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的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注意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综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简答: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内涵及其自然科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技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同意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推动着自然界的运动和发展;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时间活动的深入展开,使原由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自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明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是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有关联系——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大的整体——的科学。

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及其在各个领域涌现出的一系列重大发现,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辨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这就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确立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

系统的特点: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层次性。

材料分析: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理论基础及实现(哲学)路径:
名词解释:科学的定义:《辞海》指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科学的任务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人们改造世界的指南。

”《辞海》又指出,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


简答: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辨证关系:统一性(1)科学事实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前提;科学事实内容来自客观事实;客观事实从本体论上讲,科学事实从认识论上讲;客观事实自身在不断的运动发展之中,科学事实可以记录下来,从而获得一种确定感;客观事实无所谓对错,而科学事实是有对错,可以比较的。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时间、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的最初成果,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与主观的同意。

强调科学事实的个别性,是为了突出它主要来自感性物质活动,它反映的是被认识的外部联系和片段的、具体的属性。

科学事实不仅具有经验的性质,而且还有理论的性质,其内容可以通过判断和推理等逻辑证明用抽象的方法获得。

各观事实除科学事实以外,还包括日常生活事实和生产事实等经验事实。

客观事实、经验事实与科学事实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否认客观事实的存在,把科学事实和经验事实都看承主观自生、没有客观依据的东西。

机械唯物论将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等同看待,抹杀了两者的区别,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不懂得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不仅与客观事实本身有关,而且还受到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时间水平的制约。

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才能正确理解客观事实、经验事实和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

简答: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论述:观察渗透理论:
名词解释:科学理论评价的简单性原则:
技术本质及其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的定义
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其直接职能是不断探求和系统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这种知识体系还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

作为一种知识体系,表现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反映;最终成果被理论化、系统化。

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通过物化形成直接的生产力。

作为知识体系,本身不属于上层建筑,没有国界、阶级性、民族性。

作为社会实践活动,从全局上体现着社会文明、国家利益,联系着国家目标。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为满足社会需要,利用科学知识,在改造,控制,协调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称。

是人工自然物及其创造过程的统一;是在人类历史过程中发展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的方式和方法;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重要部分。

科学的特点
它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本身没有阶级性。

它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属于“一般社会生产力”的范畴。

它揭示的内容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重复性,再现性和可比性的特点。

具有连续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科学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永远没有止境。

技术的特点
技术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它是直接的生产力,并具有商品的属性。

技术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自然属性:指人们在运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说要符合科学。

社会属性:技术的发展是由社会需要所推动的,同时也必然会受到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教育、文化、民族传统等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根据同样科学原理转化成的具有相同功能的技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区也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和特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又具有许多新的特征和特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综合性和集成性,通用性和适用性,依存性和连锁性,先进性和经济性。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1. 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同:科学的目的侧重于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规律性。

技术侧重于满足主体需要的功利性。

2. 科学与技术的任务不同:科学是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指南。

而技术所承担的主要是生产力,是改造自然,穿凿物质财富的手段和存储知识,获取信息的手段。

3. 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将它纷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一定的定论,使其简洁明了。

技术由单一到多样,它将某一种科学知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工艺手段,从相同的原理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4. 选题方向不同:科学从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科学理论自身的矛盾,多种科学假说争鸣等科学发展自身的逻辑中去寻找发现和选择研究的课题。

目的是从中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要求具有理论学术意义,但不能要求在经济和社会甚或中立建成效。

选题响度自由。

技术主要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需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实际需要中发现和选择所研究的课题,要求能辅助实施并产生一定的实际效益。

5. 成果形式不同:科学成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属于物质相精神转化的范畴。

其成果形式有专著,论文,研究报告等。

技术成果是知识形态的东西与物质形态的东西的有机结合,他更多地表现为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

其成果形式有技术样品,模型,技术规程,涉及图纸等。

6. 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进行真理性评价,对技术进行价值性评价。

7. 管理方式不同:科学是有科学共同体,通过制定行为规范来实施的,其管理是柔性的,松散的。

技术是由国家技术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这种管理是严格的,在一定时期是保密的。

8.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同:科学家需要有深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活跃的理论思维,要善于观察和发现问题,勤于思考,长于推理,敢于寂寞,专心致志,默默无闻的区做学问,做实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建树。

而技术专家出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灵通的信息来源,丰富的实践经验,顽强的公关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和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才能,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
1.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科学向技术的转化:科学规律,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转化为技术原理,并为技术发明提供直接的理论要素和方法原则。

科学实验研究中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模型,可以直接成为技术发明,技术创造的起点。

λ
技术向科学的转化: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方法等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科学原理。

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经验知识构成了后来物理学,化学等科学理论形成过程,发展的基础和要素。

2. 两者互相促经,互为动力:
技术对科学的推动作用: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技术的新发展为科学前沿的突破提供了有力的武器。

λ
科学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科学在理论上的突破为技术发展提供前提和开辟新的广阔领域,起着定向和先导作用。

科学研究对实验技术的需求推动了技术的发展。

λ
3. 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科学与技术的职能分工是相对的,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在一起的。

技术的硬件软件是科学原理的载体,而科学的观念理论同时又构成技术的理论要素和指导思想。

科学需要技术支援,应用和促进,技术需要科学指导,论证和带动。

二者是相互交织,相互绳头的
科学: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体系,是创造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是反映现代技术形象的科学界说。

简答: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辨证关系(联系与区别):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由于思维对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反映的概括性、间接性,通过思维,人们就可以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种种事物的属性,也可以预见事物发展变化进程。

自15世纪即开始,在西方,大约经历了4个世纪,15世纪~19世纪,形成近代科学,从混为一体的哲学中分化出来,将事物分解出个个独立部份,逐次分解,再分门别类来进行试验和研究,后来再综合在一起。

逐渐形成了近代科学体系。

也逐渐形成了适用于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思维方法;是人脑正确反映研究对象客观规律的主要手段,科学思维方法常用的有逻辑思维方法、数学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运用逻辑思维最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的发展是随着近代科学体系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14世纪末15世纪初,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这一时期科技发明及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及大地推动思维方法论的
发展,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太阳中心学的提出,经典物理学家牛顿的三大定律等,证实着逻辑思维方法的逐步发展。

然而由于以孔德和斯宾塞等人实证主义哲学及其带来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禁锢着人类思维的发展。

19世纪以后,由于近代欧洲工业革命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思维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由原来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各门学科纷纷建立起来,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的原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提供了科学基础,唯物辩证法的诞生为从整体上把握思维对象和客观世界。

也就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思维方法。

到19世纪中叶已出现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重要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的逻辑方法。

一般来说,逻辑思维在于将观察、实践中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类比、演绎等等,得出初步的结论,形成理论上或科学上的假说,并有待于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以达到向真理性认识的接近。

亚里士多德曾宣称物体从高处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即物体的重量越大,下落的速度就越快。

为了证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伽利略从比萨斜塔抛下两个重量不同的物体以试验。

而且还进行一番绝妙的演绎推理。

他设物体A比B重,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A比B先落后地;如将A和B捆在一起成为物体A+B,一方面A+B比A重,所以比A先落地,另一方面因B比A下落速度慢,B就会减慢A的下落速度,所以A+B又比A后落地。

这样A+B既比A下落快,又比A下落慢,结论自相矛盾,从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论断,并揭示了轻重物体的下落速度是一样的正确结论。

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扬看到“声”有直接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特别是有干涉现象,其原因在它的波动性;而“光”有“声”所具有的一切现象,但光的特性,一直不为人们所知,于是,他通过类比推理,确定光也具有波动性,从而创立了“光的波动说”理论。

到了现代,逻辑思维方法已经十分的流行,然而它是否会像15世纪那样,再次禁锢人类思维发展的?
在现代的科学思维方法中,与逻辑思维方法对应的是非逻辑思维方法,它与逻辑思维方法一同构成统一的人类思维。

逻辑思维方法是从某一前提出发,遵循推理程序,沿着一定方向,推出结论为止,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

但创造性思维方法有时候也采取一种简单的直接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种思维活动成为非逻辑思维,如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等。

它们常常出现在逻辑思维过程之中或者在逻辑思维中断的时候。

实际上人的整个思维过程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

因此,进一步研究这些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特点、机制和规律,对于提高思维能力,发挥思维潜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非逻辑思维方法的发展也是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与逻辑思维方法一同发展起来的。

在自然科学发展的最初,许多问题的提出,方法的总结正是人们从简单的直接的方式去解决的。

提出新的科学概念需要借助于想象。

科学上新概念的提出,往往标志着一个新的科学发现,标志着智力上的巨大飞跃。

而这一切又离不开想象,需要借助于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原有科学规范的限制。

例如,“海王星”概念的确立就是如此。

在海王星发现之前,天文学家根据天文学得到的大量数据,推测在天王星之外还有一物体存在,但这个物体是什么,叫什么,当时还只能凭借想象,认为太阳系中可能还有第九个行星存在。

后来天文学的发现证实了这一想象并命名为“海王星”。

然而,人类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体,我们无法割裂这两种思维方法。

自然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中,逻辑思维方法与非逻辑思维方法总是共同作用着的。

人们总是凭借知觉,从一些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找到灵感,进而采取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总结,进而去发现事物的本质。

因此,在思维活动和实际生活、工作之中我们要结合逻辑与非逻辑思维。

问题的提出靠直觉,灵感,问题的解决要靠分析,推理,我们不仅要用科学思维方法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更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确保我们研究问题的客观性,真实性,防止谬误的产生。

论述:科学理论发展的社会历史观?
名词解释:技术: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时间活动中根据时间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技术产品(物质设备)。

简答:技术的特征:自然性和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题性与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

简答: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背景分析: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