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探索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8年之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由此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秋——中共八大召开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9年夏——庐山会议引发“反右倾运动”,彭德怀等人遭到错误批判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
十年探索重大项目:二钢三油(武钢、包钢、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
原子弹、结晶牛胰岛素,兰新、包兰、成昆铁路(1958~1970)
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第2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主要成就: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十年探索(1956—1966):第一颗原子弹、氢弹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开放; 失误表现: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失误原因:照搬苏联模式;忽视本国国情;急于求成 经验教训:立足国情,制定适合国情的政策,实事求是; 经济发展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课堂探究「1」
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 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 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 明我们错了。”请你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指的 是什么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说这话时,苏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内战争已经结束,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引起不满。 (3)针对这种形势,列宁做出了怎样的探索? (或:列宁是怎样纠正错误的?)取得什么成效? 1921年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 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教
训:
1、发展重工业的同时,一定要兼顾农业和轻工 业的发展 2、经济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 3、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注意提高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 4、保护环境,提倡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 5、政治上防止个人专断,切实加强民主与 法制建设
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 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 索——(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 1918——1920年三年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已经 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了。 2、时间、主要内容(或特点): 1921年;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 品经济 3、作用是什么?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民 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
最新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三、十年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中的失误
(一)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内容、评价(积、局)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特点?危害?
3.反右倾斗争
(二)三年经济困难(时间、原因?调整?)
(三)教训—
1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的发展: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经过几个月的盲目蛮干, 加上相当程度的虚报浮夸, 到年底,宣布钢产量到达 1108万吨,生铁产量达到 1369万吨。北戴河会议确定 的钢产量翻番的指标从数量 上说算是完成了,但给国民 经济的发展造成的破坏却是 相当严重的。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 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 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一、十年探索背景 国际: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一定程度上脱离苏联模
式的束缚; 国内: 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2.“一五”计划成就巨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党中央急于求成; 3.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
[问题思考]
1.十年探索中有哪些正确的探索?为何是正确的?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实质就是企图在生产力不发 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普遍平等、平均、公平合 理的农村社会组织。
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的体制,其基本特 点被概括为“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 调”(平均主义、无偿调拨)。所谓“大”,就是 规模大。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 度高。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 共产党历史》第二卷
1956年到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07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 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 (中共 )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 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 ——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 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 。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 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 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 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 ——《邓小平文选》 请回答: ①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八大路线形成的重要背景。(3分 ) ②“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和经济建设方针是怎样阐述的?八大路线的意义是什 么?(4分 ) ③材料三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 折”。指出20世纪50年代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的具体表现及原因。(4分 ) ④八大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依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八大路线 之间的关系。(2分 )
——齐鹏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的 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 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 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 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 所谓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和轻 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以及工业内部的平衡等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
这一时期探索中的失误主要体现在政治 和经济两个方面,而且相互交织:
政治 领域: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 斗争问题上 ,出现了反右派斗争严重扩 大化的错误。
经济领域: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 速度上,出现了盲目求快的“左”倾冒 进错误,突出表现就是“大跃进”和人 民公社化运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三、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
*时间:1959——1961年 *原因:
(1)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给国民经济建设造成的危害(最重要) (2)苏联政府背信弃义毁约
(3)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
四、七千人大会
*时间:1962年初
*目的:总结经验、统一认识、战胜困难
*内容: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 中央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 为“反右倾”受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影响:1962年经济逐渐恢复发展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时间: 1958年 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 设社会主义 *实施中的核心:速度是灵魂 (强调“多” 和“快”) ——违背了八大的经济建设方针 *评价:反映了人民改变落后状况的美好愿望, 但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大跃进”
*时间: 1958年 *特点: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不断提高计 划指标
*突出表现:工业——大炼钢铁运动
农业——追求粮食高产 *结果: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财富和人 力的巨大浪费
二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人民公社化运动
*时间: 1958年 *特点: 一大(规模)二公(公有化程度) *结果: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严重 下降,影响人民正常生活 *问题实质:片面强调公有化水平,脱离中国 农村的实际生产力水平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教训:
①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 国内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 律。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④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循序渐进 反急于求成。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
1976) 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
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
一五计划
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国共 产党中央一九五三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 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制定的。 ……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 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 业。…… 合理地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的工业基础,发挥 它们的作用,而特别是对于以鞍山钢铁联合企业为中心的 东北工业基地进行必要的改建,以便迅速地扩大生产规模, 供应国民经济的需要,支援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导语】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①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1949--1952年:政权巩固,经济恢复 ●1953--1956年: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初级)
社会主义改造(1953-1956)
1、目的: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农业、手工业开展合作化运动,走合作化道路; 2、方式: 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3、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标志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概念认知:
■人民公社化运动
高中历史:社会主义十年探索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学习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我国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和出现的问题。
【知识概述】一、“一五”计划1.时间:1953年~1957年(超额完成)2.指导方针: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4.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5.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6.作用: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二、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2.含义: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改造途径:(1)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2)资本主义工商业:先采用公私合营,最后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4.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存在问题: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等缺点。
三、中共八大:探索开端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时间:1956年9月3.主要内容:(1)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缺乏深刻认识,从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开始出现曲折和失误。
2.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对十年探索的评价及认识
对十年探索的评价及认识
(1)评价:1956~1966年这十年的探索是“两头好,中间差”,其整体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流是前进的。
这是因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尚未转移,工作的失误尚局限于局部,错误延续的时间只集中在1958—1960年,错误还是在探索这个前提下出现的。
(2)认识:①凡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能正确反映并适合中国国情时,就能推动建设事业的发展,反之则会遭到挫折和失败。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经济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③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一贯的思想路线。
④在经济工作中有什么倾向就应当反对什么倾向,不能只反右不反“左”。
⑤从建设中遇到的挫折使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而所取得的成就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⑥从曲折中取得的成就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敢于正视并改正自身的错误,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任何反动势力都推翻不了的。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 (4羊)意卖义牛:,不①积标极志生…产…,②甚是至中出国现历破史坏上农最具深的刻现的象变。革
(5)存在的问题: 改造后期,急躁和粗糙(急于求成)
原因:周、邓主持工作 (自主阅读)--李先念
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
2006.12
LYM
10
【试试你的判断力】 ★哪一幅最能反映“文革”期间我国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年口短象
“大跃进”时的宣传漫画
【感悟历史】 什么是人民公社的特点?
1958年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将 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 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一切财 产上交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 行绝对平均主义和部分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 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这些实际上都是 对农民的剥夺,使农民惊恐和不满,纷纷杀猪宰羊, 砍树伐木,造成生产力的很大破坏,并严重挫伤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大跃进”中各地报道的农产量纪录: 一颗白菜500斤,小麦亩产12万斤, 水稻亩产13万斤,土豆亩产120万斤
【感悟历史】 1958年《人民日报》经常出现的一句话: “地的产量是由人的胆量决定的,人千有斤多重大的胆大,地南有瓜多高产”
“大跃进”时期农业
足全就肥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十年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B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是指
A、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D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0
省 者 它 际件挥是,自的快材试限就己多的和好料制是,,片加可利评省(要 强 是一多多因不面能 用论以的2、办为切根 调 “1)强性 ,:9方评快事有实据 多 八57调。 人中材的,好际针年论我 、 大人国的。快省的1路料国快”。0好者,快的丰主月线二的与正者,既,毛主富观。实好确强就也要就泽观的能是是质不际、路东调能人动质多量可情省线在什动力性量办好能一况之方作么资在好事,了次,间针;。又。用源社谈?实的的省这要我话,应会忽事制继者个少们中忽该主视求约续,口用讲说视得义就 号 钱的是 。关:了了到建是本,是“地系什现充设少身那实多理么用就个事实分事、解钱限不求快问条发业多;制切是、题多了实的好?、
十年建 设成就
大跃进
国民经 济调整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反右派斗争扩大
出现 “左”倾错误。给国民经
化造成严重后果。 济造成严重 的破坏和混乱。
7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对我国经济建设总的
评价应该是
A.成就是主流,问题与失误不很严重
C
B.与出现的曲折、失误所造成的严重影响相比,
几乎无成功可言
C.以曲折失误为代价取得了重大成就
3、关于党的两次整风运动。 4、党的土地政策。 5、区分反右派和反右倾。
5
课后小节
一、十年探索中面临的两个重大问题
1、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政治路线)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经济路线)问题
“石柱模式”:-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
“石柱模式”:校地产学研合作十年探索一边是全国重点大学,一边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西南大学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0年深度合作,成功实现了地方脱贫致富奔小康和大学教学科研上台阶的共赢。
地方借助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助推县域经济腾飞的富民强县之路,大学通过校地合作走出了一条服务社会与自身同步发展的兴校育人之路。
一、时代背景: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要求,地方对科技的急切需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当地农业资源丰富,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更兼科技力量薄弱,人才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发展能力不强,农民收入水平不高。
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686元。
石柱县意识到:“要在国家新的发展战略中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必须在依靠科技进步带动产业发展上狠下功夫;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运用科技成果,延长产业链条,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以科技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路子。
”西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211工程”建设高校,在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方面有着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
1997年,学校作为重庆市委农工委扶贫集团成员单位,就开始参与石柱县的对口帮扶工作,但这种短期、分散的“输血式”扶贫收效甚微,带动辐射效应不足,持续发展能力不够。
学校认为,学校的发展必须要同重庆的发展、西部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在引领和服务社会发展中促进自身发展。
学校决定调整原来的科技扶贫思路,经过深入调研,学校决定调动全校科教资源, 长期稳定在一个区域集中转化科研成果,帮助地方脱贫致富,真正实现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县校双方都面临着共同的任务,思考着共同的课题。
2003年10月,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学校与石柱县开始合作共建“石柱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
十年探索立潮头 阳光采购谱华章--深圳市龙岗区不断深化改革 做大做强政府采购
十年探索立潮头 阳光采
深圳市龙 岗区不断深化改革 做大做 强政府采购
口 岳 向东
随着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跨越 式前进 , 深圳市龙岗区政府采购事业也 取 得 了前所未有 的大 发展 。 在龙 岗区委 、 区政府的关心 、 重视和 各部 门、各街道的大力支持 、配合下 ,龙 岗区政府采购 中心坚持 “ 公开 、公平 、公 正 ”的政府采购原则 , 在积极为采购单 位 提供优 质高效 服务的同时 , 严格依法依规 依程序操 作 , 连年 圆满完成 了各项政府采 购任 务 , 充分发挥 了政府采购 “ 源头 防腐、 节约 资金 、政策扶持”三大功能作用 ,为 促进龙岗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廉洁城 区建设 做出了积极贡献。
考核先进单位” 。
严 把
公
斐然
1 . 机构队伍建设上 台阶 。 2 0 0 3 年9 月,
龙岗区政府采购中心成立之初 , 仅有 2 个
内设部门 、 1 0 名编制 , 办公场所面积不足 2 0 0 平方米 。如今 ,中心内设综合科、采 购一科 、 采购二科 、采购三科和监督科五 个科室 , 人 员编制 3 3 名, 现有工作人员3 5 人 ,其中党 员 1 7 人 ;拥有 2 4 0 0多平方米
2 . 采购领域不断拓展。 随着政府采购 制 度的不断建立和完善 , 龙 岗区政府采购 范 围由先前单纯的普 通货物及办公用 品采 购,逐步扩 大到覆盖 所有 货物 、服务和工 程采购项 目, 政府采购 品 目从起步时期的 {
1 0 多个发 展到现在 的三大类共 3 2 7 个, 服
第18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练习)(原卷版)_1
第18讲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目录模拟.基础演练 (1)重难.创新演练 (4)真题.实战演练 (7)1.【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毛泽东这一主张()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B.强调产业平衡发展的必要性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D.要求农业技术进步的紧迫性2.【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党和国家对国民经济结构作出了一些调整:在城镇,分散了一部分过于集中的小手工业和小商业,个体经济和自由市场也有所恢复和增加;在农村,允许一部分生产资料如鱼塘、菜地、果园、桑园、成片林木等可以暂不入社,归原主经营等。
上述措施()A.增添了国民经济的活力B.反思了人民公社的弊端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调整D.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3.【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党和政府采用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设立以成昆线为中心的西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组建总数达30余万人的联合筑路大军,组织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等一批铁路。
这一模式()A.使得中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B.折射出特定历史环境下国家政策选择C.促使西南地区整体性贫困得到了解决D.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4.【工业、农业领域的成就】1966年2月2日,《上海市第三个五年计划绿化工作规划(草案)》发布,指出:“本市市郊面积大,地处国防前哨,海岸线长,绿化植树要多种快长、高大、荫浓的乔木,尽速把海岛、沿海沿江、山头、公路、部队驻地、工矿企业、农村四旁等地普遍绿化起来。
”据此可知,该规划()A.体现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B.缓解了中国的外交困局C.重在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D.受“左”倾思想的影响5.【教育、卫生、文化领域的成就】如图所示为1956年中国政府发行的系列体育宣传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杨海鹏)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十年建设中的正确探索和失误 正确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1956 八字方针的制定 1960
1956
失误
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 1958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
反映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 观愿望;但忽视了经济规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比较两个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 正确 社会主义总路线 错误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 义 忽视客观的经济发展 规律
内容
特点
一化三改 发展生产力与调整生产关 系并举
2、八大后,我们做了什么?
材料3:“北戴河会议……认为1958年农业生产大跃进将使 我国粮食产量比1957年增产一倍以上。……在1958年生 产1070万吨钢,即在1957年的产量535万吨增加一倍而 奋斗。” ——何沁 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 史》
艾青
贺敬之
诗集《大堰河》《北方》 《旷野》,长诗《向太阳》 《火把》。现代文学史上现 实主义自由诗的又一高峰。
柳青
柳青《创业史》封面
郭沫若
《蔡文姬》剧照
小说《红岩》封面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北京人艺《茶馆》 经典版剧照
老舍话剧《龙须沟》
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首演
歌剧《洪湖赤卫队》
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
大跃进铁姑娘宣传画
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 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
------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使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
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1956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
(1)内容:
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内容:
①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②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团结――批评――团结。
目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社会主义建设在政治领域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探索。
(2)1957年整风运动
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目的: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4、反右派斗争:
必要性:
①在整风过程中,有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乘机向中共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进攻
②目的是要分清大是大非,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5、八字方针:1960年
内容: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目的:纠正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6、七千人大会:1962年
内容: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注:八字方针和七千人大会是对探索中出现的“左”倾错误的纠正。
这些措施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起逐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三)1956-196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原因:对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缺乏全面、深刻的正确认识,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把大批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来处理。
(2)危害:
A:逐步导致了政治上阶级斗争扩大化,从而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成为后来中共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根源。
B:被错划为“右派”的人,长期受委屈和压抑,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使国家的建设事业蒙受损失。
1957年,中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未能继续下去。
毛泽东把主要精力转到了阶级斗争方面,“左”倾错误思想迅速发展起来,由指导国家政治生活扩展到经济工作。
1958年又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1)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评价:
A: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
B:错误所在:片面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C:否定了八大坚持的综合平衡的观点。
3、“大跃进”
(1)内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3)“大跃进”的错误在理论上的根源: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经济规律。
(4)危害:
A:国民经济陷入混乱,各部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调。
B:生产上浪费十分严重,经济效果极差,农业生产下降。
C: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4、人民公社化运动:
(1)特点:规模大、共产风。
(2)错误的理论根源: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理。
(3)危害:其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破坏了等价交换原则,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极大的挫伤了农民生产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陷入了混乱状态。
5、“反右倾”斗争:1959年庐山会议。
危害:
A: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把阶级斗争引申到党内。
B:使党内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在党内进一步发展。
C: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错误持续的时间更长,给经济建设造成更大的危害。
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原因――“左”倾错误;自然灾害;中苏关系恶化。
6、造成十年探索中失误与曲折的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1)原因:
A: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导致“左”倾思想泛滥。
B:夸大主观能动性,忽视客观规律,急于求成。
C: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认识不足,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2)经验教训:
A: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针,必须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
B: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C: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的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四)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工业上,建立了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以及大庆、胜利、大港三大油田实现石油自给自足;电力迅速增长,农村用电量增长70%;铁路方面,新建铁路八千公里;科学技术上,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研制结晶牛胰岛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