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读书笔记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原读书笔记

姓名:

学号:

书名:《病隙碎笔》

作者:史铁生

内容简介:《病隙碎笔》中,史铁生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共分六部分,243则,字字珠玑,充满着智慧和安详。残疾与爱情,这两种消息,在史铁生的命运里特别地得到强调。对于此一生性愚顽的人,这样强调是恰当的。然而,史铁生在40岁以后也慢慢看懂了这件事。

通读完《病隙碎笔》之后,我们会发现:书中243则充满智慧与安详的随笔文字,是作者以生命的追问方式来不断捕捉思想的火花而逐一写成的,其过程长达三年多。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史铁生在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本无意义,是‘我’使(自己的)生命获得了意义。”

总结:在第一则中,作者将“人间戏剧”比作命运,来抒发自己对命运的看法。其中,在讲述人在对待“厄运”和“幸运”时的不同反应,进一步阐发人应如何看待命运。

在第二则中,作者将自身的情况和“飞机”的比喻相结合来说明如何面对不幸。再由“不幸”引申到“面对死亡”的看法,巧借徐志摩的名句来为自己立铭,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阐述人生哲理。

三、四两则中,作者简谈自己对生病的看法,将生病视作一份生活体验。在对它时,不要时常自怨自艾,而要明白“自己已很幸运了”。

在第五则中,作者谈“拜佛求运”的看法,不从宗教迷信入手,而是别具一格地将“拜佛”同“行贿”相联系。

读后感:在第一则中,作者谈“不幸”用“飞机失事”为例,常人或总觉得这已是人生的大不幸了,但在作者眼中,这却疏松平常。而且,这不是“不惧生死的勇毅”,而是“从容面对的坦然”。你能看出他渴望生,却也不逃避死。在讲“墓志铭”时,他希望自己能够“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人们畏惧死亡,并不因为死亡本身有多可怕,而在于死亡会夺走许多重要的东西。“百年之后,谁都是一抔黄土”,但人不愿意如此。我们希望自己被记住而免于被遗忘。但大部分人都无缘载入史册。希特勒有一句名言: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他做到了。人类历史上永远地记住了一个奥地利下士。但史铁生却截然不同,他希望自己被遗忘。“墓地、墓碑、花圈、挽联、追悼”这一切都不需要。遗忘是人类的理想归宿,而非铭记。这样的生死观令人肃然起敬。

在三、四两则中,作者讲“生病”的看法。初读本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史铁生对发生自己身上的一切的豁达,他不逃避它们。而且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来打趣自己。特别在第四则中,罗列病症“发烧、咳嗽、残疾、褥疮、尿毒症”。我们在生活中可能听惯了“战胜病魔”的报道,可史铁生却让我看到了悦纳病魔的平静。相比起“坚持”,他更加在乎“如何继续生活”。最后,他得出“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的结论。那一刻,我切实感受一种源于生命本真的感动。“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幸运”,“抱怨不幸”是多么可笑的事情啊!我们要将“幸福”和“快乐”区分开来,“幸福”只能看上天的心情,但“快乐”却由我们自己做主。

在第五则中,作者讲“拜佛求运”。“佛”本身只是一种信仰,或者是人对抽象的“命运”的概括,那没什么好求的。人可求的只是“佛法”,求的是智慧。作者将“拜佛”同“行贿”相等同,指出“拜佛”的荒诞无稽,同时也是抒发自己对于命运的看法。曾听过这样一句话:渺小,是人的渺小。伟大,是人的伟大。失败,是人的失败。成功,是人的成功。与命运何关?“命运”高高在上,又何需人的祈求,做好人做的事就行了。

总结:第六则,先引述圣经中关于“约伯”的故事,来表明“越是面对苦难,人越是需要坚定信心”。

第七至第十则,作者从科学问题入手,浅谈了自己对于“人和宇宙”两者的关系和看法。然后提炼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这一观点。然后论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并且探讨“上帝能否插手人间”的问题。最后,从“约伯”的故事中得出结论:人不可以逃避苦难,亦不可以放弃希望。

读后感:本章中的“上帝”和“佛”相似,都是抽象“命运”的具现化。史铁生运用“约伯”的故事,深刻地剖析人在苦难面前的应有做法。一开始,从“人和宇宙”的关系入手是为了后来的探讨打基础。物理上讲“人择原则”——宇宙之所以是我们看到的这样,是因为宇宙必须是这样,才能诞生能提出这一问题的生命。因此,宇宙于人而言,必是整体。

因为就个人而言,我并不相信上帝(或命运)。所以,我很难去理解他人对于上帝的困惑。因为无论“上帝”是一种如何的存在形态,只要他不受世界影响,也没有影响世界。那么根据“奥卡姆剃刀”的理论,他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就人类历史而言,宗教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必然性。因为人的一生伴随着苦难。当人饱受苦难的折磨时,人们就会需要神明的启示。某种意义上,真正需要信仰的是人,而不是神明。信仰能够给予人直面苦难的希望。人希望福乐,而厌弃苦难。但这是人的感性偏见。在上帝面前,祈求福乐而规避苦难,都不是真的信者。人类活在世上,不断地探索和前行。难免会感到迷茫,这时他们渴望先行者(神明)的指引,他们不需要福乐,而需要认可和真理,这才是真的信者。

回到“如何面对苦难”的问题上,因为没有基石的信念很容易被持续连绵的苦难所摧残而丧失希望。所以我们的关键在于“让自己始终抱有希望”。我否定神明的存在,但肯定神明的存在意义—信仰。俗话说“烈火炼真金”,苦难如烈火,信仰如真金,越是熔炼越显璀璨。而且,信仰并不局限于神明。所谓“信人不如信己”,你自己便是自己的希望。依靠自己去穿越苦难才能迎来福乐。当然还有就是“拒绝抱怨”,每当苦难来临,人往往会陷入“苦难是哪儿来的?”的纠结中,进而开始抱怨命运的不公。但事实上,苦难是生活的常态,当你在抱怨苦难时,苦难才会不断扩大。竭尽全力地解决它才是正确的做法。还有一点就是“在解决苦难”的过程中,人的心态的变化。以作者自身为例,一开始作者也是独自一人在地坛下怨念丛生,接着在地坛下虔诚地忏悔,再接着在地坛下获得永恒的宁静。苦难依旧保留在作者的身上,却不再保留在心上。“苦难”好似一个个不请自来的房客,到处在你的家中打闹,但你身为“房东”对于这一切却无能为力,难免挫败。而正是因此我们要向史铁生学习,学习他身上那种“纵然已无力解决苦难,也要悦纳苦难”的可贵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