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评析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是违法责任原则,这也是行政法学界的通说。
按照通说,违法责任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法律行使职权对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赔偿责任,也即以职务违法作为归责的根本标准。
但,民法学界关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却存在不同于行政法学界的解读。
张新宝就认为,无论赔偿义务机关还是直接侵权行为人,都不应当要求有过错才构成侵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职务侵权应当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在国家赔偿责任中,国家是承担责任的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不是责任主体,其过错与违法,只是国家承担责任的条件,而非有无过错或违法,故国家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执行职务承担的是无过错责任。
同样的法条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解读,这反映了学者们对归责原则、违法归责、无过错责任的不同理解。
行政法学界所认为的违法归责与民法学界所认为的无过错归责原则在构成要件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中不包括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观过错。
国家赔偿构成要件的内容是行为主体是国家机关极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行为违法、存在损害以及职务行为与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等。
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都认为,我国现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一元化的归责体系。
但,行政法学界理解的违法归责原则,并不是一种“无过错归责原则”。
国家承担责任的依据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行为违法,这种违法一般是有过错,而不是没有过错。
也就是说,这里的违法与过错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一种包容关系,违法包括了过错的情形。
或者我们也可以说,行政法学界提出违法归责原则,是为了克服过错归责过分主观化,而提出的一种相异于过错客观化努力的另外一种理论努力,即扩大违法的含义,使其包括过错。
所以,我们认为,行政法学界理解与认识的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才是正确的,也是符合立法精神的。
浅析修改后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浅析修改后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摘要:2010年4 月29 日通过的“修改《国家赔偿法》的决定中”,对该法的归责原则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的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制度已经转变为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归责原则并用的归责体制。
结合新法规定的行政赔偿范围与刑事赔偿范围,新法确定的归责原则应该是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归责原则。
本文将对这一修改进行评析。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违法原则结果原则评析《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是我国民主法治历史上的里程碑,具有重大意义。
因为它第一次以专门法的形式规定国家同个人一样,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国家不仅要求公民守法,也要求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自己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责任。
这说明国家已认识到它同老百姓之间是平等主体间的关系。
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侵权行为应当追究责任,依法赔偿。
这一点在当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它起到了救济、保障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作用。
而在实践中这部实施十年多的所暴露的问题,如赔偿案件少、获赔数额低、获赔之困难等,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部法律的归责原则。
一、1994年国家赔偿法确定的归责原则《国家赔偿法》修正中争议最大的是归责原则,也就是哪些行为该纳人国家赔偿的范围。
此前1994年国家赔偿法(以下简称旧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里,在行使职权的前面使用了“违法”的限制词,即是说,只有违法造成损害的才赔偿,如果不违法,即使造成了损害,也不负责赔偿。
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我国国家赔偿的一般归责原则就是违法归责原则。
这个原则存在着自相矛盾、与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一致、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以及不能科学概括不同赔偿事项的特征等缺陷。
在理论上,违法归责原则实际上把赔偿责任当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而不是弥补责任。
在事实上,它只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原则之一。
违法归责原则不能科学地反映和概括国家赔偿事项的全部特征和内容。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和归责标准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和归责标准内容提要: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
这个原则存在着自相矛盾、与刑事诉讼法规定不一致、过于严格限制受害人获得赔偿以及不能科学概括不同赔偿事项的特征等缺陷。
在理论上,违法归责原则实际上把赔偿责任当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而不是弥补责任。
在事实上,它只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之一。
国家赔偿责任总的归责原则应当是受害人无过错或无负担损失的根据;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具体形式的归责标准有违法标准、过错标准、结果标准、无过错标准及风险标准等五种标准形式。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归责标准一、现行制度当一个人的利益受损失的时候,就会产生损失负担的归属问题,即应当由谁来负担这种损失?是由本人负担还是由他人负担?所有的损失都有人负担(无论是本人负担还是他人负担),这是事实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但是,按照法律规则确定的负担归属就是法律问题了。
这种由法律规定的损失负担归属原则,就是我们所说的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法规定了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国家只有在符合归责原则所确定标准的前提下,才会承担因自己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赔偿责任。
可见,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制度中是根本性的制度,它决定着国家是否赔偿和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反映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和赔偿政策。
①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因此,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也不由国家负责赔偿。
违法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的其他条文中也反复得到确认和具体化。
如第3条关于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第16条关于司法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摘要]199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在我国法制史上第一次确立了国家侵权责任制度。
由于立法时客观条件的制约,这部法律实施10年来。
凸显出许多不合理、不完善之处,现行国家赔偿法的赔偿归责原则体系存在原则与使用间冲突、和国际国家赔偿原则的不协调等缺陷。
与民法上的赔偿原则相比,条件过于严格,不利于对被害人的保护,且与国际化趋势不相统一。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违法责任原则;归责原则;缺陷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法制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全球上发生首例国家赔偿案件——1873年法国的勃朗戈案,到今天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而国家赔偿制度的普遍确立则是在二战之后,是在饱受战争创伤的人民要求和平与民主、呼吁政府切实保障人权的背景下形成的。
各国国家赔偿制度中所确立的归责原则体系直接决定着该国国家赔偿的广度与深度。
“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其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实行单一的违法责任原则,国家赔偿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行政赔偿,另外一类是刑事赔偿。
一、违法责任原则的优点首先,违法原则是客观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便于受害人取得国家赔偿。
其次,违法原则以执行职务违法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排除了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可能性,有效地区分了国家赔偿责任与国家补偿责任。
再次,违法原则是较为单一的归责原则,简单明了,与违法及过错原则相比,便于实践操作。
最后,违法原则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的合法与否作为是否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标准,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强调的职权法定、依程序行政等要求相一致,与行政诉讼法确定的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
正是基于以上优点,违法原则才被我国当时的立法者确立为现行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欢迎阅读论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20102003336摘要: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的核心部分,是构建整个国家赔偿制度的基石。
对归责原则的确认决定了该国国家赔偿的广度和深度,反映了一个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
本文首先从世界上通行的几种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着手,对违法归责原则进行损害发生的原因联系了起来,将损害转嫁由原因者承担。
归责原则是一种确定责任归属的标准,即侵权行为造成损害事实后,法律规定采用什么标准将责任归于侵权行为人。
而作为国家赔偿法核心部分的便是赔偿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
所谓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职权行为致人损害后,应依何种标准确认其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本规则。
二、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分析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将违法归责原则规定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即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原则的根本标准,而不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主客观过错为标准,意味着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才承担赔偿责123.违法原则以执行职务违法为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排除了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给予赔偿的可能性,有效区分了国家赔偿和国家补偿。
4.符合了当时我国的国情。
专制主义和皇权至上的观念对公民影响较深,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较为淡薄,采用这一原则对强化国家公权力主体的法治理念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国情的使然。
三、现行违法归责原则的局限性(一)总则无法统筹分则我国国家赔偿法在总则第二条明文规定违法归责原则,意味着该原则在整个国家赔偿制度归责标准体系中的核心和主导地位,统帅整个国家赔偿的归责标准,对于实践起着指导意义,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不得违背。
但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第(二)、(三)项及第十六条第(二)项规定:“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法变成了人们常说的“国家不赔法”。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摘要: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意即判断国家应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最根本的依据和标准,它不仅是构建国家赔偿法律制度的关键,也是司法实务处理案件的基本尺度,关系到受害者能否得到救济以及救济的种类和程度。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过错一、关于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1)《民法通则》以民事责任形式确立了赔偿责任,但立法者同时指出“至于具体执行问题,还需要另行规定”,实际上使该条款无法实施。
《行政诉讼法》与《国家赔偿法》才真正确立了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
与薄弱的制度建设同步,我国学术界对归责原则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第一阶段在年前,受民法通则影响,在归责原则上主要有无过错原则说、过错原则说、混合原则说。
无过错原则说从侵权行为的结果出发,主张只要造成实际损害就必须承担赔偿责任。
过错原则说强调国家行为主观方面具有故意和过失,客观方面须构成不法侵害,国家才负赔偿责任,又称过错加不法原则说。
混合原则说有过错原则兼采无过错原则说、无过错原则兼采过错原则说、过错原则兼采危险原则说。
第二阶段在年后,结合《行政诉讼法》规定,学者们又展开了新的阐述,提出违法原则说。
有学者认为世界各国归责原则主要是违法原则、过错原则、违法加过错原则。
也有学者认为主要是过错原则、无过错原则、过错违法原则和违法原则学者的认识不一而足,但大多数都集中于过错原则、过错加违法原则、违法原则和无过错原则上。
行政法学者从赔偿与补偿的划分和中国国情财政承受力出发否决了无过错原则,又以过错系主观过错,于受害人难以举证为由否决了过错原则和过错加违法原则,自然而然地将违法原则作为我国的归责原则,形式上保持了与国家赔偿法的一致。
(2)违法原则说是以职务行为违法为归责的根本标准,而不论过错之有无,如有学者认为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合法职务行为侵犯相对人合法权益致害国家应负赔偿责任。
就总体而言,行政法学界普遍认为违法原则不必追究主观过错,具有客观性,较为明确,易于操作,目前违法原则说己成为行政法学界的通论。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一)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一)摘要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在法律上确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依据的某种标准,国家只对符合此种标准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石,是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之规定,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为违法归责原则。
本文基于对违法归责原则的理性分析,指出其不足,并尝试构建以违法归责原则为主,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归责原则、结果归责原则以及过错加风险归责原则为辅,针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多元化归责体系,力求最大限度地寻求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违法归责原则;特殊侵权行为;规则体系。
前言“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
1归责之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
所以,侵权法上的归责原则就是据以确定责任何以由行为人承担的根据或准则。
2我国的国家赔偿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3据此而论,国家赔偿之归责原则即是指在法律上确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依据的某种标准或依据,国家只对符合此种标准或依据的行为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石,是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国家侵权行为的法律态度,明确了国家承担责任的正当性理由和根据。
4其直接决定着国家赔偿责任的具体要件、赔偿范围的大小和赔偿程序的设计等诸多问题,进而体现国家赔偿的立法政策,反映国家赔偿的最终价值取向。
本文尝试从对我国现行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理性分析,分别从其价值层面上之缺失、与其他归责原则之冲突、与刑事诉讼法中部分规定之矛盾、一元化之归责原则不能适应国际上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多样化发展趋势四个方面指出其不足,进而尝试构建以违法归责原则为主,以过错归责原则、无过错归责原则、结果归责原则以及过错加风险归责原则为辅,针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归责原则的多元化归责体系,努力做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浅析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及重构_张胜利
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也是国家进行赔偿的前提和基础,它决定着国家赔偿的范围,直接影响着国家赔偿的构成要件、程序以及举证责任的承担。
同时,也是国家赔偿法修改和完善的突破口,因此,备受法学界和司法界的关注。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我国确立了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而该原则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较多缺陷,笔者通过分析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确立的理由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的修改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分析(一)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及其确立理由1.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基础和核心理论问题。
综观各国的国家赔偿制度所采用的归责原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即:违法原则和过错原则。
以瑞士、奥地利等国为代表的是违法归责原则,以法国为代表的以公务过错原则为主、无过错原则为辅的归责原则和以英、美等国为代表主观过错的归责原则共同构成了过错归责原则体系。
我国法学界在国家赔偿法颁布之前,提出了十几种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建议,1994年我国颁布了国家赔偿法,正式建立了我国国家赔偿制度体系,最终确立了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我国国家赔偿法总则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国家机关应当依照本法承担赔偿责任。
”法学界多数学者由此认为,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采纳英、美等国家赔偿的主观过错原则或者法国公务过错原则,而确立了违法归责原则。
我们知道,首先采用违法归责原则的国家是瑞士,1959年瑞士《联邦责任法》第3条规定:“联邦对于公务员执行公务时,不法侵害他人权利者,不问该公务员有无过错,应负赔偿责任。
”该条文明确规定,行使职权违法为归责原则,是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客观标准,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具有违法性质并造成相对人的损害,国家就有义务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探析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0年01月15日第3期18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探析□周印(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上海200062)摘要:国家赔偿法规则原则是国家赔偿法的灵魂,反映了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关系到赔偿范围、制度设计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规则原则已经表现出与社会的极大不适应性,使国家赔偿法成为国家不赔法。
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在于归责原则的出发点存在偏差。
笔者认为结果责任原则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使国家赔偿法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归责原则,结果责任原则,违法责任原则"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制度结构的晴雨表,是国家赔偿法立法基本立场的试金石,是国家赔偿范围的调节器,是法律适用解释的指南针,是国家赔偿法修改和完善的突破口。
"高家伟教授的这句话非常经典的描述了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中的地位。
一起起法律事件使我们看到国家赔偿法之修改迫在眉睫,而归责原则就是其修改和完善的突破口。
一、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现状当一个人的合法权利受到损害时就会产生损失的负担问题。
国家赔偿法规定了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即只有符合此原则的情形下才发生国家赔偿问题。
根据现行法《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国家机关与国家机关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已经明确规定了我国国家赔偿法以违法责任为归责原则,这在学界已无太大争议。
违法归责原则虽然使赔偿问题客观化,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问题所在违法归责原则在虽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诸多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对"违法"的认识不同理论上对违法的认识包括:违反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违反法的精神和原则;行政、司法主体行使自由裁量权时未尽合理注意义务。
这样的理解是广泛的,有利于保护受害人权利。
然而在司法实践中,"违法"往往被理解为违反了法律、法规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浅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摘要: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石,是从法律价值上判断国家在何种情况下承担赔偿责任的根本标准和依据。
但自我国国家赔偿制度实施以来,一元化的归责原则体系缺陷已暴露出来,已经表现出与社会的极大的不适应性,使国家赔偿法成为国家不赔法,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在于归责原则的出发点存在偏差。
借鉴国外的多元的归责体系,可以尝试建立以违法归责原则和过错归责原则为一般的归责原则,其适用于一般的国家侵权行为领域;同时,针对特殊的国家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结果归责原则等辅助归责原则,从而建立起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的一个多元化的归责体系,努力做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关键词]:国家赔偿;违法归责原则;归责体系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实施已经有十多年。
该法在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督促国家机关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实施效果距立法宗旨和民众的期望仍相差甚远,其在实践中的缺陷甚至使该法被讥为“国家不赔法”。
该法的主要缺陷,就是现行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1款规定的违法归责原则。
该原则是与立法时的法制环境相适应的,但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国家侵权现实。
目前,我国立法机关正在对国家赔偿法进行修改,如何确立新的归责原则,成了争议的焦点和修改的着力点[ 1 ]。
从现行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的规定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不足,并建议借鉴国外的多元的归责体系,可以尝试建立以违法归责原则和过错归责原则为一般的归责原则,其适用于一般的国家侵权行为领域;同时,针对特殊的国家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结果归责原则等辅助归责原则,从而建立起对不同的国家职权行为以及不同领域适用不同的归责原则的一个多元化的归责体系,努力做到保护受害人合法权益与国家赔偿责任的协调统一。
一、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的现状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分析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分析国家赔偿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人类民主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法制建立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国国家赔偿制度中所确立的归责原则体系又直接决定着该国国家赔偿的广度与深度。
本文首先从归责原则入手,进而对目前几种比较重要的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予以介绍,之后进一步分析我国国家赔偿法中确立的归责原则,指出其不足之处,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国家赔偿与归责原则国家赔偿制度在各国的建立与完善都是近期的事情。
其产生之所以如此之晚,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
其一是以主权和责任的相互矛盾为基础的主权豁免原则的存在。
①这原则在大陆国家和英美国家都曾长期适用。
其二是源于法治国家原理的观念,认为违法行为归属国家是根本不能成立的,即使因国家雇员、官吏的违法行为给人民带来损害,也没有由国家本身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之道理,而应由官吏个人对受害者承担责任。
②但是,近代以来,随着“主权至上”思想的逐渐消失,主权豁免的法理已被抛弃。
“虽然不能对国家的人格加以绝对的否弃,但它的范围应当受到明确的限定,也就是说,国家只在某些场合之下可以被视为一个人格主体,而且,在某些情况之下,国家还可以被看成是享有双重人格,每一人格都具有独特的性质。
”③也正是在主权至上理论瓦解的基础之上,前面所述的国家不负责任的第二个理由,法治国思想也产生了新的涵义,国家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法律的内容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即必须是正义的法律)。
因此,国家作为一个人格主体,一但其行为给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失,必须承担相应的补偿或赔偿责任(补偿责任的前提是国家的合法行为给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造成损失)。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发现,国家赔偿制度的产生有其背后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
虽然国家赔偿制度在许多国家已经建立起来。
但是,各国国家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却有很大的分歧。
在对这些原则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有必要明确归责原则的涵义。
“归责”一词,最早是在民法学中提出,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④可见,归责其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合法性是指国家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和程序,否则将被视为非法行为。
国家行为应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进行,具备法律的依据和授权,否则将构成非法行为。
过错性是指国家行为必须存在过错或者错误,即造成损害的行为必须是国家主体的过错行为。
国家行为应当符合常理和法理,没有违法、违背合理性的因素。
如果国家行为造成了损害,但没有过错或者错误,则不应由国家进行赔偿。
损害性是指国家行为必须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
损害可以是财产损失、精神痛苦、名誉损害等,但必须是实际的、可衡量的损失。
如果损害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则不应由国家进行赔偿。
在确定国家赔偿归责时,首先需要判断国家行为是否符合合法性原则。
这需要依据法律规定进行评估,如果国家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和程序,则属于合法行为;如果不符合,则属于非法行为。
如果国家行为被认定为合法行为,就需要判断是否存在过错性。
即要判断国家行为是否存在错误、过失或者违法行为。
如果没有过错,则不应由国家进行赔偿;如果存在过错,则需要进一步评估损害性。
在评估损害性时,需要判断国家行为是否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了实际损害。
如果没有损害,即使存在过错也不应进行赔偿;如果存在损害,则需要进一步确定赔偿的方式和金额。
在国家赔偿中,归责原则是确保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和补偿的重要原则。
它要求国家行为必须合法、无过错且对合法权益造成实际损害,才能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
通过归责原则,可以提高国家行为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保障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公正和法治建设。
浅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浅论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引言从世界范围看,国家赔偿制度是近代人民主权、保障人权和建设法治政府的理念不断发展的产物。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确立国家赔偿制度方面起步较晚,直到1994《国家赔偿法》才正式出台。
但是通过不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摸索, 20XX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国家赔偿法》决议,适应了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满足了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新的《国家赔偿法》亮点之一就是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从一元归责原则转变为二元归责原则。
“归责”一词是最早来源于民法学,是指“行为人因其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依据何种根据使其负责”,其实质是一种根据,是把致害行为与赔偿责任连接起来的桥梁。
而所谓归责原则,是指在法律上确定国家承担赔偿责任所依据的标准,即在损害事实发生后,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
由于归责原则能直接反映国家赔偿的立法政策与价值取向,并影响和适用于国家赔偿进行的各个环节,所以被看作是国家赔偿制度的核心和基础。
此次国家赔偿法确立的二元归责原则无疑是一个重大进步,尽管所造成的赔偿范围还是十分有限,离人们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至少它预示了一个发展方向,且与我国责任政府的构建也是一脉相承的。
因此本文试从归责原则的分类、所决定的赔偿范围与我国构架责任政府的角度探讨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
一、关于归责原则的分类1、过错责任原则,此项原则是从民法中演绎而来,其强调过错作为责任的构成要件,如果侵权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着故意或过失,并造成损害,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责任。
法国行政法院自“佩尔蒂埃”(Pelletier)案件审理后,通过判决形成了过错责任原则。
而根据我国现有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暂无相关过错归责原则的条款。
2、无过错责任原则,即不存在任何过错和违法时,也可能导致公民合法权益的损害,从而导致责任的承担。
它从结果出发,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也不推定侵权行为人的过错,只需要判断行为或物件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国家就承担赔偿责任。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分析一、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根据我国《国家赔偿法》第条第款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将违法归责原则规定为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即以职务违法行为为归责原则的根本标准,而不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存在主客观过错为标准,意味着调;困难;请求权。
;适导意义,必须坚持这一原则,不得违背。
(二)违法归责原则违背了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的立法本意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而违法原则首先考察的是侵权行为人行为的合法性,而不是受害人的损害赔偿问题,只有当侵权行为违法才会去考虑如何赔偿。
所以违法归责原则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错误的,在价值层面上存在缺失。
(三)赔偿适用标准与其他法律规定不一致国家赔偿法关于刑事强制措施(拘留、逮捕等)赔偿适用标准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中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标准的规定不一致,有冲突。
(四)违法归责原则在价值层面上存在缺失,其出发点不利于受害人寻求国家赔偿的法律救济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难以解决滥用自由裁量权下的国家赔偿问题。
.不能解决公有公共设施致害所引起的国家赔偿问题首先,把公有公共设施致害纳入到国家赔偿之中体现了公共负担平等的法律原则;其次,可以督促有关管理部门积极履行维护职责,增加注意防护义务,增加设置者和管理者的责任观念。
传统民事侵权理论之基石是主观过错责任原则,而在现代民事侵权法中则存在着多种归责原则,如有以行为过错为依据的过错归责原则、以损害结果为依据的结果归责原则、以公平考虑为依据的公平归责原则、以行为的高度危险性为依据的危险归责原则以及以行为违法性为依据的违法归责原则等。
纵观世界各国之国家赔偿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国家赔偿的范围在逐步扩大,国家赔偿之归责原则也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完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思考
完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思考国家赔偿是指在行使职权或公务活动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因行使职权或公务活动过错而导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受损时,国家依法对受害人进行赔偿。
国家赔偿制度是现代法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正公平的重要制度,它的实行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和有效维护人民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由于国家赔偿制度起步比较晚,制度还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归责原则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一、归责原则的概念归责原则是指在国家赔偿制度中,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进行罚责的原则,是国家赔偿制度中重要的一环。
在国家赔偿中,如果国家工作人员由于过错行为造成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受损,那么依法应该对国家工作人员进行需要的罚责。
二、归责原则的重要性完善的归责原则可以有效地遏制国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防止国家机关的行政权力滥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利益。
完善的归责原则既可以抑制国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也可以促进他们健康地行使职权,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行政效率。
三、国家赔偿制度中归责原则不足之处(一)现有法律法规中归责原则的规定过于单一。
归责原则的规定内容主要是在《行政赔偿法》中,但该法律中的归责原则仅是对职务犯罪者的追责,并没有完整的罚责机制。
(二)归责原则的社会效应不够明显。
目前的赔偿制度并不能完全避免国家工作人员的过错行为,同时,受害者由于担心报复,或者过于维护国家机关尊严等种种选择性因素,可能不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实现对国家工作人员过错行为的追责和赔偿,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归责原则的社会效应不够明显。
(三)实际操作中,归责原则的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
归责原则需要具备较为严格的证据考核标准和罚责依据。
然而,在实践操作中,因为证据收集机制不健全和证明难度大等因素,往往会出现证据不足、证据来源单一等问题,从而影响归责原则的应用。
(四)行政机关往往没有把赔偿责任和归责责任作为一体的考虑。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
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如果有一些不法的国家机关或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因为违法使用手中的权利而对公民或者其他自然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话,其非法侵害公民权利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赔偿受害人以一定的赔偿。
那么,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呢?如果有一些不法的国家机关或者是国家工作人员因为违法使用手中的权利而对公民或者其他自然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话,其非法侵害公民权利的国家机关或者国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赔偿受害人以一定的赔偿。
那么,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什么呢?▲一、根据宪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我国国家赔偿实行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在侵权行为理论上 ,归责原则并非解决责任归属问题 ,而是解决责任何以由行为人承担的问题 ,即行为人承担责任的根据或标准。
据此 ,国家侵权的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国家赔偿责任的根据或标准。
我国国家赔偿要有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所以我国的国家赔偿实行的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宪法》第41条第3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国家赔偿法》第2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二、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指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依据和标准,即以何种标准判断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原则。
违法原则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归责法律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行为违法为归责标准,而不论行为人有无过错。
因为国家活动是运用强制权力的活动,强制他人意味着影响其权益,合法影响权益是每一个公民享受公共利益要承受的负担,只有当这种影响违法之时,才构成对他人权益的损害,对此国家才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国家赔偿的违法归责原则中的“违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仅指违反实定法,还包括违反法的基本原则;不仅指违反法律上对国家机关的要求,还包括违反法律对公民合法权益的确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之评析摘要: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法的核心问题,决定着国家赔偿的范围和赔偿程序的设计。
新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作出的修改,意味着“国家赔偿从此进入归责原则多元化的时代”抑或仅仅是立法者改变了其表述呢?修改后的“违法归责原则”不仅没有取消,反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以违法规则原则为主的立法状况并没有改变,这体现出本次修改以修补、完善为主、并非着眼于制度重大革新的立法取向。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违法归责;结果归责;归责原则多元化时代一、国家赔偿问题的提出我国国家赔偿法自1995年实施以来,结束了国家赔偿无具体制度保障且难以落实的尴尬境地,在保障公民依法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权、缓解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产生于特殊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赔偿法也逐渐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甚至有人戏称国家赔偿法为“国家不赔法”。
“从1995年1月至2010年3月,全国法院共同受理国家赔偿案件共计93342件……”可见全国法院系统平均每年受理6223件国家赔偿案件,案件数量之少与现实中受国家机关侵犯之多的现状形成强烈反差。
国家赔偿日益暴露出许多问题,有些是因为国家赔偿制度本身设计不够科学合理,有些是因为法律不能适应现实发展的状况即法律的滞后性,有些是具体过程出现了问题,也有一些是与人们的错误观念有关。
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社会各界都强烈呼吁尽快修改国家赔偿法。
历时五年经过四次审议的国家赔偿法修正案在2010年终于出台。
“这次修改国家赔偿法,以完善赔偿程序、畅通赔偿渠道为重点,兼顾其他问题”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确认程序,畅通了请求渠道,完善了赔偿程序,增加了举证质证,明确了赔偿范围和标准,理顺了赔偿费用管理和支付机制,可操作性更强。
整个条文的修改率高达75%,但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思路、立法框架与主要规范并无实质性的变化,修改只是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并非对其重大革新,体现出务实立法、功能立法的倾向。
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可谓“进步明显、遗憾尚存”。
“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制度中是根本性的制度,它决定着国家是否赔偿和在什么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反映国家赔偿的价值取向和赔偿政策。
”学者们对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中的重要性已达成高度一致。
它直接影响到国家赔偿的范围和程序等问题,是国家赔偿制度的基石,但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的立法和修改过程中都存在很多争议。
通说认为,原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确立了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这一归责原则避免了过错原则在主观认定方面的困难,在实践中便于操作;但客观上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而广受学界、实务界之诟病。
现行立法第二条删掉“违法”二字,看似简单,但对于应对和规范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问题起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对解决法律不协调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这是否就像一些学者所持有的乐观看法一样,意味着立法“取消了违法的归责原则”,就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归责时代”呢?笔者不予认同,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立法技术调整的问题:修改决定删掉了总则第二条中的“违法”二字,确实意味着“违法归责原则”在立法层面上作为一个“统帅”地位的原则性规定不在了;但在具体条文中对国家赔偿的范围做了一些修改,使得“违法归责”不仅没有减少和弱化,反而大大强化了。
从整个法条的设计来看,笔者认为我国现行国家赔偿法是以违法归责原则为主,以结果归责原则、过错归责原则为辅。
现行立法还是无法解决实际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一些事项的归责原则不合理、违法归责原则本身的应用等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
基于上述立场,本文重点分析修改前后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的差异变化来说明现行立法归责原则存在的问题。
二、原文对归责原则之规定及问题分析制定国家赔偿法之初,对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就存在许多争议。
可以说立法之初对该问题已经考虑的比较全面了,剩下的是立法者的选择问题,最终国家赔偿法将违法归责原则规定在总则中,但在分则具体条文中,又有不同的表述。
因为没有权威的统一解释,修改以前学者对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不统一。
下面具体进行分析:1、原条文对归责原则之规定在制定国家赔偿法之初,学者对归责原则就有不同的主张,主要有主观过错原则、客观过错原则、广义无过错原则、过错违法原则、违法与明显不当原则、违法原则、过错或违法原则、多元化归责原则等。
最后立法者在考虑到当时我国国情、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基本上采用了违法规则原则,在原文总则第二条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在分则中违法归责原则多有体现。
但分则的内容有许多与总则规定不相协调的地方,学界和实务界对之理解差异较大。
但主流观点认为当时立法确定了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具体条文的个别规定只是例外辅助。
在行政赔偿领域,原条文第三条中,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人身权的情形完全适用违法归责原则,没有异议。
第四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侵犯财产权的情形中,第一、二、四款是违法归责,但是第三款“违反国家规定征收财物、摊派费用的”采用了比“违法”更高的标准即“违反国家规定”。
在刑事赔偿领域,修改前第十五条第一款“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
隐含的其实是过错归责原则;对于“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和第三款“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刑罚已经执行的”确立的结果责任原则。
原十六条司法机关侵犯财产权情形第一款采用的是违法归责原则,第二款“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改判无罪,原判罚金、没收财产已经执行的。
”实际上又是结果归责原则。
在司法赔偿领域,原条文第三十一条“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适用本法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
从法条中看出:对“强制措施、保全措施”采用的是违法归责,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采用的是过错归责原则。
综上所述,从原法条规定本身来看国家赔偿法,笔者认为原立法将“违法归责”放在总则中意将其作为国家赔偿归责的原则性规定,起一个统帅、指导全文的作用。
而分则中既有过错归责又有结果归责,还有比违法归责更高的“违反国家规定”标准。
故立法内部本身就有自相矛盾和不协调的地方。
此外,国家赔偿法上的归责原则来源于民法上的归责原则但又不同于民法上的归责原则,民法学者看国家赔偿法的条文也有自己的不同观点;行政法学者基于对归责原则理解不同等原因对原法条的归责原则也是观点各异。
这样的立法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赔偿的范围和认定,不利于受害人及时得到救助。
2、原文之归责原则问题分析立法者之所以最后基本采纳违法归责原则的原因,权威观点认为违法归责原则是根据国家机关行为客观上的合法性来判断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这样与法治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及其宪法保持一致,又与行政诉讼的规定协调、简单明了、易操作,可以避免过错原则主观认定上的困难,区分了国家赔偿责任和国家补偿责任,有利于受害人行使国家赔偿的请求权等。
但同时这种立法现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除了上文提到的立法本身的矛盾和不协调以外,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1)对“违法”的认识不统一。
不管原法条如何规定,总体来说违法归责仍然是国家赔偿的总则原则。
那么什么是违法呢?我国对之没有统一的权威解释,理论界大部分学者对违法采用一个广义的认识,认为违法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一是法的原则和精神;二是特定的职责与义务;三是在行使裁量权时滥用职权或没有尽到合理注意。
但在实践中,对于“违法”较多采取狭义的认识,仅仅理解为“违反了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明确规定。
”造成实践中将大量应当属于国家赔偿的事项排除在国家赔偿的范围之外,严重影响了对当事人权益的保护,导致了大量情况得不到国家赔偿。
我国乃成文法国家,法律的原则、精神等非成文或不具有明确可操作性的内容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重视。
执法人员在执法时,更多的是运用严格意义的法律办事,很少运用法的原则、精神进行判断。
广义的违法与现在我国的法律文化和传统明显不符。
以上因素都大大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
(2)违法归责原则的出发点错误。
违法归责原则侧重于对国家机关行为的法律评价,而非对公民、法人是否受到损失以及这种损失是否应当由他承担的考虑,其出发点错误。
赔偿制度的本质,是对损失的负担或弥补,而不是对造成损失行为或原因的评价。
由于国家赔偿法把归责原则定位于对造成损失行为的评价上,使得一些无辜受到损失的个人得不到应有的弥补或赔偿,缩小了国家赔偿的范围,无端增加了受害人获得赔偿的难度,使赔偿责任变成了评价责任和追究责任。
(3)单一违法归责原则不能反映和概括国家赔偿事项的全部特征和内容。
用一个违法归责原则作为国家对所有国家职权行为赔偿的依据,是无法满足和适应国家职权行为多样性现状的。
从各国国家赔偿制度的范围来看,国家赔偿的主要事项有:行政赔偿、司法赔偿、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公共设施致人损害赔偿、国家补偿等。
司法赔偿中大多是结果归责。
在公共设施致人损害方面,一般是实行过错和危险归责标准。
在国家补偿制度方面没有违法标准存在的可能。
即便是行政机关的行为,除法律行为和强制性行为以外,还有事实行为和柔性行为等。
由这些行为引起的国家赔偿不仅仅是一个违法原则所能概括的。
故国家赔偿范围内的事项是各有特征的,用一个违法原则来概括全部的赔偿归责标准,既不客观,也不全面。
(4)国家赔偿法关于刑事强制措施赔偿适用标准的规定与刑事诉讼法中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标准的规定不一致,有冲突。
以刑事拘留为例。
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留标准虽然与国家赔偿法规定的犯罪事实标准或犯罪重大嫌疑标准非常接近,但是除对象必须是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以外,刑事拘留还必须具备诸如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犯罪后即时被发现、被害人或证人指认、在身边或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在逃等等其他条件。
这就出现了国家赔偿法与刑事诉讼法对正确与错误拘留标准规定的不一致,刑事逮捕方面同样存在这种问题。
这会造成我国法制的不统一性以及实践操作层面的混乱,影响法律的贯彻落实。
三、新国家赔偿法的归责原则“新《国家赔偿法》取消了单一的违法归责原则,从而在实质上承认了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多元化。
可以说,这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变化。
”姜明安教授说:“这是法律修改中最大的亮点,删除“违法”二字,将减少大量的合法行为损害公民权益而得不到赔偿的情况。
”正如学者所说,新国家赔偿法对归责原则做了重大修正,对我国整个国家赔偿制度起到一个很大推动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