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师大单元分析三上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单元教材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今天就由我来与大家一起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混合运算单元解读。我将以下四个板块展开下面的交流。
通览全书一共有8个单元的新知和一个数学好玩,按四大领域分,主要由以
下构成
下面的时间就交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让我们一起把目光聚焦到这一单元。其实和老教材相比,本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有许多调整变化,编者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为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将混合运算、三位数加减法等由原来的二年级下册调整到如今的三年级上册,所以我们现在的教学面临的是更大的挑战和更艰巨的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实说到混合运算这个关键词,我们脑海中一定会闪现出许多与混合运算有关的要素。这其实就是我们数学中经常提的一个数学问题,有关混合运算,你知道些什么?或许有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也有人会想起学生时代老师敲着黑板告诉我们一定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一铁定的运算顺序,也有人想到了朗朗上口的有小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当然也会让我们直接想起那上下等号排得整整齐齐的脱式计算,还有更过更多。
对于一个三年级孩子来说,混合运算这一概念也不是毫无经验的,早在第一阶段二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学过了百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两步运算,这也是混合运算,只不过是同级混合运算。再到我们现有三年级阶段主要学习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三年级学习完并不意味着就结束了,到四年级还有一个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你看由二年级的同级运算到三四年级的不同级运算,由二三年级的两步混合运算到四年级的三步混合运算,整个编排体系是层层递进呈螺旋上升安排的。可见,混合运算在整个小学阶段都占有重要位置,由整数混合运算再扩充到小数分数混合运算。
先快速地浏览一下老教材。老教材对于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是这样编排的,把乘加乘减放一节课,把除加除减放一节课,然后是前两节课的复习,再是单独一页一课讲带有小括号的运算,最后是单元复习,总共5个课时。再看看我们新教材,同样是小熊购物、买文具、过河三节课,它安排了7个课时去完成。具体是怎么编排的呢?我们一起看看新教材。第一课时:乘加混合运算,第二课时乘减混合运算及其应用,第三课时除加除减混合运算,第四课时应用,第五课时()内是加法的混合运算,第六课时()内是减法的混合预算及其应用,第七课时是单元复习,很明显,老教材只安排了5个课时,而现在的教材却安排了7个课时,同样的几个知识点课时数增多,这多出来的地方在哪里,你看,从表面上看是把每个内容更加细化了,这无疑会增加课时数,但具体什么原因我们还得从单元目标里寻找答案。
这些都是教师用书里有的内容,我们可以结合教材来看一看。为什么会增加课时,第一个原因是新教材增加了画直观图,同样的问题,老教材直接从情境抽象出算式,而新教材先通过直观图寻找思考过程和结果再抽象出算式,这样的改编是让学生能初步借助直观图等方式,分析,表示数量关系。所以在这个单元中图示法是我们教学中比不可少的,一方面是用画直观图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手段,用画图的方法直接表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另一方面是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几何直观寻找解题思路,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综合算式的实际意义和运算顺序,积累相关经验。那么画图这一经验和能力的培养,正式我们课时数增加的原因之一。还有原因就是在每一课试一试的最后一部分都有一个这一的问题。结合小熊购物图说说下面每个算式的意思,结合上面的情境说说下面的算式的意思,看一看说一说用(70-46)÷8还能解决什么问题。老教材都是从情境到算式,但是新教材在每一节课都多了一个从算式到情境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逐步发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理解混合运算的来龙去脉。就是知道我这个算式从哪里来,又可用到哪里去,这样的编排教会了学生从一个题到一类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种给算式编故事编情境的逆向思维和应用意识是我们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种品质。
所以针对这7节课,我们该怎么上,我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调整。如果按照课本的顺序,那么这个单元安排了体例基本一致的三节课,都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
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然后应用。
为了突出我们这个单元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我第一次的思考是把这三节课的第二课时都单独拎出来讲应用,也就是一节新授课,一节应用课,这就是要把小熊购物和过河这两节课的试一试部分内容前置,可是最后又想到,一开始就把体会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放一起这步子迈得有些大有些急,所以我想就干脆第一课时纯粹讲乘加混合运算和画图策略的教学,至于这个脱式计算的规则等等我统统放到第二节课,因为从二年级的同级运算到本册不同级运算这本身就是个质的飞越,所以一开始,我把门槛放得低一些,把步子迈得小一些,这样学生学得简单学得轻松后续就水到渠成了。而且本单元还有个重中之中就是培养学生画图的意识,如果第一节都不把画图策略放进去的话,后续学生就没有这个意识和习惯,也有人说那课堂作业本中有许多脱式计算的练习怎么办,其实我们大可以把这一课的练习放一放,等第二节课讲完脱式计算的规则以后再补充作业也不迟。学生对乘加理解透了,那么对于乘减就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对于除加除减完全可以通过正迁移学习了。整合之后的改变有哪些呢?先是脱式计算的规则应用放到了第二课时,如果按照课本,其实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都没有明确的讲脱式计算的规则,只是一种形同脱式计算的样子摆在那里,反而是到了第三个课时才通过淘气对话的形式引出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疑惑点之一,按照课本前两节课都没有计算规则的教学,可是练习中有许许多多的脱式计算,到底这个计算规则应该放在哪里,最后的考虑是既不放在第一节课,也不等到第三节课,所以就干脆放到第二节课。另外的改变是除加除减及应用合并成一节课,是基于前面乘加乘减小步子迈得小了以后,除加除减想适当地放一放,让学生走得快一些。再到带有()运算这节课虽然也安排了两个课时,但是也是有变化的,我们在新授部分就掺杂了()里面是减法的运算教学,在试一试部分纯粹讲带有()运算的应用。这样整合之后多出来一个课时,这多出来一个课时怎么处理,我们的想法是把多出来的这节课作为一节拓展课来训练学生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就是等()的运算全部结束后,安排一节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和()运算的给算式编故事和画图的拓展课,说到底,因为仅仅靠平时课堂上的那几分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把所有前面学的混合运算都来个应用,把学生画的各种图进行比较,集学生的智慧,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