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策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结肠和直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部位局限于大肠黏膜或大肠黏膜下层,病变多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也可延伸为降结肠以及整个结肠。
该病病程长,通常反复发作。
溃疡性结肠炎无年龄限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主要见于20~30岁的青年人群。
治病病因。
溃疡性结肠炎的具体病因目前还不明确,基因因素可能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展、恶化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原来存在的病态精神如抑郁或社会距离在结肠切除术后明显改善。
有人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目前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是因为外源物质引起的宿主反应,基因以及免疫因素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
临床表现。
溃疡性结肠炎最初的表现可有多种形式。
其中血性腹泻是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其他症状一次可有腹痛、便血、体重下降、里急后重等。
偶尔有伴随症状的如关节炎、肝功能障碍以及皮肤病变等等。
也有的患者出现发热的症状,但是此症状不常见。
在大多数患者中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慢性、低恶性特征,仅有不足1/5的患者会出现急性、灾难性爆发过程。
这些病人表现为频繁血性粪便,可多达30次/天,和高热、腹痛。
中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诊断标准。
(1)患者具有明显的典型症状:持续反复出现黏液血便、腹痛同时伴有其他不同程度等其它不适症状;(2)纤维结肠镜具有特异性改变,排外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肠结核、克罗恩病等原因明确的结肠炎。
排外标准。
(1)患者具有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肝、肾、造血系统严重疾病。
(2)患有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肠梗阻、局部穿孔、结肠癌、直肠癌、直肠、结肠息肉等。
根据以上标准进行选择,有60名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符合,其中男性33名、女性27名,年龄为20~71岁,病程为1~16年。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临床上的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经结肠镜检查表明黏膜病变已经恢复正常或溃疡病灶已经形成了瘢痕,大便常规检查三次均正常。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以结肠黏膜连续性糜烂溃疡伴有肠道炎症为特征。
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该疾病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而西医治疗方法则注重于控制炎症和症状缓解。
本论文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旨在全面、丰富、客观真实地总结具体治疗方法及疗效,并提出具体建议。
引言: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免疫失调、环境因素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结肠慢性炎症性疾病。祖 国医 学认 为属 “ 泄泻” “ 、 久痢 ” 和, 肾两虚 3型。 脾 湿热 内蕴型 : 清热利湿 , 理气止痛治疗 , 中黄柏 、 方 黄连健
验 阳性 。经治疗后痊愈 l , 8 ; 效 2 9例 占3 % 显 0例 , 4 % ; 占 0
有效 1 例 2 %。 l 占 2 对痊愈 的 1 患者进行 1 5—4年随访 , 9例 . 结果无 复发 ,
’
肿止痛 , 活血化瘀作用 。大多数抗 痨药物具有杀菌或抑 菌作 用 。因此 , 中西药同用增加 了互补 作用 , 而提高 了治疗 效 从
被立即排 出。
实、 白头翁 、 椿根皮。 组除按 辨证分 型内服 中药 外 , 本 同时给
予中药保 留灌肠 , 并配以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 , 转移因子治
兴安盟人 民医院(3 4O 170 )
本病与精神 紧张及饮食不节 等 因素有关 , 药物 治疗 同时
应嘱患者精神舒畅 , 生活规律 , 避免生冷 、 难以消化 的食物 。
果 。我们体会采用 中西 医结合疗法 对初 治早期 淋 巴结结 核 效果甚佳 , 因早 期淋巴结包膜 未破 , 病灶 很少侵 犯周 围组 织 及 周围淋 巴结 。因此使用本法 , 具有疗效高 , 疗程短 、 复发率 低, 方法简便 , 无毒副作用 , 于推广 。 易
实 验 室 检查 : D试 验 均 为 阴 性 。 4 体 会
中药治疗淋 巴结结核着重祛腐 、 提脓生肌。有研究证 明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慢 性 溃疡 性 结肠 炎
郎金 元 ’
关键 词 : 性 溃 疡性 结肠 炎 ; 慢 中西 医结 合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指的是患者乙状结肠及直肠处所出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情况,主要的病变部位集中在大肠黏膜附近,也有一定扩散至结肠区域的可能。
此种疾病并没有相对显著的发病年龄区间,任何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但20~30岁的患者群体是尤其需要注意的,患上疾病之后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困扰,且临床上暂时无法给出此种疾病的明确患病原因,认为在基因水平上有一定影响,并与患者的心理状况有关,心理素质较差的患者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加重。
患病早期阶段患者主要表现出的临床典型症状为血性腹泻,在排泄物当中可以明确观察到血性及脓性的物质,且常常伴随着剧烈腹痛,但在排泄之后,腹痛症状会有所减轻。
如果疾病在较长时间内持续性发展,还有可能会导致大出血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1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治疗从西医的角度看待所有疾病均可将其分为内科治疗及外科治疗这两种大体治疗方向,内科治疗主要依靠于西医药物,起到治疗干预效果,同时辅助一些较为常规的身体机能调节治疗方法。
由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多存在腹泻及便血的临床症状,这些问题均导致患者体内水电解质平衡状态被打破,营养损失较为严重,便血也会消耗一部分的血液,甚至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贫血问题,而针对于水电解质的失衡状况,则应该要通过补液来予以调解,还需要额外补充足够的电解质,钾离子则是需要着重添加的微量元素。
若在检测结果当中发现患者已因此出现了低钾血症,应该要加快纠正速度。
营养补充也是西医治疗过程中的重点内容,针对胃功能已出现严重损伤的患者,应该要借助葡萄糖溶液采取滴注的方式帮助平衡患者的日常消耗,如若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还处于正常水准,则可以为患者提供补充营养的易消化食物,但要注意清淡。
已经表现出贫血症状的患者还需要采取输血操作。
常规药物治疗主要选择的药物种类为氨基水杨酸类,比较常见的药物为艾迪莎。
这种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不会引起较为显著的不良反应,且能够防止患者溃疡性结肠炎的反复发作,但有可能会出现轻微头痛及恶心的症状,在不影响整体疗效的情况下是建议患者继续用药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论文【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阴伤湿热清热化瘀止血生肌方化瘀祛腐溃疡性结肠炎(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以侵犯直肠与结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为主的炎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
病情反复,经久不愈,属难治性疾病。
现代医学采用抗感染、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欠佳。
笔者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治体会,总结如下。
1病因及发病机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
参与的多种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释放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引起组织破坏及炎性病变。
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1]。
溃疡性结肠炎可因临床表现不同而分属不同的中医病证范畴。
典型的溃疡性结肠炎,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属痢疾中“休息痢”、“久痢”范畴;血性便明显,属“肠风”、“脏毒”范畴;仅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清稀,属“泄泻”范畴。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
2治疗2.1中西医结合增效减毒溃疡性结肠炎病程迁延,容易反复发作,治疗颇为棘手。
单纯使用西医或单纯使用中医治疗不免有失偏颇,中西医结合常常取得较好疗效。
临床上部分医师将溃疡性结肠炎当慢性肠炎治疗,习惯用大量抗生素,在用静脉滴注抗菌药物后,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停药后很快复发,甚至会导致菌群失调。
尤其对于20~30岁急性腹泻的患者,常规抗菌止泻等治疗效果不佳,应常规查肠镜以免误诊误治。
部分患者服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包括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缓释片,奥沙拉嗪),后出现白细胞下降、腹泻等情况,停用西药而口服中药,可能使症状得到改善,但肠镜下病变可能加重,对这些病例,勿忘复查肠镜。
对于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者,使用中药(清热化瘀止血生肌为基本治法)配合氨基水杨酸制剂灌肠可使症状明显改善;对于广泛性结肠炎,仍需考虑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治疗。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和直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形成。
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因素有关。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常规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本思路是清热解毒、利湿化瘀,平抑肝经、调和胃肠。
常用中药包括:
1. 福枣甘草汤:收敛、止泻、排毒,适用于慢性下痢及腹泻。
2. 地黄泼雪大振汤:补血、补肾、滋阴,适用于慢性下痢、血便、虚弱等。
3. 大建中汤:解毒、清热、利水,适用于热毒炎症、便秘、茶色便等。
4. 四妙丸:行气、止痛、调和胃肠,适用于腹痛、腹泻、便秘等。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病情,同时还具有很好的镇痛和舒筋活络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有:
1. 神阙穴:调和胃气、消化食物,适用于腹泻、食欲不振等。
2. 关元穴:增强体质、调节免疫功能,适用于腹泻、肠鸣、腹胀等。
3. 中极穴:滋阴降火、清热解毒,适用于肠道炎症、口干舌燥、心烦失眠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
但治疗方法应因人而异,必须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和个人心理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食品及饮酒等过度刺激肠道的行为,以免加重病情。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列表
张某, 王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J]. 中国
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40(1): 15-19.
李某, 刘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
实用医药杂志, 2021, 16(2): 18-20.
杨某, 赵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 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22, 29(1): 15-18.
中西医结合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 临床效果观察
汇报人:
2023-11-20
目录
• 引言 •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病因分析 •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
方法 • 临床效果观察及数据分析 •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缺点及改进
建议 • 结论与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 炎症性肠病,具有反复发作、迁 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 生活质量。
02
中西医结合治疗UC具有独特的优 势,能够发挥中医整体调理和西 医针对性治疗的作用,提高临床 疗效,降低复发率。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床 效果,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
对比分析。
研究方法
选取UC患者100例,随机分为 中西医结合组和西医组,每组 50例。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内镜下病变变化、血清炎症 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推断性统计分 析相结合的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用 于描述数据的分布特征,推断性统计 分析用于检验假设、预测结果。
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单纯西医治疗组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比较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炎症性肠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的持续性溃疡、炎症和出血。
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免疫、环境和菌群等因素有关。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成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三类: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血止便。
清热解毒类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
平肝熄风类中药包括柴胡、郁金、青黛、知母、生地等。
止血止便类中药包括血余炭、萎蕤、地榆、金银花等。
这些中药主要通过清热解毒、平肝熄风、止血止便等药理作用来缓解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症状,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中医诊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依靠辨证论治。
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中医师会针对性的开出相应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方剂有资治肾气丸、丹参酮注射液、升清片、五子衍宗丸等。
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分为五类:5-氨基水杨酸盐、代谢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生素。
其中,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药物,可以迅速缓解病情,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然而,长期使用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如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生物制剂等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药物。
它们能够抑制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有效缓解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并减少疾病复发率。
总体来说,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和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较西药单一治疗,中医治疗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减轻患者的痛苦和降低医疗成本。
然而,目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标准和临床疗效评价仍需进一步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目录
01 一、西医治疗
03 三、总结
02 二、中医治疗 04 参考内容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有上升 趋势。本次演示将综述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一、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传统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主要包括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吡啶)、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对于 急性发作期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激素依赖和停药反跳现象。 免疫抑制剂主要用于对激素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患者,可减轻病情并减少复发。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和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应以下 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研究,对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进行系统评价。其次,深入探讨中医治疗的作用机制,加强对作用靶点和作用机 制的研究。最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
总之,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独特优势和良好的疗效,为进一步发挥其 治疗作用,应加强中医治疗的临床研究、作用机制探讨及优化治疗方案等方面的 工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 患者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 多问题和挑战。首先,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仍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发掘新的 治疗靶点。其次,虽然中药和针灸等物理治疗在临床上有一定的疗效,但作用机 制尚不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尚 不充分,未来可以加强这方面的探索,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结肠黏膜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肠道疾病。
它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便血、腹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对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现状进行概况。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于脾胃失调、湿热内蕴等因素导致的肠道炎症,因此中医治疗主要以调理脾胃、清热解毒为主。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治疗、膏方外敷等。
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通过经络刺激来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方法。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促进炎症的消退,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中极等。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常用的方法之一。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的中药可以改善炎症状况,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白芍、薏苡仁等。
3. 膏方外敷膏方外敷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另一种方法,它可以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促进溃疡的愈合。
常用的外敷膏方包括桃红四物膏、黄连软膏等。
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非手术治疗方法,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氮芥类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重症患者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等。
手术治疗可以去除病变组织,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法,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和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并降低复发率。
研究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可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常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包括中药与西药联合治疗、针灸与西药联合治疗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上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概要
临床主要的病理特点为:
粘膜浅层弥漫性炎症(充血水肿) 多处小脓疡形成
较大溃疡
临床症状特点
以粘液脓血便、腹痛、腹 泻、里急后重为主,严重 者可伴发热、呕吐、食欲 减退、贫血、大关节炎、 心肌炎、多发性口腔溃疡 、虹膜睫状体炎等病证。
病程漫长 轻重不一 反复发作 多发生在20-40岁青壮年 男女差别不明显 欧美发病率高 (4/万-10/万) 国内无确切统计 近年患病率似有增加
三、诊断
消化道症状
腹痛 左下腹痉挛性疼痛,泻前腹痛,泻 后痛减,伴里急后重,肠鸣音亢进。 腹泻 反复发作,久治不愈。轻者大便 2—5次/日。重者可达20—30次/日, 慢性间歇型 慢性持续严重 急性暴发型
出血 脓血便,或只见脓血而无便,重 者可有出血性休克。 消化不良 厌食、上腹部胀满、呕吐
肠道外症状:
热毒炽盛
主证:发病急,高热不退,口渴心烦、腹痛 剧烈,里急后重、利下脓血,舌红苔黄燥, 脉滑数。 方药:白头翁汤合黄连解毒汤 高热加安宫牛黄丸;羚羊粉 抽搐加紫雪丹、全蝎
以上两型较重,可采用灌肠法:
主要药物: 炒槐花、地榆炭、苦参、黄连、败酱草、 大黄炭、儿茶、枯矾、三七粉 可以合冰硼散或锡类散,保留灌肠。
急性病变:
• 中度:粘膜充血水 肿明显,易出血;
急性病变: • 重度:黏膜充血 水肿、多发糜 烂、融合成片。
• 慢性病变:
• 活动期:肠壁僵硬, 肠腔狭窄,有溃疡, 炎性息肉
• 静止期:粘膜炎症轻,色泽苍白,出 血少
四、鉴别诊断:
溃结 菌痢
大便多,脓血量多
便血多
大便量较少、脓多血少
便血少
治菌痢的抗菌素效差 抗菌素治疗效佳 柳氮磺胺嘧啶(SASP)效 SASP效差 佳 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 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 X 线钡灌肠检查有特殊变 化(溃疡、炎性息肉) 无特异性变化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主要特征是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当前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目前,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下面将对该领域的研究概况进行介绍。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中医药的治疗方法、草药的应用、针灸治疗、营养调理等方面。
中医药的治疗方法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由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等因素引起的,因此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研究表明,一些中药方剂如香砂养胃汤、六君子汤等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显著。
草药的应用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些草药如黄芩、连翘、白芍等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而且,草药制剂相比于化学药物,副作用较小,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相对更为安全。
针灸治疗也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肠道黏膜的免疫状况,有助于缓解炎症反应和减少溃疡的形成。
针灸治疗还可以改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消化功能,调整肠道的蠕动和分泌,缓解腹泻和腹痛等症状。
营养调理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方面。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伴有消化道吸收功能减弱、营养摄入不足等问题,因此合理的营养调理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力,减少炎症反应至关重要。
临床研究表明,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疾病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成果表明,该治疗方法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数据,需要进一步加强。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 btat U crt ecli i aclnm c sl n u muoa if mm tr dsae n sp toeei i A s c] r l a v o t o u oa a dsb csl n a a y i s ,ad i a gn s e i is s o l o e t h ss
,
Bi De rme t ’ sre tr l — n .1 pa t n Ga to n e oo
g ,Qn h i rv c l o i lfTa io a C ie dc e X nn 10 0, hn ;2 Dp r et so Y ig a oi i s t rdt n l hns Me in , ii 8 0 C ia eat n o C t — P n aH pa o i e i g 0 m a r f et o g , h hr fl t o i l S nI te nv s) G agh u5 03 , hn ; orp n i u o ne l y teT i A i e H s t u a— nU i r t, u nzo 16 0 C i C r so dn a t r ro d f a d pa o i f / s e i, a e g h
新医学 2 1 00年 1 第 4 月 l卷 第 1 期
述 评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的 中 西 医治 疗
青海 省 中 医院消化 科 ( 10 0 伏 新 顺 杨 翠 兰 800 ) 中山大 学附属 第三 医院消化科 ( 160 曾利娴 梁艳娉 503 )
[ 摘 要]
郭云蔚 吴
si n la . T e t n fu c r tv o ii sdi iu ty t Ge e a l t lu ce r r a me to l e a ie c ltsi f c l e . l f n rl y,t e te t n fW e t r d cn s t s h r ame to se n me ii e i o u e s me me ii e n l d n mi o aiy i a i o d cn s i c u i g a n s lc lc c d,c rio t r i s i o t se o d , mmu d l tr n a t— a t ra d u s A1 c ne mo u ao s a d nib ce il r g . 一 t u h t e ef c smo e p e ie,a v r er a t n i r ho g h f ti r r cs e d e s e c i s mo e,a d p o oe a c r c u r d i ain s Ule ai e o n o rtl r n e ae o c re n p te t. c r tv c l i s e s o r c u e c n e at rso pi g te t n . Tr ame to r d t n lCh n s d cn s t s o o i s i a y t e r d s e c fe tp n r a me t t e t n fta ii a i e e me i ie i o u e s me o he b lc mp u d v a o a ,e e r a o o n i r l n ma,a d i n o h r ss a l a lic a n lc mb n to h r p . Th r ame t n o tp o e i s wel s mu t— h n e o i ai n t e a y e te t n s o et re fc nd a lw— o t h wsa b t fe ta o c s.Thea v re r a to sl s ha e tr d c n e d e s e ci n i e s t n W se me i i e,b tt e ef c sn tb te n u h fe ti o et r f rs v r le a ie c ltst a e tr d cne I h sa tce,we ito u e r d to a i e e me ia iw— o e e e u c r t oii h n W se me i i . n t i ril v n n r d c d ta iin lCh n s d c lv e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结肠炎症性肠病,其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与遗传、免疫和环境因素有关。
该病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弥漫性溃疡和炎症,临床上常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症状,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发热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轻症状,并改善生活质量。
以下是关于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些研究概况: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传统中药中常用的方剂包括龙胆泻肝汤、桂枝茯苓丸、四妙丸等,这些方剂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调理肝脾等作用,可以缓解炎症反应,促进结肠黏膜的修复。
2.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研究表明,通过针灸可以调节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
3. 西药治疗: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主要依靠药物,如5-氨基水楊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但也常伴有一些副作用,如感染、骨质疏松等。
4. 粪菌移植治疗:最近的研究显示,粪菌移植可以通过改变患者肠道微生物组的组成,调节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症状。
粪菌移植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了解其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相对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综合应用药物、中药、针灸和粪菌移植等方法,可以减轻症状、促进炎症的缓解,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由于该病的病因复杂,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一、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的非特异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周围环境、遗传、肠道微生态系统紊乱等多种因素导致的肠道免疫系统失衡有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阶段。
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为亚急性,病程很长,多数患者呈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少数患者的症状会一直持续并进行性加重,该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以及粘液脓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另外部分患者还可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不适反应。
虽然中医中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名,但其临床表现与《中医内科学》中的“胃痛”、“泄泻”等病症类似,因此该书将西医中的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以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以上腹部胃脘疼痛的消化系统疾病均以“胃痛”进行辨证论治,且《诸病源候论》中指出:“凡痢,口里生疮,则肠间也有疮也。
”表明了中医也对溃疡性结肠炎,甚至其口腔并发症进行了专研。
我国传统医学将此本的病因分为湿热内蕴、气滞血瘀以及脾肾阳虚三类。
1.中西医如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目标在于缓解症状、促进黏膜愈合以及防治并发症和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治疗方案分为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类:1.内科治疗:包括全身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前者是指维持患者的体液和电解质平衡,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纠正贫血等,而药物治疗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如5-氨基水杨酸、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
2.外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手术指征包括:大量出血且难以控制的、有明确的穿孔的、并发中毒性巨结肠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怀疑或证实有结肠癌的以及激素剂量减少后恶化等。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辨证论治有以下几类:1.瘀血停滞,这类患者表现为胃痛如针刺、刀割,疼痛有固定的部位,按之痛甚,进食以及夜间也会加重,可伴吐血、黑便,查舌可见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疗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常用方药为失笑散合丹参饮,由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制成,其中五灵脂、蒲黄、丹参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檀香、砂仁可行气和胃。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诱导缓解
6.当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应用英夫利昔诱导治疗时,建议联合应用 巯基嘌呤 7.对于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建议应用维多珠单抗诱导缓解 8.对于经anti-TNF治疗失败的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建议应用维多珠 单抗诱导缓解 9.对于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建议应用托法替尼10mg,2次/d口服, 8周,用于诱导缓解 10.对于经过anti-TNF治疗失败的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建议应用托 法替尼诱导缓解 11对于既往应用anti-TNF治疗应答现在失应答的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 建议检测血清药物抗体水平评估失应答原因
Professional Presentation
维持缓解
1.对于之前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达到缓解但是经5-ASA治疗失败,现 用anti-TNF治疗的,不建议同时应用5-ASA维持缓解有效性 2对于既往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现经皮质类固醇诱导缓解的,与未接 受治疗或经皮质类固醇治疗相比建议应用硫嘌呤类药物维持缓解 3对于既往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现在缓解的患者,不建议应用甲氨蝶 呤维持缓解 4.对于既往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经anti-TNF诱导后,建议继续antiTNF治疗,应用阿达木单抗,戈利木单抗或应夫利昔单抗维持缓解 5.对于既往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现经维多珠单抗治疗后,建议继续 应用维多珠单抗维持缓解 6对于既往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现经托法替尼治疗后,建议继续应用 托法替尼维持缓解
Professional Presentation
维持缓解
1.对于轻度溃疡性直肠炎的患者,建议应用直肠5-ASA(1g/d)维持 缓解 2.对于轻度活动性左侧或广泛性UC患者,建议口服5-ASA(至少2g/d) 维持缓解 3.不建议UC患者应用全身糖皮质激素维持缓解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ppt课件
证治分型
3、寒热错杂证 临床表现:下痢稀薄,夹有黏冻, 反复发作;腹痛绵绵,四肢不温, 腹部有灼热感,烦渴,舌质红,或 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或细弦。 治法:温中补虚,清热化湿。
证治分型
代表方:乌梅丸(《伤寒论》)加减。 药物:乌梅、黄连、黄柏、肉桂、 细辛、干姜、党参、当归、制附片。
证治分型
证治分型
2、脾虚湿蕴证 临床表现:大便溏薄,黏液白多赤 少,或为白冻;腹痛隐隐,脘腹胀 满,食少纳差,肢体倦怠,神疲懒 言,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白腻。 脉细弱或细滑。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助运。
证治分型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 和剂局方》)加减。 药物:党参、茯苓、炒白术、炒山 药、薏苡仁、砂仁(后下)、陈皮、 桔梗、木香、黄连、炒地榆、炙甘 草。
诊断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 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②隐窝内有急性炎性细 胞浸润,甚至形成隐窝脓肿,脓肿 可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 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黏膜表层糜 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诊断
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 炎性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 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黏 膜肌层间隙增宽;④潘氏细胞化生。
证治分型
随症加减:大便脓血较多伴肛门灼 热者,加败酱草、白头翁、红藤、 炒槐米;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 延胡索;便血明显者,加仙鹤草、 紫草、炒地榆;大便白冻黏液较多 者,加炒苍术、薏苡仁、苦参;伴 发热者,加桂枝、葛根;畏寒怕冷 者,加干姜、制附子;
证治分型
里急后重者,加槟榔、炒枳壳;久 泻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 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椿根皮、 诃子;排便不畅、便夹脓血者,加 酒大黄、炒枳实。
4、肝郁脾虚证 临床表现:腹痛即泻,泻后痛减; 常因情志或饮食因素诱发大便次数 增多,大便稀溏,或黏液便;情绪 抑郁或焦虑不安;嗳气不爽,食少 腹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 弦细。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概况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主要发生在结肠黏膜层,病因复杂,包括遗传因素、免疫因素和环境因素等。
该病的主要特征是肠道炎症、溃疡形成和肠道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原理:1.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免疫调节治疗等方法。
药物治疗包括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
手术治疗主要应用于严重病例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免疫调节治疗是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来减轻炎症症状。
2.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要运用中药治疗,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等方面。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可以缓解炎症症状、减轻腹泻、血便等症状。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1.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研究: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和西药的联合应用能够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研究发现雷公藤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可以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
柴胡疏肝散、三黄片等中药也有一定的疗效。
2. 中医针灸疗法研究: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炎症症状,改善肠道功能。
电针和温针可以减少炎症细胞浸润,降低炎症反应。
3. 中西医结合免疫调节治疗研究:免疫调节治疗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
促肠道免疫调节剂能够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减轻肠道炎症反应。
研究发现,前列腺素E1和网状内皮系统能够改善肠道通透性,减轻溃疡性结肠炎的炎症症状。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优势:1. 综合疗效更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充分发挥中西医的疗效,提高治疗的综合效果。
2. 减轻药物副作用:中药可以减少西药的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3. 个体化治疗:中医治疗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调理,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及研究进展
• 诱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
流行病学特点
• UC在欧美国家是常见的肠道疾病。我国UC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UC治
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
• 1. 发 病 率 :在欧美国家,UC发病率3-6人/10万人。白人高于有色人种。
并发症
•1. 中毒性巨结肠 •2. 结肠、直肠癌变 •3. 其他 肠大出血发生率约3%,结肠穿孔、肠梗阻、瘘管形成、
肛门周围脓肿及假息肉。
临床分型-病程分型
• (1)初发型——指无既往史的首次发作;
• (2)慢性复发型——临床上最多见,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
• (3)慢性持续型——症状持续,间以症状加重的急性发作;
变化者。应列为疑诊,予以追踪检查。
诊断-内容
• (1)临床类型(初发型、急性暴发型、慢性复发型及慢性持续型); • (2)严重程度(轻度:症状很轻、无全身症状;重度:有多次黏液血便、
发热及脉速等全身表现,并伴血沉快、血浆白蛋白降低等;中度:界于轻 度与重度之间);
• (3)病变范围(全结肠、右半结肠、左半结肠、乙状结肠、直肠); • (4)病变分期(活动期、缓解期、静止期)诊断举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发型可有高热,心率增快。病情进展与恶化患者可出现衰竭、消瘦、贫血、 水电解质失衡失调、低蛋白血症、营养障碍等表现。
*肠外表现:
• 1.口腔黏膜病变:鹅口疮样溃疡,胃粘膜多发性可孚他样溃疡和线样溃疡。 • 2.眼损害:眼病为2-3%;主要为虹膜睫状体炎、球结膜炎和角膜炎等。 • 3.肝脏病变:发生率约为1-2%;可伴有活动性病毒性肝炎,坏死后性肝硬化、胆管周围炎,原
急性期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效果好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效果好发布时间:2021-09-01T11:41:42.803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2期6月作者:汪莉[导读]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且常见的肠道炎症疾病。
汪莉大邑县人民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1330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且常见的肠道炎症疾病。
当前临床上还尚未找到引发溃疡性结肠炎的明确病因,只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可能是多种因素(例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以及个体免疫力低下等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
在过去该疾病的发生非常少见,但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质量的提升,溃疡性结肠炎疾病的发病率逐渐上涨,现已经成为一种多发性肠道疾病。
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发生位置为人体直肠以及结肠两部分。
当然也有少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会发生在回肠末端这一位置。
通常情况下,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伴随黏液脓血便以及腹胀、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典型症状。
除了上述症状之外,部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还会出现一些全身性症状,例如发热以及营养不良导致的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等。
其中发热症状多见于中度和重度患者。
还有一些患者会发生一些肠外表现,例如外周、骶骼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等等。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三大特性:(1)难治愈(2)反复发作(3)致癌率高,如结肠癌。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旦患有溃疡性结肠炎,那么广大患者需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
那么到底哪种治疗方式效果好呢?大家不妨试一试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吧。
1.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临床上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方式有多种:第一,手术治疗。
第二,西药治疗。
第三,中药治疗。
第四,一般治疗。
据调查大多数患者都是单纯的采用西医或中药治疗,虽然能够达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避免不了会出现一定的偏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重者发生溃疡病变。
病变主要累及结
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和黏液脓血便。
病情轻重不一,多呈反复发
作过程。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
溃疡性结肠
炎与中医的“大瘕泻”相似,归属于“泄泻”、“痢疾”等范畴。
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未完
全明确[1]。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病既有自身免疫机制的参与,又有遗传因素作为背景,感染和精神因素是诱发因素。
本病的病理特点在于溃疡的形成,病变主要累及结肠黏膜
和黏膜下层,很少深达肌层。
范围多自远段结肠开始,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
及末段回肠,呈连续性分布。
肠腺底部隐窝处形成微小脓肿,这些隐窝脓肿可相互融合破溃,出现广泛的、不规则的浅表小溃疡,周围黏膜出血及炎症蔓延。
随着病情的发展,上述溃疡
可沿结肠纵轴发展,融合成不规则的大片溃疡。
本病病变反复发作,导致肉芽组织增生,黏
膜可形成息肉状突起,称假性息肉。
也可由于溃疡愈合后形成瘢痕,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肠
壁增厚,结肠变形缩短,肠腔狭窄。
少数病例可以癌变。
中医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常因
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湿热
内蕴,气机不利,肠络受损而致本病,久而气滞血瘀,寒热错杂。
病初与脾、胃、肠有关,
后期涉及肾。
故本病是以脾胃虚弱为本,以湿热蕴结、瘀血阻滞、痰湿停滞为标的本虚标实证。
1 西医治疗
1.1一般治疗
1.1.1注意休息和营养:宜少量多餐,摄入足够热量和多种维生素,少渣饮食,忌牛乳
及乳制品,重症者禁食。
1.1.2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贫血和低蛋白血症。
1.1.3镇静、止痛和止泻:精神紧张者可给小量镇静剂。
腹痛、腹泻可给颠茄、复方地
芬诺酯或洛哌丁胺(易蒙停)、可待因等,但重症者禁用或慎用,以免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1.2药物治疗
1.2.1柳氮磺吡啶(SASP):适用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
每日4g,
分4次口服;用药3~4周病情缓解后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每日2g,分次口服,维持1~2年。
5一氨基水杨酸(5-ASA)的灌肠剂用于病变局限于直肠或乙状结肠者,用法
为1g,每日1次,睡前保留灌肠。
1.2.2糖皮质激素: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
口服泼尼松40~60mg/d,暴发型患者可静
脉滴注。
氢化可的松300mg/d或地塞米松10 mg/d,7~10天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mg/d,病
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亦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加生理盐水保留灌肠,每日1次。
1.2.3免疫抑制剂:适用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者,用环孢素4mg/(kg?d)静脉滴注。
2 中医治疗
2.1辨证论治
2.1.1湿热内蕴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头翁汤加减煎成200ml,甲硝唑0.6g,研粉加入汤内,每晚保留灌肠1次,14天为1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一疗程。
(2)马齿苋、白头翁、黄柏、川芎各50g,丹参、儿茶各30g,水煎成100ml,加入2%普
鲁卡因20ml,每晚睡前保留灌肠,15日为1疗程。
(3)参三七、马齿苋、五倍子、黄连、枯矾各适量,做成栓剂,每晚1~2支,1月为1
疗程[2]。
2.1.2寒湿下注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
(1)白及、地榆炭、炮姜炭、石榴皮各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4
天为1疗程。
(2)制附子、白术各80g,黄芪、丹参、薏苡仁、仙鹤草各30g,煎成100~150ml,加云
南白药半支混匀,高位保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3脾虚肝旺证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木香、白芍、地榆炭、五倍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
留灌肠,每晚1次,15天为1疗程。
2.1.4脾胃虚弱证
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者,可合用补中益气汤;黏液多者,加法半夏;夹瘀滞者,加蒲黄、丹参、川芎。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白术、罂粟壳、白及、五倍子、枣树皮适量,煎成100ml,高位
保留灌肠,每晚1次。
2.1.5肾阳虚衰证
腹泻甚者,加扁豆、山药、诃子等。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干姜炭、赤石脂、地榆炭、乌梅、附子、白及适量,煎成100ml,高位保留灌肠。
2.1.6瘀血内阻证
兼湿热者,加白头翁、黄连、马齿苋;兼脾虚湿困者,加党参、苍术、厚朴;兼肝郁气
滞者,加柴胡、香附、郁金。
保留灌肠方(外用方):麝香、牛黄、红花、珍珠、血竭、枯矾、白及、青黛、地榆炭、
参三七、乌梅炭适量,共为细末,用时取12g,加开水100ml,调为稀糊状,每晚1次,20
天为1疗程。
参考文献
[1]党天谋;李玉珍;何领军;中西医联合多途径治疗近段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
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年17期.
[2] 沈玉;中西医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3例[J];中医研究;2012年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