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江西省奉新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解析

合集下载

江西省奉新县普通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奉新县普通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江西奉新县普通高级中学 2019届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外国人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

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利人们生活。

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度过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

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让技术创新与生活需求更好对接。

其实,类似网购、高铁等先进技术并非我们独有,但为什么却在中国土地上展现出更为蓬勃的生命力,收获了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这些技术创新对接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和引领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一经推出便迅速打开市场、赢得认可。

江西省奉新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奉新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干.禄(gān)相勖.(xù)葳蕤.(ruí)游目骋.怀(chěn)B.蕈.菌(xùn)潭柘.(zhè)房檩.(lìn)妖童媛.女(yuàn)C. 訾詈.(lī)敛裾.(jū)猗.郁(yī)蓊蓊.郁郁(wěng)D. 婀.娜(ē)脖颈.(gěng)蜷缩(jǔan) 杯盘狼藉(j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缀拾落寞病恹恹酾酒临江B. 幽辟倩影笑咪咪旁稽博采C. 踯躅砥砺乱糟糟安之若素D. 彭殇赉钱汗涔涔流觞曲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当的一句是()A.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民政部门及时安置灾民、疏通道路、抢修电力、重建家园以及恢复生产等无所不至....的关怀让灾区人民很感动。

C.春天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

初春时节,天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常常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年轻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

D.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出差到保定,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共同回忆起了当年高三一起学习奋斗的日子。

4.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人太多了,都得早点来占座。

”62岁的索朗扎西说,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古突”一样(古突是藏族人过年时必须吃的食物,由人参果、萝卜等九种食材熬制的面食)。

B.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D.在乡村住得久了,周围的鸡呀,鸭呀,牛呀,羊呀,还有山水、草木都给你亲近感。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多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自然中所有的物种都处在一个巨大的和谐与多重的平衡之中,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

纵观整条生命锁链,也许我们并无依据,更无资格界定谁是“害虫”。

自然界的任何物种都必须同时具备“自主生长”与“自我保护”两种能力。

两者缺一不可。

任何物种生存当各怀绝技,互利互惠,正像那句德国谚语:“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

”其防卫又各有绝招,有的长刺,有的含毒,有的恶臭,有的干脆以极大的繁殖力,产下成千上万的后代,只要有一二成活就不会绝种。

凭借着这两种天赐本领,在天敌存在的环境里,每个物种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侵害,在大自然中立足,生生不息,并与其他物种动态平衡,偕同繁衍。

人类不断地将原本野生的植物移入田园。

受到特殊保护的植株也逐渐自行解除武装,退化自我防卫能力,完全依赖人类的庇护。

它们按照人类的意愿,使自己长得叶肥、果大、粒饱、味美、株高,奉行“全力发展,不要防卫,依靠保护”的政策,使自己成为“不设防”的物种。

它们这种体态特质不仅满足了人类的口福,也成了各种动物伺机捕食的首选目标。

许多农作物原始的野生形态本非这般招摇。

经过人类调教,它们现行的生存状态,实乃生命之大忌。

这等于把自己的软腹部完全坦露给对手,又怎能不招引大批天敌蜂拥而至呢?对此局面已经难以招架的人类,无奈之际,将其统称“害虫”。

可见,是先有人类育出无防卫能力的肥美之物,然后才引出“害虫”概念。

倘它们仍是旷野中的野麦、野菜,怕什么害虫吗?对付害虫,我们人类重要的法宝——杀虫剂也越来越失灵了。

我们的对手不仅是一个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群体,更是一个繁殖周期短、迅速更新的种群。

不管人类施用什么药剂也只能灭其一部,留下来的却成了抗药性一代胜过一代、为害能力越来越强的品种。

江西省宜市奉新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江西省宜市奉新一中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一中2012-201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新人教版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27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A.袅娜.(nuŽ)惬.意(qŒe)熨.帖(y”n)独辟蹊.径(x‰)B.点缀.(zhuŒ)落蕊.(ru‹)涸.辙(h†)绮.丽(qŠ)C.淇水汤汤..(sh ng)将.子无怒(qi ng)溘.死(kˆ)攘.诟(rƒng)D.否.泰(p‹)纤.细(qi n)吐哺.(b“)譬.如(bŒ)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寂寞飘缈斑驳蓊蓊郁郁 B.混沌训鸽自遵揠苗助长C.婆娑葱茏孔隙其黄而殒 D.愆期涉淇修姱越陌度阡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张名很早就开始打扫卫生,等同学们到教室时他早就隐隐约约....地把卫生搞好了。

B.马金凤幼年从艺时嗓音毫无优势,后来却以清亮驰名,耄耋之年....行腔依然高亢悦耳,她81年的舞台生涯中有多少值得探寻的奥秘啊!C.季节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它总是春、夏、秋、冬,循序渐进。

D.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正在全面回归和复兴,过去境遇冷落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开始大模大样....地登上舞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中俄互办文化年,两国之间开展大规模、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将使中国是友好邻邦的理念在俄罗斯深入人心,为两国关系奠定广泛、牢固的社会基础。

B.中央惠农政策接连出台,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了福音,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被以各种方式打折扣,让不少农民感到“惠而不实”。

C.由于单位优势逐渐丧失,身处僻壤的水电八局职工子弟,开始选择城市作为实现人生的目标,尤其是80后这一代更迫切地希望融入城市。

D.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家庭问题的警觉性,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

5.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爱国知识分子。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2021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①当地蓝印布创作受张謇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丰厚。

当今人们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印布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②在游子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熟悉并且,它犹如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了千里之外的异地。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数仅限于四言和六言B.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D.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A.“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应该把握时间,好好学习。

B.凡事不可能总不成功,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C.我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就像古诗中说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为什么写作高手总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奥秘就在朱熹的诗句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高手往往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我到过的江南小镇很多,闭眼就能想见,▲,几位老人满脸宁静地坐在那里看着过往船只。

比之于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河边由吊脚楼组成的小镇,江南小镇少了那种浑朴奇险,多了一点畅达平稳。

①傍河而筑的民居,民居楼板底下就是水②而离他们只有几尺远的乌蓬船上正升起一缕白白的炊烟③石阶的埠头从楼板下一级级伸出来,女人正在埠头上浣洗④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⑤炊烟穿过桥洞飘到对岸,对岸河边有又低又宽的石栏,可坐可躺A. ①③②④⑤B. ①④⑤②③C. ④①③②⑤D. ④⑤②①③5. 下列交际用语表达完全的体的一项是(3分)A.您寄呈的大作,我已经收到,拜读再三,激动不已。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有答案)

奉新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

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

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

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

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

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

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格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a-通用版-有答案(DOC)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a-通用版-有答案(DOC)

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卷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的签字笔填写好,用2B铅笔将准考证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2.答第Ⅰ卷时,考生务必用2B铅笔将答案涂在答题卷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答第Ⅱ卷时,考生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区域相应位置内作答,未在对应的答题区域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27分)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凫.水/囫.囵谙.习/喑.哑复辟./辟.谣B.诡谲./攻讦.眼睑./收敛.翘.楚/翘.首C.祛.除/趋.势龋.齿/踽.踽中.肯/中.伤D.黥.刑/琼.浆蠕.动/孺.子请帖./字帖.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琼瑶对制片人于正《宫3》抄袭《梅花烙》一事提起诉讼后,于正新戏逃不开质疑的眼睛。

对新戏的故事情节是否涉嫌抄袭,于正在记者招待会上予以否认。

B.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活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C.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集中全党智慧,顺应人民意愿,尊重改革规律,对全面深化改革作了总部署、总动员,吹响了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进军的新旗帜。

D.小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去世之后,无数异国他乡的读者为之黯然,短短几天时间,全球众多报刊登载了大量的缅怀他的文章。

3.在文段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其实是人性中的恶,,。

,,,。

因此,极权主义,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群人的恶的汇聚。

①但是,他们在一己的私利面前,麻木,或者假装麻木地成为了一台庞大的杀人机器上一个零件②这一结论,似乎有些牵强,尤其是在一个“人性”泛化得可以解释任何问题的时代③但是美国学者汉娜·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这本书给出的事实与论证却让人不得不信服这个观点④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根本就是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和好职员⑤而极权主义的邪恶,也在人性的恶的参与下,愈发地炽烈了⑥在纳粹德国时期,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人都是十恶不赦的暴徒A. ②⑤③⑥④①B. ②③⑥④①⑤C. ⑤②③④⑥①D. ②③⑥①④⑤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网络暴力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一般很难确定具体行为主体。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西奉新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中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江西奉新一中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干.禄(gān)相勖.(xù)葳蕤.(ruí)游目骋.怀(chěn)B.蕈.菌(xùn)潭柘.(zhè)房檩.(lìn)妖童媛.女(yuàn)C. 訾詈.(lī)敛裾.(jū)猗.郁(yī)蓊蓊.郁郁(wěng)D. 婀.娜(ē)脖颈.(gěng)蜷缩(jǔan) 杯盘狼藉(j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缀拾落寞病恹恹酾酒临江B. 幽辟倩影笑咪咪旁稽博采C. 踯躅砥砺乱糟糟安之若素D. 彭殇赉钱汗涔涔流觞曲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当的一句是()A.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民政部门及时安置灾民、疏通道路、抢修电力、重建家园以及恢复生产等无所不至....的关怀让灾区人民很感动。

C.春天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

初春时节,天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常常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年轻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

D.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出差到保定,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共同回忆起了当年高三一起学习奋斗的日子。

4.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人太多了,都得早点来占座。

”62岁的索朗扎西说,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古突”一样(古突是藏族人过年时必须吃的食物,由人参果、萝卜等九种食材熬制的面食)。

B.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D.在乡村住得久了,周围的鸡呀,鸭呀,牛呀,羊呀,还有山水、草木都给你亲近感。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2025学年江西省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几千年并不断发展和丰富。

这种思想方法的核心是主张从实际材料中获得对事物真相的认识,以实践效果来检验认识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突出了思想认识的来源及其真理性的检验问题。

中国早期文化典籍中已经包含着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萌芽,如《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篇目就是来自民间生活的原始资料,或者是对这些原始资料的提升。

这表明,在萌生时期,中华文化就有注重采集实际资料的传统,注重从实际资料中抽象和提炼出反映社会生活或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思想。

这种自发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是中华先人在征服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宝贵思想财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都高度重视言与行、思想与实际、理论与功用的关系,强调人们的思想认识和言论必须来源于生活实际,必须具有现实功用,形成了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早期形态。

《论语》强调“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这就是强调,人的思想和认识不能固执于个人的主观意志,而必须符合实际;人们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言行不一、言过于行都是不合理的。

《荀子》提出“验符论”的思想,“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凡论者,贵其有辩合、有符验”。

这就是强调,人们的言论一定要有事实根据,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实际验证。

《韩非子》强调,言论必须注重事实和功用,若无事实基础和切实功用,则均为妄言虚语。

这些早期的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在日后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充实。

汉代大儒王充提出“实知”“效验”思想,强调必须从事实出发,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

在他看来,思想和言论“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就是强调从事实中获得认识,以感性经验和亲身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和基础。

高中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高中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11月)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精品】上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11月)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把读书只是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②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是要像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③王国维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高三上学期其次次月考语文真题及答案〔高三〕的〔语文〕学习会越来越紧急,这时要抓紧时间去〔复习〕好自己的语文,尽可能地提高〔高考〕的语文成果。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推举关于历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语文真题及参考答案,欢送大家参阅。

高三上学期其次次月考语文真题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 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①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抱负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经常以竹来相互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气氛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②最早赐予竹以人的品德,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生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祀器?中说:“hellip;hellip;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躲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惊,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尽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直立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肩廌(zhigrave;)、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行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mdash;mdash;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1届高二班级其次次月考语文试卷命题人:闻笑梅 2021.12.5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思乡的基础是离乡,在乡的人不会思乡,“乡”作为价值形态无疑只对无乡者或离乡者才有意义。

只有当一个人在实际的存在状态中陷入了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的逆境,“乡”才会作为一种补偿价值而成为流浪儿的精神支柱,成为思的对象。

这样,思乡就经常与作客相联系。

中国古代的大多数时期,学问分子的命运完全把握在京城一批统治者(尤其是皇帝)的手中。

学问分子,尤其是中下层学问分子要想发挥自己的政治才能,就必需离乡漫游天下,尤其是游历京城。

在科举制度和异地为官制度的制约下,他们假如想要让统治者知道自己的才能,就必需离乡;而一旦做了官,或留在京城,或充任各地的地方官,又基本上很少能回到家乡做官。

然而,中小地主出身的士大夫都有深厚的宗法乡土观念,不以他乡作家乡,因而家乡总是为他们难以遗忘。

林语堂指出:“关于中国社会所宗奉的五大人伦,其中四伦是与‘家’有关的。

此五大人伦即君臣之关系,父子之关系,夫妇之关系,以及兄弟和伴侣之关系。

其最终一伦伴侣之关系可为之合并于家庭,由于伴侣乃为那些可以包括进家的范围内的人——他们是家族间的伴侣。

”家的这种核心地位使士大夫学问分子在其仕进阶段总有一种流落他乡之感,时时体验到自己的作客身份和流浪状态。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作此诗时正值年少气盛,壮志满怀之时,本不应有思乡病。

但在王维的眼中,任何别的地方都是异己的,都无法取家乡而代之。

“异”字突出表明白诗人所处的是一个生疏的、异己的世界。

对于客子而言,异乡与家乡是敌对的,因而是“异乡”;而反过来,异乡中的游子,对于这个异乡而言,也是异己的、敌对的,因而是“异客”。

江西省奉新县2019届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最新精品)

江西省奉新县2019届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最新精品)

江西奉新县2020届高三语文1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共4题,共150分,共5页。

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最想把中国的什么带回祖国?”“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日前,某研究机构对“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的青年做了一番街采,得到了这份外国人心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

这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事物,却成为最受老外关注的“西洋景”,让很多国人感到不小的意外。

细究这些“新发明”,一大特点便是依托先进技术,创新应用模式,便利人们生活。

比如,先进的支付系统,买卖东西只需“扫一扫”;畅达的电商平台,足不出户便可“购全球”;发达的高铁网络,让城市之间不再遥远;方便的共享单车,随骑随停,自由畅快。

前几天,一篇名为《中国的非现金社会飞速发展已超乎想象》的帖子在日本某网络论坛上疯传,有日本网友担心:中国人会偷偷嘲笑我们落后吗?不夸张地说,新经济之门在创新之轴的带动下,迅速向我们开启,“中国制造”正带给世界越来越多意想不到的改变和奇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开始,在这场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推力的变革大潮中,中国无疑已经走在前列。

在“互联网+”的引领下,中国科技创新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窗口期。

以“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互联网应用技术的创新充分说明,我们已度过学习模仿的粗放时期,开始向外输出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短。

一千年前,古老中国的四大发明问世,拉近了世界技术和文化的距离,奠定了中国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

如今,这个古老国度正乘着信息化快车,在“互联网+”的热潮中全面发力,顺势而上、弯道超车尤为可期。

在人类现代化历程中,科技创新是一个决定性的变量,多少“老大帝国”在因循守旧中被远远甩在后面,又有多少新兴国家抓住了“创新窗口”实现了追赶超越。

对今日中国来说,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量来把握自己的命运。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江西省奉新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1)

奉新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发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走向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发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发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

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致民族文化衰落和国家衰亡。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

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

奉新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奉新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江西省奉新县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学校和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地方。

3.所有答案,请一律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卷上交,将本试题卷自己收存好。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

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

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

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

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

江西省奉新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奉新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奉新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肤廓之论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

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

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拜遇黄石公等就颜具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江西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江西宜春市奉新县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I卷(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茶马古道:维系欧亚大陆通道的必要古道形态①大约在唐代,茶传入藏族地区,很快成为藏族地区人民每天饮食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宋史》卷二十六说“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

远在唐朝以前,中国很多地方就有饮茶的习俗,但都没有形成对茶的全民依赖。

不同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主流商品丝绸,茶是古道上的维系商品,在以滇藏川为核心的早期局域古道获得了独立的性质。

恃茶性,即藏族等青藏高原民族对茶的全民依赖,藏族对茶的依赖使远征马帮穿越横断山成为常年的必要行为,于是形成了茶马古道。

②茶马古道是以主干道为主的网络结构。

主干道上有很多重镇,这是茶马古道的主要流通线路。

每个重镇是一个节点,从节点上又会引出茶马古道支线,这些支线上又有很多马店。

每个马店是一个节点,茶叶顺着支线延伸到崇山峻岭和牧场草原,以满足恃茶民族对茶的需求。

茶在沿途要交易和消耗,茶马古道网络就一直会得到维系,茶也成为维持古道存在的维系商品,这就使得茶马古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可中断。

③滇川藏地带是茶马古道网络的核心地带。

若从茶成为古道维系商品的角度看,茶马古道的范围更为广泛,自唐宋以来,地处世界屋脊带的欧亚大陆连接通道都在向茶马古道转型,其中一个基本原因是生活在世界屋脊带的民族自唐宋以来都形成了恃茶性。

④由于伊斯兰教的兴起以及和佛教的冲突,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一度处于萧条状态,很多商品开始走海路。

随着漠北回鹘(回纥)西迁(见《旧唐书·回纥传》)及其向丝绸之路的移动,丝绸之路性质开始变化。

根据古文献记载,吐蕃是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之一,另一个较早出现饮茶习俗的民族是回鹘。

《新唐书·陆羽传》记录了回鹘市茶的情况,说“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唐代封演所著《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也有记录说“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

西迁到丝绸之路上的回鹘把饮茶习俗也带到了丝绸之路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干.禄(gān)相勖.(xù)葳蕤.(ruí)游目骋.怀(chěn)B.蕈.菌(xùn)潭柘.(zhè)房檩.(lǐn)妖童媛.女(yuàn)C.訾詈.(lī)敛裾.(jū)猗.郁(yī)蓊蓊.郁郁(wěng)D.婀.娜(ē)脖颈.(gěng)蜷缩(jǔan) 杯盘狼藉(j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缀拾落寞病恹恹酾酒临江B.幽辟倩影笑咪咪旁稽博采C.踯躅砥砺乱糟糟安之若素D.彭殇赉钱汗涔涔流觞曲水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少数地方官员干工作急功近利,谋发展简单粗放,不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行政化、简单化地处理问题,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却视而不见....百姓的生活困难,缺少公仆意识。

B.民政部门及时安置灾民、疏通道路、抢修电力、重建家园以及恢复生产等无所不至....的关怀让灾区人民很感动。

C.春天并不都是阳光明媚的。

初春时节,天气常常阴晴不定,乍暖还寒,五风十雨....,常常让一些急于脱下厚重冬装的年轻人捉摸不准,不知所措。

D.几位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出差到保定,大家欢聚一堂,谈笑风生....,共同回忆起了当年高三一起学习奋斗的日子。

4.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每年雪顿节期间我都会带着全家人过来看藏戏,人太多了,都得早点来占座。

”62岁的索朗扎西说,过雪顿节不看藏戏就像过藏历年没吃“古突”一样(古突是藏族人过年时必须吃的食物,由人参果、萝卜等九种食材熬制的面食)。

B.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

C.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D.在乡村住得久了,周围的鸡呀,鸭呀,牛呀,羊呀,还有山水、草木都给你亲近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记者走访发现,交通拥堵,停车位、POS机等配套设施不到位等因素,使得身处武昌交通要塞、周边高校林立的广埠屯电脑一条街患上了“开学综合症”。

B.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C.中国女性导演李少红和她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从拍摄到如今在各地方台播出,坊间各种质疑、批评乃至谩骂从未停止。

D.如何避免农民工不要“老无所依”,不要在城市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然后“悄然离去”,是所有有良知、对公平正义心怀向往的人无法漠视的问题。

6.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中的“巧授连环计”写的是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周瑜火烧战船作准备。

(《三国演义》)B.抄检大观园前,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说晴雯的坏话。

晴雯被王夫人叫来,因像个“病西施”,而被断定是“狐媚子”。

抄检怡红院时,晴雯把箱子一倒,任凭抄检,还打了王保善家的一个耳光。

抄检过后,晴雯被王夫人赶出,抱屈而死。

《红楼梦》C.他终于看到纵队的前列从这条街进入广场,不一会,一大群人便挤满广场。

但除了知道这是一群人以外,在黑暗中什么也看不清。

正是因为加西莫多看不清楚广场上的情况,才误以为他们是来加害爱斯梅拉达的。

所以,当那一大群人靠近圣母院时,加西莫多便拼死抵抗。

(《巴黎圣母院》)D.《家》中高老太爷临死之前,两次落了“两三滴眼泪”,也许是求生的欲望,或许是家道中落的痛苦,甚至是深深的忏悔,表现了高老太爷复杂的内心世界。

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纯粹”觅得“好声音”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

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困局。

一是打造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

这既是近年来唱片业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问题所致,也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接近,观众的印象模糊,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

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又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造成了选秀节目的瓶颈。

倒是《中国达人秀》才艺无门槛,感人的故事是其最独特之处,通过故事和才艺表演的充分结合,提供感动观众的情感空间,成为一个有益的突破。

而《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

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

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

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

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

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

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

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

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

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

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

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C.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胶州柳西川,法内史之主计仆也①。

年四十余,生一子,溺爱甚至。

纵任之,惟恐拂。

既长,荡侈逾检,翁囊积为空。

无何,子病,翁故蓄善骡,子曰:“骡肥可啖,杀啖我,我病可愈。

”柳谋杀蹇劣②者。

子闻之,大怒骂,疾益甚。

柳惧,杀骡以.进,子乃喜。

然尝一脔,便弃去。

病卒不减,寻死,柳悼叹欲绝。

后三四年,村人以香社③登岱。

至山半,见一人乘骡驶行而.来,怪似柳子。

比至,果是。

下骡遍揖,各道寒暄。

村人共骇,亦不敢诘.其死。

但问:“在此何作?”答云:“亦无甚事,东西奔驰而已。

”便问逆旅..主人姓名,众具告之。

柳子拱手曰:“适有小故,不暇叙,明日当相谒。

”上骡遂去。

众既归寓,亦谓其未必即来。

厌旦④俟之.,子果至,系骡厩柱,趋.进笑言。

众曰:“尊大人日切思慕,何不一归省侍?”子讶问:“言者何人?”众以柳对。

子神色俱变,久之曰:“彼既见思,请归传语:我于四月七日,在此相候。

”言讫,别去。

众归,以情致翁。

翁大哭,如期而往,自以其故告主人。

主人止之,曰:“曩.见公子,情神冷落,似未必有嘉意。

以我卜之,殆不可见。

”柳啼泣不信。

主人曰:“我非阻君,神鬼无常,恐遭不善。

如必欲见,请伏椟中,察其词色,可见则出。

”柳如其.言。

既而子来,问曰:“柳某来否?”主人曰:“无。

”子盛气骂曰:“老畜产那便不来!”主人惊曰:“何骂父?”答曰:“彼是我何父!初与义为客侣⑤,不意包藏祸心,隐我血资,悍不还。

今愿得而甘心,何父之有!”言已出门,曰:“便宜他!”柳在椟中,历历闻之,汗流接踵,不敢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