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韩城各大景点导游词-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太史司马迁祠墓
欢迎大家来到汉太史司马迁祠墓,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晋、宋、元、清建筑群和浩淼雄浑的黄河风光,更重要的是可以感受到司马迁那种幽而发奋、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司马迁伟大的人格力量也会带给我们内心深处的震撼。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和卓越的历数学家,他编著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黄帝一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文中用书、表、世家、列传、本纪等五种体材构建了一个多姿多彩、有雪有肉的历史画面。

其中的纪传体将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同编年体的叙事结合起来,让历史更加丰满,也开创了纪传体叙史的先例,为后世的纪传体史书和纪传体文学著作奠定了体例。

司马迁任太史令时曾主持编撰了著名的《太初历》,对指导当时的农业生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我们已经踏上了这条拜谒历史伟人的路,这条路在古时叫韩奕坡,过去是韩城通往古都长安唯一的一条国道,后因司马迁祠墓建在它的旁边,于是人们又叫它司马坡。

这条路上的这些大石条是北宋年间铺砌的,历经800多年的人行马踏、车轮辗压、水浸风化形成了今天这样凸凹不平、坎坎坷坷的样子。

其实司马迁走过了一条更为坎坷的路。

经过了汉初的“文景之制”,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力已达到了全盛,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准备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和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从酒泉出发,去进
攻匈奴。

当时李陵率5000步兵作为先遣部队前去迎战,却遇到了匈奴主力三万骑兵,而担任主将的李广利却按兵不动,李陵率兵奋力拼杀,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兵败被俘。

消息传到朝廷时,汉武帝大为恼火,大臣们不敢指责李广利,就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李陵身上。

司马迁生性耿直,就说:“这次兵败的主要责任在李广利,李陵兵败被俘,实属权宜之计,他以后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恩德的”。

胸才大略的汉武帝也有他刚愎自用的一面,他本来就对司马迁在《太史公书》中记载他父亲汉景帝和自己的过错而怀恨在心,此时又听司马迁指责国舅李广利,便大为恼火,以诽谤皇亲国戚罪把司马迁打入天牢。

后来司马迁又因李陵投敌叛国之罪受到株连,被判处死刑。

大家知道司马迁这时没有死,否则就不会有《史记》的诞生,我们对于中华民族前3000年历史的了解也将是支离破碎的。

为什么司马迁没有死呢?在西汉时期死刑是可以赦免的,免除死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50万钱来赎,一种是接受宫刑。

太史令是个小官,司马迁根本拿不出50万钱来自赎,对于司马迁而言面临的选择也只有死或选择宫刑了。

宫刑是一种对人体极大摧残,精神极大侮辱的刑法,并且古人认为身体受之父母,得之天地,身体缺残是有辱祖先的,不能埋入祖茔的。

此时司马迁也面临着他一生最艰难的抉择:死还是受宫刑?以司马迁刚直不阿的性格,他宁肯去死也不会苟且偷生选择宫刑的,但为什么最后司马迁选择宫刑呢?我们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中国的历史文化遭到极大的浩劫,大量的史书被焚烧,至汉武帝时,中华民族前3000年的历史记录已是支离破碎的,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也是任太史令,他希望能写一本《太史公书》来归整一下前3000的历史,并已经身体力行搜集资料,进行构思,动手写作,开始设立史记的体例,不幸的是在公元前110年,司马谈竟身
染重病,离开人世。

司马谈临终前拉着司马迁的手告诉他:一定要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写成《太史公书》。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周公卒500岁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今500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这话的意思是说:中国古代的文化,到孔子手里作了一次总结,把它保存在《易》《春秋》《书》《礼》《乐》六经里面。

从孔子到司马迁,又过了几百年,需要再作一次总结式的整理,这是时代的需要。

我应该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来。

其实这就是司马迁少年时代的理想。

想到了父亲的遗嘱、想到了自己的理想、想到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誓言。

司马迁就把满腔的忧奋化作了动力,以宫刑去换取生命和时间,幽而发奋、夜以继日地燃烧了生命中的最后9年,著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囊括了3000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公元前93年,司马迁写给他朋友《报任安书》,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及深沉思考。

公元前90年,汉武帝见到了《报任安书》便将司马迁“下狱死”。

历史伟人就这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木制牌坊上所题:“高山仰止”四个字,这句话原是诗经中的一句话,因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用到这个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心乡往之,然不能至”。

司马迁对孔子献身教育的精神非常钦佩,自己也期望能够做到像他一样。

这四个字用在这里的意思是司马迁德高如山,令世人所景仰。

司马迁的祠墓建在前方的小岗上,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们这些旅游者,我们现在就用“高山仰止”的心态去拜谒一下这位超越自我的历史伟人。

现在我们脚下踏着这条路叫朝神道。

在寺庙、道观、教堂里因为有神
来供奉所以才有朝神道,那么在汉太史司马迁祠墓,为什么会有朝神道呢?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所以韩城人自豪地认为华夏五千年文明史,前三千年历史韩城人说了算!巨大的成就,刚直的性格,博大的胸怀,使韩城人已经把司马迁当作神来供奉了,所以这条路就叫做朝神道了,这条路修成槽型,是为了排水方便。

朝神道走完了,就踏上了这组台阶。

建筑是有生命力的,人们在建筑中融入了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想,这组台阶也有它深渊的人文意义,那么就请大家来数一下这组台阶有多少级?我们一边数一边看,大家现在看一下这座建于清代砖石结构的牌坊上的这副对联:上联是“圣人光道统”下联是“汉史竟经文”横批是“河山之阳”。

“圣人光道统”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在韩城设立学校讲学,发扬光大了儒家思想,也指司马迁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儒学教育。

“汉史竟经文”指的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可以和《诗》《书》《礼》《易》《春秋》等四书五经相媲美。

“河山之阳”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一句话,“迁生龙门,耕牧于河山之阳”指的是司马迁小时候在家有过一段耕田牧羊的生活。

这副对联概括了司马迁的成长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

无限风光在于险,大家终于气喘吁吁地登上了这组台阶,有没有数清一共多少级台阶?99级?对,为什么会是99级呢?古人以九为尊,以九为大,帝王的宫殿多以九间面开代表最大及尊贵,比如说故宫的太和殿,都是九间面开,在封建的礼制等级思想下,只有皇帝才可以在建筑、办公、起居之所时用九间房子,而一般的官员、百姓只能根据等级选相应的面宽间数,老百姓虽然对司马迁怀有深厚的敬意,但在那样的封建礼制下,只
能给司马迁修一座五间阔的祠堂,但他们却在拜谒司马迁的路上修了99级台阶,你帝王一个九,我们用两个九,含有更高至上的意义。

而且司马迁祠墓修在汉武帝夏阳挟荔宫对面的土山上,更有藐视皇权的意义。

老百姓通过富有灵性的建筑,表达出了对司马迁的无限崇敬。

现在我们站在99级台阶之上,回头望去,黄河如带、山水相间、满目风光,会让你的心胸豁然开朗,司马迁祠墓修建在这样一个头枕梁山,脚踏黄河,南接韩塬,北绕芝水,山环水抱的风水宝地,也是对这样一位饱受劫难的历史巨人的蔚籍吧!!
祠墓修在这座土山之巅,祠包括献殿和寝宫两部分,献殿是致施礼仪的地方,也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在吊咏史公时所提的诗文及所刻镌的碑石。

步入献殿时,迎面可以看到一副对联,上联是“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宵汉”下联是“悠而发奋著成信史照尘寰”横批是“文史祖宗”。

上联说的是司马迁在李陵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下联说的是司马迁在遇到了巨大挫折后的执着奋进,终成伟业,横批是对司马迁的高度评价。

这副对联横批上的标注值得大家深思:徐村裔孙仝叩,为什么司马迁的后人都在徐村呢?公元前90年,《史记》问世以后,汉武帝便将司马迁“下狱死”,司马迁的族人也因此受到了株连。

为了逃避灾难,司马族人决定逃离家乡,在走之前呢,他们改了自己的姓氏当时司马家族有两门人,于是他们就在司的前面加上一“竖”,在马字前面加上两“点”,就变成冯,同两姓了。

等到那场浩劫过去之后,他们又重新回到故乡,把这个地方叫徐村,徐字拆开就是双立人加余,表示两族人余下来了而且徐同续是同音字。

在徐村,冯同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先,冯同两姓也互不通婚,他们是司马迁的真正后裔。

在献殿中留下了众多文人墨客吊咏史公的碑文,其中有两块较有名气,一块是郭沫若所题的五言律诗,一块是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写的梦碑。

1958年春,郭沫若参观完司马迁祠墓后,即笔提写:“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

”大意是说:韩城这个地方美丽而富有灵性,孕育出了像司马迁这样的历史伟人。

他的学识是前无古人,文章更是无可比拟。

司马迁因怜悯李陵,而遭受残酷的刑罚。

斧钺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这里含蓄地指出司马迁所受宫刑。

但苦难之后的司马迁并没有消沉,而是把满腔的幽愤化作动力,写出了像天边彩虹一样绚丽多彩的《史记》。

他的功业可以与孔子相媲美,永垂不朽的太史公
在司马迁祠寝宫前墙上镶着一块石碑:《故汉太史司马公侍妾随请娱墓志铭》全文是“永徽二年九月,余刺同州,夜静坐于西厅,若有若无,犹梦犹醒,见一女子,高髻盛妆,泣渭余曰:“妾汉太史司马公只侍妾也,赵之平原人,姓随名清娱。

年十七事迁,因迁周游名山,携妾于此。

会迁有事去京,妾缟居于同,后迁故,妾亦忧伤寻故,于长乐亭之西,天帝悯妾未进天年,遂司此土。

代异时移,谁为我知?血食何所?君亦将主其地,不揣人神之隔,乞一言铭墓,以垂不朽。

”余感悟铭之。

铭曰“嗟尔淑女,不世之姿。

事彼君子,弗终厥志,百年亿年,血食于斯”褚遂良撰文并书。

大意是说,司马迁的侍妾随清娱十分衷情于司马迁,在司马迁遇害后,随清娱忧伤而死。

她托梦乞求褚遂良能给他写一墓志铭。

能让她的忠贞行为为世人所知。

这么凄美的爱情故事,更会加深我们对司马迁的认识和理解。

在献殿之后就是列放司马迁塑像的寝宫了,寝宫里这尊建于北宋的塑
像,历经尽千年的岁月,依然栩栩如生。

清风瘦骨的形象把司马迁内心的无比坚强勾画出来。

大家看这尊司马迁的塑像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是不是司马迁的头略略向北偏。

从常情来看,历代艺人一般在给伟人塑像的时候,都会塑造出正襟危坐,伟岸端庄、神采奕奕的形象。

那司马迁的头为什么会略略北偏呢?一种说法是司马迁是在北望李陵,似乎在诉说着什么,似乎希望能得到些许的交流与安慰;另一种说法是在北宋时期,老百姓捐资修复了司马迁祠,等到竣工那一天,大家发现还剩下许多砖料,怎么办呢?大家一商议就给司马迁的好友苏武在梁山以北用剩下的砖料修了一座苏武庙,来纪念这位忠贞不渝,铁骨铮铮的汉子。

等到苏武庙修好的那一天,大家都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苏武庙中的柏树都指向南方,而司马迁祠中的司马迁塑像头又摆到了北边来了,于是人们认为这是这对好朋友在相互怀念,所以也就形成了韩城八景之一的“太史北望,苏柏南柯”这一奇特的景观。

在寝宫中还有一幅《司马迁五次出行图》司马迁一生中共有五次大的旅行,其足迹遍布当时西汉的整个疆域,因为在西汉时期流传下来前代的资料不多,要靠那样贫乏的资料来编写一部囊括古今的史书是很困难的,司马迁在年轻时就赴各地采访和考察,在民间访求有关历史的真相。

也就形成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样的至理名言。

寝宫后就是司马迁的墓冢,这座墓作为司马迁祠墓中最早的建筑建于西晋时期,墓上的五棵柏树也是那时栽植的,有1600多岁了,现在咱们看到的这个蒙古包似的圆形砖石墓冢是元世祖忽必烈赦令修建的。

后到清朝时,陕西巡抚毕源又对墓进行修复并立下碑文。

为什么一个少数民族的皇帝要给司马迁修墓?因为元世祖忽必烈小的时候接受了比较规范的汉化教育,他对司马迁刚直不阿的性格、秉笔直书的求实精神、忍辱负重、
奋斗不息的抗争精神甚为钦佩。

入驻中原后,为了表达这种情怀,就为司马迁修了这样一座蒙古包似的墓冢,同时忽必烈也知道司马迁在汉族百姓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出于统治的需要,为司马迁修墓,也许是在争取民心吧?因为这墓的周围有八封的浮雕用来装饰并表明方位,所以这座墓又叫八卦墓。

八卦是文字产生前占卜者用来传达神灵意愿的神秘符号,后被周文王释解其意,就有了《易经》。

后八卦成为中华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晓八卦,被认为是知天地,通古今的大智大慧者。

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这样镶嵌八卦的图案也就表明司马迁正是一位大智大慧者。

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司马迁祠墓只在西晋、北宋时期有过百姓的修缮,只有元和清才有过政府的修复。

为什么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为司马迁修祠墓,而从来没有一个汉族的皇帝为司马迁修祠建墓呢?为什么司马迁和孔子都是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而汉太史司马祠却没有孔庙的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呢?
司马迁歌颂人民的力量,他给许多下层人物如游侠刺客,写了《游侠列传》,他把被汉族统治者称为“盗贼”“流寇”的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写入《陈涉世家》,他在重农抑商的年代为商人平反昭雪,写了《货殖列传》,肯定了商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司马迁是位不虚美,不隐善的本色史学家,他进步真实的思想虽然未被统治者所接纳,但也丝毫影响不了他伟大人格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