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宪法发展简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该宪法是在集中全国人民意志基础上产生的,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受到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带有“左”的色彩,特别是这两部宪法没有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1982年现行宪法是在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总结了“文革”破坏社会主义民主的教训,充分肯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基本要求。 
一、新宪法产生的基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了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进行了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至1949年秋,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根本性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即将取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决定性胜利。论文格式,产生。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由于当时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人民群众还没有充分组织起来,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尚未恢复,因此,缺乏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制定宪法的条件。论文格式,产生。论文格式,产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论文格式,产生。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论文格式,产生。
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共同纲领》的贯彻实施,使我国发今了深刻的变化。第一,整个大陆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第二,土地改革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陆续完成,封建剥削制度被基本消灭;第三,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活动和“三反”、“五反”运动取得了胜利,人民群众的觉悟极大地提高,人民政权得到了进一步巩固;第四,自1953年7月起,普选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接着,在基层完成普选的基础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先后召开;第五,遭受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已经得到恢复,根据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全国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这一切表明,《共同纲领》的许多规定已不能适应国家继续向前发展的需要了。为了反映建国以来各条战线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反映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要求,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指导和保障,制定宪法已完全必要并有了充分的可能。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2次会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3月,毛泽东向宪法起草委员会提交了中共中央拟定的宪法草案初稿作为起草宪法的基础。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并进行了3个月的全民讨论,在多次反复修改后,于1954年9月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审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54年9月20日通过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宪法公布实施以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到1956年,我国已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丁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打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是从1957年开始,出现了“左”的失误。阶级斗争扩大化极大地破坏了宪法的人民民主原则,人治思潮日益泛滥,宪法被束之高阁,终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生。“文革”十年,我们的国家遭受惨重损失。1975年宪法就是在‘‘文化大革命”进入第九个年头,由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75年1月17日通过并颁布的。
四、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文化大革命”结束,要求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为了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及时地向全国人民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任务,就必须修改宪法。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经过一段准备工作之后,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78年3月5日通过并公布了1978年宪法。
五、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81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建国32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立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道路,并把建设民主文明的社会主

义政治制度确立为国家的根本任务之一,从而基本上完成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在党的正确路线的指导下,我国国家生活的民主化进程已经启动,改变权力过于集中和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并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有权威的人民权力机关,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组织中实现直接民主等问题,有待于提升到宪法的层次子以明确。论文格式,产生。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业已全面展开,“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全面贯彻,商品生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得到了重视,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多元性经济结构已初步形成。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进步,这就是1982年宪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参考文献
傅思明.宪法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06-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