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3 元素(教学案)(解析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ade09e752ea551811a687ac.png)
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教学设计2019年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3.3元素》教案设计课题3元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能力目标:培养联系和记忆的能力。
三、目标:(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复习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元素概念的建立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氧原子的质子数氧气(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过氧化氢(H2O2)物质名称原子种类其中氮原子的质子数氮气(N2)二氧化氮(NO2)尿素[CO(NH2)2]硝酸(HNO3)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
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b8af52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71.png)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识别元素,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
2.难点: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黑板、粉笔、九年级化学教材、元素周期表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提问和复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学习新知(15分钟)•老师向学生解释元素的概念,并以示意图的形式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老师通过讲解的方式介绍元素的性质,如金属性、非金属性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同步练习(20分钟)•老师给学生发放练习册,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和名称的掌握情况。
•学生在书写的同时,教师辅助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惑。
4. 拓展应用(25分钟)•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要求学生利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找出几个元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并进行报告。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10分钟)•老师进行知识总结和归纳,并与学生共同检查、订正练习题的答案。
•老师提问学生几个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板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化学3.3元素教案##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2. 能力目标- 能够通过元素的符号和名称识别元素- 能够根据元素的位置判断其性质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元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一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2. 学习新知- 解释元素的概念- 展示元素周期表结构- 介绍元素的性质3. 同步练习- 发放练习册- 组织学生进行练习4. 拓展应用- 小组活动,找出元素的特点和应用领域5. 总结提升- 知识总结和归纳- 检查练习题答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8dfd07360cba1aa911daca.png)
一、教学目标1、理解元素的概念2、知道元素的分类并能举例3、理解元素的性质并能处理相应的题目4、识记常用的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5、学会应用元素周期表二、课题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内容。
学生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已经初步认识到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是教学中的难点。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是教学的重点。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排“元素周期表简介”的目的,是让学生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即可,不要随便提高要求。
本课题分两课时完成:1.元素。
2.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简三、教学策略分析本课题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在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后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提供有关资料,供学生查阅,提出问题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让学生在反复练习中加深理解和巩固,使所学的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教学过程中可组织一些有趣味的活动,如符号认位、联想记忆、查表抢答等。
四、设计思路1由问题、图片、文字资料推出元素概念,课本72页活动与探究得出地壳、生物细胞和部分食品中所含元素。
2.由课本73页资料、图片和课文内容得出元素符号的写法和涵义。
3由.课本74页活动与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有关用途。
五、教具设计1.投影1:按照课本49至50页图样绘制水分子、氧分子、氧化汞分子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3元素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3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ec91cd8819e8b8f67c1cb97e.png)
课题名称:元素
年级学内容分析
在中学化学中,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守恒思想至关重要。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 生初步形成物质由元素组成,元素存在于物质中,元素在化学变化中不变的基本元素观, 同时把对物质和反应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元素及化合物和 质量守恒定律打下良好的基础。
H2O
H2
O2
点燃
学生回答: 左边两个反应前后,发生了改
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 具体化学反应,有利于更好 的掌握化学实质及元素。
变的是 ,未发生改变的是。
硫 + 氧气 → 二氧化硫
S
O2
SO2
记忆是学习的基础。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 发生改变 ③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差别很大: 地壳中氧、硅、铝、铁含量 较多
四、教学过程
复习物质构成的知识---归纳岀元素的定义---元素的特征----元素符号----元素周期 表
五、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5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设计:3.3 元素
[复习提问]1 原子是由什么 学生回忆 构成的?
2 请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几 种物质的构成:氧气、水、 二氧化碳。
2、课后习题。
及时练习加强课后巩固 六、教学板书 元素 一、元素 1、元素的概念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元素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改变; ③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二、元素符号 1、意义 2、书写方法 三、元素周期表 四 、小结
[问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 别是什么?
[问题]要求学生找出物质、 元素、分子、原子四者间的 关系 [讲述]元素的特征: ①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 类不讲个数;到目前为止, 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 100 多 种。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3734fb31ed9ad51f11df21e.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主要内容为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
“元素”是化学的学习工具,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十分重要,是以后的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知识和工具。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原子的结构,本节是对前面知识的一个延伸和后续,而且是学习化学式和化合价的重要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②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改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二、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质子数8,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9;质子数8,中子数10提问:根据以上内容,你们能试着说说什么叫元素吗?板书展示元素的准确概念,强调:1.计量核电荷数时不管中子数。
只要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原子就是同一种元素,“质子数”是决定原子属于哪种元素的依据。
2.元素是一宏观概念,不能论个数。
3.【投影展示】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表格。
4.讨论:以电解水实验为例,思考: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否发生改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改变?教师配合演示此反应的微观活动图板。
【巩固练习】投影展示关于元素概念的两个习题。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目前知道110多种。
元素,组成了三千多万种物质。
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的?各种元素含量如何?【引导阅读】指导学生阅读P73第三段并认识图4-4。
【归纳小结】地壳中各元素按质量计,由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记作一只羊、二只龟、三头驴,用铁锅煮。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 教案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 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2ab67b99b89680203d82595.png)
教案与学案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元素符号和平时学习和生活中相关事例结合起来,提高记忆元素符号的积极性与兴趣。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的意义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应用元素符号意义的考查教学方法对比探究自主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小常识:缺钙、锌、铁、碘而引起的症状分别是什么?(引入元素课题)课题3 元素【观察图片并讨论】1,地壳中的元素有哪些?按含量的多少怎样排列?2,怎样快速记忆前四种元素?【总结】元素的概念通过几种元素的质子数对比,【讨论】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相同,不同种元素的质子数一定不同。
‘一类原子’是指一种元素可能有不止一种原子。
1.它包括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如,碳元素包含了质子数均为6,而中子数分别为6、7、8的碳原子)2.也包括质子数相同,而电子数不同的原子和离子(如,Fe ,Fe2+,Fe3+均属于铁元素)【想一想】阅读教材P63页地壳中元素的含量怎样?板书:学生主动回答学生找出概念的关键词给学生一个张扬个性的空间。
增强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心。
记忆前四种元素的顺序。
二元素符号元素符号的历史:道尔顿【总结】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则:给出元素符号后还得知道它的意义,下面我们着重学习一下这点。
每种元素符号都有两种意义:1。
表示一种元素2.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指点】1.对于金属、稀有气体、部分非金属(C、P、S等)的元素符号,还表示一种物质(例如,Fe 表示铁元素;表示一个铁原子;还表示铁这种物质)2.在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后就只能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3H只能表示三个氢原子)三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原子序数、周期、族的规定)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四巩固练习五作业1 用图标形式归纳本节知识点阅读分析、归纳、小结学生回答,每种元素符号的表示,观察元素符号书写的规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 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29fa73e0975f46527d3e1d8.png)
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要点课标要求1.元素(重点、难点)了解元素的概念,知道各种元素在地壳里的含量,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了解物质、元素与微粒间的关系2.元素符号(重点)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3.元素周期表(重点)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了解元素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情景导入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这里的“碘”是指什么?老人小孩都需要补钙,这里的“钙”是指什么?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元素提出问题1.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2.元素和原子是什么关系呢?3.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改变,原子不变,元素是否发生变化?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
了解元素的相关知识。
归纳总结1.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对元素含义的理解(1)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如H2O与NH4+,H2与He质子数相同,就不是同种元素。
(2)定义中的“一类原子”不能说成“同种原子”。
“一类原子”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定相同的原子。
(3)元素概念中的“原子”既包括中性原子和离子,如Cl(原子)和C1-(离子)都是氯元素。
3. 元素用于描述宏观物质的组成如: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如:不能讲氢、氧两个元素4.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5.元素的种类及分布(1)地壳中各种元素按含量由多到少依次: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元素。
(2)种类:①金属元素②非金属元素③稀有气体元素(3)生物细胞中居前三位的“氧、碳、氢”元素。
5.元素与分子、原子、离子间的关系 知识拓展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课堂小结 1.定义: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0545727375a417866f8f96.png)
课题3 元素一、设计思想及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一些常见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能够写出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认识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具有一定的阅读资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如什么是元素、元素与原子、物质的组成及构成等,都比较抽象,应该与具体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总之,不能很好的将宏观与微观联系起来思考和回答问题。
针对此情况,在教学中采取情景导入、阅读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对比等渗透化学学科教学的方法。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理解。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组织学生讨论对于不同微粒进行分类,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得出元素的概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元素在地壳中、海水中、生物体中的分布,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在化学变化中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及了解元素的分类,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元素、物质、原子分子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起来,架起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桥梁。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元素概念的理解是难点,比较抽象,主要是针对概念中“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个学生难以理解,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分析物质宏观组成用“元素”,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用“原子”,学生也弄不清。
组织学生讨论几种微粒,并对微粒进行分类,让学生建立微观到宏观、元素概念的建立,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对于元素符号的写、读、用及元素符号意义的了解是必须掌握的;四、教学目标1、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以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能说出元素的概念及元素不同的本质区别。
2、能说出元素在地壳中、生物体及海水中的分布,知道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不变。
3、知道元素的分类,能根据给予的信息判断该元素属于哪类元素。
4、通过对元素、物质、原子、分子、离子之间的连线,构建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进一步理解元素概念。
5、通过元素概念的构建,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3.3元素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元素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aa5e8a8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7c.png)
课题3元素一、教学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三、教学分析元素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感官经验,但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既是学生今后学习好化学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
元素的概念不仅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但在前几章学习中,学生已了解物质可由分子、原子构成,可以从熟悉的例子切入,通过与原子的对比,归纳出元素,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学生通过学习物质构成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物质的微粒观,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化学学科打下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专题内容虽然学习要求不高,但在化学启蒙教育中确实不可或缺的。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环节一:新课导入【导入】“含氟牙膏”、“高钙牛奶”、“碘盐”、“加铁酱油”等,请同学在观看图片的同时说出图片中物品名称并思考这里的氟、钙、碘、铁表示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素。
【教师引导】没错,经过上节课对原子构成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于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并利用化学方法分析众多的物质,发现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就是刚刚大家所说的元素,而元素其实有100多种。
那么元素到底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解开元素之谜。
环节二:新课讲授内容一:认识元素的概念【图片展示】在多媒体上展示鸡蛋壳、贝壳和石灰石的图片,并介绍它们的主要成分均为碳酸钙,而碳酸钙是由碳、氧、钙三中元素组成,同时请学生思考之前学习的哪些物质含有氧元素,它们与碳酸钙有哪些相同之处。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de07bc763231126edb11c1.png)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课时1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
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利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二、教学过程(课时1)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入】通过从日常生活中的钙片,
高钙奶等学生熟知的东西,提问引入所学内容-元素。
对学生提问让他们说出以前了解和学过的有关“元素”的知识。
【回忆】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那原子是如何构成的呢?
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如何? 思考、讨论。
原子是由质子、中
子以及核外电子构
成的。
核电荷数=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联系实际
生活,让学
生体会生
活中处处
充满化学。
知识回顾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
课时1
教学设计
银川五中孙向军。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3.3 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8e3da29700abb68a882fbb2.png)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 3 《 元 素》教学设计课题:第三单元 课题 3 《 元 素》科目:化学教学对象:九年级学生 课时: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理解元素与原子、分子、物质的区别与联系;(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概念,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3)、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和名称。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的认识统一起来。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难点:学会认识物质组成与构成不同。
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1、利用卡片,帮助学生复习原子结构。
2、指导学生按原子种类分组。
3、引导学生观察卡片,找到相同和不同点,引出元素概念。
1、填写卡片。
2、按照卡片上的原子种类分组。
3、本组同学相互交流,找出同类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理解元素概念。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巩固元素概念 1、投影元素概念。
2、课堂练习。
1、朗读概念。
2、完成练习。
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练习理解定义。
新旧知识对比,突出重点 1、引导学生进行讨论P59问题。
2、归纳分子、原子、元素和物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本组交流讨论问题。
2、回答问题。
依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推理能力,调控后续教学。
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3.3元素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a555cefaf1ffc4ffe47acf7.png)
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难点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准备1.“元素与原子的比较”投影片。
2.元素符号卡片、水分子等分子模型卡片。
教学流程教学设计续表续表续表板书设计教师随笔备课资料1.化学史料门捷列夫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发表了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1907年2月2日,因心肌梗塞与世长辞。
他的名著、伴随着元素周期律而诞生的《化学原理》,在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被国际化学界公认为标准著作,前后共出了八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学家。
2.知识放送化学语言中的“字母”——元素符号朋友见面握手,表示友好,这是全世界通用的一种“符号”。
同人类表示友好有“符号”一样,化学也有自己的符号,它是化学世界的共同语言。
我们初次接触化学,内容复杂,术语繁多,让人理不出个头绪。
有了化学符号,掌握其中的规律,化学就变得有章可循,学习就容易了。
1860年,世界上制订了统一的化学元素符号,使各国科学工作者之间有共同的、统一的化学语言。
元素的化学符号,好像英语中的字母。
英文共有26个字母,而化学元素符号目前有百余个。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2)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3元素-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9348a4b503d8ce2f0166237d.png)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
2.了解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
3.初步认识元素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学会从一类事物中抽象出共同特征,从而获取概念的能力;2.通过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认识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元素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2、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并建构如下图所示的关系:【提出问题】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讨论分析,得出:引导学生通过下表进行对比分析:3、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提出问题】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学生分析、讨论,完成下表内容:并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观察下列元素的名称,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讲述】金属的分类与元素名称的关系。
4.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二、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的书写2.读法[请同学们读出下列元素符号]C H Cu Ca N S Na(注意: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很可能会读成该字母的英文读法,一定要及时纠正过来.并加以强调)[强调]元素符号在渎的时候就应该渎成该元素的名称,而不能读成英文字母。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3.3 元素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8dc2dfc281e53a5902ff9a.png)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元素的学习进行从微观到宏观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元素概念的理解
学生分析
本节内容较难较抽象,学生对元素的概念难以理解,在实际运用中还容易与原子相混淆。学生搞不清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用“原子”,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与前面有关原子知识进行区别和对比。通过节课的有关活动和探究及课堂讨论,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活动三]:
金刚石、石墨、C60三种物质的构成有什么共同点?碳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
提醒: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原子既讲种类也讲个数
给学生创设一个学习情境,让学生对元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这样的复习提问不仅复习了物质的组成及构成分子的微粒,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去探讨:构成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里都有氧原子,很自然的引入元素概念的教学。
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培养和指导学生看书,画关键词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始方法。
【注意事项】
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不同。
2.原子与得失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种元素。
3.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相同的原子才属于同种元素
【活动四】
1.表中共有几种元素,其本质区别是什么?
原子
核电荷数
中子数
教学资源
1、教学地点:多媒体实验室;
2、电教资源: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
活动方式
1、自主学习
实施自主学习强化科学探究;
2、合作学习
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信息、课堂讨论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1ee86c9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7.png)
1.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共同探讨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小组合作,组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元素是什么?为什么元素是化学变化的基础?”等,激发学生的思考。
2.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元素的本质特征。
3.鼓励学生自主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思考。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基于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3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以“原子结构与元素概念”为主题。这一课时是学生从初中化学过渡到高中化学的重要阶段,对于他们来说,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概念是构建化学知识体系的基石。
在课程开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核和电子云。然而,他们对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类、周期表的排列等方面的理解还较为模糊。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5.教学内容的逻辑性:我按照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的顺序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呈现出逻辑性和连贯性。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化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上3.3 元素 (第二课时)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f016ea35f0e7cd1842536c1.png)
课题3 元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过程与方法:通过趣味活动,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元素符号三、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意义四、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检查自主学习情况(二)新课引入及展示学习目标1.记住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记住65页表3——1中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并且知道这100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已经超过了3000万种。
如果都用文字来表示它们将十分麻烦,能不能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它们呢?(三)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展示。
(通过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1.元素符号的书写:若只有一个字母就_____写___;若有两个字母组成,第一个字母____写___;,第二个字母_____写___;,一般写在第一个字母的____。
AI、Si、CI三种除外。
2.正确读写和熟记下列24种元素的元素符号:氢--___、氦--____、碳--____、氮--___、氧--____、氟--___、氖--____、硅--____、磷--___、硫--____、氯--___、氩--____、钠--____、镁--___、铝--____、钾--___、钙--____、锰--____、铁--___、铜--____、锌--___、银--____、钡--____、汞--_____。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61页及图3—20后讨论。
教师总结:宏观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有时还能表示一种物质如稀有气体、金属和固态非金属。
He:氦; Fe:铁; C:碳。
微观意义: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元素知识点、元素及元素周期表【中考解读】有关元素、分子、原子的概念辨析以及应用这些概念描述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在中考中常见题型为选择题或填空题。
结构示意图及化学符号周围数字的意义等知识点,常以图片或元素周期表的形式并且会结合热点新闻、新材料为素材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自学能力、信息提取能力。
【知识梳理】1.元素总结:物质、元素、微粒之间的关系2.元素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元素符号(1)元素符号书写原则: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的________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若第一个字母相同,就再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________,如O表示氧元素。
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________,如O表示一个氧原子。
(3)表示方法: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某些固态非金属和稀有气体),它们的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该物质。
如Fe表示:铁元素,一个铁原子,铁(这种单质)。
②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不是1时,只表示原子的个数。
如:2H只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周期表①定义: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已知的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所得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为了便于查找,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________数=________数=________数周期数=________数②分区:在周期表中对金属、非金属元素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分区,并标出了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③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每一格B.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________行叫一个周期,共有_____个横行,有_____个周期。
C.每一纵行(族):周期表中共有18个_____行,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_____个族。
【答案】1. 核电荷数质子数氧硅铝铁铝质子数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原子核2.宏观微观质子数相似3.元素符号(1)拉丁文(2)元素原子4.元素周期表①质子核电荷核外电子电子层③B横7 7 C.纵16【中考示例】1.(2019•北京)下列属于非金属元素的是()A.Mg B.Zn C.Cl D.Ag【答案】C。
【解析】A、Mg是镁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Zn是锌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C、Cl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带“气”字旁,属于气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正确。
D、Ag是银元素的元素符号,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2.(2019•南京)“加碘盐”中的“碘”是指()A.分子B.原子C.单质D.元素【答案】D。
【解析】生活中常用的“加碘盐”中的“碘”指的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碘”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3.(2019•桂林)元素“Al”的名称是()A.氯B.铝C.硅D.氦【答案】B。
【解析】A、元素“Al”的名称是铝,不是氯,故选项错误B、元素“Al”的名称是铝,故选项正确。
C、元素“Al”的名称是铝,不是硅,故选项错误。
D、元素“Al”的名称是铝,不是氦,故选项错误。
4.(2019•河南)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镝属于非金属元素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C.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D.稀士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答案】A。
【解析】A、镝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该选项说法正确;C、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该选项说法正确;D、稀士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该选项说法正确。
5.(2019•眉山)铝是生活中用途很广的金属材料。
根据如图回答问题:(1)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
(2)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该化合物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
【答案】13。
26.98。
Al2O3;+3。
【解析】(1)铝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13。
故填:13。
(2)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故填:26.98。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元素)与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Al2O3,该化合物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
故填:Al2O3;+3。
6.(2019•威海)元素组成万物2019年是“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元素周期表迎来了它150周岁的生日。
(1)人们很早就意识到物质都是由几种亘古不变的基本成分﹣﹣“元素”组成的。
①古人曾认为水是组成物质的元素之一,在你学过的知识中能说明“水不是元素”的实验事实是。
②如图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你的观点及依据是。
(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为预测新元素的结构和性质提供了线索,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和铝原子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表中元素都是金属元素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gC.铝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Al3+D.锗原子中质子数等于中子数E.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能量最高②图中空白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小明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用R表示)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他的依据应是。
R在空气中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要比较R与Al的活动性强弱,实验方案为。
(3)如图是二氧化碳循环的部分过程。
该循环中,生成物葡萄糖中的元素来源于(填化学符号)。
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
在该循环过程中,“不会消灭”的微粒有(填符号)。
无论经过多少化学变化,这些微粒永远“不会消灭”的原因是。
(4)人体是一个巨大的元素仓库,青少年需要适当补钙。
某钙片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这种钙片在胃中消化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咀嚼有利于钙片消化,其原理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除此之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写一种即可),请举例说明。
【答案】CO2、H2O;C、H、O;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改变,所以物质不灭;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物的浓度;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合理即可)。
【解析】(1)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②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这两个微粒核内质子数不同,所以不属于同种元素。
故答案为:①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②不属于同种元素;这两个微粒核内质子数不同。
(2)解:①A.表中元素不都是金属元素,硅元素是非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6.98,单位不是g,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变成Al3+,该选项说法正确;D.锗原子中质子数不等于中子数,该选项说法不正确;E.铝原子最外层3个电子能量最高,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填:CE。
②图中空白处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31;根据元素周期表预测该元素组成的单质(用R表示)与铝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他的依据应是最外层电子数相等;R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是+3,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化合价是﹣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在空气中被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4R+3O2=2R2O3;若要比较R与Al的活动性强弱,实验方案为:把R放入硫酸铝溶液中,R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说明R比铝活泼。
故填:31;最外层电子数相等;R2O3;把R放入硫酸铝溶液中,R表面析出银白色固体,说明R比铝活泼。
(3)解:葡萄糖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该循环中,生成物葡萄糖中的元素来源于二氧化碳和水,其化学式分别是CO2、H2O。
德谟克利特曾说过“无中不能生有,任何存在的东西也不会消灭”。
CO2、H2O分子中含有碳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在该循环过程中,“不会消灭”的微粒有C、H、O;无论经过多少化学变化,这些微粒永远“不会消灭”的原因是分子分成了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改变,所以物质不灭。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咀嚼有利于钙片消化,其原理是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除此之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温度、反应物的浓度等,如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合理即可)。
【方法总结】①元素属于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核电核数一定相同;而核电核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属于同种元素,如Na+和NH4+;③同种元素的离子因所带的电荷数不同,性质也不同,如Fe2+、Fe3+。
④同种原子和其所形成的离子一定是同种元素,如Na和Na+。
【知识延伸】1、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取决于原子的质子数。
2、元素通常描述物质的组成,如“加碘食盐”中的碘、“加铁酱油”中的铁、“钙片”中的钙,指的都是元素。
3、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只能组成物质,而不能构成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都不变;分子、原子是微观概念,既有种类也有个数,说构成。
4、由分子构成的的物质为:气态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大多数的有机物等;有原子构成的物质由金属、金刚石、硅单质及其二氧化硅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等。
5、元素周期表揭示了物质世界的秘密,把一些看来似乎互不相关的元素统一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然体系。
它的发明,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个创举,对于促进化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看到这张表,人们便会想到它的最早发明者——门捷列夫。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排列,将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放在同一纵行,编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揭示了化学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化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随着科学的发展,元素周期表中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先后被填满。
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时,编排依据由相对原子质量改为原子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或核电荷数﹚,形成现行的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