是怀旧的快慰、知性的咀嚼,更能由此而引发出对历史的反思和清理,对文学本质的思考和探究,对世态人性的洞察和体验。

1、沈从文一个早在30年代就已卓有成就的作家,却在不适合其生存的环境中,活埋式地沉默了四十多年,忽然于衰朽之年,再获关注,成为文坛的传奇人物。

其遭遇和经历,正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受的屈辱与埋没。

而沈从文作品的终归社会,一版再版,广受注目,终于证明了历史上曾被冷落的文学现象不一定永远地遭受冷落。

奇特的经历创作的特点沉默与归来2、周作人周作人的名字被淹埋得太久了,直至近些年,它曾有过的光彩才再度显露出来。

有关的年谱、传记、论著接连出现,他的为数众多的小品散文不断被结集出版,他的作品丰富了人们的阅读趣味,他的文风成为追慕仿效的对象……但人们关注周作人,在更深的意义上,或许是因为可以从他复杂的经历和人格状态中,看到中国现代历史的纷纭变化和身处其中者所面临的多重选择。

双重面貌文学实绩淹埋与显露3、张爱玲张爱玲可说是个矛盾的结合体,她的一生充满奇异而不协调的内容,虽身出名门,但早年的生活环境却极端阴冷恶劣;两度婚嫁,或汪伪要员,或左翼作家,感情难得超脱;远渡重洋,将近三十年与世绝少交涉,寂然而终。

她的作品也一如其人,交织着新与旧、雅与俗……。

更为重要的,张爱玲遭逢的是一个乱世,而她是“废墟上的罂粟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

在文坛销声匿迹三十年后,张爱玲奇迹般地被唤醒,人人争读,“张爱玲热”从港台席卷大陆。

探寻“张爱玲热”的实质,除了她的作品迎合了世纪末渐盛的怀旧热之外,或者是她的作品所具有的"现代性"而引发起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深层思考。

新旧交织雅俗边缘消失与再热二、认识的重建时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在这些年来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

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

当前古文论研究中的困惑及可能的对策【摘要】古文论研究早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诸多困惑。

本文探讨了古文研究中存在的困惑,包括缺乏共识的问题和传统方法的局限性。

针对这些困难,提出了可能的对策,主张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通过引入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古文研究中的难题。

总结部分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并呼吁建立更为完善的理论框架,以推动古文论研究取得更大的进展。

这些对策和期望将有助于促进古文研究领域的发展,为学术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古文论研究,困惑,对策,缺乏共识,传统方法,跨学科研究,总结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理论框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文论研究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重要领域,承载着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探索和传承。

古文之美、古文之情、古文之道,一直吸引着学者和爱好者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学术的发展,古文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困惑。

古文研究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古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便被视为传统文化的精粹。

在古代,文人雅士们以古文为乐,以古文为师,将古文视为精神食粮,通过对古文的研读和吟诵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古文不仅是一种文学体裁,更是一种思想的表达和精神的传承。

研究古文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风貌,还有助于我们提升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和学术研究的深入,古文研究也暴露出一些困惑和问题,比如研究方法的单一化、研究角度的局限性、研究成果的碎片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古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有必要对古文研究中存在的困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从而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意义古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古文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

古文研究的意义在于挖掘古代文献中的珍贵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_现当代文学论文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讲演辞,从文学观念的厘定与变迁,理论系统的认识与应用,研究方法的创新与进退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学研究的困境及其如何寻找出路。

一首先,我想应该对题目的"中国文学研究"稍加界说。

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意义并不相同。

文学创作,重在艺术的创造,表现的是作者的才情而文学研究则属于科学的范围,要求的是研究者必须具备思辨的能力。

①广义的文学研究,还可以包括具有系统的传笺注疏、鉴赏和批评在内。

②一般说来,文学研究是伴随着文学创作而来的。

中国文学因为历史悠久,名家辈出而佳作如林,所以伴随而来的,有关中国文学的种种研究论著,数量也就相当可观,可谓同样源远而流长,在历代的文坛上,并开而争茂,互相辉映。

就前者而言,有如韩昌黎所说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就后者而言,也正如陶渊明所说的那样,值得我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文学的注释、鉴赏、批评和研究,都要经过"疑义相与析"的阶段,才能达到"奇文共欣赏"的境界。

因此我今天题目所说的"中国文学研究",讨论的不是历代文学创作本身,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再批评,中国文学研究的再研究。

十年来,或许由于二十世纪已近尾声,所以在大陆、台湾以至新加坡等地,都分别举办过有关中国文学研究回顾与前瞻的学术讨论会,对本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作不同层面的检讨。

③更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这三年来,大陆出版了很多从前所未有的、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之类的专著,对中国文学研究的观念、理论和方法,做了颇为详细的归纳与分析,并且对中国文学研究所面临的困境与解决之道,提出了若干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

④涉入正题之前,有以下几点补充说明:(一)、有人说中国古典文学到了五四运动以后,发生重大的变革,从此文学有了新旧之分。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陈美霞华文文学研究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学术积淀。

近三年来,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

既有从学术自身生长出来的热点问题,如史料整理与学科建设、陈映真与经典作家研究等,也有反映时代语境与人民心声的学术热点,如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承、华文文学与文化抵抗等议题。

一、学科建设与史料整理作为与改革开放同期起步的学科,华文文学历经四十余年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成绩。

学界曾提出“语种的华文文学”“文化的华文文学”“族裔的华文文学”“跨域的华文文学”“复合互渗的华文文学”等概念。

刘登翰和刘小新曾以“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系列论文参与华文文学理论建构。

针对“华语语系文学”的偏执,沈庆利认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最大限度保持该学科跨区域、跨学科、跨疆界的“文化特区”性质,含有探索华文文学全球交流共融之意。

①朱文斌认为应回到具体历史语境,从史料出发,重构和编纂华文文学史。

受客观条件所限,华文文学史料搜集整理相比其他学科难度更大。

近期,华文文学史料搜集整理乃至数据库编撰成为学界热点。

2023年白杨教授的“百年海外华人文学社团、期刊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9年赵作者简介:陈美霞,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祖国大陆台湾文学学术史研究”(FJ2021B085)。

①沈庆利:《论“跨境华文文学”的提出》,《暨南学报》2023年第9期。

095学术动态稀方教授的“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研究”、2022年凌逾教授的“香港当代报章文艺副刊整理与研究(1949—2022)”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赵稀方围绕“香港文艺期刊资料长编研究”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在《华文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多组相关文章。

2023年程桂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南下香港的内地作家轶作辑考、年表编撰与整合研究”也与香港文学史料整理相关。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当前我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于时代 的优 秀作 品” 『 3 ] , 有研究者认为 , 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文艺的讲话 , 有着极强的现实性 、 针对性。它 发 出了整治 当前文艺乱象的强烈信号 , 为振兴和繁 荣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指明了方向。张炯指出: “ 习近 平 总书记在 文艺 座谈会 上的讲话 , 高 瞻远瞩 , 内容 丰 富 ,进 一 步 阐 明 了文 学 艺 术 的 多方 面 的本 质 规
收稿 日 期: 2 0 1 5 — 0 6 — 1 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 资助项 目“ 网络文学价值取向研究” ( 1 4 F Z w0 5 4 ) 。 作者简介 : 陈定家 , 男, 湖北红安人, 中国社会科学 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 博 士生导师 , 研究方 向为文艺理论 。
当前 文论 研 究 的趣 尚 与风 貌
关键 词 : 文 艺理 论 ; 习近 平 文 艺 座 谈 会 讲 话 ; 文 学批 评 ; 文 学评 奖
中图分类号 : I 2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4 — 9 0 1 4 ( 2 0 1 5 ) 0 5 — 0 0 6 7 — 0 9
学 理论 和文 艺 思想 的最 大亮 点 。
算多 。笔者不揣简陋 , 管窥蠡测 , 略举如下几例 : 一
是 习总书记 “ 在北京文艺座谈会上 的讲话” 及 其相 关讨论 ; 二是重塑文学批评精神 , 加 强 文 学 队 伍 建
设 ;三 是各 类 文学 评 奖 所 引发 的文 学 论 争 与反 思 ; 四是 网络文 学 发展 的新 动 向与新 问题 。我们对 这 几
要有: 习 总书 记 “ 在 北 京 文 艺座 谈 会 上 的 讲 话 ” 及 其 相 关 讨论 ; 重 塑文 学批 评 精 神 , 加 强 文 学队 伍 建 设 ; 各 类 文 学 评 奖 所 引 发 的 文 学论 争 与反 思 ; 网络 文 学发 展 的新 动 向与 新 问题 。 对 这 几 个 问题 做 简要 梳 理 与 评 介 , 能 从 不 同侧 面 展 现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热点与问题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热点与问题

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热点与问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文学作品也逐渐呈现出与社会热点和问题密切相关的特点。

这些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积极的批判意识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成功地捕捉到了当今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并以文学的方式来呈现和讨论这些问题。

本文将探讨几个典型的社会热点与问题,以及它们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一、人际关系与情感困扰社会的快速变化和人们日益繁重的生活节奏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情感困扰的加剧。

许多现代文学作品以此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情节和细腻的描写,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难题展现出来。

比如,作家XX的小说《寻找真爱的旅途》中,主人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迷失了自己,努力追求真爱却陷入了情感困境。

这个故事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面临的迷茫和困扰,引发了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二、家庭与个人成长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然而,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许多家庭都面临着各种问题和困扰。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写和多角度的展示,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争吵以及对于家庭责任和关爱的探索。

例如,作家YY的小说《家与归属》中,主人公在亲情、责任和自由之间面临着复杂的抉择,通过对家庭生活和成长经历的描述,揭示了现代家庭所面临的困扰和挑战。

三、社会价值观念与伦理道德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社会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的关注也日益增加。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比如,作家ZZ的小说《伦理的边界》中,通过对一个道德选择的挣扎和犹豫的描写,引发了读者对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这种作品不仅展现了社会热点和问题,还刺激了社会各界对于伦理道德的认知和关注。

四、社会分歧与冲突社会的发展进步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会分歧和冲突。

现代文学作品通过对社会分歧和冲突的描写,反映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作品以其鲜明的视角、生动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探讨

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探讨

现代文学研究困扰的相关问题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创作越来越丰富多样,现代文学的发展也日益兴旺。

然而,在现代文学研究中,仍然存在诸多困扰和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和解决。

本文将就现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些困扰展开探讨。

一、文本的多样性现代文学的发展越来越复杂,文本的类型越来越多元化。

不同的文本类型要求不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这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挑战。

例如,小说、诗歌、剧本、散文等不同类型的文本都有其独特的创作特点和阅读方式,需要我们针对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深入研究文本。

二、文本和社会的关系文本是社会的产物,文本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文本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如何解读和分析文本中所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却是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问题。

文本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现象往往难以直接反映出真实的社会情况,如何推断文本与社会的关系成为了研究者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三、文学创作与商业化的关系文学创作虽然是文学艺术的产物,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文学创作常常与经济利益相联系。

流行文学、商业文学等新型文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创作与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如何在经济与审美的两个维度中平衡,是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的一大难题。

四、文学的传承和发展现代文学需要不断地进行传承和发展,但是如何平衡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文学传统与现代文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创作的自主性与创新性,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文学传统的凝固与现代文学的迅速发展,研究者需要寻求新的研究方法,从中发掘新的文学创作方式,推动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总之,现代文学研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扰。

解决这些问题和困扰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从而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推广有价值的文艺作品,为推动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谈谈困扰现代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温儒敏内容提要 本文讨论现代文学学科领域目前出现的某些困扰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科的“边缘化”与“汉学心态”,“思想史热”现象,“泛文化”研究,以及“现代性”的过度阐释,等等。

文章从时代与学术生产变化等方面探究了这些现象与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试图对解决问题的方向与理路提出一些看法。

文章认为,现代文学面对学科边界极大扩张以及理论方法的泛化,存在自我解构的危险,有必要做做“瘦身运动”。

现代文学学科这些年成果累累,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新的学术格局正在形成,学科整体在往前推进。

但也存在一些困扰和问题,对此我在不同场合发表过一些意见。

这里我想再集中谈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包括四个方面,也就是学科的“边缘化”与“汉学心态”,文学史研究中的“思想史热”,“泛文化”研究,以及“现代性”的过度阐释问题,等等。

一 “边缘化”与“汉学心态”记得早在1988年,在第二届现代文学创新座谈会上,曾有许多学者借用王蒙先生说的“六神无主”来形容商品经济振荡、价值观念变化对研究人员形成巨大的冲击。

从那时开始已经谈得很多的所谓学科的“边缘化”,至今有没有“好转”?我看没有,加上学科体制所带来的许多非学术干扰,我们这个学科似乎愈加陷入“低谷”,大家做学问的心绪不见得很好。

我们只有努力调整心态,才能理性面对“边缘化”的事实。

其实,这种状况是“大环境”所致,不止是现代文学,整个人文学科差不多都这样。

所谓“低谷”也只是相对过去而言。

我们不能总是留恋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现当代文学①因为贴近现实而处于社会生活中心,一部创作或者一篇文章就可能产生巨大的反响,许多“文化英雄”就此诞生,从事文学工作令人羡慕。

记得1978年北大中文系的现代文学专业招考研究生,计划招收五六个人,却有六、七百人报考,简直挤破了门。

别的大学情况也大致如此。

那时学生高考选报志愿,中文专业是许多优秀考生的首选。

而现在呢,考生都挤到热门的应用性专业去了,第一志愿报考中文系的已经不多②。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考研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文学考研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热点之一:时值新世纪初叶,学术界对于刚刚过去的百年历程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文学研究业绩的梳理,都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草创于八十年代后期。

该书收录了1900年至1992年间1200多部研究论著,基本反映了这九十多年间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九十年代,由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以煌煌四部的篇幅,试图展现"文艺学的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或者说具体点是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史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杜书瀛总序)。

进入新世纪,这种学术史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或作家研究史、或专书研究史,或分体文学研究史、或断代文学研究史、或学科研究史,或重要学者研究等。

至于相关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在这类著作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杨匡汉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中国文学史学史》(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及《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以及经验教训等作整体疏理思考、分析研究。

《中国文学史学史》分三卷十编,从中国古代诗文评、目录书、文苑传、文学选本、笔记、评点、杂论等资料中钩稽出具有文学史意味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又按照时间线索和文体原则,将百年来文学史的写作分为通史和断代两种类型予以观照,并就韵文类诸史,散文史、小说史、戏曲史、民间文学史、俗文学史和民族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区域文学史及其他专史等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条分缕析,论述其形成、发展及繁荣状况。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也具有文学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的意义,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思潮、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文化、文人境遇、门阀世族、都市生活、民族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文化、文学传统、地域文化、交通、科举制度、幕府制度、出版藏书、女性创作等二十多方面的专题。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

文艺理论热点研究资料近年来,文艺理论领域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和文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这些热点问题,并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支持。

一、文艺创作的多样性与多元性在文艺创作领域,多样性与多元性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多样性指的是不同类型、形式和样式的文艺作品,而多元性则强调文艺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涉及到的不同文化、社会背景和价值观念。

研究表明,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多元性可以促进创新与进步,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多样性与多元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有观点认为,追求多样性与多元性往往导致文艺作品的失真和碎片化,难以形成持久的艺术价值。

因此,如何在追求多样性与多元性的同时保持作品的内在一致性和艺术性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焦点。

二、文艺反思与社会批评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文艺界对社会现象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声音逐渐增多。

社会批评强调文艺作品对社会问题进行抨击和呼唤公正的作用,通过审视社会问题,达到引起公众意识的目的。

文艺反思与社会批评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关研究指出,文艺作品的反思和批评能够唤醒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引发公众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讨论。

然而,一些研究也指出,过度强调批评和反思可能使文艺作品失去审美的本质,变得过于功利化。

三、文艺作品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成为当前文艺创作的一个重要议题。

传统文化的融合可以使文艺作品在表现形式和意义上更加丰富和内涵。

研究表明,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为文艺作品赋予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然而,传统文化的融合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受到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在文艺作品中如何恰当地融合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四、文艺创作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大众文化对文艺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众传媒的普及,大众文化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消费文艺作品的主要途径。

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

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

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当前热点文学现象(潮流)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当前热点文学现象的潮流以及其对文学界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分析热点文学现象的特点和受众需求的变化,提出了一些对应的策略和建议。

引言热点文学现象一直是文学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于文学的需求和喜好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旨在对当前的热点文学现象进行调查研究,探究其潮流方向以及对文学界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一、热点文学现象的特点热点文学现象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的文学作品或题材。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元化题材:热点文学作品往往涉及多个领域和议题,如科幻、青春、校园、历史、家庭等。

这些题材的多样性使得读者可以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需求的作品。

2. 的短篇文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快节奏的生活使得人们对于长篇小说的阅读意愿减弱,而对于短篇文学的需求增加。

热点文学现象中的短篇作品能够在短暂的时间内满足读者的阅读欲望。

3. 高度互动性:热点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高度互动性,与读者的互动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比如,很多作品会开设读者留言板或社交媒体账号,与读者进行互动交流。

这种互动性能够增强读者的参与感和对作品的共鸣。

二、热点文学现象对文学界的影响当前的热点文学现象对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创作风格的多样性:热点文学现象带来了更多题材和风格的探索,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这种多样性不仅能够满足读者的需求,也为作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空间。

2. 读者群体的拓展:热点文学作品的受众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艺爱好者,更多的年轻人和非文学读者开始接触和喜欢热点文学作品。

这种拓展使得文学的影响力更广泛,文学界也需要面对这些新的读者需求。

3. 阅读方式的改变:热点文学现象的出现也带动了阅读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销量有所下降,而电子书和在线阅读的市场却不断扩大。

历史总结中的“老问题”与“新进展”——2021年度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

历史总结中的“老问题”与“新进展”——2021年度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

历史总结中的“老问题”与“新进展”——2021年度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历史总结中的“老问题”与“新进展”——2021年度当代文学前沿问题研究述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与革新。

近年来,随着音视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的崛起,以及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当代文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21年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在历史总结中存在一些旧问题,同时也有一些新进展。

首先,历史总结中的“老问题”依然存在。

其中之一是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即文学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

在过去的研究中,多数学者认为文学是社会的镜子,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了解和思考社会现象、道德观念等。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文学的角色是否仍然如此?是否有其他因素干扰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一个我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另一个老问题是文学的价值判断。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美学追求。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文学的价值判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标准。

一些人认为,文学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艺术的美感,还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社会责任和价值观的批判性。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文学的价值在于个人的情感体验,他们强调文学的主观性和审美感。

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文学的价值,依然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然而,与老问题相比,2021年我们在当代文学研究中也看到了一些新进展。

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当代文学面临着新的表达方式和媒介。

音视频作品、网络小说等数字化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这使得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开放。

同时,社交媒体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会,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更加频繁。

这为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研究方向。

另一方面,全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也对当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文学范畴不再适用于描述今天的文学现象。

跨国文学、移民文学等新的文学研究领域涌现出来,文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文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跃进教授讲座10月23日晚,由重庆市社科联主办,重庆三峡学院社科联承办的“三峡大讲坛﹒人文社科知识讲座”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学遗产》副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领域著名专家刘跃进在三峡学院学术报告厅就当前文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作了近2个小时的讲座,有近400名师生聆听了本场讲座。

刘跃进教授认为当前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学研究注重文学的时空研究;二是文学研究开始关注不同阶层;三是文学研究注重作家的生存环境和物质环境;四是文学研究向传统文献学回归;五是文学研究注重对经典著作的研究。

当前,文学研究的导向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刘教授指出,文学研究不再仅仅关注文学本身,而是开始关注与文学相关的所有问题。

例如文学时空观的形成、不同阶层的文学创作、作家的生存环境、作品产生的物质环境等。

当前文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向传统文献学回归,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逐渐意识到,研究中国文化必须从研究原始文献开始。

文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的方法。

面对当前文学研究先分清文史哲研究方向,再补基础,读经典的现状,刘教授提出了四步走的研究方法。

首先学好音韵学、文字学、目录学、出版学等语言基础课程,其次掌握历史学、地理学的基础课程,然后熟读《诗》、《书》、《礼》、《老子》、《庄子》、《论语》等经典著作,最后才开始分门别类地进行文学、史学、哲学的研究。

刘教授还指出,当前文学研究应该同时重视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

文学研究中既要有“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学,也要有“下里巴人”的大众文学,决不可偏其一端;当前的文学研究太过西化。

许多学者照搬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成果机械、生硬、偏激、脱离实际。

文学研究应该回到中国化的道路上,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术繁荣,服务现实生活。

文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会更取得更大进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国际文学交流的频繁和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

存储量大,信息检索方便的电子文献,角度新颖,研究方法独特的国外文献,深埋地下,历史价值巨大的出土文献猛然剧增。

这给当今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是前人所不敢想象的。

刘教授认为,只要切实用足、用好这些优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深入,文学研究的深度、广度都会取得突破性进展。

“站在巨人的肩上,总会看得更远,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文学研究也必将会推陈出新,继往开来。

”整场讲座幽默不失严谨,通俗不乏深度。

刘教授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儒雅博学。

严肃、高深的学术问题第一次在学生心里变得轻松、生动。

讲座中体现出的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以及他务实严谨、灿烂高远的科学精神等都给参加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近年来中国文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热点之一:时值新世纪初叶,学术界对于刚刚过去的百年历程充满好奇,渴望探索。

无论是对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还是对文学研究业绩的梳理,都成为一时的研究热点。

对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总结,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开始。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草创于八十年代后期。

该书收录了1900年至1992年间1200多部研究论著,基本反映了这九十多年间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面貌。

九十年代,由杜书瀛、钱竞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以煌煌四部的篇幅,试图展现"文艺学的研究活动及其研究成果的历史,或者说具体点是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文学史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成果的历史"(杜书瀛总序)。

进入新世纪,这种学术史类的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或作家研究史、或专书研究史,或分体文学研究史、或断代文学研究史、或学科研究史,或重要学者研究等。

至于相关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在这类著作中,《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杨匡汉主编,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中国文学史学史》(董乃斌、陈伯海、刘扬忠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及《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傅璇琮、蒋寅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经验》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变化发展以及经验教训等作整体疏理思考、分析研究。

《中国文学史学史》分三卷十编,从中国古代诗文评、目录书、文苑传、文学选本、笔记、评点、杂论等资料中钩稽出具有文学史意味的材料。

在此基础上,又按照时间线索和文体原则,将百年来文学史的写作分为通史和断代两种类型予以观照,并就韵文类诸史,散文史、小说史、戏曲史、民间文学史、俗文学史和民族文学史、文学批评史、区域文学史及其他专史等不同类别的文学史,条分缕析,论述其形成、发展及繁荣状况。

《中国古代文学通论》也具有文学史和学术史相结合的意义,涉及文学与社会政治、哲学思潮、宗教、经学、史学、语言文字、学术文化、文人境遇、门阀世族、都市生活、民族关系、民族文化、艺术、审美文化、文学传统、地域文化、交通、科举制度、幕府制度、出版藏书、女性创作等二十多方面的专题。

热点之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经验教训,昭示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推动学术质变的关键因素是观念的更新。

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向何处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成为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

从学术史的回顾中可以发现,百年文学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前半期,以进化论思潮为核心的西方文明强烈地冲击着中国思想界和学术界,中国文学研究走向了现代化的过程;二十世纪中期以后占据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又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世纪之交,中国文学研究汲取百年精华,从外来文明与传统文明的交融中悄然开始了第三次意义深远的历史转型。

它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中国文学研究如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也就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向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建设进程。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出版标志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形成,并引发了近代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革命。

三十多年后的十九世纪末叶,严复将其重要思想引进中国。

他在《天演论》的译著中将进化论核心思想概括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八字,进而将大自然中不同物种之间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引进到社会生活领域,强烈地震撼了以儒家中庸思想为核心的传统伦理准则。

以梁启超、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二十世纪初叶的文化先驱者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影响下,逐渐走出传统,积极迎合现代西方文明,创新求变的意识日益强烈。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马列主义占据中国思想界主导地位之后,中国学术界又一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列主义思想方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唯物史观,注重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生活,捕获最能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特征,从中探寻文学发展的过程和演变的规律。

任何一种思想方法,哪怕是很有价值的思想方法,一旦固化,甚至独尊,就会制约思想,走向反面。

在中国文学研究界,庸俗社会学曾一度泛滥,有些研究与中国文学的实际相去甚远,留下许多教训。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文学研究界已经不再满足于过去单一僵化的研究模式,开始探讨自己的学术道路。

后来的文学史观和文学史宏观研究大讨论,正是这种时代思潮的必然结果。

它反映了学术界的后来者渴望超越自己、超越前代的强烈呼声。

从思想方法上说,一方面对于过去僵化的研究方式表示不满,希望借用某种更加先进的思想来解决中国文学的研究方法问题。

另一方面,这种选择又在重复着过去的路径,只不过变幻了若干名词而已。

但不管怎样,这种探索依然是有的意义的,至少,它在客观上促使人们对于以往的学术研究观念、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等作进一步的反思。

新的世纪,学术转型已经蓄势待发。

最明显的三点变化表现在,第一,我们已经不满足于对浅层次艺术感的简单追求,而更加注重厚实的历史感;第二,我们也已经不满足于对某些现成理论的盲目套用,而更加注重文献的积累。

第三,努力寻求中国文学理论体系及中国文学研究格局的构建方法和途径。

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学者们普遍认为,尽早实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化,从而有效地指导中国文学研究实践,是新世纪文学研究中国化的历史选择。

实现这个理想的目标,确实还面临着很多困惑与挑战,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十世纪的业绩之一就是试图建立中国自己的比较系统的文学理论。

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更好主导当时风起云涌的学术论争活动,文学研究所所长何其芳同志曾提出在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十年内文学研究所要完成七项任务,包括:研究我国当前文艺运动中的问题,经常发表评论,并定期整理出一些资料。

《文艺理论译丛》、《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现代文艺理论译丛》等三套丛书就是当时的重要成果,介绍了诸多重要的古典、现代外国文艺理论特别是美学方面的文章,为新中国文艺理论界提供了丰富而难得的参考资源,成为公认的不可缺少的资料库(三套丛书现已汇总编入《文学研究所学术汇刊》,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版)。

当前,如何规范中国文学理论的严密逻辑体系,如何解决其中的文化性问题、学科性问题和现实性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首先,我们应当重新审视中国文学的伟大传统,激活其中富有生命力的理论命题,使之转化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

其次,还要继续像二十世纪初叶的先驱者那样"睁开眼看世界",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

2006年10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承办,在北京香山饭店举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与会者普遍认为,和谐社会是十六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谐社会就是美的社会,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中国文学研究界理论意识的再一次强化和飞跃,是新世纪最值得关注的重要变化。

热点之三: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中,学科意识的强化与学科的确立无疑是最重要的业绩之一,实现了与国际学术界同步接轨的最初目标。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因此,新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固有学科的清理整合。

在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文学研究的总体框架及其二级学科的确立,应当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业绩之一。

在回顾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学术界围绕着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曾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包括学科划分的合理性问题,学科意识的淡化与强化问题,学科的边界与拓展问题,等等。

而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最初的机缘却是从反思学科的危机开始的。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关于学科合理性问题开始凸现出来,并呈加速发展态势。

学科危机意识越来越强烈,在网络上,甚至出现了所谓文学几种死法这类危言耸听的言论。

这种状况显然不仅仅限于中国文学研究界,似乎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理论研究的极度困惑,专业队伍的急剧分化,致使"文学研究者变成了业余的社会政治家、半吊子社会学家、不胜任的人类学家、平庸的哲学家以及武断的文化史家"(美国著名学者哈罗德·布鲁姆著《西方正典》,江宁康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