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
摘要:小学古诗词教学在美育渗透的过程中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这就需要明晰美育的概念,界定语文美育的内涵,明确古诗词的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美育价值,重申小学古诗词教学在不同学段的美育要求,进而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即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感知声律美激发诵读兴趣、感受画面美促成美感体验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在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通过体味语言美品读字词精妙、体会意境美领悟情感表达等策略进行美育渗透。
关键词:美育小学古诗词教学美育渗透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素质教育逐渐发展为核心素养教育,审美情趣成了学生在人文底蕴维度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与能力等成了美育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受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审美层次等限制,美育仍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实现。小学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美感的初步形成、审美能力的逐渐提升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自然成了美育渗透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小学古诗词教
学的美育渗透过程中,仍存在美育内涵界定不清、美育价值未彰显、美育渗透策略指导不足等问题。基于此,深入探讨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策略,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新的美育视角和可供借鉴的教学策略。
一、美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作为概念本身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人类的美育思想源远流长。179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了“美育”的概念,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迄今为止,学术界对美育的内涵和外延没有统一的界定。
当前对美育的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美育是德育的辅助手段。近代学者蔡元培认为:“所以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1]二是美育是艺术教育。1981年《汉英词典》释“美育”为艺术教育。三是美育是情感教育。蔡元培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2]《教育大词典》指出:“美育指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3]此外,周庆元教授指出,美育应有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两个基本维度,美育应走向完整[4]。
美育的概念涵盖内容丰富,与德育、艺术教育、情感教
育等有着密切联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育应是多维度的,以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为核心,进行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
(二)语文美育的内涵
语文美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情趣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内容。美育是一种生命与情感教育,是对生命意识的激发、对生命潜能的挖掘、对审美情趣的培育、对审美能力的提升、对生命意义的建构等[5],这正是语文美育的内涵。在语文美育中,抽象的语言文字必须转化为意象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最终实现生命意义的展现,这就决定了语文美育的教学路径:语言→意象→意义[6]。
语文美育是审美教育、美感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等,是通过语言、意象、意义之间的转化而逐渐渗透的,从语言文字出发促使学生形成美的意识、美的体验、美的情趣、美的能力等。
二、古诗词中的美育价值
古诗词教学是开展语文美育的重要载体。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需要弄清美育的特点,明确古诗词中的美育价值。美育具有形象性、激发性、自觉性、时代性等特点[7],古诗词的美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声律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等方面。
(一)古诗词中的声律美
《尚书?尧典》提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乐记》指出:“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文心雕龙》载:“乐辞曰诗,诗声曰歌。”我国古诗文典籍中都强调诗歌是一种文字与音乐结合的文学艺
术形式。随着诗歌的演变,诗歌不再被经常吟唱,诗歌的音乐美更多地体现在语言的排列组合、声韵的平仄对仗、诗句的节奏韵律上,这种美可称之为声律美。
古诗词的声律美主要体现在句式搭配之美、平仄清浊之美、押韵和谐之美、对仗工整之美等方面。句式搭配之美在于音节与音节的排列组合,如“落日/故人/情”此类的五言诗三顿等,音节的组合形成“顿”和“逗”,使诗句长短搭配,节奏鲜明。平仄音调按一定的规则组合使诗词语言抑扬顿挫,在快慢高低强弱之变中寻求整体的和谐。对仗之美在于诗歌浑然天成的工整和字词的精雕细琢。
(二)古诗词中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中的语言通过诗人有意识地推敲,形成风格不同、耐人寻味的佳句。词成句,句成篇,对字词反复推敲,“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可为语言推敲的真实写照。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中“推”和“敲”二字的斟酌,一字之差,韵味就会大打折扣。语言的真正美源于言辞的准确、精妙和韵味,在于运用精确的语言描绘出作品
的图景、展现人物的性格、表达作者细腻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
(三)古诗词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运用精妙的语言描绘流水潺潺、重峦叠嶂的自然景象,呈现草长莺飞、姹紫嫣红般生机盎然的景色,营造“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壮阔的画面,勾勒“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般生动活泼的场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面美在这些诗词中呈现得淋漓尽致。古诗词为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促使人们联想与想象其中的画面美。
(四)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古诗词中的意境不仅有审美理论的审美意义,还有蕴含意韵等美育价值。所谓:“诗乃摹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情耀乎外而远且大。”情与景构成我国古诗的重要内容,诗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由情与景、心与物构成。诗人对情与景不同的处理方式,就构成意与境浑、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意境,形成诗歌不同的境界。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要求
(一)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的美育要求
课标对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课标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提出了美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