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泻心汤

合集下载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一、半夏泻心汤介绍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古老的中药方,最早出现在《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由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组成。

该方解表利水,清热化痰,减轻上腹部不适,平复恶心呕吐等症状。

近年来,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部疾病方面展现出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对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治疗。

二、奥美拉唑介绍奥美拉唑是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广泛应用于胃部疾病的治疗。

它通过降低胃酸的分泌来缓解胃部不适,减轻消化不良的症状。

奥美拉唑还可以结合抗生素一起使用,从而更好地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

三、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的临床疗效1. 临床试验对象本次临床试验共纳入1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观察组患者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治疗。

2. 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每天口服半夏泻心汤一次,每次15克,加水煎服。

同时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天一次。

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20mg,每天一次,同时口服抗生素治疗。

3. 疗程和疗效评定本次临床试验的疗程为4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评定标准包括症状缓解情况、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和胃部炎症的缓解情况等。

4. 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达到90%以上,根除率为80%以上,胃部炎症得到明显缓解。

而对照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为85%左右,根除率在70%左右,胃部炎症的缓解情况略逊于观察组。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安全性评价在本次临床试验中,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的副作用,而对照组患者中有5例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

四、结论根据本次临床试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半夏泻心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的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联合抗生素治疗。

半夏泻心汤具有显著的抗炎、抑菌作用,与奥美拉唑的联合使用可以更好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根除率。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的应用及其加减法则袁梦石老师善用经方,比如常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多种消化道疾病。

此方由小柴胡汤加减而来,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由于小柴胡汤除去了君药,所以二方作用差异较大,所以张仲景说:“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暗示了这种差异。

但二方的共同特点是立方均体现了和法的要旨。

半夏泻心汤所加入的黄连、干姜是临床上的一个常用搭配,一寒一热,辛开苦降,又相互佐制。

全方主治虚实互见、寒热错杂、胃肠不和之消化不良性疾病,以半夏-人参,黄连、黄芩-干姜等协调配伍,达到齐头并进,但又相互平衡的效果,从而达到调整胃肠功能恢复常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记载。

《伤寒·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可见张仲景认为,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心下痞,也就是满而不痛,有呕吐,有肠鸣。

但是老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只要有腹胀,无论痛与不痛,都可以考虑用半夏泻心汤;大便次数增多也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重要指针之一,便溏便稀均可;至于呕吐、肠鸣等并不是使用半夏泻心汤的必要症状。

所以,半夏泻心汤的主证是腹胀、大便次数多,可伴有腹痛、呕吐、呃逆、肠鸣、便溏便稀等,临床可以根据症状变化适当加减效果更好。

老师一般将人参换成党参,体虚阴伤者可换太子参,或气虚不明显也可以不用参;腹泻严重可加淮山;完谷不化常加神曲、鸡内金等加强消食;口中异味者常加藿香、白豆蔻以芳香化湿;腹痛甚,频繁腹泻并质稀者,宜合痛泻药方;脘腹疼痛,四肢不温,泄利下重者,常合四逆散;纳差、呕吐、呃逆、肢体困倦、多汗、口干不欲饮者,常合平胃散……试略举两例:徐某某,女,42岁。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半夏泻心汤-----治四肢冰冷,怕冷,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
四肢冰冷,怕冷,但是又肝火大、肺热、胃火大、慢性咽炎。

手脚冰冷、怕冷但因为内火大就不敢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两者很矛盾,不知道怎么办好。

冬天不用热水袋,脚就会一夜冰凉,冷
这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组成
半夏、黄连、黄芩、干姜、甘草、大枣、人参。

用量
半夏15g,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各9g,黄连3g,大枣4枚。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方义
此方所治之痞,是小柴胡汤误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所致。

治疗以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为主。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中气虚弱,寒热错杂,故为痞证。

脾气主升,肝气主降,升降失常,故见呕吐,肠鸣下利。

方中半夏散结消痞、降逆止呕,故为君药;干姜温中散邪,黄芩、黄连苦寒,邪热消痞,故为臣药;人参、大枣甘温益气,补脾气,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半夏泻心汤是一副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方剂,其组方精妙,药力独特。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临床案例来展示半夏泻心汤的疗效,并探讨其指导意义。

第一个病例是王先生,他一直感到胸闷、心悸,并伴有口苦、咽干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王先生被诊断为心火亢盛、痰热内盛。

根据中医理论,半夏泻心汤可以清除心中之火,解除胸闷症状。

于是,王先生开始服用半夏泻心汤。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心情也变得平静稳定。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火亢盛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二个病例是李女士,她患有慢性胃炎多年,经常出现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过中医辨证,李女士被诊断为胃热伤阴,需要清热降火。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连具有清热降火的作用,对于治疗李女士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李女士的胃病得到了明显缓解,精神状态也变得更好。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胃热伤阴引起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第三个病例是张先生,他长期面色苍白,虚弱无力,容易疲劳。

经过中医辨证,张先生被诊断为心脾两虚,需要益气健脾。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和黄芩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对于治疗张先生的病症非常适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张先生感到精力恢复,面色红润,体力也有了明显提升。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半夏泻心汤在治疗心脾两虚的病症中有很好的疗效。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半夏泻心汤在不同的病症中都有很好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的组方中选择了适合不同病症的草药,使其具备了清火、清热、益气、健脾的功效。

因此,半夏泻心汤不仅在临床中应用广泛,而且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半夏泻心汤是一副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上述临床病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不同病症中的疗效。

因此,我们在日常临床实践中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半夏泻心汤的研究,进一步挖掘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治脾胃湿热千古名方半夏泻心汤!

小编导读每一味药材的背后,都饱含医者仁心。

每一个方剂,都饱含医者的万般深情。

医圣张仲景笔下的半夏泻心汤,几经沧桑,跨越千年,经典永存。

尤其在调理脾胃方面,更是经典中的经典!半夏泻心汤到底是如何调理脾胃的?且听老医剖析本方之妙!一、半夏泻心汤方解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调理脾胃的经典方剂之一。

脾胃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及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

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功能正常,则清气得升,浊阴得降。

脾胃功能失常,则清气不升,浊阴不降,在上则为呃逆、反酸、嗳气等,在中则为腹痛、腹胀、痞满等,在下则为肠鸣、下利等。

故而治疗脾胃疾病,首要关键在于调理脾升胃降的功能。

又“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喜刚燥,胃喜柔润”“脾为阴脏,脾虚易湿盛;胃为阳腑,胃病多热盛”,所以脾胃为病,多见湿热互结,寒热错杂之证。

半夏泻心汤则正对以上病机而设,脾胃疾病中用之最广,如现代疾病中的胃食管反流病、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

半夏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证,症见脘腹痞满,心烦,呕吐,肠鸣,下利,口苦,舌苔黄白而腻者。

其方药组成及服法: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剂。

功效:辛开苦降,散结消痞,泄热补虚。

方解:方中半夏、干姜二药具辛温之性,能散结消痞;黄芩、黄连苦能降泄,燥湿清热;人参、甘草、大枣药性甘平,补脾益胃。

方中半夏、干姜为辛开药组,黄连、黄芩为苦降药组,人参、甘草、大枣为补虚药组,全方配伍特点为寒热并用,补泻兼施。

方中半夏配黄连为调胃肠、理气机、和阴阳的最基本配伍。

半夏辛温,善化痰散结,和胃降逆。

黄连苦寒,善清热燥湿,调胃厚肠。

两药配伍,用半夏之辛温,开壅结之痰湿,以黄连之苦降,清痰湿之热结。

两药合用,辛开苦降,疏理气机,调和胃肠,寒温并施,清热无碍祛湿,燥湿又无碍清热,具相辅相使之妙,有散寒清热、和胃降逆、开郁散结之功。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同名方剂约有两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具有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少阳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中焦所致痞证,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胃溃疡、小儿消化不良等属寒热错杂,脾胃虚弱者。

《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该方剂是治疗胃肠道及肝胆系统疾病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症见痞、呕、下利者。

但该方剂不仅仅是对症治疗,而且有明显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特别是对肝炎病毒、幽门螺旋杆菌的高度抑制作用,十分有利于肝炎、胃炎、胃溃疡的治疗[1]。

同时发现该方剂不仅有保肝作用,而且还有抗肝硬化作用,不仅能促进胃肠功能,调节胃肠运动,而且还有抗溃疡作用,同时有抗炎、抗氧化损伤、促进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改善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功能,这十分有利于上述适应证的治疗[1]。

更重要的是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保护、促进、调节作用,对神经性胃炎以及某些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十分重要[]。

组成:半夏12g、黄芩9g、干姜9g、人参9g、黄连3g、炙甘草9g、大枣4枚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功用主治《伤寒论》方之半夏泻心汤具有和胃降逆,平调寒热,散结除痞之功效。

主治寒热互结之痞证[2]。

症见寒热中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而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苔腻微黄,脉弦滑。

用法用量:上七味,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二次温服。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方解本方配伍特点:温清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下,损伤中阳,外邪乘虚内入,以致寒热互结,而成心下痞。

痞者,痞满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

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

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

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半夏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中药材,生活中比较常见,对治疗一些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

半夏泻心汤就是半夏与其他中药材一起熬制的汤药,是比较有名的药剂,那么半夏泻心汤到底有哪些好处?半夏泻心汤功效与作用半夏泻心汤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仲圣谓由太阳病或柴胡证误下而成。

然临床所见,有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成者,有嗜酒酿痰而成者,有脾胃虚弱而成者,原因众多,故不能被误治一说所限。

凡上见呕吐、恶心、噫气,下有大便失调者,皆脾胃升降失调,不能斡旋上下也。

盖脾胃居中央,中央者,四运之轴,升降之枢。

脾胃和则纳化衡常,升降有序。

若寒邪直中,或湿困脾阳,则脾气不升而生寒;辛辣厚味,燥伤胃阴,则胃气不降而生热。

寒热互结,则升降运化障碍,致水为饮,谷为滞;津液气血化生不足,则脏腑肢骸因之而虚损。

临床可见寒热错杂、虚实共有之诸多证象,如面红目赤,头重眩晕,鼻衄龈肿,口干咽燥,口苦口臭,胸中烦热,吞酸嘈杂,心下堵塞,食后不下,嗳气则快,胃脘高起如拳,肠鸣腹胀,稍冷即便溏,或大便干秘,舌边尖红赤、苔黄白或灰白而腻,用热药则下寒减而上热增,用凉药则上热减而下寒重,及形瘦体倦,四肢乏力等症状。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以和阴阳,苦辛同施以调升降,补泻共进以理虚实,三法同冶于一炉,使脾胃得复,寒热得化。

故凡脾胃虚弱,升降失度所致之寒热错杂,清浊无序病证,皆可用本方治之。

黄芩、黄连、干姜量可据寒热之多少予以增减,宜小不宜大。

半夏泻心汤做法方歌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草枣人参行,辛开苦降消痞满,治在调阳又和阴。

半夏泻心汤的简介半夏泻心汤,中医方剂名。

为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主治寒热错杂之痞证。

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

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热错杂者。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半夏泻心汤医案
病人信息
姓名:王某
性别:女
年龄:35岁
主要症状:胸闷、呼吸困难、失眠
医案
经过对病人的仔细检查和咨询,得出病因为情志不畅,伤及心脾,气滞血瘀,导致气血不畅,心神失守。

治疗采用了半夏泻心汤加减。

方剂组成
•半夏 9克
•芍药 9克
•甘草 6克
•生姜 3片
•大枣 2枚
•香附 9克
•白术 9克
•茯苓 9克
•枳壳 9克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剂每日2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效果
经过1个月的治疗,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胸闷、呼吸困难和失眠等症状明显减轻,心情稳定,精神面貌有所提高。

药物作用
1.半夏、香附、白术、茯苓:调和气机,宽胸化痰。

2.芍药、甘草:活血止痛,调和气血。

3.枳壳:行气消食,疏肝理气。

4.生姜、大枣:益气健脾,调和气血。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能量虚弱、腹泻等症状。

注意事项
1.考虑到药物成分和病人身体情况的差异,病人在使用药物过程中需根据需要进行加减。

2.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如果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用,咨询医生。

3.请勿自行进行药物调整及停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4.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食物。

5.请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1. 简介半夏泻心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用于治疗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一个真实的医案,展示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

2. 医案2.1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李某•性别:男•年龄:45岁•主诉:胸闷、腹胀、呕吐2.2 病史患者李某是一名45岁的男性,过去身体健康无大碍。

近期他开始出现胸闷、腹胀、呕吐等不适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2.3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辨证分析,中医师初步判断为“饮食积滞”证。

2.4 方剂选择及用药原则根据饮食积滞证的特点,中医师决定使用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

该方剂以半夏为主药,具有破坚散结、导滞通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2.5 处方•半夏 5克•黄芩 10克•生姜 3片•大枣 5枚2.6 用药方法将以上药物洗净后,加入适量清水一同煎煮,取汁饮服。

2.7 治疗过程及效果患者李某按时服用半夏泻心汤,并注意饮食调理。

经过3天的治疗,他的胸闷、腹胀和呕吐等不适感明显缓解。

继续治疗7天后,他的症状完全消失。

3. 医案分析3.1 疾病机理分析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治愈情况来看,他属于饮食积滞证。

这种证型常见于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

积滞体内导致胸腹间有痞块、胃脘不舒、呕吐等症状。

3.2 方剂选择分析半夏泻心汤是治疗饮食积滞证的经典方剂之一。

其中主药半夏具有破坚散结、导滞通气的作用,能够有效消除胸腹间的痞块感。

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减轻胃脘不舒的症状。

生姜和大枣则具有温中散寒、调和药性的作用,有助于加强方剂的整体效果。

3.3 治疗效果评估患者李某在经过半夏泻心汤的治疗后,其胸闷、腹胀和呕吐等不适感明显缓解,并最终完全消失。

这表明该方剂对治疗饮食积滞证具有较好的效果。

4. 总结半夏泻心汤是一种应用广泛且有效的中医方剂,能够治疗饮食积滞引起的胸闷、腹胀、呕吐等症状。

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医案,展示了半夏泻心汤的临床应用过程和治疗效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转载作品如有侵权请告知)1,原文《伤寒论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方十五。

半夏(洗,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

(一方用半夏一升。

)2,原文《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十)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半夏泻心汤出自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七味药组成,方中重用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全方之君药;黄芩、黄连苦寒泄热;干姜、半夏辛温散寒,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更佐人参、大枣、炙甘草补益脾胃,共达调和中焦脾胃升降之功。

本方为少阳误下成痞所设,是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的代表方剂。

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

在应用半夏泻心汤时,应重点掌握寒热虚实四要点。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近年来药理研究证明本方能增加胃黏蛋白的含量,显著降低溃疡指数,具有抗胃溃疡作用,是一个有效的胃黏膜保护剂。

其作用机理可能是加强胃黏膜、黏液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胃黏蛋白分泌及加强黏蛋白合成等,加快了溃疡的愈合过程。

本方能促进机体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或阻断组织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同时提高sod活力。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病案:李某某,女性,28岁。

主诉:心胸痞闷、心悸,每当
情绪激动时加重,伴有口苦纳少,舌苔白腻等症状。

中医诊断:半夏泻心汤证。

处方:半夏1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
生姜3片,人参3克,甘草6克。

服用5剂。

经过5剂的半夏泻心汤治疗后,患者的心胸痞闷、心悸症状明显缓解,口苦纳少的症状减轻,舌苔也有所改善。

患者情绪波动时的症状明显减轻,并且精神状态更加平稳。

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我们决定继续给予半夏泻心汤治疗,以巩固疗效。

通过这个病案,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对于半夏泻心汤证的疗效显著。

该病案中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心胸痞闷、心悸,伴有口苦纳少、舌苔白腻等证候。

半夏泻心汤是一种方剂,具有泻肺、降气、清热的作用。

其中半夏、黄连、黄芩具有泻肺降气的作用,可以缓解心胸痞闷、心悸等症状;人参、甘草则具有益气养阴的作用,可以改善口苦纳少的症状。

综上所述,半夏泻心汤是一种适用于半夏泻心汤证的方剂,并且具有显著的疗效。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心汤——精选推荐

半夏泻⼼汤半夏泻⼼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剂,也是我临床常⽤之⽅,可以⼴泛⽤于治疗脾胃消化系统⼀类疾病,多获良效。

初识半夏泻⼼汤记得刚上临床时,对经⽅只有理论上的认识,根本不会运⽤。

说到这,我要感谢⼀位⽼师,是他教会了我使⽤半夏泻⼼汤。

那个⽼师虽然已经是主任中医师了,但仍然⼿不释卷,⾮常爱学习,对我也是毫⽆保留。

在⼀次跟诊时,有⼀个胃病患者来复诊,说吃了上次的⽅⼦后症状明显改善了,⽼师随即翻开病历,指着上次的就诊的记录说,你看看这个⽅,就是半夏泻⼼汤,要学会⽤。

他接着说道:“半夏泻⼼汤是个寒热并⽤的⽅,可以理解为胃热脾寒。

”这不经意的⼀句话,让我⼀下⼦有了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在学习⽅剂时,⼀般都说半夏泻⼼汤⾟开苦降,寒热平调,消痞散结,治疗寒热错杂之痞证,但怎么个寒热错杂,总是⼀知半解,如果理解为胃热脾寒就简单多了。

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我不断⽤这个⽅并反复思考,有了更深的认识与体会。

半夏泻⼼汤深度解析半夏泻⼼汤组成:半夏,黄芩,⼲姜,⼈参,炙⽢草,黄连,⼤枣。

对⽅中药物解读如下:半夏——降逆化饮,散结除痞;黄芩、黄连——清热泻⽕,可清胃热;⼲姜——温脾阳(脾寒);⼈参、⼤枣、炙⽢草——健脾益⽓和中。

这可不就是治疗胃热脾寒的⽅吗?要学会⽤这个⽅,还要深刻理解脾与胃的⽣理和病理联系。

脾胃位于中焦,是⼀对关系⼗分密切的脏腑。

在⽣理上,胃喜润恶燥,胃⽓以下降为顺;脾喜燥恶湿,脾⽓以上升为健。

这⼀升⼀降,维持着⼈体正常的⽓机升降,由于它们位于⼈体中部(中焦),所以被认为是⼈体⽓机升降的枢纽。

当这种升降异常时,会出现胃⽓不降反升,脾⽓不升反降,⽓机升降就会紊乱,中焦就会痞塞不通,从⽽出现《伤寒论》所说的“但满⽽不痛者,此为痞”的病证。

这种症状其实⾮常常见,有的患者会说我的胃不消化,像什么东西堵住⼀样,但按下去⼜是软的,这就是痞。

这种看起来像消化不良的症状,单纯消⾷健胃,有时效果很差,我们还得从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着⼿,就要⽤到半夏泻⼼汤。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

半夏泻心汤法!(附经方剂量换算表)1.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或肉桂):主治慢性胃炎伴有泛酸、呕恶者,方中黄连与吴茱萸配伍,为左金丸,有抑肝和胃制酸之功效。

具体应用时,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比例为2:1。

若将吴茱萸改为肉桂,为交泰丸,有交通心肾,清心安神之效。

应用时,黄连与肉桂的用量比例为2:1为宜。

2.半夏泻心汤加夏枯草:主治慢性胃炎伴有头痛、失眠者,方中半夏与夏枯草为对药,半夏五月而生,夏枯草五月而枯,阴阳交替,引阳入阴,颇宜失眠症;夏枯草还可解肝经郁热之头痛,国医大师朱良春在此基础上加入珍珠母,以入肝安魂,用于多种肝病所致之顽固性失眠。

3.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三味:即加藿香、佩兰、砂仁,此三味有醒脾开胃之功,合用之,主治湿浊阻中,阻遏纳运,五谷不馨,口腻而黏,或时有黏沫吐出,舌苔细腻,具体应用时,藿香三味以后下为宜。

4.半夏泻心汤加四神丸:主治慢性胃肠炎,湿热阻中,寒湿下注,上见痞满,下见泄泻,并见腹部隐隐作痛,舌苔白腻而滑。

具有请上温下、除寒止泻之功。

五味子用量宜小,量大易有作酸之虞。

5.半夏泻心汤加木香、九香虫:主治湿热阻中,胃气不降,郁而作痛,木香可以醒脾祛湿,九香虫善于散郁止痛,两味配伍,又有通络开窍之效,有人用此代替麝香,用于脑中风,也是经验一得。

半夏泻心汤加三花:即厚朴花、代代花、佛手花,三花具有辛香开胃、健脾化湿的功效。

主治慢性胃炎,湿热阻中,气机不利,引起胃脘不舒,时时胀满,尤以午后为甚,或伴有呃逆,舌面有淡淡白腻苔,脉象沉滞者。

6.半夏泻心汤加防风、荜茇:主治慢性胃肠炎,伴有腹部气机不舒,时有肠鸣,口气秽浊,或矢气多,大便不畅。

防风、荜拨具有整肠、理气、除腐、化浊之功效,对于腹部痞满,矢气频频者,乃为对应之举。

7.半夏泻心汤加鸡矢藤、鸡内金:主治慢性胃炎之纳呆食积者,鸡矢藤药性和缓,有明显的健脾和胃功效,特别宜于小儿和老人消化不良者;而鸡内金消食化积力强,二味合用,既可增进食欲,又可健脾消积,配入半夏泻心汤中,能明显提高消食运化功效。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

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寒热错杂痞满证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病症,它的特点是体内寒热相争,引起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

而半夏泻心汤作为一种经典的方剂,对于治疗这一病症有着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围绕半夏泻心汤方剂药物配伍及组成,阐述其中的君臣佐使药,并从药性归经药味、方剂功能作用、主治病症以及八纲辩证、六经辩证医理等方面详细阐述中药方剂中药物君臣佐使的重要性。

半夏泻心汤方剂由半夏、甘草、生姜和大枣四味药物组成。

其中,半夏为君药,具有泻心降逆的作用;甘草为臣药,具有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关系的作用;生姜为佐药,具有温阳祛寒的作用;大枣为使药,具有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

这四味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功效。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君臣佐使药在中药方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君药负责主导方剂的功效,起到根本治疗病症的作用;臣药则辅助君药,调和君药与佐药之间的关系,提高方剂的疗效;佐药则进一步增强方剂的功效,加强对病症的治疗作用;使药则起到调和各药之间关系的作用,使方剂更加协调统一。

半夏泻心汤方剂中的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正是基于中医药理论的药性归经药味。

半夏具有辛温的性味,归属入肺、胃经;甘草具有甘平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生姜具有辛热的性味,归属入胃、肺经;大枣具有甘温的性味,归属入脾、心、肺经。

这些药物在配伍中相互协调,达到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方剂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泻心降逆、温阳祛寒、调和气机等方面。

它能够通过泻心降逆的作用,缓解胸腹部疼痛、脘腹胀满等症状;通过温阳祛寒的作用,调节体内寒热的平衡;通过调和气机的作用,促进气血的运行,恢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寒热错杂痞满证时,中医八纲辩证和六经辩证是非常重要的医理。

八纲辩证主要是根据病症的表现来判断病情的寒热程度,以及阴阳盛衰的情况;六经辩证则是根据病症的分布部位来判断病情的所在经络。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

[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篇一: 半夏泻心汤几则医案1 半夏泻心汤治疗小儿滞顾王某,男性,1.3岁,2006年5月15日初诊。

患儿2月前出现口水增多,不停流涎,渐致口周糜烂红疹成片,哭闹不安。

多方-治疗不效。

诊断:滞顾。

治宜清热燥湿健脾。

方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6g,黄芩10g,黄连3g,党参10g,干姜6g,土获等15g,砂仁3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5月22日复诊:流涎减少,红疹渐消,溃面缩小。

继服5剂痊愈。

按:本例患儿乃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所致,半夏泻心汤具有健脾和胃、燥湿清热之功,故能药到病除,效如桴鼓。

2 半夏泻心汤治疗耳鸣不寐证李某,女性,57岁,教师,2007年10月29日初诊。

患者耳鸣、失眠、吞咽不利2月余,耳如蝉鸣;咽中阻塞感,吞咽不利,食干性食物尤其明显;每晚睡眠2h左右,入睡难或醒后即不能再睡,精神不振,乏力,舌正红苔白,脉弦细;平素易生气。

检查:咽暗红,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胃镜示:浅表性胃炎,食管炎。

综合脉症,诊为痰热互结,气机不利之证。

治以辛开苦降、疏肝理气为法。

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30g,黄芩10g,黄连3g,干姜12g党参15g 柴胡15g,炙甘学15g,威灵仙30g每日1剂,水煎分服。

11月5日复诊:服药后耳鸣、失眠大减,吞咽不利减轻,守上方加厚朴10g继服6剂。

11月12日二诊:诸症若失,停上药,改服逍遥丸巩固疗效,井嘱其注意饮食宜忌,调畅情志。

其后病痊。

按:本例患者为湿热交阻,气机不利,清阳不升,痰热内扰所致。

治以半夏泻心汤加柴胡,辛开苦降,疏理气机;加威灵仙以增祛湿消痰通络之力。

诸药合用使痰热得清,气机条畅,耳鸣、不寐等症自除。

“患儿,5岁,男。

1986年11月初诊。

其母代诉:自幼体质虚弱,消瘦倦怠,易患外感,厌食尤甚,时时欲呕,腹胀不适,夜间更甚,大便日行1~2次,稀便且有不消化食物。

经某医院化验检查,确诊为缺锌,故要求服中药。

查体:发育尚可,营养不良,面色萎黄,头发焦枯,脉细数,舌质尖红,苔厚,淡黄。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半夏泻心汤证医案
病人,女,30岁,主诉胸闷气短,腹胀便溏已有半年,近日
加重,舌苔黄厚,脉滑数。

初步诊断为半夏泻心汤证。

处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甘草
6克,大枣4枚。

服半夏泻心汤3剂后,病人胸闷气短明显好转,脉滑数改善,舌苔略有清瘦,腹胀便溏有所减轻。

续方:半夏10克,黄芩10克,茯苓10克,生姜10克,炙甘
草6克,大枣4枚。

经过继续服用半夏泻心汤2周,病人症状完全消失,舌苔正常,脉象和腹胀便溏问题已经解决。

医案分析:该病人的症状表现为胸闷气短、腹胀便溏,舌苔黄厚,脉滑数。

根据中医诊断,属于中焦湿热蕴结证型。

半夏泻心汤主要是用来治疗心气郁结,以及脾胃湿热互结所致的症状。

半夏泻心汤中的半夏具有镇心静气、降逆化痰的作用,黄芩和茯苓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生姜能调和胃气,甘草有益气活血的功效,大枣有养心宁神的作用。

综合上述成分,该方对于治疗该病人的症状非常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的保护作用,也揭示了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相 关性胃炎的作用机理,除有消弱攻击因子的一面,可能还有增强胃粘膜保护因子 的一面,从而共同促进胃粘膜损伤的修复。麻春杰对化合物 48/80 引起的胃粘膜 损伤的抑制效果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抑制化合物 48/80 引起的胃粘膜损害, 并可抑制病变发展同时胃粘膜组织脂质过氧化物(LPo)量的增加,硒—谷胱甘肽过 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的降低,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的上升,体外试验 表明:其可完全阻碍 MPO 活性,明显清除氧离队子的活性,阻止 OH 引起的脱 氧核糖分解。 1.2 张胜等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该方中各味药的作用及配伍特点,实验表明 方中党参和大枣及两者合用对胃底条运动张力具有明显增加作用,干姜和黄芩及 两者合用使张力明显减小,而黄连、甘草和半夏作用不明显。方中黄连、甘草及
-(5)泰卦——天地交流 -- - 地 坤→ 脾气主升清→地气上升 -— — 天 乾→胃气主降浊→天气下降 — 3. 治法: 散结除痞+辛开(恢复脾的升清)+苦降(恢复胃的降浊) 君药——半夏: 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 (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降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 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 A. 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 B. 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 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其他注意事项化裁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 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 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 调诸症。湿热蕴积中焦,呕甚而痞,中气不虚,或舌苔厚腻者,可去人参、甘草、 大枣、干姜,加枳实、生姜以下气消痞止呕。 临证加减 (1)气机结滞——枳实、
,苔薄黄,脉沉细数。 【治法】辛开苦降,调中和胃。 半夏 9g,黄连 6g,黄芩 10g,干姜 6g,茯苓 12g,党参 15g,吴茱萸 3g,香橼 皮 10g,佛手 9g,枳壳 9g,大腹皮 10g,陈皮 12g,建曲 15g,麦芽 15g,甘草 6g,大枣 6 枚。 【方解】方中半夏、黄芩、干姜、党参、黄连、甘草、大枣取半夏泻心汤之意, 和胃降逆,开结除痞;黄连、吴茱萸取左金丸之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佛手、 香橼皮理气和中,除满止痛;枳壳、大腹皮、陈皮理气和中,调和肠胃;茯苓、建 曲、麦芽健脾和胃消食;甘草兼能调和诸药。诸药配合,寒温并用,辛开苦降, 调中和胃,适合于治疗寒热错杂型消化不良。 【注意】本型患者寒热错杂,治疗宜辛开苦降,寒温并用,调中和胃。由于寒热 错杂型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临证时需仔细分辨,做到药证 相符。消化不良总以脾虚气滞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宜以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则, 以改善和消除胃脘部饱胀不适、暖气、纳差等症状为目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中 医辨证结果的不同,灵活选择治则和方药。
本方为治疗中气虚弱,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而致肠胃不和的常用方;又是体现调 和寒热,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呕吐泻利,苔腻微黄为 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 生姜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干姜二两,加生姜四两而成。方中重用生姜,取其和 胃降逆,宣散水气而消痞满,配合辛开苦降、补益脾胃之品,故能用治水热互结 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而 成,方中重用炙甘草调中补虚,配合辛开苦降之品,故能用治胃气虚弱,寒热错 杂所致的痞证。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本方证 为上热下寒,上热则欲呕,下寒则腹痛,故用黄连清上热,干姜、桂枝温下寒, 配合半夏和胃降逆,参、草、枣补虚缓急。全方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 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综上诸方,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 主治却各有侧重。正如王旭高所说:“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 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甘草泻心汤治胃虚气结之痞, 故加重甘草以补中气而痞自除。”至于黄连汤寒热并调,和胃降逆,则治上热下 寒的腹痛欲呕之证。由此可见,方随法变,药因证异,遣药组方必先谨守病机, 方能应手取效。 文献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 1:“伤寒下之早,胸满而不痛者为痞,此方主之。伤寒 自表入里,……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气汤下之,则伤中气,而阴经之邪乘之矣。 以既伤之中气而邪乘之,则不能升清降浊,痞塞于中,如天地不变而成否,故曰 痞。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 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 夏泻心汤。”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作用 1.1 吴丽芹等实验表明,半夏泻心汤能增加合并 HP 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粘 液层磷脂和氨基己糖含量,与阴性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lt;0.01~0.05)。说 明该方对胃粘膜屏障起一
升麻,开结散滞。 (2)食积——神曲、焦槟榔,消食化积。 现代运用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早期肝硬化、口腔溃疡等证属寒热 错杂、肠胃不和者。 注意事项 (1)食积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保和丸。 (2)痰浊内结之痞满者禁用——应该用旋覆代赭汤 附方 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 附注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 出处 《伤寒论》 分类 和解剂-调和肠胃 组成 半夏(12 克) 黄芩(6 克) 干姜(9 克) 人参(9 克) 炙甘草(9 克) 黄连 (3 克) 大枣(4 枚) 方诀 半夏泻心参芩连,干姜草枣一并添;寒热互结心下痞,和胃降逆病自痊。 功用与主治功用 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主治 寒热错杂之痞证。心下痞,但满而不痛,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腻而微黄。(本 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属中气虚弱,寒 热互结者。) 巧记(草人下江找双黄--炙草 人参 半夏 干姜 大枣 黄连 黄芩 用法与方解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 用法:水煎服)。 方解 本方证病人中气受伤,脾胃、大小肠功能失调,因为寒热互结其中,清浊升降失 常。其症状为心下痞满、干呕、肠鸣下利。本方是由小柴胡汤化裁得到,即去柴 胡、生姜,而加川连、干姜。本方中法夏、干姜辛温除寒,和胃止呕;川连、黄 芩苦寒泄降除热,清肠燥湿;人参、大枣、炙甘草补中益气,养胃。 禁忌与制方原理禁忌 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制方原理 1. 病机:少阳证误下而中气虚,寒热互结于中焦,气机结滞,脾胃升降失常。 2. 症状分析: (1)痞——同“否” →否塞不通 (2)满——胀满 (3)痛——疼痛 (4)否卦——天地不交流 — — 天 乾→胃不降浊→呕吐 — -- - 地 坤→ 脾不升清→下利
半夏在拆方实验中未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或促进作用,可能与胃底条标本的机能状 态有关. 1.3 李惠林对实验性胃溃疡防治作用的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幽门结扎型 胃溃疡有保护性作用,对醋酸性胃溃疡有明显治疗作用;其机理可能是加强胃粘 膜粘液屏障作用,促进粘膜细胞再生修复,并提示半夏泻心汤全方作用优于其中 某个或几个药物的作用,张仲景原方组方具有合理性。 1.4 魏晖等的实验证明,半夏泻心汤对大鼠胃运动具有双相调节作用。即在胃运 动受抑制时具有促进胃运动作用,其作用强于吗丁林;而在胃运动增强时,具有 抑制胃运动作用,而吗丁林则无此作用,认为这一作用是本方治疗非用高浓度乙醇、脱氧胆酸、水扬酸钠、热水灌胃造 成的胃炎模型运用本方后炎症有较明显的好转。镜检主要表现为局部充血水肿减 轻、炎症细胞浸润减少、糜烂减轻和消除。江田昭英发现本方对 IV 型超敏反应 所致动物接触性皮炎和足垫反应有抑制作用,而且作用不在变态反应的诱导期, 而是在效应期中抑制淋巴因子的游离和强烈抑制炎症的作用。 2.对免疫系统作用 宋忆菊等通过实验证实,10g/kg、20g/kg、30 g/kg 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升高小鼠 抗体滴度、脾脏指数和吞噬率;15g/kg、30 g/kg 剂量的半夏泻心汤能延长小鼠 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实验研究结果提示本方对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和常压下抗缺 氧能力有显著作用,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主要在于增强机体体液免疫,而 对于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不明显。 中药方剂 【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 【主症】胃脘嘈杂不适或灼热,畏寒肢冷,反酸口苦,心烦燥热,肠鸣便溏,遇 冷症重。舌质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