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编制说明
地下水一二三四五类水质标准
地下水一二三四五类水质标准1. 什么是地下水质量标准?大家都知道,地下水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尤其是在干旱地区。
地下水质量标准,简单来说,就是用来评估地下水是否可以安全使用的一套规则。
这些标准把地下水分成了五个等级,从最好的到最差的都有。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这些等级的具体情况吧!2. 地下水的五个质量等级2.1 一类水说到一类水,那可是地下水中的“贵族”啊!这种水质特别好,几乎没啥污染,适合直接饮用。
就像我们平时喝的瓶装水一样清澈、干净。
一类水的标准就像是最高的荣誉称号,给人一种“喝了这水,感觉整个人都精神焕发”的感觉。
2.2 二类水二类水也不差,它的质量虽然不如一类水那样完美,但还是很不错的。
它适合用来做一些日常的家庭用水,比如洗菜、洗脸。
不过,最好还是不要直接饮用,毕竟二类水里可能含有一点点杂质。
想象一下,就像是你家附近的山泉水,虽然不够完美,但还是挺让人舒服的。
2.3 三类水三类水呢,已经有一些小问题了,不适合用来直接饮用,只能用来灌溉或者清洗东西。
用这样的水洗菜,可能会有些担心,万一对身体不好怎么办?所以,要特别注意,别让它直接接触到你的食物。
它就像是平常小河流的水,虽然还算清澈,但有时候感觉有点儿浑浊。
2.4 四类水四类水的质量就差了不少,不能用来喝,也不适合用在家庭生活中。
它可能含有一些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像是工业废水里可能会有的那种。
用这样的水做灌溉的话,可能会对土壤和作物造成伤害。
形象点说,就是水质已经有点“脏”了,使用起来要非常小心。
2.5 五类水五类水是地下水中的“问题户”,水质非常差。
这样的水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绝对不能直接接触。
用这种水做任何事情都可能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简单来说,就是污水,不管用来做什么,都要尽量避免接触。
就像是垃圾场的水,连想想都让人不舒服。
3. 如何保持地下水的优质?3.1 减少污染源首先,大家要尽量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比如说,工业废水不要随便排放,家庭用的化学品也要妥善处理。
《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编制说明)
《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编制说明)《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河南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一、编制的目的和意义(一)编制目的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公益性,战略性的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其主要目的是为城市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国土开发与整治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提供水文地质资料和决策依据,实现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二)规范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政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及我省出台的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或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细则。
2、研究背景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支撑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保证。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水质好,水量稳定的特点,是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地下水超采现象日趋严重,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地下水系统的水文地质参数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持续缺水以及由此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为保持我省城市持续发展,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开展全省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依托新技术,新科技提高地下水调查评价水平,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因此开展河南省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是一项重要和迫切的战略任务。
3、可行性分析⑴地下水资源方面有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充分的理论体系支撑。
⑵可操作性强,符合政府、用户等各方利益要求。
二、任务来源及编制原则和依据(一)任务来源根据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豫市监[2019]309号)文件内容,将《城市地下水资源调查规范》列入2019年河南省地方标准制订计划。
项目编号:20193110004行业主管: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技术归口:河南省地质勘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二)编制原则1、科学可行原则既尊重科学,又结合实际与文献资料,并广泛征求、听取各方意见,确保本标准具有实际操作性,可行性。
(新)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
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第一章)地下水的分类、特点及运移规律第一节地下水的类型及其特征埋藏在地表以下岩石(包括土层)的空隙(包括孔隙、裂隙和空洞等)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这一名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水;包气带及饱水带中所有含于岩石空隙中的水均属之。
狭义的地下水仅指赋存于饱水带岩土空隙中的水。
饱水带中的重力水是开发利用或排除的主要对象。
地下水的运动和聚集,必须具有一定的岩性和构造条件。
空隙多而大的岩层能使水流通过,称为透水层。
贮存有地下水的透水岩层,称为含水层。
空隙少而小的致密岩层是相对的不透水岩层,称为隔水层。
然而,在各种不同情况下,人们所指称的含水层与隔水层涵义有所不同,他们的定义具有相对性。
岩性相同、渗透性完全一样的岩层,可能在有的地方被当作含水层,而在另一些地方被当作隔水层。
即使在同一个地方,渗透性相同的某一岩层,在涉及某些问题时被看作透水层,在涉及另一些问题时则可能被看作隔水层。
含水层、隔水层与透水层的定义取决于运用他们时的具体条件。
地下水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各种因素的组合错综复杂,因此,出于不同的目的或角度,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地下水分类。
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某种单一的因素或某种特征进行的分类,如按硬度分类、按地下水起源分类等;另一种是根据地下水的若干特征综合考虑进行的分类。
如根据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则可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不沦哪种类型的地下水,均可按其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一、包气带水位于潜水面以上未被水饱和的岩土巾的水,称为包气带水。
包气带水主要是土壤水和上层滞水,如图1—1所示。
(一)土壤水埋藏于包气带土壤层中的水,称土壤水。
主要包括气态水、吸着水、薄膜水和毛管水。
靠大气降水的渗人、水汽的凝结及潜水由下而上的毛细作用补给。
大气降水向下渗入,必须通过土壤层,这时渗入的水一部分保持在土壤层中,成为所谓的田间持水量(即土壤层中最大悬着毛管水含水量),多余的部分呈重力水下渗补给潜水。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编制说明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送审稿)编制说明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二〇二〇年三月目录一、工作简况 (2)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 (22)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的经济效果 (29)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30)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30)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30)七、标准性质的建议 (30)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建议措施 (30)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31)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31)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制定研究》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之子项目《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矿产勘查规范总则研究》下的课题之一,承担单位是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协作单位是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是从供水的角度,为适应地下水资源勘查设计、报告编写、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国民经济计划、规划以及水资源开采分配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需要而制定的,适用范围仅为供水用水源地地下水,未涵盖矿泉水、地热水、地下卤水等地下水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要求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修订已列入国家标准2019年制修订计划,计划号20191064-T-334。
(二)起草单位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起草。
(三)主要起草人本标准起草组由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主要起草人为张明燕、于义强、王延涛、张大伟、李玉喜、修艳敏、钱学溥、宾德智、李文鹏、韩再生、刘久荣、王珏、王婉琼、刘建芬。
(四)主要工作过程本课题总体设计于2016年7月通过专家审查。
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GWI-A5(11.17)
GWI-A5地下水系统划分导则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年11月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 本导则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全国地下水资源及其环境问题调查评价》(以下简称“项目”)专门制定。
1.2 本导则规定了地下水系统的基本概念、地下水系统划分的原则,并阐述了地下水系统分区分级的基本原则要求。
1.3 本导则只适用于“项目”中地下水系统划分。
1.4 本导则可供有关调查评价工作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范供水水文地质勘查规范GB 50027-2001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 000) GB/T 14158-93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GB 12719-91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3术语与基本概念3.1地下水系统Groundwater system是具有水量、水质和能量输入、运移和输出的地下水基本单元及其组合。
是指在时空分布上具有共同地下水循环规律的一个独立单位。
它可以包括若干次一级的亚系统或更低的单位。
3.2地下水系统边界Groundwater system boundary地下水系统边界是指两个地下水系统之间或地下水系统与其环境之间所存在的界线。
地下水系统边界具有时空四维性。
3.3地下水系统环境Environment of groundwater system地下水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地下水系统外的与之有密切联系的物质的、经济的、信息的和人际的相关因素的总称。
与地下水系统有密切联系的环境分为三类:自然环境、技术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3.4地下水系统结构Groundwater system structure地下水系统结构是指不同多孔介质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场所或由构造断裂、溶洞、裂隙、节理等组成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以及水化学演化的空间网络。
地下水系统结构是地下水系统保持整体性以及具有一定功能的内在依据。
3.5 地下水系统分级Groundwater system classification地下水系统分级是指根据地下水系统结构、水动力或水化学特征等将一个独立的地下水系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若干次级系统。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编制说明
附件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编制组二00八年十一月目录1.任务来源 (1)2.编制依据 (1)2.1法律法规依据 (1)2.2技术依据 (2)3.编制原则 (2)4.导则结构及内容说明 (3)4.1组成结构 (3)4.2主要内容说明 (3)5.主要工作过程 (8)5.1筹备阶段 (8)5.2实验与研究阶段 (8)5.3导则编制及文整阶段 (9)6.与同类标准的水平对比分析 (9)7.实现本标准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 (10)7.1管理措施建议 (10)7.2技术措施建议 (10)8.导则完成单位 (1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编制说明1.任务来源在影响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水作为生产与生活的必需资源、公共卫生的载体和自然生态的核心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地表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加剧,致使一些地区对地下水进行掠夺式开发,地下水超采及污染日趋严重。
全国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形成的地下水超采区数量,已从80年代初的56个发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从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华北地区因地下水超采已形成了约3万—5万平方公里的漏斗区。
与此同时,全国有25%的地下水体遭到污染,35%的地下水源不合格,平原地区约有54%的地下水不符合生活用水水质标准,一半以上的城市市区地下水严重污染。
因此,对地下水环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指导和规范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从源头控制对地下水的污染与过度开发,保护地下水环境,为规划、区域开发及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于2002年下达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以下简称“地下水导则”)的编制任务,项目统一编号158号。
2003年地下水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在初步查明地下水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的基础上,采 用物探、单孔抽水试验取得 的数据和参数,选用均衡法、 解析法等适当的计算方法, 对区域或水源地的资源量进 行概略计算。对于泉源水源 地,则应根据它的补给、径 流、排泄条件、多年气象观 测资料、流量动态访问资料 和1年以上丰、枯季节流量 观测结果,确定泉水的允许
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 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 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 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 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 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 的数学模型。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 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 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 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 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 开采量及其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难 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 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 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 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 应用
研究程度
范围
在查明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和边界条件后,
采用带观测孔的单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 测、野外和实验室测试等方法,计算地下水流 场范围内不同分区的水文地质参数。根据水文 地质概念模型,建立均衡法、数值法等求解的 地下水数学模型。宜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适当 的方法,结合不同的开采方案和枯水年组合系 列,对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和对比, 预测地下水开采期间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质 可能出现的变化。在水质可能有明显变化时, 宜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的数学模型。根据多 年降水量的变化和含水层的调蓄能力,按要求 的保证率,评价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对于泉 源水源地,应根据泉水多年流量观测及访问资 料,进行频率分析,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开 采量。还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泉水流量观 测资料,进行多元回归和系统理论分析计算, 建立泉水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和 数学表达式,预报泉水的允许开采量,评价预 报可能出现的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需 水量明显小于允许开采量的情况下,前者枯水 期、后者平水期,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的稳定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通常采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丰度:地下水储量和资源的可持续性是评价地下水资源的重要指标。
地下水储量按照其中可利用水量及地下水与土壤、岩石等的比例分为富水层、中等水层和贫水层。
2.地下水水质:地下水的水质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
地下水水质通常按照水的化学组成、微生物污染、物理污染等方面进行分类。
3.地下水利用价值: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反映了其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根据地下水利用价值的高低可以将地下水资源分为优质地下水区、一般地下水区和劣质地下水区。
4.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地下水开发利用的程度与地下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密切相关。
根据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强度可以将地下水资源分为开发中的地下水区、开发完毕的地下水区和未开发的地下水区。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3.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 1)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的含义 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采用合理开采方案和 合理开采动态,在整个开采期间不明显袭夺已有水源地、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 题的前提下,单位时间内从该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开采含水层中可以取得的水量 (m3/d或m3/a)。 简言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或可开采量)即在可预见的时期内,通过经济合理、 技术可行的措施,在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条件下允许从含水层中获取的最大水量 (m3/d或m3/a)。 2)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的区别 允许开采量是由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储存量的大小决定的;同时,还受技术经济条件 的限制。 开采量是目前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量,它只反映了取水工程的产水能力。开 采量不应大于允许开采量;否则,会引起不良后果。 为了说明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的关系,有必要分析开采量的组成。
4.3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前课回顾
前面我们讲述了地下水水质评价,学习了地下水水质的含义及分 类、地下水水质评价的一般概念、内容、方法等内容。
课程引入
在学习了地下水水质 评价的相关知识后,本次 课开始将学习地下水资源 量的分类、计算与评价。
本次课我们先学习 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3)开采量的组成分析 地下水在开采以前,由于天然的补给、排泄,形成了一个不稳定的天然流场。 雨季: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含水层内储存量增加,水位抬高,流速增大; 雨季过后:消耗量大于补给量,储存量减少,水位下降,流速减小。 补给与消耗总是这样不平衡的发展着,形成一个不稳定的天然流场。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具有年和多年的周期性。从一个周期的时间来看,这段时
地下水分级
地下水分级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地下水是地球上蕴藏丰富的淡水资源之一,其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在明确研究对象的基础上,通过定量计算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进行评价。
因此,必须对地下水资源进行分类。
地下水资源分类不仅仅是为了弄清地下水资源的一些基本概念,更重要的是使分类能客观地反映地下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
正确地进行地下水资源分类,是地下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地下水资源的分类进行研究,提出各种分类方案,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分类方法。
1.国外地下水资源分类(1)普洛特尼柯夫分类法由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提出, 50年代初期在我国曾广泛采用。
这种分类方法把地下水资源分为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开采储量4类。
①静储量(永久储量)指天然条件下,储存于地下水最低水位以下含水层中的重力水。
因为该体积仅随地质年代发生变化,故称静储量或永久储量。
②动储量指通过含水层横断面的天然径流量。
③调节储量指地下水位变动带(多年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内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这3种储量代表天然条件下,含水层在一定时期内所具有的地下水的量,故称天然储量。
④开采储量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用合理的取水工程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的开采期内,不会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不良现象。
普氏分类法只反映了地下水资源在天然条件下的各种数量组成,没有明确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数量之间的转化关系。
尤其是没有明确的指出在开采条件下,结合开采方案,开采量的组成成分是什么,以及天然储量成分对开采资源起什么样的作用。
因此,过去按上述分类法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往往只能按照天然条件计算出各种储量,而提不出可靠的开采资源数量,相应也就难以解决开采资源的正确评价问题。
(2)宾德曼分类法前苏联宾德曼等人1973年将地下水储量和资源划分为天然的、人工的、诱导的、开采的4大类。
①天然储量指天然条件下,含水层中所储存的重力水体积,在承压含水层中由于弹性释放而获得的那一部分水量又称为弹性储量。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及按含水空间分类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及按含水空间分类特征摘要地下水指赋存和运动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以其良好的水质和稳定的供水条件,成为工农业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作为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又造成了地下水资源的减少和地下水环境的、恶化。
因此,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水之间的转换以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城市供水和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地下水,地下水的分类以及按含水空间分类特征。
地下水的分类方法中,对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分类和按含水空间分类的简要叙述;主要介绍了不同空隙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包括孔隙水,裂隙水,溶岩水的特点和分布特征。
关键词:地下水;孔隙;裂隙;溶隙1地下水概述地下水指赋存和运动与地表以下土层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地下水和地表水一样,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存在于岩石空隙中的水体,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中的水分发生着各种形式的联系,参与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过程。
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又以蒸发和蒸腾形式将水分散发到空中,同时以地下径流的方式注入海洋或陆地上的地表水体。
地下水以其良好的水质和稳定的供水条件,成为工农业和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
作为水资源的一部分,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形成的地下水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因此,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类型,研究地下水与地表水及大气降水之间的转换以及地下水的动态变化规律,对于城市供水和区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地下水的分类方法地下水埋藏和分布于地壳岩石中,因此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岩石空隙的打消、形状及其成因等必然会影响到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循环条件以及动态变化。
为了充分利用和研究地下水资源,有必要对地下水进行科学的分类。
地下水的分类原则是要反映出地下水的赋存特征。
埋藏条件和含水介质是最主要的两个赋存特征,它们对地下水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分布有着重要意义。
地下水资源图编图方法指南
地下水资源图编图方法指南国土资源部门地质环境司地质出版社地下水资源图编图方法指南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陈梦熊(主编)刘成琦陈昌礼吴炳书张建华地质出版社·北的城市·目录绪论(略)一、地下水资源图编图方法基本要求(一)引言(二)基本内容(三)地下水系统划分(四)含水层系统划分(五)地下水资源量分级(六)地下水动力特征与水化学特征(七)地下水系统的四维特征(八)图式、镶图及综合图表二、主要辅助图件的编图方法(一)引言(二)含水层系统富水程度图(三)地下水质量评价图(四)地下水脆弱程度图(地下水易污染性图)(五)环境水文地质图(六)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图三、图例设计(一)含有水层系统划分(二)地下水系统边界类型(三)反映边界条件的示意小立体剖面图(四)水文地质符号(五)地质地形符号四、附件(一)计算机系统水文地质制图工作方法(二)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方法(三)名词解释(四)参考用有关图表参考文献(略)一、地下水资源图编图方法与基本要求(一) 引言1. 地下水资源图是在过去普查阶段所编制的综合水文地质图( 或称含水层富水性图) 的基础上,经过深化、提高以后,应用地下水系统的观点,编制成以反映地下水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水文地质图,即相当于概念模型的水资源水文地质图,或称地下水系统图。
《本指南》主要阐明地下水资源图的编图原则,基本方法与技术要求。
2. 地下水资源图包括若干辅助性图件共同组成的一个图组(或图系),其基本图件除地下水资源图以外,主要包括含水层系统富水程度图、地下水水质评价图 (简称地下水水质图) 、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脆弱性图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区划图。
其他辅助性图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条件与不同需要而定。
3. 地下水资源图是国家基础性图件之一。
《指南》主要适用于中等比例尺,即1∶25万的区域性图件,也基本适用于1∶50万或1∶10万的区域性图件。
每个图幅的范围,一般可按国际分幅或按地下水系统或流域圈定图幅范围,应由国家有关领导部门作出统一部署。
地表水地下水分级
3
3
3
13
简
3
3
3
3
3
3
3
3
2121212
地下水Ⅱ类建项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敏感和不敏感的大大强为一级,无大大强敏为三级,对于较敏感的大和中规模区,各个评价因子根据程度分别赋值3、2、1,四项因子赋值相加,总和大于等于9,即为一级。
排水规模
水位变化
较敏感2
不敏感1
敏感3
强3
中等2
弱1
强3
中等2
弱1
强中弱
2
2
2
2
2
3
3
3
6、6
从左到右
中
1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1、9
简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7
5k
-
1k
复
1
2
2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1、9
从左到右
中
2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7
简
2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1、12
从左到右
1k
-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Ⅰ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
级别
包气带防污性能
含水层易污染特征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污水排放量
水质复杂程度
一级
中
易
较敏感
大
复杂一简单
中
复杂一中等
小
复杂
不敏感
大
复杂
中
较敏感
大
复杂一中等
中
复杂
强
易
较敏感
大
复杂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
三级
小-中
小-中
较敏感-不敏感
弱-中
Ⅱ类建设项目评价工作等级分级
评价
等级
建设项目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
建设项目引起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
建设项目场地的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大小
一级
小-大
小-大
敏感
弱-强
中等
中等
较敏感
强
大
较敏感
中等-强
大
大
较敏感
弱-强
不敏感
强
中
较敏感
中等-强
小
较敏感
强
二级
除了一级和三级以外的其他组合
三级
弱
不易
不敏感
中
简单
小
中等一简单
中
易
不敏感
小
简单
不敏感
中
简单
小
中等一简单
不易
较敏感
中
简单
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送审稿)编制说明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二〇二〇年三月目录一、工作简况 (2)二、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主要内容的论据 (22)三、主要试验(或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及预期的经济效果 (29)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情况 (30)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30)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30)七、标准性质的建议 (30)八、贯彻标准的要求和建议措施 (30)九、废止现行有关标准的建议 (31)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31)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地下水资源储量分类分级>制定研究》课题为国家矿产资源储量技术标准体系建设项目之子项目《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和矿产勘查规范总则研究》下的课题之一,承担单位是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协作单位是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GB 15218-94)是从供水的角度,为适应地下水资源勘查设计、报告编写、审批、统计,水源地立项、设计,国民经济计划、规划以及水资源开采分配等方面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的需要而制定的,适用范围仅为供水用水源地地下水,未涵盖矿泉水、地热水、地下卤水等地下水资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地下水资源的需求增加,要求对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
《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修订已列入国家标准2019年制修订计划,计划号20191064-T-334。
(二)起草单位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中交铁道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起草。
(三)主要起草人本标准起草组由长期从事水文地质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组成,主要起草人为张明燕、于义强、王延涛、张大伟、李玉喜、修艳敏、钱学溥、宾德智、李文鹏、韩再生、刘久荣、王珏、王婉琼、刘建芬。
(四)主要工作过程本课题总体设计于2016年7月通过专家审查。
课题组系统收集整理以往研究成果,梳理总结1994年地下水资源分类分级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专家研讨,2016年度赴9个省(区)开展了调研和座谈会,2017年度和2018年初赴7个省(区)开展了补充调研和座谈会,多方听取对分类分级标准修订的意见和建议。
1.明确研究方向在调研工作开展前召开。
2016年7月12日,课题组组织了一次涵盖高校、科研院所、地质队、矿山、设计院等专家学者、中心领导参加的综合研讨会,明确了研究方向:(1)地下水资源与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具有不同的属性,资源的形成、赋存与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相比,具有两个主要特点:①地下水资源具有流动和可恢复的特点(石油天然气具有流动性,但开采后不可恢复。
深层卤水矿类似);②地下水资源由补给资源和储存资源构成(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矿产无补给资源)。
(2)对比研究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与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矿产中的可采储量,修订时考虑地下水(含矿泉水、地热水、卤水)资源与其他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基本术语的一致性。
(3)探讨定义广义的地下水资源,以涵盖地下水(水源地)、矿泉水、地热水、地下卤水等。
2.梳理原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1)原标准(以下简称“94年分类标准”)名称未准确反映标准的内容。
标准的内容是对地下水勘查、评价的取得的地下水量进行分类,并按不同勘查程度对求取的地下水量进行分级,原标准名称“资源分类分级”从字面来看就是对资源进行分类、对资源进行分级,有较大歧义。
(2)94年分类标准中“资源量”概念不清晰,“资源量”与“允许开采量”混用。
比如“3.2根据勘查研究程度的不同,允许开采量划分为5级,分别用大写的英文A、B、C、D、E 5个字符代表;尚难利用的资源可分为3级,分别用英文字符Cd、Dd、Ed代表。
其中,A、B、C、Cd属探明资源量,D、Dd属推断资源量,E、Ed属预测资源量。
”“ 3.5 地下水资源的级别与勘查阶段基本对应。
水源地扩建勘探报告,主要提交A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B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勘探报告,主要提交B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A级、C 级允许开采量。
水源地详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详查报告,主要提交C级允许开采量,也可提交部分D级允许开采量及Cd、Dd级尚难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
水源地普查报告或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D、E级地下水资源量。
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报告,可以提交不同类别的E级地下水资源量。
”从标准条文可以看出, 94年分类标准中的资源量既具有总量的含义,又同时在分量中混用资源量,概念十分不清晰,而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中的资源量是资源储量总量中经济意义属内蕴经济的那一部分。
鉴于固体矿产、石油天然资源量概念明确,为不引起混淆,本次修订时,不再用地下水资源量的概念。
(3)94年分类标准适用范围仅为供水用水源地地下水,未起到统一涵盖(供水用)地下水、矿泉水、地热水、地下卤水等顶层分类标准作用。
(4)94年分类标准内容上与《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有高度重叠。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是我国编制最早、影响较大的有关地下水资源的标准,1978年首次颁布实施,后经多次修订更新,目前仍然是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依据的主要标准。
94年标准中关于地下水资源的勘查阶段划分、允许开采量的分级均源于此规范。
(5)94年分类标准中尚难利用资源分类及代码,在水源地勘查中基本未采用。
原分类分级标准将地下水资源分为:能利用的资源(允许开采资源)和尚难利用的资源,分别对应我国原储量表中有表内、表外储量,与1992年我国制定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GB 13908-92)关于固体矿产资源的分类相一致。
在水源地勘查中,一般提交C级以上允许开采量,属能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在水源地普查,以及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较低的区域,提交C级以下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因其勘查程度低目前难以利用,一般不能设计开采,实质上等同于尚难利用的资源,因此在C、D、E 级以下再分出Cd、Dd、Ed级意义不大。
在原全国储委审批的水源地勘探报告(1998年前)中,均未提交Cd、Dd、Ed级允许开采量。
(6)94年分类标准包含的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区域水文地质详查,以查清区域水文地质条件为主要目的,是目前我国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只有在计算允许开采量时才用到此标准。
水源地勘查和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是目前地下水资源勘查的主要内容。
(7)94年分类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几乎未被相关标准引用。
现行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于1978年首次颁布)远早于94年标准。
1989年颁布实施的《地热资源勘探规范》(GB/T11615-89),1992年颁布实施的《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探规范》(GB/T 13727-92),和1993年颁布实施的《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比例尺1∶50000)》(GB/T 14158-93)等标准,关于地下水资源勘查阶段的划分、允许开采量的分级原则均与94年标准相同,但首次颁布实施时间是1993年前,不可能引用94年标准。
在此后标准的修订中,《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GB/T11615-2010),《天然矿泉水地质勘查规范》(GB/T 13727-2016),地热水、矿泉水允许开采量仍沿用原来的概念,但却未对允许开采量进行(A、B、C、D、E)分级,说明未引用94年标准。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SL322-2013)未引用94年标准,在建设项目地下水水源论证中求取的地下水可开采量也未进行分级。
(8)94年分类标准用以指导生产实践的作用不明显。
在城镇及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勘察(查)单位使用的均是《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据统计,全国各水文地质勘察单位依照这份规范进行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项目超过600项,其中大部分勘察成果已提交作为水源地建设的依据,建成的地下水水源地已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资源保护中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9,韩再生)。
在本课题研究的调研阶段,自94年标准颁布实施以来,全国各地提交的水源地勘探报告,也从未引用此标准。
另外,在水资源管理中,自94年标准实施以来也从未被使用过,原因是94年标准规范的是单个水源地勘查、评价,而地下水资源管理,是在弄清区域的地下水资源储存量、补给量的基础上进行可开采量、取水量的规划管理,通俗地讲,就是“区域上有多少、用了多少、还剩多少”(2017,赵和松),94年标准,与水资源的区域管理、同时兼顾水质和水量相距甚远。
总体上看,94年标准未起到作为国家标准统领指导生产的作用。
(9)94年分类标准没有体现生态环境方面的要求。
研究发现,自然界存在的生态系统均不同程度依赖地下水,有的甚至是完全依赖地下水(沈珍瑶,2003)。
在国外,非常强调水资源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并注重生态系统中与水有关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综合作用。
我国的“十三五”规划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
94年标准,主要以“不发生大的环境地质问题”为限制条件,没有考虑地下水资源勘查及开发利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导则》中地下水取水影响论证规定:在生态脆弱地区建设集中或者大规模地下水取水工程时,应分析取水对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在生态敏感区或者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应分析取水诱发水土流失和土地次生沙漠化的可能性,并预测有关生态敏感问题的发展趋势。
修订时作了参考。
(10)94年分类标准中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计算实用性差。
在收集到的地下水资源勘查成果中,未发现有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计算情况。
参照固体矿产、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用可信度高或低,对应描述不同勘查程度的允许开采量的允许误差,便于理解和操作,也便于设计部门使用。
3.开展地下水资源定义研究(1)厘清现行法律法规中地下水的内涵现行《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1994年3月26日国务院发布实施)规定:矿产资源是指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
包括地下水、矿泉水。
《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四条规定,地下水资源具有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的双重属性。
地下水资源的勘查,适用《矿产资源法》和本细则;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适用《水法》和有关的行政法规。
第十九条规定,矿产资源勘查报告按照下列规定审批:(一)供矿山建设使用的重要大型矿床勘查报告和供大型水源地建设使用的地下水勘查报告,由国务院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二)供矿山建设使用的一般大型、中型、小型矿床勘查报告和供中型、小型水源地建设使用的地下水勘查报告,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矿产储量审批机构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