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76年 (共28张PPT)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八年级历史下册时间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56_1976年)第6课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课件中图版
1960年3月,王进喜 来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 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打出 大庆第一口油井,在他和 石油工人艰苦奋斗下,大 庆油田的原油产量大幅度 上升,油田建设规模比原 来扩大一倍以上,为甩掉 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 建立了功勋。
“铁人”王进喜
是探索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的 良好开端
反映广大群 众迫切要求 改变经济落 后的愿望
成绩令人瞩目。 并涌现出许多模 新中国成立后 范人物 最严重的挫折 建设成就
八大召开
探索之路
“大跃 进”、人 民公社
“文化 大革命”
“总路线”
国民经 济调整
返回主界面
缺少经验,急于求 成,忽视经济规律
是一次严重失误,给国 国民经济逐步得 民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 到恢复和发展
学习目标
1、了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2、知道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邓稼先等先
进人物事迹,学习其爱国主义精神
一 建设成就 1.巨大成就
1957年 1965年 2.3 1223 1.3 535 146 193 1132 主要工业产品的增长 676
我国初步形 成了独立的、 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和 国民经济体 系,为现代 化建设打下 了坚实的物 质基础
钢(万吨)
煤(亿吨) 原油(万吨)
电(亿度)
油田
大庆油田的建成 结束了中国依靠 “洋油”的时代, 实现了原油的石 油的全部自给
胜利油田 大港油田
钢铁
武汉钢铁基地 包头钢铁基地
新兴工业(电子、原子能、航天)
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第一颗氢弹爆炸
第一枚火箭
交通
包 兰 铁 路
兰新铁路 兰青铁路
水利和生物
三峡大坝 我国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高考历史 重要复习资料总结 1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
2013高考历史重要复习资料总结:13.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6)一、阶段特征:本单元讲述了1956年到1976年的历史。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进行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分为两个阶段,即1956至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时期,其中既有成功的探索,更有失误的做法;1966年至1976年是全局性的错误,即文革的十年内乱时期。
(1)经济上——特征是经济建设曲折起伏:①正确方针难以持久:包括八大的综合平衡方针,60年的八字方针,七千大会方针和文革中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整顿;②错误做法影响恶劣:包括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经济工作的瘫痪;③经济局面受政治局面干扰而起伏,特别是文革中更偏离了经济建设中心;④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成就:参考书本110-111和120页的具体史实(必须背诵。
)(2)政治上——特征是左倾错误不断升级:①正确的探索未坚持:中共八大科学分析了主要矛盾;整风运动中途而废。
②阶级斗争不断升级:反右派扩大化修改主矛结论,到庐山会议引入党内,文革则发展为阶级斗争为纲,全面夺权的大动乱。
③对左的抵制:党和群众对左的错误作了一些抵制和抗争(如?),最终结束了左倾错误。
(3)外交上——从困难到突破:①60年代,国际形势紧张,中美敌对,中苏破裂,外交处于困难局面,但和第三世界关系有所发展;②70年代突破:中美缓和建交,中日建交,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近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曲折阶段:①经济上:一方面取得一些重大成就,特别是能源交通重工业,但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农业更为停滞;②政治上:左倾错误影响,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二、曲折探索十年成功的探索和失误的探索各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经验和教训。
(1)成功的探索:《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决议;毛泽东关于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和整风运动;1960年中央对农村的八字调整方针;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对左的纠正。
高三历史大二轮复习 专题二 第10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件
阻击抵制,这在客观上体现出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和
市场化经营。与中国“走向世界”和“市场化经
营”相对应的时间分别是
()
A.1978 年、1992 年 B.1978 年、1984 年 C.1984 年、1997 年 D.1984 年、2001 年 解析 “走向世界”与“市场化经营”分别对应的是
1978 年始的对外开放及 1992 年确立的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 A。 答案 A
《来 自家乡的喜讯》。漫画讨论的主题主要得益于
哪次会议的决策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解析 “农村有了自己的地种”“20 世纪 80 年代”两
条信息结合在一块,可知当时农村已推行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故选 B。
答案 B
命题设计 3 (市场经济体制) 漫画《狙击中国鞋》形 象地反映了欧盟各国联合对来自中国的鞋产品进行
第 10 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探索
高频考点突破
一、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1949~1956 年)
(1)成就: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②稳定物 价,统一管理财政经济;③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 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在工矿企业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 改革,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④1956 年底,基 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⑤1957 年,各行业大多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指标,
命题设计 5 20 世纪 20 年代,列宁提出“新经济政 策”,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道路,30 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90 年代邓小 平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 ( ) A.文明具有多样性,应相互学习 B.不同文明具有优劣之分 C.这些历史巨人善于化腐朽为神奇 D.“实事求是”是世界性的人类文明智慧
高中历史: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高中历史: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第1 页共1 页。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中国现代史课件(共104页PPT)
(2010·海南单科·22)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 国生产资料的生产增长210%,消费资料的生产 增长83%,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 35.5%提高到45%。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A.工业结构得到了改善
B.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
(A) C.工农业生产比例协调
D.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31)1953年10月,中共 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 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 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政治
经济
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
过渡
1、国民经济恢复
(土地改革)
2、一五计划 3、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 业) 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 体制确立
总况:
思想 外 社会 文化 交 生活
(2012·海南单科·19)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 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 C.对工人与农民阶级地位的重新认识 D.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迅速展开
(B)
(2012·海南单科·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 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 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 多集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2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复习课件
2.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但尚未认识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如何建设社会 主义缺乏经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2)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正确的探索, 也有重大的失误。 (3)措施:正确的探索包括中共八大、20世纪60年代对国民经 济的调整;错误的探索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 (4)结果: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的道路上,遭到严重挫折。但从总体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 党的领导下,顶住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压力,坚持自力更生、艰苦 奋斗,战胜了巨大困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3.意义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 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新奇迹。 (2)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不但使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 且使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试题回放 1.(2017课标全国Ⅰ)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 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 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 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题干材料肯定了计划与市场相结 合,并结合1990年的时代特征: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必然要 摆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可知C项正确。题干材料包含计划与 市场两层信息,而国家干预经济只涉及计划,故A项具有片面性。 题干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排除B项。剖析西方经 济体制的目的,在于说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故D项不 是报告的主旨,故排除。 答案:C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单元复习课件(PPT38张)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逾地遵循!
2、“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奠定思想基础
(二)内容: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1978
思想 路线 政治 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组织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路线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伟大 决策
(4)时间:
1953-1956
(5)方式: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和平改造,赎买政策(伟大创举)。 (6)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 (7)评价: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 本 建立,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遗留许多问题(过急、过快、单一)。
• • • •
(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1.三大改造: • (1)背景:1952年底,政权巩固,经济 恢复。 • (2)指导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①内容(一化三改): • 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主体”)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 ②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并举 • 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行 • (3)法律保障: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结
果
任
务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 第一次 辛亥革命 帝制,建立了资产 阶级共和国。 中华人民 第二次 共和国的 成立
维护共和制度,发 展资本主义经济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课件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命题立意] 本题以1956年毛泽东关于国家与工厂的关 系的讲话创设学习情境,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契合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 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 奠基性意义”的课标要求。本题以文字材料形式,考查 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时空 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增强学生理想信念。
2.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春,毛泽东把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为认识中国基 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探索失误 1958年,中共中央在全国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三、纠正失误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 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下半年到 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四、经济寒冬 “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国民经济恶化。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成就
(2022·湖北卷,9)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
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
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
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拓展深化: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经验教训 (1)经济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调 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2)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不能片面追求高速度。 (3)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要注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要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 产力放在首位。
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76年学案-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高三二轮复习
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时期1956年——1976年【复习目标】【知识结构】【阶段特征】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结束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也出现过失误,尤其是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的挫折和损失。
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1956年——1976年)政治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革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经济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 外交 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重返联合国;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思想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论著 社会生活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生活新风尚;交通事业发展;中国电视业发展(北京电视台); 科技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两弹一星;袁隆平杂交水稻;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1956~1966年)(一)政治:八大的召开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8年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的挫折。
(二)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处于敌对状态,中国重视同亚非拉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与团结。
(三)经济: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中国八大制定出了合理的经济建设方针,但是随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导致出现1959-1961三年自然灾害。
从1960年开始,中央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65年基本恢复。
(四)思想: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五)社会生活: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中国电视业起步。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额巨大挫折——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1.民主政治的挫折:“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会秩序混乱。
1956-1976年间的探索
1956-1976期间中国探索社会主义过程的曲折从1956年到197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所有这一切,都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探索的良好开端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是1956年上半年提出的。
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
毛泽东在讲话中论述了借鉴苏联经验教训、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1956年上半年提出这一任务,不是偶然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接近完成,中国社会即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向党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
1、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的战略决策2、制定了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开始改革过于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4、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5、提出了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上述成果的取得,一方面是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对基本照搬过来的苏联模式的弊端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比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另外,党的领导层的民主生活比较正常,也是这一时期的探索能够取得积极成果的重要条件二、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遗憾的是,八大前后提出的一些正确思想和方针政策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
从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到1960年底“大跃进”运动结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1、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
1957年春天发动的整风运动,是加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尝试。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十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课件)(共40张)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答案】D
【解析】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 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 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 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 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 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 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 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 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 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2017新课标全国卷III)图5为1954年某画 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
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 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1月,中央 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颁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 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扫盲工作成为农村 工作内容之一,很多农村妇女都去夜校学习,所 以画家是依据该史实进行的艺术创作,并不是作 者的艺术想象,它是有现实依据的,故答案为C项, D项错误。传统的文人画多为山水画,注重写意, 其特点是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材料中的 画不具备这个特点,所以A项错误。20世纪五六十 年代西方流行画派是抽象派,表现为二战的伤痛, 多用变形的表现手法,与题干内容不符合。
ppt模板社会主义建设全面探索时期(高三历史)
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曲折和失误 1.原因: 2.表现:1958年高举“三面红旗” (1)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以大量钢铁为中心, 特点 (3)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 3.影响:
“三面红旗”
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 线,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争取在15年或者更短时间内,在主 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会上通过了第二个五 年计划,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任务和指标。会后,全国各 条战线迅速掀起了“大跃进”的高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 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制定的1958年国民经济计划的第二 本帐的主要指标过高,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 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 进”的主要步骤。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 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 由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 高指标
导致了这场人类的浩劫。
第三阶段:“文化大革命”十年(1956-1966)
考点原文
文化大革命;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 化;文革时期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文革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考点解析
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治建设的必 要性和艰巨性;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 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 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简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 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了 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系的 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示:“文革”本身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予以否定;但这一时期中 国在经济、外交、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则不容否定。
16.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 × )
提示: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促使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 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
23.“左”倾错误随着“文革”的结束而结束。( × )
21.“大跃进”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 发展的客观规律。( × )
提示:“大跃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高指标,违背了经济发 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水平。
22.因为“文革”是一场内乱,所以“文革”时期的这段历史也应该 否定。( × )
交流பைடு நூலகம்示一
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 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 差距不能过大,要保证人们的基本 生活需要。(P60)
交流展示二
①收入分配的公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 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P60)
②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 才能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 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P62) ③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提 升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P17)
提示:“文革”的结束只能标志着十年内乱的结束,“两个凡是”方针的 提出实质是坚持“左”倾错误。
24.“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指的是原子弹和氢弹。( × )
提示:“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和导弹。
(1)据材料一,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 因素。(4分) (1)因素: 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 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 强大的政府权力; 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4分)
. 2005年12月24日,大陆原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逝世。中国国民 党领导人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1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 的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领导人郁慕明 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 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 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汪辜会谈”促使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开始被打破 B.“汪辜会谈”使海峡两岸关系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C.“九二会谈”使海峡两岸对“一国两制”形成广泛认同 D.“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通邮、通商、通航的实现 【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解析】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迫于形势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允许 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海峡两岸长期 隔绝的状态终于被打破,与材料中“1993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 的会谈”不符,故A项错误;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 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 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材料中“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
(2)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包括:农村中 存在农村集市、自留地和家庭副业;地方和企业 具有一定的职权;政府是体制的主体。这些因素 的存在决定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也决定 了中国改革路径的选择:农村中的“小自由”成 为改革的先导,经济体制改革先在农村展开,实 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地方和企业具有一定的职权 ,有利于提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改革是自下 而上推进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 革。政府是体制的保护者,也可成为改革者。中 国改革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9分)
社会主义建设的二十年探索时 期1956年——1976年
合作自学—知识梳理
见《复习指导》第258——259页
13.1971 年中国加入联合国。( × )
提示: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这是因 为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由于美国实行扶蒋反 共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新中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得不到恢复。
交流展示二
④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有利于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P88) ⑤实现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体现。(83) ⑥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 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投资、出口与消费协调拉动转 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P89)
交流展示三 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 一重要举措。要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 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 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⑤政府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 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易错易混
1.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2.国有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决定了劳 动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3.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有利于土地所有权的流转。 4.收入分配公平,要求收入分配相对平等,即要求社 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能存在差距。 5.提高劳动报酬属于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6.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7.增加财政收入主要靠提高税率。 8.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9.税收具有固定性,因此征税对象和税率不能改变。
交流展示三
①生产决定分配,因而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 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 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制度保证。 ③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提高居民收 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 中占合理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 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 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14.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是中美关系开始走 向正常化。(√ )
提示: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头号强国,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促使中 日关系缓和,最终促使国际上出现新一轮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15.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
提示: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是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 不是中美建交的标志,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