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归责标准(一)
第九章 行政赔偿

3.上级人民法院指令或者直接审查 赔偿委员会作出的赔偿决定生效后,如发现 赔偿决定违反本法规定的,上级人民法院指 令,赔偿委员会应当在两个月内重新审查并 依法作出决定,上一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 也可以直接审查并作出决定。
4.检察监督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 作出的决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 院赔偿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发现违反本法规 定的,应当向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提出 意见,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应当在两个 月内重新审查并依法作出决定。
3.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这些组织的职权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 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国家应当负责赔偿。 受害人请求赔偿,应当以这些法律、法规 授权组织为赔偿义务机关。 4.委托行政时赔偿义务机关。当行政机关 委托其他组织行使职权引起赔偿责任的, 应由委托的机关承担法律责任,充当赔偿 义务机关。即使受委托组织超越了委托权 限,违法滥用该委托权力,委托的机关仍 然应当承担因此引起的各项法律责任。
三、 行政赔偿的范围
(一)肯定性规定 1.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 人身权包括人身自由权、人格权和身份权。 人格权指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 誉权等。身份权指荣誉权和婚姻自主权等。 国家赔偿法规定,行政机关有侵犯下列人身 权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国家承担 赔偿责任。
(1)违法拘留或者违法采取限制公民 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的; (2)非法拘禁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剥 夺公民人身自由的;
第九章国家赔偿
一、基本概念
1.国家赔偿 2.行政赔偿 3.司法赔偿 4.刑事赔偿
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违法+结果原则、 违法 结果原则、有条件的结果原则 结果原则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有 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 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 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 权益的情形,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 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国家赔偿

五、追偿人与被追偿人
A、追偿人
公务员所在行政机关; 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委托行政机关;
B、被追偿人
数人共同实施的行为,是该数人; 经合议的,是参加合议的个人,表示的反对的除外; 法律法规直接授权组织的内部成员; 受委托组织;
第八节 我国国家赔偿方式与计算标准
一、赔偿方式
金钱赔偿 恢复原状 返还财产
3、同步诉讼方式
(1)定义:指对同一侵权事实,同时提起行政诉讼和赔偿诉
讼的制度。
(2)同步诉讼的条件
针对同一违法侵权行为提出; 必须与行政诉讼同时提出; 损害必须是可提起诉讼的具体行为直接造成的;
B、当事人
原告为有赔偿请求权者; 被告为赔偿义务机关;
C、管辖法院
赔偿义务机关所在地基层法院管辖一审案件; 赔偿义务人为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由所在地中级 法院管辖;
行政赔偿概述
行 政 赔 偿
行政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范围 行政赔偿的赔偿请求人 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程序
行政追偿
我国国家赔偿方式与计算标准
第一节
一、概念和特征
行政赔偿概述
1、定义: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及工作人员在行使职 权过程中,因其违法行为侵犯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 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由行政主体给予赔偿的法 律制度。 2、特征: 实质是一种国家赔偿; 起因是行政侵权损害行为; 赔偿范围以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为限; 责任形式是损害赔偿; 责任主体是行政主体;
三、国家赔偿费用的来源
案 情 经 过
2001年11月17日晚7时,在东莞市常平镇 桥沥检查站,当在东莞市打工的高州人陈庆 龙驾驶厂里的汽车经过时,东莞市公安局常 平镇分局属下治安大队的治安队员,以其 “前晚曾经在该站撞伤一治安队员”为由, 将陈庆龙拦下。随后常平公安分局民警陈某 连人和车一起带回常平公安分局。 陈庆龙被讯问了10分钟,一直否认冲卡 之事。此后,陈庆龙突然两次晕倒,并大小 便失禁。警察陈某电话通知陈的妻弟刘金华 到分局,并要求其交200元作撞伤人的医药费。 刘交了钱并恳求多次,警察陈某才致电 “120”。这时,陈庆龙已昏迷近1小时。当晚 11时,陈庆龙因抢救无效死亡。
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有哪些

一、我国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有哪些行政赔偿是指行政主体违法实施行政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时由国家承担的一种赔偿责任。
行政赔偿的归责原则,为从法律上确定和判断国家应否承担法律责任提供了最根本的依据与标准,它对于确定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举证责任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1994年《国家赔偿法》颁布以前,我国法律界对这一问题一直争论纷纷,分析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意见:1.过错责任原则这种意见认为,判断行政主体的行为是否合法及要不要赔偿,应以该行政主体做出该行为时主观上有无过错为标准。
有过错,就要赔偿;无过错,就不赔偿。
这种意见考虑了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主观上的不同状态,区分了合法履行职务与违法侵权两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无疑是有意义的,且符合普通群众的心理习惯,容易为人接受。
但这种观点实施起来却较困难。
因为要认定一个行政机关这样一个组织体有无过错是很困难的,它不象认定一个人有无过错那样容易,这样在实践中可能导致大部分受到侵害的公民事实上得不到赔偿,悖离了过错原则的本意,也不符合国家建立行政赔偿制度的初衷。
2.无过错原则这种意见主张不论行政机关行为时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结果上给公民造成损害,就要承担赔偿责任。
无过错原则的好处在于克服了过错原则要考察机关主观过错的困难,简便易行,也利于受害人取得赔偿。
但无过错原则无法区分国家机关的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把赔偿与补偿混为一谈,这是不可取的。
3.违法责任原则所谓违法责任原则,是指行政机关的行为要不要赔偿,以行为是否违反法律为唯一标准。
它不细究行政机关主观状态如何,只考察行政机关的行为是否与法律的规定一致,是否违反了现行法律的规定。
这一原则既避免了过错原则操作不易的弊病,又克服了无过错原则赔偿过宽的缺点,具有操作方便、认定精确、易于接受的特点,因而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原则,为我国颁布的《国家赔偿法》所接受。
该法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就是对违法原则作为行政赔偿基本归责原则在立法中的明文规定。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则,这也是行政法学界的通说。
按照通说,违法责任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使职权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赔偿责任,也即以职务违法作为归责的根本标准。
但,民法学界关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却存在不同于行政法学界的解读。
张新宝就认为,无论赔偿义务机关还是直接侵权行为人,都不应当要求有过错才构成侵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国家赔偿责任中,国家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是责任主体,其过错与违法,只是国家承担责任的条件,而非有无过错或违法,故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执行职务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同样的法条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解读,这反映了学者们对归责原则、违法归责、无过错责任的不同理解。
行政法学界所认为的违法归责与民法学界所认为的无过错归责原则在构成要件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中不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观过错。
国家赔偿构成要件的内容是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极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为违法、存在损害以及职务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我国现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一元化的归责体系。
但,行政法学界理解的违法归责原则,并不是一种“无过错归责原则”。
国家承担责任的依据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行为违法,这种违法一般是有过错,而不是没有过错。
也就是说,这里的违法与过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种包容关系,违法包括了过错的情形。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行政法学界提出违法归责原则,是为了克服过错归责过分主观化,而提出的一种相异于过错客观化努力的另外一种理论努力,即扩大违法的含义,使其包括过错。
所以,我们认为,行政法学界理解与认识的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立法精神的。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摘要]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国家侵权责任制度。
由于立法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实施10年来。
凸显出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赔偿归责原则体系存在原则与使用间冲突、和国际国家赔偿原则的不协调等缺陷。
与民法上的赔偿原则相比,条件过于严格,不利于对被害人的保护,且与国际化趋势不相统一。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违法责任原则;归责原则;缺陷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法制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全球上发生首例国家赔偿案件——1873年法国的勃朗戈案,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而国家赔偿制度的普遍确立则是在二战之后,是在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要求和平与民主、呼吁政府切实保障人权的背景下形成的。
各国国家赔偿制度中所确立的归责原则体系直接决定着该国国家赔偿的广度与深度。
“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其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实行单一的违法责任原则,国家赔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政赔偿,另外一类是刑事赔偿。
一、违法责任原则的优点首先,违法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便于受害人取得国家赔偿。
其次,违法原则以执行职务违法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排除了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可能性,有效地区分了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补偿责任。
再次,违法原则是较为单一的归责原则,简单明了,与违法及过错原则相比,便于实践操作。
最后,违法原则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合法与否作为是否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标准,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强调的职权法定、依程序行政等要求相一致,与行政诉讼法确定的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正是基于以上优点,违法原则才被我国当时的立法者确立为现行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的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归责原则是法律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它规定了在法律关系中,当一方当事人违反义务导致他方当事人遭受损失时,应当由哪一方承担法律责任。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归责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旨在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本文将从《民法典》的角度出发,对归责原则的法律规定进行深入剖析。
二、归责原则概述1. 定义归责原则,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确定责任承担的基本准则。
它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等。
2. 归责原则的意义归责原则是民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对于维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过错责任原则1. 定义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当一方当事人因过错行为导致他方当事人遭受损失时,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适用范围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大多数民事法律关系,如合同、侵权、不当得利等。
3. 法律规定《民法典》第179条规定:“民事主体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4. 过错认定《民法典》第180条规定:“行为人有过错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
”四、无过错责任原则1. 定义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一方当事人虽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需承担民事责任。
2. 适用范围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特殊侵权行为,如高度危险作业、环境污染、产品责任等。
3. 法律规定《民法典》第183条规定:“因高度危险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不承担责任。
”4. 举证责任在无过错责任原则中,举证责任倒置,即受害人只需证明损害事实,而加害人需证明自己无过错。
五、公平责任原则1. 定义公平责任原则,是指当一方当事人虽无过错,但根据法律规定,仍需承担民事责任,以实现公平。
2. 适用范围公平责任原则主要适用于特殊侵权行为,如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等。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国家赔偿责任作为一种侵权责任。
国家机关是执行国家法律的主体行使的是公权力,必须忠实地贯彻执行法律,实现国家意志。
如果国家机关违反法律规定,违背了立法所要求的行使公共职权的目的这就是一种过错。
国家机关违法侵害公民、法人权益造成损失的行为,客观上表现出来的违法必然源于主观心理过错,应当承担国家赔偿责任。
我国现在非常重视依法治国,所以国家对于公民的权利保护力度也是比较大的,当公民在行政案件或者刑事案件中受到国家的工作人员对权利侵害的是可以依法向国家申请国家赔偿的。
对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也是有具体规定的。
一、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上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确定。
二、国家赔偿的时间是怎么要求的?1、赔偿请求人向公安机关提出行政赔偿的,应当先向负有赔偿义务的公安机关提出,也可以在申请行政复议时一并提出。
负有赔偿义务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依法给予赔偿。
逾期不予赔偿或者赔偿请求人对赔偿数额有异议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3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赔偿请求人向公安机关提出刑事赔偿请求的,按受理程序办理。
经依法确认有刑事赔偿范围情形的,负有赔偿义务的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个月内给予赔偿。
【国家赔偿法】形考作业及答案(1)

【国家赔偿法】形考作业一答案一、填空题:1、国家赔偿法是关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依法予以赔偿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国家赔偿法》所规定的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3、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的范围仅包括行政机关对侵犯行政相对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赔偿两种。
4、赔偿义务机关被撤销的,(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没有继续行使其职权的行政机关的,(撤销该赔偿义务机关)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5、赔偿请求人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可以在向赔偿义务机关递交赔偿申请后的2个月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6、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假陈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处刑罚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
7、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该行使职权)的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8、(中级)以上的人民法院设立赔偿委员会,由人民法院三名至七名审判员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颁布于哪一年?()A.1992B.1993C.1994D.19952.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属于()A.代位责任B.自己责任C.合并责任D.中间责任3.行政赔偿的免责范围不包括()。
A.国家行为B.抽象行政行C.违法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 D.内部行政行为4.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经复议机关复议的,复议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B.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C.经复议机关复议的,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D.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
5、下列关于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人身权的情形,哪种情形是受害人没有权利取得赔偿的?()A.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B.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C.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D.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轻罪的6、再审改判无罪的,()为赔偿义务机关。
【国家赔偿法】形考作业

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国家赔偿法形成性考核册学校名称:学生姓名:学生学号:班级:【国家赔偿法】形考作业一一、填空题:8、以上的人民法院设立赔偿委员会,由人民法院三名至七名审判员组成。
二、单项选择题:1.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颁布于哪一年?()A.1992B.1993C.1994D.19952.国家赔偿责任的性质属于()A.代位责任B.自己责任C.合并责任D.中间责任3.行政赔偿的免责范围不包括()。
A.国家行为B.抽象行政行C.违法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行为D.内部行政行为4.下列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经复议机关复议的,复议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B.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C.经复议机关复议的,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D.经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
5、下列关于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人身权的情形,哪种情形是受害人没有权利取得赔偿的?()A.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B.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C.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D.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轻罪的6、再审改判无罪的,()为赔偿义务机关。
A.作出第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B.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C.作出原生效判决的人民法院D.进行侦查的公安机关7、下列关于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审理国家赔偿案件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A.依法公平进行B.依法不公开进行,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C.无需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D.赔偿委员会决定书加盖委员会的印章后生效8、人民法院审理人民法院在审判和执行中违法侵权的确认案件,应当由哪个法院受理?()A.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B.作出司法行为的上一级人民法院C.由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受理,但申请确认基层人民法院司法行为违法的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受理D.作出司法行为的人民法院的人民法院的上级高级人民法院9、不属于国家赔偿的方式的是()。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能够返还财产或恢复原状的,予以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
国家赔偿的计算标准如下:1.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
2.侵犯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赔偿金按照下列规定计算:造成身体伤害的,应当支付医疗费,以及赔偿因误工减少的收入。
减少的收入每日的赔偿金按照国家上年度职工日平均工资计算,最高额为国家上年度职工年平均工资的五倍。
3.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权造成损害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处罚款,罚金,追缴、没收财产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返还财产。
国家赔偿(思维导图)

国家赔偿
概念和特征
概念
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或存在过错等原因造成的损害给予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特征
①民事赔偿: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民事行为产生的赔偿
②国家赔偿:包括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
③国家补偿:前提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合法,本质是损失补救措施
国家赔偿的方式
侵害人身权
①金钱赔偿
②精神赔偿
侵害财产权
金钱赔偿、返还财产、恢复原状
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
主体要件
①国家机关
②工作人员
行为要件致害行为必须与执行职务有关
损害结果要件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因果关系要件
行为逻辑上直接导致损害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过错规则
①适用范围:事实行为
②判断方法:以理性第三人的合理注意义务为标准
结果规则
①适用范围:错捕、错判
②判断方法:不看事中看事后,没罪关了就要赔
违法归责
①适用范围:除事实行为、错捕、错判外,其他属于国家赔偿范围的行为种类
②判断方法:是否违反法律规定
行政赔偿
行政赔偿的范围
行政赔偿请求人与行政赔偿义务机关
行政赔偿诉讼程序
女司法赔偿
司法赔偿的范围
①刑事司法赔偿范围
②民事、行政司法赔偿范围司法赔偿义务机关
①原则上:谁作出谁赔偿
②例外时:在限制人身自由的各机关中,谁最后作有罪决定,谁赔偿
司法赔偿程序
①赔偿义务机关为非法院的司法赔偿程序
②赔偿义务机关为法院的司法赔偿程序。
行政法-行政法-13行政赔偿

财 违法行政处罚 产 违法行政强制措施 权 违法征收、征用财产
其他违法行为
不 加害人个人行为 赔 受害人过错:虚假供述或自伤自残 偿 不可抗力、紧急避险、第三人过错等
二、行政赔偿
(三)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1.行政赔偿请求人 = 相对人+相关人 资格转移: 公民死亡:继承人、其他有抚养关系的亲属、死者生前抚 养的无劳动能力人(行政复议、诉讼中死亡的,资格承受 人是亲属) 组织终止:权利承受人
第十三讲 行政赔偿
主要内容
国家赔偿 行政赔偿
概述 赔偿范围 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程序 方式和计算标准
一、国家赔偿概述
(一)国家赔偿 1.概念 国家赔偿:国家→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权→侵害公 民法人其他组织合法权益→赔偿 条件:违法、过错、结果
一、国家赔偿概述
2.特征 ①国家责任:机关赔偿 ②有限责任:行政+司法(立法?) ③方式标准:金钱赔偿 + 返还财产 + 恢复原状 公有公共设施致害赔偿? → 经营管理单位or 保险渠道
加重→ 原行为部分 → 原行为机关
加重部分 → 复议机关
二、行政赔偿
(四)行政赔偿程序
单独 程序
一并 程序
向赔偿义务机 关提起为前置 程序(行政行 为已经被确认 违法)
复议时提起 诉讼时提起
①申请
赔偿请求人知道侵权之日起2年内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申请 (书面/口头)
②决定
赔偿义务机关2个月内作出决定 作出赔偿决定,应当听取赔偿请求人意见,可以协商,赔偿决 定书10日内送达 不予赔偿,10日内书面通知,并说明理由
其他损害
→ 直接损失
二、行政赔偿
例: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下列哪些情形,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02/2/76/多选)无答案 A.公安干警追捕逃犯时依法鸣枪示警误伤过路行人的 B.领有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的个体户制售伪劣产品造成消费者人 身损害的 C.王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刑期执行2年后经审判监督 程序被认定犯罪时不满14周岁而不负刑事责任的 D.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未经评估机构估价而低价格财物变卖给他人的
国家赔偿法基本知识题库

《国家赔偿法》基本知识测试题库一、判断题1、我国的国家赔偿包括行政赔偿、刑事赔偿与部分民事行政诉讼中的部分审判活动所致害的赔偿。
答案:正确2、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行政行为致公民死亡的,其亲属均具有要求行政赔偿的资格。
答案:错误3、行政赔偿诉讼适用于调解。
答案:正确4、外国人、外国企业和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的不适用国家赔偿法。
答案:错误5、某警察下班后将枪带回家中,正遇上其妻与邻居吵架,某警察便拔枪将其邻居打伤,对此国家不负赔偿责任。
答案:正确6、国家赔偿法规定,对于受害人自己造成的损害,无论其主观心理状态(故意或过失)如何,国家均不承担责任。
答案:正确7、赔偿请求人要求国家赔偿的,赔偿义务机关和人民法院可以向赔偿请求人收取有关的费用,但对赔偿请求人取得的赔偿- 1 -金不予征税。
答案:错误8、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了损害的,复议机关对加重部分承担赔偿责任。
答案:正确9、我国国家赔偿法明确了以支付赔偿金为主要赔偿方式,同时又确定了在能够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时,应优先适用返还财产和恢复原状。
答案:正确10、行政赔偿诉讼中,赔偿义务机关负举证责任,赔偿请求人不负证明责任。
答案:错误11、国家机关行使追偿权并不一定以赔偿义务机关已经向受损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支付赔偿金或者返还财产或者恢复原状为前提。
答案:错误12、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公民的人身权、财产权并造成损失的,赔偿义务机关拒不确认致害行为的,赔偿请求人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
答案:正确13、赔偿请求人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 2 -出赔偿决定。
答案:错误14、赔偿请求人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赔偿要求,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
答案:错误15、对民事审判、行政审判中的错判,国家不负赔偿责任。
答案:正确16、国家赔偿是由违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作为引起的,国家补偿是由合法行使国家权力的作为引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 法制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 法制题](https://img.taocdn.com/s3/m/52c17b025901020207409c26.png)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1. 关于赔偿请求人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侵权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B.赔偿请求人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最先被确认违法的赔偿义务机关要求赔偿C.赔偿请求人可以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中的任何一个要求赔偿D.应当向共同赔偿义务机关协商酌定正确答案:C【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2. 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赔偿请求人可以自期间届满之日起()日内向复议机关所在地的同级人民法院赔偿委员会申请作出赔偿决定。
A.30B.45C.60D.90正确答案:A【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3. 经行政复议机关复议的,最初造成侵权行为的行政机关为赔偿义务机关。
但复议机关的复议决定加重处罚的,复议机关()。
A.不承担赔偿责任B.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C.对加重的部分履行赔偿义务D.承担一半的赔偿责任正确答案:C【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4. 在侵犯财产权案件的国家赔偿中,对于企业被吊销许可证和执照、责令停产停业的,赔偿义务机关不予赔偿下列选项中的哪一项()。
A.水电费B.仓储保管费C.职工的基本工资D.可能取得的营业利润正确答案:D【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5. 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
A.过错原则B.无过错原则C.违法原则D.双重过错原则正确答案:C【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6. 国家赔偿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给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造成损失给予的补偿。
A.侵权B.违法C.过错D.合法正确答案:B【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7. 最早确立国家非权利作用的赔偿责任的国家是()。
A.德国B.英国C.日本D.法国正确答案:D【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解读]38. 国家赔偿期间从()之日算起。
浅论《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辽 宁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 u a fLa nn miit t nColg o m lo io ig Ad nsr i l e a o e
N 2, 01 O. 2 0
( o.2 N . ) V 11 . o2
: : 瓤0 ; : 譬 : :
+
:= : t : .
: , 一: + = ●: ・: , : : :.
浅论《 家赔偿 法》 国 的归 责 原 则
郑 宏敏
( 海南德银律师事务所 , 海南省 海 口 5 10 7 10)
[ 摘 要] 我 国现 行 的 国家 赔偿 法 曾被 讥 为“ 家 不赔 法 ” 充 分 反 映 了该 法在 实施 中的 困境 。 其 中 , 法规 则原 则 难 辞 其 国 , 违 咎 。 其 不但 有 违 宪之 嫌 , 而且 导致 赔 偿 范 围 过 窄 , 不符 合 国 际 立 法例 。 目前 , 国 立 法机 关 正 在 对 国 家赔 偿 法 进 行 修 改 , 也 我 如 何确立新 的归责原则 , 了争议 的焦点和修 改的着力点。借鉴 国外的 多元的归责体 系, 以尝试 建立 以违法 归责原则和过错 成 可 归责原则为一般的 归责原则 , 其适 用于一般 的 国家侵 权行为领 域 ; 同时, 对特殊 的 国家侵 权行 为适 用无过错 归责原则 、 果 针 结 归责原则等辅助 归责原则 , 而建立起 对不 同的 国家职权行为 以及 不 同领域 适 用不 同的 归责原则 的一个 多元 化的归责体 系, 从 努 力做 到 保 护 受 害人 合 法 权 益 与 国 家赔 偿 责任 的协 调 统 一 。 [ 键词】 关 国家 赔偿 ; 法 归责 原 则 ; 责 体 系 违 归 [ 中图分类号]D 2 F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4 5 (0 0 0 0 8- 0 3 2 1 ) 2 - l_ 3 _0 我 国现 行 国 家 赔 偿 法 实 施 已 经 有 十 多 年 。 该 法 在 保 护 难 , 增强 其可操作 性等方面都起 到 了一定 的积极作用 。违法 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 督促 国家机关 依法 行政 方面 , 发挥 原则 的适用依据 主要体 现在 以下三个方面 : 了较大 的积极作用 , 但实施效果距立法 宗 旨和 民众的期望仍 第一 , 违法归责原则 以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 人员执行 职务 相差甚远 , 其在实践 中的缺陷甚 至使该 法被讥 为 “ 国家不赔 的合法与否 作为 是 否承 担 国家 赔偿 责 任 的标 准, 与依法 治 法” 。该法 的主要缺陷 , 是现行 国家赔偿 法第 2条第 1款 国、 就 依法行政 原则 强调 的职 权法 定 、 依程 序行政 等要求相 一 规 定 的违 法 归 责 原 则 。该 原 则 是 与 立 法 时 的 法 制 环 境 栩 适 致 , 与行政诉讼 法确定 的行政行为合法性 审查原则相统一。 应 的, 已经无法适应 日益复杂的 国家侵权现实 。 但 第二 , 违法归 责原则 是 客观 的归责 原则 , 避免 了过错 责 口前 , 同 立 法 机 笑 在 对 尉 家 赔 偿 法 进 行 修 改 , 何 任 原 则 在 主 观 认 定 方 面 的 困 难 , 于 受 害 人 取 得 同 家 赔 偿 。 我 如 便 确立新的归责原则 , 成丫争议的焦点和修改 的着力点 。笔 根据违法归责原则 , 只看国家机关及其 工作人员 的行 为客观 者不揣浅陋 , 从现行 闻家赔偿 法对 归责 原则 的规定 人手 , 分 上 是 否 违 法 而 不 问 其 主 观 上 是 否有 过 错 , 害 人 无 须 证 明行 受 析其存在的不 足, 并建议 借鉴 国外 的多元 的归 责体 系 , 以 为 人 的 主 观 状 态 , 可 即可 以要 求 国 家 承 担 赔 偿 责 任 。从 而 避 免 尝试建立 以违法归 责原则 和过错 归责 原则 为一般 的归 责原 了确立主观过错 和客观违法 的双重 责任标准 , 有利于 明确责 则, 其适用于一般 的国家侵权行 为领域 ; 同时 , 针对特殊 的 国 任主体。 家侵权行 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 、原则将 国家赔偿与 国家补偿严格 区分开 原则 , 从而建立起对 同的国家 职权 行为 以及 不 同领域适 用 来。违法归 责原则 以行 为 主体执 行职 务 的违 法作 为承担赔 不同的归 责原则的一个多元化的归责体 系 , 力做到保护 受 偿 责任 的前 提 , 努 排除 .对其合法 行为造成 的损 害给予赔偿的 r 害人合法权益与同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 可能性 , 则有效地 区分 了国家赔偿 责任与 国家补偿 责任 。 现 行 国 家赔 偿 法对 归责 原 则 的 规 定 由此可 见 , 规定一元 的违法 归责原则结合 了我国当时的 国家赔偿 的归 责原则是指 国家 机关及 其工作 人员 因行 具体 困情 ,在我 国当时的 国情 下一定 程度 上有利 于 国家赔 使职权侵犯公民 、 法人和其 他组织 的合 法权 益造 成损 害的 , 偿制度及司法实 践 的发展 。但 由于历史 条件 的限制和 有些 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条文 的制定缺乏 前瞻性 , 国家赔 偿法 的赔偿 范 围很窄 , 赔偿 根 据 我 国 国 家赔 偿 法 第 2条 第 1款 规 定 : 国 家 机 关 和 标 准 较 低 , 偿 程 序 不 尽 合 理 , 偿 数 额 较 少 等 问 题 , 在 运 “ 赔 赔 也 国家 机 关 工作 人 员 违 法 行 使 职 权 侵 犯 公 民 、 人 和 其 他 组 织 行 过 程 中逐 渐 暴 露 。 法 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 的 , 受害人有依照本 法取得 国家赔偿 的 从一组数据 中可窥 一斑 : 19 从 9 7年 到 2 0 0 7年 ,I国法 【 1 权利 ” 。由此 , 国现行 国家赔偿 法 的归责 原则采 用单 一 的 院系统一共受理 了 2 5万多件 国家赔偿案件 , 我 . 决定给予赔偿 违 法 原 则 , 只 有 或 只 要 国 家 机 关 的 职 权 行 为 违 法 侵 害 公 的案件有 80 即 5 0多件 ; 各级 检察 院总 共受 理 了 1 7万多件案 . 民 、 人 或 者 其他 组 织 合 法 权 益 , 成 损 害 后 果 的 就 应 当 赔 件 , 法 造 决定给予赔偿 的 5 0 7 0多件。给 予赔偿 的案件仅 受理 偿 。因此 , 家机 关 及 其 工 作 人 员 的 职 权 行 为 只 有 构 成 违 法 案 件 的 一半 还 不 到 。 ‘ 国 国家 赔 偿 案 件 平 均 到 每 省 每 年 不 足 侵权的 , 才承担赔偿 责任 ; 如果该行为并 不违法 , 即使 给他 人 2 0件 , 在我们这样拥有 1 人 口的大 国 , 3亿 这很 不 _ 常, 明 - F 说 合法权益造成 了损害 , 也不 由国家负责赔 偿责任。 全国有不少冤假 错案没有通过 国家赔偿 法来解决 。 ” 我闲国家赔偿制度起步较晚 , 国家赔偿 法立法之 开 所 在 寸 国家赔偿 法采用 违法 归责原 则是 造成这一 现象的重要 处的法制 环境下 , 结合 当时的具 体 国情 , 采用 违法 归责原 则 原 因之一 , 违法归责原则会造 成侧 重于对 国家机关行为 的法 在防止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 , 减少 责任认定 的困 律评价上 , 而忽视 了对公 民 、 法人 或其 他组织 是否受 到损失
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

Those who live yesterday lose the past, those who live tomorrow lose the future, and those who live today have the past and the future.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也就是说必须要这边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一种过错的情况之下,才能够进行一个具体的国家赔偿的申请,比如说有一些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他是正常的开展一个调查的活动,所以就不存在这样的一种伟大状态。
一、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什么?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形式,各国法律有不同的表述,理论界也有不同解释。
违法的理论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违法,是指致害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的明文规定;广义的违法,是指除违反严格意义上的法律规范外,还包括违反法律的诚信原则、公序良俗原则、权力不得滥用原则、尽合理注意原则等。
刑事拘留实质上是国家对他人人身自由权益的损害,但合法的刑事拘留不承担赔偿责任。
对被侵害对象——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些私权利主体而言,损害其权益必须要有合法的根据,否则就是侵权;对于侵害行为的实施主体——国家机关这些公权力主体而言,损害他人权益应当是法律明确授权的情况下及其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的,如果超出该条件范围根据的,就是违法侵权。
所以,刑事拘留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的解读就是:没有合法根据和法律授权。
解读“归责”民事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解决的是是否探究侵权主体内心的过错来进行追究责任的问题。
传统的侵权理论中,归责原则包括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推定过错原则、严格责任原则。
因而,有人认为违法归责原则是学者们概括出来的,没有事实根据。
但是,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民事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不完全相同。
首先,国家赔偿的主体是国家,国家作为享有特殊权力履行特殊义务的抽象主体,难以判断其主观过错;其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为了公共利益执行职务,对于因执行职务行为导致的损害,如果不问行为是否合法就要求国家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是不现实的;最后,根据依法治国原则,国家机关的职权是法定的,采用违法归责原则确定国家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是可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与归责标准(一)内容提要: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
这个原则存在着自相矛盾、与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一致、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以及不能科学概括不同赔偿事项的特征等缺陷。
在理论上,违法归责原则实际上把赔偿责任当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而不是弥补责任。
在事实上,它只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之一。
国家赔偿责任总的归责原则应当是受害人无过错或无负担损失的根据;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有违法标准、过错标准、结果标准、无过错标准及风险标准等五种标准形式。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归责标准一、现行制度当一个人的利益受损失的时候,就会产生损失负担的归属问题,即应当由谁来负担这种损失?是由本人负担还是由他人负担?所有的损失都有人负担(无论是本人负担还是他人负担),这是事实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但是,按照法律规则确定的负担归属就是法律问题了。
这种由法律规定的损失负担归属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国家只有在符合归责原则所确定标准的前提下,才会承担因自己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可见,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制度中是根本性的制度,它决定着国家是否赔偿和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反映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和赔偿政策。
①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因此,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也不由国家负责赔偿。
违法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的其他条文中也反复得到确认和具体化。
如第3条关于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第16条关于司法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
二、问题所在从几年的国家赔偿制度实践来看,把违法原则作为整个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归责原则,是有缺陷的。
这种缺陷主要表现为:第一,在形式上,归责原则的规定就不统一,自相矛盾。
一方面,把违法归责原则放在总则中予以规定,意欲统帅整个国家赔偿制度的归责标准;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并不属于违法归责原则的其他归责标准。
如国家赔偿法第15条“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和第16条“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适用国家赔偿,实际上又是结果归责标准,而并不是违法归责原则。
第二,国家赔偿法关于刑事强制措施(拘留、逮捕等)赔偿适用标准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中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标准的规定不一致,有冲突。
首先看拘留措施。
依照国家赔偿法第15条的规定,“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要给受害人国家赔偿。
也就是说,只有错误拘留的才赔偿,不是错误拘留,就不赔偿。
而所谓错误与正确拘留的区别,依照该条规定,就是有无犯罪事实或者有无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
如果有犯罪事实,或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适用拘留就是正确的,不赔偿;如果没有犯罪事实,或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适用拘留就是错误的,应当赔偿。
而按照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规定,对拘留措施的适用条件则是: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的;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可见,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留标准,虽然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犯罪事实”标准或“犯罪重大嫌疑”标准非常接近,但是除对象必须是“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以外,刑事拘留还必须具备诸如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犯罪后即时被发现、被害人或证人指认、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等等其他条件。
这就出现了国家赔偿法与刑事诉讼法对正确与错误拘留标准规定的不一致。
②再看逮捕措施。
国家赔偿法规定的错误逮捕,是“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进行的逮捕。
刑事诉讼法规定实施逮捕的标准则是“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
”显然,后者比前者的标准要严格得多,不仅是有没有犯罪事实的问题,还有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其他方法是否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害性和是否有必要逮捕等问题。
此外,国家赔偿法规定逮捕的核心标准是“有犯罪事实”,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核心标准只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③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与有犯罪事实,应当是两个不同程度的概念。
因为,有证据并不等于就一定能最终定罪,证据还要经过查证核实。
有证据,只是初步的或程序开始时的状态,证据还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随着查证核实的进一步发展,可能最终认定为有犯罪事实,也可能最终认定为没有犯罪事实。
第三,违法归责原则过于严格地限制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条件,是受害人难以获得国家赔偿的主要原因之一。
首先,违法归责原则侧重于对国家机关行为的法律评价,而不侧重于对公民、法人是否受到损失以及这种损失是否应当由他承担的考虑,这个出发点是错误的。
赔偿制度的本质,是对损失的负担或弥补,而不是对造成损失行为或原因的评价。
由于国家赔偿法把归责原则定位于对造成损失行为的评价上,使得一些无辜受到损失的个人得不到应有的弥补或赔偿,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无端增加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难度,使赔偿责任变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
④其次,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常常又被狭义地理解为行政诉讼法第54条所规定的违法形式。
⑤由于我们侧重于对国家机关行为的法律评价,所以很自然地就会用评价行为合法与违法的标准来理解违法归责原则。
而在现行法律中,这样的评价标准只在行政诉讼法中有规定。
所以,在国家赔偿实践中,人们用该标准来注释违法归责原则,也就成了一个普遍的事实。
可是,行政诉讼法第54条规定的违法标准,只是司法审查的标准,是法院在判断行政行为是否应当维持、撤销或变更时适用的标准。
这些标准的范围和程度,都服从于司法机关可监督、审查行政的范围和程度,服从于司法机关处理被审查行为的法律效力这个最终目的。
因而,司法审查标准在范围上要小于实体法对行政行为的要求,在程度上要高于实体法对行政行为的要求。
例如,司法审查会把行政机关不合程序规定的行为,区分为违反法定程序和程序瑕疵,对前者予与撤销,对后者予与维持。
但程序瑕疵并不等于它没有违反法律的规定,更不等于由于这种瑕疵行为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就应当完全不承担赔偿责任。
再次,违法归责原则不能排除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损害行为中的过错。
从理论上讲,对国家机关行为的合法要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但并不是全部要求。
从各国行政法及其原则来看,国家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不仅仅是要合法,而且还必须正当、合理,不得违背公平正义原则。
现代社会,法律给国家机关赋予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在这种自由裁量范围内,国家机关的行为也完全可能悖法而行、逆权而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的行为,在合法的范围内和形式下,完全可能出现懈怠、漫不经心、漠不关心、加重损害等。
也就是说,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合法的形式下,是可能存在故意或过失的。
这种过错,同样为法的原则与精神所不容,同样会给公民、法人权益造成损害。
而违法归责原则没有概括过错的范围,使得相当一部分应当赔偿的事项被不合理地排除在外。
第四,违法归责原则不能科学地反映和概括国家赔偿事项的全部特征和内容。
从各国国家赔偿制度的范围来看,国家赔偿的主要事项有:行政赔偿、司法赔偿、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公共设施致人损害赔偿、国家补偿,等等。
其中,司法赔偿中的冤狱赔偿,大多是结果归责,只有在法院的有罪判决被撤销时,才有赔偿的可能。
在公共设施致人损害赔偿方面,一般是实行过错和危险归责标准,而不是实行违法归责原则。
因为设施致人损害,与违法与否没有关系,而与设立人和管理人是否尽到责任有关。
在国家补偿制度方面,也没有违法标准存在的可能,因为它本来就是对国家机关合法行为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失的弥补制度,是基于公共负担思想建立的,与行为的法律评价无关。
即便是行政机关的行为,除法律行为和强制性行为以外,也还有事实行为和柔性行为,如行政指导行为、行政合同行为等。
由这些行为引起的国家赔偿,都不仅仅是一个违法原则所能概括的。
由此可见,国家赔偿范围内的事项,也是各有类别、特征的,用一个违法原则来概括全部的赔偿归责标准,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三、逻辑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违法归责原则,存在着标准单一、冲突、出发点有偏差、过于严格地限制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范围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首先从归责原则的理论根据方面入手。
违法归责原则,从逻辑层面来看是属于行为评价层面的原则,而不是损失负担层面的原则,这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国家赔偿的结构构成上,我们可以把国家赔偿责任划分为三个逻辑层面:第一层面的内容是当事人的损失是否存在,如果没有客观的法律上的损失,自然没有损失赔偿责任的产生;第二层面的内容是这种损失的负担,即是否应该由受害人自己负担,它解决损失负担或归属问题;第三层面的内容才是对造成损失原因的追究,它解决对行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以及对行为主体的责任追究问题。
我认为,国家赔偿责任,应当以第二个层面为基础和出发点,以对受害人应否承担损失的分析结论作为确定国家是否应当有赔偿责任的根据。
这是符合赔偿责任制度的特征和国家赔偿责任制度的基础理论的。
当有损失发生的时候,只是表明了一种损失现象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不能产生任何责任问题。
进一步,在第二个层面就会涉及到这种损失的负担。
既然有损失,负担就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应该由谁来负担。
我们知道,国家的职权行为不同于公民的个人行为和企业的组织行为,其承担着公共服务的职能,其运作所需的成本和所获取的收益都带有公共性质。
因而,当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给个人造成损失的时候,如果这种损失没有理由让个人来负担,就应当由全社会来共同负担,这体现了公平原则,同时也体现了社会救济思想。
也就是说,国家对职权行为造成损失要承担赔偿,是基于公共负担的思想理念。
这一思想原则也是国家赔偿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基础。
在第二个层面上,如果依照上述理论,损失应当由受害人负担,就不会引起国家赔偿责任;如果损失不应当由受害人自己负担,就必然会引起国家赔偿或负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