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合集下载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论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摘要】: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中国近代的不同精英个体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民族意识有着不同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认知及表达。他们的内在体认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旨归于孙中山之"三民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1841年,林则徐被流放途经扬州时,遇到了学识渊博的友人魏源,便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编出《海国图志》,书中概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思想,正是源自林则徐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
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也是领导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可以说是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思想之大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他和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的最大不同,是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活动家,其次才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他对自从阶级维新思想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他积极传播维新思想,并把它推展为政治运动。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揭开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章,也不自觉地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幕。他认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并把译成中文的《澳门月报》编辑为《论中国》、《论茶叶》、《论禁烟》、《论用兵》、《论各国夷情》等5辑。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著2《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第三单元(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题深化】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 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 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 存行列。
二、中国人民的反抗与探索 (一)义和团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背景: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 分中国的狂潮 ,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中 华民族于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 最主要的矛盾 。 (2)山东在19世纪中期以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 焦点 , 洋教 遍地。 2、斗争: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区,在天津、北京东交民巷和西什库教堂阻击侵略者。 3、口号:“ 扶清灭洋 ”,具有抗击侵略的 爱国性 与对先进文明的 排他性 。 3、意义:
①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 经 济 工业初步发展;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华民 国的建立,极大地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1912—1919年中国 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例4: (2011· 新课标全国卷文综· 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 各国宣战懿旨”。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 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 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 为主”。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 看世界了;
•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 识开始普遍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一个逐步演 进和深化的过程:
• 首先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代先驱者; • 然后经历了由物质层面到政治制度; • 再到思想文化的艰辛探求和艰难跋涉历程。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 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优柔寡断、战和不定的道光皇帝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 • 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从中国内部因
素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 • 一是社会制度的腐败,一是经济技术的
落后。 • 前者是更根本的,正是因为社会制度的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魏源及其《海国图志》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3)魏源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在 《四洲志》的基础上,完成了《海国图 志》一书,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 夷”的思想,主张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 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 •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当中华民族面临
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开始有了 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三节 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 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 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 也”。
• 康有为1898年4月保国会演说:“吾中 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日在覆屋 之下,漏舟之中……为奴隶,为牛马, 为犬羊听人驱使,听人宰割,此四千年 中二十朝未有之奇变。”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一 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同步训练)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_人民版_2024-2025学年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是哪一项?A、清政府腐败无能B、列强对中国侵略不断加剧C、外国宗教传入中国D、农民起义不断2、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马关条约》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哪一座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焚毁?A. 故宫B. 颐和园C. 圆明园D. 北海公园5、题干: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掀起了激烈的战争。

这场战争被称为:A. 第一次世界大战B. 第二次世界大战C. 意大利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6、题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这是因为:A. 德国的军事战略正确B. 德国的军事装备先进C. 德国的士兵素质高D. 德国的地理位置优越7、下列哪一项不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变化?A. 社会性质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B. 主要矛盾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C. 中国人民肩负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D. 清朝政府全面接受了西方的政治体制8、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说法错误的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对中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B. 战争期间,圆明园被焚毁C. 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D. 这次战争使中国彻底失去了对香港岛的主权9、题干: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鸦片战争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义和团运动 10、题干:以下哪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D.抗日战争11、【题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主要原因是: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B.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C. 政府腐败无能D.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12、【题目】以下哪一项不属于《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A. 清政府赔偿各国军费白银4.5亿两B. 列强将北京至张家口铁路的修筑权交给德国C. 列强在中国开设领事馆D. 列强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13、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这场战争直接导致了以下哪一项条约的签订?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天津条约》D. 《马关条约》1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并焚毁了一座著名的皇家园林,这座园林是?A. 圆明园B. 颐和园C. 故宫D. 天坛15、以下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正确的是:A. 清朝政府内部腐败,无力抵抗外敌B.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C. 清朝政府积极备战,准备抵御外敌入侵D. 英国与清朝政府之间存在领土争端16、以下关于《南京条约》的内容,正确的是:A.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 中国赔款给英国2100万两白银C. 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D. 中国同意英国在中国设立领事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4小题,每小题13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并探讨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 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在西方的话语体系,民族是与近代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 的。 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即“民族—国家” 。它拥有 固定的领土、一定的居民、有效管治的政府、完整的主 权。 民族则指称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它更多的是一个政 治概念、法律概念。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既没有前后一贯的总体战 略,又没有动员民众参加反侵略战争,每次战争都以屈 辱的失败而告终。 但中国人民却进行了英勇的反侵略斗争,这既包括战争 中部分爱国官兵的英勇杀敌,更包括各地人民自发的抵 抗。 这些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吞并和瓜分中国 的图谋,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 识的觉醒。
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
关于民族的几种定义:
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 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 《现代汉语词典》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血缘 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以及社会 同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 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少数知识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以及随后而来 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各阶层都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 危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开始觉醒。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危机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危机

近代民族危机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不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被迫签订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随着外国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的压迫,无数的仁人志士也在积极寻找救亡图存的途径,同时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也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觉醒。

工业革命后,英国资产阶级竭力向中国推销工业产品,企图用商品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

可是中国自己足足的小农经济打消了她们的念头,于是罪恶的鸦片贸易开始了。

鸦片危害之巨,终于使得清政府派出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禁烟初期取得了很大成效,随后英军开始进犯,虽然有林则徐坚守的广东没让英军站到便宜,但当英军继续北上,攻占定海,直逼北京的时候,光绪帝怕了,连忙派大臣和谈并罢免了林则徐的官职,后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自此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有一部分人开始觉醒了。

其中有代表性的便数魏源的海国图志了。

鸦片战争爆发前,妄自尊大的清廷皇帝和显官达贵,不知英国在何方,为什么成为海上霸王。

《海国图志》的刊出,打破了这种孤陋寡闻的状况。

他提出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

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

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一些清政府大臣也意识到了要自强方能与洋人抗衡,洋务运动的兴起真是放映了她们的需求。

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为了培养人才,还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随着列强的不断入侵1895甲午战争的失败,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了长江上游地域,巨额的赔款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甲午战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彻底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促进了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课程名称(中文/英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公共必修课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总学时数:32(24课堂教学+8社会实践)学分数:2先修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课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考核方式:考试一、课程内容导言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1、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2、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二)西方列强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2、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3、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1、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2、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1、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2、侵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3、勒索赔款,抢夺财富(二)政治控制1、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3、扶植收买代理人(三)经济掠夺1、控制中国的通商口岸;2、剥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3、实行商品倾销资本输出;4、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四)文化渗透1、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2、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2、爱国官兵的返青略斗争(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2、义和团运动与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第三节反侵咯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一)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1、社会制度的腐败;2、经济技术的落后(二)民族意识的觉醒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2、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3、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1、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2、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二节洋务运动的兴衰(一)洋务运动的兴办1、兴办近代企业;2、建立新式海陆军;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1、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2、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与夭折(一)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2、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3、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1、维新运动的意义;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1、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2、清末“新政”的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1、孙中山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与组织工作(三)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1、民族主义;2、民权主义;3、民生主义(四)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一)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装起义与保路运动;2、武昌起义与各地的响应(二)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第三节辛亥革命的失败(一)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1、袁世凯窃国,辛亥革命流产;2、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1、挽救共和的努力及其挫败;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中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1919——1949)综述翻天覆地的三十年(一)中国所处的时代和国际环境1、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后的世界;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国际格局的变化(二)三座大山的重压1、外国垄断资本的在华扩张;2、占优势地位的中国封建经济;3、官僚资本的急剧膨胀;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状况及其艰难处境(三)两个中国之命运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2、两个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一)北洋军阀的统治(二)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3、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三)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四)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五四运动的爆发;2、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一)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1、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2、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活动(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和意义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一)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1、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二)实行国共合作,掀起大革命高潮1、国共合作的形成;2、大革命的准备与进行;3、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4、大革命的意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一)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二)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三)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1、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2、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二)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1、遵义会议;2、红军长征的胜利(三)总结历史经验,迎接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一)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二)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1、日本在其占领区的残暴统治;2、侵华日军的严重罪行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一)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二)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2、共产党人与部分国民党人合作抗日(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一二九运动与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2、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四)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一)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1、实行全面的全民族抗战的路线;2、采取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1、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一)抗日战争的胜利(二)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2、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一)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形势;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方针;3、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4、维护和破坏政协协议的较量(二)国民党发动内战与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2、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1、国民党统治区的政治经济危机;2、学生运动的高涨;3、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一)各民主党派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三)第三条道路的幻灭1、第三条道路的主张;2、国民党当局对民主党派的迫害;3、民主党派历史上的转折点(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格局的形成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一)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1、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2、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二)人民政协与《共同纲领》1、为新中国绘制蓝图;2、人民政协会议的召开与《共同纲领》的制定(三)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1、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2、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2006)综述辉煌的历史征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历史进程(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第二节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工业化的任务与发展道路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道路;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地提出;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三节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在社会主义条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一节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3、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大跃进”及其纠正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4、国民经济的调整;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2、全面内乱的形成;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4、挫败“四人帮”“组阁”阴谋;5、1975年整顿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三)严重的曲折,深刻的教训1、错误的性质;2、犯错误的原因;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1、较快的发展速度;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1、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3、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四)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若干重要原则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一)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在徘徊中前进和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转折(二)改革开放的起步1、拨乱反正的推进和国民经济的调整;2、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3、对外政策的调整(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全面总结新中国的历史,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第二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2、改革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3、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提出跨世纪发展战略;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经受风险考验中前进;3、祖国统一大业的推进;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阶段(一)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1、邓小平南方谈话;2、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二)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1、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3、精神文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界发展第四(三)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的制定1、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3、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三)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第五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十大成就(二)取得成就的原因三、考试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具体执行方式与要求为:第一,考试成绩总分为100分。

历史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历史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2023历史戊戌变法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CATALOGUE目录•背景介绍•戊戌变法•甲午战争•民族危机的加深•历史意义与启示01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23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

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渗透,使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刻。

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的积累,加剧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使国家更加混乱。

国内政治派系林立,互相争斗,难以形成有效的改革力量。

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难以推动国家进步。

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社会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

农村地区经济萧条,民生艰难。

中国经济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掠夺,处于落后状态。

02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家前途堪忧。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力量弱小。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社会矛盾加剧。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推行君主立宪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政府效率。

改革政治体制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改革经济体制推广现代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改革教育体制制定宪法,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人民权利。

改革法律体制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变法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积极影响戊戌变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镇压,最终失败。

变法的短期性质和缺乏广泛的社会支持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此外,变法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如过于依赖外国势力、缺乏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策略等。

消极影响戊戌变法的影响03甲午战争03朝鲜半岛的动荡甲午战争前,朝鲜半岛因内部矛盾和外部势力干涉而陷入动荡,这为日本发动侵略提供了机会。

甲午战争的背景01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失衡19世纪末,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较于西方国家已处于落后地位,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迅速崛起。

02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当时,西方列强在中国领土和利益上存在巨大争夺,尤其是英国、法国、俄国和日本等国家。

第二专题 反侵略斗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第二专题  反侵略斗争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抗日护台的民族英雄
决“ 不愿 愿人 拱人 手战 而死 让而 台失 。台 ”,
正是由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 顽强的反侵略斗争,才使得我们的国家 和民族历经劫难而不亡。那些不畏强暴、 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将永垂史册。
(五)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义和团在天津老龙头 义和团旗帜 火车站同日俄军激战。
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关头, 以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各阶层群 众,用激烈的方式投入到反对帝国主义瓜 分中国的斗争中。从1898年开始,首先在 山东,接着席卷华北、东北等地区,自发
进行反思的时期。
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的民主主
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掀起
波澜壮阔的思想启蒙运动,把近代学
习西方发展到文化的最深层。
中国人学习西方的态度曾经是十分热烈和虔
诚的。“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有西方的
新道理,什么书都看。”但是,向西方学习既没
有使中国争得民族独立,也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
制度的理想付诸实施,也把学习西方运
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三)“科学与民主”:文化深层反思
1919年5月4日, 三千多学生在北 京天安门前集合 并举行游行示威, 反对巴黎和会强 加给中国的不平 等条约。
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新文化运动,
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三个阶段,
是“文化上感觉不足”而从文化深层
地掀起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 运动
义和团运动虽然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统 治的联合共同绞杀下悲壮地失败了,但充 分显示了中国人民敢于同帝国主义侵略者 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中国人民‚含有无 限蓬勃生气‛,‚好 斗精神‛(即反抗精 神)很盛,‚无论欧 美、日本等国,皆无 此脑力与兵力,可以 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 之一‛,他由此得出 的结论是:‚故瓜分 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现代史新二讲

中国近现代史新二讲

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改革官制等。
军事方面:训练新军等。
经济方面: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
废除八股、设立京师大学堂、
各省设中小学堂等。
京师大学堂校牌
(三)戊戍维新的意义
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通过新式学堂、学会、报刊三种工具, 向中国民众宣传了西方新思想 ,在思想上启蒙了、 刺激了众多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 。 《剑桥中国晚清史》:“维新的 时代出现了由于西方思想大规模涌进 中国士大夫世界而造成的思想激荡。 这便引起了原有的世界观和制度化了 的价值观两者的崩溃,从而揭开了二 十世纪文化危机的帷幕。”
四、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签约国:大清国,英 国,美国,日本,俄 国,法国,德国,意 大利,奥地利,比利 时,西班牙,荷兰。)
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 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
在当时制定向西方学习的资本主义发展方案,具有进步 意义。但在当时的农民社会中不具有操作性。
(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封建势力和资本-帝国主义力量的强大。 2、主观原因 (1)太平天国夺得政权后向封建政权转化。
(2)农民领导人思想蜕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3)农民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太平天国纲领
(一)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高峰
历代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太平天 国运动达到高峰。它不仅是中国历 史也是世界历史规模空前的农民战 争,而且具有新特点和新水平(反 对外国侵略、纲领、制度)。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一、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
1.1 中国古代传统民族意识
1.2 外来文化对中国民族意识的冲击
二、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
2.1 封建统治的困局
2.2 鸦片战争的触发与影响
2.3 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三、近代中国的民族觉醒运动
3.1 中华民族自强运动的兴起
1.戊戌变法的推动和影响
2.戊戌政变的失败与教训
3.百日维新运动的兴起与挫折
4.辛亥革命的胜利与意义
3.2 五四运动及其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
1.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与目标
2.近代文化思潮对民族意识觉醒的启发
3.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倡导
4.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及其意义
3.3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后的进一步觉醒
1.心理上的自强意识觉醒
2.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
3.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四、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意义和影响
4.1 民族意识觉醒对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
4.2 民族意识觉醒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4.3 民族意识觉醒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五、总结
5.1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回顾
5.2 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深远影响
5.3 未来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含答案

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选修1教案:9.1《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 含答案

第1课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深A课程目标: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B教学目标C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变法内容。

难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戊戌变法的评价及对资产阶级软弱性的表现的认识.D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割地: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赔款:白银二亿两开放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2、想一想:为什么说《马关条约》加深了民族的危机?(书P124学思之窗)割地:使中国失去大量土地;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列强通过贷款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

通商:使列强深入中国内地,掠夺中国资源和倾销商品。

开设工厂:使列强直接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劳动力;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3、跟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相比,内容上最大的不同在哪里?开设工厂【导入新课】甲午战争是一场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战争。

1894年甲午战争前,许多中国人自视甚高,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他们或多或少地保留着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日本的心理优势,认为日本是不自量力,如果与中国交锋,必败无疑。

然而一向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者的中国,竟然被经过明治维新开始强大起来的岛国日本打败,这一事实使中国人在备受痛苦和屈辱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

如何在危机中自救?怎样才能在强敌如林的世界中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讲授新课】戊戌变法的背景一、《马关条约》的签订与民族危机的加深1、列强侵华方式发生变化(1)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资本输的方式争做中国债主、争夺修筑铁路和开采矿山的权利、开设银行、开办工厂等.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知识链接】租借地与势力范围租借地是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在他国强行取得的、供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和管理的地区,租借国在租借地不仅具有行使行政、立法、司法等诸方面管理权,并且还建立了正式的殖民机构和军事基地,成为对出租国进一步扩大侵略的军事据点。

第三章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第三章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第一 节 从边 疆危 机到 中法 战争
5、新疆建省。1884年 刘锦棠:湖南湘乡人,相军将 领,曾参与镇压太平军、捻军、 宁夏回民军起义,协助左宗棠 平定阿古柏叛乱。1884年新疆 建省,任第一任巡抚,死于任 所。
试述清王朝新疆建省的过程
思 考 题
参 考 书 目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 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 册,中华书局,1985年。 《左宗棠全集》,岳麓书社, 1987年。 《左宗棠评传》。 蒋挺黻:《中国近代史》。 《光绪朝东华录》。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第一 节 从边 疆危 机到 中法 战争
2、侵藏。(1)《中英会议藏 印条约》,1890年3月:规定 哲孟雄(今锡金)为英国保护、 划定中国与哲孟雄的边界等。 (2)《藏印续约》,又名《藏 印议定附约》、《中英会议藏 印条款》,1893年12月;开放 亚东为商埠等。
(三)新疆危机。
1、阿古柏叛乱,哲德沙尔汗国,1867 年。 2、俄占伊犁,1871年。 3、海防、塞防之争:一种观点认为, 这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系与左宗棠为 代表的湘系之间的派系斗争。其实质是 卖国与爱国之争。牟安世:《论中国近 代史上的“塞防”与“海防”之争》, 《河北学刊》1986年5期。 一种观点认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不过是 清统治阶级内部高层领导人之间关于国 防战略部署的讨论,争论的中心是海防 与塞防孰轻孰重、孰缓孰急、孰先孰后 的问题,他们的主张自有正确与错误之 分,但不是爱国与卖国之争。杨策: 《论所谓海防与塞防之争》,《近代史 研究》1987年4期。
(二)西南边疆危机。
第一 节 从边 疆危 机到 中法 战争
1、侵滇。(1)马嘉理(Augustus Raymond Margary)案,又名滇案、云南 事件。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 境事件。 (2)《烟台条约》,李鸿章与威妥玛 (Thomas Francis Wade)1876年9月签定: Ⅰ“抚恤”赔款20万两白银,派专使赴 20 英“道歉”,惩办“凶手”;Ⅱ扩大领 事裁判权,有涉及英人生命财产案件, 英可派员前往“观审”;中国人与外国 人之间案件,由被告所属国的官员“按 本国法律审判”;Ⅲ增开宜昌、芜湖、 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租界内洋货免 收厘金;Ⅳ英国可派“探路队”从北京 经甘肃、青海,或由四川进入西藏,转 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 11月28日,此条约在北京交换批准。1886~ 1888年,清政府又被迫与法国签订了《中法越 南边界通商章程》、《中法界务条约》、《中法 续议商务专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法国又 得到很多权益。 • 后果: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法国侵略势力以印度 支那为基地,长驱直入云南、广西和广州湾,并 使之一度变成法国的势力范围。
• 4、中国失败的原因 • (1),清朝政府软弱无力,综合国力不强,领导决策 人员首鼠两端。 • 清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朝议争论不休,有三种观点:第 一种是主张对法国人采取强硬措施,如对法国软弱妥协, 其他列强将步法国后尘,对其他藩属国心存觊觎之心, 到时局面更加不可收拾,代表人物有左宗棠和张之洞、 张佩纶等人。 • 第二种观点主张不卷入法越矛盾漩涡,甚至干脆放弃越 南(越南没有求援),代表有李鸿章、恭亲王奕訢等人。 • 第三种观点中庸路线,主张援助越南官军和黑旗军,打 击法国侵略,必要时派清军驻扎在越南北部边境,相机 行事,以最大可能维护大清帝国利益,代表有曾纪泽、 刘长佑、刘坤一等人。 • (2),越南阮氏王朝投降附敌,让清政府处于被动地 位。 • (3),列强的干预,影响了中国政府的决战信心。
第五讲 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一、中国边疆危机 二、中法战争 三、中日甲午战争
一、中国边疆危机
• • • • • 1、教案问题(自习) 2,日本吞并琉球进犯台湾 3、中英滇案与烟台条约 4、中俄伊犁交涉(略) 5、朝鲜问题---日本向大陆扩张(略)
二、中法战争评议
• • • • • • • • 1、战前的中、法、越三国 安南:清政府的藩属国,法国的傀儡。 中、法实力对比: 2、战争的关键战役 海路战场的关键性战役---马江海战: 陆路战场:镇南关战役。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 平手:或中国失败。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民族危机加剧和政治近代化的突破(1895—1912年)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民族危机加剧和政治近代化的突破(1895—1912年)

阶段二民族危机加剧和政治近代化的突破(1895—1912年)政治方面(1)深重的民族危机: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代理人。

(2)义和团运动:一场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改良运动,但最终失败。

(4)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方面(1)列强侵华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和发展社会生活方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推动了社会生活向文明化方向发展;近代中国的交通、通信事业起步或者发展思想方面(1)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主题一列强侵华加剧和中国社会的抗争与探索考向一从时代特征角度考查列强侵华加剧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真题典例]命题点: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舆论战”(2018·高考全国卷Ⅰ,T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深化认知]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西方列强的侵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以及革命的任务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课后培优分级练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2022-2023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课后培优分级练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课后培优练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1.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

对下图所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B.中国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C.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历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1842年,《南京条约》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1895年,《马关条约》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因此图所示解读最为准确的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A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曲折的发展历程,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中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排除D项。

故选A项。

2.下图是1901年发表于西方杂志的一幅漫画《亚洲的潜在忧患》,画中:悬在列强头顶一把刀,刀上文字是“Awakening of china(中国的觉醒)”,对此漫画解读正确的是()A.列强组建起联军入侵中国B.中国的民族意识完全觉醒C.清政府已成为列强的工具D.列强希望清政府保持落后【答案】B【解析】依据“1901年”“中国的觉醒”可知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B项正确;早在1900年,列强就组建起联军入侵中国,排除A项;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列强希望清政府保持落后,排除D项。

故选B项。

3.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史。

下列选项对应合理的一组是()A.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第二次鸦片战争—协定关税C.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割香港岛给日本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缴纳的关税中国应同英国商议,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岛给日本,排除C项。

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的兴起 (2)

民族主义和民族意识的兴起 (2)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民族主义在短期内仍将持续存在并产生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 存程度不断加深,但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现象仍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产 生影响。
民族主义与全球化的互动关系将更加复杂。全球化进程中的不平等、不公正等问题可能引发 更多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民族主义也可能对全球化进程产生反作用,导致全球化进程出现波 折和倒退。
输标02入题
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各民族间的文化 交流、经济合作和民间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减少民族隔阂和偏见。
01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全球 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
全球性挑战和问题。
04
倡导多元文化和包容性发展。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和习俗,推动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营造包容、开放 的社会氛围。
民族主义对国际合作影响
民族主义阻碍国际合作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利益至上,忽视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性 ,导致国际合作受阻。
民族主义破坏国际经贸合作
民族主义政策往往采取保护主义措施,限制国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影响全球经济发展。
民族主义加剧国际文化冲突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容易引发文化冲突和文 明对抗。
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主义挑战
跨国公司与全球资本 对民族经济的冲击
跨国公司和全球资本在全球化进 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对民族国家 的经济主权构成威胁。这使得民 族主义者更加关注保护本国产业 和市场,防止外资控制本国经济 命脉。
国际组织对民族国家 主权的侵蚀
国际组织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民族国家的 主权形成一定程度的侵蚀。这使 得民族主义者更加警惕国际组织 对本国主权的干涉和侵犯。

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历史复习热点专题民族意识和民族觉醒

民族意识的觉醒何谓“民族意识”?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中认为尽管血缘,语言,信仰是构成民族的重要条件,但还不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要素,最重要的是民族意识,“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

”古代的中国“就是世界第一!”。

然而,由于古代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皇帝不断加强皇权,称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天子”,大力实行愚民政策,导致人民思想的愚昧与落后,人民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小民经济。

加之,清朝的统治阶层视野狭隘,认为世界只有华夷之分,华夏文化才是世界之分,即清王朝就是天朝上国,其他外国民族都只是天朝的臣子,正所谓“四夷宾服,万方来朝”,又因为天朝物产丰饶,而夷敌又不断骚扰,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然而,清王朝日渐衰败,暗藏危机,近代的暴风骤雨即将来临…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剧,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地社会动员资源。

中国近代社会精英及社会群体对中国传统的民族意识有着不同的汲取,从而对民族意识有不同的认知及表达。

他们的内在认知和外在表征勾勒出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的嬗变轨迹。

一、“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民族意识的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英国炮弹的轰击,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相应的,人民的思想意识也开始发生改变,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人们保家卫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苏醒。

鸦片战争是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人们开始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同的思想开始迸发。

这一时期涌现的思想家有林则徐,魏源等人。

林则徐初到广东开始禁烟之时,编成《四洲志》,通过大量的学习,他认识到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并主张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学东渐。

林则徐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与此同时,魏源也主张重视了解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作为对付侵略的重要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 所谓“中国”指的是“天下之中也”,四周则是“蛮 夷”。 有时“中国”也指华夏文化所及之地。 普通民众往往把朝廷与国家等同起来。 古之汉人指认同华夏文化的人群。是否认同华夏文化, 是辨别同族与异类、区别文明与野蛮的根本标志。 在历史上,这种以文化为主的民族认同标准,有利于民 族之间自然、自愿的融合。但它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却是 对于“疆域”的概念不是十分明确。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 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 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费孝通 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 文中第一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应该从鸦片战争算起。作 为一个过程,它大体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同步。
在西方列强侵略和欺压造成的危机中,中国人对由种族、 地理、文化和历史纽带联结在一起“民族”逐渐有了自 我确认,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民族意识”一般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意识到自己归属于某个被称作“民族”的共同体,即 “我是谁”;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关切并努力维护本民族的生 存、发展、荣辱、安危、权利、利益等等。
第二讲 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华民族民族 意识的觉醒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 下,以修约为借口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中法战争。1883—1885年,法国侵略越南并进而侵略 中国而引起的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日本利用朝鲜问题发动 的侵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英、法、美、俄、德、 意、奥、日等八个国家以镇压义和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 战争。
本课思考题:你认为“民族”应如何定义? 下节课思考题:对洋务运动你了解些什么?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既没有前后一贯的总体战 略,又没有动员民众参加反侵略战争,每次战争都,这既包括战争 中部分爱国官兵的英勇杀敌,更包括各地人民自发的抵 抗。 这些斗争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帝国主义吞并和瓜分中国 的图谋,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近代民族意 识的觉醒。
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少数知识精英开始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以及随后而来 的瓜分狂潮,使中华民族各阶层都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 危机,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普遍开始觉醒。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意义的民族国家,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 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
在西方的话语体系,民族是与近代国家建构联系在一起 的。 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即“民族—国家” 。它拥有 固定的领土、一定的居民、有效管治的政府、完整的主 权。 民族则指称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它更多的是一个政 治概念、法律概念。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 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 之统一”。 ——孙中山 1913年西蒙古王公会议通电全国:“数百年来,汉蒙 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当一体出力,维持民 国”。 “中华民族”自此日益成为中国各族儿女共同认同的民 族标识。
近代中华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中国全体人民在帝国 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欺压之下,在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 的传入和影响之下,对自身共同命运、前途、利益的感 知和体验过程。 更是中华各族儿女对相互间长期形成的内在联系与一体 性的不断自觉过程。 也是一个经由精英认知、启发、倡导、再到全民普遍认 同的发展历程。
二、中华民族民族意识觉醒
关于民族的几种定义:
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 的共同体,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 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 《现代汉语词典》
由一般表现为共同语言、宗教、习俗等等的假设的血缘 纽带联结起来的人群;具有相同的惯例、习俗以及社会 同一意识与共同利益感的人群;统一在一个单一的独立 政府之下的一国居民之总体,即国家。 ——《韦伯斯特大学辞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