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基于GIS视廊分析的建筑高度控制研究—以大蜀山周边城市设计为例
基于 GIS视廊分析的建筑高度控制研究—以大蜀山周边城市设计为例摘要: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大蜀山森林公园从1991年以前一直处于城市的远郊,此后便不断被城市所包围,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已完全融入城市西部组团中心区,成为城市公园。
大蜀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使得以大蜀山为核心的景观形象受到严峻挑战,对大蜀山周边建筑进行高度控制势在必行。
该文介绍圈层控制和ARCGIS视廊分析的控制方法确定大蜀山周边待更新地块的建筑高度,通过对大蜀山周边一山四湖区域及周边建筑进行视廊分析、天际线分析确定控制高度指标、并建立scketchup模型检验、修正建筑高度,控制结果的合理性,大蜀山项目的实例验证,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及易操作性,为山体周边城市地块更新、建筑高度控制及视廊分析专题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
关键词:ARCGIS、视廊分析、建筑高速控、大蜀山引言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蜀山森林公园从1991年以前一直处于城市的远郊,此后便不断被城市所包围,在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已完全融入城市西部组团中心区,成为城市公园。
大蜀山与城市空间关系的演变,使得以大蜀山为核心的景观形象受到严峻挑战,对大蜀山周边建筑进行高度控制势在必行。
大蜀山概况大蜀山主城区唯一山体,制高点海拔289米,大蜀山周边的用地依托用地现状,以工业和居住用地为主,区域内的居民和产业工人也是公园的主要服务人群。
周边规划有城市主干道、环城高速,现状均已建成,远期规划的地铁2 号线近期将会启动建设,远期将会形成公园周边边界的公共交通网络,带来市域范围内的更广大的游人。
1.11大蜀山旅游接待人数大蜀山作为合肥独居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新合肥十景”中唯一一山为特色的景点,必须在保护大蜀山资源的基础上,整合山体及其周边的景观旅游资源,使其综合效益最大化,建设以大蜀山、董铺水库和大房郢水库“两山一水”为基础的蜀山风景区,打造独特的旅游吸引物,形成合肥市的旅游名片。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101页PPT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Biblioteka 于我若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 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经济圈发展总体规划(2011-2020)安徽省旅游局2011年12月目录第一章规划总论 (1)一、规划目的 (1)二、规划范围 (1)三、规划期限 (1)四、规划依据 (1)五、规划原则 (2)(一)适应区域特征 (2)(二)坚持市场导向 (2)(三)产品和项目支撑 (2)(四)统筹协调发展 (2)(五)可持续发展 (2)第二章基础分析 (3)一、旅游资源分析 (3)(一)资源数量众多,种类较全 (3)(二)休闲度假和红色资源突出 (3)(三)资源的空间聚集组合度好 (3)(四)生态环境总体良好 (3)二、旅游市场分析 (4)三、产业发展评价 (4)(一)发展迅速,一体化程度不高 (4)(二)产品多元,但部分产品同质化 (4)(三)要素齐全,发展短板有待改善 (5)(四)大交通好,旅游集散功能强 (5)(五)政府重视,体制机制有待创新 (5)第三章战略与目标 (6)一、总体思路 (6)(一)突破三个障碍,实现三大跨越 (6)(二)发挥两大优势,做好三个转变 (6)(三)立足两个抓手,打造四大基地 (6)二、发展战略 (6)(一)一体化联动 (6)(二)核心带动 (7)(三)产业承接 (7)(四)打造品牌 (7)(五)文旅融合 (7)三、发展目标 (8)(一)总体目标 (8)(二)目标体系 (8)第四章布局与产品 (9)一、空间布局 (9)(一)一核 (9)(二)四区 (9)(四)一带 (12)二、旅游产品体系 (12)(一)重点观光旅游区 (12)(二)重点旅游度假区 (13)(三)重点水利旅游区 (13)(四)重点红色旅游区 (13)(五)重点旅游文化产业聚集区 (14)(六)重点夜景游览区 (14)(七)重点养生产品 (15)(八)重点休闲运动 (15)(九)重点合作产品 (15)三、重点旅游线路 (16)(一)区内主题线路 (16)(二)跨区旅游线路 (17)第五章发展重点 (18)一、合肥市 (18)(一)总体定位 (18)(二)总体布局 (18)(三)发展重点 (18)二、滁州市 (22)(一)总体定位 (22)(二)总体布局 (22)(三)发展重点 (23)三、六安市 (25)(一)总体定位 (25)(二)总体布局 (25)(三)发展重点 (25)四、淮南市 (28)(一)总体定位 (28)(二)总体布局 (28)(三)发展重点 (28)五、桐城市 (30)(一)总体定位 (30)(二)总体布局 (30)(三)发展重点 (30)第六章市场营销 (32)一、旅游形象表述 (32)二、目标市场定位 (32)(一)国内市场定位 (32)(二)入境市场定位 (32)三、市场营销层次 (32)(一)国内近程市场 (32)(二)国内中远程市场 (33)四、重点客源地建设 (33)(一)重点客源城市 (33)(二)主要建设模式 (34)(三)旅游服务港 (34)(四)旅游常客计划 (34)第七章服务要素 (35)一、旅游交通与集散 (35)二、旅行服务 (35)三、旅游住宿 (36)四、旅游餐饮 (36)五、购物服务 (37)六、旅游娱乐 (37)七、旅游信息服务 (37)八、旅游安全保障 (38)九、会展旅游服务 (38)第八章可持续发展 (39)一、保护生态资源 (39)二、保护文化资源 (40)三、发展绿色旅游 (40)第九章发展保障 (42)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42)(一)成立区域协调机构 (42)(二)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42)(三)确定区域合作机制 (42)(四)推行经营机制改革 (42)(五)设立旅游发展试验区 (42)二、旅游投资促进 (43)(一)组建战略投资平台 (43)(二)推进要素优化配置 (43)(三)扩大引导资金来源 (43)(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43)三、人力资源支撑 (44)四、规划实施 (44)第十章近期行动计划 (45)一、规划体系完善 (45)二、项目与投资 (45)三、市场营销 (47)四、人力资源开发 (47)五、管理体制创新 (47)第一章规划总论一、规划目的为发挥合肥经济圈在经济、区位、资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提升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设产品完善、分工合理、要素齐全的著名旅游目的地,实施与皖北、皖江、皖南等旅游区域联动,加快建设旅游强省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合肥市2011~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
合肥市2011~2020年商业网点规划于近日出炉。
根据这一新的规划,未来十年内,合肥将立足城市“141”(1个老城区+4个城市组团+1个滨湖新区)空间发展布局,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东进西出、辐射南北”的区域性商贸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
区级以上商圈增至45个目前,合肥市已形成老城区为中心的市级商业功能区和四个区级商业功能区,分别是:三里庵区级商业中心、新站区级商业中心、南七区级商业中心、明珠广场区级商业中心。
而根据这份新近出炉的商业网点规划,未来十年内,合肥市的区级以上商业功能区将增至45个。
在合肥市重点布局的45个区级以上商业功能区中,将包括10个综合型商业功能区,分别为:老城区商业功能区、滨湖区商业功能区、明珠广场商业功能区、政务区商业功能区、南二环商业功能区、老机场地区商业功能区、北城商业功能区、新站商业功能区、南岗商业功能区、三十头商业功能区。
形成两大都会级商圈在未来的合肥市商业版图中,将有望出现两个都会级商圈,这两大商圈分别位于老城区和滨湖新区。
根据规划,在未来十年内,合肥市将重点布局34个零售服务主导型商业功能区,其中包括老城区、滨湖区两个都会级零售服务主导型商业功能区;而科学城、上派、店埠、北城等区域将成为4个市级零售服务主导型商业功能区;政务区、新站、三里庵、明珠广场、南七、马鞍山路、世纪金源等区域将形成28个区级零售服务主导型商业功能区。
此外,合肥市还将打造新站、红旗产业园、南二环、南岗、三岗、循环经济示范园、三十头等7个批发主导型商业功能区,打造空港、新港、北站、合肥港、南岗、长安、店埠新市镇、北城等9个物流主导型商业功能区。
17个购物中心将遍布全市日益兴起的购物中心,将成为合肥市商业格局中的一大亮点。
据悉,在未来十年内,合肥市将兴建并打造17个购物中心(ShoppingMall),这些购物中心中包括:华侨广场、徽商购物广场、明发商业广场、乐客来商业中心、合肥万达广场、信地城市广场、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梅园国际购物广场、天徽广场购物中心、华邦世贸城购物中心、GOGOPARK购物中心、国耀·城市广场、美安达港澳广场、中环城购物中心、新五角商业广场和青鸟新地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等。
合肥市整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合肥市人民政府2015年12月文本第一章总则第1.1条编制目的为指导合肥市城市建设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编制《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1.2条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精品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突出合肥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合肥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1.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2、《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等上位规划;3、《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区域发展战略;4、国家、省、市相关标准规范。
第1.4条规划期限2011年2020年。
第1.5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1、市域:合肥市行政区划范围,包括市区的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新站区和巢湖市、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庐江县,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1126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岸边,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规划区范围为合肥市域,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见附图8)第1.6条地位和作用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
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章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城市发展目标和战略第2.1.1条城市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辐射与服务能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城市首位度和知名度,加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努力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8.09•【字号】合政办〔2019〕22号•【施行日期】2019.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建筑市场监管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合政办〔2019〕22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相关单位:为进一步加快装配式建筑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通知》(皖政办秘〔2016〕240号)、《合肥市绿色建筑发展条例》等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科学规划、规模适度的原则,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造方式变革,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20%以上,建筑产业链总产值达1000亿元以上;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30%以上,建筑产业链总产值达2000亿元以上。
(三)实施要求。
按照分区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将装配式建筑发展划分为重点推进区域、积极推进区域和鼓励推进区域。
重点推进区域是指《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界定的中心城区,具体范围为绕城高速内全部区域和绕城高速外各类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等;积极推进区域是指安巢经开区和各县(市)三级及以上城镇、各类工业园、产业园、科技园等;鼓励推进区域是除上述区域以外的区域。
自2020年起,全市所有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拆迁安置用房以及租赁住房等)、人才公寓等住宅建筑和政府投资建筑面积大于10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全部应用装配式建造技术,非政府投资新建项目逐年增加装配式建造技术应用比例,具体实施标准和要求由市建筑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乡建设局)另行制定。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5月3日,记者从合肥市规划局获悉,到2020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60万人以内,形成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在公共服务方面建成市级中心、片区中心、社区中心三级体系,形成“三环四脉四楔多园”的绿化空间格局。
A空间格局批复明确,合肥市要合理控制城市规模。
到2020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控制在360万人以内,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60平方公里以内。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禁止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城市新区。
解读: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从空间层次角度,《总体规划》将合肥市划分为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规划层次。
按照《总体规划》,市域包括合肥市域行政区域范围,面积11433平方公里;中心城区范围北至长丰县行政边界,南至巢湖风景名胜区保护边界,西至肥西县及南岗镇行政边界,东至大圩镇、淝河镇、大兴镇等行政边界,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
《总体规划》确定,合肥市城市发展目标为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此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构建1个中心城市、6个区级综合服务型城镇、27个三级城镇、51个重点镇四级市域城镇体系,形成“一核”、“一区”、“五轴”的市域发展格局。
在城市规模方面,预测到2020年,合肥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规模为3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控制在360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名词解释“一核一区五轴”“一核”指合肥中心城区,“一区”指城镇协调区,“五轴”指东、北、西、南、东南五条城镇发展轴。
B基础设施综合交通设施将进一步完善批复强调,合肥市要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疏解区域过境交通,加强城市内外交通衔接。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交通专题1项目背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土地利用和交通的关系问题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合肥的城市发展在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中面临城市空间拓展和结构整合,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需要提高服务功能,创造优质的交通环境,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交通系统的引导作用也成为空间布局成功的关键。
同时,伴随着机动化的迅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现象日益凸现,能否有效预防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城市交通方式合理结构的形成成为城市交通面临的挑战。
城市交通专题研究作为第一阶段的工作首先启动,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编制同步进行。
2研究范围与年限本项目研究范围为区域交通市域范围,用地面积约7030平方公里;城市交通市区范围,用地面积约655平方公里。
本项目规划目标年为2020年。
3主要内容3.1研究目标配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对总体规划阶段中土地利用布局和交通的关系进行详细的论证,从土地利用和交通相互作用的关系角度,提出对于土地利用布局的建议以及确定和土地利用布局相协调一致的交通系统。
从城市可持续交通发展策略的指导下,科学地处理各种交通方式系统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定位,确定协调统一的交通服务系统。
3.2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从目前城市交通供需特征、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关系、交通系统服务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合肥市城市交通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评价,准确把握当前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寻找产生此问题的原因。
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布局的转变、机动化的趋势、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各个方面,对于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以及将会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判断,为各项规划方案的提出奠定基础。
3.3城市交通发展策略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目标是展望合肥未来发展趋势,确定合肥发展的科学合理框架,满足合肥市社会经济及建设发展的需要。
城市交通专题的研究目标是把握城市交通发展趋势,结合合肥发展整体框架提出合理的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交通设施规划方案。
合肥城市规划共10页word资料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9~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9年3月一、规划期限近期:2019年~2019年远期:2019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9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9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VIP专享】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2011年2020年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
结论:水环境有一定污染,对城市发展存在制约,需 要关注。
• 城镇密集区布局协调与城乡统筹
• 城市生态格局的继承与发扬
• 城市交通பைடு நூலகம்应性改造
• 新区建设特色与建设控制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
汇报内容
1、 修编背景与指导思想 2、 规划回顾与评价 3、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 4、 城市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5、 城市性质职能、规划层次范围与期限 6、 城市人口规模与用地规模 7、 市域城镇体系与空间管制 8、 中心城区规划布局 9、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0、生态与环境保护 11、城市综合防灾 12、近期建设与城市远景
城市建设历程
60年代以前自然蔓延发展 的“小团城”; 80年代以前规划引导发展 的“风扇叶”; 90年开始集聚扩张,环路 建设引导的“摊大饼”; 新时期指状延伸并形成新 的主力集群。
历版规划主要指标比较
规划名称 56版总体规划 79版总体规划
编制时间
1956年 1979年(82年批准)
91版总体规划 1991年(92年批准) 95版总体规划 1995年(99年批准)
规划期
1967 1985年(近期) 2000年(远期) 2000年 2000年(近期) 2010年(远期)
规划城 镇人口 55万 60万 70万 100万 135万 165万
合肥十年商业规划
11.葛大店乐购(含) 南二环路与包河大道交口
12.大铺头大型综合超市 科学院路与长江西路交口
13.大型综合超市(含) 庐州大道与延安路交口
14.五里洼大型综合超市 肥西路与太湖路交口
15.大型综合超市(含) 江西路与云谷路交口
改造后的长江中路将会增加许多新兴的商业业态,将发展成为购物、商务、金融、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街。淮河路商业步行街改造重点一是利用周边闲置场地建设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题;二是合理规划和控制步行街两侧的建筑高度、造型、立面、色彩、广告、招牌、夜景照明等,对步行街上的景观小品进行美化改造。专业街方面,则全面完成沿河路商务休闲街、桐城路花卉一条街、樊洼路种子农资街、琥珀精品古玩艺术街、宁国南路龙虾美食一条街等重点特色商业街的改造建设。
16.叉车厂地块大型综合超市 望江路与金寨路交口
17.大型综合超市(含) 徽州大道与嘉陵江路交口
18.前新庄地块大型超市 西二环路与长江西路交口
19.大型综合超市 北京路与万泉河路交口
20.大型综合超市 天津路与紫云路交口
21.磨店购物中心超市(含) 磨店集合磨路以东
未来十年合肥将新建17个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其中包括华侨广场、徽商购物广场、明发商业广场、乐客来商业中心、合肥万达广场、信地城市广场、世纪金源购物中心、梅园国际购物广场、天徽广场购物中心、华邦世贸城购物中心、GOGOPARK购物中心、国耀·城市广场、美安达港澳广场、中环城购物中心、七桂塘购物中心、新五角商业广场和青鸟新地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
为方便市民购物生活,未来10年合肥将在市民居住区域区域新建39家大型超市,选址遍布合肥东南西北,四区三大开发区都涵盖其中。市民真正实现在家门口便可轻松购物。 (本报记者 俞霆)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
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文字说明合肥城市整体规划(2010-2020)合肥城市整体规划(一、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人口与用地规模(1)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5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0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2%;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71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4%。
(2)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0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3)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2、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
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市域城镇体系将形成四级结构。
包括:(1)一级城镇:合肥市域中心城市,人口规模360万人;(2)二级城镇:店埠、上派、水湖、双墩、撮镇等5个城镇,人口规模为10—35万人;(3)三级城镇:主要是各重点镇,包括桥头集、三河、梁园、长临河、高刘、岗集、下塘、小庙、山南、紫蓬等10个城镇,人口规模为2—10万人;(4)四级城镇:一般建制镇共16个,人口规模小于2万人。
3、空间分区管制综合自然资源、工程地质条件、生态适宜性、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因素,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原则划定禁止建设地区、限制建设地区和适宜建设地区。
4、市域综合交通规划(1)市域铁路系统规划形成六条线(北淮南线、南淮南线、西西宁线、东西宁线、合九线、沪汉蓉铁路),衔接七个方向(淮南、蚌埠、南京、芜湖、九江、西安、武汉),具有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高铁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和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
(2)市域公路系统市域对外公路主要由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组成,形成“一环十射”的对外公路网络骨架。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
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0.12.10•【字号】合政办秘〔2020〕61号•【施行日期】2020.12.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噪声污染防治正文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2020年12月10日合肥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方案一、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目的1.科学实现城市环境分区分类管理,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
2为城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建设活动提供科学依据。
3.为城市工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指导意见。
二、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主要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3.《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 15190-2014)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5.《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6.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图(2017年)7.《合肥市“十三五”交通运输发展规划》8.城市性质、结构特征、分区规划等。
三、市区声环境功能区(2020修订)划分原则1.从整体性出发,遵循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2.各功能区分别执行相应的国家环境质量标准。
3.便于城市环境噪声管理,促进环境噪声污染防治。
4.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声环境质量。
5.以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选择能反映区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的城市环境指标体系。
6.有利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和城市改造,做到区划科学、合理,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四、各类标准适用区域解释0类声环境功能区:指康复疗养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合政[2011]86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正文:---------------------------------------------------------------------------------------------------------------------------------------------------- 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合政〔2011〕86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已经市政府第8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一年八月九日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规划(2011-2020年)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市场,建立规范、公平、有序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实现再生资源回收、交易、加工和利用的集约化和产业化,实现资源利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合肥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紧紧围绕我市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和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目标,在充分利用、规范、整合现有再生资源回收点的基础上,在全市逐步形成以社区回收站点为基础,集散分拣中心、再生资源交易市场为核心,再生资源产业园(产业基地)为载体的点面结合、三位一体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1. 统筹兼顾,合理布局。
兼顾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全市再生资源产生量和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合理布置回收站点及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2.方便环保,便于运输。
坚持环保第一,预防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
社区回收站点设置在道路畅通的位置,保持合理的服务半径,便于居民交售,最大化地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3.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以企业为主体,按照先城区、后郊区、再乡镇的步骤,统一规划、分期实施,递次推进、全面覆盖。
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潜力与前景分析——以合肥市为例
城市再生水资源利用潜力与前景分析——以合肥市为例许杰玉;王鹏腾;李英汉;汪自书;季海波【摘要】在分析合肥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质量状况与水资源供需形势的基础上,探讨了合肥市开展再生水利用的必要性与意义,提出发展再生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初步确定合肥市再生水利用的主要方式,同时对再生水可供水量规模进行预测,并对再生水的利用前景进行分析,根据合肥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提出污水资源化利用的建议性对策,为合肥市水资源综合规划及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水科学与工程技术》【年(卷),期】2014(000)005【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再生水利用;规模预测;必要性分析;前景分析;合肥市【作者】许杰玉;王鹏腾;李英汉;汪自书;季海波【作者单位】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100083;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生态环境中心,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213城市污水是水量稳定、供给可靠的一种潜在水资源,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是开源节流、减轻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解决城市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1]。
目前,世界上无论是水资源丰富还是水资源紧缺的国家都将再生水利用作为节约用水、加强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
美国洛杉矶市制定了2050年城市再生水利用计划,再生水利用量将占污水总量的69%,相当于该市总需水量的42%;加利福尼亚州每年利用净化污水2.7亿m3,相当于100万人一年的用水量。
作为中水回用成功的国家,日本和南非每年80%以上的废水得到回收再利用[2-3]。
目前我国再生水利用还处于发展阶段,北京作为我国再生水利用的领军城市回用率已达到65%,再生水利用量占全市用水总量的20%[4]。
合肥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20年城镇化水平80.3%
合肥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20年城镇化水平80.3%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交通》
【年(卷),期】2016(14)3
【摘要】国务院原则同意《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确定的11433km2城市规划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总页数】1页(P99-99)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国务院;合肥市;城镇化水平;批复;城市规划;统一规划【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1
【相关文献】
1.重庆城乡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J],
2.国务院关于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J], ;
3.河北省雄安新区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J], ;
4.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 [J], 本刊编辑部
5.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严控土地和人口规模 [J], 新华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6-05-03 17:10 搜房网房天下 | 分享扫描到手机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简本合肥市人民政府2012年3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划图一、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二、规划层次与规划范围1、本次规划分为两个规划层次,即市域和中心城区。
(1)市域:为合肥市市域行政区划范围,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924.78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2)中心城区:范围总面积约486.6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
2、规划区规划区:为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约11433平方公里。
三、经济发展目标2015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500亿元,年均增长15%,三产结构比达到3:55:42。
2020年,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400亿元,全市人均GDP达到20000美元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万元。
四、社会发展目标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促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满足人们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积极促进社会公平。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
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
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五、城市性质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区域性交通枢纽,长江中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六、城市主要职能(1)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3)现代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
(4)区域性交通枢纽。
(5)区域旅游会展、商贸物流、金融信息中心。
七、合肥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近期2015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91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71.5%;远期2020年,合肥市域总人口为1088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0.3%。
八、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40万人;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360万人。
九、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4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远期2020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
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合肥市域城镇规模等级形成四级结构。
(1)一级城镇:中心城区。
(2)二级城镇6个,包括巢湖市区、肥西县城、肥东县城、长丰县城、庐江县城、双墩。
(3)三级城镇26个,包括三十头、磨店、大兴、淝河、南岗、撮镇、长临河、梁园、桥头集、石塘、三河、桃花、高刘、严店、下塘、吴山、岗集、汤池、同大、矾山、龙桥、中庙、烔炀、黄麓、槐林、柘皋。
(4)四级城镇52个,包括三十岗、大圩、栏杆集、苏湾、庙岗、中垾、夏阁、银屏、散兵、坝镇、白龙、元瞳、众兴、牌坊、杨店、响导、八斗、陈集、古城、马湖、张集、包公、罗塘、庄墓、义井、杨庙、陶楼、左店、朱巷、杜集、造甲、高店、官亭、铭传、山南、柿树岗、花岗、丰乐、小庙、紫蓬、白山、盛桥、郭河、金牛、石头、万山、柯坦、乐桥、泥河、冶父山、白湖、罗河。
十一、市域空间发展分区规划在合肥市域范围内划分5个发展引导分区并分别制订管制规则。
分别为都市区、西部综合发展区、南部综合发展区、东部综合发展区和北部综合发展区。
(1)都市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十头、上派、高刘、严店、三河、桃花、南岗、小庙、磨店、店埠、撮镇、桥头集、长临河、双墩、岗集、巢湖市区、中庙、黄麓、烔炀、中垾、银屏、散兵、槐林、盛桥、白山、同大等城镇,以及巢湖、蜀山两个风景名胜区。
(2)西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西的市域部分。
(3)东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东的市域部分。
(4)北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北的市域部分。
(5)南部综合发展区:都市区以南的市域部分。
十二、都市区空间结构:规划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体系,一个合肥市区、一个巢湖市区、多个城镇组团,周边形成多个特色小城镇,并由城市中的生态廊道分隔。
十三、市域铁路系统(1)总体格局规划以合福线、沪汉蓉线、商杭客专、西合客运专线及宁西线、合九线、淮南线等铁路干线为骨架,衔接北京、上海、杭州、福州、西安、成都、九江、商丘等八个方向,形成合肥环状铁路枢纽。
(2)客运系统建成合肥南站、巢湖高铁站,扩建合肥站、合肥西站、庐江站,以合肥南站、合肥站、合肥西站为主枢纽,以巢湖高铁站、巢湖站、巢湖北站、庐江站、肥东站、肥西站、水湖站等为辅助,规划至南京、芜湖、九江(安庆)、六安、淮南等方向城际铁路线,形成完善的市域客运系统。
(3)解编、货运系统解编作业主要集中在合肥东编组站。
完善货运站布局,以合肥北站为主枢纽,以巢湖、肥东、肥西、长安、庐江货运站等为辅助,扩建大型综合性货场、新建集装箱办理站和现代化物流中心。
(4)其它设施结合城市功能布局,建设循环经济园、派河港区、店埠河港区、新桥机场等铁路专用线,调整部分对城市干扰严重的铁路专用线。
消除平交道口对城市交通的干扰,逐步实现铁路与城市道路立体交叉。
十四、市域公路系统(1)公路干线网络市域对外公路主要形成以“一环十射”的对外高速公路网为骨架,以快速通道为重点,以国、省道为基础的公路干线网络。
高速公路:环城高速、合宁、合巢马、合徐、合六叶、合淮阜、合铜黄、合巢芜、合安、济(宁)祁(门)、宁(南京)驻(马店)等。
快速通道:合六、合淮、合巢、合桐国、省道:312国道、206国道(合淮、合安)、合蚌、合马、合铜等。
(2)市域一般公路网络加强市区与县城、县城与重点城镇、重点城镇与一般城镇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市域1小时通勤圈。
加强县域间联系,促进市域各经济区及各旅游区之间横向交通联系。
重点建设“双墩—元疃—桥头集—长临河,丰乐—柿树岗—山南—官亭—高刘—吴山”的市域公路环线。
肥东县以店埠镇为中心,形成“一环七射”的一、二级公路网络。
肥西县以上派镇为中心,形成“三纵三横”公路网。
长丰县依托合淮公路(206国道)、合九公路构成“三纵四横”公路网。
巢湖市以市区为中心,形成“一环八射”公路网。
庐江依托合铜公路构成“五纵七横”公路网。
(3)公路场站设施规划在中心城区、巢湖市区、店埠、上派、水湖、双墩、庐江等建设14个汽车客运总站;在撮镇、梁园、八斗、白龙、古城、石塘、长临河、西山驿、桥头集、栏杆、柘皋、泥河等建设三级客运站;在紫蓬、三河、吴山、中庙、银屏等地设置旅游汽车站;在各建制镇和乡集镇分别设置相应的汽车站。
十五、民用机场建成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机场飞行区等级为4E。
建成机场高速路,连接机场至长江西路,向南延伸作为城市快速路,连接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等。
十六、水运及港口(1)港口性质合肥港是全国内河主要港口之一。
(2)航道规划提升合裕线航道、派河航道为二级航道,提升店埠河、西河、兆河、巢湖湖区航道为三级航道,形成江淮流域内河航运中心。
(3)港口规划建设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派河中派作业区、店埠河循环经济园作业区、巢城新港作业区、缺口作业区,以及龟山、忠庙、滨湖新区旅游客运码头等。
扩建巢湖复线船闸、裕溪复线船闸工程。
依托和县郑浦港规划建设合肥长江深水港,在滨湖新区规划设立一处水上搜救中心。
配套完善疏港道路及货运专用通道。
十七、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面向全国和国际市场的物流园区,加快把合肥建成全国性现代物流中心。
按照“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货运站”三级体系分层次总体布局。
全力实施7个物流园区(空港物流园区、派河物流园区、新站物流园区、高新物流园区、肥东物流园区、巢湖经济开发区物流园区、富煌商贸物流园区)、10个物流中心(迎河集装箱物流中心、双凤物流中心、南岗物流中心、三十头物流中心、瑶海物流中心、柘皋商贸物流中心、栏杆商贸物流中心、槐林渔网物流中心、庐江城北物流中心、庐江城南物流中心),建设若干个为区域特定用户服务的城乡物流配送站。
十八、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规划期内城市主要向南、向西发展,适当向北、向东方向发展。
十九、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老城提升,三面整合,两向拓展,两带控制。
二十、中心城区规划布局(1)空间形态城市以老城为中心,沿对外交通放射线向东、南、西南、西、北五个方向伸展,形成轴向组团式空间形态。
(2)城市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八个城市分区:老城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
二十一、城市公共中心规划中心城区规划4个市级中心,分别位于老城区、滨湖新区和政务文化区、合肥南站地区;每个城市分区设若干个分区中心,构成中心网络。
二十二、中心城区骨架道路布局城市骨架路网由快速路和主干道组成,快速路网在整个城镇密集区内构建,规划为“六横六纵”网络;主干路布局结构为“环形、放射加方格网”,在二环内组成环网状,向外围组团及功能区呈网状放射形结构。
二十三、公共交通规划(1)发展目标推行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加快确立公共客运交通在城市日常出行中的主导地位。
规划公交线网密度达到3.5~4.0公里/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公共出行比例达到40%。
(2)轨道交通总体布局为“七条市区线、五条市域线(四条延伸线、一条机场专用线)”,总长度约为322.5公里。
远期规划六条轨道交通线,总长度约为181.1公里,线网密度为0.50里/平方公里,万人拥有率为0.50公里/万人,设置15个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其中两个为城市轨道与铁路换乘的综合枢纽。
近期建设轨道交通两条骨干线,即1号线、2号线,总长度约55.95公里,共设置车站45座。
(3)快速公交规划设置快速公交线路13条,总长度约为182.1公里,线网密度为0.34公里/平方公里,形成格网式布局。
(4)常规公交公交运营线网长度达到1100公里,公交配车4500标台。
(5)公交枢纽结合对外交通设施,分别在城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及铁路合肥站、合肥南站、合肥西站附近建设综合交通换乘中心,加强公交枢纽布局及用地控制。
二十四、绿地系统布局结构绿地系统以巢湖、蜀山和紫蓬山风景名胜区为背景,以自然河流水系、交通走廊防护绿地为纽带,以大型公园为节点,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绿地系统。
空间格局为“三环四脉四楔多园多廊道”。
二十五、城市景观风貌分区设计指引城市景观风貌分为八个分区,分别制定城市设计指引。
二十六、城市远景规划要点(1)城市性质职能远景的城市职能宜偏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运输业有较大发展,成为区域的交通枢纽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新服务产业初具规模;旅游业有长足的发展,会议会展、休闲运动产业均形成一定规模;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集行政、商业、文化、旅游功能的综合性服务中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性特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