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弥罗国_弥药_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弥药
汉文中“弭药”一词真正的出现仅仅只有两次 ,一是《旧唐书·党项传》: 吐蕃强盛 ,拓跋氏渐为所逼 ,遂请内徙 ,始移其 (指拓跋氏) 部落于庆州 ,置边等州
以处之 。其 (指拓跋氏) 故地陷于吐蕃 ,其 (指拓跋氏) 处者为其 (指吐蕃) 役属 ,吐蕃谓 之“弭药”λ∼ 。 二是《新唐书·党项传》:
前面似乎可以证明一个问题 ,弭药人的确切函义应是指居住在贺兰山的鲜卑拓跋部 ,正因 为他们的居住地在藏族居民地的北方 ,故藏文史籍中又称其为“北方弭药”,而藏文材料中又有 “Bod mi - nag(藏弥药) ”之说 ,这恐怕是指北方弭药人流进藏区的部分 ,象前引之“吐谷浑之南 、 白兰之北”的“弥药 (罗) 国 ,”实即流进藏区的鲜卑拓跋部 ,也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很多材 料中记载的“弥药”似乎不是指“鲜卑拓跋”,而是指党项或者西夏 ,这又应怎样解释 ? 是的 ,这 样的材料确实很多 ,先让我们排列一些材料 :
后吐蕃寝盛 ,拓跋畏逼 ,请内徙 ,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 。地乃入吐蕃 ,其 (指 拓跋氏) 处者皆为吐蕃役属 ,更号“弭药”µυ 。 根据这些记载 ,有些学者就将“弭药”理解为留居在原地而被吐蕃役属的党项人 。我认为 ,这是 对原文理解不细而产生的误会 。新 、旧《唐书》的记载虽有个别字句的差异 ,但大体意思是一致 的 ,只不过《新唐书》比《旧唐书》更文饰一些 ,这一段话 ,主语是“拓跋氏”,后面的“其”字都是人 称代词 ,代“拓跋氏”,丝毫不涉及党项 。很明显 ,关于“弭药”一词最原始的认识与界定在两《唐 书·党项传》不是指整个党项族 ,而是指党项族的一个部落 ,即党项拓跋部 。 然而 ,如果仅根据两《唐书》去认识“弭药”是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 元人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四中有关于阎立本《西域图》残画的记载 ,其中有这么几句十分 重要的话 :
弭药人最早的居地并不是四川西北部的深山大谷 ,而是在青海北面的一座大山之中 。《新 红史》记载 ,弭药人的先祖“斯乌王”生在凉州与嗄 ( Gha) 地的一座大山中 µξ 。《贤者喜宴》《、红 史》《、西藏王统记》则称此山为“门西山”。“嗄 Gha”即“夏”字的译音 “, 嗄地”当即指“夏州”。 石泰安先生认为 ,这座山应该是指“贺兰山”µψ。我认为 ,这一分析极为正确 。贺兰山是“弭药 人”的发源地 ,西夏文《圣立义海》将“贺兰山”列为“夏国三大山”µζ之首 ,当是对祖先居地的崇 拜 。《吴文正公集》卷四二《李世安墓志》称“公西夏贺兰山於弥部人”µ{ 。“於弥”即“嵬名”“, 嵬 名”即“拓跋”,可见 ,拓跋部的祖籍确实是在贺兰山 。《太平环宇记》卷三六 “: 贺兰山在 (迥乐) 县西北 ,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民族 。”µ| 拓跋亦为鲜卑部族 ,更可证拓跋部起源于贺兰山 。“於 弥”是西夏语“拓跋”的读音 ,而吐蕃人称“於弥”则转为“弥药 (mi - nak) ”,这应是早期弥药的原 始意义 ,即是指弥药 ,指拓跋 。与藏文材料参比 ,则可证 ,藏文中的“弭药”即汉文献中的“拓 跋”。
一王皮韬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 ,皮裘玄靴解衤任交手按膝 。一奴皮韬 ,发余垂独 辫 ,朱裘玄靴者 。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 ,弥罗国也 。 《西域图》介绍了“弥罗国”的方位是“吐谷浑之南 ,白兰之北”,根据上面考证 ,这应在洮水 、西倾 山之南 ,维 、恭二州之北 ,即今四川阿坝州与若尔盖之间 。很明显 ,这就是党项族的居地 。“弥 罗”读作 mi - luo “, 弭药”读作 mi - yao ,一音之转 “, 弥罗”当即“弭药”译音之异 。从对音与地望 上判断 ,唐初出现在《西域图》中的“弥罗国”当即“弭药国”,这又可以否认 “, 弭药”并不是专指 那些被吐蕃役属的党项人 。还在吐蕃攻占党项之前 “, 弭药国”就存在 ,并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 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 西域图》中介绍了“弭药”人的发式 :国王“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侍从 “发余垂独辫”。这使我们想起鲜卑人的“髡发”,即将周围的头发剃光 、留顶发之大部分 ,垂辫 于后 ,文献中称拓跋鲜卑为“索头”“, 索虏”“, 索”就是辫发 。弭药人的“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 缕 。” ·16 ·
还有一条材料《, 蒙古源流》卷四称 “: (成吉思汗) 杀锡都尔固合罕 ,纳其古尔伯勒津高娃夫 人 ,并收服密纳克唐古特国”µ} 。密纳克 ,即是指“弥药”,mi - nag ,唐古特国 ,即指西夏 (或党 项) 国 ,这里在唐古特国之前还加一个“密纳克”,就是指拓跋氏的唐古特国 。相当于后人所称 “拓跋夏”一样 。可知 ,到 17 世纪初蒙古人还认为“密纳克 (弥药) ”就是“拓跋”。
·17 ·
五 、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卷《彰所知论》将藏文中的“弥药”直译为“西夏”;明《西 番馆译语》将藏文“弥药”则译成“河西”,因西夏国又可称作“河西国”。总的来说 ,当时人与后 来人一般都将“弥药”视作党项或西夏 ,这是不奇怪的 。“弥药”一词实际上经过了一段漫长的 变化过程 ,最初 ,弥药当为专指拓跋部 ,后因为不论是党项时期还是西夏时期 ,拓跋氏总是它们 的领导者 ,用“拓跋”来作为党项或西夏的象征是完全适宜的 ,故文献中常有“拓跋夏”之说 ,就 象后人称唐朝为“李氏王朝”、宋朝为“赵家王朝”一样 ,到后来 ,弥药一词的内涵扩大到党项甚 至扩大到整个西夏 。故当时西夏人 、藏族人 、汉人以及后来的藏人 、蒙古人称党项或西夏为“弥 药”也是合理的 。
一 、西夏文《文海》杂九·二四二条 “: 番 ,弥药也 ,番人之谓”µ∼ 。很明显这里的“番”决不仅 指拓跋 ,而指党项 ,西夏国内的“番”一般是与“汉”相对应的 ,如《番汉合时掌中珠》之“番”当即 是党项 。
二 、西夏文的“宫廷诗”中有“黑头石城漠水边 ,赤面父冢白河源 ,高弥药国在此间”νυ 。这 是歌颂先祖的诗 ,当时夏国尚未建立 ,这“高弥药国”应指党项国 ,即前面所言的“弥罗国”。
三 、西夏文宫廷诗还有 “: 我处皇族不间断 ,弥药皇储代代传”。“衙门官员有几何 ,要数弥 药为最多”。“弥药勇健走 ,契丹缓步行”νϖ 这里的弥药也应该是指党项 ,第一个弥药亦可指“拓 跋”。
四《、宋史·于阗传》“: 绍圣中 ,其 (于阗) 王 ……又言 :缅药家作过 ,别无报效 ,已遣兵攻甘 、 沙 、肃三州 。”《宋会要辑稿·蕃夷》六 “: 董毡遣人以蕃书 ,已回写蕃书 ,约令引兵深入 ,摩灭缅药 家 。”《长编》卷三六三 “: 蕃家王子结施哥揽哥邦彪 鄂特凌古文字送与熙州赵龙图 ,探得缅药 家点集人马 ,告汉家边上 ,做大准武 。”“缅药”即“弥药”,清译又作“满裕克”。这里三处提到的 “缅药家”,很明显是指西夏 。
辫 ,朱裘玄革华者 ,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 ,弥罗国也 ①。 这是笔者发现的一段极为珍贵的党项国早期史料 ,记录的时间是唐太宗贞观初年 ,可以说 是目前发现的党项 、西夏史料中最早成文的文字记录 ,其珍贵价值 ,可想而知 。 “弥罗国”与党项有何关系 “, 弥罗国”究竟为一个什么样的国 ,姑试证之 。 如果我们仅从对音上考察 ,樊绰《蛮书》中的“弥诺国”②与“弥罗国”是极为音近的 。但“弥 诺国”是今缅甸境内靠近海边的国家 。伯希和认为“弥诺国”在弥诺江与伊洛瓦底江汇流处 ;岑 仲勉认为在今曼尼普尔城之故地 ,陈序经认为在缅甸西境阿腊干一带 ③。三说均与《西域图》 中所载“弥罗国”方位相距太远 ,可以断言《, 西域图》中的“弥罗国”非《蛮书》中的“弥诺国”。 《西域图》称“弥罗国”的方位在“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吐谷浑之地虽东西绵延数 千里 ,但其主要驻牧地区在“甘松山之阳 ,洮水之西”④,这一点是明确的 。白兰的方位就比较 麻烦 ,有《华阳国志》中汶山郡的“白兰”⑤有《后汉书》艹 作都夷中的“白狼”⑥,又有《魏书》《、周 书》中吐谷浑西南之“白兰”⑦。这个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作过详细论证 ,但没有得出一致的 意见 。我倾向于周伟洲 、黄颢二同志的观点 ⑧,白兰应分为青海湖西南和四川西北两大部分 , 即《新唐书·党项传》中所载 “: 左属党项 ,右与多弥接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时的“白兰”应主要指 青海湖西南之白兰 ,而这一部分白兰被吐谷浑控制 ;到唐初 ,文献中所出现的“白兰”则是指四 川西北之白兰 ,亦即属于党项的“左部白兰”。《新唐书·党项传》还载“以其 (白兰) 地为维 、恭二 州”。维 、恭二州即唐初白兰之居地 ,在今四川汶川 、理县之西北 。弥罗国的方位大约就在洮 水 、西倾山之南 ,维 、恭二州之北 ,即今四川阿坝州与若尔盖之间 。求证了弥罗国的方位 ,再比 较“弥罗”二字的译音 ,我怀疑“弥罗”即《新唐书·党项传》中的“弥药”,亦即《隋书·附国传》中的 “婢药”“、弥药”“、婢药”“、弥罗”不仅音近互转 ,而且“弥罗国”地望与“弥药”“、婢药”地亦相近 , “弥罗”即“弥药”“、婢药”的可能性极大 。 关于“弥药”一族 ,汉藏文献记载甚多 。弥药人与吐蕃很早就有联系 ,而且关系密切 ,据藏 文文献记载 ,松赞干布的妃子洁莫尊即弥药王之女 ⑨,可见 ,至少在唐初还有一个“弥药国”存 在 。多数藏文著作都认为“弥药”之地在青海的北方 ,还说“弥药王的王宫”在甘州与额济纳之 间 ,因此有“北方弥药”之说 ⑩。这一点汉文材料也可印证 ,汉文文献中出现的“弥娥山”、λϖ“弥 鹅泊”、λω“弥娥城”、λξ“弥娥州”λψ等 ,都在碛南居延海与贺兰山近侧 。这一带应是“弥药”人的 早期居地 。由于漠北部落 (柔然 、突厥等) 的势力不断南逼 ,可能有一部分弥药人南下 ,越过青 海湖 ,来到了四川西北部的深山大谷中定居下来 ,建立了“弥罗国”,藏文称之为“密纳克 (mi nak) ”。后来 ,由于党项的强大 ,于是 “, 弥药”人象宕昌 、白兰人一样也加入了党项部落联盟 。
·15 ·
源自文库
这一支从北方南下的“弥药”是什么人呢 ? 我认为 ,他们是党项族内的拓跋部 。党项拓跋部出 自河西鲜卑的秃发氏 λζ ,他们都知道自己是从河西来的 ,因此 ,又有许多地方将党项拓跋氏称 之为“河西人”,明代《华夷译语》就将“密纳克 (弥药 mi - nak) ”译作“河西”λ{ 。
《西域图》还给我们提供了“弥药”(弥罗) 人的发式 、服饰等珍贵资料 。据《西域图》文字记 录 ,弥药王的发式是“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侍从的发式是“发余垂独辫”。这对于我们理解 西夏的“秃发”有很大的帮助 。西夏元昊时推行“秃发令”λ| ,意在发扬鲜卑旧俗 “, 秃发”即“髡 发”,即将周围的头发剃光 、留顶发之大部分 ,垂辫于后 ,这是鲜卑人发式的特点 (乌桓 、契丹 、女 真皆如此) ,故文献中又称拓跋鲜卑为“索头”、“索虏”“, 索”即辫发 。这里“余发垂双辫”和“垂 独辫”恐怕就是“髡发”的写真 ,与羌人的“披发”相距甚远 ,弥药人的服饰是 ,王衣“皮裘”,着“玄 革华”“, 解衤任”,侍从则“朱裘玄革华”。“解衤任”是东胡族与西羌族共有的特点 ,如契丹 、 、奚 、渤海等 族都是“髡发左衤任”λ} ,与弥药人相同 。
“发余垂独辫”都是属于“辫发”,不是羌人“披发”之式 。前证“弭药”并非指党项 ,而是指 “拓跋”,此处又得 :弭药人”之发式为“辫发”,再证“弭药 (弥罗) 国”当即拓跋国 ,亦即拓跋人领 导的党项国 ,故又称之为“弥药国”。如此证可以成立 ,则《西域图》中的“弥罗国”国王当即《旧 唐书·党项传》中的“拓跋赤辞”。又据《贤者喜宴》记载 ,松赞干布曾娶弭药王之女洁莫尊为妃 , 称为“茹雍妃”µϖ 。此妃曾在拉萨建造过卡查寺 ,很明显 ,这个“弭药王”当为《西图域》中的“弥 罗国王”,也就是“拓跋赤辞”µω。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2000 年第 1 期 (总第 43 期)
关于弥罗国 、弥药 、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辨
汤开建
一 、弥罗国
阎立本《西域图》中在附国嘉良夷之旁记录一国名为“弥罗国”,戴表元的文字表述是 : 一王皮韬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 ,皮裘玄革华解衤任交手按膝 。一奴皮韬 ,发余垂独
汉文中“弭药”一词真正的出现仅仅只有两次 ,一是《旧唐书·党项传》: 吐蕃强盛 ,拓跋氏渐为所逼 ,遂请内徙 ,始移其 (指拓跋氏) 部落于庆州 ,置边等州
以处之 。其 (指拓跋氏) 故地陷于吐蕃 ,其 (指拓跋氏) 处者为其 (指吐蕃) 役属 ,吐蕃谓 之“弭药”λ∼ 。 二是《新唐书·党项传》:
前面似乎可以证明一个问题 ,弭药人的确切函义应是指居住在贺兰山的鲜卑拓跋部 ,正因 为他们的居住地在藏族居民地的北方 ,故藏文史籍中又称其为“北方弭药”,而藏文材料中又有 “Bod mi - nag(藏弥药) ”之说 ,这恐怕是指北方弭药人流进藏区的部分 ,象前引之“吐谷浑之南 、 白兰之北”的“弥药 (罗) 国 ,”实即流进藏区的鲜卑拓跋部 ,也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很多材 料中记载的“弥药”似乎不是指“鲜卑拓跋”,而是指党项或者西夏 ,这又应怎样解释 ? 是的 ,这 样的材料确实很多 ,先让我们排列一些材料 :
后吐蕃寝盛 ,拓跋畏逼 ,请内徙 ,始诏庆州置静边等州处之 。地乃入吐蕃 ,其 (指 拓跋氏) 处者皆为吐蕃役属 ,更号“弭药”µυ 。 根据这些记载 ,有些学者就将“弭药”理解为留居在原地而被吐蕃役属的党项人 。我认为 ,这是 对原文理解不细而产生的误会 。新 、旧《唐书》的记载虽有个别字句的差异 ,但大体意思是一致 的 ,只不过《新唐书》比《旧唐书》更文饰一些 ,这一段话 ,主语是“拓跋氏”,后面的“其”字都是人 称代词 ,代“拓跋氏”,丝毫不涉及党项 。很明显 ,关于“弭药”一词最原始的认识与界定在两《唐 书·党项传》不是指整个党项族 ,而是指党项族的一个部落 ,即党项拓跋部 。 然而 ,如果仅根据两《唐书》去认识“弭药”是远远不足以说明问题的 。 元人戴表元《剡源文集》卷四中有关于阎立本《西域图》残画的记载 ,其中有这么几句十分 重要的话 :
弭药人最早的居地并不是四川西北部的深山大谷 ,而是在青海北面的一座大山之中 。《新 红史》记载 ,弭药人的先祖“斯乌王”生在凉州与嗄 ( Gha) 地的一座大山中 µξ 。《贤者喜宴》《、红 史》《、西藏王统记》则称此山为“门西山”。“嗄 Gha”即“夏”字的译音 “, 嗄地”当即指“夏州”。 石泰安先生认为 ,这座山应该是指“贺兰山”µψ。我认为 ,这一分析极为正确 。贺兰山是“弭药 人”的发源地 ,西夏文《圣立义海》将“贺兰山”列为“夏国三大山”µζ之首 ,当是对祖先居地的崇 拜 。《吴文正公集》卷四二《李世安墓志》称“公西夏贺兰山於弥部人”µ{ 。“於弥”即“嵬名”“, 嵬 名”即“拓跋”,可见 ,拓跋部的祖籍确实是在贺兰山 。《太平环宇记》卷三六 “: 贺兰山在 (迥乐) 县西北 ,鲜卑之类多依山谷为民族 。”µ| 拓跋亦为鲜卑部族 ,更可证拓跋部起源于贺兰山 。“於 弥”是西夏语“拓跋”的读音 ,而吐蕃人称“於弥”则转为“弥药 (mi - nak) ”,这应是早期弥药的原 始意义 ,即是指弥药 ,指拓跋 。与藏文材料参比 ,则可证 ,藏文中的“弭药”即汉文献中的“拓 跋”。
一王皮韬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 ,皮裘玄靴解衤任交手按膝 。一奴皮韬 ,发余垂独 辫 ,朱裘玄靴者 。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 ,弥罗国也 。 《西域图》介绍了“弥罗国”的方位是“吐谷浑之南 ,白兰之北”,根据上面考证 ,这应在洮水 、西倾 山之南 ,维 、恭二州之北 ,即今四川阿坝州与若尔盖之间 。很明显 ,这就是党项族的居地 。“弥 罗”读作 mi - luo “, 弭药”读作 mi - yao ,一音之转 “, 弥罗”当即“弭药”译音之异 。从对音与地望 上判断 ,唐初出现在《西域图》中的“弥罗国”当即“弭药国”,这又可以否认 “, 弭药”并不是专指 那些被吐蕃役属的党项人 。还在吐蕃攻占党项之前 “, 弭药国”就存在 ,并与唐王朝有着密切的 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 西域图》中介绍了“弭药”人的发式 :国王“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侍从 “发余垂独辫”。这使我们想起鲜卑人的“髡发”,即将周围的头发剃光 、留顶发之大部分 ,垂辫 于后 ,文献中称拓跋鲜卑为“索头”“, 索虏”“, 索”就是辫发 。弭药人的“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 缕 。” ·16 ·
还有一条材料《, 蒙古源流》卷四称 “: (成吉思汗) 杀锡都尔固合罕 ,纳其古尔伯勒津高娃夫 人 ,并收服密纳克唐古特国”µ} 。密纳克 ,即是指“弥药”,mi - nag ,唐古特国 ,即指西夏 (或党 项) 国 ,这里在唐古特国之前还加一个“密纳克”,就是指拓跋氏的唐古特国 。相当于后人所称 “拓跋夏”一样 。可知 ,到 17 世纪初蒙古人还认为“密纳克 (弥药) ”就是“拓跋”。
·17 ·
五 、元《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三十二卷《彰所知论》将藏文中的“弥药”直译为“西夏”;明《西 番馆译语》将藏文“弥药”则译成“河西”,因西夏国又可称作“河西国”。总的来说 ,当时人与后 来人一般都将“弥药”视作党项或西夏 ,这是不奇怪的 。“弥药”一词实际上经过了一段漫长的 变化过程 ,最初 ,弥药当为专指拓跋部 ,后因为不论是党项时期还是西夏时期 ,拓跋氏总是它们 的领导者 ,用“拓跋”来作为党项或西夏的象征是完全适宜的 ,故文献中常有“拓跋夏”之说 ,就 象后人称唐朝为“李氏王朝”、宋朝为“赵家王朝”一样 ,到后来 ,弥药一词的内涵扩大到党项甚 至扩大到整个西夏 。故当时西夏人 、藏族人 、汉人以及后来的藏人 、蒙古人称党项或西夏为“弥 药”也是合理的 。
一 、西夏文《文海》杂九·二四二条 “: 番 ,弥药也 ,番人之谓”µ∼ 。很明显这里的“番”决不仅 指拓跋 ,而指党项 ,西夏国内的“番”一般是与“汉”相对应的 ,如《番汉合时掌中珠》之“番”当即 是党项 。
二 、西夏文的“宫廷诗”中有“黑头石城漠水边 ,赤面父冢白河源 ,高弥药国在此间”νυ 。这 是歌颂先祖的诗 ,当时夏国尚未建立 ,这“高弥药国”应指党项国 ,即前面所言的“弥罗国”。
三 、西夏文宫廷诗还有 “: 我处皇族不间断 ,弥药皇储代代传”。“衙门官员有几何 ,要数弥 药为最多”。“弥药勇健走 ,契丹缓步行”νϖ 这里的弥药也应该是指党项 ,第一个弥药亦可指“拓 跋”。
四《、宋史·于阗传》“: 绍圣中 ,其 (于阗) 王 ……又言 :缅药家作过 ,别无报效 ,已遣兵攻甘 、 沙 、肃三州 。”《宋会要辑稿·蕃夷》六 “: 董毡遣人以蕃书 ,已回写蕃书 ,约令引兵深入 ,摩灭缅药 家 。”《长编》卷三六三 “: 蕃家王子结施哥揽哥邦彪 鄂特凌古文字送与熙州赵龙图 ,探得缅药 家点集人马 ,告汉家边上 ,做大准武 。”“缅药”即“弥药”,清译又作“满裕克”。这里三处提到的 “缅药家”,很明显是指西夏 。
辫 ,朱裘玄革华者 ,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 ,弥罗国也 ①。 这是笔者发现的一段极为珍贵的党项国早期史料 ,记录的时间是唐太宗贞观初年 ,可以说 是目前发现的党项 、西夏史料中最早成文的文字记录 ,其珍贵价值 ,可想而知 。 “弥罗国”与党项有何关系 “, 弥罗国”究竟为一个什么样的国 ,姑试证之 。 如果我们仅从对音上考察 ,樊绰《蛮书》中的“弥诺国”②与“弥罗国”是极为音近的 。但“弥 诺国”是今缅甸境内靠近海边的国家 。伯希和认为“弥诺国”在弥诺江与伊洛瓦底江汇流处 ;岑 仲勉认为在今曼尼普尔城之故地 ,陈序经认为在缅甸西境阿腊干一带 ③。三说均与《西域图》 中所载“弥罗国”方位相距太远 ,可以断言《, 西域图》中的“弥罗国”非《蛮书》中的“弥诺国”。 《西域图》称“弥罗国”的方位在“吐国 (谷) 浑之南 ,白兰之北”。吐谷浑之地虽东西绵延数 千里 ,但其主要驻牧地区在“甘松山之阳 ,洮水之西”④,这一点是明确的 。白兰的方位就比较 麻烦 ,有《华阳国志》中汶山郡的“白兰”⑤有《后汉书》艹 作都夷中的“白狼”⑥,又有《魏书》《、周 书》中吐谷浑西南之“白兰”⑦。这个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都作过详细论证 ,但没有得出一致的 意见 。我倾向于周伟洲 、黄颢二同志的观点 ⑧,白兰应分为青海湖西南和四川西北两大部分 , 即《新唐书·党项传》中所载 “: 左属党项 ,右与多弥接 。”十六国 、南北朝 、隋时的“白兰”应主要指 青海湖西南之白兰 ,而这一部分白兰被吐谷浑控制 ;到唐初 ,文献中所出现的“白兰”则是指四 川西北之白兰 ,亦即属于党项的“左部白兰”。《新唐书·党项传》还载“以其 (白兰) 地为维 、恭二 州”。维 、恭二州即唐初白兰之居地 ,在今四川汶川 、理县之西北 。弥罗国的方位大约就在洮 水 、西倾山之南 ,维 、恭二州之北 ,即今四川阿坝州与若尔盖之间 。求证了弥罗国的方位 ,再比 较“弥罗”二字的译音 ,我怀疑“弥罗”即《新唐书·党项传》中的“弥药”,亦即《隋书·附国传》中的 “婢药”“、弥药”“、婢药”“、弥罗”不仅音近互转 ,而且“弥罗国”地望与“弥药”“、婢药”地亦相近 , “弥罗”即“弥药”“、婢药”的可能性极大 。 关于“弥药”一族 ,汉藏文献记载甚多 。弥药人与吐蕃很早就有联系 ,而且关系密切 ,据藏 文文献记载 ,松赞干布的妃子洁莫尊即弥药王之女 ⑨,可见 ,至少在唐初还有一个“弥药国”存 在 。多数藏文著作都认为“弥药”之地在青海的北方 ,还说“弥药王的王宫”在甘州与额济纳之 间 ,因此有“北方弥药”之说 ⑩。这一点汉文材料也可印证 ,汉文文献中出现的“弥娥山”、λϖ“弥 鹅泊”、λω“弥娥城”、λξ“弥娥州”λψ等 ,都在碛南居延海与贺兰山近侧 。这一带应是“弥药”人的 早期居地 。由于漠北部落 (柔然 、突厥等) 的势力不断南逼 ,可能有一部分弥药人南下 ,越过青 海湖 ,来到了四川西北部的深山大谷中定居下来 ,建立了“弥罗国”,藏文称之为“密纳克 (mi nak) ”。后来 ,由于党项的强大 ,于是 “, 弥药”人象宕昌 、白兰人一样也加入了党项部落联盟 。
·15 ·
源自文库
这一支从北方南下的“弥药”是什么人呢 ? 我认为 ,他们是党项族内的拓跋部 。党项拓跋部出 自河西鲜卑的秃发氏 λζ ,他们都知道自己是从河西来的 ,因此 ,又有许多地方将党项拓跋氏称 之为“河西人”,明代《华夷译语》就将“密纳克 (弥药 mi - nak) ”译作“河西”λ{ 。
《西域图》还给我们提供了“弥药”(弥罗) 人的发式 、服饰等珍贵资料 。据《西域图》文字记 录 ,弥药王的发式是“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侍从的发式是“发余垂独辫”。这对于我们理解 西夏的“秃发”有很大的帮助 。西夏元昊时推行“秃发令”λ| ,意在发扬鲜卑旧俗 “, 秃发”即“髡 发”,即将周围的头发剃光 、留顶发之大部分 ,垂辫于后 ,这是鲜卑人发式的特点 (乌桓 、契丹 、女 真皆如此) ,故文献中又称拓跋鲜卑为“索头”、“索虏”“, 索”即辫发 。这里“余发垂双辫”和“垂 独辫”恐怕就是“髡发”的写真 ,与羌人的“披发”相距甚远 ,弥药人的服饰是 ,王衣“皮裘”,着“玄 革华”“, 解衤任”,侍从则“朱裘玄革华”。“解衤任”是东胡族与西羌族共有的特点 ,如契丹 、 、奚 、渤海等 族都是“髡发左衤任”λ} ,与弥药人相同 。
“发余垂独辫”都是属于“辫发”,不是羌人“披发”之式 。前证“弭药”并非指党项 ,而是指 “拓跋”,此处又得 :弭药人”之发式为“辫发”,再证“弭药 (弥罗) 国”当即拓跋国 ,亦即拓跋人领 导的党项国 ,故又称之为“弥药国”。如此证可以成立 ,则《西域图》中的“弥罗国”国王当即《旧 唐书·党项传》中的“拓跋赤辞”。又据《贤者喜宴》记载 ,松赞干布曾娶弭药王之女洁莫尊为妃 , 称为“茹雍妃”µϖ 。此妃曾在拉萨建造过卡查寺 ,很明显 ,这个“弭药王”当为《西图域》中的“弥 罗国王”,也就是“拓跋赤辞”µω。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版)
2000 年第 1 期 (总第 43 期)
关于弥罗国 、弥药 、河西党项及唐古诸问题的考辨
汤开建
一 、弥罗国
阎立本《西域图》中在附国嘉良夷之旁记录一国名为“弥罗国”,戴表元的文字表述是 : 一王皮韬小髻 ,余发垂双辫如缕 ,皮裘玄革华解衤任交手按膝 。一奴皮韬 ,发余垂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