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学第 二 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3
( 二 ) 现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进步 , 宪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 从而影响着宪法的未来发展 。 1. 宪法更重视人权保障 , 扩大公民权利 主权在民是宪法的原则 , 保障人权 、 维护公 民权利是宪法的 任务 。 2. 三权失衡 , 行政权力急剧扩张 在近代宪法模式中 , 行政权从未处于权力的 核心 。 3. 重视宪法实施保障 宪法在整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 居根本地位 , 是国家 、 社会生活行为的基本准则 。
9
( 三 ) 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 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 、 大资 产阶级专政的 国 民党政府 ,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有三次立宪运动 。 1.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1931 年 5 月 12 日 , 国民党操纵的 “ 国民会议 ” 通过了 《 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 简称 “ 训政时期约法 ”), 共 8 章 89 条 , 于同 年 6 月 1 日 正式施行 。 它是国民党 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
4
4. 宪法与国际法的结合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 , 人们深感地球 “ 变小了 ”。 国 际政治 、 经济 、 文化已经强 烈地渗入每个国家内部 , 国际间交往和合作已是 历史的潮流 ; 同时 , 有关人权保护 、 司法制度 等方面也需要国际间合作 。 在和平与发展已成为 主题的今天 , 部分国家的国内 法出现了与国际法 结合的趋势 。
5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 19 世纪 ,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 , 纷纷制定宪法以 维护其新建政权 , 而同时期的旧 中国依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没有产生资 产 阶级的 土壤 , 仍为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 。自 1840 年以后 , 由 于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 , 中 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

宪法的历史发展

宪法的历史发展

四、新中国宪法的
产生与发展
(一)、人民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宪 法性文件
是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抛出了《中华民国约法》,其


根本目的乃是为了摆脱《临时约法》的束缚,以无限 扩大总统权力并削减议会的牵制 1923年10月10日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是直系军 阀曹琨掌握政权以后,通过以每票五千元大洋收买 “猪仔议员”而通过的,这是旧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正 式宪法 1913年10月31日《中华民国约法》(草案),简称“天 坛宪草” 1931年6月颁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1947年1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宪法》
从现象上考察,英、美、法
等国近代意义的宪法都直接 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 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 产物。
英国
一般认为,英国宪法的起 源可以远溯至十三世纪 的“大宪章” (Magna Charta)。
1689年国会宣布国王退位,并通过了“权利法案”(Bill of Rights)
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议
小结
由此可以看出,自古希腊以来的自然法思想和
契约学说被巧妙地引伸扩展,架构出了西方宪 法理论的根基。在这种自然法传统之下,国家 始终不是至高无上的超然之物,世俗政府不仅 要遵守自然法的规则,还要受到基于社会共识 而产生的、体现自然法清神的全民契约——宪 法的约束和控制;任何政府和法律都必须符合 并维护自然法所包含的、人类的一整套权利和 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共7章56条,它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
产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性文件。它以根本法的形式宣告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干 多年的封建制度的终结,肯定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 确认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人人平等一系列资产阶 级民主共和国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制度,赋予了人民较 为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革命性, 对于民主共和观念的确立和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阶级局限性,它未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帝国主义、立宪派和旧军阀 的妥协。由于没有政权保障,袁世凯上台以后,《临 时约法》很快便被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
中国近现代的宪法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孙中山)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2.《中华民国约法》(1914,袁世凯)内容改内阁制为总统制,总统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宪法大纲》(193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内容规定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内容规定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权力和义务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宪法的历史发展

2、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现行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 (一)1982年宪法的制定和主要内容 (二)1982年宪法的四次修正
1.1988 年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一次修正。修正案有两条。 2.1993 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二次修正。修正案有九条。 3.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三次修正。修正案有六条。 4.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对现 行宪法进行了第四次修正。修正案有十三条。
二、宪法的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发展 1.发展的两个阶段 (1)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为数较少的民主共和制宪法和数 量众多的君主立宪制宪法(英国型和法国波旁型) (2)19世纪中叶到一次大战结束:绝大多数的美国式共和制宪 法和英国式虚君制宪法;还有少数钦定宪法 2.主要国别的发展 (1)英国宪法的发展:责任内阁制、议会至上、政党政治 (2)美国宪法的发展:权利法案和众多涉及权利保障的修正案 (3)法国宪法的发展: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之间的博弈 3.主要特点:(1)确立了主权在民,民主共和是主流;(2) 强调公民权利,特别是自由权利,自由主义风行;(3)限制 国家权力;(4)普遍是成文宪法;(5)西方文化占主流。
第二节
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
一、清季立宪 (一)《钦定宪法大纲》 (二)《十九信条》 客观评价:既有进步,亦有反动
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我国仅有的一部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利益的宪法性文件
三、北洋军阀时期的宪法 (一)《天坛宪草》:限制袁世凯权力,结果胎死腹中 (二)《中华民国约法》:确认封建军阀专制,导致帝制复辟 (三)《中华民国宪法》:曹锟“贿选宪法” (四)《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段祺瑞政府的昙花一现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

宪法的产生及演变高汉成近代以前,中国法律没有明确的部门分类,也没有宪法的概念。

近代立宪思想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至90年代,以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认为,西方之所以强盛,不仅在于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势力,更在于其先进的政治制度,为此,他们建议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

这些思想被其后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所继承并有所发展。

但在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所主张的"开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内容并未出现在变法诏令中。

直到20世纪初清政府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变法并决定要"仿行宪政"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了立宪过程。

一、清末立宪1904年,当开始于1901年的清末变法正在进行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对当时的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即日俄战争。

区区岛国日本打败了庞大帝国俄国,在当时的中国人眼里,这具有特殊的政治意蕴--这场战争被赋予了立宪政体与专制政体孰优孰劣的含义。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到1904年,在短短的三十余年里,先后打败了两个老牌的庞大帝国--中国和俄国。

这对急于摆脱民族生存危机的中国人来说,其警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一时之间,朝野上下,要求立宪的呼声甚嚣尘上。

同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以推翻满清政府为主要目标的政治组织"兴中会",并着手实施武装反满。

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清政府决定进一步改革。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等上奏朝廷,请于十二年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以便作出抉择,清廷决定派人出洋进行实地考察。

(一)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光绪三十一年六月(1905年7月),清廷下达了考察政治上谕,其要点有三:第一,了解东西各国富强的原委;第二,通过考察各国政治,为中国立宪提供借鉴;第三,弄清楚立宪是否有利于维持清王朝的统治。

百年法治:中国现代法治史

百年法治:中国现代法治史
连不断的政治运动 第四个停滞,文革十年 第二个法治发展十年成就:建立了各种法律制度,高校中
有了法学院,并于国民政府时期开始了司法考试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三个阶段:1979-1989 成就:1、制定了八年宪法,重塑了宪法、
法律权威; 2、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治的十六字方针; 3、恢复完善了人民代表制度; 4、重建和健全了司法系统、司法行政系统、
议会道路; 第二,复辟帝制:废除临时约法,复辟帝制,国体动摇; 第三,贿选总统,军阀专权,御用议会,共和名存实亡。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二个阶段,第二个发展十年和三十年停滞 1、第二个法治发展十年,28年北伐成功,奠立六法体系 2、艰难曲折,三十年停滞,这一停滞分为四个时段: 第一个停滞(1937-1946),抗日救国 第二个停滞(1947-1949),国共第三次国内战争 第三个停滞(1949),共和国初建初期国内的环境和接
2、救亡图存与民主法治,集中人权与个人 人权
3、工具法治与体制法治 4、法治移植于本土经验
四:中国法治的未来
中国法治特征:继受、后发、推发 基本路向:从自上而下的推动到由下而上的律动;
从工具型到体制型 1、方式上的政府主导性,由上而下推动 2、目标上的阶段性,需要从工具型到体制型的
转变 3、发展过程的差异性,即从不协调到逐渐协调。 结论: 长期性 曲折性 组织性
二、百年法治的历史挫折和成就
第一个阶段,第一个十年发展和十五年挫折 1、中国传统法的终结与近现代法的开创 第一个法治发展十年成就:开创了与世界先进发达国家类
同的六法体系,在中国法治化的漫漫征程上迈开第一步。 法治成就:共和胜利,君主终结,临时约法(议会本位) 2、沉重打击,挫折十五年 1912-1926 扼杀法治进程的三件大事: 第一、暗杀宋教仁:堵塞政党政治,亵渎民主选举,封杀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分立 、责任 内阁制和领土 问题 四方面 : 1、 主权 在 民 主 权 是 指 国 家有 权 独 立 自主 地 处 理 国 内外 一 切 事 物 的 权 力 ,
对 内具 有 高 度 的统 治 源自 ,对 外 具 有 独 立 权 ,它 事 关 一 个 国家 的 尊严 。临时约法 规定 :“中华 民国之主权 ,属于全体 国民。”
2、三 权 分 立 临 时 约 法第 四条 规 定 :“中华 民 国 以参 议 院 、临 时 大 总 统 和 国务院 、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参议院是立法机关 ,由议长和参 议 员 组 成 。 临 时 大 总 统 副 总 统 和 国务 员 是 行 政 机 关 ,国 务 员 即 国务总理及各总长 ,辅佐 临时大 总统 行使 政 权并 代负 其责 任 , 临时大总统提 出法 律草案 ,公 布法律及 发布命令 ,都要 有 国务 员 的副 署 。 法 院 是 司 法 机 关 , 由 临 时 大 总 统 及 司 法 总 长 分 别 任 命法官组成 ,法官独立 审判不 受上级官厅 干涉 ,法 官在职期 间 不 得 减 俸 或 转 职 且非 依 法 律 不 得 解 职 。 3、责 任 内 阁制 临 时 约 法 规 定 , 民 国 临 时 政 府 设 国务 院 , 由 国 务 总 理 和 各 部 部 长 组 成 即国 务 员 , 国 务 员 辅 佐 临 时 大 总 统 负 其 责 任 执 行 中 央政 务 负 实 际 的 责 任 ,而 临 时 大 总 统 则 仅 为 国 家 元 首 。它 同 时 扩 大 了参 议 院的 权力 。 (三 )、北 洋 军 阀 和 国 民 党政 府 颁 布 的 宪 法
浅 析 中 国近 代 宪 法 发 展 历 程
刘 金 堂 张 俐
摘 要 :宪法,一 国之根本大法 ,其地位居 于所有 法律之上 ,被誉 为各 法律之母法。在今 天法制建设社会的重要 时期 , 随着法律 意识 的不断增强 ,宪法越来越 受到公 民的重视 ,因而对于宪法的研 究也成为学者们 的面临的重要 问题。以史为鉴 , 是 任 何 工作 的一 个重 要 的 工 作 方 法 。 因 而 ,如 何 维护 宪法 ,让 目前 的 宪 法 作 用 真 正 得 以发 挥 其 效 果 ,就 需 要 我 们 去 了解 我 国的宪法发展 史,培养公 民及政府的宪法意识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宪法性文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
四部正式宪法
(一)、1949年的《共同纲领》
带有宪法和纲领双重性质。
历史背景: 1949年9月,革命即将获得胜利,迫切需要制 定一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但当时在陆 还未全部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全国人大召 开还不成熟。 作用: 在建国初期,对巩固人民政权,加强革命法 制,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及恢复和发展国 民经济方面起指导作用。
在经济制度一章中学习。
讨论:
1、为什么从1908年清政府炮制《钦定宪法大纲》 至1947年,有如此之多的“草案”、“约法”、 “宪法”? 2、为什么建国初期不直接制定宪法;而仅仅制定了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3、如何评价我国1975年和1978年宪法? 4、我国1982年宪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 赋予总统专制独裁的权力。 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中国第一部 正式宪法,人称“贿选宪法”或“曹锟宪 法”。 1925年,段琪瑞政府起草“宪法草案”,由 于国民代表会议召集不起来,未通过。 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把 “一党专政,个人独裁”的反民主制度合法 化。 1936年,“五五宪章”——障人耳目,不付 诸实行,依旧“训政”
三、资产阶级宪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1、产生和发展的原因:革命的成功及商品 经济的发展。 2、过程是曲折的。 3、帝国主义时期两种趋势。 二战前:法西斯化的趋势。
二战后:民主化的趋势。
4、建立宪法保障制度 ——重视宪法的实施
第二节: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
1918年7月,《苏俄宪法》问世。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宪法。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1.宪法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产生:英、美、法等国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从现象上看它们都直接产生于各具特色的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和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法现象的产生,宪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互动的结果。

1、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只有当商品经济已处于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伴随商品经济的平等、自由观念才会成为时代精神,而平等、自由观念恰恰是近代宪法的思想基础和价值追求。

2、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是近代意义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民主政治是与君主政治(封建专制)相对的政治形态;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果实需要用强有力的法律固定下来。

3、民主的、大众的和科学的文化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文化条件。

近代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律学的成熟为宪法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历史发展:一、近代意义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17至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的产物。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资本主义宪法是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但在法律的形式上,英国宪法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宪法法典,而是由各个时期陆续颁布的宪法性法律文件和形成的宪法惯例所构成的。

尽管当时的英国宪法是典型的不成文宪法,但它揭开了世界宪政运动的序幕,无愧是近代宪法的先驱。

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是美国宪法。

它以《独立宣言》为先导,于1787年在费城制定。

它在世界上第一次宣布了共和国制度的诞生,并确立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许多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所效仿。

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第一步成文宪法,它以《人权宣言》为其序言,在宪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

它实行的议会制,既不同于美国的总统制,又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区别。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1918年的苏俄宪法。

它把人类历史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以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宪活动起了指导的作用。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一、宪法的概念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相关书籍记录有关宪法之类的词汇,但它们与近代宪法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史记》中的:“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明号令,明宪法矣”,但这些宪法词语都是国家的人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

1908年,满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宪法一词。

西方最早的宪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其按照法律的性质与作用将其分为普通法律与宪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宪法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的出现被现代学者广为认同为宪法的原型。

对于宪法的概念,西方学者一般从以下宪法的几个特征来进行描述:(1)、宪法是关于国家的统治结构和统治组织及其原则的规定;(2)、宪法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历程(一)、晚清宪法发展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序幕。

这次战争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改变,不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而是转变积极寻找强国之路。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度,从专制转化为民主,从皇帝专权转化为民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体面出发,学习西方。

制定宪法,施行宪政,提出了维新变法。

梁启超对立宪表现出极大热情,他说:“若立宪政体,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即如今日英、美、德、日诸国吾敢保其自今以后,直至天荒地老,而国中必无内乱之忧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群众认识到:民主不是靠乞求得到的,只有通过革命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才能实现民主宪政。

从此中国国内的立宪呼声愈来愈重。

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矛盾,1905年7月十六日,清政府派出了五大臣出国考察团,对立宪进行考察。

1906年7、8月,出使各国考察的大臣先后回国。

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宪法的历史和发展
军队、取消满族特殊待遇、鼓励新闻自由等; 3、1904年日俄战争 4、立宪运动分为两派: (1)革命派——民主共和制 (2)改良派——君主立宪制
(二)《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清廷批准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共23条,分两 大
部分: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与义务。 (三)《十九信条》 实权君主制——虚权君主制
第三讲 宪法的历史与发展
一、 近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革命导师毛泽东指出:讲到宪法,资产阶级是先行 的。英国也好,法国也好,美国也好,资产阶级都有过 革命时期,宪法就是 他们在那个时候搞起来的。
德国法学家古斯塔夫·拉德布鲁赫曾说:一部宪法 既不是靠个人机敏也不是靠个人的聪明来完成的,人的 机敏和聪明只是宪法的助产士,——宪法是由全能的历 史完成的。
另外,1918年《苏俄宪法》颁布,标志着第一部社会主义 宪法诞生。它与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的颁布,标志着 现代宪法的产生。
“宪法是对充满苦难的生活经验的批判和 总结……从近代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 今天,宪法的历史充满了人类在各个历史 阶段中为摆脱生活上的痛苦而显示出来的 聪明才智。我们学习宪法就是为了学到这 些聪明才智,为了避免失败而未雨绸缪。”
——(日本)杉原泰雄著:《宪法的历史》
三、中国宪法的产生及历史
刘少奇:一百多年以来,中国革命同反革 命的激烈的斗争没有停止过。这种激烈的斗 争反映在国家制度的问题上,就表现为三种 不同的势力所要求的三种不同的宪法 。
第一阶段 清末预备立宪
(一)立宪思想的形成
1、洋务运动与“救亡图存”思想 2、1895年甲午战争与“戊戌变法” 改革教育体制、精简官僚机构、集中财政制度、建立现代化
3、法国宪法的产生。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制定成文宪法典 的国家。1789年法国《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人权宣 言》)颁布,它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宣布了 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原则,提出了“主权在民”、“权 力分立”的主张,确立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 法定”、“无罪推定”等资产阶级法制原则,对法国乃至 整个世界民主宪政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791年法国 义上的宪法首先在英国播下种 子,在美国开了花,在法国结的果,而后 散布于欧美各国以致世界各地。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

郑观应作为中国近代明确提出实行君主立宪要求的第一人,他认为,西洋政体,“盖五大洲,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

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其立法之善,思虑之密,无逾于此。

”(《盛世危言·议院》)提倡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早期改良派的理想政体模式就是“君民共主”.。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诚美矣”;有了议院,则“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跋扈之臣无所擅其权,大小官司无所卸其责,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故断不至数代而亡,一朝而灭也”。

早期改良派的学者在向西方学习、寻求医治中国的方案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的民主宪政思想,并且认识到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对国家的富强、进步的直接影响,因而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和议会制度,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宪政主张,代表了当时一批知识分子对民权思想和民主宪政思想的朦胧追求,对中国近代宪政运动起到了先导作用。

中国近代宪政历程概述一般认为,宪政作为现代社会一种合理的制度,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回首百年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发展,这一进程与国人变法图强、试图回应现代化的主观努力息息相关,也是中国在寻求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立宪主义思潮的客观反映。

一、中国近代以来宪政思想发展阶段的划分一般认为,中国宪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起点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

学者们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该过程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以政权性质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宪法学和成立以后的宪法学。

有学者依据这一标准,分为清末立宪、北洋政府立宪和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宪法,孙中山资产阶级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以社会性质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分为两个阶段: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宪法学、民主革命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宪法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学。

以文化特性为标准,有学者认为可分为四个阶段:“输入期”(1902~1911)、形成期(1911~1930)、成长期(1930~1949)和现代中国宪法学时期(1949~)。

中国近代史宪法排序

中国近代史宪法排序

中国近代史宪法排序
1、共同纲领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且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却为宪法的订立奠定了基础。

2、五四宪法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4章106条。

被称为五四宪法。

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

[2]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

3、七五宪法
是一部有严重缺点、错误的宪法(可参阅文化大革命)。

第二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75年1月17日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共30条,被称为七五宪法。

[3] 当时仍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所以带有比较浓重的文革色彩。

扩展资料;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告公布施行
根据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修正。

我国法制史之宪法

我国法制史之宪法

三、我国宪法历史发展过程
(一)根据地延安宪法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根本法,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由第一次全国苏维 埃代表大会通过。基本内容为:确定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专政的目 的,是在消灭一切封建残余,,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 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 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
一、近现代意义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近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政权的建立及普选制、议会制的民主制度 和自由、平等、人权、法治的思想)
2、英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宪法的国家
英国—世界上最早产生宪法的国家(不成文 宪法)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 制的国家保留了君主,君主无实权实权在 议会和政府 英王有形式上的实权女王的全称是: 托上帝宏仁,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元首,基督教的保护者,陆海空三军总司 令伊丽莎白二世。
2、知识产权
(1)专利法 取得的方法:到专利局申请获得专利权,我国采用 的先申请原则,而不是先使用原则。美国是后者。发 明20年,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0年。职务发明归单位。 (2)商标法 取得方法:到商标局申请注册,获得商标权,商标有 效期10年。10年后可以续展,缴费。 (3)著作权法 取得方法:无手续主义,自动产生。期限为作者生前 死后50年的12月31号不保护。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成文宪法四个第一: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 一部成文 宪法 ; 2、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 宪法 ; 3、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 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4、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

宪法历史发展

宪法历史发展

2004年 指导思想:1、在宪法序言中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政治:1、全国人大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 政区和军队的代表组成。各少数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 的代表。 2、爱国统一战线中增加“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 3、乡镇人大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4、国家主席代表国家进行国事活动、接受外 国使节。 5、“戒严”改为“紧急状态”。 6、“国歌”确定为“义勇军进行曲” 经济:1、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 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 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公民的财产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与 补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人民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是中国历 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并公布 实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 件。;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指 导边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 要宪法性文件。 1946年4月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是解放战争时 期重要宪政建设纲领,对建国以后的宪法立法和政权建 设有重要历史影响。
内容上对75年宪法做了大的修改,工作中心也转到 经济建设上。但仍存在着缺陷。1979、1980两次进行 局部修改。
(五)1982年宪法 即现行宪法。为适应社会发展,1988、1993、1999、 2004四次对其进行了局部修改。
现行宪法于1982年12月4日颁布
(六)宪法修正案 1988年 经济:1、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国家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土地使用权可依法转让。
第二章 宪法历史发展
第一节 近代宪法的产生
一、宪法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立宪的前提是平等、民主,在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由竞争和平等交换才成为可能。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在和封建主义斗争的过程 中,形成了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制度。宪法只能出现在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情况 下。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提出的“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等一系列民主思想成为 制宪的理论基础。 4.法律文化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多元化使 得诸法分离、法学教育的发展、立法技术的提高,这 为宪法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准备。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那时起,中国的宪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完善,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线索,简要介绍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清朝以前的中国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宪法,政治权力主要依靠传统习惯和法律进行管理。

但随着近代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和中国社会的变革,人们开始呼吁制定一部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宪法来维护公民权益和确立政府权力的合法性。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成立,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此时的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该宪法规定了民主和平等的原则,并确立了中央政权的组织结构和职责。

随后,192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

该宪法是在联俄、扶助农工为主要政治纲领的国共合作基础上制定的,强调了人民的权力和政府的责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此时,中国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该宪法强调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并规定了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1982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重新制定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新宪法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保障了公民权利和自由,规定了国家机构的构成和权力的运行。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宪法名义正式发布的宪法。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中国宪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演进。

1999年,宪法修正案明确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权益。

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了保护公民人身权利的责任。

2018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总的来说,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清朝以前无宪法、民国时期的临时约法和正式宪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宪法和现行宪法。

这些宪法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为构建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

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

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经历了较为复杂的阶段,涵盖了从清朝末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其后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的主要阶段:1. **清朝末期:辛亥革命前夜(1840s - 1911年)**- 在清朝末期,中国社会风云变幻,思想启蒙运动兴起。

一些思想家开始提倡宪政和法治观念,试图推动宪政改革。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建立了中华民国,初步尝试了一些宪政实践。

2. **中华民国时期(1912年- 1949年)**-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宪法,包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中华民国约法》(1914)、《中华民国宪法》(1921)、《中华民国宪法》(1936)等。

这些宪法在政治体制、权力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多次修宪。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以及1982年宪法。

1982年宪法是中国当前有效的宪法,强调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法律地位,明确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4. **1999年宪法修正案:法治的强调**- 1999年,中国进行了一次宪法修正案,加强了对法治的强调,强化了宪法对法律地位的规定,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执政。

5. **2022年宪法修正案:主席、国家监察委员会等修改**- 2022年,中国进行了新一轮宪法修正,修改了一些关键条款,包括国家主席任期、国家监察委员会等方面的规定。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经历了从尝试宪政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的过程。

宪法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律,反映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法治观念的发展。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宪法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宪法的历史发展(选择题)第一节宪法的产生和发展1、英国宪法的地位:是近代宪法的发源地,享有“宪政之母”的声誉。

英国立宪历史久远,是不成文法的代表,它最先产生了议会政治,建立了代议制度,为后人所仿效。

2、美国宪法的地位:是资本主义国家首部成文宪法,也是人类社会的第一部成文宪法典。

3、法国宪法的地位:法国宪法是欧洲大陆最早出现的成文法典,诞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胜利后的1791年6月。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演变一、晚清宪法1、《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2、《重大信条十九条》是清王朝最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1、1913年《天坛宪章》2、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性文件3、1923年《贿选宪法》4、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宪法1、1931年《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是国民党政府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2、1936年《五五宪草》3、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1、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2、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3、1946年《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主要内容:它总结了我国人民百年来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经验,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确认国家性质和任务(2)确认政权组织和原则(3)赋予人民权利和义务(4)规定国家的大政方针2、评价:(1)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政协代行人大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根本问题,所以属于宪法性文件。

(2)具有不全面性,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任务,当然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适应的。

(民主革命有待彻底完成、领导经验不足)。

(3)具有宪法史上的历史意义,为54宪法及以后各部宪法的制定与修改提供了借鉴和基础。

二、1954年宪法(“五四宪法”)1、主要内容:(1)确认国家在过渡时期时期的总任务及其步骤。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

《宪法学》第二章课堂笔记吉大《宪法学》第二章宪法的产生和发展课堂笔记◆主要知识点掌握程度重点掌握宪法产生的条件、宪法发展的趋势、新中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

了解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情况、旧中国的立宪情况。

◆知识点整理一、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3、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出现,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4、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1、英国宪法的产生(1)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出现的宪法是英国宪法。

(2)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妥协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特点。

(3)英国没有形成统一的完整的、书面的宪法典。

2、美国宪法的产生(1)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成文宪法的先驱。

(2)美国宪法确认了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的原则,权利分立与制衡原则,联邦与州分权原则,文职人员控制军队的原则。

3、法国宪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的《人和公民的权利宣言》,简称《人权宣言》,是世界宪政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宪法性文件。

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制定的法国宪法是法国第一部宪法,也是欧洲第一部成文宪法,这部宪法确立的却是君主立宪制,它以人权宣言作为它的序言。

法国现行宪法是1958年宪法。

从1791年宪法到1958年宪法,法国共制定了15部宪法,法国因此也获得了“宪政实验室”的美名。

法国宪法的发展是和其激进的暴力式的革命过程有关。

(三)宪法的发展1、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经历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两个发展时期。

自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至19世纪末,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时期。

资本主义各国仿效英美法等过的模式制定了宪法。

普遍确认了“人民主权”、“天赋人权”、“权力分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基本原则。

近代中国的约法与宪法

近代中国的约法与宪法
近代中国的约法与宪法
近代中国的约法与宪法有以下几个重要阶段和文件:
1. 辛亥革命后的约法: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施行。这是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性文件,确立了中华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
2. 北洋政府时期的约法:北洋政府成立后,1914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 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行政机构。
5. 1978年宪法修正案:1978年,中国进行了宪法修正,取消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强 调了人民民主和法治的原则。
6. 1982年宪法:1982年12月4日,中国颁布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该宪法 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行政机构、人权保障等内容,并对市场经济、私有财产和个人 权利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近代中国的约法与宪法
这些约法和宪法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的发展和变迁,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政 治理念和社会需求。宪法在中国的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是国家权力行使和公民 权利保障的基础。
3. 中华民国宪法:1924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颁布了第一部正式的宪法,称为《中华民 国宪法》。该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行政机构、人权保障等内容。
近代中国的约法与宪法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即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行政机构、人权保障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历程
摘要:宪法,一国之根本大法,其地位居于所有法律之上,被誉为各法律之母法。

在今天法制建设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宪法越来越受到公民的重视,因而对于宪法的研究也成为学者们的面临的重要问题。

以史为鉴,是任何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工作方法。

因而,如何维护宪法,让目前的宪法作用真正得以发挥其效果,就需要我们去了解我国的宪法发展史,培养公民及政府的宪法意识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

关键词:中国近代;宪法发展史;宪法意识
一、宪法的概念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相关书籍记录有关宪法之类的词汇,但它们与近代宪法的意义有着很大的区别。

如:《史记》中的:“怀王使屈平造为宪令”,《管子·七法》中的:“有一体之治,故能明号令,明宪法矣”,但这些宪法词语都是国家的人典章制度和普通法规。

1908年,满清王朝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宪法一词。

西方最早的宪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其按照法律的性质与作用将其分为普通法律与宪法,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宪法在西方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1215年英国的《自由大宪章》的出现被现代学者广为认同为宪法的原型。

对于宪法的概念,西方学者一般从以下宪法的几个特征来进行描述:(1)、宪法是关于国家的统治结构
和统治组织及其活动原则的规定;(2)、宪法是对政府权力的限制和制约;(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国家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的基础。

二、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历程
(一)、晚清宪法发展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中国屈辱近代史的序幕。

这次战争以后,中国也开始学会了反思,学会了改变,不再以天朝上国而自居,而是转变思想积极寻找强国之路。

中国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国度,从专制转化为民主,从皇帝专权转化为民权,经历了一个长期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从政治体面出发,学习西方。

制定宪法,施行宪政,提出了维新变法。

梁启超对立宪表现出极大热情,他说:“若立宪政体,真可谓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矣!即如今日英、美、德、日诸国吾敢保其自今以后,直至天荒地老,而国中必无内乱之忧也!”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群众认识到:民主不是靠乞求得到的,只有通过革命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中国才能实现民主宪政。

从此中国国内的立宪呼声愈来愈重。

为了维护统治、缓和矛盾,1905年7月十六日,清政府派出了五大臣出国考察团,对立宪进行考察。

1906年7、8月,出使各国考察的大臣先后回国。

载泽,端方一连上了好几份奏折,大谈立宪之利,不利宪之
害,恳请清廷宣布立宪。

清政府被迫于1906年8月宣布所谓的“预备仿行立宪”,并于1908年9月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以9年为立宪预备期限。

《钦定宪法大纲》是在“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的原则下制定的。

宪法大纲分为“君上大权”与“臣民权利和义务”两部分组成,前者十四条后者九条,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它是拟定宪法条文的原则或纲要,它本身不是宪法,没有法律效力且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二)、民国初期宪法时期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为了追求民主与法治,在孙中山的领导之下,临时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草案经参议院通过,同年3月11日由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

临时约法共七章(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院、法院、附则)56条。

主要内容有主权在民、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和领土问题四方面:
1、主权在民
主权是指国家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外一切事物的权力,对内具有高度的统治权,对外具有独立权,它事关一个国家的尊严。

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2、三权分立
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和国务
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参议院是立法机关,由议长和参议员组成。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是行政机关,国务员即国务总理及各总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政权并代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草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都要有国务员的副署。

法院是司法机关,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法官组成,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干涉,法官在职期间不得减俸或转职且非依法律不得解职。

3、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规定,民国临时政府设国务院,由国务总理和各部部长组成即国务员,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执行中央政务负实际的责任,而临时大总统则仅为国家元首。

它同时扩大了参议院的权力。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颁布的宪法
1、辛亥革命失败后台,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先后出现了几部宪法性文件,其中包括191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通称“天坛宪草”;1914年的《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1924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又称“曹锟宪法”。

2、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北洋军阀的制宪丑剧宣告收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又接着玩弄制宪的骗局。

1931年5月12日,国民党的国民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共8章89条。

(四)、中共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927年国民党背叛革命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并先后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三、近代宪法发展的启示
诚如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所言:“法律是有血有肉的,法律的成长来源于斗争,斗争是法权得以持续的动力。

”回顾中国近代宪法的发展史,我们清晰的看到宪法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法律最大的根基在于信仰,树立法律对信仰的意识,是我们得以维护宪法,尊重宪法的前提所在。

当前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每个公民对于宪法的信仰是一个良好的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只有每个公民得以有这样的信仰,社会才会有不断地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册,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
[2] 张晋藩:《中国宪法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 梁启超:《梁启超选集》中华书局,19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