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
大学期末考文学概论重点
绪论文学理论属“文学学”(一般称为“文艺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学通常由三个分支学科组成: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第一章文学的社会属性第一节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一)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学作为意识活动的产物,必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其次,从实践上讲,任何文学作品都能在社会生活中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
文学源于生活,但文学不是对生活机械的简单的照搬,而是能动的反映.经过能动创造的作品显然要高于生活。
举例:鲁迅笔下的阿Q是封建社会的群氓,但他又超越了群氓。
祥林嫂来源于封建时期的妇女,但是她又超越了那个时期的妇女,知道要自己找工作,主动追求幸福。
(二)社会心理是文学反映生活的中介环节第二节文学的社会特性一、文学的真实性文学作品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再现和表现社会人生所达到的情理统一、具有思想和艺术感染力的程度。
二、文学的倾向性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具体的爱憎、褒贬、扬抑的情感态度。
三、文学的民族性(一)文学的民族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民族精神、民族气质、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和民族语言等,文学家们长期生活在所属民族的社会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上述诸多因素的制约、熏陶,自然会用本民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本民族的思维去体悟生活,用本民族的审美理想去观照生活,并运用本民族语言去表现生活,从个人使其创作具有民族性。
(二)文学的民族性在作品中的表现1。
在内容上的表现叙事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刻画和风俗画、风景画的展示上。
抒情性作品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情感和心理的抒写上。
2.在形式上的表现文学的民族性首先通过民族语言表现出来。
文学的民族性也表现在结构方面。
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
(三)文学民族性的意义文学的民族性有重要意义。
首先,文学具有民族性,才能为本民族的读者喜闻乐见。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文学作品,容易为本民族读者所接受并产生共鸣。
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文本.ppt
文学文本的纵向层次论
中国古代 “言”“象”“意”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 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 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 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意而忘言;象者所 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 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语而忘筌也。
二、文学文本的结构
横向结构要素论:认为文学文本是由内容和 形式两种基本因素组成的统一体。
西方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戏剧六成分” 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 近代文学表现说、 再现说 俄国及前苏联的主流文论都遵循内容和 形式二分的要素结构论传统。
中国 文质彬彬 表里相符 事辞相配
言与志 文与道 情与采都是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 关系的问题。
2、题材与素材
素材是作家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还为经过 加工提炼的、处于原始形态的生活材料,是杂乱 的、分散的,缺乏明确的主题。题材是在素材的 基础上形成的,是经过作家加工提炼后,写进文 学作品中的东西,它打上了作家情感的烙印,是 作家的主观认识、思想情感和客观材料的统一。
3、题材的形成
题材的形成既要受到作家的生活实践、见 闻阅历的制约,也受到作家的思想情感、兴趣爱 好、艺术修养、世界观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2.永恒主题与时代主题
由于社会生活属于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 段具有不同的生活内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生 活问题,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作 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就不能不具有时代性特征, 所以文学文的主题也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性。
但人类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些生活内容在 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时代、地域、阶级的差异,在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作家中反复出现,有人称之 为“永恒主题”,也有人称之为文学的“母题”。 如生命、死亡、爱情、怀乡、伤别等。
第二章 文学作品的结构
B.
C. D.
根源:艺术的目的(感受体验而非认识) 基本原则:“对日常语言进行有组织地强暴” 目的:针对感受,以增加感受的难度、延长感 受的 时间 实质:形式的复杂化
结论:文学就是对语言的美学操作
首先,得把没意思的事情写得有意思
借书
借„„
其次,得把有意思的事情写得更有意思
王蒙谈小说语言
依次向你靠拢
也许 一阵意想不到的风 把五只小船 吹向了另一片海域
电 话
(二)抒情性
1、界定:“谈笑则字与笑并,论蹙则声共泣偕。” (刘勰《文心· 夸饰》) 2、增强语言情感性的方法(参教材P57-58):
①
用语言的概念意来表达情感;
②
③ ④
用形象来表达情感和激发情感;
用词的情感色彩来抒发情感; 通过语言的节奏、韵律、声调来表达情感。
3、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作者直接出面抒发感情,语言往往有强 烈的主观性色彩;如《我曾经爱过你》
间接抒情:指作者不直接出面,通过借景物、人 物来抒情,或通过特定的语调来抒情。如《春江 花月夜》
普希金:《我曾经爱过你》(戈宝权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 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 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 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
精细处,他亦甚是精细。”
主要指人物性格的多侧面(就广度而言,指人物性格具 有横向上的多面性),如美狄亚;多层次(就深度、厚 度而言,指人物性格具有纵向上的层次性和多变性,如 哈姆雷特;动态性(人物性格不会司静止的,而是发展 变化的,有量变和质变,前者有凤姐的表现,后者如林 冲的落草)
她“熟食铺子”,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
《文学概论教案》
《文学概论教案》word版第一章:文学基本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艺术创作活动。
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2 文学的分类分类的标准:形式、体裁、题材、风格等。
主要的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1.3 文学的功能审美功能:提供审美享受,培养审美能力。
认知功能:反映现实生活,传递历史信息。
教育功能:传递道德观念,引导人们向善。
娱乐功能:提供精神寄托,放松心情。
第二章:文学作品构成要素2.1 语言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
文学语言的特点:形象性、音乐性、表现性。
2.2 形象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
文学形象的种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3 情节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演变过程。
情节的作用:引发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2.4 主题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深层含义。
主题的体现:显性主题和隐性主题。
第三章:文学创作方法3.1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真实、客观、细致地描写现实生活。
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杜甫、鲁迅等。
3.2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强调个性、情感、想象和创意。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李白、雪莱等。
3.3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反传统、实验性、意识流等。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卡夫卡、普鲁斯特等。
3.4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以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反映现实生活,寄托理想。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高尔基、茅盾等。
第四章:文学体裁4.1 诗歌诗歌的特点:语言凝练、节奏韵律、富有想象。
诗歌的种类: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等。
4.2 小说小说的特点: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主题深刻。
小说的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
4.3 散文散文的特点:文字简洁、意境深远、表达自由。
散文的种类: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4.4 剧本剧本的特点:对话丰富、动作性强、适合表演。
文学理论(复习纲要)
《文学理论》提纲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一、文学理论的性质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1)“文学理论”的定名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2、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1)文艺学三学科界定2)文学理论的性质二、文学理论的体系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文学实践2)思想家和批评家的中介3)归纳整理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1)功能性结构2)对象性结构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1)几种建构原则2)本书建构原则三、文学理论的作用1、文学理论功能的认识1)中外古代文论家的认识2)我国现代文论教材的认识2、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1)引导创作2)指导欣赏3)规范批评3、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1)文学批评的价值论2)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四、文学理论的学习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第一编文学本体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一般性)一、“文学”辨析1、“文学”的语义分析:(狭义文学、广义文学)2、文学本质的研究:一般性→特殊性→个别性二、文学的社会地位1、“社会结构”:(马克思→普列汉诺夫)2、文学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1、文学与社会生活:文学活动与社会生活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阿诺德·豪塞尔)第二节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特殊性)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1、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2、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定义)二、文学的特殊对象1、“生活说”与“人学说”(布洛夫、高尔基)2、“文,心学也”(刘熙载)三、文学的审美形式1、文学形象性的根源2、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一、文学艺术的分类1、历史上的艺术分类法2、分类原则二、文学是语言艺术1、文学语言的特质2、语言艺术的特征三、汉语与汉语文学1、汉语文字的特点2、汉语文学的特征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第一节文学作品结构层次一、“二分法”与“层次论”1、作品结构的“二分法”:内容、形式、关系2、从“二分法”到:“层次论”:二分法缺漏二、中西作品层次论1、中国作品层次论:玄学(王弼)→诗学(梅尧臣、李重华、王国维)2、西方作品层次论:英加登三、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1、方法:以中融西,中西互补2、层次:言、象、意第二节文学语言一、文学语言的艺术地位二、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1、语音层面2、文法层面3、修辞层面三、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1、语言类型:人物语言、作者语言2、语境3、语体4、文化色彩四、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意象语言的特点)1、形象性2、抒情性3、音乐性4、陌生化第三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艺术地位二、文学典型:(再现性文学形象)1、典型人物性格2、类型与典型3、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三、文学意境:(表现性文学形象)1、文学意境的审美特征2、文学意境的审美形态(王夫之、王国维)四、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形象)1、文学象征的审美特征2、文学象征的审美形态第四节文学意蕴一、文学意蕴的艺术地位:(“意犹帅也”)二、文学意蕴的特点1、情理性2、含蓄性3、多义性四、文学意蕴与文学主题1、主题:意蕴的多层次性与主导性2、主题的形态:性格型、情感型、思理型第三章文学作品类别第一节文学体裁的划分和意义一、文学体裁的划分1、“体裁”界定2、体裁划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3、本书的新“四分法”二、文学体裁的意义1、体裁对作品的制约2、体裁对创作的规范3、体裁对欣赏的预示第二节叙事文学一、叙事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叙事文学界定:(定义、特征)2、叙事文学种类:史诗类、小说类、叙事散文类二、叙事主体1、主体的纵向变化2、主体的横向介入3、叙述可靠性三、叙述内容1、人物2、情节四、叙事话语1、叙事聚焦2、叙事方式3、叙事时间第三节抒情文学一、抒情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抒情文学界定:日常情感与审美情感2、抒情文学种类:诗歌、抒情散文、散文诗二、抒情文学的特征1、抒情作品的情感2、抒情作品的意象:心理画面、典故、母题3、抒情作品的语言三、抒情文学的手法1、西方:沉思、直抒胸臆、客观对应2、中国:赋、比、兴第四节戏剧文学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学2、戏剧文学的种类二、戏剧文学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4、组织严密的戏剧结构:锁闭式、开放式、人像展览式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1、悲剧与喜剧:(西方戏剧传统)2、杂剧与传奇:(中国戏剧传统)第五节影视文学一、影视文学的界定和种类1、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学2、影视文学的种类:电影文学、电视文学二、影视文学的特征1、造型的直观性:区别于小说2、冲突的行动性:区别于戏剧3、时空的灵活性:区别于戏剧三、影视文学的结构1、影视文学的结构原则2、影视文学的结构形态第二编文学创作第四章文学创作过程第一节文学创作基础一、文学创作的主体1、作家的创造能力2、作家的创造意识二、文学创作的客体1、文学对象与创作客体2、表现对象与描写对象三、文学创作的双向建构1、主客体的审美融合2、主客体的形象建构第二节文学创作过程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1、生活体验与艺术发现2、准备阶段的心理机制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1、艺术构思与构思方式2、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三、文学创作的传达阶段1、艺术传达与艺术技巧2、艺术传达是构思的深化第三节文学创作原则一、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1、审美意识与审美态度2、审美态度与创作原则二、创作原则的基本倾向1、再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真实与艺术概括2、表现性文学创作原则:艺术理想与艺术夸张第四节文学价值生成一、审美理想与文学价值1、作家的审美理想2、文学的审美价值二、文学价值的基本内涵1、真实性(真)2、崇高性(善)3、艺术性(美)第五章文学创作风格第一节风格的审美特性一、文学风格界定1、风格的诸种理论2、风格的定义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三、文学风格的形成1、创作个性2、表现内容3、文体特点4、读者群体四、文学风格的功能第二节风格的审美形态一、抒情风格的形态1、抒情风格的性质2、抒情风格形态的划分(简分法、繁分法)3、抒情风格基本形态二、叙事风格的形态1、叙事风格的性质2、叙事风格的形态第三节风格的文化形态一、风格文化形态的划分1、共时性:流派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2、历时性:时代风格二、文学流派与流派风格三、风格的地域性与地域风格四、风格的民族性与民族风格五、风格的时代性与时代风格第三编文学接受第六章文学欣赏第一节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一、文学创作与文学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的发展二、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1、文学接受界定2、文学接受多层次性:欣赏、批评、借鉴第二节文学欣赏性质一、文学欣赏的特点1、直觉性2、情感性3、愉悦性二、文学欣赏的条件1、欣赏对象的条件2、欣赏主体的条件三、文学欣赏的意义1、欣赏与艺术生命2、欣赏与审美能力3、欣赏与作家创作第三节文学欣赏过程一、接受预示与期待视野1、接受预示2、期待视野:作品与期待的三种关系二、本文解读与审美体验1、语言的玩味2、形象的感受3、意蕴的领悟三、召唤结构与欣赏再创造1、召唤结构2、欣赏再创造四、个体差异与群体共鸣1、意识先结构与见仁见智2、人类共鸣第四节文学欣赏效果一、文学欣赏与文学功能1、文学功能的实现:以欣赏为中介、途径2、文学功能的特点: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二、文学功能的多样性1、心灵情感的交流(情)2、人格境界的提升(善)3、审美能力的培养(美)4、认识视野的拓展(真)三、文学功能的整体性第七章文学批评第一节文学批评性质一、文学批评的界定1、广义的文学批评2、狭义的文学批评二、文学批评的基础1、敏锐而精细的审美能力2、深厚而完备的理论修养3、客观而公正的科学态度4、丰富而广博的经验学识三、文学批评的意义1、指导欣赏2、帮助创作3、影响社会第二节文学批评标准一、批评标准的界定二、批评标准的形成1、批评标准的社会性2、批评标准的历史性三、批评标准的内涵1、思想标准2、艺术标准四、批评标准的普遍性与具体性1、批评标准的普遍性2、批评标准的具体性第三节文学批评方法一、批评方法的构成二、批评的基本原则1、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提出2、美学原则和历史原则的内涵三、批评的基本模式1、社会文化批评2、创作主体批评3、艺术本体批评4、接受反应批评四、批评的论述方法与阐释循环1、批评的论述方法:说明、解释、判断2、阐释循环第四编文学史第八章文学发生发展第一节文学艺术的起源一、文艺起源的诸种学说1、模仿说:亚里士多德2、游戏说:席勒—斯宾塞3、巫术说:雷纳克—泰勒4、劳动说:格罗塞—普列汉洛夫二、文艺起源的合力作用三、原始文学的特点1、混合性2、集体性3、实用性第二节文学艺术的进步一、文学艺术进步的理解1、“变化论”:文艺进步的否定论2、“进化论”:文艺进步的肯定论二、文学艺术进步的规律1、文艺进步的复杂现象2、文艺进步的特殊规律第三节文学发展的社会根源一、文学发展与物质生产1、文学发展以物质生产发展为基础2、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性二、文学发展与社会政治1、政治的中介地位2、政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3、文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三、文学发展与精神文化1、文学发展与宗教:终极关怀2、文学发展与道德:道德境界3、文学发展与哲学:哲理追求第四节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一、文学传统的继承与革新1、文学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二、民族文学的影响与超越1、民族文学的相互影响2、他民族文学的吸收与超越三、杰出作家的创造性贡献1、文学发展与杰出作家2、杰出作家对文学进步的贡献第九章文学发展进程第一节文学体裁的演变一、文学体裁的演变进程1、文学体裁滥觞期2、终极种类形成期3、文类多元发展期二、文学体裁演变方式1、发达文体源于原始文体2、改良性渐变与革命性突变3、规则承续与创作变异三、文学体裁演变动因1、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2、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3、期待视野的积极促进4、传播载体的推动交流第二节文学思潮的演进一、文学思潮的性质1、文学纲领的共同性2、创作方法的一致性3、文学流派的多样性二、文学思潮的演进1、古典主义文学思潮2、浪漫主义文学思潮3、现实主义文学思潮4、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三、文学思潮史研究第三节文学地域的拓展一、文学地域拓展的进程1、原生的地方文学2、统一的民族文学3、走向世界文学二、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1、世界文学格局的标志2、比较文学的两大学派第四节文学文化形态的变迁一、文学的文化形态1、艺术文化阶层论2、民间文学3、精英文学4、通俗文学二、大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1、大众文化的形成2、大众文化的特征3、大众文化的兴盛第十章文学史研究第一节文学史的性质一、文学史的形成1、中国传统的文学史研究2、文学史在近代欧洲的形成二、文学史的性质1、含义2、特点(内容的整体性、叙述的有序性、意识的自觉性)三、文学史的任务1、展示文学进程2、评价文学地位3、探讨文学规律第二节文学创作史一、个体创作史二、国别文学史第三节文学作品史一、作品史划分二、文体史三、主题史四、风格史第四节文学接受史一、接受史的提出(姚斯)二、接受史的途径1、效果史研究2、阐释史研究3、影响史研究。
文学的结构
第三型层面 的内涵 1、原型层面是文本的深层结构;与无意识对应。 2、文学原型层面的来历: [1]神话和巫术: 文学母题、原始意象、形式
(集体无意识)
[2]童年经历、创伤经验(个人无意识)
艾略特《荒原》
《荒原》(1922)是20世纪四方文学里一部
划时代的作品,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也是艾略 特的成名作。 艾略特利用人类学关于神话传说的研究成果,大量 引用或更动欧洲文学中的情节、 典故,用6种语言, 以鲜明的形象并借暗示和联想、严密的结构,构成 一部思想和情调一致的完整诗篇 。全诗极少用韵, 大多是有节奏的自由体,语言变化多端。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二 审美层面的地位:主导地位 1、是现实层面和原型层面的指向和归宿 2、是最高层面,主导着作品意义 3、使原型层面升华,使现实层面转化,最终处于 自己的光辉之下
《红楼梦》终曲
〔收尾· 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 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 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 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 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二、文学现实层面的地位
基础层面 显性载体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小说展示了从1805年到十 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 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 贵族。一类谈吐优雅但道 德败坏,醉生梦死,漠视 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 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 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 于爱国主义精神 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 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 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 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 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 成对照。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
文学理论复习重点绪论1、文学理论的定义:文学理论是现代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论体系。
4、文学活动的定义:文学活动指以文学文本为中心展开的创作、阅读、批评、研究行为。
5、文学理论的作用:(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文学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命题,既具有理论认识的意义,为人们提供对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学活动规律的科学知识,同时又具有实践方法的意义,可以指导人们进行各种文学实践活动。
(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文学理论具有引导创作的功能,文学理论具有指导欣赏的功能,文学理论是文学批评的科学方法论。
(简答题题型)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1、文学的语义分析:(广义)广义的文学,包括一切用文字书写或印刷的语言作品和文献,故可称为文化学的文学观。
(狭义)狭义的文学,是指借想象创造虚构的艺术世界以表现人性人情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包括诗、小说、戏剧及美文,限制以美感作用为主的纯文学作品,故可称为审美的或纯文学的文学观。
(折中义)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既包括诗、小说和戏剧等纯文学作品,又包括传记、书札、游记和史论等带有文学性的非纯文学作品,二是专指介乎广义的泛文学和狭义的纯文学之间而具有文学性或文学功能的文学现象。
2、文学本质研究的策略: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方法,既要立足文学艺术本身,又要把文学和文学活动置于社会结构和艺术文化体系中,在多维视野中作多方面的系统考察,才能正确阐明文学的本体特征,从而为文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遵循由一般性到特殊性再到个别性的逻辑学顺序,从三方面进行逐层深入的研究(首先,在社会结构的分析中确定文学的社会地位,揭示文学的社会特性;其次,在文学艺术与其他社会意识的比较中,阐明文学的审美特殊性;再次,在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学与历史和新闻作品的比较中,论析文学的媒介特性和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小说体裁知识点总结归纳
小说体裁知识点总结归纳第一章:小说体裁的介绍小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主要是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来描绘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体裁可以分为现实题材小说、历史题材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
第二章:小说的构成要素小说通常由情节、人物、环境和语言等要素构成。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人物是小说的灵魂,环境是小说的背景,语言是小说的表达方式。
第三章:小说的叙事手法小说的叙事手法包括直接叙述、间接叙述、描写、对话、议论等多种形式。
不同的叙事手法能够营造不同的叙事氛围,增加小说的艺术魅力。
第四章: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包括描写、抒情、对比、象征、寓言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表现手法,可以使小说更加生动、鲜明。
第五章:小说的风格特点小说的风格特点包括文字简练、语言生动、结构严谨等。
不同的小说会有不同的风格特点,这些要素对于小说的品味和审美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六章: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的创作技巧包括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环境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
只有掌握了这些创作技巧,才能写出优秀的小说作品。
第七章:小说的阅读方法在阅读小说时,需要注重情节的把握、人物的理解、环境的感受,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品味和艺术的感悟。
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领略小说的魅力。
结语:小说体裁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重要体裁,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小说的构成要素、叙事手法、表现手法、风格特点、创作技巧和阅读方法的了解和掌握,才能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小说。
只有重视和研究小说体裁,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
文学概论 第二章.文学创作论
2. ① A.
B.
C.
文学生产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文学与科学的区别 目的不同:科学探索事物的客观规律;文 学追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手段不同:科学用概念、术语来描述结论; 文学用形象来传达感受。 主体特性不同:科学避免主观成见的介入; 文学则往往带有作家的主观成见。
②
A.
B.
③
文学与宗教的区别 相同之处:都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都善 于用形象来传达感受;都富于想象。 不同之处:宗教否定现实世界和人的自身价 值,导向虚无的彼岸世界;文学则在文学世 界中充分肯定人的一些美好价值,导向一种 更人性的生活方式。 文学与其他艺术生产的区别:符号工具不一 样,文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用的是语言符号。
②
A.
B. C.
旁观者和移情者 旁观者:与生活保持一定距离,以审美眼 光看待社会生活的生产主体。 移情者:将情感投射到对象当中去,使对 象拥有主体的情感的生产主体。 评价:旁观者指出了文学生产主体创作时 的非功利心态,但忽视了生产主体作为具 体的社会人必备的情感价值立场;移情者 注意到了文学创作主体在创作时的情感投 入,但片面夸大了这种情感投入的功能, 如巴尔扎克的客观环境描写,就没有情感 投射。
2.
①
②
A.
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 的统一体。(109页2句) 特殊性表现: 具有审美价值和审丑价值的社会生活,蕴 含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
B.
c.
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打上了作家的思 想感情烙印。 例证:《阿Q正传》和《红旗谱》由于作家 体验不同,内容就不一样。 整体性的社会生活,即从横向看是多方面 交融渗透,从纵向看是现象与本质的统一。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作用1.2 文学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3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1.4 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第二章:文学作品的表达与形式2.1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运用2.2 文学作品的节奏与韵律2.3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体裁2.4 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流派第三章: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意义3.1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内涵3.2 文学作品的象征与隐喻3.3 文学作品的情感与审美3.4 文学作品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第四章: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4.1 文学批评的意义与作用4.2 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与步骤4.3 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与评价4.4 文学批评的写作技巧与规范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历史与发展5.1 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5.2 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5.3 当代文学理论的新趋势与挑战5.4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前景第六章:文学作品与读者反应6.1 读者反应理论的基本观点6.2 文学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互动6.3 读者的接受理论与阐释策略6.4 文学作品的意义构建与解读第七章: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7.1 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7.2 文学作品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分析7.3 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7.4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发展第八章:文学理论与性别研究8.1 性别研究在文学理论中的地位8.2 文学作品中的性别构建与表达8.3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8.4 性别研究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第九章:文学理论与后殖民研究9.1 后殖民理论的起源与发展9.2 文学作品中的后殖民现象与批评9.3 后殖民文学创作与身份认同9.4 后殖民时代文学理论的挑战与机遇第十章: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10.1 文学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10.2 文学理论在创作实践中的作用10.3 文学理论在批评实践中的体现10.4 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和“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是重点环节。
文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对文学作品结构与功能的探索
文学中的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对文学作品结构与功能的探索导言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然而,文学作品的结构和功能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理论观点,它们分别关注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外在功能。
本文将探讨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对于文学作品结构与功能的不同见解。
第一章形式主义的文学观点形式主义是一种注重文学作品内在结构的观点。
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艺术形式本身,而不是其所表达的内容。
形式主义强调作品的形式特点,如语言、节奏、韵律等,以及作品的结构、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
形式主义认为,通过对这些形式要素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1.1 形式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形式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俄国文学理论家谢列布里亚科夫和托洛茨基。
他们提出了“法布里”学派,强调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独立性。
后来,形式主义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理论观点,并对世界范围内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形式主义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关注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作品的核心。
它关注作品的整体构架、章节安排和情节发展等方面。
形式主义通过对作品的结构特点的分析,揭示作品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
它强调作品的内部一致性和完整性,认为结构的合理性是作品的重要特征。
1.3 形式主义对文学作品功能的看法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功能在于其形式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它强调作品的语言美、形式美和审美效果,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艺术的呈现和感受。
形式主义强调读者对作品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而不是对作品所表达内容的直接理解。
第二章功能主义的文学观点功能主义是一种注重文学作品外在功能的观点。
功能主义认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和个体的启示和影响。
功能主义关注作品对读者的情感和思想的激发,以及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反映和思考。
它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和指导作用。
2.1 功能主义的起源和发展功能主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德国文学理论家冯·霍赫塔尔。
[文学]文学概论第2章
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第一节文学文本•第二节文学文本语言的性质及地位•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文学作为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总要通过对具体语言艺术品——文学文本(如一首诗、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等)的创作、阅读及批评等过程进行。
文学文本首先是由特定的语言组织构成的,我们需要考察文学文本及其语言组织。
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文本、文学文本、文学作品读者性质文本:未阅读文字产品、原创性文学文本:未阅读文学产品、原创性文学作品:已阅读文学产品、再创性1、文本:来自英文text,另有本文、正文、语篇和课文等多种译法。
一般说来,文本是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
而在具体场合中,文本总是根据一定的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规则而组成的整体语句,它未经读者阅读,只是一份写出来或印刷出来的语言产品(如书)。
2、文学文本: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
3、文学作品(work):则是指已经读者阅读并赋予其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是未经读者阅读而有待于阅读的“作品”,而文学作品是已经读者阅读的“文本”。
把文学文本等同于文学作品,同时又将文本的存在状态理所当然地理解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
其源概出于“新批评”。
“新批评”一向排除作家、读者与文本的联系,把文本存在当作作品本体分析对象,进而断定文本只能是一个自足独立的体系。
新批评的著名代表兰色姆认为,如果批评只是解释作品的意义,那就不如集中注意力于作品的存在(being)。
但他所谓的本体存在不过是文本自身。
这一看法只是一种文本存在论,与作品存在论相去甚远。
从文学的信息交流过程看,文学活动有两极。
我们可以称作家一极与审美一极。
作家一极涉及作家、作家创造的文本,审美一极则关涉到读者。
根据这两极,文学作品不可能与文学文本完全一致,而往往大于文本。
姚斯说过:“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象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
文学概论
二、漢字結構分析第三節漢字的形體演變一、甲骨文二、金文三、小篆四、隸書五、楷書第四節古書的用字一、古今字二、繁簡字三、通假字四、異體字課文,6学时說明:本課課文依據本課語文知識內容選篇,注釋部分著重分析一些字的形體結構和它的本義,著重說明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繁簡字。
本課的學習重點是各種文字知識。
1、夫子不徒行(《論語·先進》)2、衛人迎新婦(《戰國策·宋衛策》)3、荊人欲襲宋((《呂氏春秋·察今》)4、介之推不言祿(《左傳·僖公二十四年》)5、無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告子上》)6、曾子寢疾(《禮記·檀弓上》)7、梗陽人有獄(《國語·晉語九》)8、晉侯病入膏肓(《左傳·成公十年》)9、齊侯遊於姑棼(《左傳·莊公八年》)10、宋人有酤酒者(《韓非子·外儲說右上》)11、說文解字序(節選)第二課語文知識:古代漢語辭彙,5学时。
說明:系統介紹古代漢語辭彙的特點、詞的意義和典故性詞語等方面的知識。
第一節古代漢語辭彙的特點一、單音節詞佔優勢二、存在雙音節單純詞三、存在構詞形態和構形形態四、存在“大名+小名”的構詞方式第二節詞的意義一、本義和引申義二、詞義的引申方式三、詞的基本義和附加義四、詞義的變化第三節典故性詞語課文,6学时。
說明:本課課文依據本課語文知識內容選篇,注釋部分著重反映古代漢語辭彙特點的詞語,著重分析詞的本義、引申義、文化義。
本課課文的學習重點是辭彙和詞義。
1、關雎(《詩經·周南》)2、閔子侍側(《論語·先進》)3、顔淵喟然歎曰(《論語·子罕》)4、聞誅一夫紂(《孟子·梁惠王下》)5、運斤成風(《莊子·徐無鬼》)6、當堯之時(《孟子·滕文公上》)7、緹縈救父(《史記·扁鵲倉公列傳》)8、北冥有魚(《莊子·逍遙遊》)9、曆山之農侵畔(《韓非子·難一》)10、晉殺祁盈及楊食我(《左傳·昭公二十八年》)11、晉侯觀於軍府(《左傳·成公九年》)12、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戰國策·趙策二》)第三課語文知識:代詞,6学时說明:本課系統介紹古代漢語各類代詞,包括人稱代詞、指示代詞、疑問代詞、己稱代詞、反身代詞、不定代詞、否定代詞、旁指代詞、逐指代詞、分指代詞等。
10第二章 小说阅读 第1讲 小说的情节与构思
4.语言要简洁,尽可能用动宾短语,“一波三折 发展、高潮、结
”式情节分析也要注意抓住事件核心。 局”的脉络进行
5.注意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一篇小说无论怎样 梳理。
安排故事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
知识要领
内容
要领
按小说 线索梳 理情节
点拨
答案
题例精析
◆称呼·人物的标识 3.小说中没有出现主人公的名字,都用“她”来代替。请你说说作者的
意图。(4分) 点拨 本题考查写作人称在文中的作用分析。解答此题要读懂小说内 容,结合小说的主旨分析作者的意图。初读本文,一定会觉得内容很 乱,情节无法连贯,但仔细一分析,发现“她”在文中分别指代不同 时期,作者是想让情节看似连贯却又错乱,引起读者的深思,最终恍 然大悟,这样更能突出全文的主旨,耐人寻味。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1.9.1721.9.1711:24:2411:24:24September 17, 2021
•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7日星期五上午11时24分24秒11:24:2421.9.17
点拨
答案
题例精析
点拨 本题考查文学作品故事情节的概括能力。应先根据人物的变 化梳理情节。这篇小说以“毛毛虫”为线索,写了她人生的四个阶 段,但文中出现的她又不仅仅指她一人,文章写她成长的四个阶段 中,那小小的婴儿床边哭叫的有“她”,有她的“女儿”,还有她 的“孙女”。
题例精析
★★★ ◆故事·场景的组合 1.阅读小说先关注故事。请根据故事内容,各用一个词填空。(4分)
文学概论读书笔记
文学概论读书笔记文学概论读书笔记篇一:《文学概论》学习笔记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
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
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结构读书笔记1000字
结构读书笔记1000字标题:结构读书笔记第一章:什么是结构结构是指事物的组织方式或组成关系。
它指导着事物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形状。
在文学作品中,结构是指情节的安排和组织,通过引导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第二章:结构的重要性结构在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结构可以使作品更富有吸引力和深度,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表达的意义。
同时,结构也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美感。
第三章:不同类型的结构1.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
它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推演的方式组织情节,一步步展开故事。
这种结构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追踪。
2.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通过打乱事件发生的顺序来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这种结构常常利用回忆、闪回等手段,使故事更为复杂和深入。
读者需要通过不同时间点的线索来拼凑故事的完整性。
3.对称结构对称结构是指将作品分为两个镜像对称的部分,通过在对称中抛出问题和解答问题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这种结构常用于揭示主题和探索人物发展。
4.螺旋式结构螺旋式结构是一种循环的结构,通过重复相似的事件和主题,不断从不同角度展示作品的深度和意义。
读者需要不断反思和解读来理解作品的内涵。
第四章:结构的影响因素1.主题:结构应该与作品的主题相契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主题的意义。
2.人物:不同的人物需要不同的结构来体现他们的特征和发展。
3.时间:时间的布局和流逝方式也对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时间的跨度和跳跃会对故事的展开和发展带来不同的效果。
4.文体:不同的文体可以影响作品的结构,如散文、诗歌、小说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传达方式。
第五章:结构的创作方法1.观察现实:结构应该来源于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阐释。
作家可以借鉴身边的、真实的事件和人物来构建作品的结构。
2.经验积累:通过阅读和写作,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和尝试不同的结构手法。
3.创新思考:结构也需要创新,通过突破常规和引入新颖的元素,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4.编辑修改:结构是一个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的过程,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达到最佳效果。
结构主义文学作品
结构主义文学作品标题:《红与黑》:一个结构主义的文学之旅第一章:命运的交织在这个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文学作品中,《红与黑》展现了人类命运的交织与纠缠。
主人公朱丽安·索雷尔的命运,既受到社会结构的束缚,又受到个人选择的影响。
他身世低微,却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社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却使他不得不在红与黑之间徘徊。
第二章:结构的拼接这部小说的结构主义手法巧妙地体现了人类命运的复杂性。
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交错叙述,将红与黑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结构的拼接使得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他们内外心理的冲突。
第三章: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主义文学作品《红与黑》中,社会与个体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作者通过描绘朱丽安·索雷尔在社会中的奋斗,展现了社会结构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同时,他也通过主人公的思想和行动,探讨了个体对社会的反抗和改变的可能性。
第四章:情感的流动在这个以人类视角写作的作品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情感的流动。
朱丽安·索雷尔的内心矛盾、欲望和挣扎,以及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纠葛,都展现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第五章:真实与虚构《红与黑》以其真实而又虚构的叙述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世界中。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创造出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情感的故事。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喜怒哀乐,仿佛与他们一同经历了命运的波折。
结语:结构主义文学作品《红与黑》以其精妙的结构和深入的情感描写,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人类视角的世界。
通过对社会与个体、命运与选择、真实与虚构等主题的探讨,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命运的交织。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次人类经验的探索和思考。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
文学理论教案(电子版)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1.1 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1.2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3 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关系1.4 文学理论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第二章: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2.1 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2.2 文学作品的类型与体裁2.3 文学现象的解释与分析2.4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功能第三章:文学创作与文学表达3.1 文学创作的过程与方法3.2 文学表达的技巧与策略3.3 文学语言的特点与运用3.4 文学创作的审美追求与创新第四章: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4.1 文学批评的定义与目的4.2 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步骤4.3 文学鉴赏的标准与方法4.4 文学批评与文学鉴赏的关系与互动第五章: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5.1 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5.2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5.3 现代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5.4 文学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六章: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6.1 文学类型的分类与特点6.2 诗歌、小说、戏剧等主要文学体裁的特性6.3 体裁交叉与创新的审美效果6.4 文学类型与体裁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七章:文学主题与思想内容分析7.1 文学主题的定义与功能7.2 文学主题的来源与表现7.3 文学思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7.4 文学主题与时代背景的关系第八章:文学形象与意象研究8.1 文学形象的构成与分类8.2 文学意象的创造与表达8.3 文学形象与意象的审美价值8.4 文学形象与意象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文学风格与流派研究9.1 文学风格的定义与特点9.2 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表现9.3 文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9.4 文学风格与流派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十章:文学理论的当代议题1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学理论10.2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理论的新挑战10.3 文学理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0.4 文学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与价值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文学理论概述:重点关注文学理论的定义与意义,理解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自考《文学概论》第二章文学语言组织教学课件
莫奈《日出· 印象》
4、可接受性
• 跨语言跨文化的感悟 • 语言的语义不大具体 也不大具有专指性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 的认识 • 1、言意说 • 《庄子· 外物》: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清代桐城派文论家姚鼐的《古文 辞类纂》
• 2、言象意说 • 《周易· 系辞》 • 三国时期的著名经学家王弼 • 无论是庄子、《周易》还是王 弼,都还局限于在古代独特的 哲学层面
Jauss
接受美学
• (二)文学文本的特点 • 1、具体性:实际语言形态 • 2、规范性:文学惯例 ——定体虽无,大体需有。 • 3、原创性:精神个性的 唯一性 • 4、可接受性(预设性): ——文字与文化观念
1、具体性
• 现代汉语—— • 主谓宾,定状补。 • 主干枝叶分清楚。 • 定语常居主宾前, • 谓前为状谓后补。
• (1)从民族语言的总体来看 • (2)从作家个体对民族语言的运用来看 • 从文学文本的存在状况、语言与意义的关系、语 言的功能及文学文本的美等诸方面看,语言都构 成了文学的直接现实。由于如此,语言在文学中 具有重要地位。
• 三、文学语言组织(提前在第一节文学语言层面 中进行讲解)
第二节综述
•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语言 符号 • (二)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 语 • 二、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 • (一)对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的认识 • (二)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对文学语 言地位的阐释
2、情感的复杂性
• 丰富复杂的情感不见得就是 价值最高的情感,但却是情 感深刻性的表现。 • 艺术情感是生命情感、心理 情感、感觉情感、精神情感 的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的形象系统
意境的审美形态(按情景关系分): 情中见景、景中藏情和情景并茂。
文学的形象系统
意境的审美形态(按情景关系分): 1、以意为主,境随意生。如陈子昂的《登幽 州台歌》
文学的形象系统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文学形象是灌注作 家审美情感的揭示生活意蕴、有审美价值、 对读者有感染力的形象。
文学的形象系统
一首诗仅仅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 必须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你自 己先要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同样, 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 应。
意境的审美形态(按情景关系分): 2、以境为主,意寓境中。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 秋思》。
文学的形象系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的《天净沙〃秋思》
文学的形象系统
意境的审美形态(按情景关系分): 3、意与境浑。如杜甫的《登高》。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的人物生活 环境,它包括特定时期的历史环境,又包 括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依存关系 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 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 人物的存在为中心。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的关系:互动关系 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 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可对环境发 生反作用。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人物性格 1、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性格特征 。典型的创 造首先通过特征化实现的,其次与丰富性 联系在一起。
文学的形象系统
阿Q性格侧面: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争强好胜但又忍 辱屈从,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狭隘保 守但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 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 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 但又安于现状。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中西层次论 但丁: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 奥秘意义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提出著名的“文学 文本四层面”说,即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 合层、意义单元、多重图式化面貌、被再 现的客体。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文学作品的结构层次:文学语言组织、文 学形象系统、文学意蕴世界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文学的形象系统
绘画是将形象置于眼前,而诗则将形象置 于想像力之前。
----歌德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3、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作家塑造艺术形 象的目的是通过形象可感的个别概括一般, 通过偶然来表现必然。
文学的形象系统
在艺术里,这些感性形状和声音之所以呈 现出来,并不只是为着它们本身或是它们 直接现于感官的那种模样、形状,而是为 着要用那种模样去满足更高的心灵的旨趣 。 ----黑格尔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象征的特点: 2、表现的象征性:“象”是“意”的载体, 作者不强调“象”的个性特征,而是强调 其象征性。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象征的特点: 3、形象的朦胧性:与典型相比,象征形象往 往面貌含混,身份不明确,形象与意义之 间的联系也有多解性。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象征的特点: 4、形态的荒诞性:形象可不遵循现实的生活 逻辑,而表现得超越现实,违背常理而荒 诞怪异。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人物性格 2、蕴含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内容 。典型具有 高度概括性,能反映时代本质和历史趋势。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人物性格 3、具有隽永持久的艺术魅力 。渗透着作家 的审美理想,在理智与情感两方面作用于 读者。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和类型的区别: 1、同典型性格的丰富性不同,类型性人物以 单一性为特点。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二分法之不足 1、具有某种人为性。 2、容易导致主次性观念。 3、二分法具有一定片面性。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中西层次论 《周易》中已有言、象、意之说。 庄子:言和意,“得意忘言” 三国· 王弼:言、象、意 清代桐城派刘大櫆: “粗”与“精”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稍粗 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 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盖音节者, 神气之迹也;字句者,音乐之矩也。神气 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 句准之。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的组织层面: 1、语音层面:语言是声音和意义结合的符号 系统。语音层面主要包括节奏和音律两种 形态。
文学语言组织
别声响!要好好地藏起 自己的感情,还有愿望。 任凭着它们在心灵深处 升起、降落、不断回荡。 你应该默默地看着它们, 就像欣赏夜空中的星光。 别声响! 沉默吧,隐匿你的感情, 让你的梦想深深地藏躲! 就让它们在心灵深处 冉冉升起,又徐徐陷落, 默默无言如夜空的星座。 观赏它们吧,爱抚,而沉默。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二分法:内容与形式 内容:社会生活 :题材、主题、情节和思想 情感。 形式:指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组织结构和外 部表现形态的总和,包括语言、体裁、结 构、表现手法等。
文学作品结构层次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1、内容决定形式。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反作用。 3、优秀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注:文法与辞格层面也可归为语义层面
文学语言组织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语言的特点: 1、文学语言具有自指性:每一部文学作品都 是一个自我封闭独立的话语系统。它不指 向外在现实,而只指向文学话语系统本身。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的特点: 2、文学语言具有音乐性:很多的文学语言利 用这一点来加强作品的情感表现力和形象 性。
----贺拉斯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类型:文学典型、文学意境、 文学象征。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典型:既有着鲜明独特的个别性,又 能概括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是个别 性与概括性的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 一。
文学的形象系统
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成为一个特殊世界的人 们的代表,同时还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 ---别林斯基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象征:常出现在偏重于主观的、表现 的、带有强烈虚幻色彩的浪漫主义、象征 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的作品中。
文学的形象系统
“象征所要使人意识到的不应是它本身那样
一个具体事物,而是它所暗示的普遍意 义。”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象征的特点: 1、内涵的哲理性:意象与典型比,更注重 “意”。即“象”所蕴含的哲理性。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的组织层面: 2、文法层面:指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 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词法、句法和篇 法。 词法:炼字 句法:炼句 篇法:谋篇布局
文学语言组织
文学语言的组织层面: 3、辞格层面:指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 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即修辞方法。 如:比喻、借代、对偶、反复等。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形象系统
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图画;他的活动改变 外部现实,消灭它的规定性。
----列宁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意境:是抒情型文学作品塑造的一种 艺术形象。它的表现形态是:自然景物或 生活图景及其蕴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思相契 合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两大要素。
文学的形象系统
意境的审美特点 1、形神兼备的景象 2、情理交融的情志 3、虚实相生的境界
文学语言组织
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 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 皮一样,可以剥下来,扔掉。世界上没有 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 言。……我们不能说这首曲子不错,就是 旋律和节奏差一点;这张画画得不错,就 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 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小 说的本体,不是附加的,可有可无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 甫《登高》
文学的形象系统
意境的审美形态(按主客体关系分): 1、有我之境 2、无我之境
文学的形象系统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 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 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 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 ----王国维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和类型的区别: 2、类型性人物一般显得静止,无变化;典型 性人物常常随着人物关系的演变,环境变 更,发生思想性格的变化。
文学的形象系统
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 恩格斯提出“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的要求,指出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物性 格形成之间有着辩证的关系。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出的具体感性、 具有艺术概括性、体现作者的审美理想、 并能唤起读者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的艺术形象处于文学作品文本层次的 “中心地带”。它一方面关系着深层意蕴 的传达,另一方面制约着表层结构的处理。 因此文学形象就成了艺术表现的中心。
文学的形象系统
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 是形象。 ----高尔基
文学的形象系统
文学形象的总特征 1、具体可感:即具体感性、生动个别。对人 物、事件、场面等要作具体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