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分型,口服汤药治疗溃结的目的,主要是从机体内环境出发,从整体上改善阴阳偏盛偏衰的状况,临床上一般分四个证型。
(1)寒热错杂型:此型临床比较多见,特征是病情时发时止,绵绵不绝,既有腹痛喜温喜按之虚象、寒象,又有心烦、舌红,苔黄之热象,有时还有脓血夹杂、里急后重之实证。
总之,病机非常复杂,寒热虚实互见,非专业中医师不得明辨,口服乌梅丸效果比较好,或者将乌梅丸改为汤药并随症加减煎服,见效会更快些。
(2)湿热积滞型:中度和重度溃结或急性暴发型溃结或慢性溃结的急性发作期多见此型。
此型的特征是起病急、腹痛明显,暴注下迫、里急后重,甚至恶寒发热。
此证兼有表症时要表里双解,宜服葛根荃连汤,无表症时治以燥湿清热止痢之法,可服白头翁汤等中药。
对此证还应配合其他疗法,尽快控制病情。
(3)寒湿积滞型:慢性持续型溃结多为此型,此型特征是腹痛绵绵,喜温喜按,食欲不振,轻度的里急后重感。
舌苔白滑或白腻。
治宜温中散寒、健脾利湿之法,可以选胃苓汤、温脾汤、香砂六君子汤服用。
(4)气血不足型:溃结长期不愈,患者身心疲惫,易见此型。
此型特征是气血不足,下焦虚衰,多见的症状是神疲乏力,四肢不温,消瘦贫血,腹中隐痛,下痢稀薄,舌淡脉细。
治宜温补脾肾之法,可用附子理中汤,金匾肾气丸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由外邪内侵、饮食所伤、内伤七情、脾胃虚弱所致。
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已显示出其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
针对湿热壅盛患者,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葛根芩连汤多被选用以清热燥湿。
而胃苓汤、当归四逆汤、香砂六君子、不换金正气散多在临床用以温散寒湿。
连理汤、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半夏泻心汤多用以温中清肠。
芍药汤药方∶
【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肉桂(5克)
【用法】水煎服。
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白头翁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香连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组成】木香黄连(去须,炒) 甘草(炙,锉) 肉豆蔻(去壳)
【用法】上四味,等分,捣罗为末,砂糖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次15丸,空腹时用米汤下,更以意加减。
葛根芩连汤:
【出处】《伤寒论》
【组成】葛根30g,黄连5g,黄芩20g,炙甘草5g
葛根芩连草,清里又解表
【用法】先煮葛根,水煎服。
【功效】清泄里热,解肌散邪。
【主治】表证未解,邪热入里证。
胃苓汤:
【出处】(《普济方》卷三二一引《大全良方》)
【组成】苍术(泔浸)8钱,陈皮5钱,厚朴(姜制)5钱,甘草(蜜炙)3钱,泽泻2钱5分,猪苓1钱半,赤茯苓(去皮)1钱半,白术1钱半,肉桂1钱。
【功效】安胃利水止泻。
祛湿和胃。
【用法】每服1两,以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炒盐1捻,煎8分,食前温服。
当归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温里剂-温经散寒
【组成】当归(12克)桂枝(9克)芍药(9克)细辛(3克)通草(6克)大枣(8枚,擘[bo])炙甘草(6克)
【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
香砂六君子汤:
【来源】《古今名医方论》卷一
【类别】补益类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
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用于治疗气虚痰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十分陈皮八分半夏一钱砂仁八分木香七分加生姜二钱,水煎服。
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与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连理汤:
【来源】《秘传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组成】理中汤加茯苓黄连
【用法】上药研末。
每服6克,沸汤点服,不拘时候。
如中暑作渴,小便赤涩,每服1.5克,温开水调服。
【主治】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肛门灼热,小便赤涩者。
乌梅丸:
【来源】《伤寒论》。
【药物】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去皮炮)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 人参黄柏各六两
【用法】以苦酒(即醋)渍乌梅一宿,去核,蒸熟,捣成泥;余药研为细末,与乌梅泥和匀,加密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9克,日三服。
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功效】温脏驱蛔。
薏苡附子败酱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中。
【异名】附子汤(《圣济总录》卷一二九)、败酱散(《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薏苡附子散(《证洽准绳?疡医》卷二)。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
【用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
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顿服。
【功用】排脓消肿。
半夏泻心汤:
【出处】《伤寒论》
【分类】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半夏(9克)黄芩(6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黄连(3克)大枣(4枚)
【方诀】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部分肝郁脾虚患者,采用痛泻要方、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等以达调和肝脾之目的。
结合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久之伤气血、损脾肾的特点,补涩兼施在治疗中突显重要性,十全大补汤、参苓白术散、真人养脏汤、温脾汤、黄土汤、四神丸、附子理中丸驻车丸、四君子汤较多被选用,以补脾益肾、调整脏腑功能。
主张活血化瘀治疗的医家多选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
痛泻要方:
【出处】《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丹溪心法》。
【异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炒白术90克白芍(炒)60克陈皮(炒)45克防风60克
【方歌】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九煎补泻并用理肝脾若非食伤医便错
【功效】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小柴胡汤:
[来源]汉代张机(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治中》。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功效]和解少阳,和胃降逆,扶正祛邪。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四君子汤: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异名】白术汤(《圣济总录》卷八十)。
【分类】补益剂-补气
【组成】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功用】益气健脾。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15克),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和解剂-调和肝脾
【组成】柴胡(15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生姜(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营。
【用法】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十全大补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异名】十全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十补汤《仁斋直指》卷十五)。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 川芎地黄(洗,酒蒸,焙) 茯苓(焙) 白术(焙) 甘草(炙) 黄耆(去芦) 川当归(洗,去芦) 白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十昧,锉为细末。
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个,同煎至100毫升,不拘时候温服。
【功用】温补气血。
参苓白术散:
[类别]补益剂:补气。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莲子肉(去皮)(9g),薏苡仁(9g),缩砂仁(6g),桔梗(炒令深黄色)(6g),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12g),白茯苓(15g),人参(15g),甘草(炒)(9g),白术(15g),山药(15g)。
[功效]益气健脾,渗湿止泻。
[用法]上为细末。
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
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真人养脏汤:
【方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当归白术各六钱(各18g)肉豆蔻半两(15g)肉桂甘草炙,各八钱(各24g)白芍药一两六钱(48g)木香一两四钱(42g)诃子一两二钱(36g)罂粟壳三两六钱(108g)
【用法】共为粗末,每服6g,水煎去滓,饭前温服;亦作汤剂,水煎,饭前温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涩肠固脱,温补脾肾。
温脾汤: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分类】泻下剂-温下
【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功用】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
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黄土汤:
[来源]《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
[组成]甘草干地黄白术附子(炮)阿胶黄芩各三两[各9g] 灶心黄土半斤[30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功用]温阳健脾,养血止血。
四神丸:
[来源]《内科摘要》卷下方。
【组成】肉豆蔻(煨)200g 补骨脂(盐炒)400g 五味子(醋制)200g 吴茱萸(制)100g 大枣(去核)200g
【用法】上为末,用水一碗,煮生姜四两,红枣五十枚,水干,取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服。
【功用】治肾泻脾泻。
桃红四物汤:
【出处】《医垒元戎》,录自《玉机微义》
【分类】补益剂-补血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功效】养血活血。
【用法】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
【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少腹逐瘀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