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矫治

合集下载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

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及干预策略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现代社会中日益增多。

研究表明,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主要是心理原因,因此需要探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并开展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卑感许多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在内心深处存在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缺陷,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种心理状态让他们难以适应生活,常常会采取过激的手段来证明自己,从而发展成犯罪行为。

2. 情绪不稳定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刺激,从而对生活产生负面情绪。

他们很难处理这些情绪,常常会采用犯罪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此外,他们也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会随意跟从别人的行为。

3. 社交障碍青少年犯罪分子常常存在社交障碍,他们不擅长与人交流,也没有正常的社交网络。

这些的情况容易导致他们失去内在的信心和个人主观能力,从而选择犯罪来实现他们内在的期望。

二、干预策略针对青少年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应采用相应的干预策略。

以下是几个值得推广的方法。

1. 情感治疗情感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通过情感化的支持和理解来治疗精神疾病。

青少年犯罪分子往往缺乏家庭关爱和安全感,情感治疗可以通过建立温暖的关系来帮助他们消除对社会的敌对感,从而走上正康状。

2. 社交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可以帮助青少年犯罪分子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

在社会的群体中,青少年犯罪者可以学习如何正确的与他人交流,如何尊重他人,如何解决在人际关系中遇到的矛盾难题。

这种训练有助于改变他们的犯罪倾向。

3. 建立亲子关系家庭和家长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关键因素。

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在于塑造他们的性格、价值观和行为态度,如果家庭不健全,家长态度不端正,将对他们产生极大不良影响。

因此,建立亲子关系是防控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青少年犯罪是由多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因素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因此,需要以心理干预为基础,采用多种干预策略来支持青少年犯罪者生活安定和成长发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与辅导方法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中的一个严重的方面。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会给他们自己的未来带来负面的影响,还会对社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

因此,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以及寻找适合的辅导方法,对于预防和解决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此问题的辅导方法。

一、心理分析1. 社会影响:青少年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有着深远的影响。

社会压力、家庭矛盾、同伴圈子以及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进而诱发犯罪行为。

2. 心理发展: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相对不成熟。

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诱惑,特别是亲近的同龄人和媒体的影响,去尝试一些违法和危险的行为。

3. 自我认同:青少年通常在此阶段努力塑造自己的身份和认同感。

如果他们在家庭或社交圈中感到被忽视或不被认同,他们可能会寻求通过违法行为来获取尊重和关注。

4. 情绪问题:青少年经常面临情绪波动,包括愤怒、沮丧、孤独等。

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引导,可能会导致他们选择犯罪来宣泄情绪或寻求刺激感。

二、辅导方法1. 预防教育: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教育十分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该提供正向的价值观培养,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规则和法律法规,让他们明白犯罪行为的后果。

2. 心理辅导: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支持至关重要。

通过个人或群体心理咨询,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情绪管理方式,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3. 家庭支持: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预防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和行为变化,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并与他们建立良好的沟通途径。

4. 社会参与:为了让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提供一些积极的社会参与机会是非常有效的辅导方法。

通过参与义工活动、俱乐部和社区服务等,青少年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5. 合法刺激替代:为了满足青少年对刺激的需求,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合法的替代活动。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

犯罪心理学之青少年犯罪分析详解在当今社会,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犯罪行为不仅对自身的成长和未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我们有必要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1、犯罪类型多样化青少年犯罪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盗窃、抢劫等类型,还涉及到网络犯罪、校园暴力、毒品犯罪等新型领域。

2、团伙犯罪增多青少年往往因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容易受到不良同伴的影响,形成犯罪团伙,共同作案。

3、犯罪手段暴力化一些青少年在犯罪过程中手段残忍,不计后果,给受害者带来了极大的身体和心理伤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1、家庭因素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不良的家庭环境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暴力、过度溺爱或忽视孩子等,都可能使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1)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动辄打骂,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于放纵,缺乏有效的管教,导致孩子无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可能使孩子缺乏关爱和安全感,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进而引发犯罪行为。

2、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的缺失或不当也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

(1)学业压力过大过重的学业负担可能使一些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通过逃学、作弊等不良行为来逃避压力,进而发展为犯罪。

(2)校园欺凌现象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遭受同学的欺凌,长期处于被欺负的状态可能导致他们产生报复心理,从而实施犯罪行为。

(3)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单一一些学校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缺乏应对能力。

3、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1)不良文化的影响网络、影视、游戏等媒体中存在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容易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使其模仿不良行为。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成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本文将从心理类型、成因和预防对策三个方面对青少年犯罪进行探讨,旨在加深公众对青少年犯罪的认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类型1.1 社会适应困难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时,缺乏应对能力,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他们常常有自卑、孤独、恐惧等负性情绪,缺乏社交技能,不愿意与人交流。

1.2 冲动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行动前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冲动犯罪。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后果产生泛泛之谈的想法,仅仅为了一时的快感而行动。

1.3 自我控制能力差型这一类型的青少年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弱,容易被外部环境所引导,较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等不良娱乐活动,且容易被周围的坏人所诱导和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成因2.1 家庭教育问题超保护或逆保护的家庭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的成长,这样的状况很容易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其行为。

2.2 情感问题青少年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常常会面临感情烦恼、追求认同等问题,若无人关注、支持及理解的话,则很容易受到负面因素的影响,或者产生心理问题。

2.3 社会环境问题现代社会中,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也越来越复杂,他们在学校、网络等环境中常常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对策3.1 家庭教育问题家长要给予青少年及时的关注和爱,要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履行好家庭教育的责任。

3.2 帮助青少年解决情感问题支持青少年建立良好的婚恋观念、自信和自尊,帮助他们明辨是非,使他们有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3.3 增强社会防范加强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打击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减少网络中青少年犯罪的发生,提升青少年的法律意识,着力营造一种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由于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心理、社会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进行预防和治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

青少年犯罪心理青少年犯罪心理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因为青少年犯罪不仅对个人和家庭造成伤害,还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安与危险。

了解青少年犯罪心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办法。

1.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背景青少年犯罪往往与个体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在个体心理因素方面,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的认知、情绪和决策能力都在不断发展。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或朋辈影响等原因,无法有效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

贫困、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问题都可能导致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失望和逆反心理,他们可能通过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此外,现代社会的大量信息、便利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负面信息和不良影响,从而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首先,犯罪行为可能与青少年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发展有关。

青少年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有能力计划和执行复杂的行为,这也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机会。

而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和压力的影响,从而做出冲动和不理智的举动。

其次,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和自我形象也影响着犯罪行为。

社会认同感是指青少年对社会价值观的接受程度和对社会规范的认同程度。

当青少年无法融入社会、感受到社会的压力和歧视时,他们可能选择违反社会规范,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此外,一些青少年可能因为自卑感和自尊心受损而产生攻击行为,以此来恢复自己的自尊和尊严。

最后,家庭和亲密关系也在青少年犯罪心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家庭环境的稳定性、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纪律都可能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研究表明,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家庭暴力和家庭矛盾是青少年犯罪的常见因素。

同时,缺乏亲密关系和支持系统也会增加青少年感到无助和孤立的可能性,进而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认同和满足。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不可忽视,深入了解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对于预防和治理青少年犯罪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存在哪些问题?1.1 性格与环境因素青少年个性不成熟,不懂得防范意识,缺乏自我控制、自我调适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这种对自我控制和自我宣泄的不足可能导致他们做出过激的行为,甚至犯罪。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

环境中的负面影响或家庭中的不和谐与教育不到位可能加重年轻人犯罪的风险。

1.2 生活压力青少年犯罪的另一大原因是生活压力。

现在社会对学生学习的优化程度越来越高,在学习方面要求逐年加强,这给孩子们带来了心理上的压力,从中逃避的做法就是犯罪行为。

生活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以及异化的社会文化,也是造成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原因。

1.3 犯罪氛围的影响犯罪氛围的强大影响力不可小觑。

社会上的不良信息,如不良电影、网络游戏等,以及犯罪人员的“用力说服”和“暴力煽动”,都会影响年轻人对犯罪的认识。

二、怎样预防青少年犯罪?2.1 改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道德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家庭应该加强对青少年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家庭温暖,同时注重对他们进行引导和规范。

家庭成员应该以身作则,做好榜样作用,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想和习惯,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和犯罪思想。

2.2 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学校教育是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之一,对学校的安全和管理问题应加强关注。

学校教育应该以培养青少年的基本素质和道德作为根本目标。

同时,加强警示教育和实践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3 政府部门的关注和干预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政府部门还应对青少年开展必要的心理教育和咨询服务,帮助青少年建立健康、平衡、开放的心态和意识。

三、心理治疗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如何?3.1 心理治疗的意义心理治疗是目前世界上最主流的方法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治疗功能。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

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分析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家庭来说都具有重大影响。

理解其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这一问题。

本文将就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

青少年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在法律上尚未完全成年的情况下,从事违反法律的行为。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心理学方面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首先,个体因素是影响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者往往具有一些特定的心理特征,如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冲动和易受外界影响等。

他们可能缺乏正确判断事物的能力和对后果的认识,容易受到同伴压力和环境的影响而参与犯罪活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心理因素。

家庭是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

一些研究发现,家庭暴力、亲子关系不良、父母缺乏教养技能等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的温暖和平稳性可以帮助儿童和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而家庭的不良环境将导致他们易于追随不良行为的同伴和寻求刺激。

此外,社会因素也对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贫困、失业、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配等社会不公因素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率。

此外,媒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过度暴力的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增加他们参与犯罪的倾向。

除了心理学因素外,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也非常重要。

社会学角度关注的是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关系。

首先,社会结构因素是社会学角度研究儿童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

社会结构包括社会经济地位、种族和性别等因素。

例如,在贫困家庭中长大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容易从事犯罪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缺乏机会和资源的关联有关。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

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青少年犯罪背后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2023年了,社会在不断进步,但青少年犯罪问题还是广受关注。

这个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如何从心理上帮助这些犯罪少年呢?1.引言青少年犯罪,逐渐从陌生的概念变成了我们身边的现实。

广泛的学术研究和专业人士的努力都表明,犯罪的根源没有简单的答案和单一的原因,只有适当的心理干预方案,才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2.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和行为,它不是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而是由个人、家庭、社会等层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多数少年犯罪者心理上存在一些共性和共同问题,如:1.生命真理的缺失少年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存在、归属、意义和目的的生命问题。

当这些问题处于无解或缺失状态时,他们很可能会陷入绝望和疏离,进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挫折的脆弱心理少年人通常缺乏成熟的情感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遭遇困难或挫折时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容易感到伤害和被排斥,再加上缺乏成熟的应对策略,最终影响他们正常的心理发展。

3.自我认同的困扰青少年若是内心缺乏生命价值认同,就会变得意志薄弱、缺乏自尊和信心,无法对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感到满意,容易陷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和自我妨碍的状态。

4.不良人际关系不良的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犯罪心理问题中的一大困扰原因。

伴随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青少年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张,一些少年人通过犯罪来获取自己曾经错过的认同感和自尊心。

3. 如何从心理上帮助青少年犯罪者?针对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用最优的干预方式,使他们走上正轨。

下面是一些心理治疗方法,被广泛用于青少年犯罪预防和干预:1.认知重构认知重构是基于认知行为理论,可以帮助犯罪少年减少负面想法和情绪,更加理性和成熟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具体手段包括观察、记录、评估和扭曲想法,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2.行为可塑性行为可塑性的治疗是针对犯罪少年行为上的问题。

通过它们实现不进反退,即减少犯罪少年的不良行为,促进其良性发展。

浅谈青少年犯罪

浅谈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国注目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犯罪除了无业人员及城市周边地区人员居多,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子女犯罪的多,结伙犯罪的多,二人以上共同犯罪的多,侵犯财产的案件多,还有一些网络犯罪、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犯罪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确立以及与之相伴生的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差别悬殊等社会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加剧。

青少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一、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特点当前,青少年犯罪在年龄、类型、手段、方式上呈现一些新特点。

一是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类型越来越多,主要有盗窃、抢劫、伤害、敲诈。

此外,杀人、强奸、绑架等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

二是犯罪手段成人化。

十几岁的孩子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伪造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智能化特点。

三是犯罪方式团伙化。

据统计,60%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属于团伙作案,纠集多人,相互利用。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1、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2、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3、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4、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受到内在不良心理因素和外在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

1、内因。

违法犯罪年龄一般集中在14-25岁。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一、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调查,分析其发生的原因、特点及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数据统计据统计,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包括盗窃、抢劫、故意伤害等。

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年龄主要集中在12至18岁之间,其中15至17岁是最主要的犯罪群体。

三、原因分析1. 家庭环境: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破裂、家庭教育缺失等,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环境:社会不良风气、网络游戏、暴力影视等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可忽视,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模仿心理,导致犯罪行为。

3. 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过于注重成绩,忽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部分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4.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存在自卑、叛逆、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可能导致极端行为。

四、犯罪特点1. 团伙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犯罪呈现团伙趋势,他们相互支持、共同作案,增加了打击难度。

2. 暴力犯罪增多:部分青少年受网络暴力文化影响,倾向于采用暴力手段实施犯罪。

3. 犯罪手段智能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手段日益智能化,如利用网络进行诈骗、盗窃等。

五、影响分析1. 对个人:青少年犯罪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可能导致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引发自杀。

2. 对家庭:青少年犯罪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压力,可能导致家庭破裂,影响家庭和谐。

3. 对社会:青少年犯罪会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增加社会治理难度。

六、对策建议1. 强化家庭教育: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成长,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

2. 优化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暴力文化的监管,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同时,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

3.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PPT课件精选全文

2024年8月27日
13
11
三、预防犯罪口诀
❖ 6、打架斗殴致伤残,一判就是七八年。 ❖ 孙某,17岁,旷课,不知道学习为什么,打
工修车,学驾照不想学,父母农民,要求不 严,买刀好玩,失手扎到身后同伙心脏致死, 8年刑。
2024年8月27日
12
结束语
❖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胡锦涛访美期间送给芝 加哥佩顿中学学生们三句话:“第一句话,知识是 开启未来的钥匙。第二句话,语言是沟通和交流的 桥梁。第三句话,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世界的希 望。”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 的长远利益,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百 年大计。所以,预防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而艰巨 的任务,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 只有大家一起积极努力,齐抓共管,我们才能还孩 子们一方净土,还祖国未来一个美好的希望!
❖ 2、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健康的图书、报纸、音像出 版物、不良网站和网络信息,宣传着封建迷信、凶杀暴力、 淫秽色情的内容,这些低级、暴力、庸俗的文化侵蚀了青少 年的思想。
2024年8月27日
8
三、预防犯罪口诀
❖ 1、待业青年到处漂,这种朋友不可交; ❖ 李某,17岁, 小学, 酒店配菜, 天天一起
学,在自己家伙同他人轮奸打工女,判刑6年半。 ❖ 2、暴力性犯罪,大要案多,社会危害性极大。马
加爵,巴西杀30人少女。 ❖ 3、文化素质低,农民、无业人员占很大比例 ❖ 4、团伙犯罪案件较多。
2024年8月27日
3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 5、闲散人员和外来人口流窜作案较多。 ❖ 梁某,17岁, 初中, 盗窃,6年,福建打工做鞋底,
❖ 4、家长示范效应。有的家长整天吃喝玩乐,作风不正,行 为放荡,违法犯罪,孩子耳濡目染,养成不良习惯。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需如何分析

(一) 渴望独立的心理。

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家庭和学校的束缚,独立自主,这种心理如果引导得当,孩子就会积极向上,心理健康。

反之,则有可能与社会对立,与他人对立,最终走向犯罪。

(二) 喜欢独立思考却又经验不足。

少年人思维活跃,爱独立思考,由于经验有限,他们很容易颠倒是非、从而走上违法之路。

(三) 情感强烈又不稳定。

易激动、情感强烈是少年时期的又一心理特点。

引导得当,他们就会见义勇为,公而忘私。

引导不好,则可能轻举妄动,违法乱纪,还自以为是“英雄壮举”。

(四) 逐渐成熟的性意识。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关注异性、爱慕异性,这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如果不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并受到淫秽书画的不良影响,就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所以,对少男少女应加强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在他们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趁热打铁”,增强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

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

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

那么,都有哪些心理驱使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呢?经分析,以下几种心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1.逆反心理:[page]抗拒社会道德和法律,偏要与成人们的规定、纪律对着干。

孩子对老师家长的归劝“根本听不进去”,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这种心理常常驱使少年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流落街头、自杀、犯罪。

2.模仿心理:模仿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学习过程。

一些武侠小说、言情影视片都有可能成为少年模仿的对象。

如果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可能受到不良影响而走向犯罪道路。

3.义气心理:“为朋友赴汤蹈火,为哥们两肋插刀”的心态在少年犯罪中尤为多见。

孩子和人家打架,是因为“那人打了他的一个哥们儿”,正是这种意气心理的反应。

4.报复心理:有个中学女生与男生发生冲突,男生给了她一巴掌。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剖析与干预措施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也对整个社会秩序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了解和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理角度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并探讨一些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心理剖析1.1 家庭环境家庭环境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家庭是否存在着紧张的亲子关系、溺爱或冷漠的教养方式以及家庭暴力等因素,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使他们陷入犯罪的困境。

缺乏稳定的家庭环境和缺乏父母的监管和指导,容易使青少年沉迷于非法活动之中。

1.2 社交圈子青少年常常受到同伴的影响,社交圈子中存在着明显的团体价值观。

如果青少年周围的同伴以犯罪行为为时尚,或者属于一个以暴力为乐的群体,那么青少年可能会受到其影响而陷入犯罪。

加之青少年自身身份认同的不稳定,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引导而去追求不良行为。

1.3 心理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如自卑感、攻击倾向、情绪不稳定等。

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了获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他们可能选择犯罪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寻找归属感。

二、干预措施2.1 家庭教育为了预防和干预青少年犯罪,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母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家庭环境,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沟通和监管机制有助于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2 教育体制学校是培养青少年良好行为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注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开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引导和道德伦理教育等活动,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 心理咨询与治疗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与治疗是必要的干预措施之一。

通过专业心理师的指导,青少年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从而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问题,并避免犯罪行为。

2.4 社会支持与帮助社会支持与帮助也是防范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手段。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分析摘要:未成年人犯罪一直以来是社会关心的普遍问题,随着社会多样化发展,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呈日益增高趋势,我国于2020年12月也针对这一现状修改调整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要从法律及社会视角考量,更应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从未成年人心理角度对其进行干预和矫正。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未成年人引导防控对策引言:本文浅析了未成年人的犯罪特征,阐述了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及引导与防控,旨在讨论降低未成年人犯罪率这条刻不容缓的道路上能采取如何的相关措施。

一、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及特征1、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成因1.1家庭教育的引导缺失未成年人犯罪往往跟他们的心智发育不够成熟、对事物的认知辨别能力有限有关。

家庭作为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社会组成结构,承担了孩子对社会认知的窗口作用,未成年人的行为规范接受的最原始教育矫正便来自于家庭,尤其再迈入青春期后,青少年会对新鲜事物产生好奇心理从而产生一些冒险的行为,家庭则更需要关注其思想行为变化,关心和指导其心理发展方向。

1.2学校的教育关怀不足未成年人至具有学习能力时便参与到了学校之中进行学习,0至18岁里近三分之一年纪均在学校当中度过,因此学校对于未成年人性格塑造、心理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虽大数据统计显示我国近两年来的校园霸凌犯罪案件比2018年日益下降但该现象仍然存在于学生们长期所处环境中,这就要求学校依然不可松懈,完善预防校园欺凌、性伤害、性骚扰等工作机制。

1.3社会舆论因素随着大数据时代来临,未成年人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各种平台百花绽放,造成了未成年人了解社会的信息扑面而来且未加严格管控。

在心智没有建设完全时期,一些网络的不良引导、错误示范都有可能使未成年人盲目跟风、走错方向。

2、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特征2.1、认知特征未成年人对于成年人有着模仿的天性,尤其处于青春期的群体,由于生理的的变化,开始对成人世界好奇且寻求摸索,渴望摆脱枷锁成就自我,但由于各种局限只能通过片面观察模仿,或从网络看到一些评论点击量高的视频,认为“义气比天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言论是自己达成自我成就感的门槛,易受到影响;但未成年人在自己认为的成就感获得道路上,又无法调节现实与预期的差别,容易出现心理落差,产生妄自菲薄的认知。

青少年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

青少年学生犯罪特点、原因及预防对策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犯罪问题越发严重,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通过研究青少年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的对策建议,预防青少年学生犯罪。

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使青少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既不去损害他人利益,又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青少年学生犯罪预防对策作为青少年学生,应当了解相关法律知识,具备自我防范能力,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一、青少年犯罪的相关法律规定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年满十四周岁的青少年应对规定的八种严重的暴力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如果实施了该八种行为之外的行为,则可以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青少年已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应对犯罪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二、青少年学生犯罪的主要特点1、结伙作案。

青少年学生犯罪人员一般年纪较小,做案一般采取结伙作案,相互声援、壮胆,一般实施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犯罪活动。

他们一般游手好闲、无是生非,欺负比自己年纪更小的学生。

有些青少年学生和社会闲散、无业青少年混在一起,从事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

2、手段凶狠,往往不计后果。

一些青少年学生犯罪,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

抢劫时不计后果,有些情况下是先实施伤害行为,再劫取财物;有时被害人稍加反抗,便拔刀相刺,造成被害人伤残甚至死亡。

绑架、强奸、抢劫等恶性案件在青少年学生犯罪中也时有出现,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十分恶劣。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
11
2、功能与作用 针对罪犯:监管;矫正;服务 针对社会环境: 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
12
3、矫正对象的需要 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再社会化的服务需求
4、矫正对象的问题 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恢复和重建其社会功能难度大 地位边缘化
.
10
二、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矫治
(一)矫正社会工作的概述
1、概念:矫正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实施 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 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为罪犯 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 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 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 及社会环境改善等,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 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 种福利服务。
青少年犯罪行为与矫治
一、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表现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从犯罪动机看,犯罪动机单纯,带有 一定的盲目性,激情性、偶发性犯罪突 出
案例:一位邻居,年仅17岁的高一年级的 学生,因见父母同其堂叔争吵,一怒之下,跑 到厨房拿菜刀,一刀捅进其堂叔肚子子,致其 堂叔当场死亡。
.
2
2、从犯罪形式看,共同犯罪、团伙作案 多
5、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 保密;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
13
(二)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 针对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
二.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 三、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
14
(三)青少年社区矫治服务的三种本土化模式

青少年犯罪特点及改造对策

青少年犯罪特点及改造对策

青少年罪犯的特点及改造对策苏飞举摘要: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青少年犯罪现象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

因此了解青少年罪犯的特点以及如何对其实行有效的改造,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罪犯,罪犯特点,改造对策,犯罪预防近年来,伴随着社会上青少年犯罪的高发态势,在押青少年罪犯不仅人数急剧增加,构成变化较大,而且在心理、思想行为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

他们中大多数负罪感和悔罪改造意识差,功利性思想突出,缺乏思想改造的内驱动力。

个别的甚至对前途悲观失望,情绪极不稳定,表现为心胸狭窄、冒险心理强,这无疑给教育改造工作的有效性和监管安全工作增加了难度。

具体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认识水平低下,社会责任感淡薄,对事物的理解偏激,从而思想茫然、行为盲动。

青少年罪犯像当今社会其他青少年罪犯一样,身体、智力发展一般都比较好,但家庭和社会的情感发育不良,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情感。

青少年罪犯处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他们中大多数人不明了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缺乏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强化培养;他们对国家、对人民、对集体、对他人缺少基本的责任感和道义感,无视甚至藐视法律。

以我为中心意识强,事事处处只顾及自己利益,对他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屑一顾,有的当减刑、假释无望时便消极度日,遵纪以不犯大错为原则,文化学习以考试及格为准则,背地里经常牢骚满腹,但慑于法制的威严,迫于监规纪律的约束压力又不得不到课堂学习,于是就消极应付,得过且过。

二、罪责感淡薄,服刑改造意识差。

多种消极意识并存:有的顽固偏执,罪责感差,吃亏感重,认为自己的犯罪是家庭管教不严以及社会不良环境原因造成的,从不深刻反省主观原因,不能从思想深处深挖犯罪根源,认识不到犯罪给社会以及他人所造成的危害,缺乏罪责意识;有的把自己被逮捕判刑归咎于社会不公,因而对社会不满,投改后转移为对监管改造的消极抵制或反抗,表现为不思改造,违规违纪,不服管教;有的表面上认罪服判,背后则声称赶上了“严打”风头,自认倒霉;有的甚至喊冤叫屈或认为自己被判重了三、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来看,反复性强,再犯的犯罪率上升。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分析

关于犯罪青少年心理的相关研究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形成过程及规律近年来青少年的犯罪率持续攀升,呈现出低龄化暴力化、智谋化和团体化的趋势。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社会问题,被称为三大公害之一。

一般地说,少年犯罪不单纯是偶然因素导致犯罪,除了有社会环境引诱的原因外,也应重视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内在心理因素。

而研究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是青少年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

阅读青少年犯罪心理特征的相关文献,从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部分对青少年实施犯罪行为进行分析。

一、认知方面认知是个体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青少年时期是一个求知欲旺盛的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愿意探索新奇的事物。

因此青少年时期也是一个学习知识和思维锻炼的最佳阶段,但是犯罪青少年由于受到了外界不良信息的刺激认知发展出现了混乱和偏差社会认知缺陷。

犯罪青少年在认知上不成熟的突出表现是认知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缺乏自觉性和计划性及缺乏理性思维能力。

犯罪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看问题总是比较幼稚,缺乏对问题逻辑关系的理性认识对周围的人和事很容易形成比较偏激的认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矛盾是认识能力的发展跟不上独立意向的发展也就是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矛盾如果青少年的这种心理矛盾不能得到正确调整很容易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犯罪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总是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感兴趣对于不合自己心愿甚至阻碍自己愿望实现的事实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没有形成正确的法治观念不懂得用法治观念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很多青少年在犯下严重的罪行被警察抓住后幼稚地认为被批评教育一下就可以没事回家了他们是不折不扣的法盲。

犯罪青少年在认知上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感知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很容易通过观察学习把不良的信息转化为记忆进而转化为犯罪经验尤其是在影视和网络中所渲染的暴力和色情镜头更是对他们的认知形成强烈的冲击他们对于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容易在认知上接受和推崇这些反社会的行为犯罪青少年一般受周围不良群体和暴力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非常大。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青少年犯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介绍青少年犯
罪的一些主要原因,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来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主要原因:
1. 家庭环境问题:不良家庭环境、缺乏家庭关爱和监督是导致
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2. 社会压力:学业压力、同伴影响、社会经济压力等也会使一
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3. 精神健康问题:部分青少年可能面临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这也可能导致他们从事犯罪行为。

解决方案:
1. 家庭教育和监护:加强家庭教育,提倡父母或监护人对青少
年的关爱和监督,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 学校教育和心理辅导: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压力和其他社会压力。

3. 社会支持和帮助:提供丰富的社会康复项目和资源,以帮助青少年摆脱不良环境和犯罪行为。

4. 刑法和法律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刑法和法律教育,增加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知和责任意识。

结论:
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支持和刑法教育,我们可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合作,才能有效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矫治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回避的永恒话题。

其中,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在各类犯罪中占的比重日趋上升。

现在,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已经一起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

而且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和稳定。

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犯罪学界、法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

如何抑制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矫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何为青少年?在生活习惯上通常把青少年作为“青年”和“少年”的简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青年指人在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少年指十岁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阶段。

然而,在我国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采用过“少年”、“青年”、“青少年”的称谓,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方式将称谓分为未成年人(即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和成年人(即已满十八周岁的人)。

并且,从犯罪的年龄构成上看,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即包括了未成年人阶段(10~15岁)也包括了成年人的部分阶段(15~30岁)。

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不应当仅仅依据我国《刑法》的责任年龄来界定,而是应该以广义的(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关于行为能力、责任能力等综合概念,结合犯罪预防与行为矫治的角度来考虑更为适宜。

因为不良少年一般都是从10~12岁开始出现劣迹表现。

因此,青少年犯罪应当指:10~30岁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危害国家、社会、他人的财产、人身安全并触犯刑法的行为的总称。

二、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在国外,早在七十年代,随着西方所谓的自由观念和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从而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

以当时的美国为例,成长于七十年代的一代青年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基于对越战的反战情绪,对未来前途的渺茫,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不少青少年为了追求自由,寻找心理寄托,从而进行聚众吸毒、淫乱、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

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女子甚至不惜出卖色相。

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七种严重刑事犯罪的跟踪调查:60年代时,发案数平均每年仅有300多万起;可自进入70年代后,数字猛增至每年800多万起,净增长500多万起,是60年代的2.6倍,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青少年犯罪,而青少年犯罪中又以未成年人犯罪尤为突出。

按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看每百起重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就占到5.3起。

2002年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出现两个连环狙击手在短短一周内枪杀7人,击伤6人。

其中一名杀手年龄仅仅17岁。

我们的领国日本,基于一种原始的对性的无限崇拜,现如今日本女大学生中进行“援助交际”性乱交的比比皆是。

而由于日本思想教育的失败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现象不断上升。

2001年神奈川一中学两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满将8名老师打伤,其中2人下颚骨折,一名女老师流产。

不久后,西部一中学又一名学生用小刀连刺老师10余刀将老师杀死。

基于此,国外法学界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将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而增长,即使成年犯罪率下降,青少年犯罪也会上升,并且逐渐成为犯罪的重点。

三、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在我国,从建国以来,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同我国的犯罪形势是一致的,是呈波浪式前进上升的,到现在为止,经历了五个高峰时期。

第一高峰是建国初期(1950年~1956年间),当时全国每年发案51万余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到了近二分之一。

但这与当时存在的诸多历史原因是分不开的。

由于才解放,很多兵痞,土匪善未肃清,而他们之中多为青少年。

因此,这一时期的犯罪的种类也较为单一,多是暴乱、抢劫、暗杀、破坏等具有很强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特点的案件。

但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展开,社会秩序好转,发案率逐渐下降。

青少年犯罪比重也降至全年案件总数的20%--25%之间。

随着国内经济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国际交往上与前苏联的反目,我国国家政策的左倾,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的展开使得第二个高峰在1960年前后迅速到来。

尽管在1961年全年仅发案41万起,比1950年低近10万起,但与1956年相比却净增长了19.5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重又升至30%--35%之间,这一时期由于贫穷与饥饿,案件多以盗窃为主,但是哄抢国家物资和抢劫案件却也开始逐渐出现。

自1962年起,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经济逐渐恢复,且雷锋形象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青年一代,因此社会治安开始好转,犯罪率也不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低于了25%。

但随着文革到来,全国的发案率又开始突飞猛进,而青少年犯罪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众多青少年由文盲变为流氓,由造反派转为反革命,由抄家转为打砸抢。

基于前途渺茫,从失望到绝望进而开始铤而走险,一时间善恶不分,是非不明。

学生开始批斗老师,儿子批斗父母,而在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竟然发生了大学生亲手用图钉钉入老教授的额头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件。

心理的失常导致了当时案件中除盗窃以外无一不是具有极强暴力性的。

十年内乱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重大案件就有50多万起,到1976年为止,青少年犯罪数量打到了1966年的6.62倍,占到所有案件比率的60%~70%之间,这也是我国的第三个犯罪高峰。

十年内乱结束之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犯罪增长速度逐步减缓,但仍在不断上升。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伴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社会成员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变异,在人民群众的思想开放搞活的同时,大量的刑事案件也随着长生了。

而且在1981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至此我国进入第四次犯罪高峰。

这次犯罪高峰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交际之期。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彷徨,伴随着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人失去了方向,从而滋生了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

而由于人们心灵的空虚,以强奸、流氓、抢劫、盗窃为主的刑案件增多,其中又以强奸轮奸最为突出。

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犯罪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

从当时抓获的作案成员看,14至25岁的青少年案犯高达70%至80%。

面对如此严重的犯罪情况,1983年8月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

同年9月开始到至1987年为止,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严打”战役。

经过“严打”,重大刑事案件也开始呈同步下降的趋势,破获了一批久侦未破的案件,治安形势有所改观,群众普遍反映安全感明显提高。

但是,自 1985年开始我国的犯罪案件又开始缓慢上升,而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所有刑事犯罪的重点,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我国青少年犯罪占查获的全部刑事案犯总数的比例是:1985年占71.3%,1986年占72.5%,1987年占74.3%,1988年占75.6%。

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国才真正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进行研究。

八十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贫富差距的逐步出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暴露,至此我国开始进入第五个犯罪高峰期。

虽然在经过了公安部开展的多次严打行动及综合治理工程之后的确明显遏制了犯罪案件的增长速度,但是发案率仍在节节上升,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开始,大量人员开始下岗分流,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

据统计,九十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八十年代前半期的8倍,199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刑事案件225万件,比1998年上升了13%,2000年共立案363万件,比1999年又上升了61%。

而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暴力犯罪大幅增多;团伙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突出,单位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迅速上升,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总之,第五次犯罪高潮“时间持续之长,案件上升幅度之大,犯罪类型、手段之繁多,危害之严重,都是前几次犯罪高峰不可比拟的”。

同时青少年犯罪率在居高不下的同时,犯罪性质也开始趋向严重,许多大案要案均系25岁以下未成年人所为。

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凶手马加爵就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

因为笔者曾经在我省的几所监狱实习工作过,因此据对云南某两所监狱的调查在1999年云南安宁某监狱在押犯为25岁以下青年的有60%以上,有近75%的罪犯年龄不及25岁。

其中最小的才刚满18岁。

而在另一所监狱在押的罪犯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占到80%,30~40岁之间的占15%左右,40岁以上的还不到5%。

由此可见,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防治已经成为了当前稳定社会秩序的重中之重。

四、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在我国,由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某些领域存在暂时的无序和失控现象,人们的思想意识较为混乱,同时基于青少年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反映出其认知能力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人格,具体表现出好冲动,盲目讲义气,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等,在此阶段一旦得不到有效的保护,极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尽管社会不断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的力度,但由于诸多因素,使青少年犯罪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并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1.犯罪性质暴力化,后果严重化。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有近三分之二的为两抢(抢劫、抢夺)案、伤害、杀人等案件而暴力案件中又以侵财性犯罪尤为突出。

1999年昆明世博会期间,一中专生以投放沙林毒气为名对市长进行敲诈就是一例。

如前所说的马加爵案件就明显的呈现出了犯罪性质暴力化和危害后果的严重化。

2.犯罪形式团伙化。

基于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青少年往往喜欢热闹,爱好三五成群,容易形成小团体,只要当中有一人有了犯罪意识,就很容易相互影响而形成共同犯罪。

据有关资料,在未成年人犯罪中,一人或结伴作案的只占20%,其他均为团伙作案。

这类犯罪能量大、范围广、得逞率高、社会破坏力强,尤其值得重视。

3.犯罪手段成人化、智能化。

在以往青少年犯罪多为偶发性案件,很少预谋。

但是由于青少年对外界的事物有很强的模仿性的特点,近年来大部分青少年在实施犯罪时都有严密的策划分工,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预谋犯罪上升。

并且随着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普及,大量的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也呈上升趋势,其中又尤以在青少年居多从而进一步呈现出青少年犯罪明显的成人化和智能化特点。

4.犯罪年龄低龄化。

据统计,80年代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就降到了14~15岁。

而2002年笔者在参加昆明市的打击两抢案件专项斗争中抓获过两个抢劫、抢夺团伙,共有30余人,其中最大的25岁最小的仅才13岁。

5.犯罪类型更加多元化。

在过去,青少年犯罪主要只集中于盗窃、抢劫、抢夺等几类案件当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