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知识归纳及训练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知识归纳及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d2ee1fc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b.png)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知识归纳及训练一、知识整理基本概念: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基本题型:已知路程(相遇路程、追及路程)、时间(相遇时间、追及时间)、速度(速度和、速度差)中任意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关键问题:确定运动过程中的位置和方向。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请写出其他公式)追及问题: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写出其他公式)流水问题: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流水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速度,参照以上公式。
过桥问题:关键是确定物体所运动的路程,参照以上公式。
过程问题主要解决方法是画线段图法。
二、细分类型题训练1.停走问题解题要领:这类题抓住一个关键--假设不停走,算出本来需要的时间。
1)、龟兔赛跑,全程5.4千米,兔子每小时跑25千米,乌龟每小时跑4千米,乌龟不停的跑,但兔子却边跑边玩,它先跑1分,然后再玩15分,又跑2分,玩15分,再跑3分,玩15分,……,那么先到达终点的比后到达终点的快几分钟呢?2)、在一条公路上,甲、乙两个地点相距600米。
每小时行走4千米,李强每小时5千米。
8点整,他们两人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分钟后他们都的掉头反向而行,再过3分钟,他们又掉头相向而行,依次按照1,3,5,7,9,……分钟数掉头行走,那么,张、李二人相遇时间是8点几分呢?2、多人行程解题要领:这类问题主要涉及的人数为3人,主要考察的问题就是求前两个人相遇或追及的时刻,第三个人的位置,解题的思路就是把三人问题转化为寻找两两人之间的关系。
1)、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于乙、丙背向而行。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2d4d6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d4.png)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在小学生数学竞赛中,行程问题是一个常见的考点。
而在行程问题中,又分为多种类型,比如速度问题、时间问题、距离问题等等。
本文将对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解题技巧供同学们参考。
一、速度问题速度问题是行程问题中最经典的类型之一。
通常情况下,速度问题会给出一个人或物体的速度以及时间,然后要求计算距离。
解决速度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常见的单位包括:米/秒、千米/时、厘米/分等等。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等速运动的基本公式:速度=距离/时间。
通过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求解未知量即可得到结果。
例如,某辆汽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求汽车行驶的距离。
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60 = 距离/3。
通过解方程可得距离=60×3=180千米。
因此,汽车行驶的距离为180千米。
二、时间问题时间问题是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解决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掌握时间的单位换算。
在解题过程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时间=距离/速度的公式,根据已知条件列方程,最后求解未知量。
例如,小明骑自行车以20千米/时的速度骑行了2小时,求小明骑行的距离。
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2 = 距离/20。
通过解方程可得距离=2×20=40千米。
因此,小明骑行的距离为40千米。
三、距离问题距离问题是行程问题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在距离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根据已知的速度和时间,求解行程的距离。
同样,解决距离问题也需要掌握单位的换算关系。
例如,一辆火车以每小时5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4小时,求火车行驶的距离。
解法:根据已知条件,我们可以列出方程:50 = 距离/4。
通过解方程可得距离=50×4=200千米。
因此,火车行驶的距离为200千米。
四、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总结1. 学会单位之间的转换:在解决行程问题时,单位之间的转换是非常重要的。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分类总结汇总版(题型全,知识点详细)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分类总结汇总版(题型全,知识点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c9e4f0dcf242336c1fb95e79.png)
目录目录 (1)行程专题(1)——简单相遇追及问题 (3)行程专题(2)——多人相遇追及问题 (6)行程专题(3)——多次相遇追及问题 (8)模块一:由简单行程问题拓展出的多次相遇问题 (8)模块二:运用比例关系解多次相遇问题 (8)模块三:多次相遇与全程的关系 (9)行程专题(4)——变速变道问题 (10)模块一:变速问题 (10)模块二:变道问题 (10)模块三:走停问题 (11)行程专题(5)——火车过桥问题 (12)模块一:火车过桥(隧道、树)问题 (12)模块二:火车与人的相遇与追及问题 (12)模块三:火车与火车的相遇与追及 (13)行程专题(6)——流水行船问题 (14)模块一、基本的流水行船问题 (14)模块二、相遇与追及问题 (15)行程专题(7)——发车问题 (17)行程专题(8)——环形跑道问题 (19)模块一、一般环形跑道问题 (19)模块二、环形跑道——变道问题 (19)模块三、环形跑道——变速问题 (20)模块四、时钟问题 (20)行程专题(9)——比例解行程题综合 (22)模块一:比例初步——利用简单倍比关系进行解题 (22)模块二:时间相同速度比等于路程比 (22)模块三:路程相同速度比等于时间的反比 (23)模块四、比例综合题 (23)行程专题强化(1) (24)行程专题强化(2) (26)行程专题强化(3) (27)目录行程专题强化(4) (28)行程专题强化(5) (29)行程专题强化(6) (30)行程专题强化(7) (31)行程专题强化(8) (32)行程专题强化(9) (33)行程专题强化答案(1) (34)行程专题强化答案(2) (36)行程专题强化答案(3) (38)行程专题强化答案(4) (40)行程专题强化答案(5) (42)行程专题强化答案(6) (44)行程专题强化答案(7) (46)行程专题强化答案(8) (48)行程专题强化答案(9) (50)行程专题(1)——简单相遇追及问题行程问题的基本公式:关于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s = v×t时间=路程÷速度可简记为:t = s÷v速度=路程÷时间可简记为:v = s÷t相同时间内,路程比=速度比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平均速度=全部路程÷全部时间全部时间=全部路程÷平均速度全部路程=平均速度×全部时间相遇:甲乙从AB两地同时出发,两人在途中相遇,实际上是甲和乙一起行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相遇总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一般地,相遇问题的关系式为: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追及:如果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相同的时间(追及时间)内:追及路程=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甲的速度-乙的速度)×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时间一般地,追击问题有这样的数量关系: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例题1】(23中2012)一列慢车和一列快车分别从A、B两站相对开出,快车和慢车速度的比是5:4,慢车先从A站开出27千米,快车才从B站开出。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技巧-三到六年级解行程问题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技巧-三到六年级解行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c1d9f4c9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5.png)
【例题】 一排解放军从驻地出发去执行任务,每小时行5千米。离开 驻地3千米时,排长命令通讯员骑自行车回驻地取地图。通讯员以每 小时10千米的速度回到驻地,取了地图立即返回。通讯员从驻地出发, 几小时可以追上队伍?
【点拔】
通讯员离开队伍时,队伍已离开驻地3千米。通讯员的速度 等于队伍的2倍(10÷5=2),通讯员返回到驻地时,队伍又前 进了(3÷2)千米。这样,通讯员需追及的距离是(3+3÷2) 千米,而速度差是(10-5)千米/小时。
【点拔】
从相距的50千米中,去掉甲在1小时内先走的5千米,又去掉 相隔的11千米,便得到:
50-5-11=34(千米) 这时,原题就改变成“两地相隔34千米,甲、乙二人分别从 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甲步行,乙骑自行车,甲每小时走5千米。 经过2小时两人相遇。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由此可知,二人的速度和是: 34÷2=17(千米/小时) 乙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 17-5=12(千米) 综合算式:(50-5-11)÷2-5
小学数学奥数解题技巧
第三十五讲 解行程问题的方法
已知速度、时间、距离三个数量中的任何两个,求第三个数 量的应用题,叫做行程问题。 解答行程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确定运动的方向,然后根据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进行计算。 行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行程问题常见的类型是:相遇问题,追及问题(即同向运动 问题),相离问题(即相背运动问题)。
【点拔】
由二人6小时共行69千米,可求出他们的速度和是(69÷6) 千米/小时。张每小时比王多行1.5千米,这是他们的速度差。 从而可以分别求出二人的速度。
张每小时行: (69÷6+1.5)÷2=6.5(千米) 王每小时行: 6.5-1.5=5(千米) 出发地距东镇的距离是:6.5×6=39(千米)
(word完整版)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
![(word完整版)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e96f1fd1711cc7930b71600.png)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一)一、知识要点行程问题的三个基本量是距离、速度和时间。
其互逆关系可用乘、除法计算,方法简单,但应注意行驶方向的变化,按所行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种:(1)相遇问题;(2)相离问题;(3)追及问题。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
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二、精讲精练【例题1】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
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刀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
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
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
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860=4.7(小时)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练习1: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
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
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
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2、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地到B地需15小时,乙车由B地到A地需10小时。
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地还有多少千米?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
六年级下小升初典型奥数之行程问题
![六年级下小升初典型奥数之行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498cac49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5c.png)
六年级下小升初典型奥数之行程问题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行程问题一直是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升初奥数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探讨一下这类问题。
行程问题主要涉及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基本的公式就是:路程=速度×时间。
而常见的行程问题类型有相遇问题、追及问题、流水行船问题等等。
咱们先来说说相遇问题。
比如说,甲从 A 地出发,速度是每小时 5千米;乙从 B 地出发,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
A、B 两地相距 16 千米,两人相向而行,问经过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算出两人的速度和,也就是 5 + 3 = 8千米/小时。
然后用总路程除以速度和,就能得到相遇时间:16÷8 = 2小时。
再来看一个稍微复杂点的相遇问题。
甲、乙两人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甲每小时走 4 千米,乙每小时走 6 千米,经过 3 小时两人相遇。
A、B 两地相距多远?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先算出甲 3 小时走的路程是 4×3 = 12 千米,乙 3 小时走的路程是 6×3 = 18 千米。
然后把两人走的路程相加,12 + 18= 30 千米,就是 A、B 两地的距离。
接下来是追及问题。
比如甲在乙前面 10 千米处,甲的速度是每小时 3 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 5 千米,问乙多长时间能追上甲。
因为乙的速度比甲快,所以每小时乙能比甲多走 5 3 = 2 千米。
而两人一开始的距离差是 10 千米,所以追上甲需要的时间就是 10÷2 = 5 小时。
再看一个例子,甲、乙两人同时同向出发,甲在前,乙在后。
甲每小时走 2 千米,乙每小时走 5 千米。
出发 4 小时后,乙追上甲。
一开始两人相距多远?我们先算出乙 4 小时走的路程是 5×4 = 20 千米,甲 4 小时走的路程是 2×4 = 8 千米。
因为乙追上了甲,所以一开始两人的距离差就是乙比甲多走的路程,即 20 8 = 12 千米。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e50af22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a.png)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一、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之相遇问题。
1. 题目。
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15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10千米,经过3小时两人相遇。
求A、B两地的距离。
解析。
根据相遇问题的公式:路程 = 速度和×相遇时间。
甲、乙的速度和为15 + 10=25(千米/小时),相遇时间是3小时,所以A、B两地的距离为25×3 = 75千米。
2. 题目。
A、B两地相距200千米,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的速度为每小时30千米,乙车的速度为每小时20千米。
问几小时后两车相遇?解析。
速度和为30+20 = 50千米/小时,根据相遇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为200÷50=4小时。
3. 题目。
甲、乙两人在周长为400米的环形跑道上跑步,甲的速度是每秒6米,乙的速度是每秒4米。
两人同时同地反向出发,经过多少秒两人第一次相遇?解析。
在环形跑道上反向出发,相遇时两人跑的路程和就是跑道的周长。
速度和为6 + 4=10米/秒,根据时间 = 路程÷速度和,可得相遇时间为400÷10 = 40秒。
二、行程问题解题技巧之追及问题。
4. 题目。
甲、乙两人同向而行,甲的速度是每小时8千米,乙的速度是每小时6千米,乙先走2小时后,甲才出发,问甲几小时后能追上乙?解析。
乙先走2小时,则先走的路程为6×2 = 12千米。
甲、乙的速度差为8 6 = 2千米/小时。
根据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可得追及时间为12÷2 = 6小时。
5. 题目。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3小时后一辆摩托车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也从A地开往B地,问摩托车出发后几小时能追上汽车?解析。
汽车先出发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60×3 = 180千米。
摩托车与汽车的速度差为90 60 = 30千米/小时。
奥数行程问题知识点总结大全
![奥数行程问题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2240c84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c.png)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公式奥数行程问题知识点总
结大全
【根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根本类型】
相遇问题: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追及问题:速度差×追及时间=路程差;
流水问题:关键是抓住水速对追及和相遇的时间不产生影响;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也就是顺水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速4个量中只要有2个就可求另外2个〕
其他问题:利用相应知识解决,比方和差分倍和盈亏;
【复杂的行程】
1、屡次相遇问题;
2、环形行程问题;
3、运用比例、方程等解复杂的题。
查看:小升初奥数行程问题公式和例题解析汇总。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经典整理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经典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468cbee2bd960591c6773b.png)
第一讲行程问题(一)教学目标:1、比例的基本性质2、熟练掌握比例式的恒等变形及连比问题3、能够进行各种条件下比例的转化,有目的的转化;4、单位“1”变化的比例问题5、方程解比例应用题知识点拨:发车问题(1)、一般间隔发车问题。
用3个公式迅速作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相遇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行人速度)×追及事件时间间隔汽车间距=汽车速度×汽车发车时间间隔(2)、求到达目的地后相遇和追及的公共汽车的辆数。
标准方法是:画图——尽可能多的列3个好使公式——结合s全程=v×t-结合植树问题数数。
(3)当出现多次相遇和追及问题——柳卡火车过桥火车过桥问题常用方法⑴火车过桥时间是指从车头上桥起到车尾离桥所用的时间,因此火车的路程是桥长与车身长度之和.⑵火车与人错身时,忽略人本身的长度,两者路程和为火车本身长度;火车与火车错身时,两者路程和则为两车身长度之和.⑶火车与火车上的人错身时,只要认为人具备所在火车的速度,而忽略本身的长度,那么他所看到的错车的相应路程仍只是对面火车的长度.对于火车过桥、火车和人相遇、火车追及人、以及火车和火车之间的相遇、追及等等这几种类型的题目,在分析题目的时候一定得结合着图来进行.接送问题根据校车速度(来回不同)、班级速度(不同班不同速)、班数是否变化分类为四种常见题型:(1)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最常见)(2)车速不变-班速不变-班数多个(3)车速不变-班速变-班数2个(4)车速变-班速不变-班数2个标准解法:画图+列3个式子1、总时间=一个队伍坐车的时间+这个队伍步行的时间;2、班车走的总路程;3、一个队伍步行的时间=班车同时出发后回来接它的时间。
时钟问题:时钟问题可以看做是一个特殊的圆形轨道上2人追及问题,不过这里的两个“人”分别是时钟的分针和时针。
时钟问题有别于其他行程问题是因为它的速度和总路程的度量方式不再是常规的米每秒或者千米每小时,而是2个指针“每分钟走多少角度”或者“每分钟走多少小格”。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a1a9a6cf121dd36a22d8214.png)
行程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行程的基本概念,会解一些简单的行程题.2、掌握单个变量的平均速度问题及其三种基本解题方法:“特殊值法”、“设而不求法”、“设单位1法”3、利用对比分析法解终(中)点问题知识点讲解:一、路程s、速度v、时间t三者的基本关系我们经常在解决行程问题的过程中用到s、v、t三个字母,并用它们来分别代表路程、速度和时间。
速度×时间=路程可简记为:s vt=路程÷速度=时间可简记为:t s v=÷路程÷时间=速度可简记为:v s t=÷二、平均速度平均速度的基本关系式为: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总时间=总路程÷平均速度;总路程=平均速度⨯总时间。
题型一、简单行程公式解题1、韩雪的家距离学校480米,原计划7点40从家出发8点可到校,现在还是按原时间离开家,不过每分钟比原来多走16米,那么韩雪几点就可到校?2、小白从家骑车去学校,每小时15千米,用时2小时,回来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行驶,需要多少时间?【考点】行程问题【难度】2星【题型】解答3、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
下午3点,一辆马车从甲地出发前往乙地,每小时走10千米;晚上9点,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驶向乙地,为了使汽车不比马车晚到达乙地,汽车每小时最少要行驶多少千米?.4、两辆汽车都从北京出发到某地,货车每小时行60千米,15小时可到达。
客车每小时行50千米,如果客车想与货车同时到达某地,它要比货车提前开出几小时?5、一天,梨和桃约好在天安门见面,梨每小时走200千米,桃每小时走150千米,他们同时出发2小时后还相距500千米,则梨和桃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6、两列火车从相距480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甲列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42千米,5小时后,甲、乙两车还相距多少千米?7、甲、乙两辆汽车分别从 A、B 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先行三小时后乙车从B 地出发,乙车出发5 小时后两车还相距15千米.甲车每小时行 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 50千米.求 A、 B 两地间相距多少千米?8、小燕上学时骑车,回家时步行,路上共用50分。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完整版)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70d5e85e84254b35effd346f.png)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s=v×t)速度=路程÷时间(v=s÷t)时间=路程÷速度(t=s÷v)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平=s总÷t总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分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托车“往”行了90千米,“返”也行了90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
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2.5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1.5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
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求平均速度:时间一定(v1+v2)÷2;路程一定2v1v2÷(v1+v2),牢记平均速度公式,就不会错。
小学奥数必做的道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必做的道行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e04920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712265e.png)
一、行程问题:S=V×T;总结如下: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二、衍伸总结如下: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流水问题:顺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两岸问题:S=3A-B;两次相遇相隔距离=2×A-B 电梯问题:S=人与电梯的合速度×时间=人与电梯的合速度×时间平均速度:V平=2V1×V2÷V1+V21、邮递员早晨7时出发送一份邮件到对面的山坳里;从邮局开始要走12千米的上坡路;8千米的下坡路..他上坡时每小时走4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5千米;到达目的地后停留1小时;又从原路返回;邮递员什么时候可以回到邮局解析核心公式:时间=路程÷速度去时:T=12/4+8/5=4.6小时返回:T’=8/4+12/5=4.4小时T总=4.6+4.4+1=10小时7:00+10:00=17:00整体思考:全程共计:12+8=20千米去时的上坡变成返回时的下坡;去时的下坡变成返回时的上坡因此来回走的时间为:20/4+20/5=9小时所以总的时间为:9+1=10小时 7:00+10:00=17:002、小明从甲地到乙地;去时每小时走6千米;回时每小时走9千米;来回共用5小时..小明来回共走了多少千米解析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反比速度比=6:9=2:3时间比=3:23+2=5小时;正好S=6×3=18千米来回为18×2=36千米3、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原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在途中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照原定的时间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速度应该加快多少解析核心公式:速度=路程÷时间前半程开了3小时;因故障停留30分钟;因此接下来的路程需要2.5小时来完成V=120÷2.5=48千米/小时原V=240/6=40千米/小时所以需要加快:48-40=8千米/小时4、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 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解析11-7=4分钟甲乙车的速度比=1:0.8=5:4甲乙行的时间比=4:5=16:20所以是在乙车出发后的16+11=27分钟追上甲车5、铁路旁的一条平行小路上;有一行人与一骑车人同时向南行进..行人速度为3.6千米/小时;骑车人速度为10.8千米/小时..这时有一列火车从他们背后开过来;火车通过行人用22秒;通过骑车人用26秒..这列火车的车身总长是多少米解析S=V火车-V人×时间=V火车-V车×时间V人=3.6千米/小时=1米/秒V车=10.8千米/小时=3米/秒S=V火车-1×22=V火车-3×26S=286米或者合时间比=22:26=11:13合速度比=13:11V人:V车=1:314-1:14-3=13:11所以V火车=14米/秒S=14-1×22=286米6、小刚和小强租一条小船;向上游划去;不慎把水壶掉进江中;当他们发现并调过船头时;水壶与船已经相距2千米;假定小船的速度是每小时4千米;水流速度是每小时2千米;那么他们追上水壶需要多少时间解析我们来分析一下;全程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水壶掉入水中;第二部分是追水壶第一部分;水壶的速度=V水;小船的总速度则是=V船+V水那么水壶和小船的合速度就是V船;所以相距2千米的时间就是:2/4=0.5小时第二部分;水壶的速度=V水;小船的总速度则是=V船-V水那么水壶和小船的合速度还是V船;所以小船追上水壶的时间还是:2/4=0.5小时7、甲、乙两船在静水中速度分别为每小时24千米和每小时32千米;两船从某河相距336千米的两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几小时相遇如果同向而行;甲船在前;乙船在后;几小时后乙船追上甲船解析时间=路程和÷速度和T=336÷24+32=6小时时间=路程差÷速度差T=336÷32-24=42小时8、甲、乙两港间的水路长208千米;一只船从甲港开往乙港;顺水8小时到达;从乙港返回甲港;逆水13小时到达;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和水流速度..解析流水问题:顺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逆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流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V顺=208÷8=26千米/小时V逆=208÷13=16千米/小时V船=26+16÷2=21千米/小时V水=26-16÷2=5千米/小时9、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解析小明走1/2-3/10=2/10的路程;爸爸走了7/10的路程因此小明的速度:自行车的速度=2/10:7/10=2:7因此时间比就是7:27-2=5份;对应5分钟所以小明步行剩下的3/10需要7分钟那么小明步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10、一只狗追赶一只野兔;狗跳5次的时间兔子能跳6次;狗跳4次的距离与兔子7次的距离相等.兔子跳出550米后狗子才开始追赶.问狗跳了多远才能追上兔子解析狗跳5次的时间=兔子跳6次的时间→狗跳20次的时间=兔子跳24次的时间狗跳4次的路程=兔子跳7次的路程→狗跳20次的路程=兔子跳35次的路程综上得到V狗:V兔=35:24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S狗:S兔= V狗:V兔=35:24=1750:1200因此狗只需要跑1750米即可11、主人追他的狗;狗跑三步的时间主人跑两步;但主人的一步是狗的两步.狗跑出10步后;主人开始追;主人跑出了多少步才追上狗解析主人跑2步的时间=狗跑3步的时间→主人跑2步的时间=狗跑3步的时间主人跑1步的路程=狗跑2步的路程→主人跑2步的路程=狗跑4步的路程综上得到主人跑2步可以追上狗4-3=1步现在狗比主人多跑了10步所以主人要跑20步12、某人从甲地前往乙地办事;去时有2/3的路程乘大客车;1/3的路程乘小汽车;返回时乘小汽车与大客车行的时间相同;返回比去时少用了5小时;已知大客车每小时行24千米;小汽车每小时行72千米;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解析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返回:时间一定;路程比=速度比=24:72=1:3=3:9去时:路程比=2:1=8:4返回的时间:3/24+9/72=1/4去时的时间:8/24+4/72=7/187/18-1/4=5/36;对应5小时12对应5×12÷5/36=432千米13、某工厂每天派小汽车于上午8时准时到总工程师家接他到工厂上班;有一天早晨总工程师临时决定提前回工厂办事;匆匆从家步行出发;途中遇到接他的小汽车;立即上车到工厂;结果比平时早40分钟到达..总工程师上车时是几时几分解析A-------B----------------CAB段汽车开一个来回需要40分钟;所以AB段汽车开需要20分钟汽车是8点钟准时到A点;所以工程师上车是在8:00-0:20=7:4014、小明从家去体育馆看球赛.去时他步行5分钟后;跑步8分钟;到达体育馆..回来时;他先步行10分钟后;开始跑步;结果比去时多用了3分15秒钟回到家.他跑步的速度与步行的速度比是多少解析去时的时间:5+8=13分钟回来的时间:13+3.25=16.25分钟去时步行时间:5分钟;回来步行时间:10分钟去时跑步时间:8分钟;回来跑步时间:6.25分钟跑步与步行的时间比为8-6.25:10-5=1.75:5速度比就是5:1.75=20:715、B在A;C两地之间;甲从B地到A地去送信;出发10分钟后;乙从B 地出发去送另一封信..乙出发后10分钟;丙发现甲乙刚好把两封信拿颠倒了;于是他从B地出发骑车去追赶甲和乙;以便把信调过来.已知甲、乙的速度相等;丙的速度是甲、乙速度的3倍;丙从出发到把信调过来后返回B 地至少要用多少时间解析A-----------B------------C分成如下几个部分:先追上乙;把信取到手并返回B点..用时1:3=10:30;就是10分钟再追上甲;把信交给甲并把信取到手并返回B点..用时1:3=30:90;就是30分钟再追上乙;把信交给乙并返回B点..用时1:3=50:150;就是50分钟总共用时:10+30+50=90分钟16、甲放学回家需走10分钟;乙放学回家需走14分钟.已知乙回家的路程比甲回家的路程多1/6;甲每分钟比乙多走12米;那么乙回家的路程是几米解析甲乙路程比1:7/6=6:7甲乙时间比10:14=5:7甲乙速度比6/5:7/7=6:5=72:60所以乙的路程=60×14=840米17、在400米环形跑道上;A、B两点相距100米如图..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点同时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甲每秒跑5米;乙每秒跑4米;每人每跑100米;都要停10秒钟.那么;甲追上乙需要的时间是秒..解析甲每秒跑5米;则跑100米需要100/5=20秒;连同休息的10秒;共需要30秒乙每秒跑4米;则跑100米需要100/4=25秒;连同休息的10秒;共需要35秒35秒时;乙跑100米;甲跑100+5×5=125米因此;每35秒;追上25米;所以甲追上乙需要35×4=140秒18、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他每小时比原来多走1.5千米;他走这段路只需原来时间的4/5;如果他每小时比原来少走1.5千米;那么他走这段路的时间就比原来时间多几分几之解析原时间:现时间=5:4原速度:现速度=4:5=6:7.5现速度=6-1.5=4.5原速度:现时间=6:4.5原时间:现时间=4.5:66-4.5/4.5=1/319、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比是5:4.乙车先发;从B站开往A站;当走到离B站72千米的地方时;甲车从A站发车往B站;两列火车相遇的地方离A;B两站距离的比是3:4;那么A;B两站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解析A---------N---------M-----B3 4 72千米速度比=路程比=5:4=15:12路程比=3:4=15:2020-12=8份对应72千米全程=15+20×72÷8=315千米20、已知小明与小强步行的速度比是2:3;小强与小刚步行的速度比是4:5.已知小刚10分钟比小明多走420米;那么小明在20分钟里比小强少走几米解析小明:小强:小刚=8:12:15=48:72:9072-48×20=480米21、甲、乙二人在400米的圆形跑道上进行10000米比赛.两人从起点同时同向出发;开始时甲的速度为8米/秒;乙的速度为6米/秒;当甲每次追上乙以后;甲的速度每秒减少2米;乙的速度每秒减少0.5米.这样下去;直到甲发现乙第一次从后面追上自己开始;两人都把自己的速度每秒增加0.5米;直到终点.那么领先者到达终点时;另一人距离终点多少米解析第一次甲追上乙;400÷8-6=200秒;S甲=200×8=1600米;S乙=200×6=1200米第二次甲速度变成6;乙速度变成5.5;400÷6-5.5=800秒S甲=800×6+1600=6400米;S乙=800×5.5+1200=5600米第三次甲速度变成4;乙速度变成5;400÷5-4=400秒S甲=400×4+6400=8000米;S乙=400×5+5600=7600米第四次开始;甲速度变成4.5;乙速度变成5.5;400÷5.5-4.5=400秒S甲=400×4.5+8000=9800米;S乙=400×5.5+7600=9800米9800<1000;因此乙先到达终点..乙跑到终点时;甲还剩下:200×5.5-4.5÷5.5=400/11米22、一支解放军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某地抗洪抢险;如果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9;就可比预定的时间20分钟赶到;如果先按原速度行驶72千米;再将车速比原来提高1/3;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30分钟赶到..这支解放军部队的行程是多少千米解析速度比=9:10;时间比=10:9=10/3:3速度比=3:4 ;时间比=4:3=2:1.5因此;按照原速度行驶72千米需要10/3-2=4/3小时S=72×10/3÷4/3=180千米23、甲、乙两人同时从山脚开始爬山;到达山顶后就立即下山.他们两人下山的速度都是各自上山速度的2倍..甲到山顶时;乙距山顶还有400米;甲回到山脚时;乙刚好下到半山腰..求从山顶到山脚的距离..解析甲到山脚时;乙到半山腰→甲走1.5个上坡;乙走1.25个上坡时间一定;路程比=速度比=1.5:1.25=6:5=2400:2000因此山的高度为:2400米2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相向开出;四小时后两车相遇;然后各自继续行驶三小时;此时甲车距B地10千米;乙车距A地80千米.问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还要经过多少小时才能到达A地解析整体考虑总共行了7个小时;甲车比乙车多行80-10=70千米;因此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10千米4小时乙行的路程=3小时甲行的路程+10乙=40千米/小时;甲=50千米/小时T=80/40-10/50=1.8小时25、从家里骑摩托车到火车站赶乘火车.如果每小时行30千米;那么早到15分钟;如果每小时行20千米;则迟到5分钟.如果打算提前5分钟到;那么摩托车的速度应是多少解析S=30×T-15/60=20×T+5/6015+5=20分钟速度比=30:20=3:2时间比=2:3=40:60正好需要:40+15=55分钟提前5分钟:55-5=50分钟时速=30×40÷50=24千米/小时26、同样走100米;小明要走180步;父亲要走120步.父子同时同方向从同一地点出发;如果每走一步所用的时间相同;那么父亲走出450米后往回走;还要走多少步才能遇到小明解析父亲走450米;走了450×120÷100=540步小明走540步;走了540÷180×100=300米两人相差450-300=150米150÷100/120+100/180=108步27、小明从家到学校时;前一半路程步行后一半路程乘车;从学校回家时;前1/3时间乘车;后2/3时间步行;结果去学校的时间比回家所用的时间多2小时;已知小明步行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乘车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那么小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是千米解析回家乘车和步行的路程比是1/3×15:2/3×5=3:2所以回家乘车的路程是3/53/5-1/2=1/10;对应15千米/小时行驶1小时或5千米/小时行驶3小时S=15/1/10=150千米或者去时;路程比=1:1=5:5;速度比=5:15;时间比=1/5:1/15返回;时间比=2:1;速度比=5:15;路程比=2×5:1×15=2:3=4:6所以去时的时间=5/5+5/15=4/3;返回的时间=4/5+6/15=6/54/3-6/5=2/15;对应2小时全程=10×2/2/15=150千米28、A、B两地相距207千米;甲、乙两车8:00同时从A地出发到B地;速度分别为60千米/小时;54千米/小时;丙车8:30从B地出发到A地;速度为48千米/小时..丙车与甲、乙两车距离相等时是几点几分解析假设丙也是从8点出发;到达B点时正好是8:30那么丙走的路程就是:0.5×48=24千米;那么全程就变成:207+24=231千米丙车与甲、乙两车的距离;可以看成甲乙的平均速度与丙相遇V平=V甲+V乙÷2=57千米/小时T=231÷V平+V丙=231÷57+48=2.2小时=2小时=12分所以这时是:8:00+2:12=10:12分29、小明通常总是步行上学;有一天他想锻炼身体;前1/3路程快跑;速度是步行速度的4倍;后一段的路程慢跑;速度是步行速度的2倍.这样小明比平时早35分到校;小明步行上学需要多少分钟解析这天;路程比=1:2;速度比=4:2;时间比=1/4:2/2;时间=1/4+1=5/4平时;时间=3/1=33-5/4=7/4对应35分平时用时=35×3÷7/4=60分钟30、红光农场原定9时来车接601班同学去劳动;为了争取时间;8时同学们就从学校步行向农场出发;在途中遇到准时来接他们的汽车;于是乘车去农场;这样比原定时间早到12分钟..汽车每小时行48千米;同学们步行的速度是每小时几千米解析A------B--------------------C8点钟;同学们从A点出发;到B点遇到来接他们的车汽车来回AB需要12分钟;那么走一趟AB需要6分钟而人走AB需要:60-6=54分钟时间比=速度比的反比;54:6=48:48/9所以同学步行的速度是16/3千米/小时31、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提速20%;提前1小时到达;如果按原速先行120米;再提速25%;则提前40 分钟;问甲到乙的距离解析设原速度为x;两地相距y y/x=y/1.2x+1y/x=120/x+y-120/1.25x+2/3得x=45千米/小时y=270千米。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dc2814770bf78a642954e2.png)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行程问题”主要类型归纳一、直线型(1)两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是(2n-1)S。
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是(2n-1)S。
(2)单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二、环型环型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反向迎面相遇(不可能背面相遇),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背面追及相遇(不可能迎面相遇)。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总结一、直线型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宏观上分“两岸型”和“单岸型”两种。
“两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单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一端同时出发同向而行。
现在分开向大家一一介绍:(一)两岸型两岸型甲、乙两人相遇分两种情况,可以是迎面碰头相遇,也可以是背面追及相遇。
题干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相遇,考生对两种情况均应做出思考。
1、迎面碰头相遇:如下图,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为清楚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将两人的路线分开画出)则共走了1个全程,到达对岸b后两人转向第二次迎面相遇在c处,共走了3个全程,则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过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
之后的每次相遇都多走了2个全程。
所以第三次相遇共走了5个全程,依次类推得出:第n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和为(2n-1)S,S为全程。
而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分开看每个人都是2倍关系,经常可以用这个2倍关系解题。
即对于甲和乙而言从a到c走过的路程是从起点到a的2倍。
相遇次数全程个数再走全程数1 1 12 3 23 5 24 7 2………n 2n-1 22、背面追及相遇与迎面相遇类似,背面相遇同样是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下图,此时可假设全程为4份,甲1分钟走1份,乙1分钟走5份。
则第一次背面追及相遇在a处,再经过1分钟,两人在b处迎面相遇,到第3分钟,甲走3份,乙走15份,两人在c处相遇。
行程问题方法总结
![行程问题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3155e46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c3.png)
行程问题方法总结行程问题是一类具有特定情境的数学问题,其核心是研究物体运动中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在解决行程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对常见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进行总结。
一、基本公式和定理1.路程 = 速度×时间(S = V × T)2.相对速度 = 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当甲乙相向而行)或甲的速度 - 乙的速度(当甲乙同向而行)3.追及问题中,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T = S/V)4.相遇问题中,相遇时间 = 路程和÷速度和(T = S/V)二、解题思路1.仔细审题,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2.画出简图,帮助理解题意,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地点。
3.根据公式和定理,列出方程或表达式,求解未知量。
4.检验答案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三、常见问题类型及解决方法1.简单行程问题:直接利用基本公式和定理求解。
2.例题:一辆汽车从A地到B地,速度为60km/h,需要4小时。
问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3.解法:根据公式 S = V × T,可得 S = 60 × 4 = 240km。
4.相遇问题:利用相遇时间 = 路程和÷速度和的方法求解。
5.例题:甲、乙两辆车从相距100km的两地同时出发,速度分别为50km/h和70km/h。
问它们相遇需要多长时间?6.解法:根据公式 T = S/V,可得 T = 100 / (50 + 70) = 1小时。
7.追及问题:利用追及时间 = 路程差÷速度差的方法求解。
8.例题:甲、乙两辆车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甲车速度为60km/h,乙车速度为80km/h。
甲车比乙车早到终点1小时。
问两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9.解法:根据公式 T = S/V,可得 T = 1 / (80 - 60) = 1/2小时。
再根据公式S = V × T,可得 S = (60 + 80) × (1/2) = 70km。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e690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3.png)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1. 引言在小学奥数中,行程问题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题型。
行程问题涉及到人或物体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移动,通常要求计算所需的时间、距离、速度等相关信息。
本文将介绍小学奥数中常见的行程问题类型以及解题方法。
2. 行程问题类型2.1 单程问题单程问题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单向行程,通常要求计算所需的时间、距离或速度。
在解决单程问题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 时间 = 距离 / 速度 - 距离 = 时间 * 速度 - 速度 = 距离 / 时间2.2 往返问题往返问题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后再返回原地的行程。
解决往返问题时,需要考虑总行程的时间、距离或速度,并且要注意来回的路程一般是相同的。
在求解总行程的时间、距离或速度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 总时间 = 单程时间 * 2 - 总距离 = 单程距离 * 2 - 总速度 = 总距离 / 总时间2.3 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是指两个或多个人或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最终在某一地点相遇的行程问题。
解决相遇问题时,需要考虑各个人或物体的行程时间、距离或速度,并且要注意相遇的时间是相同的。
在求解相遇时间、距离或速度时,可以使用以下公式: - 相遇时间 = 相遇距离 / 相遇速度 - 相遇距离 = 相遇时间 * 相遇速度 - 相遇速度 = 相遇距离 / 相遇时间3. 解题方法3.1 问题分析在解决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题目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分析题目可以帮助我们明确问题的关键信息,有助于后续的解题过程。
3.2 建立方程根据题目要求和所给的条件,可以建立相应的方程来求解行程问题。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使用时间、距离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来建立方程。
3.3 代入求解将已知的数值代入到建立的方程中,可以求解未知数的值。
根据题目要求,可能需要计算时间、距离或速度的值。
4. 示例4.1 单程问题示例问题:小明骑自行车以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行驶了3小时,请计算他行程的距离。
小学奥数经典题型: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小学奥数经典题型:行程问题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acba12b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1.png)
小学奥数经典题型:行程问题解题技巧【经典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两地出发,相向运动至相遇,相遇时所用的时间相同。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速度和-一个速度=另一个速度改变相遇问题中的一个或几个条件可以得到很多的变化题。
【例题点拨】【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两人3小时后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 A、B两地的距离就是两人走的路程和,每小时两人共行(速度和)6+4=10(米),3小时行了10×3=30(米)。
解题过程:(6+4)×3=30(米)答:A、B两地相距30千米。
【例2】甲、乙两列火车同时由相距395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5小时后相遇,甲车的速度是33千米/小时,乙车的速度是多少?分析:相遇的时候两人刚好走完了全程。
每一小时他们都共走了一个“速度和”的距离,也就是说395千米是由5个“速度和”组成的,故速度和为:395÷5=79(千米),乙车速度为:79-33=46(千米)。
解题过程:395÷5-33=46(千米)答:乙车的速度是46千米。
【例3】甲乙两人A、B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4千米。
甲从A地先出发2小时后,乙才从B地出发,乙出发3小时后两车相遇。
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A、B两地的路程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甲先出发2小时单独走的路程2×5=10(千米);另一部分是后3小时甲和乙共同走的:(5+4)×3=27(千米)。
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A、B两地的路程。
解题过程:5×2=10(千米)(5+4)×3=27(千米) 10+27=37(千米)答:A、B两地相距37千米【例4】汽车和摩托车同时从相距1053千米的两城相向而行,汽车每小时行35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46千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类型归纳及解题技巧总结“行程问题”主要类型归纳一、直线型(1)两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是(2n-1)S。
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是(2n-1)S。
(2)单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二、环型环型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反向迎面相遇(不可能背面相遇),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背面追及相遇(不可能迎面相遇)。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总结一、直线型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宏观上分“两岸型”和“单岸型”两种。
“两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两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单岸型”是指甲、乙两人从路的一端同时出发同向而行。
现在分开向大家一一介绍:(一)两岸型两岸型甲、乙两人相遇分两种情况,可以是迎面碰头相遇,也可以是背面追及相遇。
题干如果没有明确说明是哪种相遇,考生对两种情况均应做出思考。
1、迎面碰头相遇:如下图,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相向而行,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为清楚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将两人的路线分开画出)则共走了1个全程,到达对岸b后两人转向第二次迎面相遇在c处,共走了3个全程,则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走过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
之后的每次相遇都多走了2个全程。
所以第三次相遇共走了5个全程,依次类推得出:第n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和为(2n-1)S,S为全程。
而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分开看每个人都是2倍关系,经常可以用这个2倍关系解题。
即对于甲和乙而言从a到c走过的路程是从起点到a的2倍。
相遇次数全程个数再走全程数1 1 12 3 23 5 24 7 2………n 2n-1 22、背面追及相遇与迎面相遇类似,背面相遇同样是甲、乙两人从A、B两地同时出发,如下图,此时可假设全程为4份,甲1分钟走1份,乙1分钟走5份。
则第一次背面追及相遇在a处,再经过1分钟,两人在b处迎面相遇,到第3分钟,甲走3份,乙走15份,两人在c处相遇。
我们可以观察,第一次背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是1个全程,第二次背面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3个全程。
同样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的2倍,单看每个人多走的路程也是第一次的2倍。
依次类推,得: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1)S。
(二)单岸型单岸型是两人同时从一端出发,与两岸型相似,单岸型也有迎面碰头相遇和背面追及相遇两种情况。
1、迎面碰头相遇:如下图,假设甲、乙两人同时从A端出发,假设全程为3份,甲每分钟走2份,乙每分钟走4份,则甲乙第一次迎面相遇在a处,此时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再过1分钟,甲共走了4份,乙共走了8份,在b处迎面相遇,则第二次相遇多走的跟第一次相遇相同,依次类推,可得出:当第n次碰头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2、背面追及相遇与迎面相遇相似,假设全程为3份,甲每分钟走1份,乙每分钟走7份,则第一次背面相遇在a处,2分钟后甲走了2份,乙走了14份,两人在b处相遇。
第一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2S,第二次相遇两人走的路程差为4S,依次类推,可以得出:当第n次追及相遇时,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直线型”总结(熟记)①两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是(2n-1)S。
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是(2n-1)S。
②单岸型:第n次迎面碰头相遇,两人的路程和为2ns。
第n次背面追及相遇,两人的路程差为2ns。
下面列出几种今后可能会考到的直线型多次相遇问题常见的模型:{模型一}:根据2倍关系求AB两地的距离。
【例1】甲、乙两人在A、B两地间往返散步,甲从A,乙从B同时出发,第一次相遇点距B60米,当乙从A处返回时走了10米第二次与甲相遇。
A、B相距多少米?A、150B、170C、180D、200【答案及解析】B。
如下图,第一次相遇在a处,第二次相遇在b处,aB的距离为60,Ab的距离为10。
以乙为研究对象,根据2倍关系,乙从a到A,再到b共走了第一次相遇的2倍,即为60×2=120米,Ab为10,则Aa的距离为120-10=110米,则AB距离为110+60=170米。
{模型二}:告诉两人的速度和给定时间,求相遇次数。
【例2】甲、乙两人在长30米的泳池内游泳,甲每分钟游37.5米,乙每分钟游52.5米。
两人同时分别从泳池的两端出发,触壁后原路返回,如是往返。
如果不计转向的时间,则从出发开始计算的1分50秒内两人共相遇多少次?A、2B、3C、4D、5{模型三}:告诉两人的速度和任意两次迎面相遇的距离,求AB两地的距离。
【例3】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往返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2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0千米,已知两车第10次与第18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60千米,则A、B相距多少千米?A、95B、100C、105D、110【答案及解析】C。
走相同时间内,甲乙走的路程比为20:50=2:5。
将全程看成7份,则第一次相遇走1个全程时,甲走2份,乙走5份。
以甲为研究对象(也可以以乙),第10次迎面相遇走的全程数为2×10-1=19个,甲走1个全程走2份,则走19个全程可走19×2=38份。
7份是一个全程,则38份共有38÷7=5…3份(当商是偶数时从甲的一端数,0也是偶数;当商是奇数时从乙的一端数,比如第1个全程在乙的一端,第2个全程在甲的一端)从乙端数3份。
同理当第18次相遇,甲走的份数为(2×18-1)×2=70份。
共有70÷7=10个全程,10为偶数在甲的端点。
如下图:则第10次相遇与第18次相遇共有4份为60千米,所以AB长为(60/4)×7=105千米。
点评:对于给定任意两次的距离,主要是根据速度转化为全程的份数,找一个为研究对象,看在相遇次数内走的全程数,从而转化为份数,然后根据一个全程的份数,将研究对象走的总份数去掉全程的个数看剩余的份数,注意由全程的个数决定剩余的份数从哪一端数。
【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在A、B间不断往返行驶。
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千米,已知两车第2次与第3次迎面相遇的地点相距40千米,则A、B相距多少千米?A、90B、180C、270D、110【答案及解析】A。
法一:同上题。
相同时间,甲、乙路程比为45:36=5:4,则将全程分成9份。
则一个全程时甲走5份,乙走4份。
以甲为研究对象,第2次相遇,走的全程数为2×2-1=3个,则甲走的份数为3×5=15份,一个全程为9份,则第2次相遇甲走的份数转化为全程的个数为15÷9=1…6份,则从乙端数6份。
第3次相遇走的份数为(2×3-1)×5=25份,转化为全程的个数为25÷9=2…7,则从甲端数7份。
如下图:由图第2次和第3次相遇之间共有4份为40千米,则AB相距(40/4)×9=90千米。
法二:在此引入“沙漏模型”。
利用沙漏模型解题的前提是题干中已知两人的速度。
将速度转化为相同路程的条件下两人的时间比,则以时间为刻度,画出两人到达对岸的路线图,两人走的路线图相交的点即为两人相遇的地点。
s-t图中的路线因像古代记时间的沙漏故称为“沙漏模型”。
本题中,甲、乙走到端点用的时间比为36:45=4:5。
如下图:根据路线图看出甲乙第2次相遇和第3次相遇的交点E和O,根据三角形相似,可得CE:EG=3:6=1:2,则求得第2次相遇距A地的比例为S/3,同理DO:ON=7:2,则第3次相遇距A地的比例为7S/9,则两次相遇比例为为40千米,则S=90千米。
点评:考生如果能掌握“沙漏”模型,则会直观快速的提高解题速度。
用交点判断是迎面相遇还是背面相遇的技巧:看相交的两条线是由同一岸引出还是两岸,同一岸则说明是背面相遇,不同岸则说明是迎面相遇。
用时注意:一般题干涉及到的相遇次数较少时可画,相遇次数太多,则会花费大量时间,不利于提高速度;画时的单位刻度要看时间比,如果时间比中的数据较大可把刻度画大。
{模型四}:告诉两人的速度,相遇次数较少时,利用s-t图形成“沙漏”模型速解。
【例5】A、B两地相距950米。
甲、乙两人同时由A地出发往返锻炼半小时。
甲步行,每分钟走40米;乙跑步,每分钟行150米。
则甲、乙二人第几次迎面相遇时距B地最近。
A、1B、2C、3D、4【答案及解析】B。
利用“沙漏模型”。
甲乙走到端点用的时间比为150:40=15:4,半小时两人共走的全程数为个。
对于单岸型,相遇6个全程,则是迎面第三次相遇(由前边公式推出)画出s-t图:观察上图可知,可第3次迎面相遇的过程中,甲乙有一次背面相遇(交点由同一点引出)。
而在三次迎面相遇中第2次相遇离B地最近,并且可根据三角形相似求出离B地的距离。
【例6】河道赛道长120米,水流速度为2米/秒,甲船静水速度为6米/秒,乙船静水速度为4米/秒。
比赛进行两次往返,甲、乙同时从起点出发,先顺水航行,问多少秒后甲、乙船第二次迎面相遇?A、48B、50C、52D、54【答案及解析】C。
由题知,得出如下关系:顺流逆流甲8(15) 4(30)乙6(20) 2(60)注:( )中为走完全程的时间。
假设A到B是顺流,由上表可知甲、乙两人第2次迎面相遇共有4个全程。
由于甲的速度快,则第2次相遇前甲已走了2个全程。
共15+30=45秒。
当第45秒时乙走了一个顺流全程20秒和25秒的逆流,走的路程为25×2=50米,则在剩余的70米内,甲乙分别以顺流和逆流相遇时间为t,则有70=(8+2)×t,求得t=7秒,则共用时间45+7=52秒。
本题同样可用“沙漏模型”解决。
根据上表中的速度关系,可得出一个全程时的时间关系如下:顺流逆流甲 3 6乙 4 12根据时间的关系,得出s-t图像,如下:观察上图,可看出第二次迎面相遇在P点,以甲为研究对象计算时间,此时甲走了一个顺流,一个逆流,另外EP段为顺流,根据三角形相似可求出走EP用的时间EP:PN=EF:MN=7:8,由上表,求出走EP用的时间为,则甲共走的时间为15+30+7=52。
二、环型环型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反向迎面相遇(不可能背面相遇),一种是甲、乙两人同地同时同向背面追及相遇(不可能迎面相遇)。
分开讨论如下:(一)甲、乙两人从A地同时反向出发:如下图,一个周长分成4份,假设甲是顺时针每分钟走1份到B,乙是逆时针每分钟走3份到B,则第一次相遇两人走了1个周长,则再过1分仲,甲再走1份到C,同样乙走3份也到C,则第二次相遇共走了2个周长,依次类推,可得出:第n次迎面相遇共走了n圈。
(二)甲、乙两人从A地同时同向出发:如下图,全程分成4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