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林地,充分利用其遮阴、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
以香菇为例。
1 菌棒的运输和摆放当菌棒的3个接种点菌丝圈基本成环时,运往林地里摆放。
运输时应注意轻拿轻放,不要使菌棒有破口,避免污染,更要注意不要使菌棒折断。
运输途中温度应控制在32℃以下,高于35℃菌丝停止生长,高于40℃超过2 h菌丝将烧死。
菌棒运到林下“井”字型码放,每3 d倒垛1次;也可直接平铺于林下地面,每隔几天滚动1次;最好直接上架入棚,不用倒垛、滚动。
此间温度管理适温22℃~26℃,要及时掀膜通风降温,中午前后可适当喷水降温,一般要求少量即可。
2养菌转色2.1管理。
经过15~20 d,当白色菌丝基本长满菌棒,菌棒全部转白并有大部分出现瘤状突起,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扎眼放气,以加快菌丝的生理成熟,一个菌棒可扎100个左右微孔。
此时应注意:菌棒失水多的将孔减小、减少,不使之过分失水。
扎眼后,棚内湿度70%左右,温度20℃~22℃;12℃以下不利转色,大于30℃会造成菌丝伤害,此时菌龄已达80 d以上,正处于转色及子实体原基分化形成期。
扎眼后5~7 d,浇水闷棚2~3 d。
当菌棒内白色菌丝全部长出白色绒毛并吐黄水时,大通风,使白色绒毛倒伏黄水变干,菌棒即转变成棕褐色,转色完成。
2.2注意问题2.2.1 高温高湿条件下,链霉菌发生较多应及时用柴油或机油浸蘸,以防止扩散传染。
2.2.2只有在白色菌丝长满后才可进行扎眼放气,促进菌丝向生理生长转化,不可过早,否则不利转色。
2.2.3浇水闷棚的2—3 d内,不可见大风,否则不利转色。
色度以棕褐色为宜,浅则产量低品质不佳,深则产量低但品质好。
2.2.4养菌转色期内菌袋内有出小菇现象。
3脱袋排场3.1 当整个菌袋内2/3以上转成棕褐色时,可脱袋排场。
菌棒于棚内架上交错摆放,菌棒问距lO cm,4个延长米140个菌棒,每延长米35个左右。
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的高效栽培技术

北方速生林下食用菌的高效栽培技术考虑到食用菌对栽培环境的郁闭性具有一定的要求,在进行食用菌栽培时,应结合林区的林分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为食用菌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一般而言,林区树龄在4-5年且长势较好的区域可以直接进行食用菌栽培,对于部分树木长势较差,枝叶不是特别茂盛的区域,需要适当添加遮阳网来提升林下空间的郁闭性。
根据林分结构的不同,进行食用菌栽培时的作业方法不同,当树木行间距为3×6m时,可以选择搭建两个拱棚进行食用菌培育,但受到空间限制,会给食用菌栽培带来一定的难度。
此外还应考虑到光照度对食用菌栽培质量的影响,适当覆盖遮阳网。
二、菌种选择和茬口配置根据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从成本、效益、市场以及林下栽培试验及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难易程度等多方面考虑,通过筛选最终确定了5种适合北方林下栽培推广的品种。
分别是:平菇、鸡腿菇、黄背木耳、杏鲍菇、香菇。
为了合理利用时间,充分利用设施和土地,将食用菌高、低温品种搭配,安排合理的茬口衔接。
主要有:低温平菇-高温平菇、高温香菇或黄背木耳-鸡腿菇;鸡腿菇-高温香菇、高温平菇或黄背木耳-鸡腿菇;杏鲍菇-黄背木耳、高温平菇或高温香菇-鸡腿菇。
三、合理配置栽培料适宜食用菌生长,成本低,产量高的培养料配方:木屑60%、棉子皮20%、麸皮12%、玉米面3%、蔗糖1%、石膏粉1.5%、磷酸二铵1%、其它1.5%(包括各种微量元素)。
料水比为1∶1.1-1.3。
四、灭菌方法改变原来灶式灭菌时间长、容量小、劳动力强度大等缺点,实现了规模化灭菌,短时间达到良好效果。
密封罩选用耐高温、寿命长的塑料薄膜两层,外罩一层花格布,组成一个密封的大空间,该空间可容纳菌棒4500个,是原灭菌灶容量的4.5倍。
配料装入配料袋后,直接按规格摆放在一起,罩上灭菌罩送入常压蒸汽进行灭菌。
4小时后罩内温度可升至100-110℃,恒定后维持18-20小时即可。
这种灭菌方法与传统灭菌方式相比具有:灭菌容量大、操作方便、大大降低劳动强度、灭菌质量好、无死角、不会出现烧焦或灭菌不周现象、时间短、周转快、成本比原来降低80%以上,而且可移动,使用方便,便于工厂化生长。
红托竹荪林下生态种植技术规程

红托竹荪是一种极其珍贵的食用菌,一般情况下,贵州的红托竹荪的播种期在春耕时节。
红托竹荪味道鲜美,质地脆嫩,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元素,从红托竹荪中提取的多糖物质,抗癌活性远远高于冬虫夏草和香菇,是贵州的特色之一。
红托竹荪主要生长在竹林中,被称为“山珍之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红托竹荪已经可以进行大规模的人工种植。
本文将总结红托竹荪林下种植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开始更加健康和养生,红托竹荪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菌,受到广泛的欢迎。
国内红托竹荪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让许多农户们发现了红托竹荪的巨大商机,积极投身到红托竹荪的种植行业中去。
红托竹荪的种植条件比较严格,对栽培技术的要求更高,栽培风险较大,很多人在刚刚接触红托竹荪栽培工作的时候,都会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导致栽培失败。
随着红托竹荪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多,红托竹荪的栽培工作已经成为很多人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内容。
一、种植季节红托竹荪是一种中温型菌类,最适合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3℃,通常在每年的2~4月份种植,6月份的时候就会出菇。
因为红托竹荪生长对于温度和湿度的要求极高,在出菇期间温度为20~到30℃,湿度在80%~90%最为适宜。
温度过高会使菌菇大量腐烂,温度过低无法满足开伞要求,出菇时间将会延缓,不利于红托竹荪的采收。
二、培养料制备红托竹荪出菇周期比较长,菌蛋的生长需要一定的天然营养物质,培养料必须干净、新鲜,富含营养成分,如果培养料腐烂变质,基质营养流失,菌蛋就会因为缺乏足够的营养而出现萎蕾症和死蕾症。
所以容易腐烂的木片、秸秆等都不适合做红托竹荪栽培的原料。
竹类以苦竹、麻竹、楠竹、斑竹、黄竹等为好,质薄纤维软,可以使红托竹荪优产量产。
树木类以杨柳科、桑科、机械科、壳斗科、胡桃科为最优选择。
红托竹荪对生长条件的要求极高,培养料既要拥有充足的水分,还要不容易腐烂。
一般情况下,竹料要制作成8~12厘米的长度,木材加工成8~12厘米厚度不超过3厘米的小段,这些材料在正式使用前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处理和发酵,在播种时培养料的含水量要能够保持在65~75%左右。
林下种菌技术路线

林下种菌技术路线
林下种菌技术是一种利用天然树林或人工种植林带养殖食用菌的
技术。
其主要特点是充分利用林下生态环境,不仅可以免费利用树干、树枝等废弃物,还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及破
坏森林资源。
林下种菌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 布袋制作:选用优质的菌包材料,将其装入菌袋中,加入种
菌草和玉米等辅料进行培养,以培育出健康的菌种。
2. 培养技术:在宜温宜湿、通风透气的环境中进行培养,为菌
体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水分,促进其快速生长。
3. 种植管理:将培养好的菌袋埋在林下深度适当的地方,并定
期进行通风、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
4. 收割处理:在菌体生长到预定大小后,进行采摘,处理干燥
或加工,最终得到高品质的食用菌。
以上是林下种菌技术的基本路线。
通过不断地提高技术水平和管
理能力,可以取得更好的种植效果,为人们提供更加健康、绿色、安
全的食品。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

几种常见的林下食用菌栽培技术1.林下黑木耳地摆免设施栽培技术黑木耳非常适合林下栽培,可以采用地摆栽培。
免搭建设施,适当安装喷水装置即可。
林地可以选用板栗林、油松林、杨树林等。
①菌袋码袋南方长棒靠在立架上,短棒采用地摆模式在地上相距10cm打穴码放。
菌袋间距10cm,每平方米可摆20~25袋。
②开口每个16.2×35cm的菌袋刺孔120~180个为宜,孔径大则孔数少,孔径小则孔数多。
孔深在0.5cm之内最好。
③催芽利用草帘子、塑料膜及微喷等设备集中打造耳床出耳条件,促使耳芽快速形成。
将恢复好的菌袋,经过消毒处理、开口后,摆在床上,袋间距2~3cm,每平米45~50袋。
上覆盖塑料膜后盖上草帘子或遮阳网(75%),菌床两头及床边每隔4~5米设通风口。
耳床温度控制在15~24℃,湿度控制在80~90%。
大约经7~10天,原基可形成,15天左右形成耳芽,便可进行分床管理。
④育耳管理使用微喷喷水。
看温度浇水、看天气浇水;干干湿湿、干湿交替,干要干透,湿要湿透。
出耳芽后,可揭去草帘,每天早、晚喷雾状水,最好用微喷。
初期因耳片抗逆性差,要勤喷、轻喷、细喷。
当耳片长至扁平或圆盘状时,应适当加大喷水量,但要注意干湿交替管理。
⑤采收晾晒及时采收:耳片完全展开,边缘开始变薄。
及时干制:搭建晾晒床架,铺设专用晾晒网,顶上附有遮雨布,可提高晾晒效率,保证耳片的洁净度,利于控制耳型。
2.林下栗蘑简易设施栽培技术栗磨鲜嫩的子实体香味浓郁,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干品形同佳丽舞裙,故名“舞茸”。
除了味美,栗磨同时还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栗蘑与板栗林、苹果林等间套种,实现仿野生栽培。
除生产外,具有观赏价值,采摘趣味性强。
①栽培过程仿野生栽培栗蘑的适宜出菇期在5月上旬至10月上旬。
清明节前后覆土栽培较好。
栽培环节:挖畦、消毒、包帮、脱袋、摆棒、覆土、浇水、搭建小拱棚、出菇管理。
②出菇管理根据栗蘑生长特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出菇前阶段和出菇阶段。
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因其肉质细嫩,口感鲜美而备受消费者的欢迎。
其产量也相对较高,常常被选作菌种进行高效、高产栽培。
本文将介绍大球盖菇的林下栽培技术。
一、环境要求
大球盖菇适宜在30℃以下的环境下生长。
栽培时需要选择有良好通风、光照度充足、温度适宜、土壤质地疏松等条件的场地。
二、基质选择
大球盖菇喜欢在木屑和麸皮等较柔软松散的废弃物上生长。
所选基质应无杂质,不能有异味,且质地均匀。
经济效益和生产周期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制备基质并接种
1. 物料准备:需要准备好木屑和麸皮,充分打湿,之后进行蒸煮。
可以根据不同条件适当调节比例。
2. 接种过程:将接种器的菌种沿着进行预处理后的基质中进行滴入接种,之后轻轻摇动基质,让菌丝均匀分布。
四、基质袋输送和菌包培育
基质袋输送是将做好后的基质装入胶袋后进行传输。
菌包培育需要在通风、光照度适宜的环境下进行养殖。
五、笼栽和断菌培育
笼栽:将培养好的菌包用竹篾等绑扎成圆筒形进行笼栽培育。
断菌培育:可根据地区气候、温度、湿度等条件设置适宜的断菌培育时期。
培育时需保持温度不变、通风良好、湿度适宜,避免菌丝断裂。
六、发现并治理病虫害
大球盖菇生长期中可能会受到虫害和病菌的影响,需要在及时发现后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理。
综上所述,大球盖菇的林下栽培需要选取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基质材料,进行科学的接种和培育,随时对病虫害进行治理。
通过合理的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大球盖菇的产量和质量,实现优质高效、高产的栽培效果。
林下红托竹荪种植实施方案

林下红托竹荪种植实施方案林下红托竹荪是一种优质食用菌,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林下红托竹荪种植是一种生产高效、环境友好的种植方式,需要进行科学的实施方案。
一、选址1. 阳光充足:选择无遮挡的林下空地,确保充足的阳光照射。
2. 土壤肥沃:选择肥沃的土壤,pH值保持在5.5-7.0之间,有利于菌根菌丝生长。
3. 山坡地或沟壑:选择山坡地或沟壑地形,有利于雨水自然排水,避免因积水导致病害发生。
二、准备工作1. 清理地面:清理地面上的杂草和残存植物,保证生产环境清洁、整洁。
2. 施肥: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合理施用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营养物质含量。
3. 水源准备: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灌溉需要用到的水源。
三、建筑林下环境1. 搭建遮阳棚:采用帘式遮阳布或搭建轻型遮阳棚,保护红托竹荪免受过强的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
2. 搭建菌棚:搭建塑料薄膜菌棚,提供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促进红托竹荪生长和发育。
四、育苗和接种1. 育苗:选用菌丝高活力的菌种进行繁殖,培养菌丝通过混合基质进行培养。
培养基可以选用玉米秸秆、麦秸、木屑等,经过蒸煮和冷却处理后,使其达到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2. 接种:在培养好的菌丝基质上,进行接种。
可采用穿菌法、打孔法或刷菌法等方式进行接种。
接种后需要对基质进行保湿保温,促进菌丝的生长。
五、菌丝培养1. 调湿调温:菌丝培养期间需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
湿度控制在80%-90%,温度保持在20-30摄氏度之间。
2. 培养基管理:定期对培养基进行管理,保持湿润的同时防止过湿,防止病菌的侵害。
六、播种和管理1. 播种:将菌丝培养好的基质平铺在预备好的播种床上,轻轻压实,覆盖适量的你好发芽土。
2. 管理:保持播种床适宜的湿度和温度,每天适量喷水保湿,防止播种床干燥。
定期检查病虫害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
七、采收和销售1. 采收:红托竹荪生长期为15-20天,当菌盖呈现红色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需小心操作,保持菌体完整。
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

林下羊肚菌栽培技术林下羊肚菌(Hericium erinaceus)是一种美味可口且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用菌,因其菌体形状酷似羊肚而得名。
它具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诸多好处,如增强免疫力、抗癌等。
因此,林下羊肚菌的栽培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选材:选择生长茂密的山地森林或竹林作为栽培基地,地势较高的地方生长的羊肚菌质量较好。
选择能存活于土壤中的羊肚菌菌丝,作为栽培的母菌。
制备基质:制备基质是栽培羊肚菌的关键步骤,常用的基质包括锯末、玉米芯、稻草等。
首先,将锯末用水浸泡24小时,捞出晾干备用;然后将玉米芯或稻草浸泡6-12小时,捞出沥干备用。
最后,将锯末和玉米芯或稻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将混合好的基质装入袋子或桶中,密封保存。
接种菌袋:将选好的羊肚菌母菌分别切成2-3厘米左右的小块,均匀地分布在基质中。
接种完毕后,将基质加水至适度湿润,再用麻袋或塑料布包好,保持适度的湿度和通风。
调控环境:接下来,要调控栽培环境。
在正常气温下,保持环境湿度在80%-90%左右,根据不同阶段的生长需要进行灌溉,避免基质过干或过湿。
同时,要注意通风,确保空气流通,促进菌丝的生长和蔓延。
感染虫害:羊肚菌生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虫害的感染,如虫蛀、食蚁动物等。
因此,需要定期巡查,一旦发现虫害,及时处理,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
收获和保存:羊肚菌一般在接种后3-4个月就可以开始收获。
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选择全收或分批收获。
收获时要小心操作,防止菌丝污染。
收获后,将羊肚菌用湿毛巾或保鲜袋包好,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林下羊肚菌是一种相对容易栽培的食用菌,但是在栽培过程中仍然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和技术要点。
此外,还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问题,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不断改进技术,相信能够实现林下羊肚菌的高效栽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于食用菌需求。
林下食用菌的栽培与管理模式研究

林下食用菌的栽培与管理模式研究林下食用菌是指在森林地面下或林下的营养物质丰富的环境中生长并可以食用的菌类,包括了香菇、金针菇、木耳、银耳等多种品种。
林下食用菌具有味美、营养丰富、生长周期短等优点,特别适合在森林中进行栽培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林下食用菌的栽培与管理模式。
一、选择适宜的林地选择适宜的林地是进行林下食用菌栽培和管理的前提,应考虑以下因素:1.土壤条件:林下食用菌喜欢富含有机质和微生物的深层土壤,因此要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方。
2.林木种类:林木种类是影响林下食用菌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林木种类会影响地下环境的氧气、水分、养分等条件,影响林下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从而影响林下菌类的适宜程度。
一般来说,适宜栽培的林木种类包括柳树、榆树、松树、杉树、柏树、樟树等。
3.光照条件:林下食用菌的生长需要适度的光照,一般来说,适宜的光照条件为每天光照6至8小时,过度的光照会破坏菌丝和菌盖的结构,影响生长。
二、菌种的选用1.菌株的品质:应选择菌株成活率高、生长强劲、品种优良的菌株。
2.菌种的耐逆性:适合林下栽培的菌种应当具有抗病性、抗逆性较强,对环境变化适应较快的特点,以便更好的生长和繁殖。
3.菌株的繁殖性强:应选用能够迅速繁殖,生根发菌率高的菌株。
三、栽培和管理1.准备菌种:先准备好菌种,将菌种培养至菌丝覆盖培养基后,进行移栽。
2.移栽:将培养好的菌丝移栽到适宜的土壤中,垫上底料可提高生长效果并避免接触到地面上的杂草和残留的化学污染物质。
3.保温:保温是在栽培的过程中保证温度的稳定,一般在申报菌丝时覆盖保温档,提高温度,促进菌丝快速生长。
4.增氧:增氧有利于促进菌丝繁殖,可通过切换保温档进行,也可在底部增加通气孔来实现。
5.控制湿度:林下食用菌生长对湿度要求较高,需控制适宜湿度,适度喷水或覆盖浸湿的毛巾或纱布等可有效控制湿度。
6.防病、防虫:应做好及时清除垃圾、杂草等,以防病虫害发生。
可采用草饼、熏硫磺等措施进行防治,防止菌体发生病害。
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球盖菇,又名树蘑菇、圆蘑菇、灵芝蘑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类。
其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菌中之王”。
由于其优质、高产、高效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成为了菌农们争相栽培的对象。
而林下栽培大球盖菇的技术更是备受关注,被誉为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栽培方式。
本文将介绍关于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希望对菌农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适宜环境大球盖菇适宜生长的温度在15℃-25℃之间,最适温度在20℃左右。
林下栽培大球盖菇时,需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通常情况下,海拔在800米-1500米之间的山地地区,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是非常适宜大球盖菇生长的地方。
为了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还需在栽培大球盖菇的基地周围植被茂密,保持空气流通,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二、基质选择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的基质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情况下,适宜的基质为玉米秸秆、稻秆、麦秆、麦麸、锯末等,这些材料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能提供充足的养分和生长空间。
在选择基质时,还需做好材料的消毒处理工作,通常采用蒸汽消毒或化学消毒的方式,确保基质无病菌,为大球盖菇的健康生长提供有力支持。
三、菌种培育在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前,首先需要进行菌种培育工作。
通常情况下,选择优质的菌种进行培育,培养出活力旺盛的孢子,提高菌丝生长的速度和产量。
培育过程中,需要严格保持培养环境的清洁和温湿度条件,并对培养箱进行定期的消毒和通风处理,确保培育的菌种无任何污染。
四、菌种接种菌种培育完毕后,即可进行菌种接种工作。
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菌丝体秧片或培养液进行接种,将其均匀地撒播在预先消毒的基质上,并轻轻拌匀,然后覆盖一层新的消毒基质,进行轻轻的压实,促进菌丝的生长和扩散。
在接种后,需要进行充分的湿润和保温处理,确保菌丝正常生长,生根定植。
五、环境管理在大球盖菇林下栽培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工作。
首先是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保持适宜的生长条件;其次是对通风和日照的管理,确保充足的阳光和新鲜空气的供应;再次是对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保证大球盖菇的健康生长。
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

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食用菌具有营养价值高、口感佳、保健性能好等优点。
市场潜力巨大。
林下栽培食用菌是选择林下水源方便、干净的空闲地段,充分利用其遮荫、散射光充足、通风好、温湿度适宜等有利条件生产食用菌的一种新型栽培模式,也是一种新型的林下经济模式。
林下的环境条件适于多种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杨树林栽培食用菌是林业立体开发的一种新模式。
本文通过分析杨树林下食用菌的栽培,并对杨树菇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阐述。
标签:食用茵;杨树林下;栽培;杨树菇一、栽培场地的选择及处理选择6年生以上的杨树人工林,地势平坦、排水良好的地块,郁闭度0.4~0.6的林分,行距2~4米或4~3米均可。
沿行间作床,床宽1米,长不超过10米,根据地势积水情况,可向下挖0.1~0.2米,作床时要将床底、两侧铲平、压实,每两床之间要留有0.6米的工作道,在栽培床四周挖0.5米×0.5米的排水沟。
二、配方一种是锯末子78%、麦麸子20%、石灰2%、多菌灵0.1%。
另一种是玉米芯粉39%、锯末子39%、麦麸子20%、石膏粉1%、石灰粉1%、多菌灵0.1%。
而杨树菇属低温型食用菌,菌丝体生长适宜温度为22~25℃,子实体生长温度为15~20℃。
春季栽培一般在2―3月制袋,4―6月出菇;秋季栽培一般在8―9月制袋,9―10月出菇。
其配方如下:配方一:杨树木屑60%、作物秸秆20%、麸皮10%、玉米粉8%、石灰粉2%;配方二:阔叶木屑80%、麸皮10%、玉米粉5%、石灰粉2%、石膏粉2%、蔗糖1%;配方三:棉籽壳80%、木屑18%、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配方四:玉米芯粉40%、棉籽壳40%、木屑15%、饼肥粉3%、糖1%、石膏1%,含水量65%左右。
三、发酵将主料(锯末子、麦麸子)拌匀,将多菌灵、石灰(石膏)拌在水中后再洒在主料堆中搅拌,一定要翻几次堆,使培养料充分均匀混合,加水至含水率为65%。
然后作堆,堆要成长形,堆高1米,堆宽1.5米,堆长不限。
林下食用菌的栽培与管理模式研究

林下食用菌的栽培与管理模式研究
林下食用菌是一类不需要大规模种植的菌类,可以在林下或森林边缘种植,是一种适合环境保护的经济作物。
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技术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农民的收入。
1.选择适合的菌种
不同的菌种适合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种植条件,因此必须根据所在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森林类型等因素选择适合的菌种。
2.选择适宜的环境
林下食用菌需要适合的生态环境,如果生态环境不适宜,也就无法栽培林下食用菌。
选择适宜的生态环境,可以提高林下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增加产量。
3.质量保证
林下食用菌的质量是栽培成功的关键。
在栽培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生长的环境卫生、土壤的肥力和水分的供应等条件,以确保菌类的健康生长,从而保证质量。
4.宜于收获和管理
栽培林下食用菌一定要考虑收获和管理的便利性,包括菌棚的大小、布局、开间、门窗、通风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后续的必要管理维护。
5.管理稳定照顾
林下食用菌是一种生长速度较快的菌类,不同阶段的管理需求不同。
一般要根据菌类的生长情况,结合自然条件,制定适当的管理措施,保证生长过程的稳定。
6.保护环境
林下菌种的生长环境就是森林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强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防范扰乱森林生态系统,以确保林下食用菌的品质和数量。
总之,林下食用菌的栽培和管理有很多关键因素,必须综合各种因素考虑。
只有多方面维护,才能产生健康的和优质的菌类,从而提供更优质的食品和增加农民的收入。
野生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0)23-0065-02中图分类号:S646.8文献标志码:B野生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贾宝光(宁夏农林科学院固原分院,宁夏固原756000)摘要:主要介绍了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模式的优点和目标,归纳了目前我国林下野生食用菌的主要栽培种类、栽培方式和管理方法等,以期为广大农民栽培林下野生食用菌提供借鉴。
关键词:野生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方式,主要是利用温度适宜、阳光充足、通风效果好、干湿度适宜等有利因素,生产野生食用菌的一种种植方式。
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模式中,林地与野生食用菌是两个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体系,林地是进行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和繁殖的适宜场所,在选择林地时,应优先选择阴凉的、满足温度和湿度条件、土地养分充足的林地。
此外,砍伐林地产生的木渣和树皮等,都可以作为林下野生食用菌的种植原料,与此同时,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出现的菌渣等也可以成为林木养分。
可见,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不仅合理应用了采伐林地剩余的废弃物,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栽培野生食用菌也可以对地表土壤产生保护,有利于促进水土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采取林下种植方式与人工栽培相结合的种植方式,成本较低、管理简单,具有良好的生态利益以及经济利益。
目前,我国林下野生食用菌种植的发展前景较好,但是仍面临着技术不够先进的问题,种植技术停留在初级阶段,特别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环境条件和土壤、丛林差异,导致适合各个地方的林下野生食用菌品种、原料基地、种植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进行林下野生食用菌栽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式。
1林地筛选种植林下野生食用菌时,在林田和环境要求方面,周围的水资源和氧气应没有被破坏,以确保林地生态环境较好、产品质量合格[1]。
在不能确保水源的情况下,应采用安装管道引导自来水或打井抽取地下水的方式,并确保水质符合生活用水的质量标准。
林下食用菌不同栽培模式配套技术示范

林下食用菌不同栽培模式配套技术示范林下食用菌是指在森林环境中生长的食用菌类,是一种绿色、有机的农产品。
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模式主要包括天然林下栽培、人工林下栽培和复合林下栽培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不同的配套技术。
本文将围绕林下食用菌的不同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展开深入探讨,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林下食用菌的栽培模式和配套技术。
一、天然林下栽培1. 天然林下栽培是指在自然生长的天然林下进行食用菌种植。
这种栽培模式环境自然,无需大量投入,但是鉴别采摘技术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配套技术非常重要。
2. 在天然林下栽培中,采摘技术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因为天然林下生长的食用菌往往分布不均匀,需要专业的鉴别采摘技术,以避免误摘和破坏环境。
3. 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天然林下栽培的重要配套技术。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原始植被,避免破坏生态平衡,同时积极参与生态修复,以保障天然林下栽培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人工林下栽培1. 人工林下栽培是指专门种植林下食用菌的人工林地。
这种栽培模式需要较多的人工投入,但由于环境可控,对配套技术的要求相对较低。
2. 在人工林下栽培中,环境控制和管理是重要的配套技术。
通过人工手段调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3. 生长基质的选择和管理也是人工林下栽培的重要技术。
选择合适的生长基质,进行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食用菌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三、复合林下栽培1. 复合林下栽培是指在天然林下或人工林下,通过多种农业种植方式进行的复合种植。
这种栽培模式整合了多种资源,需要多种技术配套支持。
2. 在复合林下栽培中,多种植物栽培技术是重要的配套技术。
通过植物种植多样化,可以提供更丰富的养分、调节土壤环境,从而促进食用菌的生长。
3. 生态平衡调控也是复合林下栽培的重要技术之一。
在不同植物种植的基础上,要注意调控各类害虫和病害,保持生态平衡,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总结回顾通过对林下食用菌不同栽培模式配套技术的全面探讨,可以看出每种栽培模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技术要求。
山区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

山区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
山区林下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是一种新兴技术,是将人工制作的菌种、菌袋撒播于郁闭度60%-70%的山区林地,在自然条件下菌丝在地面以下生长,雨季来临后蘑菇出菇或人工辅助喷水后出菇。
仿野生栽培技术的关键在于菌种选择、季节选择、水分控制和菌块技术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实现“果菇同步,赏花采菇同步”的休闲观光模式,同时也能促进山区森林健康发展和野生菌菌塘面积及菌丝密度的扩大。
在山区林下进行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时,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菌种和栽培时间,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和维护,以确保仿野生栽培的成功。
林下松茸种植技术

林下松茸种植技术林下松茸(Lentinus edodes),是一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的食用菌。
它生长在森林的枯树、烂木或枝条上,是一种典型的腐生菌。
林下松茸由于其风味和营养价值而被广泛食用,因此在世界各地已经开始流行起来。
由于其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技术才能种植成功,所以需要了解林下松茸种植技术才能使得种植业务成功。
本文就是介绍林下松茸种植技术的详细步骤和方法。
1. 基础准备1.1 灭菌顶棚和种植箱应该进行充分的消毒,在使用前用高压蒸汽消毒或烘烤至110℃ ~120℃,消毒时间约为 8 小时。
种植者也应该穿上干净的衣服和手套。
1.2 购买并准备好培养基1.3 选址1.4 使用工具种植林下松茸需要使用的工具有:刀、钳子、水桶(或洗涤槽)、风扇等。
2. 松茸菌种的培育松茸菌种的培养需要使用基质,基质材料根据不同的种类和场地条件而定,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使用的是玉米秸秆和稻壳的混合制成的底料。
如果不清洁,将会影响松茸的生长。
2.2 菌种接入将菌种(也可以购买)接入培养基中,在储藏室和存放环境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应保证菌种的活性。
菌种接入时需要消毒,对其进行蒸汽消毒,以确保环境不受污染。
2.3 培养将菌种接入培养基后,置于储气瓶内,并在控制好的环境中培养1-2天后即可得到菌种。
接下来,将菌种搭到培养基上,按养护说明进行养护,每天需要按照指引浇水,确保保持湿度,培养3-5天即可。
3. 松茸种植现在,接下来是种植林下松茸的步骤。
将底部铺上稻草,或者加入适量的松针,以保温。
将消毒后的材料分成几层,在每一层的顶部打一个针眼。
用铝箔将其封装好,并将其放在冷轮上。
在进行培养桶填充之前,要先进行加热处理以防止细菌污染。
将稻草、秸秆根据一定比例混合后用蒸汽加热处理,根据菌种数量混合较高,通常为 2.5 公斤左右。
将混合好的基质放入专门的培养桶或密闭式袋中,盖上盖子,并将其存放在温暖和湿润的地方,通常是温室内。
在 15-20 天的时间里,让菌丝生长形成菌块。
林下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

2018 年第 9 期(下半月)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103科研◎林业科学林下栽培食用菌,对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有着显著作用。
本文主要以鸡腿菇栽培为例,分析了林下食用菌生态栽培技术,现将具体研究内容介绍如下:1 林地选择与处理1.1 林地选择鸡腿菇林下栽培应该选择枝繁叶茂,郁闭度较高的林地,要确保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林地周围水源供给充足。
一般情况下,杨树林、核桃林都适合鸡腿菇林下栽培。
在作畦前要做好林地清理工作,将林地内的杂草,枯枝烂叶及时清理出林地,进行时焚烧或深埋。
在林间空地做25cm ,宽度结合林间行距综合确定,长度不限的畦床。
畦床制作完成后在上方和四周撒上一层石灰进行消毒,并灌溉透水。
1.2 搭设遮阳棚在郁闭度不高的林下栽培鸡腿菇时,还应该在鸡腿菇种植上方搭设遮阳棚。
一般情况下,遮阳棚搭设在距离其面高2~3m 处,以起到遮光阻挡雨水,拦截枯枝落叶等作用。
为了确保阳光不会直射到鸡腿菇上,遮阳棚的边缘应该超过畦床2m ,在遮阳棚的四周,应该使用防虫网封闭,防止害虫进入。
1.3 配置增湿降温设备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是确保鸡腿菇增产增效的关键,因此应该在遮阳棚四周上方架设喷水管道,并在管道上安装单向喷头。
一般在间隔4~5m 位置,架设一排喷头管道,以便向畦床喷水,增湿、降温。
供水管道,应该确保卫生清洁,符合农田灌溉用水要求,并保证供水充足,电路通畅。
2 科学选择品种鸡腿菇均具有耐低温,抗高温的性能,一般在3~30℃环境下均能够正常生长,20~25℃环境是最佳的生长温度。
外界温度超过35℃时,菌丝就会自溶。
子实体在8~28℃温度范围内均能够正常生长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12~24℃。
在种植之前,一定要科学选择优质品种,确保菌丝活力较强,分解和吸收基质营养物质能力强,抗逆性/适应能力强,出菇率高,有效保障子实体拥有的商品价值和营养价值。
3 林下食用菌生产栽培技术3.1 基质配置选择使用玉米秸秆、棉籽壳、麸皮、石灰、石膏、碳酸钙、磷酸二氨作为基质配制原料,所占比例分别为63%、22%、5%、5.4%、1.8%、1.8%和1%。
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大球盖菇是一种林下优质高产高效的食用菌种类,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它的栽培技术成熟,且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销售前景。
本文将介绍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和学习这一技术起到一定的帮助。
一、环境选择在选择大球盖菇的种植环境时,应该选择低洼阴湿、通风良好的地块。
避免选择在靠近化工厂或污染源的附近进行种植,以免影响大球盖菇的品质和产量。
尽量选择离市场较近且交通便利的地方,方便运输和销售。
二、菇棚建设大球盖菇的种植需要建设相应规格的菇棚。
菇棚的搭建应该考虑防潮、保温和通风功能,以保证菌丝生长所需的湿度和温度条件。
菇棚的选择应尽量保持距离城市不要太远,以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基质配制大球盖菇的基质配制要选择优质的原料,并在配制过程中掌握好配比、水分含量和堆肥发酵的温度等关键环节。
一般可选用玉米秸秆、麸皮、棉籽壳等原料进行配制,同时要添加适量的石膏和石灰来调节基质的PH值,增加菌丝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
四、菌丝接种菌丝接种是大球盖菇栽培中的关键环节。
在接种过程中,需要选择优质的菌种,并在菌丝接种后严格控制环境温湿度,以促进菌丝的快速生长。
接种后,要及时进行盖土、压实和喷水等操作,保持菌床表面的湿润度,为菌丝的覆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五、管理与栽培大球盖菇栽培过程中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要。
要严格控制菌床的温湿度、通风和光照等环境条件,及时清除杂草,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还要进行适当的施肥和追肥工作,保证菌床中的养分充足,促进大球盖菇的快速生长和丰产。
六、病虫害防治在大球盖菇的栽培过程中,要及时关注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选用生物农药进行喷洒,提高菌床空气的流通性,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要定期清理菌床周围的杂草和垃圾,保持栽培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七、收获与销售大球盖菇的收获时间一般为菌丝完全覆盖菌床后的15-20天,此时菇体呈乳白色,呈形良好且质地鲜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水方可 出菇 。
四、出菇前期管理 香菇菌丝达 到生理 成熟 后 ,突然受
右 ,每 出 1 潮 菇 ,重 量 减 少 1 / 3 ~1 / 2 。 因 此 ,每 潮 菇 采 收 完 后 ,需 养 菌 丝 1 5 —2 0 天 ,使 菌 丝休 养 生息 ,恢 复生 长 ,然后 利用注射器进行补水 ,全生育
大风吹 ,否则不利于转色 。颜色以棕褐 色为宜 ,色浅则产量低且品质不佳 ,色
深虽品质好但产量低 。
1 次 ;最 好直 接上 架入 棚 ,不用 倒垛 、
滚 动。此期 间控 制温度为 2 2~2 6 T : ,要
及时掀 膜通 风降温 ,中午前后可少量喷 水 降温。
=、养菌转色
( 4 )菌袋 内有 出小菇现象时要及时
( 1 )高温高湿条件下 ,链 霉菌发生
较 多应 及 时用柴 油 或机 油浸 蘸发 生部
轻 放 ,不要 使菌棒有 破 口,避免污染 。
运 输 途 中温度 控 制 在 3 2 ℃以下 ,高于
位 ,以防止扩散传染 。 ( 2 )只有在 白色菌丝长满后才可进 行扎 眼放气 ,促 进 菌丝 向生 理生 长 转
到外界环境条件刺 激 ( 如干湿交 替 、昼 夜温 差 、外 来震动 ) ,菌丝 开始相互 交
织 ,扭结成盘状组 织 ,并不断分化成子
期 补水 4 ~ 6 次 ,多者可达 8 次 ,第 1 次 注水使菌 棒恢 复到 2 千 克 ,不超 过 4 千
克 ,以后每注水 1 次重量均较前 次轻一
采取补救措施 。 三 、脱袋排场
经过 1 5—2 0天 ,当 白色 菌丝 基本
当整 个菌袋 内2 / 3以上 转成棕 褐色 时 ,可脱袋排场 。菌棒 于棚 内架上交错
摆放 ,菌棒 间距 1 O 厘米 ,4 个延长米摆
长满菌棒 ,菌棒全部转 白并大部分出现
瘤状突起时 ,方可进 行下一步的扎 眼放 气 ,以加快菌丝的生理成熟 ,一个菌棒
黄水 时 ,加强通 风 ,使 白色绒毛倒 伏 、 黄水变干 ,菌棒即转变成 棕褐 色 ,转色
完成 。在养 菌转 色过 程 中注 意 以下 问
题。
式 。下面 以香菇为例介绍其栽培技术 。
一
、
菌棒的运输和摆放
当菌棒 的 3 个 接种点菌 丝圈基本成 环 时 ,运往林地里摆放 。运输时应轻拿
右。
中 、晚 各 喷水 1 次 ,早 晚 喷 水增 加 湿 度 ,中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降低温度。正常天气情况 下 ,促 进出菇 ,白天基本覆盖 ,晚上小
对 流通风 ,人工制 造较 大的温湿 度差 ,
以利于菇 蕾形成 。 出蕾 后 白天早 、中 、
晚均需通风 1 次 ,以利于菌丝 呼吸 ,夜
间 温度 不 低 于 1 8 ℃则 通 对 流 风 。 六 、 采 菇
些。
实 体原 基 。原 基形 成 的特 征 是菌 膜 破 裂 ,不规则 的菌丝 露出 ,继 而变成浅褐 色 ,从裂 口逐 渐隆起 ,隆起 部分慢慢增
大而分化成菇蕾或从爆 裂处 直接形成小
七、注水管理 夏季第 1 批菌棒 注水第 3 天开 始 出 菇 ,第 6 天 即可采收 ,采收 期 3 —5 天。
1 6 /N ON GC UN X I N J I S i - i t J/农村 技术
1 4 0 个 菌棒 ,每个 延长米 摆菌棒 3 5 个。
食 药 用蓊
注意事项如下 。 ( 1 )转色必须完全一致 ,否则不 应
急于脱袋 。
段 。控 制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为 8 5 % ~ 9 0 % ,温 度 以 不 高 于 3 0 ℃为 好 。早 、
于转 色 及 子 实 体 原基 分化 形 成 期 。 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就是利用水源 扎眼后 5 7 天 ,浇水 闷棚 2 —3天 。当 菌棒内 白色菌丝全部长出白色绒毛并 吐
方 便干 净 的空 闲林 地 ,充 分利 用其 遮 阳、散射光充足 、通风好 、温湿度适宜
等 有利 条件 生 产食 用菌 的 一种 栽培 模
菇蕾 。此 时应 注意水分和通气管理 ,如
遇上高温或过 于干燥 的环境 , 会 致使 菇
蕾枯萎死亡 ,此期应控 制空气相对湿度 在8 5 % ~9 0 %,温度 2 2— 2 8 ℃,在此 条
件下 ,菇营长成成 品菇只需 3 ~ 4 天。 温
( 2 )菌棒 码放 距 离不 应少 于 1 0厘
米 ,否则 出菇后 由于空 间较 小 ,易造成 香菇互相挤压 ,影响产量和品质。 ( 3 )脱 袋 后 ,空 气 相 对 湿 度 以 8 5 % 一9 0 %为佳 ,温度 为 2 1 ~3 5 ℃,适
温为 2 1 ~2 3 ℃,昼夜温差最好 在 l 0 ℃左
( 4 )脱袋时可用木棒适 当拍 打震 动 刺激 ,有利于子实体形成 ,加快 出菇 。 ( 5 )一般 第 1 湖菇不 需注水 即可出
菇 ,特殊情况如菌棒失水过 多 ,则必须
当香 菇菌 盖直 径 6 ~8 厘 米 ,呈 伞 形 ,菌盖未展平 ,盖下菌膜开裂为适宜 采 收期 ,过 早收产量低 ,过晚则开伞质
化 ,不可过早 ,否则不利 于转色 。 ( 3 )浇 水 闷棚 后 2 ~3 天 内 ,防治
3 5  ̄ C 菌丝停止生 长 ,高 于 4 0  ̄ C 超过 2 小
时 菌 丝 会 被 烧 死 。 菌 棒 运 到 林 下 按 “ 井 ”字 形码 放 ,每 3天倒垛 1 次 ;也 可直接平铺 于林下地 面 ,每 隔几天滚动
食药用菌
・种 植
食用菌林下栽培技术
可扎 1 0 0 个微孔 。此时应注意 :对菌 棒 失 水 多 的 ,将 孔 眼减 小 、减 少 , 以免过 分失 水 。扎 孔 眼后 ,保 持棚 内空气 相对湿 度 为 7 0 %左右 ,温度 为加 一2 2 ℃。在 1 2  ̄ c以下的温度条件
不 利 转 色 ,高 于 3 0 ℃会 造成 菌 丝伤 害 。此 时菌 龄 已达 8 O天以上 ,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