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
预防应激性溃疡
预防应激性溃疡汇报人:2023-12-14•引言•应激性溃疡的成因•临床表现与诊断目录•预防策略•治疗方法•并发症与预后01引言预防应激性溃疡的重要性探讨应激性溃疡的成因及危害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策略与措施主题介绍指在应激状态下,胃、十二指肠发生的急性糜烂和溃疡。
应激性溃疡应激状态急性糜烂和溃疡指机体在各种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败血症等情况下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
指胃、十二指肠黏膜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损伤,表现为黏膜糜烂和形成浅表性溃疡。
030201应激性溃疡定义02应激性溃疡的成因严重的物理创伤,如烧伤、挤压伤等,可能导致应激性溃疡。
创伤大型手术或复杂的手术过程可能引发应激性溃疡。
手术如心脏介入、血管介入等有创检查和治疗也可能导致应激性溃疡。
介入治疗物理因素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物等可能增加应激性溃疡的风险。
药物长期大量饮酒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增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概率。
酒精吸烟可以导致胃酸分泌增加,降低胃黏膜抵抗力,从而增加应激性溃疡的风险。
烟草化学因素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感染后可能引发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增加应激性溃疡的风险。
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微生物感染,如急性肠炎等,也可能导致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其他微生物感染生物因素03临床表现与诊断上腹痛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临床表现01020304应激性溃疡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钝痛或胀痛,可伴有烧灼感。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呕血或黑便,提示应激性溃疡可能伴有消化道出血。
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可能与应激性溃疡导致的消化功能紊乱有关。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近期是否遭受重大精神创伤、是否有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病史。
病史询问通过血常规、大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消化道出血情况。
实验室检查胃镜检查是诊断应激性溃疡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病变情况。
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的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
因而,预防S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
SU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定义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或严重心理疾病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病变,严重者可并发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使原有疾病的程度加重及恶化,增加病死率。
因而,预防SU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
SU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急性胃黏膜病变、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等。
发病率及预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中的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后24 h内即可发生应激相关的胃肠道黏膜损伤,发病后1~3 d胃镜检查发现75%~100%的危重症患者出现胃黏膜损伤,SU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1%~17%,平均为8%;SU并发穿孔的发生率约为1%。
出血、穿孔一旦发生,病死率将明显升高,可达50%~80%,为ICU患者常见死亡原因之一。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急性胃黏膜病变已经是我国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常见原因。
国际多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CU患者SU并发出血的发生率为4.7%,具有临床意义出血的发生率为2.8%。
我国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显示,神经外科危重症患者在原发病后14 d内的出血比例平均为12.9%,原发病后第1天的出血比例为6.8%,第7天的出血比例为11.3%,平均的出血时间为原发病后3 d。
应激源和危险因素1.诱发SU的基础疾病称为应激源,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如下:(1) 严重颅脑、颈脊髓外伤(又称Cushing溃疡);(2) 严重烧伤,烧伤面积>30%(又称Curling溃疡);(3) 严重创伤、多发伤;(4) 各种困难、复杂的手术;(5) 脓毒症;(6)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7) 休克,心、肺、脑复苏后;(8) 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等;(9) 心脑血管意外等,脑出血量大,出血部位在脑室、丘脑或脑干,收缩压高者发生SU的风险更高。
应激性溃疡及其防治策略
1. 抑酸药:PPI是预防SU的首选药物,推荐在原发病发生后以标准剂量PPI静脉滴注,每12h1次,至少连续3d, 当患者病情稳定可耐受肠内营养或已进食、临床症状开始好转或转入普通病房后改为口服用药或逐渐停药。
2. 胃黏膜保护剂: 可增加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但不能中和胃酸和提高胃内pH值。 3.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ph值大于4.
(一)药物预防SU的指征 1. 具有以下一项高危情况者应使用预防药物: ⑴机械通气超过48h;⑵凝血机制障碍(INR>1.5,血小板 <50×109/L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2倍);⑶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⑷严重颅脑、颈脊髓外伤;⑸严 重烧伤(烧伤面积>30%);⑹严重创伤、多发伤;⑺各种困难、复杂手术;⑻急性肾功能衰竭或急性肝功能衰竭; ⑼ARDS;⑽休克或持续低血压;⑾脓毒症;⑿心脑血管意外等;⒀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 若同时具有以下任意两项危险因素时也应考虑使用预防药物: ⑴ICU住院时间>1周;⑵粪便隐血持续时间>3d; ⑶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剂量>氢化可的松250mg/d);⑷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二)预防SU的策略和措施 1. 积极处理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消除应激源,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及酸碱平衡 2. 加强胃肠道监护 3. 应尽早肠内营养 (三)预防SU的药物选择
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
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一、定义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等严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消化道糜烂、溃疡等病变,最后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并使原有病变恶化。
因而预防SU是抢救重症病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SU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等。
二、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病因(应激源)多种疾病均可导致SU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有:1.重型颅脑外伤(又称Cushing溃疡);2.严重烧伤(又称Curling溃疡);3.严重创伤及各种困难、复杂的大手术术后;4.全身严重感染;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F);6.休克,心、肺、脑复苏术后;7.心脑血管意外;8.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三、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胃粘膜防御机能削弱与胃粘膜损伤因子作用相对增强,是SU发病的主要机理。
1.胃粘膜防御机能减低:在应激状态下粘膜局部发生的微循环障碍,粘膜屏障(碳酸氢盐)及上皮屏障功能降低。
2.胃酸分泌增加:在各种损伤因素中,胃酸在发病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损伤因子尚有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多,以及在缺血情况下产生的各类炎性介质等。
3.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室旁核和边缘系统是对应激的整合中枢,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等中枢介质可能参与并介导了SU的发生。
四、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表现1.临床特征:①原发病越重,SU的发生率越高,病情越加凶险,死亡率越高。
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如胃痛、反酸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粪)与失血性休克症状。
对无显性出血的病人,胃液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不明原因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g/L,应考虑有应激性溃疡伴出血的可能。
③SU发生穿孔时,可出现急腹症症状与体征。
④SU的发生大多集中在原发疾病产生的3-5d内,少数可延至2周。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进展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进展【摘要】应激性溃疡是临床危重疾病的严重并发症,且有较高的死亡率。
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是多种应激因素作用的结果,如严重颅脑损伤、重度烧伤、心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及严重心理应激等。
所以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控制上消化道出血对重症疾病的预后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本文将对应激性溃疡的病因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予以阐述。
【关键词】应激性溃疡一般预防护理特殊预防护理[Abstract] Stress ulcer is a severe complication of clinical critical diseases, which has high of various stress factors lead to SU,such as severe cerebral injury,deep burning,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major operation and serious psychological ,To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 SU and contro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 is meaningful for prognosis of critical is statement about the etiological analysis,prevention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Key words] stress ulcer;general preventive nursing;special preventive nursing应激性溃疡是一种在机体受到严重创伤、重症疾病及严重心理障碍等应激状态下发生的以急性胃黏膜糜烂、溃疡和出血为特征的严重并发症。
当危重疾病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时,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很高。
应激性溃疡药物预防的国内外指南分析
应激性溃疡药物预防的国内外指南分析肖桂荣,吴欣雅,徐珽【摘要】 目的 了解应激性溃疡药物预防研究进展。
方法 搜索国内外应激性溃疡预防指南共识,总结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推荐的预防药物及药物安全性问题。
结果 应激性溃疡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机械通气、凝血障碍、脓毒血症、器官衰竭、休克、颅脑外伤、烧伤、重大手术、年龄>65岁及药物因素等;应激性溃疡预防药物主要有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米索前列醇,药物预防降低了部分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血的发生率,但对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的出血预防并不明显,甚至缺乏指南推荐和临床文献支持;预防药物相关不良反应逐渐凸显。
结论 有应激性溃疡发生危险因素不等于有预防用药指征,药物预防仅用于危重患者,其观点供临床医师、药师参考。
【关键词】 应激性溃疡;药物预防;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文献标志码】 A DOI:10.7507/1002-0179.20140678Analysis of Guidelines for Stress Ulcer Drug Prophylaxis in and out of China XIAO Gui-rong, WU Xin-ya, XU Ting. Department of Pharmacy, West China Hospital,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41, P. R.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XU Ting, E-mail: tingx2009@【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on the advances of stress ulcer drug prophylaxis. Methods Guidelines for stress ulcer prophylaxis in and out of China were searched and analyzed. Risk factors for stress ulcer, recommended prevention drugs and safety of medicine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for stress ulcer included mechanical ventilation, coagulopathy, severe sepsis, multiple organ failure, shock, severe head injury, burns, major trauma, older than 65 and druguse. The recommended prevention drugs include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H2-receptor antagonist and misoprostol, which played a role in the reduction of bleeding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However, recommended drugs had little function in the reduction of bleeding in general patients outside the intensive care units, which was even not recommended or supported in the clinical literature. Related adverse effects of these drugs also needed careful consideration. Conclusions Existence of risk factors for stress ulcer does not necessarily indicate the use of preventive drugs. Drug prophylaxis is used only for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This view summarized by the author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hysicians and pharmacists.【Key words】 Stress ulcer; Drug prophylaxis; Proton pump inhibitor; H2-receptor antagonist论 著【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剂科(成都,610041)【作者简介】肖桂荣(1985-),男,重庆云阳人,药师,本科,E-mail:407903196@【通讯作者】徐珽,E-mail:tingx2009@【网络出版时间】 2014-12-14 23:26【网络出版地址】 /kcms/detail/51.1356.R.20141214. 2326.056.html 险发生,减少食物中维生素和铁的吸收[4]等;ASHP 2004年版指南指出H2RA可能致血小板减少等[5];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在2011及2012年分别通报了长期应用PPI可致低镁血症[6]、增加骨折风险[7],以及PPI可能引起CDAD[8]。
应激性溃疡预防和措施课件
生理应激:如严重创伤、手术、感染、 疼痛等。
预防应激性溃 疡的措施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措施
心理治疗:采用心理咨询、放 松训练等方法缓解精神应激。
药物治疗:使用抗焦虑、抗抑 郁、抗酸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措施
生活调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 过度劳累和疲劳,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
应激性溃疡的 护理措施
应激性溃疡的护理措施
规律用药:按医生指示规定时 间和剂量服药。
饮食控制:避免辛辣食物、咖 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保持 清淡饮食。
应激性溃疡的护理措施
休息调节:保持充足的休息时间,合理 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疲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应激性溃疡预 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什么是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的原因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措施 应激性溃疡的护理措施
什么是应激性 溃疡
什么是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由于身体遭受 到持续或剧烈的精神或生理刺 激而导致的溃疡形成。
这种溃疡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 指肠的黏膜层。
应激性溃疡的 原因
应激性溃疡的原因
2009 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_黄艳兰
文章编号1007-9564(2009)11-1825-02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529100广东省江门市,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黄艳兰关键词应激性溃疡;应激性溃疡出血;医源性肺炎;胃肠细菌感染;危险因素;预防;循证医学应激性溃疡(SU)泛指休克、严重创伤、大手术、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患者并发的急性胃黏膜病变,其病灶多发于胃底,也可见于十二指肠、空肠等部位,是一种严重的应激性反应,故以应激性溃疡而命名。
应激性溃疡出血(SU B)有着较高的发生率和出血病死率并影响原发病的预后,因此,应高度重视SU B的预防和治疗。
在这篇评述中,我们将讨论防治SU的证据,防治SU与医源性肺炎(no socomial pneumo-nia N P)、胃肠细菌感染的相关性,强化胃酸分泌高并不是SU 的主要原因,黏膜防御应作为其防治的主要途径。
1流行病学SU大多数无明显症状,而且在应激因素解除后常可自愈,如果发生SU B,病死率很高。
I CU患者存在较高的应激因子,SU发生率达85%~100%,有明显出血仅5%~10%,大量出血占2%~5%,SU B的病死率高达46%,而未出血病死率仅21%。
SU B的发生率与应激源有关,颅脑外伤患者约为10.4%~73.6%,大面积烧伤患者为18.9%~37.0%,脑血管意外患者为14.7%~55.6%,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则高达43.5%~85.0%。
SU B发生时间和原发病也有关,烧伤、脓毒血症一般发生在应激后3~5d,创伤或大手术一般发生在应激后7~10d,严重中风和心梗SU B多在应激的数小时至2周内。
根据A SH P[1]SU B指南,具有以下一项高危因素以上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超过48h);º凝血机制障碍,1年内有消化性溃疡或上消化道出血病史;G CS 评分[10分;»烧伤面积>35%;¼器官移植,部分肝切除;½多发伤(创伤程度\16);¾肾功能不全,肝功能衰竭;¿脊髓损伤。
应激性溃疡预防和措施课件
治疗方法
外科手术:对于严重的溃疡病 例,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预防措施
合理用药:注意避免长期和过量使用非 甾体类抗炎药物。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夜晚长时间熬夜。
预防措施
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减 少有害气体刺激。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
胃酸抑制剂:服用药物可:对于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 起的溃疡,可以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应激性溃疡预 防和措施课件
目录 应激性溃疡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是指由于心理、生理或 环境的应激因素引起的胃或十二指 肠黏膜破溃的疾病。 应激性溃疡常见原因包括精神应激 、药物使用、食物过敏等。
应激性溃疡
长期应激会导致胃黏膜受损,引发溃疡 。
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
控制情绪:减少精神应激,保 持心情舒畅。 均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 吃刺激性食物。
ICU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pptx.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的适应证
• 主要危险因素(建议预防) • 正压通气>48小时,包括体外生命支持。 • 过去一年内有胃肠道溃疡或出血史、急性脑损伤或脊
髓损伤、重度烧伤(≥占总体表面积的35%)。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的适应证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 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PPIs、组胺H2受体拮抗剂和硫糖
铝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合并症以及肺炎和艰难梭菌感染 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整。
• 来自3项荟萃分析的数据也没有显示PPIs和组胺H2受体
拮抗剂之间感染并发症(包括艰难梭菌感染和肺炎)的 风险增加。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分类
• 应激性溃疡伴隐匿性出血: • 粪便标本愈创木酚血液检测呈阳性
• 应激性溃疡伴明显消化道出血: • 呕血、鼻胃管血性抽吸物或黑便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分类
• 应激性溃疡伴有临床意义的消化道出血: • 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消化道出血加下列1项或多项: • 收缩压、平均动脉血压或舒张压降低≥20mmHg • 直立性低血压(收缩压降低>10 mmHg)或体位性心
它可以显著降低临床上出血的风险,且不会增加艰难梭 菌感染或肺炎的风险。
• 预防应激性溃疡对消化道出血的有益作用,主张将其应
用于具有发生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的危重患者。
工图作形制重绘点 完成情况 工作不足 明年计划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分类
① 应激性溃疡伴隐匿性出血 ② 应激性溃疡伴明显消化道出血 ③ 应激性溃疡伴有临床意义的消化道出血
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2018版)
药主要包括PPI和H2RA,PPI比H2RA更能持续稳定的升高胃内pH值,降
低SU相关出血风险的效果明显优于H2RA。对于准备脱机的机械通气患者 ,与不使用PPI或使用其他药物相比,预防性使用兰索拉唑可降低上消化 道出血的发生率。因此,PPI是SUP的首选药物,推荐在原发病发生后以 标准剂量PPI静脉滴注,12 h 1次,至少连续3 d。
23
八、SU并发出血的治疗
(5)经药物、内镜治疗、放射介入等治疗措施仍不能 有效止血者,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考虑外科手术 治疗。 (6)在出血停止后,应继续使用抗溃疡药物,直至溃 疡愈合。推荐使用PPI,疗程为4~6周。
24
谢谢!
25
(4)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合并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5)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肾脏替代治疗; (6)急性肝功能衰竭或慢性肝病;
(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8)器官移植等; (9)存在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出血风险更高。
6
四、SU的发病机制
在原发病早期发生的SU,常位于胃的近端(胃底 、胃体部),而在原发病的后期,SU常位于胃的远 端和十二指肠。尚不清楚两者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否 有区别,但目前认为胃黏膜防御机能降低与胃黏膜 损伤因子作用相对增强是SU发病的主要机制。
科危重症患者在原发病后14 d内的出血比例平均为12.9%,原 发病后第1天的出血比例为6.8%,第7天的出血比例为11.3% ,平均的出血时间为原发病后3 d。
4
三、应激源和危险因
1.诱发SU的基础疾病称为应激源,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如下:
(1)严重颅脑、颈脊髓外伤(又称Cushing溃疡);
(2)严重烧伤,烧伤面积>30%(又称Curling溃疡); (3)严重创伤、多发伤;
应激性溃疡预防ppt课件
合并凝血机制障碍 脏器移植术后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长期胃肠道外营养 原有溃疡病史 长时间机械通气
4
ICU 患者存在较高的应激 因子 ,SU 发生率达 85 %~100 % ,有明显出血仅 5 %~10 % , 大量出血占 2 %~5 % ,SUB 的病死率高达 46 % ,而未出血病 死 率仅 21 %。
SU 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目前 多认为应激状态下 3 大因素对溃疡致病起 主要作用 :
①胃黏膜局部 缺血、 微循环障碍 ; ②胃黏膜屏障受损 ; ③胃酸分泌升高。胃酸分泌增加被认为是
SU 的主要病因。
3
易发生SU高危人群
高龄(≥65岁) 严重创伤 休克 脓毒血症 严重黄疸 多脏器功能衰竭
5
SU预防措施
应激性溃疡重在预防,对高危病人应作为预防的重点, 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应激源 胃肠道监护 药物预防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
6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仅限于危重患者,而不应作为常规。在应 用药物预防的同时,不仅要考虑药物的有效性,而且 要考虑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和费用。常见药物 应用: - 抗酸药(氢氧化铝、铝碳酸镁) - 抑酸药(H2RA、 PPI) - 黏膜保护剂(硫糖铝) - 微循环改善剂
9
粘膜保护剂
硫糖铝 前列腺素: 米索前列醇
目前应用最多的黏膜保护剂是硫糖铝,多数文 献报道硫糖铝预防SU效果与H2受体拮抗剂相当, 且因其不影响胃酸的分泌,无明显副作用,更适 合于SUB的预防。黏膜保护剂一般用药时间不少 于2周。
10
微循环改善剂
胃黏膜微循环障碍是SU发生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 之一。
常见药物:前列腺素,硝酸甘油、多巴胺、莨菪碱 类药物等均可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升高黏膜内pH, 降低SU发生。
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第8页
五、SU临床表现
1.临床特征:
(1)原发病程度越重,合并症越多,SU发生率也越高,病情越加凶险,病 死率越高。 (2)患者常无显著前驱症状(如上腹痛、反酸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 出血(呕血或黑粪)与失血性休克表现;对无显性出血患者,若出现胃液或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不明原因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 g/L,应考虑有SU伴 出血可能。 (3)Su发生穿孔时,可出现急腹症症状与体征。 (4)SU发生大多集中在原发疾病发生3~5 d内,少数可发生在2周左右
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第21页
八、SU并发出血治疗
一旦发觉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及体征,提醒SU已发 生,此时除继续治疗原发病外,还必须马上采取各种止血办法 治疗SU: (1)马上补液,维持正常血液循环;必要时输血。 (2)快速提升胃内pH值,使之≥6,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预防血 栓溶解,创造胃内止血必要条件,可选取PPI或H2RA抑酸治 疗(首选PPI针剂,提议大剂量PPI,详细治疗方案参考《急性 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诊治指南(,南昌)》和上消化道出 血亚太工作小组共识)。
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第6页
四、SU发病机制
在原发病早期发生SU,常位于胃近端(胃底、胃 体部),而在原发病后期,SU常位于胃远端和十二 指肠。尚不清楚二者病理生理机制是否有区分,但 当前认为胃黏膜防御机能降低与胃黏膜损伤因子作 用相对增强是SU发病主要机制。
中国应激性溃疡防治专家建议
第7页
四、SU发病机制
六、SU诊疗
有应激源相关病史及相关危险原因、在原发 病后2周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体征及试验 室检验异常,即可拟诊SU;如内镜检验发觉糜 烂、溃疡等病变存在,即可确诊SU。
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预防与诊治
危重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率高达到
应激性溃疡的危重患者
25%
75%
出现临床显 性出血 未出现临床 显性出血
危重患者
50%
50%
可测潜血 性出血 未可测潜 血性出血
5%-25%应激性溃疡的危重患者出现临床显性出
血 (呕血, 鼻胃管反流鲜血或 “咖啡样”物质)1,3,5,7,8
15%-50%危重患者中可测的潜隐性出血
肠道缺血症状)
检测患者状态
• 检测生命体征、粪便隐血 • 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白细胞值等 • 胃肠道监护,定期定时检测胃液pH或做
24小时胃内pH检测
药物预防
在SUP中扮演 重要角色
• 抑酸药 (质子泵抑制剂PPI或组胺受 体抑制剂H2RA)
• 抗酸药 (氢氧化铝, 铝碳酸镁等等) • 黏膜保护剂 (硫糖铝, 前列腺素E等)
.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 (): . .
主要内容
应激性溃疡的定义及不良预后分析 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诊断 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 在应激性溃疡防治中的作用
内镜是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主要诊断方法
• 应激性溃疡的主要诊断方法和依据 • 内镜检查下若有胃黏膜病变或出血 • 且上消化道症状出现在原发疾病产生的 内 (少数可延至 周)便可诊断为应激性溃疡 • 若发现鲜血 “出入”鼻胃管则表示正在大出血, 也可诊断为应激性溃疡鼻胃管引流液
无并发症
.;
患者中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
重要危险因素
• 呼吸衰竭(机械通气至少48小时) • 凝血功能障碍(血小板计数<50,000个立方
毫米, INR>1.5, PTT>昏迷指数≤10或是 无法服从简单的指示
应激性溃疡及其防治策略
▪选择性动脉造影 ▪X线钡餐透视 ▪放射性核素扫描
阳性率50%~77% 有活动性出血不宜进行
2005 3 28
解建
17
SU及SUB胃镜特点
❖病变部位 胃体最多;十二
指肠 食管 空肠
❖病变形态 缺血 充血水肿 糜
烂 溃疡 出血 穿孔
2005 3 28
解建
18
SU胃镜所见
2005 3 28
解建
19
SU的预防与治疗
o脊髓损伤
oGCS评分≤10
2005 3 28
解建
23
o应用大剂量皮质激素
o烧伤面积>35% o器官移植;部分肝切除术 o多发伤创伤程度积分≥16 o肝肾功能严重不全
对确诊或高度怀疑为SU者应立
即进行药物治疗
2005 3 28
解建
24
SU的预防与治疗
①抑酸 抗酸与胃粘膜保护剂
抑酸剂
•质子泵拮抗剂PPI 奥美拉唑洛赛克 兰索拉唑 潘拖拉唑 •H2受体阻断剂H2RA 西咪替丁 雷尼替丁 法莫替丁
解建
44
SUB的治疗
①PPI
•2004年中国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 化道出血诊治指南明确指出:诊断明
确后推荐使用大剂量PPI如洛赛克80mg静 推后;以8mg/h输注持续72h
•洛赛克首剂80mg静推后;40mg静
推;q8h
2005 3 28
解建
45
两种不同剂量洛赛克治疗 SUB比较研究
19 48±1 63h
Omeprazole
2005 3 28
解建Levy MJ et al Dig Dis Sci 1997;42:1255125549
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胃内 酸度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激性溃疡危险因素预防循证指南一、定义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SU)是指机体在各类严重创伤、危重疾病等严重应激状态下,发生的急性消化道糜烂、溃疡等病变,最后可导致消化道出血、穿孔,并使原有病变恶化。
因而预防SU是抢救重症病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SU又称急性胃粘膜病变(AGML)、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等。
二、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病因(应激源)多种疾病均可导致SU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应激源有:1.重型颅脑外伤(又称Cushing溃疡);2.严重烧伤(又称Curling溃疡);3.严重创伤及各种困难、复杂的大手术术后;4.全身严重感染;5.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和/或多脏器功能衰竭(MOF);6.休克,心、肺、脑复苏术后;7.心脑血管意外;8.严重心理应激,如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三、应激性溃疡发病机制胃粘膜防御机能削弱与胃粘膜损伤因子作用相对增强,是SU发病的主要机理。
1.胃粘膜防御机能减低:在应激状态下粘膜局部发生的微循环障碍,粘膜屏障(碳酸氢盐)及上皮屏障功能降低。
2.胃酸分泌增加:在各种损伤因素中,胃酸在发病早期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损伤因子尚有胃蛋白酶原分泌增多,以及在缺血情况下产生的各类炎性介质等。
3.神经内分泌失调:下丘脑、室旁核和边缘系统是对应激的整合中枢,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5-羟色胺(5-HT)、儿茶酚胺等中枢介质可能参与并介导了SU的发生。
四、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表现1.临床特征:①原发病越重,SU的发生率越高,病情越加凶险,死亡率越高。
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如胃痛、反酸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呕血或黑粪)与失血性休克症状。
对无显性出血的病人,胃液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不明原因血红蛋白浓度降低≥20g/L,应考虑有应激性溃疡伴出血的可能。
③SU发生穿孔时,可出现急腹症症状与体征。
④SU的发生大多集中在原发疾病产生的3-5d内,少数可延至2周。
2.应激性溃疡的内镜特点:①病变以胃体部最多,也可见于食管、十二指肠及空肠。
②病变形态以多发性糜烂、溃疡为主,前者表现为多发性出血点或山血斑,溃疡深度可至粘膜下、固有肌层及浆膜层。
五、应激性溃疡的诊断方法有应激病史、在原发病后2周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症状,病情允许时应立即做内镜检查,若有糜烂、溃疡等病变存在,SU诊断即可成立。
六、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应激性溃疡重在预防,对高危病人应作为预防的重点,并作胃肠监护。
1.下列情况列为SU的高危人群。
(1)高龄(年龄≥65岁);(2)严重创伤(颅脑外伤,烧伤,胸、腹部复杂、困难大手术等);(3)合并休克或持续低血压;(4)严重全身感染;(5)并发MODS、机械通气>3d;(6)重度黄疸;(7)合并凝血机能障碍;(8)脏器移植术后;(9)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与胃肠道外营养;(10)1年内有溃疡病史。
2.积极处理原发病,消除应激源;抗感染、抗体克,防治颅内高压,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
3.胃肠道监护,插人胃管,可定期定时检测胃液pH或作24h胃内pH检测,并定期检测粪便隐血。
4.对原有溃疡史者,在重大手术的围手术期前可作胃镜检查,以明确有否合并溃疡。
5.药物预防(1)抑酸药:①术前预防:对拟作重大手术的病人,估计术后有并发SU可能者,可在围手术前1周内应用口服抑酸药或抗酸药,以提高胃内pH值。
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阻滞剂(PPI)奥美拉唑20mg,1次/d;组胺受体阻滞剂:法莫替丁20mg、2次/d,雷尼替丁150mg 、2次/d,西咪替丁400mg、2次/d。
②对严重创伤、高危人群的预防:应在疾病发生后静脉滴注PPI,使胃内pH 迅速上升至4以上,如奥美拉唑(40mg,2次/d)。
(2)抗酸药:有氢氧化铝、铝碳酸镁、5%碳酸氢钠溶液等,可从胃管内注入,使胃内pH≥4。
(3)粘膜保护剂:有硫糖铝、前列腺素E等,用药时间不少于2周。
6.支持疗法(1)若病情许可,鼓勋早期进食,以中和胃酸,增强胃粘膜屏障功能。
(2)若有低蛋白血症、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时,应及时补充与调整。
七、应激性溃疡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治疗一旦发现呕血或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提示SU已发生,此时除继续治疗原发病外,还必须立即采取各种止血措施及治疗应激性溃疡。
1.立即输血补液,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
2.迅速提高胃内pH,使之≥6,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和防止血栓溶解,创造胃内止血必要的条件。
(1)推荐的用药是PPI针剂(奥美拉唑,首剂80mg,以后40mg,q8h维持);(2)H2 阻滞剂针剂,法莫替丁(40mg)、西咪替丁(800mg)静滴,每日2次。
(3)胃内灌注碱性药物(如氢氧化铝等),使胃液pH在6以上。
(4)条件许可,也可考虑使用生长抑索类药物。
3.对在烧伤等合并有细菌感染者,为防止菌群移位,应加强粘膜保护剂和抗生素的应用。
4.对合并有凝血机能障碍的病人,可输注血小板悬液、凝血酶原复合物等,以及其他促进凝血的药物。
5.药物治疗后,仍不能控制病情者,若病情许可,应立郾作紧急胃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并可在内镜下作止血治疗。
6.经药物和内镜介入治疗,仍不能有效止血者,为抢救病人的生命,在情况许可下,也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7.在出血停止后,应继续应用抗溃疡药物,直至溃疡愈合。
推荐使用的药物有PPI、H2 阻滞剂等,疗程为4-6周。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须严把“合理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袁耀宗刘晶晶质子泵抑制剂(PPI)为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主要用于治疗酸相关性疾病,它通过特异性地作用于胃黏膜表面的壁细胞,降低壁细胞中H+-K+-ATP 酶(即“质子泵”)活性,从而高效而快速地抑制胃酸分泌。
然而,由于过度使用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日渐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治疗消化系统相关疾病一线地位毋庸置疑PPI 的问世为消化系统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里程碑式进步。
它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1988 年在瑞士上市。
该类药具有高选择性,可阻断胃酸形成的最终步骤,所以无论是对基础胃酸分泌还是对各种形式的应激性胃酸分泌,都可有效抑制。
其抑酸作用彻底,作用强而持久,对消化性溃疡等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疗程短,疗效好。
近年来,新型PPI 在国内陆续上市,主要有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艾普拉唑等。
与原有PPI 相比,新药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更强、更快、更持久,现已广泛应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 食管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卓- 艾综合征等,并已成为治疗胃酸异常分泌及相关疾病的一线药物。
两大严重不良反应不可小视尽管如此,PPI 所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
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肝肾毒性、神经系统症状、内分泌紊乱、皮肤过敏、视觉障碍等。
以下对两种PPI 所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进行介绍。
胃肠道癌变趋势胃酸与胃泌素存在着明显的负反馈关系,当胃内酸度降低时,可以促进G 细胞分泌胃泌素,胃泌素控制着胃肠道干细胞的分化,还对肠嗜铬样细胞、壁细胞以及胰腺、结肠内一些类型的上皮细胞具有促生长作用。
它一方面直接刺激壁细胞分泌胃酸,另一方面刺激分布于胃肠道黏膜中的肠嗜铬样细胞释放组胺。
任何抑酸剂或疾病导致的低或无胃酸状态均会引起血清胃泌素浓度的反应性升高。
有研究发现,长期应用PPI患者的胃泌素水平可较未服用PPI 者升高2~6 倍,进而会增加胃息肉以及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
其他细菌相关感染肺部感染人类的免疫系统主要分为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个方面。
由于胃酸的存在使得胃内环境不适合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生存,从而为整个消化道提供了重要的非特异性保护屏障。
PPI 作为一类强效抑酸剂,可以显著降低胃内氢离子的浓度,提高胃内的pH 值,造成胃内酸性环境的明显改变并破坏这一保护机制,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pH 升高造成胃内细菌过度生长,带菌的胃液反流会继发性地造成咽部细菌定植,同时喉部和肺内腺体表面的H+-K+-ATP 酶被PPI 抑制,降低呼吸道局部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最终增加肺部感染风险。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难辨梭状芽孢杆菌(CD)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
由该菌感染所引起的腹泻,即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CDAD),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结肠黏膜的急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因其可在受累的结肠黏膜表面形成一层伪膜,故又称为“伪膜性肠炎”。
主要表现为突发性腹泻、腹痛和发热,严重时出现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近年来,CDAD 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日益增高的趋势。
目前认为,发生CDAD 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抗生素的使用、老龄化、长期住院、免疫抑制、严重的基础疾病等。
近年来,许多相关的国内外医学文献也表明PPI 的使用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波士顿的Novack 教授在2004~2008 年间对101 796 例患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将这些患者分为非抑酸组、H2 受体拮抗剂组、合理使用PPI 组以及过量使用PPI组。
结果发现,非抑酸组的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率为0.3%,H2 受体拮抗剂组的感染率为0.6%,合理使用PPI 组的感染率为0.9%,而过量使用PPI 组的感染率高达1.4%(图1)。
校正对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抗生素的使用等情况后,这种剂量-效应关系仍然存在。
由此进一步表明,抑酸剂的使用程度与频率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感染的风险呈正相关。
2012 年2 月,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发布声明称,PPI 的使用可能会增加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腹泻的风险,并建议如果服用PPI 的患者存在腹泻并且无好转,应考虑诊断为CDAD。
PPI 的使用可能成为CDAD 的一大危险因素,这一警示无疑给临床用药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因此,如何规范和合理应用PPI 是目前需要密切关注的课题。
风险源起用药不规范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治疗用药在结构上也有了很大改变。
据统计,PPI 在医院消化系统用药约占75.5%的份额,已基本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由此可见,PPI 在消化系统疾病用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曾有学者在2006~2008 年期间,对国内某三甲医院进行过一项PPI 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通过比较用药频度(DDDs)[DDDs=某药品的年消耗率/该药的限定剂量(DDD)] 和日用药金额(DDDc)[DDDc=某药的年销售总金额/ 该药的DDDs] 分析3 年来该院PPI 的使用情况。
结果发现,该院2006 年、2007 年、2008 年抗酸药及抗消化性溃疡药年销售金额分别为64.94 万元、100.23 万元、101.76 万元,PPI 年销售金额分别为59.8l 万元、95.72 万元、92.77 万元,分别占抗酸及抗消化性溃疡药年销售金额的92.10%、95.49%、91.17%;外科PPI 年销售金额分别为5.08 万、14.10 万元、19.30万元,分别占PPI 年销售金额的8.50 %、14.73%、2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