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关于《人间词话》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间词话》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img alt="《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 src="C:U0er0A2640ini0AraAorDe0kAop作文/《人间词话》读后感_《人间词话》读书笔记五篇_[标签自增ID].jpg" style="width: 500px; height: 300px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一)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
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
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二)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
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
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
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
以此类推,代代更迭。
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
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
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
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哪能以血书词?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
阅世深者,即知识面广,所见人生更多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其作品多反应世态众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间沧桑。
而所谓阅世浅者,应是保持自己与生具来个性,用真性情写真感受,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人。
亦或阅世仅是一种创作取材的手段,阅世有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阅世后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镌诸不朽之文字";。
归根结底,艺术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对的。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句话介绍的是由古而来的文体的转变。
王氏在以后为我们解释文体"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为解脱而作他体。
不难想象,文学的发展必经过三种境界:一为新起,二为繁荣,三为衰败。
而此正是由于长期发展文体再无创新,文人再无乐趣于其中,所以后衰。
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缺乏创新性。
但话不能绝对。
以宋代为例,宋词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体现,但你并不能就此否决宋代在诗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成就。
幸好王国维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就一体论";,表明了单个文体在自生发展历程中始盛中衰的现象。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王国维的这两句话颇具争议,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话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国之君,如果没有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怎能使他写出忧愤深广的词来?主观之诗人,正是要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才能有对人对
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阅世愈浅,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无痛呻吟而不能为世人千古传诵了。
客观之诗人,更多的是对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阅世,这样才能丰富材料内容。
但对他们而言,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所以客观之诗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三)
几年前在陪谭总在彼岸书店喝茶时,闲来无事在书店里随意找本书读,看到叶嘉莹先生对顾随先生讲课的笔记《中国古典诗词感发》,本来只是想用几首熟悉的诗词打发一下时间,没想到读来酣畅淋漓,一下午看了大半,就索性买了带走了,书中对诗词的揣摩对我这种除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后再没接受过更高语文教育的人是一个全新的角度,一时间心潮澎湃。
书中多处引用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印象深刻,但最近几年看专业类的书多,看文学类的书较少,今年适逢读专业书有些瓶颈,厌书情绪上升,正好找来经典品味品味,果然药到病除。
王国维先生不愧为国学大家,书不厚,酣畅淋漓,多处让人不由得拍腿较好。
文中论文体兴衰更替:"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做他体,以自解脱。
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故谓文学者不如前,余未敢信。
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聊聊数语,道尽中国文学文体更替之缘由曲折,宋词到元曲也是一以贯之,文体之间有继承性、连续性,也有革新,才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波澜壮阔,一浪又一浪。
王国维先生对词推崇以"境界";分高下:"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由名句。
";那什么是境界呢?"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无境界。
";境界就是真情流露,有感而发,而不是无聊凑骚,"境界";二字着实精妙,读书笔记王国维先生的"境界";可运用到所有领域,合乎天理、地道、人性本真的就是有境界,否则就是无境界。
以境界而分,王国维先生认为北宋的词有境界,南宋无境界,南宋词人中,能和北宋并驾的只有辛稼轩一人。
境界分造境和写境,即理想与写实两派,"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又道:"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论述实在精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就是理想与写实的交融的代表作品。
境界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而王国维先生似更推崇无我之境,这可能是因为无我之境需要忘我,需要的境界更高。
境界有大小之分,但不以大小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但宏大的诗词似乎更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苏东坡的"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读起来比"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肯定带感很多。
王国维先生贬李清照、温庭筠之词似乎也有受境界大小的影响。
有无境界,除了词作者本身的水平高低之外,与词作者的品格关系更大。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
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
王国维先生根据境界,崇五代北宋之词而贬南宋之词,祖李煜、崇谢灵运、欧阳修、苏轼、秦观、辛弃疾而贬温庭筠、韦庄、柳永、姜夔。
国学大家能根据自己的标准褒贬分明,而不是含糊折中,正应了文中所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虽然有些观点在后世看来有些偏颇,很多作者的很多作品也是一流之作,但能直抒胸臆、嬉笑怒骂间指点江山,读来让人酣畅淋漓。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四)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历史上里程碑的重要作品。
他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乃是段章零语,灵机闪现处便是绝妙好辞成文。
所以这本书极大程度的保存了这种写作的真实。
这本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手稿原文;第二部分是附录。
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顿觉词的世界是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当你遨游其中使你会发觉自己的渺小与无知。
最初接触王国维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阶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同叔《蝶恋花》此第一阶级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欧阳永叔《蝶恋花》此第二阶级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辛幼安《青玉案》)此第三阶级也。
并不知道是出自他的著作,但已对概括除此三境界的人敬佩不已,便生出急切阅读此书的念头,其时,学习中国古典文学,老师推荐必读的书目中就有这本。
因为经验的浅薄,阅读时感到困难重重,比较晦涩难懂,匆匆读了一遍了事。
但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人生的阅历积攒的比较丰富,阅读了较多的书之后,忽然又一次想读他一读。
再读之后,对这位天才的敬佩由此剧增。
他有关词的境界的论述确实极为精辟,极为精彩,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引领了一代文学批评的脉搏,引导人们如何去审美,如何在词中品味,感悟,获得美的熏陶。
一首词从怎样的角度去鉴赏。
例如,他提出了"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他提出了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引导作者和读者向更高的层次迈步。
《人间词话》中还有一种观点正中了我的心扉,让我感受很深。
那就是在《乐府诗集》《子夜歌》中提出的:"人用来排遣愁苦的东西不外三样东西:酒、诗和死亡。
而人又来享受欢愉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哪里还有功夫来排比字句,搜索枯肠呢?";这话真是说到了点子上。
感情就是人心中的境界,只有心中有丘壑,才能写出深刻的作品。
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义就是求真,任何技巧都无法掩饰对真实的敷衍。
所以经历苦难才能写出好作品。
《人间词话》读后感【五】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
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
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
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
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
";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
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
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
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间词话》相关文章:
1.创始人学管理从术、道、势提升自身的领导力
2.明确目的努力奋斗主题演讲稿800字例文
3.愈考愈勇愈挫愈强国旗下演讲稿
4.初中语文教案格式范文三篇
5.我和我的祖国—庆祝建国70周年追梦新时代学生优秀征文精选1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