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集群研究基地:促进江苏智能制造 生态体系发展研究
江苏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路径研究
同不足ꎬ制造资源共享水平不足ꎬ集群内企业间的联
系松散ꎬ区域协作不畅通ꎬ龙头企业牵引上下游产业
力度较弱ꎮ
3 4 集群公共服务下沉不到位
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在中小企业和政府之间发挥
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足ꎬ 组织共治、 资源共用、 利益共
享、合作共赢的治理体系仍需要完善ꎬ公共服务的精
核心环节申请专利ꎬ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
好、竞争能力强的知识产权ꎮ 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或牵
头制定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ꎬ将创新成果和专利转
化为标准ꎮ
4 4 加速数字化转型ꎬ构建集群发展数据底座
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
行动ꎬ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ꎬ布局网络、算力ꎬ加快
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ꎮ 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ꎬ支持
是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织形式ꎬ是产业
链供应链重要的组成单元ꎬ在推进产业合作、产学研协
国家
同创新、提高产业组织效率、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实现
高水平自立自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 ꎮ
1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现状分析
1 1 国外集群培育经验
为了促进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ꎬ许多国家都在大
86%ꎬ主导产业支柱作用日益显著ꎬ已形成一定的规
模优势ꎮ 2023 年以来ꎬ多地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
集群的文件不断印发ꎮ 江苏、广东、四川、陕西、上海
等地陆续出台了促进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
政策ꎬ对产业导向、培育数量、认定标准、培育模式等
制定了明确的规划 [6] ꎮ 在产业导向上ꎬ江苏提出重点
支持主导产业属于“1650” 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集群ꎮ
物流大数据等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ꎮ “ 全面” 是指在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江苏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的综合性创新性机构,成立于2002年,是江苏省首个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机构,也是江苏省产业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要力量之一。
研究院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提升江苏省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研究院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立足于江苏省的产业需求,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为江苏省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研究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其中包括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级人才,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作为顾问。
研究院设立了多个研究所,涵盖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工程、装备制造等多个领域。
研究院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为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研究院注重产学研结合,与高校、企业密切合作,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项目。
研究院还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通过产学研的深度合作和技术转移,研究院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推动了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研究院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研究院制定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体系,建立了技术创新平台和实验基地,为科研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条件。
研究院还定期举办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提升科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未来,研究院将继续发挥自身的科研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研发,助力江苏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院将加大与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力度,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江苏省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研究院还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管理水平,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项目落户,为江苏省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推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作者:于会娟韩立民来源:《经济》2024年第08期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具备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代表海洋经济发展方向,也是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我国以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水淡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开发等为主要内容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发展历程较短、部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在海洋经济中的占比仍较低,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步伐较为缓慢,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显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旨在通过融合发展和集群建设高效整合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约束,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能级。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产业空间集聚,产业融合集群突破了要素资源简单堆砌的范畴,强调不同产业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以及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有利于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
建议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为牵引,以加快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培育壮大为重点,以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积极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进一步增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引领力。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践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
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部门陆续公布了国家级战略性新興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系列集群名单。
各省(区、市)亦发挥区域特色优势,打造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密集而活跃的场所。
“十四五”以来,沿海省(区、市)以链条化、集群化、园区化为方向,优化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引导具有密切经济技术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特定地理空间上集聚,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集约高效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集群竞争优势初步显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06.26•【字号】苏政办规〔2023〕8号•【施行日期】2023.07.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运行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苏政办规〔2023〕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修订后的《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6月26日关于支持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和推动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产研院)改革发展,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省产研院独立法人性质的专业研究所、产业重大技术创新项目公司使用财政资金取得的科技成果,不涉及影响国家安全、国防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等事关国家利益和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归相应院所、公司所有;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依法依规自行处置,不需履行相关报批手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主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对于职务科技成果,省产研院可按规定赋予完成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鼓励国内外科技成果到省产研院进行二次开发、转移转化,省科技计划项目或专项资金建立专门渠道给予优先支持。
省产研院及专业研究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并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形式给予个人奖励时,获奖人可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取得按股份、出资比例分红或转让股权、出资比例所得收入时,按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和建设指南
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和建设指南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培育与建设指南一、引言江苏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积极推动智能制造的发展,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
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宿迁市位于江苏省中北部,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产业升级的趋势,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按一定产业类型集聚的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群体。
宿迁市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协同发展和产业链衔接的机制。
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人才短缺和落后的管理水平也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有必要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解决方案和提出政策建议,促进其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1.2 研究目的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经济枢纽城市,产业集群发展一直是该市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进行研究,挖掘现存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推动宿迁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如何激发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潜力,提出可行性建议,为宿迁市未来经济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通过深入分析宿迁市产业集群的状况和问题,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参考,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宿迁市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当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双赢的局面。
1.3 研究意义宿迁市作为江苏省重要的产业基地和经济增长极,产业集群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深入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意义重大而深远。
首先,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通过深入剖析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问题诊断,可以为地方政府制定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其次,研究宿迁市产业集群发展问题可以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和合作。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06•【字号】苏政发〔2023〕104号•【施行日期】2023.1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苏政发〔2023〕10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未来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具备重大引领和变革作用。
为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积极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原始创新和颠覆性创新,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扩大高水平国内国际合作,着力培育创新策源、转化孵化、应用牵引、生态营造的产业链条,打造自主可控、系统完备、先进安全的“10+X”未来产业体系,构筑江苏新型工业化竞争新优势,为全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提供新的产业支柱。
(二)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设10个未来产业(技术)研究院、未来技术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引育50个未来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涌现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应用场景和重点企业,南京、苏州率先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重点领域、关键产业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加快培育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新型储能、细胞和基因技术、合成生物、通用智能、虚拟现实、前沿新材料、零碳负碳(碳捕集利用及封存)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深地空天、类人机器人、先进核能等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初步形成“10+X”未来产业体系。
江苏产业特色研究报告
江苏产业特色研究报告江苏产业特色研究报告1. 引言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本报告旨在研究江苏省的产业特色,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江苏的产业结构江苏省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多个领域。
根据数据统计,制造业是江苏省最主要的产业,占GDP的比重超过50%,对江苏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服务业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江苏经济的新引擎。
农业虽然对江苏经济的贡献相对较小,但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江苏产业的特色3.1 制造业特色江苏省的制造业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
尤其是苏州、南京、无锡等城市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科技产业中心。
这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带动了江苏省经济的持续增长,也为江苏省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3.2 服务业特色江苏省的服务业以金融、物流、旅游等行业为主导。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江苏省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市场潜力和消费能力也大幅增长。
金融业在江苏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银行、券商还是保险等领域,都有着强大的发展潜力。
物流业也在江苏发展迅速,南京、苏州等城市的交通便利性和产业基础成为物流产业的重要支撑。
此外,江苏省还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苏州的园林、南京的历史文化遗址等,吸引了大量游客。
3.3 农业特色江苏省的农业以水稻、蔬菜、水果等为主导。
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江苏的农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国内外。
江苏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高效农业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4. 江苏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影响江苏省的产业特色使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的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江苏省的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并带来了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推动了消费升级和需求结构的优化。
农业的稳定发展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还为中国乃至世界提供了优质的农产品。
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经济研究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李 佩,张 精(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南京 221132)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
经济要想高质量发展,就需要通过提升制造业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
目前,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标志性技术,不但自身呈现高速增长的势头,而且能够为其他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发展“智能+”,充分激发人工智能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潜能,实现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是推动中国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在分析我国制造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阐述了拓展“智能+”的独特优劣势,最后提出了在智能化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智能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经济效益;数字经济0 引言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难等等。
同时,制造业的传统管理办法和生产模式也适应不了市场的快速变化。
人工智能是继互联网之后最打破传统的技术革命,为制造业由量到质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契合点。
制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具有很多优势,不仅能将员工从繁杂的体力劳动中解救出来,同时还能取代人类进行部分脑力劳动,将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进行推广和传承。
例如,对工厂的熟练工进行大数据分析,让其经验实现标准化、显性化以及软件化,从而达到人类技能高效使用的目的。
除了这些,人工智能系统还可以对售后、用户评价及潜在用户等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帮助企业决策者准确了解客户的需要、预测未来销售情况,最终更好地完成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能够迅速地完成资源的分配、掌握产品的销售动态,这样能更大程度降低产品的研发成本。
1 我国制造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1.1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指标上我国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2018年,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仅有2万多美元/人,但制造业先进国家,如美、日、德的这一指标是我国的3倍;我国制造业研究费用的投入和研发产出整体上还属于中下水平,整个行业呈现以下特征:研发投入资金占比不高、企业生产专利少、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价格优势被削弱。
2024江苏省事业编考试真题
选择题:在江苏省的行政管理体制中,下列哪项职责不属于省级人民政府的职权范围?A. 制定地方性法规B. 管理全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C. 审批县级行政区划的设立、撤销(正确答案)D. 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江苏省在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方面,重点支持哪个领域的创新与发展?A. 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B.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C.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正确答案)D.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下列哪项不是江苏省“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发展目标?A.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B. 实现全省所有县市通高铁C. 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D. 成为全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正确答案)关于江苏省的生态文明建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江苏省积极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B. 江苏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C. 江苏省所有城市均已达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标准(正确答案)D. 江苏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江苏省在推进乡村振兴方面,重点实施了哪项战略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A.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B. “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C. 乡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战略(正确答案)D.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下列哪项不是江苏省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采取的措施?A. 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待遇B. 推进高等教育普及化,扩大招生规模C. 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D. 限制民办教育发展(正确答案)江苏省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重点支持哪类群体?A. 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正确答案)B. 仅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C. 仅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D. 仅支持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关于江苏省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江苏省已实现全省医疗资源共享,所有医院水平相同B. 江苏省重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正确答案)C. 江苏省已取消所有公立医院,全面实行私有化D. 江苏省医疗保险仅覆盖城镇居民,不包括农村居民江苏省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不包括:A. 江苏文化艺术节B. 江南水乡文化旅游节C. 国际动漫节(正确答案,此选项为虚构,用于干扰)D. 江苏省书香阅读节。
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
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提升策略江苏省作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的省份之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智能制造的兴起,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围绕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提升策略展开分析。
1. 基本情况江苏是我国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之一,拥有南京、苏州、常州等城市的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区,在全国乃至全球集成电路产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
据统计,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全国比重较高,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2. 产业布局江苏省的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在南京、苏州和常州等地,形成了一定的集聚效应。
南京市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的集成电路企业,苏州市则是中国IC设计产业的重要基地,而常州市则在传感器及其封装测试领域拥有一定的优势。
3. 技术水平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水平整体较高,具备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南京、苏州等地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不断推动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4. 产业链完善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的产业链较为完善,涵盖了IC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等多个环节。
还形成了与上下游产业的良好配合,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
5. 面临的挑战尽管江苏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较好,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还不够紧密,产业生态环境亟待优化。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集成电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对技术创新、企业培育、产业园区建设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
2. 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与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3. 培育龙头企业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精准施策,加大力度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企业,打造品牌效应和国际影响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公布日期】2018.11.09
•【字号】苏工信装备〔2018〕33号
•【施行日期】2018.11.09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其他规定
正文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关于印发《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
的通知
苏工信装备〔2018〕33号
各设区市经信委,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经信委(局):
为进一步推动全省智能制造发展,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建设智能制造生态体系,稳步提升江苏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现将《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附件: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区培育实施方案(试行)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8年11月9日。
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
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实践探索与政策取向作者:陆岳新张晓霞周统建胡纵宇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24年第05期摘要:科教融汇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的关键环节,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通过调研发现,当前江苏科教融汇发展在内涵建设、协同创新、人才建设、人才培养及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与成效,但还存在系统集成不够、协同路径不畅、评价考核不到位等突出矛盾与问题。
建议加强省级统筹,构筑创新平台,深化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改革等,探索形成江苏教育、科技和人才“三个强省”一体建设的新思路和新路径。
关键词:科教融汇;省域;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5-0019-06科教融汇是指社会的教育、科技、人才通过相互协同、相互作用和相互赋能,融合形成一体化、高效能的科技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共同体的过程。
推进科教融汇,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江苏省域推进科教融汇工作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顶层设计有待进一步加强、协同路径有待进一步畅通、评价考核有待进一步健全等问题。
新形势下推进科教融汇高质量发展,重在加强省级统筹,强化任务驱动,推进系统集成,激发主体活力,加快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新机制。
一、省域推进科教融汇的现状与经验近年来,江苏省域在推进高质量科教资源集聚、建设高水平科技团队、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和探索科教融汇新机制等方面积极探索,成效显著。
(一)加强内涵建设,优质科教资源加速集聚全省现有普通高校169所(含独立学院22所),数量位居全国第一①。
其中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20所。
2021年江苏省政府出台《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明确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学科专业的目标任务。
江苏省教育厅发布《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支持高校转型发展。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江苏未来发展,积极增设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一批新兴及交叉学科专业,初步形成了覆盖所有学科门类、基本契合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8.10•【字号】苏政办发〔2021〕44号•【施行日期】2021.08.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苏政办发〔2021〕44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8月10日江苏省“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为抢抓数字时代发展新机遇,激发数字经济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强省建设,根据《“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意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出台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举措,推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数字经济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经济社会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成为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数字产业化基础扎实。
数字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围绕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重点领域,加强核心技术研发部署,深入实施省产业前瞻与关键核心技术等重点研发计划,持续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昆仑”超级计算机达到国际顶尖水平,未来网络试验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江苏,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科技力量布局,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
数字产业规模不断提升,202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业务收入2.87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1.08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速分别达9.54%、8.87%,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兴产业规模和增速领跑全国。
新时代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问题分析
0引言新一轮的产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产业协同创新不断突破地域和组织的界限,传统的创新模式被打破,创新流程和方式的新规则和新秩序正在建立。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深度结合,充满活力的平台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孕育成形。
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是促进江苏区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其在国内外竞争力的关键路径。
江苏区域产业创新的主方向是协同创新,各级政府和各产业部门越来越重视协同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本文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江苏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和影响要素以及产业协同的创新机制,为带动产业加速转型、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促进产业模式创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有益参考。
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1.1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综述(1)协同创新的内涵。
对于协同创新的内涵、协同创新的效果,HAKEN [1]指出要实现1+1>2的协同效果,产业内部之间应通过互动完成系统内部的有序状态。
GREER 等[2]提出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基础是企业之间相互关联的组合能力。
在SERRANO [3]研究的基础上,谢婕[4]对协同创新的内涵进行完善和深入研究,指出跨区域的整合和多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主要特征,协同创新由互动维度和整合维度构成。
DAVIS 等[5]提出协同创新是协同的相关理论在创新区域的应用和延伸,其核心模式和组织关系是绩效提升和相关知识的增值。
(2)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实证研究。
ROWLEY 等[6]研究网络结构和主体关联对不同产业的影响,重点分析不同联系度占主导地位的网络、产业和绩效之间的关系。
MEAGHER 等[7]对德国23个创新网络、600个网络成员进行实证调研。
CAPALDO [8]提出创新能力和网路强弱关联的新框架模型。
国内,邵云飞等[9]运用复杂网络仿真方法对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企业不同的技术学习策略对技术学习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周志刚等[10]研究企业创新网络中跨组织知识共享行为的演化博弈。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3.11.15•【字号】苏政办发〔2023〕45号•【施行日期】2023.11.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23〕45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年11月15日江苏省加强基础研究行动方案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
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持续发展,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前移。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基础研究取得长足进步,标志性成果不断涌现,但仍存在基础研究投入不足、顶尖科学家和高水平团队较少、重大原创成果缺乏、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完善等突出问题。
为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大幅提升我省自主创新策源能力,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根基,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重大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统筹推进,坚持前沿引领和重点跨越有效贯通,以重大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主线,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构建基础研究骨干网络,增进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着力塑造拔尖人才牵引、重大任务带动、基础平台支撑、包容生态滋养的建制化优势,努力成为我国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和前沿科技突破先导区。
加强基础研究工作,需要注重遵循规律,把握大科学时代特征,鼓励科学家自由探索、大胆假设、认真求证,组织开展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赋能科学研究,推动科研范式变革。
江苏科技创新八大工程
江苏科技创新八大工程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
在不断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江苏省也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江苏省提出了“江苏科技创新八大工程”的战略,从多个方面推进科技创新,为江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一、创新驱动为加快科技创新发展,江苏省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战略。
江苏省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同时,江苏省还将鼓励企业加强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二、科技服务江苏省将提供精细化科技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江苏省将打造科技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支持、科技成果应用转化等服务。
同时,江苏省还将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结构和能力。
三、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将建设一系列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
这些平台包括高技术孵化器、高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
江苏省将通过建设这些平台,推动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
四、集聚创新资源江苏省将集聚创新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
江苏省将通过加强各类科技园区的建设,建设创新型城市,打造创新中心,集聚优秀科技人才和资源。
通过引导科技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领域倾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五、科技成果转化江苏省将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促进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和应用转化。
江苏省将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结合,建立科技成果转移和运营平台,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支持和保障。
六、突破技术关键江苏省将加强技术创新,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可以通过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科研机构、企业合作等多种形式,为江苏省在关键领域取得技术领先地位提供支持。
七、产学研深度融合江苏省将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通过加强产学研联合,打通研发和生产整个环节,从而提高研发效率,加速产品上市,促进产业发展。
八、创新文化江苏省将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培育创新精神。
江苏省将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激发创新活力,鼓励企业和个人勇于创新。
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
2024年第4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作者简介:梅志敏(1994-),女,汉族,江苏如皋人,硕士研究生,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政策研究㊂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建设路径与对策研究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梅志敏(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0)摘㊀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 发展高科技㊁实现产业化 的重要载体,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㊂然而,现有高新区的布局和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高企㊁研发机构㊁人才㊁专利等创新要素主要往经济发达地区园区集聚㊂本文通过对江苏高新区建设的基础和现状分析,以江苏省相对欠发达的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集聚资源创新发展高新区为出发点,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关键时期苏北地区布局建设高新区的机遇和挑战,研究提出促进江苏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新思路和有针对性㊁可操作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欠发达地区;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中图分类号:F2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oi:10.19311/ki.1672-3198.2024.04.0010㊀引言‘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 2020 7号)明确提出, 将国家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江苏省委㊁省政府也明确将 争当表率㊁争作示范㊁走在前列 作为总纲领总要求,以高新区为重点打造一流产业创新载体㊂同时,江苏现有高新区的布局和发展存在区域不均衡问题,更多分布在苏南和苏中经济发达地区,高企㊁研发机构㊁人才㊁专利等创新要素也主要往经济发达地区园区集聚㊂而以苏北地区为代表的江苏经济相对欠发达区域正进入 四化同步 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通过增加高新区布局㊁加强高新区建设获得科技资源倾斜支撑㊂1㊀江苏省高新区发展现状1.1㊀整体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近年来,江苏大力推进全省高新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㊂一是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平稳增长㊂2020年全省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5万家,同比增长43.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8.8%,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1.5%㊂二是投资增速快速回升㊂全省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超万亿元,同比增长12.7%,比上年同期提高9.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额达4571.5亿元,同比增长18.4%㊂三是科技创新产出水平不断提升㊂全省高新区发明专利申请量84698件,有效发明专利129140件,同比增长15.1%,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㊂四是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励数量再创新高㊂全省高新区获得2020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107项,占全省的39%,其中一等奖15项,占全省的1/3;高新区内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获省企业技术创新奖㊁聚和新材料等3家企业获省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㊂1.2㊀相对欠发达区域发展步伐加快迈进江苏省各区域高新区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苏南地区各项指标领先优势明显,集聚9家国家高新区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全国跨区域自创区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和推进科技强省建设的主阵地㊂ 十三五 期间,江苏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面向城市群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率先出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率先探索跨区域集群化发展新路径 苏南设区市㊁园区强强联手㊁共谋发展,南京携手镇江共建G312产业创新走廊;苏锡常3家高新区率先探索建立政务服务一体化机制;76项跨市域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推进㊂2020年,苏南自创区研发投入强度达3.3%,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㊂从各指标数据来看,尽管苏北等相对欠发达区域的高新区和苏南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但我们也要看到,苏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㊁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发展步伐也在加快迈进,稳步提升㊂从省级层面看,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一体化发展成为显著特征,区域互补㊁跨江融合㊁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苏中苏北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提高到43.2%㊂㊃1㊃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2024年第4期2㊀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2.1㊀苏北地区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挑战2.1.1㊀新兴产业规模不大,科技资源支撑不足近年来,苏北地区创新资源逐步集聚,但其引领支撑作用仍显不足㊂从创新平台和创业载体来看,省级以上研发机构和孵化器数量较少,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技术转移中介(代理)机构㊁投资机构等载体作用有限㊂从创新型企业来看,苏北高新技术企业相对苏南地区较少,缺乏大的产业集聚规模,产品配套能力不强,在创新主体培育和龙头骨干企业招引方面还有很大潜力㊂从科技人才来看,苏北地区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新材料㊁高端装备㊁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人才不足,人才吸引能力和企业人才集聚效应还有待进一步加强㊂从科技金融来看,苏北高新区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政府资助㊁发行股票和债券㊁风投/创投资金力度较小,科技金融服务能力亟待加强㊂2.1.2㊀高层次人才匮乏,自主研发能力薄弱苏北地区高层次人才较为匮乏,截至2019年底,全省共建有院士工作站347家,引进两院院士351名,集聚院士团队2796人㊂从地区分布来看,苏州㊁无锡㊁南京建设的院士工作站数量位居全省前3名,分别是54家㊁52家㊁45家,而苏北地区徐州和盐城最多,分别为27家和21家,连云港㊁宿迁㊁淮安则分别是9家㊁7家㊁6家,苏北共有70家,仅占全省的20.17%㊂从高新区的专利数据来看,苏北地区高新区2020年的专利申请量仅有苏南地区的13.7%,发明专利申请量仅有苏南的13.4%,与江苏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㊂总体来看,苏北缺少处于行业科技前沿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科研机构,主导产业相关企业在关键领域掌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部分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意识淡薄,企业转型发展意愿不足,新工艺㊁新技术㊁新产品投入少,研发能力及生产技术落后,需要提前布局实现更多 从0到1 的原始性㊁原创性成果和底层技术创新突破㊂2.1.3㊀产学研合作渠道有限,科创与产业融合度不够苏北地区企业面临生存环境压力㊁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竞争等诸多挑战,创新发展意识需不断加强,寻求与高校或研发机构的稳定合作关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㊂在产学研合作形式上,当前苏北高新区主要以联合承担科技项目㊁共建研发机构或平台,以及委托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为主,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和共建科技孵化载体/平台/基地方面较为薄弱㊂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目前通过征询合作单位㊁参加科技成果交易/展览/交流会㊁熟人介绍㊁主动宣传和网络搜索等方式寻求合作,但在中介服务机构㊁产学研合作平台等中间渠道建设方面存在较大不足,专业机构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在科技成果转化中未发挥主要作用㊂2.2㊀苏北地区高新区发展面临的机遇2.2.1㊀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江苏省加强系统谋划,充分发挥交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大力推进交通强省建设㊂铁路㊁机场㊁航道㊁过江通道㊁重大水利和能源设施等加快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北沿江㊁盐泰锡常宜等高铁有力推进,苏北五市全面迈入高铁时代;徐州国际陆港㊁淮安空港㊁连云港海港联动发展,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国际物流体系,基本建成 轨道上的江苏 ,让全省物流运输更加畅通高效㊁人民群众出行更为便捷舒畅;徐州等中心城市能级进一步提升,日益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区域互补㊁跨江融合㊁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㊂2.2.2㊀南北联动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江苏省实施南北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㊁大力促进省域一体化㊂自2006年明确提出 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 以来,江苏将以共建产业园区为重点的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打造成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㊁打通省内南北连接通道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㊂截至2021年底,苏北五市已有45家产业合作园,基本实现苏北地区及苏中苏北接合部经济薄弱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以平均每年15%的增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㊂近年来,江苏省大力促进区域协调联动,更高质量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互补㊁跨江融合㊁南北联动发展成效明显㊂在新的起点上,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强调, 创新完善南北发展帮扶合作机制,支持苏南苏中苏北围绕全产业链分工协作㊁优势互补㊁协同发展 ㊂2022年3月,‘关于深化南北结对帮扶合作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全面开启新一轮南北结对帮扶合作㊂3㊀促进江苏省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路径与对策建议3.1㊀强化省级层面部署支持,一体化谋划推进苏北高质量发展加大省级层面统筹推进力度,打破市域概念,统筹考虑苏北地区产业布局,明确苏北各市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推动苏北地区重点产业做大做强,以高质量的产业项目,带动苏北整体发展㊂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出台新一轮支持苏北振兴发展和推动苏北地区高新区建设的政策意见,优化差别化支持政策和挂钩帮扶政策,制定省内产业转移支持政策,打通互惠互利的合作路径㊂㊃2㊃2024年第4期现代商贸工业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3.2㊀抢抓区域合作机遇,推动区域联动发展3.2.1㊀探索南北合作新路径江苏南北帮扶共建产业合作园区的政策创新与具体实践,已成为江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创新举措和亮点品牌㊂截至2021年底,苏北五市已有45家产业合作园,基本实现苏北地区及苏中苏北接合部经济薄弱地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全覆盖,以平均每年15%的增速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㊂在新的起点上,苏北地区积极探索南北合作新路径,坚持 共建共享㊁优势互补㊁合作共赢㊁平等协商㊁权责一致 的原则,依托苏南优势产业资源,立足现状产业基础,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做长做精产业链,推动区域协同联动㊁错位互补发展,有力推进高新区建设和发展㊂3.2.2㊀把握长三角推进高质量一体化契机主动接轨上海,深化长三角地区全方位㊁多领域㊁高层次合作㊂加大创新开发合作力度,深化区域创新合作交流,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的重组,吸引一批条件成熟的优质科技成果到苏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进行产业化㊂主动对接全省产业布局调整,融入长三角协作分工,进一步发挥优势,增创特色,找准苏北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争得一席之地㊂3.2.3㊀主动对接融入 一带一路积极把握 一带一路 建设机遇,牢牢稳住外贸基本盘,推动苏北高新区在贸易总量提升㊁出口结构优化㊁国际市场拓展㊁数字贸易发展等方面加快提升㊂加强苏北地区与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交流合作,以友城为依托,扩大交流合作范围,在更广领域促进人才㊁技术㊁信息㊁资金等方面交流㊂加快园区转型升级㊁创新发展步伐,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布局,加速园区产品㊁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产品竞争力,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扩大对外贸易范围和规模,提升苏北园区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㊂3.3㊀优化战略产业布局,构建新型现代产业体系针对苏北地区产业结构 同质化 低度化 现象严重问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集团化㊁国际化㊁高端化发展步伐,把传统产业链 做粗 做长 ;通过技术研发㊁资金保障㊁政策倾斜㊁市场培育等手段,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把苏北高新区新兴产业 做大 做响 ㊂持续做强区域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苏北既有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在培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上迈出更大步伐,提升本土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㊂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做出特色㊁打响品牌㊂3.4㊀打通产业链创新链,打造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结合苏北各高新区重点产业规划,协调企业㊁高校㊁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在园区共同建设一批高水平㊁专业化的众创空间和孵化器,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加速器及众创空间建设,引入专业运营机构,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研发资源及上下游产业资源开放共享㊂大力发展苏北高新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域技术交易市场,以需求为导向,吸引科技成果在高新区落地㊂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团队,打造与特色专业园区发展相适应的优质中介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㊂持续优化支持苏北地区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技术研发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㊁创新平台建设等创新政策,综合运用无偿资助㊁风险补偿㊁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加快形成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㊂制定返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在外就业创业人员返回苏北创业,完善创业担保贷款㊁创业财政补贴等政策,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降低创业门槛和成本㊂发挥好现有产业基金作用,精准发力,深化基金与产业对接,支持重点产业发展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及江苏省㊁宿迁市创业投资基金项目,充分发挥 苏科贷 苏科投 的金融优势㊂主动吸收利用外部资源,探索成立面向高新区的创业投资基金,以资本为纽带,引导社会资本与高新区企业紧密对接,牵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生根,服务招商引资大局㊂参考文献[1]程郁,陈雪.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 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J].中国软科学,2013(11):26-39. [2]周姣,赵敏.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08(10):1-6.[3]刘瑞明,赵仁杰.国家高新区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吗? 基于双重差分方法的验证[J].管理世界,2015,(8):9.[4]刘斌,王红兵.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国家高新区的功能定位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7,35(5):5.[5]刘继红.江苏高新区转型发展的动因与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5):6.[6]杨静,马永浩.江苏省高新区创新发展能力分析及评价体系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7,(33):3.[7]陈建清,陈霖,郑江淮,等.江苏高新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J].唯实,2018,(2):5.[8]胡哲力,顾乃华.高新区建设与制造业技术创新 基于区域异质性视角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 44(1):55-72.[9]任浩,欧阳娟,唐开翼,等.产业园区实现高经济绩效与高创新绩效的持续发展路径 一项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40(5):11.[10]李荣.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差异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8.㊃3㊃。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0.12.19•【字号】苏政办发〔2020〕82号•【施行日期】2020.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产业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通知苏政办发〔2020〕8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0年12月19日江苏省“产业强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制造强省建设,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补短板和锻长板结合、自主可控和开放合作为原则,坚定不移推进制造强省、质量强省、网络强省、数字江苏建设,聚焦13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531产业链递进培育工程,用三年时间,重点培育50条具有较高集聚性、根植性、先进性和具有较强协同创新力、智造发展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点产业链,做强其中30条优势产业链,促进其中特高压设备、起重机、车联网、品牌服装、先进碳材料、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大数据+”等10条产业链实现卓越提升。
到2023年,江苏“产业强链”培育机制优化完善、创新引领显著增强、发展质态全面提升,争创一批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攻克一批制约产业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一批卓越产业链竞争实力和创新能力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为在新发展阶段“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产业集群研究基地:促进江苏智能制造生态体
系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19 稿件来源:《江苏社科通讯》作者:杨慧
江苏作为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区域之一,电子信息等产业基础雄厚、优势明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质量强省建设的重要抓手。
一、江苏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从智能生态体系的核心主体——智能制造企业来看,关键的制造基础技术薄弱,先进的管理技术匮乏。
智能制造的技术体系广泛,基础技术包括先进制造基础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优化技术、大数据与决策支持技术等。
这些技术在江苏的发展水平和难度参差不齐:部分IT 应用技术已经能够紧跟甚至超越国际潮流;数字化生产装备普及率较高,2017 年达到51%,但关键制造基础技术(如智能装备、智能工艺等)薄弱,先进的管理技术匮乏,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落后原因在于原始创新能力不足,江苏智能制造的发展目前侧重技术追随和技术引进,基础研究能力不足或与产业应用脱节。
而且产业实践积累不足,企业掌握关键制造基础技术需要大量工作积累,实现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近些年高端人才、技术、资金等难以集聚到制造业的现实国情下,导致积累薄弱。
2.从构成智能生态体系的主体间互联来看,无论是智能制造企业与同行企业、第三方服务商、研究机构之间的横向协同,还是智能制造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的纵向集成,都需要实质性地建设和提升。
江苏省IT 产业和制造业都具有发
展优势,近年来通过实施“企企通”工程、“互联网+小微企业行动”等工程推动宽带网进企业、到车间、联设备,2017 年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超过40%,在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展很大。
但目前工业互联主要为浅表性互联,很少触及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功能,即海量工业数据的感知、传输、集成与分析。
制造企业大多处于独立研发、封闭式管理的状态;制造企业与同行企业、第三方服务商、研究机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仅限于数据与信息传递,没有实现真正的横向协同和纵向集成。
3.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来看,各制造行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数量众多、资源分散,发展智能制造动力小、困难大。
江苏制造的一个重要构成和优势特征是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型民营企业。
这类企业运营极其关注竞争力要素(成本、质量、速度或服务等)的培养,而智能制造能否带来以及带来何种竞争优势无法在短期内凸显,这就削弱了中小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直接动力。
回顾上世纪90 年代,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工程的推动就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导,主要依靠政府示范工程专项拨款,再加上自身雄厚的资金投入才得以完成。
中小型企业至少延迟十年才产生内在需求,自发投入资源进行信息化建设,建设水平和程度也参差不齐。
相较于信息化过程,企业制造的智能化过程需要更为长期和巨大的投入,这对于财力、人力、物力资源分散的中小型企业无疑是巨大的困难。
4.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来看,江苏是人才大省、教育大省,但是智能制造需要的分层次、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复合人才缺乏。
在人才培养和储备能力上,我省有
高校167 所、高职专科学校89 所和中职专业学校543 所,科教资源丰富;传统制造行业也已经积累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
但是智能制造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匮乏,产业规划层面,缺少能制定智能制造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高级专业人才。
企业管理层面,缺少具有前瞻思维的行业领军人物,缺少面向智能制造的生产运营、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等专业管理人才。
企业技术创新和应用层面,缺少进行智能制造技术开发、改造和应用服务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一线技能人才。
目前大学招生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制定与产业需求脱钩,江苏中考分流制度使大量生源进入中高职系统并选择会计、金融等专业,大量青年涌入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未来一段时期难以向江苏制造业充分输送智能制造型人才。
二、促进江苏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发展的对策建议
1.将我省智能制造的关键基础技术和共性技术创新作为长期首要任务,政府作为多重责任主体严抓落实。
政府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工作中应承担多重角色和责任,作为规划者,要根据我省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和需求,规划重点技术领域。
作为资助者,应有计划、有选择地资助大学、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等承担此类基础性研究。
从资助方式上,可以采用直接经费资助,或采用税收激励等优惠政策间接刺激企业和其他渠道投资研发。
作为承担者,政府直接所有的研发机构或实验室体系,应当与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界研发机构形成分工、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承担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任务。
作为管理者,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税收和人才奖励等政策管理其它研发主体的活动。
例如,通过法律、法规和
标准,管理和监督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明确知识产权,提高研发主体的积极性。
2.推动IT 产业与制造业双向整合提升工业互联网建设,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形式互联,向实现深度融合为目标的功能互联推进。
政府可通过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的遴选和建设,选取龙头制造企业与IT 企业作为培养与资助重点,探索我省新型工业数据平台的规划、开发及推广应用。
而且GE 公司Predix 工业互联网业务面临的困境与变革说明工业互联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优势企业的先导作用重要,但更需要政产学研协同,集中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建设和应用。
这需要我省及各地市新近成立的各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发挥实质性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合以及联盟成员间的深度合作,继续推进和提升网络基础建设和数据平台建设,探索和推动协同设计、个性化定制、系统制造、远程监控、智能产品服务等新型制造和服务模式,支持形成若干个在全国具有影响力和引领性的工业互联网示范企业。
3.推动和吸引广大中小型民营企业进入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扶持龙头企业纵向牵引中小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链,横向集聚中小企业资源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在2015 年-2018年公布或公示的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中,江苏已有20 家企业入选。
围绕这些龙头企业的智能制造优势,应进行系统性和全局性规划,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投入,深度发挥龙头企业的纵向牵引和辐射作用,吸纳上游供应商、配套生产企业、代工企业、软硬件技术提供企业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链。
发挥江苏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良好、制
造业产业园区(或基地)建设基础好的优势,推动产业园区(或基地)的整体转型升级,从基础设施到电子商务应用建设、从智能产品的开发到智能制造过程的引入与提升等全方位工作应实现园区总体规划、企业间横向协同,以此方式集聚中小企业资源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4.企业培训、院校培养、外部引进三措并举,保障智能制造所需各层次专业技术、技能和管理人才的培养、输送和储备。
一是企业培训。
鼓励和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同社会资本或各类院校合作成立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或培训项目),通过定制化培训,促进现有技术、技能人才转型升级,以适应企业转型升级需要。
二是院校培养。
通过调整和改革现有培养体制,面向智能产业需求,为其输送跨学科、跨领域的智能制造工程师和研发人员,以及懂理论、会操作的应用技术服务人员和技能型工人。
三是外部引进。
要鼓励和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针对我省紧缺的智能制造高端研发和应用人才制定专项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吸引人才为我省服务,抢占智能制造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