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增长极(growth pole)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普劳克斯(F.Perroux)提出的。

普劳克斯的增长极概念是一个纯经济概念,与地域空间系统无关的概念。

普劳克斯把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①作为计划内容的经济空间;②作为受力场的经济空间;③作为均质整体的经济空间。其中第二类型的经济空间是增长极的出发点。这类空间“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他中心的场相互交汇”。

普劳克斯认为,一个推动型企业的出现将导致一整群企业销售规模的增长。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J.Boudeville)在1957年和其他许多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了“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

布德维尔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 1966年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增长极包含了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便具有“推动”与“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思。

布德维尔的增长中心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提出了投资应该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的观点。从60年代起,人们对增

长极的研究也自然就沿着部门增长极(推动型产业)和空间增长中心(集聚空间)两条主线展开。

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领头产业或带头产业,自然也是主导产业。它在区域经济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这种产业通常应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是指产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消费者相应收入相对变动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能有全国性的甚至是国际性的销售市场。产品的市场范围与产品的性质密切相关。空间分布集中倾向愈强的生产,其产品的市场范围愈广。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会产生正负影响效果。

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是极化作用的结果。这种负效果被称为极化效果。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在研究极化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回流效应”。

增长极对周围地区产生的正效果是扩散作用的结果。扩散作用是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和消费水平,引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这种正效果被称为扩散效果。赫希曼在研究均衡发展理论时,把这一过程称为“涓滴效应”,也有人形象地把这一效果称为“波及效果”。

为什么推动型产业在某一地点出现后,会产生极化作用?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第一是规模经济效应。由于推动型产业的快速增长,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导致生产成本逐渐下降,从而使产品价格下降,进而诱导相关产业进一步得到扩张,并且向核心地区集中,增强核心地区的竞争能力。

第二是聚集经济效应。不论是相同的生产部门在某一地点的聚集,还是不同类型的生产部门在同一地点的聚集,都能产生相当的经济效益。这是因为:①生产的聚集,能引起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长又会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相应的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增长。②生产的聚集,将引发科技人才、科技信息的汇集,利于区域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能力。③生产的聚集,势必使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如金融业、保险业、运输业、商业、供电业、邮政业、电讯业、教育业、文化事业、娱乐业等也在聚集地区发展,各行业、各部门可以共同使用公共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既可以减少各单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费用,又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设施的利用效率。④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聚集,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发展联合化生产。

⑤各种经济部门、各种产业在同一地区的聚集,有利于劳动力平衡,有利于社会就业和社区建设。

扩散作用是与极化作用同时存在但作用方向相反的另一种地域变化过程。它的表现是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作用所以能够发生,是由于:

第一,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第二,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第三,政府的调节。

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一)极化方式

极化是外围向中心的移动过程,形式多种多样。从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是全国性的,也可以只是地方性的。有些增长极所处的区位条件较差,产生的推动作用亦较小,因此其吸引力和辐射力所能波及的地域范围就比较有限,往往只具有区域性或地方性的意义。

从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来看,一个区域可能只有一个极化中心,为单极吸引方式;一个区域也可以出现多个极化中心,形成多极吸引方式。

从极化现象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也有多种形式。有向心式极化,即周围区域向极化中心的极化过程;有等级极化,即基层小节点,向区域次级增长极极化,

而次级增长极又向首级增长极极化;有波状圈层式极化,即极化现象是围绕极化中心向外作波状圈层式展开。(图8-1)。

(二)扩散方式

扩散也有多种多样:

从扩散影响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如果把香港看成是一个强大的增长极,它是世界性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运输中心,香港城市辐射能力波及到全国各地,香港可称之为影响全国的一个扩散中心。

从区域扩散中心的数量来看,它与极化中心数量是相对应的。在一个区域中,可能只有一个中心扩散,为单核辐射方式;也可以有几个扩散中心,存在多极扩散,形成多极辐射方式。

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来看,同样有多种方式。对应于极化方式,同样有核心辐射扩散,即由极化中心向四周扩散,主要发生于中心城市向近郊或近邻地区扩散;有等级扩散,即按照增长中心的等级层次,由高级到低级逐渐进行辐射,在这种扩散方式中,与极化中心的距离因素将退为次要的地位;有波状圈层扩散方式,即由极化中心向外围逐步辐射,此时距离因素将明显发挥作用;跳跃式扩散方式,即极化中心的对外辐射,不受中心的等级层次和距离的影响,直接由高等级中心向低层次的中心或区域辐射(图8-2)。

与极化方式相类似,在一个区域内可能同时存在着多种扩散方式,即既有核心扩散,又同时有等级扩散、波状圈层式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几种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