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合集下载

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物种形成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会发生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也会引起物种的分化和演化。

本文将从物种形成的过程和方式两个方面来介绍这一话题。

一、物种形成的过程物种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1.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物种形成的第一步,它是指在基因水平上发生的改变。

这些改变可能是由于DNA的复制错误、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或辐射等原因引起的。

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生物个体的性状,从而为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基础。

2.基因漂变基因漂变是指由于随机事件的影响,一个小种群的基因组成与父代种群的基因组成有所不同。

基因漂变可能会导致一些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新的遗传特征的出现。

3.基因流动基因流动是指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换。

当不同种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时,基因流动几乎不可能发生。

但是当生殖隔离被打破时,基因流动将会加速种群的进化。

4.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指对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行自然选择,使其更适合生存下去并繁殖。

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适应环境的个体将会更容易幸存下来,其基因组成也会在种群中传递下去。

5.隔离隔离是指由于物理、生理或行为上的原因,使得种群之间无法进行基因流动。

隔离可以是地理隔离、生态隔离、行为隔离或生育隔离等。

隔离会导致不同的种群在基因组成上越来越不同,最终产生新的物种。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方式。

1.逐渐分化逐渐分化是指由于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压力,一个原始种群逐渐分化为两个或更多个亚种,最终分化为不同的物种。

逐渐分化通常需要很长时间,可能需要几百万年或更长时间。

2.突然分化突然分化是指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使得一个种群在短时间内分化为两个或更多个亚种或新物种。

突然分化通常发生在环境变化或地理隔离的情况下。

3.多倍体化多倍体化是指某些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生多倍体现象,即某些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增多或减少。

多倍体化可以导致基因组重组和新基因出现,从而促进物种的分化和进化。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doc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doc

物种的概念与形成方式一、物种的概念物种(species)是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生物群体单位。

但生物界中物种的划分不是通过条件(特征)集来进行逻辑分类所能完成,而是必须进行综合的分析。

实际上给物种下一个在理论上合乎逻辑性、在实际应用上又方便有效的定义是极其困难的。

对物种概念的定义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早在17世纪,John Ray(1868)就认为物种是一个繁殖单元。

林奈(Linne , C. von,1750)进一步提出,物种是由形态相似的个体组成,同种个体间可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而异种个体间则杂交不育。

达尔文提出,种是显著的变种,是性状差异明显的个体类群。

杜布赞斯基(Dobzhansky,Th.)认为,物种是享有一个共同基因库、能进行杂交的个体的最大的生殖群落。

迈尔(Mayr, E. ,1982)给物种下了一个定义: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中占有一定的生境地位。

陈世骧(1987)对此定义作了补充:物种在宗谱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尽管很多学者对物种的概念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但都忽视了营无性生殖的低等生物,这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综合各学派的观点,物种的划分应综合考虑如下一个方面的内容:(一)形态学标准主要根据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行物种的划分。

在分类学上这仍然是常用的标准。

这种分类方法方便易行,但标准难以统一,因而会出现划分结果不一致现象。

(二)遗传学标准理论上是指以群体间的遗传组成方面的差异、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方面的差异以及由遗传原因导致的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等作为标准,实际操作上是以能否进行杂交以及杂种后代有否繁殖能力作为标准,也即生殖隔离标准,这是区分不同物种的重要标准。

这方面的标准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

凡能够进行杂交而且产生能生育的后代的个体或类群,就属于同一个物种;凡不能进行杂交,或者能够进行杂交但不能产生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或类群,则属于不同的物种。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2024年高考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章:生物的起源和发展1.生物的起源1.化学进化论2.生命的起源3.原生生物的进化2.生物的发展1.进化论2.自然选择3.适者生存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基本结构1.细胞膜2.细胞核3.细胞质2.细胞的物质运输1.细胞膜通透性2.细胞内物质运输3.细胞的分泌过程3.细胞的生命活动1.细胞的呼吸作用2.细胞的光合作用3.细胞的分裂与增殖第三章:遗传与进化1.遗传的基本规律1.孟德尔的遗传实验2.遗传的分离规律3.遗传的交叉规律2.基因与遗传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2.基因的变异和突变3.遗传物质DNA3.进化与适应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制3.合理利用遗传资源第四章:生物的多样性1.植物的多样性1.绿色植物界简介2.根茎叶的结构和功能3.类群分类2.动物的多样性1.动物界简介2.不同动物门的特征和分类3.不同动物门的形态与生活方式3.微生物的多样性1.细菌界简介2.真菌界简介3.原生生物简介第五章:生物的演化与分类1.生物的分类1.系统分类学2.生物分类的层次3.分类与进化2.地球的演化与生物的起源1.地球的成因和演化2.生物起源的证据3.生命的自然演化3.生物的进化与种的形成1.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2.生物进化的速度与模式3.种的形成与物种形态的变异第六章:生物遗传与基因工程1.基因的分离和重组1.基因的克隆2.基因转导技术3.基因工程的应用2.基因突变与生物发育1.基因突变的类型与机制2.基因突变的影响3.基因的DNA修复3.遗传病与基因疗法1.常见遗传病的分类2.基因疗法的原理和方法3.基因疗法的应用前景第七章:生物体内环境的稳态1.物质的运输与代谢1.环境的物质要求2.溶酶体和内质网的功能3.物质的运输和代谢过程2.内环境的稳态调节1.稳态的概念和特征2.稳态调节的机制3.内环境稳定机制的失常与疾病3.免疫系统与疾病防治1.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抗体的合成和作用3.疾病防治的原理与方法第八章:生命的起源与进化1.地球的起源1.地球的形成和演变2.地球的生命条件3.地球上生命的起源2.生命的进化1.进化的证据2.进化的机理与模式3.物种的形成与演化4.生命的多样性1.生物的分类与多样性2.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第八章 物种和物种的形成

生物在进化后转移到新的生态位和适应峰。如果一个 物种的种内发生分异,占据多个生态位,从生态学角度而 言,这意味着有新种形成。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不同物种的地理分布范围不同。 • 广布种(世界种):分布区很广 • 特有种:分布区很狭 • 残遗种:过去分布广,后来变狭了
(三) 现代物种的定义
1983年迈尔提出:物种是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与其 他单元在生殖上是隔离的),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 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是一个进化的单元。 ( 1987年,陈世骧补充) 种群组成、生殖隔离、生态地位、宗谱分支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而区分为单型种和多型种。
单型种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体 种群 个 个 体 体
多型种 亚种 种群 亚种 种群 种群
个 个 体 体
个 个 个 个 个 个 体 体 体 体 体 体
变种(variety):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地 理分布上可能重叠的群体。 一般多用于植物的分类,在动物分类上比较少用。但变种有 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 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如美国鹿鼠具有白色亚种和黑色亚 种。有一种灰色的鹿鼠则属于变种,因为它介于上述两个亚种 之间,并已呈现出由灰色变成黑色的显著倾向。 半种(semispecies):又称起始物种,是可以互相交配的群体, 在行为和其他方面又有差别,又限制了其间的交配。 姐妹种(sibling species)、隐种:外部形态上极为相似, 但其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1、远缘杂交
鲍文奎利用小麦 和黑麦杂交,育出 的小黑麦 .
萝卜甘蓝(Raphanobrassica)形成的过程
2、体细胞杂交
番茄马铃薯、白菜甘蓝、 胡萝卜-羊角芹、 烟草-海岛烟草等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知识点+ 练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知识点+ 练习题

高中生物【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知识点+练习题【核心考点重塑】一、种群基因组成的形成(一)种群(种群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1.概念:生活在__________的__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__个体叫做种群。

2.特点: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__________,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种群在繁衍过程中,个体有新老交替,基因却代代相传。

(二)种群基因库1.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中__________所含有的__________,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2.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1)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__________的比率。

(2)基因型频率:某种__________的个体数占种群__________的比率。

3.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1)已知基因型个体数,求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总数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总数×100% PA =__________ Pa =__________(PA 、Pa 表示A 、a 的基因频率,PAA 、PAa 、Paa 表示三种基因型个体数)(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用PAA 、PAa 、Paa 表示该基因型的频率,用p 、q 表示A 、a 的基因频率。

①常染色体遗传方式p =__________ q =__________某等位基因的频率=该等位基因纯合子的频率+12杂合子的频率。

(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设A 频率为p ,a 频率为q ,则p +q =__________。

即:AA%=__________,Aa%=__________,aa%=__________,(p +q )2=p 2+2pq +q 2=1。

(三)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1. 基因突变产生__________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 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自然界中的物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会不断发生变异和适应,这些变化通过基因的传递和基因组成的演变而体现出来。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是物种形成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涉及到基因的突变、遗传漂变和自然选择等过程。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探讨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形成之间的关系。

首先,基因的突变是种群基因组成变化的初始来源。

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突然改变,它是DNA中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的结果,可以使得新的基因表现型得以产生。

突变的发生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外界环境压力的导致。

在自然界中,个体的DNA会受到辐射、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变。

这些突变可能会对个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种群的基因组成。

其次,遗传漂变是种群基因组成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

遗传漂变是指由于种群内个体繁殖的随机性导致的基因频率的变化。

它可以通过随机的繁殖和遗传漂移来改变种群内基因型频率,从而产生新的基因组合。

遗传漂变与种群的规模密切相关,当种群规模较小时,随机的繁殖和遗传漂移的影响程度较大,基因频率的变化可能更加明显。

最重要的是自然选择对于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和物种形成的影响。

自然选择是指适应度较高的个体在繁殖中拥有更多的后代,进而使其相关的基因频率在种群中增加。

自然选择与环境的适应性密切相关,适应环境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生存和繁殖,从而将其有利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利基因在种群中逐渐积累,进而导致基因组成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导致亚种和种群的分化,甚至可以使物种发生分化和形成。

事实上,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一项基本要素。

在自然界中,个体往往不是完全相同的,它们有着不同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这种遗传多样性为种群的适应环境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物种形成提供了基础。

当个体的差异足够大以至于无法在繁殖上交流基因时,它们可能会形成独特的种群。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共34张PPT)

种群基因组成的变化与物种的形成课件(共34张PPT)
那么这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就可以一代代稳定不变,保持平衡。这就是遗传平衡 定律,也称哈代—温伯格平衡。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1)根据亲本基因型频率推出配子的基因频率
AA(30%) Aa(60%) aa(10%)
A(60%) a(40%)
(2)通过配子结合算出子一代的基因型频率
A(60%) a(40%)
卵细胞
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为什么说种群才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呢?
在自然界,个体都会死亡,个体的表型会随着个体的死亡而消失,而决定表型的基因 却可以随着生殖而世代延续,并且在群体中扩散。因此研究生物的进化,仅研究个体 和表型是不够的,还须研究群体中基因组成的变化。
种群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集合叫做种群。 (2)特点: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间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 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因此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3)举例:一片树林中的全部猕猴 ( ); 一个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 ( ) ;
a( 40% ) aa( 16%)
a( 40%) aa(16%)
a( 40% )
(1)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基因频率等同配子的比例,基因型频率等同基因型的比例 (2)P(AA)=p2 P(Aa)=2pq P(aa)=q2 (3)不可能同时存在,如翅色与环境色彩较一致的,被天敌发现的机会就少些。不能 控制是否发生基因突变,会变。
A=p
A=p AA=p2
a=q
Aa=pq
a=q Aa=pq
aa=q2
AA的基因型频率=p2 aa的基因型频率=q2 Aa的基因型频率=2pq
• 遗传平衡所指的种群是理想的种群,在自然条件下,这样的种群是不存在的。这也 说明了在自然界种群的基因频率迟早要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种群的进化是必然的。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

物种形成与物种演化的过程物种的形成与演化是生物进化的重要方面,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通过演化过程,物种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逐渐发生改变,产生出新的物种,进一步丰富了生物界。

1. 物种形成物种形成是指一个或多个亲本物种通过遗传变异、隔离和自然选择等因素逐渐形成新的物种。

这一过程常常伴随着地理隔离、生态隔离、行为隔离等因素的作用。

1.1 遗传变异遗传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基础,它是由于基因的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流失等造成的。

遗传变异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在繁殖过程中被遗传给下一代,并逐渐积累。

1.2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中常见的因素之一。

当物种的种群被地理环境的障碍如山脉、水域等分割开来时,种群之间的基因流动受到限制,进化过程将独立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理隔离的种群可能会逐渐发生形态、生理和行为上的差异,最终产生出新的物种。

1.3 生态隔离生态隔离是由于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的生境或利用资源的方式而导致的物种形成。

当生境中存在不同的生态位时,不同种群将选择适应自己的生态位,以避免与其他种群竞争或产生杂交。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群的差异将逐渐加深,最终导致物种的分化。

1.4 行为隔离行为隔离是由于物种之间的繁殖行为差异而导致的物种形成。

每个物种都有一套独特的繁殖行为模式,包括求偶、交配行为、求偶信号等。

当物种的繁殖行为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种群之间的繁殖隔离将变得明显,从而推动物种形成。

2. 物种演化物种演化是物种在时间尺度上的进化过程,它涉及到物种在遗传、形态、生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2.1 适应与自然选择适应是物种在特定环境中通过基因变异、基因流动和基因重组等途径提高自己生存和繁殖成功率的过程。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性更强的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将自己的优势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有利于生存的基因将在种群中逐渐累积,导致物种的适应性增强。

2.2 变异与选择变异是物种形成与进化的基础,它在物种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可遗传的变异是物种形成的原材料
随机突变在群体内积累储存,在外界条件下使群体分化。
2、选择影响物种形成的方向 3、隔离是物种形成的重要条件
隔离导致遗传物质交流的中断,使群体岐化不断加深,直至 新种的形成
(二)隔离的机制
隔离:指自然界中生物间彼此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 生正常可育后代的现象
➢以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划分,可分为生物学和非生物学隔离 ➢以受精产生合子为指标,可分为合子前隔离和合子后隔离
第八章 物种与物种的形成
世界上有多少物种?
估计全世界生物总数在200万种至1亿种之间。全球已记录的 生物为近200万种。 ▪ 昆虫75.1万种, ▪ 其它动物28.1万种, ▪ 高等植物24.84万种, ▪ 真菌6.9万种, ▪ 真核单细胞有机体3.08万种, ▪ 藻类2.69万种, ▪ 细菌等0.48万种, ▪ 病毒0.1万种。
现代遗传学对物种结构中的各种等级单元,在遗传上距离 进行了定量的测定。 对昆虫、甲壳类、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很多蛋 白质的比较研究发现,当两个个体、两个群体、两个亚种和 两个物种进行比较时,遗传差别增加的尺度是有规律性地逐 渐加大。
遗传距离与物种结构
二、物种的形成
(一)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2、遗传学标准:根据遗传学理论来认识物种,物种被 定义为互交繁殖的群体,共有一个基因库。 生殖隔离成为识别物种的最重要的标准。 “生殖种”、“生物学种”
❖ 生物学物种的概念解决了以往的物种概念所面临的一些难 题。首先是不必找出物种的模式或本质,并允许组成物种 的个体的多态性存在。其次是为判别形态界限不明显的生 物类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提供了一种衡量尺度。实际上, 根据生物学物种的概念,澄清了许多以往有争议的问题, 还发现了一些“姊妹种”,即形态上几乎完全相同,但生 殖上是互相隔离的物种的存在。“姊妹种”除了生殖隔离 外,还会在行为、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显示出一些 差异,这其实是对生物学物种概念的一个肯定。
▪ 据E.O. Wilson 1992年的统计资料,
生物 分类 阶元
中国虎是不是一个种?
❖ 华南虎 ❖ 东北虎
什么是物种(species)? 物种是如何形成的? 进化如何导致生物多样性?
进化生物学核心问题之一: “最美丽的、最奇异的、无限多的生物类型是
如何从最简单的类型产生出来的?” (达尔文)
3、生态学标准: 以物种占有的生态位为标准 生态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新的生态位的形成,意味着种的分化和新种的形成
每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都处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适应状态,就象 适应场上占据一个适应峰
4、生物地理学标准: 以物种的地理分布作为区分物种的标准
适应场 图解
(三)现代物种的定义
隐种:又称为姊妹种(sibling species),相互间在外部形 态上极为相似,但相互间又有完善的生殖隔离。
❖ 品种(cultivar)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和经济条 件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创造的某种作物的一种 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定遗传性,主要生物 学性状和经济性状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栽培条 件下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其产量、品质和适应性 等方面符合生产的需要。遗传的稳定性和性状的 一致性是品种最主要的特点。
根据物种有无亚种,可分为多型种和单型种
变种:与亚种同属于种以下的分类单位,变种与原种相比 具有形态生理、遗传特征上的差异。但在分布上,同种的两个 变种在地理上可能重叠。变种有时也指未弄清地理分布的亚种, 有时也指栽培品种,有时还指介于两个亚种之间的类型。
在亚种和种之间,有的还存在隐种(cryptic species)的形态。
❖ 物种:由种群所组成的生殖单元(和其它单元在 生殖上隔离着),它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境地 位,在宗线谱上代表着一定的分支。
物种的定义包括四个方面:1种群组成源自2生殖隔离3
生态地位
4
宗谱分支
(四)物种的结构
生物间的差异
种内差异 连续的 种间差异 间断的
1、个体: 物种组成的最基本单位。个体的某些性状 可能不同。
物种既是进化的单位,又是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单位。
不同时期、不同学科学者的物种概念
❖非时向的物种概念:不考虑时间因素的物种概念 ❖时向种概念:考虑时间向度
时间种 时向种 分支种
时间种:指一个物种在其生存时间内所包含的所有生物个体。 当一个物种随着时间而进化改变,其后裔表现型进化达到可 以明显区别于祖先时,就可以归属为一个新的时间种
❖分支种概念:针对物种在空间上是间断的 而在时间中是连续的悖论,亨尼指出与其 将生殖隔离作为种的标准,不如将每个分 支事件,即两个线系的衍征产生作为种的 识别标准。
(二)物种的标准
1、形态学标准: 传统的分类学家认为每一个物种都有一个理想的形式,它
具有这个种的全部特征,这就是形态模“type”。
遗传学标准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应用有局限性 如:标本和化石,花期不遇或存在不同地域。 (2)对无性生殖的生物不适用
(3)生殖隔离并非区分物种的决定性指标:形态上差异 很大,完全异地分布的某些群体,尽管它们之间的杂种完 全可育,仍将它们分为不同的物种。
如:美国东部的一球悬铃木和东地中海地区的三球悬铃木
2、种群:生活在一定群落里的一群同种个体。种群 是物种的基本结构单元。
虽然同一个种的不同种群之间一般分布不连续,但 可以通过杂交,迁移等形式进行遗传上的交流,使物 种成为一个统一的繁殖群体。但种群之间由于不同的 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型,当变异达到一定程度,就会 产生亚种,以及新种。
3、亚种
亚种是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之后 所形成的群体,它有一定的形态生理、遗传特征, 特别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所以也称 “地理亚种”。这一概念多用于动物分类,在植 物上比较少用。
认识生命的多样性是从认识物种开始的,物种是 进化的,是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应用进化理论 才能认识物种、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一、物种
(一)物种的概念
物种是生命存在的主要形式,体现了生物界统一性中的多 样性,连续性中的不连续性,不稳定中的相对稳定。 ➢ 连续:细胞构成、遗传密码、代谢途径的相似。 ➢ 不连续:直观上的可区分、不同形式的生殖隔离、遗传上 的相对独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