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大而不倒_问题的解决方案_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
_大而不倒_问题的解决方案_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
比较论坛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王 信 周 晴内容提要:从本轮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 大而不倒!问题比危机之前显得更加严重,关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之前提条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系统性重要机构或 大而不倒!银行上面。
文章认为,解决 大而不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涉及资本金、流动性管理、对手方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
目前,理论界对解决 大而不倒!问题是有分歧的。
文章试图从多维视角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王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周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关键词: 大而不倒! 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 沃尔克规则一、导 言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 大而不倒!(too b i g to fall)问题的严重性,危机发生不足两年后,2010年7月21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正式生效,其中涉及 大而不倒!机构的处置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禁止最大型企业交易自有资金;银行能够在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方面进行小规模投资,上限是银行资本金的3%;银行不能救助自己已投资的企业;银行需将占贷款组合5%的信贷风险留在账上;需满足最低标准的低风险抵押贷款要求。
即便如此,法案能否真正避免下一轮危机的再次爆发、能否妥善处理 大而不倒!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各国政府表现出不允许任何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倒闭的姿态。
以此推断,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可以消失,但存活下来的 大而不倒!银行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赚钱。
大而不倒!机构利用规模大、影响面广,对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至关重要的自身优势,倒逼政府出面救助,最终结果是损害纳税人的利益、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滋生道德风险,而机构自身则会产生出更加明显的 倒逼动机!:利用规模优势冒更大的风险,赌政府提供最后的晚餐。
幸存下来的 大到不倒、相关且不倒!类金融机构组成寡头垄断利益集团。
2182 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案例
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案例1. 引言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是自二战之后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金融危机背后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并分享一些个人看法。
2. 金融危机的背景2008年的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01年9月11日之后的美国政策。
当时,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采取了一系列财政和货币政策,导致短期内经济看上去异常繁荣。
美国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和金融市场的松散监管也为次贷危机埋下了伏笔。
3. 危机的爆发2008年,美国的次贷市场突然崩溃,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巨大动荡。
以美国为中心的这场金融危机,最终波及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引起了全球经济的严重下滑。
4. 危机的原因金融危机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以下是本文认为比较重要的原因:4.1 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是由金融产品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所造成的。
金融机构在创新各种金融产品时,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常常忽略了风险的可能性。
4.2 松散监管在美国次贷危机期间,金融机构受到的监管十分松散,这使得一些机构过度借贷,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
4.3 贪婪心理在这些金融机构中,很少有人能够摆脱自己的贪婪心理,他们追求的往往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5. 应对策略金融危机的应对策略可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举措。
5.1 宏观应对在宏观层面,政府应推动金融市场的监管加强,防止金融市场上的风险积累。
政府还可以采取扩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宽松等一系列措施,来尽可能地缓解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5.2 微观应对在微观层面,各金融机构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降低非核心业务的风险,并采取合理的商业模式来规避不必要的风险。
6. 后续影响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金融业的严重损失,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也面临了很大的阻碍。
但是,危机也使人们重新审视了金融市场,纠正了一些不合理的金融结构和行业习惯,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美国是如何应对次贷危机的
美国是如何应对次贷危机的第一篇范文2007年,美国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次贷危机,这场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引发了一场严重的金融危机。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以下是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主要措施。
一、及时救市在次贷危机爆发初期,美国政府并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危机不断恶化。
直到2008年9月,美国政府才宣布救助三大住房贷款抵押公司——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家庭贷款银行,并斥资7000亿美元用于购买金融机构的坏账。
这些措施旨在稳定金融市场,恢复投资者信心。
二、救助金融机构美国政府不仅救助了住房贷款抵押公司,还对其他金融机构进行了救助。
例如,2008年9月,美国政府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了850亿美元的救助资金。
此外,美国政府还采取了措施,限制金融机构的薪酬和福利,以遏制金融机构的高风险行为。
三、刺激经济为了缓解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措施。
2008年底,美国政府推出了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以创造就业岗位,刺激消费。
四、住房市场救助美国政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救助住房市场,包括降低住房贷款利率、提供首次购房者的税收优惠、扩大住房贷款 modification 计划等。
此外,美国政府还推出了“占屋运动”,鼓励金融机构将闲置房屋推向市场,以抑制房价下跌。
五、国际合作面对全球性的次贷危机,美国政府积极寻求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2008年11月,美国总统布什参加了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与其他国家领导人共同商讨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在这次峰会上,各国达成共识,同意采取措施刺激全球经济增长。
第二篇范文在探讨美国应对次贷危机的策略时,我们不妨从3W1H(What,Who,Where,How)和BROKE(Background,Reaction,Outcome,Knowledge,Evaluation)两个模型入手,以此为基础,重新审视这一历史事件。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措施
美国次贷危机应对措施如下:
1.注资
次贷危机使美国经济严重受创,其中金融机构损失最为严重,仅银行就有28家宣布破产,为了挽救这些濒临破产的金融机构,美联储动用大笔资金向金融机构注资。
2.降息与退税
为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与流动性紧缺,美联储在一年时间内大幅度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各国央行也纷纷降息,这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投资者欲消费者对经济的信心,控制了此次危机的进一步恶化。
此外美国政府还采取退税的方式用以鼓励消费。
3.国有化
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恶化,美国政府开始考虑采取国优化的措施以回复市场信息,国有化分为以下几种形式,首先是购买股份,其次是金融机构担保,最后是直接收为国有。
4.加强金融监管
政府处成立后,对金融体系采取了积极的监管措施。
美国财政部于2009年3月底提出改革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方案;5月政府公布了一项加强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的新计划,该计划将一些场外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强制要求在交易场所上市交易,重点监管,以减少银行的“暗箱操作”,使市场信息更加透明。
美国银行金融危机下的重组策略(案例)
美国银行金融危机下的重组策略(案例)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美国银行业也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这场危机,美国的银行们被迫寻求重组策略,以应对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确定性。
本文将以美国某银行为例,探讨在金融危机下的重组策略,并分析其成功之处。
一、危机背景美国银行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面临着资产负债表风险增加、信贷违约激增、市场流动性下降等严峻的挑战。
公司的盈利能力遭受到重大压力,经营状况日益恶化。
为了摆脱困境,美国银行不得不考虑进行重组。
二、重组策略的制定1. 资产负债表回归稳健首要任务是回归资产负债表的稳健性,以应对危机期间的市场风险。
美国银行利用资产负债表,对全球各地的风险资产进行检查,并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
通过大规模减少高风险资产、增加稳健资产的比例,银行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抵御危机的能力。
2. 股东权益的增加为了增强股东信心,美国银行决定通过发行新股来增加股东权益。
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银行的负债压力,还提高了市场对该银行的信心,进而为其未来的资本运作和重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合并与收购作为金融危机中最具代表性的重组策略,合并与收购也被美国银行所采纳。
通过合并和收购其他受危机冲击的银行,美国银行得以扩大自身规模、分散风险,并且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效益。
在重组后,美国银行成为了一个更加庞大、实力更强的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危机的各种挑战。
三、成功之处通过以上重组策略,美国银行成功地度过了金融危机,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1. 偿还政府援助资金作为金融危机期间政府的援助对象之一,美国银行在重组后成功偿还了政府提供的援助资金。
这一举措不仅展示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战胜危机的能力,也增强了市场对银行的信心。
2. 业务扩展的机会通过合并与收购策略,美国银行获得了机会扩大自身的业务范围。
新合并的银行不仅加强了在本国市场的竞争力,还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
这为美国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业务增长机会和利润来源。
3. 优质资产的获取通过资产负债表回归稳健和收购策略,美国银行得以获取更多的优质资产,进一步提高了资产质量,降低了风险。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与解决方案研究作者:隋平陈平凡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5期[收稿日期] 2013-04-22[基金项目] 西北大学校级研究课题“金融监管改革研究”(PR12305)[作者简介] 隋平(1974—),男,辽宁大连人,西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金融法.[摘要] “大而不倒”问题源于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突然倒闭会引爆系统性风险,这迫使政府对其救助,滋生了道德风险,加剧金融系统中的风险累积。
因此,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在统一监管框架之下,设定事前的审慎监管机制,并约束其复杂性和不透明性。
同时,对于发生问题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应采取风险定价合理的事后救助措施,对确实不能救助的则应当保证对其进行有序清算,避免对金融体系造成系统性负面冲击。
[关键词] 大而不倒;系统性风险;道德风险[中图分类号] F83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3)05—0146—06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通俗称谓是“大而不倒”金融机构,它们内部结构复杂,且相互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
这些金融机构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提升了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而它们具有的系统重要性使得其突然倒闭就会引发金融危机,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救助或者是进行有条不紊的清算。
本文旨在分析该问题的实质原因,并对我国可以采取的解决此问题的监管措施进行论证。
一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分析“大而不倒”金融机构的股东和债权人都在政府明示和暗示的担保下享受冒险行为带来的收益时基本上不承担其外部性成本,这种道德风险加剧了系统性风险。
(一)金融业务中的道德风险分析大型金融机构“大而不倒”问题的根源在于其中的道德风险鼓励这些金融机构大量从事高风险金融业务来获取高额收益。
1.金融机构中的道德风险分析金融机构中的道德风险本源于金融机构在有限责任制度保障下的“拿别人的钱赚钱”业务模式。
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看_大而不倒_问题的处置_吴晓灵
第五,科学评估政府对金融机构持股的比例,形成有效的利 益制衡机制。让市场承担风险,政府负有限责任,中国才能真正 有金融市场。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尽如人意,一个 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上很多的金融产品并不是由 投资者真正自担风险。市场上有一句话,“赢钱偷着乐,亏钱找 政府”。为什么监管当局对金融机构推出一个产品慎之又慎,就 是因为怕这个产品出风险。其实任何一个金融产品都不可能不出 风险,只有真正能够让投资者自担风险,这个市场才能不断地发 展和创新。如果每个产品出了风险政府都给兜底,那就只有财 政,没有金融,就不会有中国的金融市场。欧美过度金融创新造 成了这次的金融危机,而在中国,一些传统的、成熟的产品却又 没有充分地运用,这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特
稿
主持人:张 林 9
每一次出了问题以后及时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改善自己的监管。 它们的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第二,应该加强中国金融监管资源的整合。强化中央银行在 防范系统性风险中的作用,是世界监管体制改革的趋势。中央银 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和对各类金融机构的信息分享程度,关乎金融 业的宏观审慎管理。因为只有中央银行才是对金融市场流动性有 最终调控能力的一方,要防止金融市场出现系统性的风险,就应 该充分地发挥中央银行的作用。但是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界限,就 是要制约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行为。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最后贷 款人的行为来拯救和调控金融市场,但是如果这个权力运用得不 好也会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有鉴于此,美国在这一次金融改革当 中,在赋予美联储更大权力的同时,也对它加以了更大的制约。
电影《大而不倒》 1500字观后感
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 )——从美国财政部角度看次贷危机下该如何救市影片讲述了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财政部长汉克·保尔森为主要线索,记录了在华尔街的大型银行面临困境时,财政部与美联储官员、华尔街银行家以及外国投资者等在不断的磋商中拯救市场的决策与行动,从贝尔斯登、雷曼,到AIG与其他大型银行,危机的发展使得华尔街的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岌岌可危,而财政部也在竭尽全力试图遏制危机蔓延。
(一)财政部救市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金融体系崩塌,避免出现第二次经济大萧条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先从股票崩盘引起,进而在金融经济领域产生了连锁效应,造成了美国经济大萧条。
而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随着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的泡沫破灭,美国金融体系也面临着全面崩盘的危险。
因此财政部在整个危机的处理和应对过程中,也一直秉持着把避免金融体系崩溃作为最高原则,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前,本有一次可以被美国银行收购的机会,但是由于雷曼破产可以平息不确定性,并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财政部最终放弃了对雷曼的挽救并促进美国银行和美林证券洽谈。
因此,被迫宣布破产的雷曼事实上成为了财政部整个救市过程中的牺牲品。
(二)次贷危机中财政部积极通过收购、合并、直接注资、购买有毒资产等方式避免大型银行破产倒闭整体来看,财政部与美联储为避免大型金融机构崩溃采取了多种方式,有很多方式甚至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财政部通过数额巨大的贝尔斯登收购案援助计划项目来避免其破产。
对于雷曼,财政部优先采取争取私营部门参与救助的策略。
因为如果给市场释放政府将为任何企业经营不善而兜底的信号,金融机构的行为将出现更多不确定性,市场波动可能会加大。
但是此时,由于高估了私营机构收购雷曼的可能性,财政部没有全面分析雷曼破产后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导致后来必须要直面金融体系全面崩溃的危机。
对于保险业巨头AIG的状况不断恶化,美联储不得不再一次采取无立法程序的紧急援助。
《大而不倒》影评观后感
《大而不倒》影评观后感《大而不倒》影评观后感——次贷危机的生死时速电影《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是一部HBO出品的纪实性电影,根据著名记者和作家Andrew Sorkin的同名畅销书改编而成。
电影讲述了美国次贷危机期间,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联合救市的全部过程。
在正式开始这篇影评之前,我们先来欣赏电影中一个回味无穷的片段。
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首都灯火辉煌,烟花璀璨。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电影主线的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前来出席开幕式,在与中国老朋友合影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保尔森的外孙女Willa,金发蓝眼,非常可爱,站在保尔森夫人旁边。
一位中国工作人员,想给小姑娘一面小小的中国国旗,合影时让她挥舞着。
事实上,在奥运会期间,每个人都在挥舞着小国旗,这个举动并没有什么政治意味。
但保尔森却大为紧张,想从小孙女手中夺过国旗,但小姑娘却死活不撒手,保尔森只好让妻子把孙女抱走,并没有参与合影。
在随后的晚宴上,他向中国朋友解释道:“媒体拍到我孙女在我旁边挥舞着中国国旗,这不太好。
”中国领导表示理解。
但这段小插曲没有结束,接下来的对话才让保尔森冷汗直流。
这位领导先是向保尔森问起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两家房贷机构)的情况,在金融危机之前,中投公司大量购买了“两房”债券。
保尔森连忙向中国朋友保证了“两房”的安全,不过领导话锋一转,告诉他:俄罗斯人来找过我们了,提议联合起来暗算你们。
领导的原话如上图中的字幕。
保尔森听完后,表情凝重,久久说不出话来。
领导随后笑着说,“我们礼貌性地拒绝了。
”保尔森僵硬的脸才放松下来。
但在说这句话之前,领导又说了一句听起来不起眼,实际上却精彩无比的话:这句话,以及这段插曲,在当时看可能并不起眼。
但是从2008到2018,十年过去了,再倒回头来看中美这些年债务数据的变化,你就会感受到这句台词暗藏的彻骨讽刺。
危机肇始电影《大而不倒》并没有展示金融危机是如何诞生的,但在片头,巧妙地用了几段真实新闻画面,来厘清了危机产生的脉络。
《大而不倒》评析(95分)
《大而不倒》评析看完了电影《大而不倒》后,我对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危机下政府决策的艰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明白了现代经济中的“大而不倒”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电影《大而不倒》以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雷曼兄弟公的CEO迪克•富尔德、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摩根大通银行CEO詹姆斯·迪蒙、纽约联储银行行长蒂莫西盖特纳、前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巴菲特为中心,打造了一个包括美国政界精英及华尔街巨子在内的群英会,而众多演技派明星的加盟让整部影片星光熠熠,气场十足。
电影再现了美国政府和华尔街的精英们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
这些精英们自认为拥有巨大的权利和无穷的手段,可以决定这场游戏的胜负,但是他们谁也不愿意看到和接受这场游戏的真正结果:最糟糕的时刻正在到来。
影片的聚焦了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及其引发的金融动荡,以及此后美国政府为避免金融动荡为国家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做出的救市努力,前半部分讲述了雷曼公司破产的经过,情节十分紧张;后半部分讲述了美国政府通过给各大银行注资的方式购入有毒资产,向中小经营者放贷的决策和实施过程。
通过电影《大而不倒》让我理解了金融危机下“大而不倒”的政策。
在金融市场的参与者中,存在这样一个观念,即在一个大的金融机构或企业遇到麻烦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政府将会敢干预以阻止其倒这是因为政府从稳定金融业、保护存款人和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往往会对金融机构的破产所带来的蝴蝶效应持谨慎的态度,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大而不倒的状况。
在金融危机中政府往往面临着两难的抉择,一方面,从大而不倒的内在逻辑看,一旦对一家金融机构实施了救助,那么救助规模更大的机构也自然成为选择,于是政府在无形中鼓励了数量更多、层次更深的风险经营行为,因为金融机构不仅可以据此获得巨额收益,而且通过自身规模的扩大,可以博取更多获得救助的筹码;另一方面,政府的救助行为将给普通大众带来强烈的信号,这种隐性担保极可能刺激针对这些机构或相关金融产品的投资,危机再次出现时,政府所面临的救助压力也将更大,否则预期的覆灭往往会带来更为严重的损害。
从次贷危机分析美国危机救助措施及效果
从次贷危机分析美国危机救助措施及效果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演变为全球危机,其爆发的烈度之强、范围之广、破坏力之大令人震惊,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滑落。
在危机中,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出台了一系列的救助措施。
本文对美国在本次危机中实施的救助措施进行总结,希望通过汲取其危机救助经验,促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次贷危机危机救助流动性冲击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管制放松,金融机构迅猛扩张,金融创新不断泛滥以及风险评估滞后,这些最终导致对金融工具风险认识不足。
2006年8月,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抑制了房地产需求,引发房价下跌。
而房价下跌造成按揭违约风险大幅增加。
最终于2007年8月引发了美国次级按揭贷款市场危机(简称“次贷危机”)的爆发。
危机令大量金融机构遭受了巨大损失,一些甚至宣布破产。
引发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包括屋主无力供按揭房贷、房屋价格下降再融资难度增加、金融市场借贷双方对风险的判断不足、危机发生前联邦利率大幅调升而刺激的抵押贷款剧增以及包括证券化在内的金融创新等。
这些复杂的因素互相纠集,令次贷危机变得多变而复杂。
就金融体系来看,危机所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四类:信贷风险、资产价格风险、流动性风险和赖账风险(Counterparty risk)。
首先,从信贷风险来看,通过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按揭贷款被打包成各种复杂的投资工具,包括按揭证券(MBS)、债务抵押债券(CDO)等。
这些金融工具将信贷风险转嫁到了第三方投资者身上。
投资者在收到金融工具产生的收益同时,也承受着附着在抵押资产上的信贷风险。
其次,从资产价格风险来看,MBS和CDO等金融工具的资产评估很复杂。
这些金融工具的价值一方面与抵押物的价值和计算方式相关,另一方面又受制于这些金融工具在市场上的交易价格。
而这两方面也是相互关联互相影响,造成了这些金融工具具有较强的波动性。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文献综述摘要:在本轮国际经济危机之后,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引起了国际金融监管当局和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视。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部分金融机构表现出明显的“大而不能倒”特征。
由此产生明显的负外部效应和道德风险,甚至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降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及其倒闭带来的负外部性、减少纳税人负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成为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文首先解释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随后阐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标准和引起的系统性风险,最后总结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而不倒”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宏观审慎一、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概念虽然是在这次金融危机后首次提出,但其实质上却是金融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那就是“大而不能倒”问题,只不过这次金融危机中“大而不能倒”问题无论是范围还是程度较危机之前都大大加深。
关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金融危机之前它的范围仅仅局限于大规模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危机之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范围有所扩展。
毛奉君(2011)认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应指的是传统的银行类金融机构,它的范围应该从银行类金融机构扩展到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政府特许企业(GSE)等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
齐数天认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是指的是在金融市场中承担关键功能,其倒闭可能给整个金融体系造成损害,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负面影响的金融机构。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等机构的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于自身规模、复杂性、系统性关联等原因,一旦无序倒闭将会对更大范围的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运行造成显著破坏的金融机构。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目前来说,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评估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
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现状与防治
浅析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现状与防治摘要:当一个大型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政府也面临着一个两难的抉择:救或不救。
救,则坚定了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信念,并且引发更严重的道德风险;不救,其结果可能是整个经济陷入衰退。
在面对这个问题时,救是政府的一般选择,但更应该重视救后的金融监管以减少道德风险。
关键词:大而不倒;金融监管;道德风险一、“大而不倒”的定义“大而不倒”是由“go big go fail”直译过来,意思指当一个大型机构陷入困境濒临破产时,政府在考虑其倒闭将会产生的严重社会影响后,通常会向其伸出援手。
所以当一个机构它的规模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担心破产了,因为即使遇到了危机政府也会对其进行营救。
“大而不倒”论断在金融机构中传播的最广。
这是由金融机构所从事的特殊业务造成的:首先与其他性质机构破产一样,金融机构的危机会让自身的员工面临失业且面临今后没有保障的生活;其次,其客户所持有的债券、基金和存款等也很可能在一夜间化为乌有;最后,再加上在现代社会当中国家的各个经济部门都通过这样那样的债权债务绑在了一起,如果其中一个机构}n现了问题,很有可能引起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进而引发金融海啸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动荡。
因此大型金融机构的倒塌会对社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影响,有时甚至会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政府为了避免这个重大的经济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会选择对其进行救助。
二、“道德风险”的定义道德风险即英文中的出oral hazard,比较早地运用于保险领域,意思是指被保险人由于投保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导致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提高。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某项财产投保了火险,因为与保险公司签订了协议即使发生火灾自己也不会有损失,因此会更倾向于疏于防范,从而提高了发生火灾的概率。
在“大而不倒”的定义中我们论证了政府对于金融机构会更倾向于使用“goo bighofail”这一态度,但是同时问题也就产生了。
首先,.金融机构为了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则会选择扩张,也不管是否是盲目的;其次,大型的金融机构为了追逐更大的经济利润,会采用风险更高的金融工具,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过高的风险会抑制经纪人想要获得更高利润的欲望,可是在政府使用“大而不倒”政策的时代,产生了风险的“外部性”,也就是说大型金融机构在获得高利润的同时将自己的一部分风险转移给了政府,并最终转给了全体国民,这样就产生了所谓的“道德风险”。
关于次贷危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次贷危机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和建议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历时差不多两年,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
第一阶段是危机初现。
从2007年年初以来,由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下调,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开始出现动荡。
汇丰银行北美公司、全国金融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等多家从事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的金融机构因客户违约,纷纷出现巨额亏损,有的甚至陷入倒闭或申请破产保护。
第二阶段是危机爆发。
自2007年七八月份开始,大批与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有关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
2007年8月,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美国家庭抵押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当月,受一些投资美国次级抵押债券的基金宣布停止赎回的影响,美联储、欧洲央行等被迫联手注资以恢复银行间市场的秩序,这成为危机爆发的标志性事件。
第三阶段是危机扩散。
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花旗、美林、瑞银等大型金融机构因次贷出现巨额亏损,市场流动性压力骤增,西方央行联手干预。
全球最大的债券保险企业MBIA、全美第二大债券保险机构AMBAC损失惨重。
2008年第一季度,MBIA亏损24亿美元,AMBAC亏损17亿美元。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倒闭,这一事件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把危机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危机的深化和恶化阶段。
2008年6月份以来,危机出现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其中标志性的事件是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美林银行被美国银行收购、AIG被政府接管。
危机的另一支鞋子终于落地,后续演变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迄今为止,危机已经造成了超过1万亿美元的损失,此次危机破坏性之强、影响面之广是以往历次金融危机所不能比拟的。
关于次贷危机中几个问题的思考此次次贷危机引发了各界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讨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投行回归”,二是资产透明度,三是世界最大保险商AIG被政府接管,四是美国政府救市,五是美国消费模式等问题。
“投行回归”问题目前,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的贝尔斯登、雷曼、美林已消失,硕果仅存的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也已变成全能银行,作为美国特殊金融机构形式的投行已不存在。
美国次贷危机金融案例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也称次级房贷危机。它 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 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 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
二、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 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 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2、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房地产泡沫即使控制了直接的金融蔓延,美国的次 贷危机也可能产生心理蔓延,特别是房价的重估。
(2)尽管在美国不计后果向高风险借款人放贷的规模比 世界其他地方更大,房价的膨胀一直比美国更为严重, 英国、西班牙等国更容易受到房价泡沫破灭的打击。
(3)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继续阻碍生产的增长。全球经 济抵御美国经济疲软的能力也不应被夸大。尽管美国经 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 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 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必然将损害其他 地区的经济。
二、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
1、为推动经济增长,鼓励市民、疯狂消费。 2、社会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广大中产阶级
收入不升反降。 3、严重缺乏监管,引诱普通百姓通过借贷
超前消费、入市投机。
三、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
一、 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1)美国的许多金融机构在这次危急中“中标”,而且 其次贷问题也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 (2)其次,美国经济基本面强健,不乏继续增长的动 力。 (3)没有解决社会分配和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之 间的缺口问题,美国就从根本上无法摆脱其)次贷危机主要影响中国的出口。 (2)我国将面临经济增长趋缓和严峻就业
形势的双重压力。 (3)次贷危机将加大中国的汇率风险和资
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解决方案探析范文
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解决方案探析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抵押贷款解决方案论文摘要:文章首先详细介绍了美国次贷危机,接着从微观和宏观经济的层面论述次贷危机的成因,然后针对美国政界人士提出的四个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希望本文通过本文对美国次级贷款的分析能对对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给予一定的启示。
一、美国次贷危机1.何为美国次贷危机美国的房屋抵押贷款分为三类:优质抵押贷款,次优抵押贷款以及次级抵押贷款。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评级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由于信用要求不高,其贷款利率比一般抵押贷款利率高出2% ~3%。
在巨大的利润的诱惑下,加之优质和次优级抵押贷款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许多金融机构大量发放次级抵押贷款。
在楼市升温期间,这些贷款的风险并不高,因为即使违约,金融机构也可以很容易的通过出售房屋避免损失。
美国次贷危机,全称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危机。
多年来,美国经济因为不景气而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向次级信誉的消费者大量抵押贷款,以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银行得到大量次级按揭抵押财产后,又转手把这些抵押财产上市转变成基金,卖给各国投资者,以减轻自己的负担,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
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稳步发展后,银行利率也逐步由1%提高到5%以上,次级按揭者的银行贷款利率也随之飞速上涨,最终使这些本来就没有多少钱的次级按揭者囊中羞涩,甚至还不起银行的贷款而将自己的财产抵押给银行,次贷危机就出现了。
lOcALHOST .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美联储的利率货币政策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过去一直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2001 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
此后1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年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
这一阶段持续的利率下降,是带动21 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形成的重要因素。
从200年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年月,经过连续1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 提高到%。
美联储金融论文范文-浅谈如何治理金融业“大而不倒”现象论文.docx
美联储金融论文范文:浅谈如何治理金融业“大而不倒”现象论文如何治理金融业“大而不倒”现象论文作为格林斯潘的继任者,本•伯南克面对人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注定要在美国经济这个大舞台上扮演三个重要角色,即加息运动的终结者、楼市衰落的减震器以及为美国经济列车提供安全保障的巡道工。
伯南克成功地扮演了上述三个角色,以口己的方式逐渐获得了市场的信任。
金融危机过去5年之后,在中国债务风险暗流涌动的时局下,我们更应该回顾上一次的金融危机,深思伯南克和美联储在应对危机时采取的诸多政策背后的金融思想和理念。
本•伯南克2008年之后,美国进行了大量的金融监管改革,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当属《多德•弗兰克法案》。
该法案的正式名称为《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于2010年夏天通过。
《多德•弗兰克法案》的主题之一便是尝试建立一种系统性的策略,以使监管者能够监管整个体系,而不只是其微观组成部分。
达成上述目标的工具之一是新创建的一个名为“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 (FSOC)的机构,美联储作为成员之一,协调各监管机构。
此外,《多德•弗兰克法案》可使监管机构有责任在实施自身监管、监督举措的同时考虑其隐含的、广泛的系统性影响。
《多德•弗兰克法案》提供了一种让大型机构可以安全倒闭(fail-safe)的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对于任何被认为未受充分监督的机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均可以通过投票来指定其接受美联储的监督。
未来将不会再有任何规模更大、更综合、系统关键性程度更高的公司游离于监管之外。
与之类似,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也可以指定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受美联储或其他机构监管,如股票交易所或其他交易所等。
另一类理由和“大而不倒”有关,涉及系统性关键机构的处理。
处理“大而不倒”或系统性关键机构须双管齐下。
一方面,在《多德・弗兰克法案》下,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综合金融机构将面对比其他金融机构更为严苛的监管o美联储己经和国际监管者一同建立了适用于这些金融机构的更高的资木金要求,包括对规模非常大、系统重要性程度非常高的机构的额外资本要求。
8953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为例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互联网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已经不再是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问题,而是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和市场的重要因素。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是20世纪以来最严重的金融风波之一,其对全球经济和市场产生的巨大冲击仍在影响着世界。
成因分析宏观因素金融危机的产生,首先需要分析的是宏观因素。
2003年,美国联邦利率一度降至1%以下,低利率政策推动美国房价快速上涨,很多人纷纷购买房产,但相应的,也扩大了次贷市场的规模,大量的次贷贷款供应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膨胀。
同时,美国政府采取了助贷政策,鼓励银行大量放款。
这些政策共同形成了一个金融泡沫。
2006年大学城地区的房地产开始出现下跌趋势,一些买家不得不转卖其购买的房产从而退回购房贷款,从而引发次贷危机。
信贷风险其次,信贷风险也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
2005年后,随着次贷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一些信贷公司用一些高风险的贷款形式,将买房者贷款的抵押品也高估来将那些没有信用可言的购房者纳入此行列。
这种方式最初推高了金融市场的热度和房地产的价值,但同时也增大了金融危机的风险。
金融衍生品另外,手段高超的银行家们还利用金融衍生品,对次贷风险进行“丰富多彩”的包装。
这些金融衍生品将高风险的贷款和其他资产打包卖给各地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意识到机会,便纷纷加入其中。
这使得次贷的风险远远超过市场预期。
应对策略表面上的措施在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了一些表面上的措施来对抗经济下滑。
与所有危机一样,政府的立场主要是保护银行系统不崩溃,同时增加公共支出以拉动消费需求。
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提供免息贷款,以缓解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拨款救市,支持那些流动性严重损失的金融机构;•支持一些实体经济的部门;•扩大联邦基金池,增加美国国债投资。
根本的修复策略当然,这些东西都只是临时的,对于次贷危机的本质问题并没有很好的解决,实际上,只有采取根本的修复策略才能解决次贷危机带来的后遗症,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工作范文]
大而不倒的解决方案篇一:大而不倒银行“大而不倒”问题探析盛延良 1507032摘要:“大而不倒”现象历史久远,现指金融机构因规模、可替代性与系统关联性等因素具有系统重要性而不能任其倒闭,否则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各国政府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实施救助的根本目的在于防范或遏制系统性风险,然而,“大而不倒”容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破坏金融体系的市场约束机制。
本文从银行的角度出发探究银行“大而不倒”的具体原因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针对相应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以减轻其倒闭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的负面效应。
关键词:银行大而不倒解决策略1.“大而不倒”现象的历史回顾“大而不倒”现象指的是银行、投行等金融机构,因其业务体量以及在金融混野经营体系中的关联性作用,而成为不允许倒闭的角色。
为了避免这类金融机构倒闭,政府会选择出资救助,或者邀集金融业其他重量级企业联合出资为受救助者保底,“大而不倒”变成政府一种十分无奈却不得不为的政策选择。
“大而不倒”现象的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1890年因阿根廷债务危机导致的英国巴林银行危机事件,当时已成为整个英国商业和经济的信用基石的巴林银行因所持的阿根廷政府债券巨额贬值而命悬一线,但由于英格兰银行发起金融救助,最终得以化险为夷。
不过,“大而不倒”作为政府对问题金融机构展开紧急救助的政策措施,则应以1984年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联手救助伊利诺伊州大陆银行事件为标志,这是历史上美国最大规模的银行重组,当时该行是美国的第七大行,而重组花了10年时间才完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原理被其支持者扩展到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也包括对冲基金。
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濒临破产,从5月份到9月份150天的时间里,公司的资产净值下降了90%,出现了43亿美元巨亏,最后美联储不得不出面组织由美林、摩根等15家国际性金融机构注资亿美元购买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90%的股权。
继1984年之后,20XX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次将有关“大而不倒”学说的辩论带回到金融监管理念的中心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论坛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次贷危机中的美国金融机构为例王 信 周 晴内容提要:从本轮次贷危机我们可以看出: 大而不倒!问题比危机之前显得更加严重,关于防止危机再次发生之前提条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系统性重要机构或 大而不倒!银行上面。
文章认为,解决 大而不倒!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更加严格的监管措施,涉及资本金、流动性管理、对手方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
目前,理论界对解决 大而不倒!问题是有分歧的。
文章试图从多维视角对其中涉及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王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周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关键词: 大而不倒! 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 沃尔克规则一、导 言次贷危机充分暴露出 大而不倒!(too b i g to fall)问题的严重性,危机发生不足两年后,2010年7月21日,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正式生效,其中涉及 大而不倒!机构的处置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大规模禁止最大型企业交易自有资金;银行能够在对冲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方面进行小规模投资,上限是银行资本金的3%;银行不能救助自己已投资的企业;银行需将占贷款组合5%的信贷风险留在账上;需满足最低标准的低风险抵押贷款要求。
即便如此,法案能否真正避免下一轮危机的再次爆发、能否妥善处理 大而不倒!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破产后,各国政府表现出不允许任何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倒闭的姿态。
以此推断,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可以消失,但存活下来的 大而不倒!银行可以按照过去的方式赚钱。
大而不倒!机构利用规模大、影响面广,对金融市场和整体经济至关重要的自身优势,倒逼政府出面救助,最终结果是损害纳税人的利益、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滋生道德风险,而机构自身则会产生出更加明显的 倒逼动机!:利用规模优势冒更大的风险,赌政府提供最后的晚餐。
幸存下来的 大到不倒、相关且不倒!类金融机构组成寡头垄断利益集团。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能够坚持下来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机构,但一定是得到最大支持的机构。
大而不倒!本身是对金融领域的一种破坏行为和逆向激励,不合理的制度设计让纳税人承担经济下行的风险,让金融机构获取经济上行的收益(Eugene Fa m a ,2010)。
(二) 大而不倒!的判定标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 ,2010)正在构建一个指标方法来识别和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以反映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规模、关联度和不可替代性方面的特征。
基于市场数据(如银行的次级债和高级债之间的利差)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规模因素在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方面起主导作用,而关联度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并不明显%。
单纯依靠市场数据并不能准确判断该机构是否具有系统重要性,在正常情况下不具备系统重要性质的机构可能在特定环境下也有可能成为系统重要性机构。
系统重要性机构是动态的,一些小银行也可能变成系统重要银行,同时还要考虑银行服务的对象,如果一些银行倒闭而没有替代者(如农村金融服务),此类银行也可视为系统重要性机构。
规模不是确定一个系统性机构的惟一特征,但必定是一个相关标准。
首先,机构规模应与本国经济规模相比较。
例如,德意志银行同苏格兰皇家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比较类似,但是前者的本国资产仅占德国GDP的16%,后者则占到英国GDP的71%(J P M o r gan,2010)。
其次,多样化、复杂化和相互关联性是确定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标准。
如果投资人和对手方对这家机构正在做什么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任何行动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将对整个机构的生存能力产生怀疑。
机构的复杂性也会使得监管者无法预测机构一旦倒闭所产生的连锁反应,这样的话极有可能提高政府干预的几率。
再次,机构的集中性(centra lity)至关重要。
在金融系统中同其它机构联系密切的这家机构在面临破产时很容易拖累其它组织。
最后,无论是金融创新还是简单的业务扩张所导致的活动范围的独特性和业务的新颖性都会释放系统性风险。
根据2009年10月I MF BIS FSB&联合发布的关于建立企业系统重要性评估框架的报告,BCBS正在研究制订基于银行规模、可替代性、相互关联性方面的评估标准。
目前已经确认了部分所需数据源,今后可能会以自由裁量指引(guided discretion)!的形式,规定如何将可持续性标准运用于对企业资本、杠杆、流动性等征收系统性额外费用。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权威性机构认为,衡量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 F I,s yste m i m portance f i nanc ial institutions)的标准,一是规模(size),即单一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总水平,常用的衡量指标是资产规模,如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或世界排名前200家的银行;二是系统重要性,若该机构倒闭了,其它机构能否提供相同的金融服务,即该机构是否具有可替代性(;三是关联性和复杂程度(i nterconnectednes s& co m plex ity),即与系统内其它机构的联系。
衡量标准可以关注资产负债表,关联性和复杂程度越高的机构,其资产方的衍生产品、无形资产、股票和其它投资比例越高,其负债方的衍生产品、次级债务比例也会越高。
过去我们关注最多的是银行体系,现在对冲基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率逐步上升。
从发展趋势看,规模本身已经不是主要问题,可替代程度、相互关联度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系统性!很难衡量,其识别和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指标方法进展不显著,难点是较难从实证数据上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关联度!和不可替代性!联系起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2010)拟在考虑建立一个分组方法(bucket-based app roach)来定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清算银行-金融稳定论坛。
2009年5月,美国政府对19家最大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了全面的压力测试,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奥巴马政府金融救援计划核心内容∀∀∀资本援助计划的具体方案,美国19家资产规模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大银行被列为压力测试!的目标对象。
以摩根大通为例,2008年3月,该银行应美国政府的要求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在雷曼兄弟破产10天之后,该银行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
在全球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亟需资金的时候发放贷款700亿美元。
在市场陷入一片混乱的时刻,该银行是惟一愿意承诺向加利福尼亚州、新泽西州和伊利诺伊州政府分别提供40亿、20亿和10亿美元贷款的银行。
2009年,该银行独立为客户贷款或募集了1.3万亿美元,向地方政府、市政府、学校、医院和非营利性机构提供了1000多亿美元支持。
显然,摩根大通的可替代程度和系统重要性至关重要。
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对识别单体S I F I的系统性风险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可以从救助英国北岩银行和美国贝尔斯登等小型机构中看到规模效应不是主要的,复杂程度和相互关联性更加重要。
二、解决大而不倒!问题的学术争论大而不倒!问题的解决方案庞大复杂、分歧较多。
围绕大而不倒!,本文将系统梳理目前学界和监管当局争论的热点问题,以期对我国大而不倒!问题有所借鉴。
(一)限制业务范围关注重点是衍生产品类等证券业务是否应该从传统银行业务中剥离出来,以防止在全球化金融危机中衍生产品发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在传统银行业务同证券业务、衍生产品业务之间建立防火墙。
Nourie l Roubini(2009)认为应考虑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同风险投资银行业务进行分割,重新启用修订后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 lass S teagall Act),便于政府在存款机构和投资银行之间建立新的防火墙,系统性危机来源于存款性机构,存款机构应该得到最后贷款人支持和存款保险,投资银行家天生具有逃避监管的本领,它们应该受制于破产接管程序。
依靠回归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来解决大而不倒!问题,这在政治层面是有难度的,美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重新启用已废除法案的先例。
可行之举是在国际层面上建立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不是简单地回归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这是G20集团达成的共识。
#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提出,联邦一级的银行机构禁止拥有、投资或发起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不得进行自营交易。
美联储有责任考虑批准或不批准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并将对美国金融稳定产生的影响,包括加入保险的存款机构和他们的控股公司以及任何一家符合银行控股公司法案要求的机构,以及在美国的外资商业银行和其附属机构,包括经纪交易商和基金经理等附属机构。
反对者认为(如伦敦经济学院教授、CEPR中心研究员John V an Reenen,2010),上述提议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存款保险可以帮助银行获得廉价资金,银行利用廉价资金从事自营交易。
限制业务范围有两点缺陷:一是自营业务不是金融机构过度冒险的惟一渠道,从近年来的发展可以看出,最大的问题是银行所从事的结构性产品、简易兰花式(p lain vanilla)贷款资产,这是一种银行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抵押支持不动产贷款中承担很大风险的行为。
事实上,A I G、雷曼、北岩银行、贝尔斯登等大型机构倒闭的原因同沃尔克法则没有任何关系。
二是沃尔克法则的实施难度较大,特别是将对冲业务同纯粹投机类业务相互分离是极其困难的。
沃尔克规则和英国的窄业务银行! (narro w bank i ng)能够对SI F I施加结构性的限制措施。
美联储认为,应该允许SI F I从事承销、代客交易和避险(hedg ing)等活动,应该明确规定哪些业务属于自营交易,同时对沃尔克规则式限制所导致的监管套利问题应有所准备。
(二)缩小业务规模前述提到规模不是主要问题,复杂程度和关联程度是识别机构是否存在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指标。
限制业务规模盲目扩张对提高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健性至关重要。
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应该拆分大型银行∀∀∀拆分成需要政府支持的吸收存款类银行和不需要政府支持的自由参与自营交易的投资银行以及对短期融资规模征收限制性税收策略。
美联储原主席格林斯潘(2009)支持拆分掉大而不倒!机构的建议,他以标准石油为例(1911年被拆分掉),拆分掉一个庞大机构的最大好处是让单一组织机能变得更有价值,变得更加稳健。
SEC高级政策顾问R ick Bookstaber (2010)认为,如果我们想遏制风险、避免大而不倒的矛盾冲突、减少政策不透明度、信息不对称和复杂性等诸多问题,必须从规模和业务范围上限制住大型银行,将其划分为更小的银行可防止上述事件的发生。
一年之前倒闭的银行如果令其行使垄断权利,今天的情况会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