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时期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课件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时期——1949年至1976年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 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
2.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①习俗: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
献成为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 体比较低。 (2)交通事业的进步 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 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②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 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 (3)电视事业的发展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 的诞生。
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 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 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 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 《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 准备。
(一)民主政治的挫折和外交突破 1.民主政治的挫折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社
会秩序混乱。 2.外交突破 (1)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 《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发表《中美建交联 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 日建交。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十年探索时期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8年之后——少数民族先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由此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
1956年秋——中共八大召开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957年——整风运动(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1958年——党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的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1959年夏——庐山会议引发“反右倾运动”,彭德怀等人遭到错误批判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1961年——党和政府提出“八字方针”,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962年初——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
1964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实现石油自给
十年探索重大项目:二钢三油(武钢、包钢、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
原子弹、结晶牛胰岛素,兰新、包兰、成昆铁路(1958~1970)
历史知识点总结第 1 页共1 页。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1978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 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刘德军、孔祥荣:《中共八大研究综述》,《山东社会科学》, 1996年第5期。 张神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八大研究评述》,《中共党 史研究》,1996年第4期。 牛玉峰、黄立丰:《近三十年来中共八大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4) 双百方针 (5) 加强党的建设
王香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八大路线研究评述》
(《党的文献》2009年第9期)

思考:

中共八大路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 理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中共 党史研究》1996年第6期。 石仲泉:《党的八大与党领导的二十世纪中国的两次伟大革命》(续), 《中共党史研究》1997年第1期。 张博文:《试论党的“八大”对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 功绩》,《党史研究与教学》1997年第1期。 李春林:《中共“八大”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世 纪桥》1996年第4期。
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逐步满 主要任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明确了工作重点转移: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

阶级斗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既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
经济建设方针。 ‚综合平衡‛,包括农业和工业的平衡、重工业 和轻工业的平衡、积累和消费的平衡等等。 ‚稳步前进‛,就是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地规 定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 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以利社会主

2-11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11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 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1)背景: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原因: ①帝国主义掠夺。
②国民政府搜刮。 ③战争破坏。
表现: 交通堵塞、通货膨胀、生活困苦
(2)恢复和意义: 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任务之一: 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生产力)
【探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原因:历史: 重工业基础差 现实: 增强综合国力(国防)的需要 外部:苏联经验
结果:超额完成
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建设成就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2、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阅读回答: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内容、评价?
(1)内容: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 建设社会主义。
(2)评价: 反映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的愿望;忽视客观规律

3、 “大跃进”
9000万吨
大 跃 进 时 期 的 炼 钢 指 标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结果:
1962年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基本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启示:
中共八大 正确: 1956
启示一:社会主义 建设必须从国情出 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
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
失误:
“大பைடு நூலகம்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二:社会主 义建设必须实事 求是,尊重客观 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时期(分四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对新政权的巩固(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三大改造。

二、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年)1、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十年建设,成就很大,如科技(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

失误与挫折:1958年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损失)。

三、十年文革(1966-1976年)1、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完全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科技和外交上取得重大成就:※1964年原子弹、1967年氢弹、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与日、美等多个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恢复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6年-现在)经过两年的徘徊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进入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中日关系专题古代:日向中学习,派遣隋使、遣唐使,中日关系友好。

近代:明治维新后,日强大,侵略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

中日是敌对国,后中赶走日本侵略者。

现代:日政府追随美国,继续与中敌对。

1972年与美国关系松动后,中日建交。

现存问题:教科书问题(日右翼分子否认或美化侵略史实);慰安妇问题(日否认是强征);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神社是历次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头目的灵位安放处,日右翼尊其为民族英雄);领土问题(钓鱼岛,日称“尖阁列岛”)。

如何看待和处理:坚持三个原则,一是继续使中国强大起来,发展经济;二是坚持还历史真相;三是把日本右翼和日本人民区别开来,不能盲目仇日排外。

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①土地改革(1952年底完成)影响: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得土地。

②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建立合作社,农民走合作化道路,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③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左倾错误)影响:建立人民公社,农民土地被收归公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

2.2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2.2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

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此外,党也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截至1950年10月,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实现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临时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各地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人民政府。

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

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使建国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功进行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

针对不法投机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粮食、棉纱、棉布、煤炭的集中调运,保证了市场供应,同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纷纷破产。

正当中国人民全面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在这个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年到年十年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建设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评价
这条总路线把实现现代化作为建设我国社会主 义的宏伟目标,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 国家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它的缺点是过 分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片面地追求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否定了国民经济 发展必须力求实现综合平衡。会后,《人民日报》 在公布总路线时所发社论就宣称:“速度是总路线 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
1957年11月,中共中央派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代 表团,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十月革命40周年庆典和 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大会。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在莫斯科的庆祝大会上宣布,通过和平竞赛,苏联 要在今后15年内,不仅赶上并且超过美国。受此影 响,毛泽东在18日的会议发言中也提出中国15年赶 上和超过英国的目标。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3年经济困难局面为何出现?如何改变的?
“大跃进”运动的最 大失误是在建设速度上 急于求成,人民公社化 运动的最大失误是在所 有制关系上盲目求纯。 两者共同的教训,归根 到底,是限于当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脱离了 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现实,违背了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
中共八大召开之际,中国刚刚完成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 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如何尽快建成强大的 社会主义国家,自然成为中共和中国人民最主要 的历史任务。与此同时,先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制度的苏联和东欧诸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遇到了一系列问题和困难。如何汲取苏东国家的 教训,闯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是中共八大面临的一个挑战。

十年探索

十年探索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一)1956年-1966年历史阶段中的几个问题1、阶段特征: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有正确的决策,也出现了指导方针上的严重失误,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2)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左”倾错误还有发展,虽尚未发展到支配全局的程度,但却为文革十年的严重错误埋下了伏笔。

2、1956年中共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条件。

(1)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2)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3)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巨大困难,中共开始破除对苏联经验的迷信。

(4)中国周边环境相对安定。

3、1956-1966年十年探索时期主要面临的两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二)1956-1966年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探索:1、《论十大关系》1956《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共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是中共八大召开的理论基础。

它是中共借鉴苏联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产物,说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注重遵循客观发展规律,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2、中共八大:1956年(1)内容:①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③方法途径: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2)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它不仅在十年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

3、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作者: ————————————————————————————————日期:中 国 现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ﻩ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ﻩ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ﻩ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ﻩ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课前巩固练习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 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 C.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 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 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探索时期建国伊始,党面临着很多困难和严峻考验。

军事上,国民党还有上百万军队在负隅顽抗。

经济上,所继承的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国际上,美国拒绝承认并竭力阻挠其他国家承认新中国,阻挠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对新中国实行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政策。

此外,党也面临着因革命胜利而可能滋长的骄傲自满、享乐腐化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七届二中全会制定的各项基本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为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

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作战,截至1950年10月,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28万余人,实现了除西藏、台湾和少数岛屿以外的全部中国领土的解放。

随着人民解放军的胜利进军,各新解放地区迅即建立临时的过渡性政权——军事管制委员会,镇压反革命的破坏活动,接管国民党的一切公共机关,维护社会秩序,帮助各地召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地方人民政府。

到1951年9月底,全国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省辖市和县,以及直到基层的政权机构基本建立起来。

各级行政机关的有效运转,使建国初期纷繁复杂的政府工作迅速打开局面。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以陈云为主任的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成功进行了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重大斗争。

针对不法投机商大量囤积生活必需品,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的情况,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粮食、棉纱、棉布、煤炭的集中调运,保证了市场供应,同时收紧银根,使投机商因资金周转失灵而纷纷破产。

正当中国人民全面落实七届三中全会的部署,为争取财政经济状况全面好转而斗争的时候,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面临着外部侵略的严重威胁。

在这个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0月19日,以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毅然承担起保卫和平的历史重任。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帝国主义扩大侵略的野心,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为我国新民主主义改革和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95619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1956197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中 国 现 代 史一轮复习 经济篇(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1956——1978)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8)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总结其经验教训。

【阶段特征】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

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温故知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两大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生产力)和改造(生产关系)并举。

三项成果: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了单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四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制定共和国宪法。

1.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规定在大区范围内对煤炭、钢材等多种生产资料统一分配,随后,东北地区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逐年增加。

从1953年起,计划分配调拨体制开始在全国铺开。

这反映了中国计划经济体制( )A .是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B .随着行政区域的扩大逐步建立C .是在宪法原则下建立的D .随着工业化建设的进行而建立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程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 .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3.“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 .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 .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 .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 .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4.从1950年到1957年, 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从36岁延长到57岁。

【十一】十年探索时期

【十一】十年探索时期

(十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66年)1.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①国内主要矛盾: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大会提出了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总任务。

③经济建设方针: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评价: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2)指导思想(原因):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3)性质、特点: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起来。

(4)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5)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3.三年经济困难及其原因(1959-1961年)主观原因(主要原因):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②“反右倾”斗争加剧错误(“反右倾”斗争产生了严重后果,一是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毛泽东认为庐山会议是一场阶级斗争,从而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升级,并把它引申到党内。

初步探索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初步探索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初步探索时期是哪一年到哪一年
1、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政治:完成土地改革运动,和平解放西藏。

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奠定工业化基础。

外交: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其中“一边倒”方针对促进经济恢复。

2、曲折发展时期(1956~1966年)——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经济: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外交:反对来自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3、十年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严重错误
政治:中央领导人错误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认为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仍然是敌我阶级矛盾,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

经济:工农业生产秩序遭到破坏。

外交:1971年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政治: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重建并获得发展。

经济:对内改革,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实行对外开放。

外交: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理论上,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党史学习教育知识——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党史学习教育知识题(二)——社会主义探索时期一、填空题1.1949年9月21日至3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纲领性文献。

2.《共同纲领》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是。

3.毛泽东指出,革命在全国胜利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之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内是的矛盾,国外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4.1950年5月1日颁行的,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法律。

5.党的七届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是确定。

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简称为或“一体三翼”。

7.我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标志是1949年召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的标志是的基本完成。

8.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体现了两大原则,即原则和原则。

9.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

10.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的讲话,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并把它作为国家的主题。

二、判断题1.新中国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开始。

()3.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4.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

()6.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7.中共八届二中全会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8.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归根结底是由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9.社会主义社会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这句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打 油诗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的成果 B农业合作社的优越性 C“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 D“大跃进”时的浮夸风 “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 斤。”关于这则消息,下列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的观点 较为典型,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甲说,该消息反映出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后,农民已经走向 共同富裕 B.乙说,该消息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刚完成,生产迅速 发展 C.丙说,该消息明显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 D.丁说,该报纸应该出版于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鲜明地反 映了改革开放的成就
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 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浮夸报道的出现反映 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的原因是( )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 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0年代建成 大庆油田
60年代的英雄模范人物
“铁人” 王进喜
“两弹元勋” 邓稼先
“党的好干部” 平凡而伟大的 “县委书记的好榜 共产主义战士 雷锋 样” 焦裕禄
时代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文化大革命——
1、时间:
1966——1976年 2、原因: 毛泽东对形势作了错误的判断 3、最大的冤案: 刘少奇被迫害致死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含冤而死,这一事 件突出地反映了( )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 C.民主与法制被践踏 D.党内出现了叛徒内奸
下列哪一事件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有关?( ) A.“九一三”事件 B.毛泽东逝世 C.“四五”运动 D.“四人帮”被粉碎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四大时期-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19 中国现代史的四个时期1.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巩固政权、恢复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出现了严重的内乱,严重的践踏了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

4.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1978年冬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01过渡时期:1949——1956年1.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运动以及和平解放西藏,其共同作用是A.消灭了地主阶级B.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C.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D.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共同作用”,结合课本所学,抗美援朝的胜利捍卫了我国的安全,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立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巩固了人民政权。

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这说明了A.开国大典的意义B.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图表“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构成状况”可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选举的主席和副主席,以共产党为主体,与其他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反映出新中国实行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B正确;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在开国大典前召开,排除A;1954年召开的人民代表大会上,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确立的,排除D。

改革开放前的探索

改革开放前的探索

二、1956-1978 曲折探索时期
成就:新教材183页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三大改造 1953-1956 (2)内容:农业 手工业 工商业
(3)意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在我国 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 基本建立。
6.过渡时期总路线
(1)过渡时期的含义 (2)总路线:一化三改
(3)一化三改的关系 (4) 时间:1953-1956
119492018全国31右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改革开放前的探索
1949年-1978年
学习目标
1.了解1949-1978年间的基本史实, 构建起知识框架。
2.学会利用掌握的知识框架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3.学会用历史的学科方法对历史观 点进行合理解释。
1949-1978年
二、1956-1966 探索时期 三、1966-1976 文革时期 四、1976-1978 徘徊时期
一、1949-1956 过渡时期
历史大事记:
1.1949新中国成立 2.巩固政权的措施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 5.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6.过渡时期总路线
2.巩固政权的措施
(1)土地改革 (2)稳定物价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3)抗美援朝
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2)外交成就 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 参加万隆会议
4.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体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人民政协制度
历史意义。
二、1956-1978 曲折探索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与文化
1、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2、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3、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 验成功 4、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 次实现。 5、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确立了全面 发展得教育方针。在发展全日制教育的同 时,建立起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
• 命题观点: • 1、“大跃进”的错误在于违背经济发展的规 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 • 2、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作物在于生产关系与生 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 3、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 4、在社会主义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 5、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 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 式,片面追求高速度。
命题观点: 1、“文革”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 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 果。 2、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与合法利益,说明美 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3、尼克松访华与《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说明中美关系 开始走向正常化。 4、20世纪70年代,中国打破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 5、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科技取得了一些标志性 成果。 6、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就是系统纠正“文革” 的错误。 7、“文革”留下的惨痛教训就是要健全民主与法治。
经济:
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调 整恢复国民经济。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了 全面整顿的思想。
文化:
1、1966年,高考终止。 2、“双百方针”被废除,把学术问题当成政 治问题,许多作品受到批判。
3、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4、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2号
政治:
1、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法治被严重破坏,民主政治制度中断 2、对外关系: 1971年10月,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1972年秋,田中觉荣访 华,中日签署建交联合声明。
中美关系缓和对中国的影响:
1、外交环境:追随美国的国家纷纷与中国改善外 交关系,掀起了于中国建交的高潮,美国围堵中 国的联盟彻底崩溃。80代苏联也开始检讨对华政 策,中国的外交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2、经济建设:中美建交以后,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积极发展 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3、祖国统一:中美关系改善以后,美国从台湾撤 军,断交。外国势力的退出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 件。80年代以后,中国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和 平统一方针,为和平统一创造了条件。
第二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1956 —— 1966 年) 阶段特征:
社会主义建立以后,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历史 人物是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探索中,既推动了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也出现了严重的失误。 政治上:中共八大争取的分析了国内的主要 矛盾,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经济上:受“左”倾思想影响发动的“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经济建设遭 到严重破坏。
第三节文革时期(1966——1976年)
阶段特征: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结果,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最长和 危害最大的时期。 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治被破坏殆尽;后 期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 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
思想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受到很 大影响。
知识整合
政治:
1、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 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的社会 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外交:中苏关系恶化,中美仍处于敌对状 态,中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友好关系。
经济: 1、“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提前超额完成。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设 遭受重大挫折。 3、1960年冬开始,党中央开始纠正经济工作中的 左倾错误,并对国民经济进行以调整为核心的八 字方针,使国民经济从1962年开始恢复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