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构成要素及组合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要素所组成。 节点 点是最基本的空间结构因素,是线状地物和面状地物的最 基本组成元素。 有明确的位置、有大小和形状、集聚性、节点内部有明确 的功能区,有数量和质量的概念。起主导作用。 适合以点状模式来表达的地物有:城市、集镇、聚落、工 矿点、风景区、旅游点等。
(2)下过渡区域。
其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其衰落向下的原因,可能由于初级 资源的消耗,产业部门的老化,以及缺乏某些成长机制的传递,放弃原有的工业部门,与 核心区域的联系不紧密。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核心-边缘理论对于经济发展与空间结构的变化都具有较高的解释价 值,对区域规划师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所以该理论建立以后,许许多多 的城市规划师、区域规划师和区域经济学者都力图把该理论运用到实践 中去。现在来看,在处理如下几个关系方面都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三)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作用(回流效应)
—规模效应、集聚经济效应
2、扩散作用(涓滴效应)
—极化中心带动和促进作用、外溢作用
两点说明: 增长极的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是同时并存的复合过程 极化作用和扩散作用其作用力的大小不等
三、核心-边缘理论
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 成彼此联系;又由极不平衡发展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 的区域系统。
3、工业化成熟阶段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
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由简单的中心—外围结构 逐渐转变为多中心结构 。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城市 等级结构形成,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
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 2、工业化初期阶段
开始拥有单个强有力的中心。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25%之间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四、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二)点-轴开发模式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 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 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 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 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
轴线及其网络
轴线,由点状要素组成。有固定的起点和终点、有长度和方 向,有一定的质量和标准,有密度的概念。
其中,交通线路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它是空间经济活动的 基础和空间经济活动横向扩展的先决条件。
可以抽象为线状要素的地物主要有:交通运输线,包括高速 公路、各种等级公路、铁路、航道、管道、运河和大型水渠等 。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1、核心区域
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 ,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可以分为两类:
(1)上源自文库度区域。
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 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用 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网络,多条轴线组合即构成网络。区域网络主要形态有放射 状、扇形、轴带形、过境网络、环状——一字形网络。起联结 作用。
域面 即经济腹地(节点影响与辐射所及的地域范围)。是节点 和轴线存在的空间基础,具有确定的空间范围。起基础作用。
面状要素的主要特征有:
(1)面状要素的形式特征主要是其面积大小的可测性。
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 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 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 、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 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 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简介
2020/12/12
**
[3]陆玉麒.区域发展中的空间结构研究[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目录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二、增长极理论 三、核心-边缘理论 四、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五、圈层结构理论
一、区域空间结构概述
1、空间结构概念 广义概念 广义即地域结构,指区域系统内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 化政治等方面的物质空间实体的空间关系的总称。包括区域自 然空间结构、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狭义概念 狭义指人类经济活动作用于一定地域范围所形成的组织形 式,即区域社会经济空间结构。
(2)界限的非规则性和不确定性。
(3)类型的多样性。
域面的发展水平主要受节点和网络要素的发展水平的制约 。
适合表达为面状的地物主要有:经济区、文化区等各种类型 分区,国家、各级行政区域,规划的城市平面,大洋、海、大湖 、平原等。
空间结构要素的组合模式
二、增长极理论
(一)增长极的提出: 法国 佩鲁(F.Perroux)“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 ,它以不同测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 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二)增长极概念的明确: 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对增长极的研究主要沿着部门增 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线 展开。 增长极理论强调经济结构的优化,着重发展推动型工业; 也强调经济地域空间的优化,以发展中心带动整个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