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发展可借鉴丹麦的发展模式

合集下载

《养猪学》——精选推荐

《养猪学》——精选推荐

《养猪学》名词解释:1、温热环境:指直接影响猪体热调节的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温度、空气湿度、气流和热辐射。

2、口蹄疫:由小核糖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3、联合育种:通过一定组织方式,利用公共的性能测定站和人工受精站,在饲养相同猪种的选育场之间形成稳定的种质交流,从而把各独立种猪场的猪群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大规模的选育群,提高了育种效率和育种水平。

4、杂种优势:指不同种群的猪杂交所产生的后代群,具有较强的生活力,生产性能高于双亲均值的遗传现象。

5、争斗行为:指动物个体间在发生冲突时的反应,由“攻击”和“逃避”两个部分组成。

6、遗传相关:指一头种猪某两个性状的遗传潜力(育种值)之间的关联程度。

7、产业化经营: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把产前、产中、产后环节按合同形式有机联合起来的经营模式。

8、功能关系:指猪场各种建筑物和设施之间在管理和生产中的关系。

9、猪的杂交繁育体系:指为了满足杂优商品猪的高效稳定生产而组织的一套供种体系,主要由纯种的选育、种猪的扩繁和商品猪的杂交生产三个环节组成,分别由育种场(核心群)、繁殖场和商品场来承担相应的任务,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供种。

10、必需氨基酸:指那些在猪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的数量很少,不能满足猪体正常代谢的需要,必须由饲料供给的氨基酸。

11、必需脂肪酸:对幼猪来说,为了生长发育,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其机体不能合成的3种不饱和脂肪酸,即亚油酸(十八碳二烯酸)、亚麻酸(十八碳三烯酸)和花生油酸(二十碳四烯酸)。

营养上称这3种脂肪酸为必需脂肪酸。

12、哺乳仔猪:指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

13、断奶仔猪:指出生4-5周龄断奶到10周龄阶段的仔猪。

14、繁育体系:指为了满足杂优商品猪的高效稳定生产而组织的一套供种体系。

15、反交:地方品种或培育品种作为父本,瘦肉型品种作为母本的杂交称为“反交”。

16、经济杂交:指采用遗传上有差异的不同品种或不同专门化品系之间进行杂交,使之产生具有杂种优势的杂种猪,大都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丹麦养猪育种新动态

丹麦养猪育种新动态

根据 20 0 4年对外 已销售种猪 80 0 计算 , 0 头 在 周边地 区已逐步形 成 了一个 3 万 头规模 I 系商 品 0 I 猪群 。I系猪 内外应用 面总计达 年产 6 万头规模 。 I 0 4 . 猪 人工授精 站 对 罗牛 山配套 I系猪 的推 .4 2 I 广起着配套 和促进作用 。 5 小结与讨论 51 罗牛 山配套 I 系猪是从 2 纪 9 . I 0世 0年代 后期 由国外 及台湾 引进 的种猪 ( 种 ) , 猪 中 经过调查 和观 察筛选 出的丹 系杜 洛克 、 台系杜洛 克为父系 终端父 本, 丹系长 白与丹系大 白 、 加系大 白正反交为母本组 成 的多种模式新 一代杜长大 、 杜大长综 合杂交 繁育 体 系。在热带高温高湿气候环境下 .以一般规模化 猪场生产用饲料饲养 ,6 — 6 10 15日龄达 10k 体重 . 0 g 日增 重 8Og 右 ; 0 左 胴体瘦 肉率稳 定 。 平均在 6 % 8 6 %, 9 肉色红亮 , 系水力强 , 未见 P E肉 ; 系长大母 S 母 猪与杜洛克配套产活仔数 l 以上 0头 比之过去的杜 长大在多项性能上有显著的改进和提高 。 。 5 2 世 纪末 。 国各种 配套繁育 体系猪的生产性 . 0 2 各 能较高 , 源于各 品种 原种猪经过选 育各 种性状 不断 提高和升 级 。以我国不 同时期引进的大 白猪胴体瘦 肉率为例 ,0世纪 6 2 0年代 到 7 0年代初从英 国引进 的大 白猪瘦 肉率 为 5 %。0年代从美 国引进 的大 白 7 8 猪瘦 肉率为 6 %左 右 ,0年代 引进 的英 、 、 、 0 9 加 丹 美 等 系大 白猪 的瘦 肉率跃升 到 6 % 7 %( 6 0 我国标准 ) 。 同一 品种地域 之间 的性状 差距缩小 , 表现均衡快 速

国外猪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我国养猪业的借鉴意义

国外猪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我国养猪业的借鉴意义
记技术 以及其 它影响养猪业 、 食品业 的技术 , 良猪种 , 改 实
奖励 。发表 学术和 专业论 文 9 余篇 。 0

中固鸯 教东怎
维普资讯
20 年 第 4 卷 第 1期 06 2 8
Eprom・ x t r 目圈 e u F
美 的猪育种信息共享 和种猪商务 国际化得 以实现 。
示 ,0 5 2 0 年我 国 猪 }栏 6 2 头 , { J 、 亿 5 比上 年增长 了 5 4 . %; 4
王爱 国 :男, 5 年7 生于山 I6 月 9
西省, 博士,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教 授 、 士生 导师 。18 - 19 博 9 7 9 0年 赴德
国慕尼 黑技 术 大 学/ 奥地 利 萨 尔斯 堡 大
良、贸易 支持 。另 外 , S N R还 编制 了多种技 术推 广资 料, 如鉴定 种猪 的录像 和 挂 图等 。N R能够 满足 客户 S 的不 同育 种需求 , 括 免 费育 种 咨询 、 包 遗传 评估 和 约 克夏猪 、 白猪 、 长 杜洛 克猪 和汉 普 夏猪 的 注册登 记 名
1 加拿大育种体 系 . 2
现可持续 发展。下面仅 就美 国、 加拿大 、 丹麦 的国家育
种体系进 行讨论 。
1 美国育种体 系 . 1
加 拿大 国家 育种体 系由一个 国家 中心 ( 大猪 加拿 改 良中心 , c i 4个 区域 中心 ( c s和 ) 西部 种猪测 定 协会 、 安 达略猪 改 良公司 、魁北克猪 改 良中心 和大西洋 种猪
的重要原 因。在美国和加 拿大 , 的育种体 系基本 由 3部 猪
委等职。主编《 现代实用养猪技术》《 、中
国养猪大成》 ( 副主编) 猪生产学》副主 、 《 ( 编) 等著作 1 余本。获塔部级科学技术 0

国内外养猪现状

国内外养猪现状

1 国外养猪业现状养猪业是畜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之一。

世界猪存栏数,1975年为6.84亿头,1995年达9亿头;2004年为9.50亿多头,其中中国4.80亿多头,占世界猪存栏数的一半。

2006年世界猪肉总产量1。

05亿吨,比1980年增长一倍.美国的养猪业高度发达,是资金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目前,美国已是全世界猪肉生产大国之一,生猪存栏量和猪肉产量仅次于我国居世界第二位,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猪肉出口国。

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美国养猪业逐年提高,2001年为例,生猪存栏为5980万头,生猪屠宰总量达到9950万头,猪肉年产869万吨,这些数字都占世界产量的10%左右。

美国生猪的年销售额达到10亿多美元,整个养猪行业为美国提高8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2010年,生猪存栏为6393万头,猪肉年产882万吨。

预计2012年达到964万吨.综合分析,国外养猪业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特点:1.1种猪资源优势明显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都属于世界著名的猪种,全球分布广泛。

控制出口种猪是世界养猪强国的典型特征。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种猪出口国,有核心群母猪700—2000头。

丹麦2006年—2007年共出口种猪7万头,而2010年—2011年增加到20万头。

加拿大现有种猪场630个(原种猪场250个),登记的纯种猪有10万头,长白猪、杜洛克猪、约克夏猪分别占37%、15%、44%。

1.2规模化养殖1970年美国共有养猪场87。

1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100头;1975年有64.7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为87头;1994年养猪场减少为20。

8万个,平均出栏商品肉猪为458头;2005年减少到6。

94万个养猪场,平均养殖规模增加到871头。

据统计,1992年养猪规模在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全美国的84。

2%,其出栏的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2%,1000-2000头的养殖场占8.9%,出栏商品猪头数占全美国的20%,2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占6.9%,出栏的商品猪占全美国的58%。

丹麦现代养猪业考察报告

丹麦现代养猪业考察报告

丹麦现代养猪业考察报告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赴丹麦、挪威考察团1.丹麦畜牧业概况丹麦位于波罗的海和北海之间,国土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50万,是工农业发达的北欧国家。

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6.3万美元,世界排名第五位。

丹麦农业和畜牧业在世界上以其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和高效率著称,特别是劳动生产率居世界前列。

全国现有耕地271万公顷,从业人员12万,占总人口的2%。

每年创造的农业总值可以养活3个丹麦,生产的农产品2/3用于出口,农产品出口额占丹麦全部货物出口额的13%,素有“欧洲食厨”和“猪肉王国”之称。

丹麦高度发达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2009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90%左右,畜牧业产值中养猪业占40%、奶牛业占26%、肉牛业占15~20%,丹麦农业人口收入的77%来自畜牧业。

丹麦是世界公认的“养猪王国”。

2009年全国有养猪场5819个,出栏生猪2740万头,屠宰加工生猪2500万头、出口活猪200多万头,猪肉产量152万吨,人均占有量280千克。

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

尽管猪肉产量仅占全世界的1.8%,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猪肉出口量占全球猪肉贸易总量的30%,年创汇33亿美元,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

猪肉产量的80%出口到欧盟和日本、美国、中国等。

在出口的产品中,充分考虑各国居民的消费习惯,里脊肉主要出口到日本、猪排主要出口到美国,内脏、头、蹄等出口到中国市场。

2.丹麦现代生猪养殖业的主要特点2.1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水平高丹麦2009年出栏生猪2740万头,而整个国家却只有550万人口,平均每人要出栏5头猪。

丹麦生猪出栏量持续增长,猪场数量逐年有所减少。

20多年来,生猪出栏量翻了一番,但养猪户数从1984年的52172户减少到2009年的5819户;1989年出栏200头以下的猪场有21256个,到2009年减少到986个;1989年出栏5000~10000头的猪场有140个,到2009年增加到923个,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科学养猪技术手册

科学养猪技术手册

科学养猪技术手册(修改版)第一章概论第一节我国养猪业水平与国际水平比较据FAO(国际粮农组织)1998年信息,中国养猪业与国际水平比较情况如下: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肉类总产量约占世界肉类总产量的25.6%,而猪肉总产量占世界猪肉总产量的44.2%,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猪肉占肉类的比例为67%,是一个在肉类中以食猪肉为主的国家。

但是,我国的养猪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差距更大,这从猪的出栏率可以看出:我国猪的出栏率在1998年为100.9%,而发达国家为150.9%,美国为177.9%,从出栏率这个最能反应一个国家养猪业水平的数据来看,我国约占发达国家的67%,占美国的56.7%,这说明我国的养猪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养猪业已经走出了短缺经济时代,目前的问题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必须进一步提高养猪业的科技水平,换句话说,我国养猪业的科技水平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有志献身于养猪事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战斗在养猪生产第一线的同仁们应经常想到的一个问题。

第二节规模养猪生产的工艺参数简述目前,我国养猪生产已经走出落后的传统养猪方式,开创了现代集约化、工厂化养猪的新局面。

猪场管理者必须了解养猪生产的工艺技术参数,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猪生产的科技水平。

规模养猪生产的工艺参数大致有以下几方面,据品种的不同,生长发育参数略有差异。

1、种公猪:10月龄的初配体重为130-150公斤,每头种公猪负担25-30头母猪。

种公猪年更新率为30%,每3头成年公猪选留一头后备公猪。

2、种母猪:(1)妊娠期平均114 天(2)哺乳期 4、5、6周(28、35、42天)(3)空怀期 14天(7-21天),发情周期21天,母猪断奶后5- 10天发情配种,一情期受胎率为85-90%。

(4)成年母猪年淘汰率为25%,后备母猪应为成年母猪数的25-30%。

(5)父母代母猪每窝活产仔猪10头。

哺乳期存活率为90%,即每窝存活仔猪9头。

猪品种改良的技术 品种改良猪的重要意义 - 养猪技术

猪品种改良的技术 品种改良猪的重要意义 - 养猪技术

猪品种改良的技术品种改良猪的重要意义-养猪技术随着国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畜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对猪的品种进行改良,可以提高猪群的生产性能和品质,因而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生猪改良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培育方式,另一种是人工授精的方式。

而人工授精技术在培育时生产效率更高,其方法是将公猪的精液用人工方法采集出来,经过检查以及鉴定后,再用一定的方式为母猪输精,从而使母猪孕育出后代。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猪品种改良的技术品种改良猪的重要意义。

1、主要品种及选择我国主要的地方品种有东北民猪、八眉猪、太湖猪、宁乡猪、内江猪、金华猪、香猪等。

这些品种的普遍优点是产仔多、耐粗饲、抗病力强、肉质好,但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

我国主要的培育品种有哈白猪、北京黑猪、新淮猪、湖北白猪、三江白猪等。

考虑猪场的饲养条件,主要包括饲料条件、设备条件、猪舍条件和气候条件等。

饲料粗放、设备简单、开放式猪舍适宜饲养本地品种或经本地品种改良的猪种。

2、杂交方式杂交一般指遗传上的不同品种、品系或群间的相互交配。

杂交的目的一是为了育成新品种;二是利用杂交优势。

杂交优势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性增强、生活力增强、生长速度加快、繁殖率和泌乳率都优于亲本。

采用合理的杂交组合,可以大大提高养猪效益。

父本要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报酬高,胴体品质好的品种或品系作父本。

为了保证种公猪的种用价值,应强调对性欲、精液品质、性成熟、适应性等方面的选择。

母本要选择本地区数量多、繁殖力高的品种或品系作母本。

二元杂交是利用两个不同品种的公、母猪进行杂交所产生的杂种一代猪,全部用来育肥。

这就是目前养猪生产推广的母猪本地化、公猪良种化、肥猪杂交一代化,是应用最广泛、最简单的一种杂交方式。

如用烟台黑母猪与长白公猪进行杂交所产生的长烟一代杂种猪,全部用来育肥,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日增重752g,瘦肉率52. 2%,经烟台黑猪纯种繁殖的后代日增重多10 5g,精料重比下降0.58,瘦肉率提高3. 46%。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

丹麦农业概况及其成功模式分析丹麦是传统的农业国家,以作物种植、家畜饲养为主。

但其农业的内涵与我国概念中的农业大相径庭。

它集农、工、商一体化,种植、饲养、加工、销售、科研、检疫一条龙,各个环节相互关联、互为依存、互相发展。

一、丹麦农业的总体情况几百年以来,农业一直是丹麦的主要产业,虽然从事农业的人口持续的下降,农业在丹麦的社会里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一)自然条件丹麦国土面积43096平方公里(不包括格陵兰和法罗群岛)。

其中,耕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2%,达到2.7万平方公里。

全境地势低平,平均海拔约30米,日德兰半岛中部稍高,最高点海拔173米。

气候温和,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年均降水量约664毫米。

此外,不同区域的土质相差很大,因此,种植了各种不同的农作物。

(二)丹麦农业的主要发展阶段1788年以前:90%的土地归王室和地主阶级所有,农民仅拥有10%的土地。

1788年:废除奴隶制度,人们有可能离开出生地并购买自己的农场。

1788-1828:经济危机。

1830-1870:此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粮食出口,私有地产的数量由65%增加至90%。

1870-1890:由于从北美和俄国进口低价粮食,因此农业开始从农作物生产转向畜牧生产。

雇用了第一批咨询顾问,并构成农业咨询服务的基础。

同时,这一时期开始了合作化经营。

1893年:创办丹麦农民联合会。

1899-1919:土地产权划分,归小农户所有。

1910年:创办了丹麦家庭农民协会。

30年代:经济危机。

1945-1972年:农业人口外流,机械化程度提高;所有权合并、专业化生产开始。

1973年:丹麦加入欧洲联盟,专业化程度增加;业余农民增多;在咨询和教育方面有显著改善。

(三)丹麦农业现状。

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2%,从业人员仅有8万人,即全国520万人口的1.5%从事农业生产,对国民经济贡献率为3.5%左右(上世纪60年代为20%左右)。

尽管如此,丹麦的农场生产农产品足够供给1500万人消费,农业在丹麦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借鉴美国养猪经验 提升湖南养猪水平

借鉴美国养猪经验 提升湖南养猪水平

哥伦 比亚特区)辖 3 4 个县 , 口 3 8 亿(00 foA r)Cri/xe 和 H r e 公 司 ) 占 了全 国 , 2 0 人 . 7 2 1 C n ga、agl cl 0 lE om l
年 4月 )其 中务 农人 口约为 3 , %。美 国农业 生 产 区 7 %的生猪屠宰量。 5 我们参观的伊利诺州万托福食
资料介 绍 如下 :
1美 国养 猪业 概 况
年代增至 6 %,04 以后增至 8%以上。 5 20 年 5 美 国中部 的依阿华 、 密苏里 、 伊利诺斯和俄亥
美 国面积约有 92 万 k 6. 9 m, 居世界第四位 , 大 俄等州是养猪主产 区,因为这里盛产玉米和大豆 ,
部 份领 土位 于北 美 洲 中部 ,其 北 与加 拿大 接壤 , 南 而且 人 口密度 很低 。 东 南部 的北 卡罗来 纳州 也有 在
Hu a nm lc n e n e r a e in , o12 1.Ttl o17 n n ia si c dV ti r M dc eN .,0 2(o .6 ) A e a en y i aN 1 3
南 亩放一逮 i }
圃国目圈 ・ 养猪生产
2 2 第1 总 6期) 0 年 期( 第1 1 7
组成 。美 国种 猪登记 制度 或基 因评 审计 划 , 对全 国 市体重达到 10 g 3 的合格成品猪 。这种模式经过 k
种猪性能测定结果通过遗传参数的评估 , 将每头种 实践取得 了成功 , 发展很快 。但公司需要很雄厚的
猪的育种值编人 电脑联网数据库 。 每一头公猪都有 资金实力做支撑 , 农户也承担很大的疫病风险。据
检验检疫局 、省畜牧水产局的领导和专家一行 l 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 1 %,但 占到农业 总产值 的 0 . 5

无抗养殖目前在我国是否可行

无抗养殖目前在我国是否可行

无抗养殖目前在我国是否可行概述:无抗猪肉是当今养猪业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欧盟已全面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而我国饲料行业仍在普遍使用抗生素。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已有很少一部分养殖场能够生产无抗猪肉。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越来越高,无抗猪肉前景乐观,养殖企业和兽药企业都积极寻求抗生素的替代产品,研制新饲料及新饲料添加剂。

无抗猪肉是当今养猪业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欧盟已全面禁止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而我国饲料行业仍在普遍使用抗生素。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中国已有很少一部分养殖场能够生产无抗猪肉。

随着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越来越高,无抗猪肉前景乐观,养殖企业和兽药企业都积极寻求抗生素的替代产品,研制新饲料及新饲料添加剂。

关键词:无抗猪肉;抗生素;食品**;无抗养殖2003年,无抗猪肉在上海面市,在中国养猪业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对于无抗猪肉,消费者将信将疑,专家态度谨慎,无抗猪肉成了人们关注的话题。

那什么是无抗猪肉?根据欧盟2005年12月31日发布的欧洲标准猪肉饲养方式,无抗猪肉有三个级别:**级别是指生猪屠宰时检测不出抗生素;第二级别是指饲养过程中,饲料中**不含抗生素、激素、精神类药物、防腐剂、色素、“瘦肉精”等药物和添加剂,治疗中允许使用,但要**足够的休药期;第三级别是指饲养过程中饲料中不添加抗生素、激素、精神类等药物,治疗也不允许使用[1]。

1986年,瑞典**宣布全面禁止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剂;2006年起,欧盟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日本从2008年开始禁止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2011年,韩国政府修改《有害饲料范围和标准》,全面禁止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2];美国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公布指导性文件,从2014年用3年时间禁止在牲畜饲料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当前欧盟养猪场基本都做到了第二个级别的无抗养殖,而我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还只有很少一部分猪场能生产第二级别的无抗猪肉。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推进我国畜禽种业发展策划|采编部执行|王旭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根基,是畜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为推进畜禽种业发展,200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实施了奶牛、生猪、肉牛、蛋鸡、肉鸡和肉羊遗传改良计划,有力推进了我国畜禽种业发展。

种源立足国内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为我国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丰富百姓“菜篮子”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1年4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全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2021—2035年)》,提出未来15年推进畜禽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明确了主要畜禽遗传改良的目标任务和技术路线。

据介绍,作为国家层面启动的第二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实施范围包括生猪、奶牛、肉牛、羊、驴等家畜品种,蛋鸡、肉鸡、水禽等家禽品种,以及蜜蜂、蚕等。

重点聚焦全面强化自主创新、全面强化育种基础、全面强化育种体系和全面强化企业主体等主要任务,力争建成比较完善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显著提升种畜禽生产性能和品质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突破性品种,确保畜禽核心种源自主可控。

本期特别关注我们将全文刊登全国生猪、蛋鸡、肉鸡遗传改良计划,为畜禽遗传改良计划顺利实施,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人民美好生活的种业根基提供支撑。

(更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畜牧业)(漫画│青菜)养猪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良种是保障生猪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升生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生猪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高,良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有力地支撑了生猪产业发展。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生猪种业创新能力,引领和支撑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计划。

一、基础与要求1.发展基础。

近10年来,我国生猪遗传改良工作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

遴选了89家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和4家服务于核心场间遗传交流的种公猪站,覆盖全国24个省。

组建了15万头的核心群,累计收集品种登记数据近900万条、有效性能测定数据700万条。

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及进出口分析

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及进出口分析

生猪养殖行业发展现状及进出口分析一、生猪养殖业发展现状在经历了2019年非洲猪瘟疫情给国内猪肉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之后,2020年的国内生猪养殖业呈现出缓慢恢复的局面,总体上看国内的生猪存栏量相比于2019年有明显提高,自三季度开始养殖户的补栏欲望强烈。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生猪存栏31041万头,2020年全国生猪存栏40650万头,比上年末增加9610万头,同比增长31%,恢复到2017年末的92.1%。

2019年中国生猪出栏量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生猪仅出栏54419万头,同比下降21.6%。

2020年又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导致生猪出栏量继续下跌,生猪仅出栏52704万头,比上年减少1715万头,下降3.2%。

随着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控制,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在22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生猪供应最紧张时期已经过去,预计后期供给将逐渐宽松。

预计今年二季度末将恢复到2017年底的水平。

同时唐仁健也表示,正研究考虑怎么储备好生猪的产能,下一步将密切监测生猪生产发展的动态,抓紧研究稳住和储备生猪产能的具体办法,和有关部门正在商量,确保生猪产业平稳发展。

二、生猪养殖业进口分析2019年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我国大幅度减少了生猪进口,2019年生猪进口量仅为50900千克,同比下降88.6%。

2020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我国生猪出栏量继续下跌,再加上2019年生猪进口量、出栏量和存栏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使得2020年国内猪肉的库存量远低于国内需求量,只能通过大量进口生猪来维持国内猪肉的供需平衡。

根据中国海关的数据,2020年中国生猪进口量为1482791千克,同比上升2813.1%。

2020年我国进口的生猪来自丹麦、英国、法国和美国四国,进口量分别为544090千克、72000千克、641651千克和225050千克。

其中法国是我国进口生猪最多的国家,占比达到43.3%,其次为丹麦,占比达到36.7%,法国和丹麦两者合计占比80%,是最重要的进口国。

丹麦养猪及猪肉产业

丹麦养猪及猪肉产业

丹麦养猪及猪肉产业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丹麦养猪及猪肉产业调查报告丹麦的养猪及猪肉产业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丹麦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当今世界同行业的巨头之一.丹麦的猪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左右,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出口国,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额的23%.据丹麦统计局统计,丹麦全国有养猪农场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降为14,387个.其中,生猪出栏量超过1万头的农场有136个.2001年生猪存栏数为1261万头;生猪屠宰量为2,091万头;生产猪肉万吨,其中85%供出口,出口额达亿丹麦克朗约合亿美元,占丹麦出口总额的7%,占农产品出口的54%.国内市场销售额约为57亿丹麦克朗.主要国际市场为欧盟占全部出口的%,其中,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 其它欧洲国家%.欧洲以外国家,日本%、俄罗斯%、中国大陆及香港%、美国%.出口猪肉主要以冷冻或冷藏的分割肉为主,火腿肉和罐头制品出口也占有一定的份额.为了满足零售市场需求,直接进入零售市场的猪肉,都是剔骨、去皮、低脂肪的分割肉,零售部门不需再加工.丹麦是一个仅536万人口的国家,但猪肉产量次于中国、美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巴西等大国,位居世界第七,而出口量世界第一,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其主要成功因素有以下几个原因:1、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另一历史沿用名称:丹麦熏肉和肉制品委员会是一个合作社性质的农民自助组织.丹麦合作社的发展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合作社的起源是从养猪和乳制品行业开始的.因此,丹麦养猪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组织,形成了高水平的专业化和一体化服务体系.该联合会负责种猪育种、生猪饲养、屠宰、市场营销、检疫防疫、猪舍建设、动物福利等各方面的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而养猪农户的具体技术咨询和指导、治病防疫等一系列服务则是由技术咨询站提供的.由于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特殊作用,所有的养猪农场、屠宰场及所属企业,都是该联合会的成员,合作社的发展就是每个社员自身经济利益的体现.作为猪肉产业的行会,其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保障该产业农民的利益,是养猪行业的代言人,代表该行业与相关机构对话;与其所属的技术委员会和董事会密切配合,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开发新产品,为农场主提供各项技术服务;开展产业内部合作,推动养猪产业一体化中各环节的协调与合作等.为了保障该协会在政治上和立法领域的影响力,他们积极开拓渠道,搜集信息,判断其对本产业的影响程度,适时向议会及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有关法规的修改建议,提高本国猪肉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该会还是本国和一些国际机构的成员.丹麦加入欧盟,从整体上讲,对丹麦的农业和猪肉产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丹麦的猪肉产品严重依赖欧盟市场,占出口总量的60%以上.为了能对欧盟施加影响,该协会在欧盟总部布鲁塞尔派常驻代表,参与政府协调和制定猪肉产业相关的欧盟政策.联合会的经费主要来自生猪屠宰税和会员费,即屠宰场每屠宰一头猪,按酮体肉重量计算,小于110公斤的,缴纳9克朗的屠宰税,大于110公斤的,缴纳克朗屠宰税,另外,屠宰场代为农户缴纳每头猪4克朗的会员费.2、丹麦养猪业的特色1、种猪育种为了保障丹麦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联合会非常重视种猪的育种,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育种体系,繁育肉质鲜美、体态健康的生猪,生产适合不同消费者的肉制品.他们的育种体系称为“杂交育种计划以下简单丹育”.为了完成这项工程,丹育联合了44家种猪场,共约有60个种猪群.丹麦种猪育种是交叉繁殖,以丹育兰德瑞斯、丹育约克夏、丹育汉普夏和丹育杜洛克等四个纯种体系为基础.第一代为核心群GREAT GRAND PARENTS,共有6,400头纯种母猪.在此基础上,培育出第二代GRAND PARENTS,即种猪繁殖群,又在种猪繁殖群的基础上,培育出生猪生产群PARENTS,目前约有100万头.生猪生产群繁殖的仔猪育肥后,供应屠宰厂.上述种猪的培育过程被形象的比喻为金子塔培育结构: GGP-6,400GP-36,000P-1,000,00020,000,000.种猪育种过程中,90-95%母猪采用人工受精的的方法,这样使不同种群之间建立起遗传关系,种公猪的精液最多只能与5%的种母猪进行交配,以防止近亲繁殖,优化品种.在中央测试站,对最具高期望值的种畜进行检测,大约半数被淘汰.选种的性能标准主要包括:日增重、肉料转换比、胴体瘦肉率、繁殖力窝产仔总数、肌肉内脂肪含量等.丹麦还采用无菌环境培养法SPF 进行种猪育种,提高生猪的质量.无菌培育法培育种猪,都是在具有高度卫生条件的猪场进行的,由专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养猪场实行隔离封闭式管理.这些猪场没有特定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如传染性痢疾、枝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虱和疥癣等.该种猪群的生产多数是用剖腹产的方法,其目的是建立新种猪群.该类种猪交易都是通过SPF组织进行的,种猪的运输也是使用带有密封空气过滤器通风设备的专用车运输,其目的是避免转运过程中的交叉感染.在提高种猪基因技术的同时,丹麦还重视提高母猪产仔率的技术水平,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数年的研究,通过提高受孕率、减小胎中猪仔体积,达到一胎多产仔猪的目的.按专业计算,丹麦目前母猪平均每胎多产仔猪个,年多产总量17,000多头.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丹麦种猪包括精液不但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95年以来,我国已从丹麦进口了2200头种猪.丹麦猪的主要特点是健康系数高,瘦肉率高达60%.2、科学饲养: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的生猪生产部,承担猪饲料营养的综合研究.通过混合饲料和对饲料成份的检测分析,为养猪的农民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和最好的经济效益.丹麦的猪饲料以谷物为主,主要是大麦、小麦、黑麦、豌豆、豆粉等.另外,加少量油饼、动物脂肪、肉骨粉、蛋白等添加剂.丹麦法律严格禁止饲料中使用催长剂、荷尔蒙等生长激素.猪的饲养以科学的配方为指导,提高饲料转换率,丹麦养猪的料肉转换率在以上,平均日增重900克左右.饲料输送全部自动化,猪每天的进食量由电脑控制,根据不同生长期定时、定量喂养.饲养1千头生猪,仅需个劳动力.由于采用科学的饲养方法,丹麦猪的体重、身长、身高、瘦肉率基本相同,所以能在标准的自动生产线上进行屠宰.丹麦生猪饲养出栏天数约160天.该联合会还非常重视猪舍改善和改进生产体系等基础设施.其目的是提高猪的生产效率、改进猪健康条件和福利,改善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在这方面有专门技术人员负责.同时,他们还注重对养猪农民的技术培训,定期进行专业学习和发送技术资料.通过多年的努力,丹麦基本消灭了各种危害猪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如口蹄疫、典型非洲猪瘟、猪水泡病、伪狂犬病、病毒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结核病和旋毛虫病等,保证了猪群的健康.丹麦国家食品和兽医管理局每月公布各类动物的“I、II”类疫情.养猪行业也非常重视检疫和防疫工作,极力消灭各种危害性疾病和容易传染给人类的病毒.目前面临的主要是沙门氏菌,超过100头猪的,都要定期进行检查,当前猪肉的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世界上只有丹麦和瑞典能达到这一水平.尽管如此,相关的产业部门和政府部门仍在不断努力,希望能消灭该病菌的存在.另一方面,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无论农民有何服务需求,都能从中心获得所需要的支持.因此,从生猪、肉制品加工和销售,除了政府的监督只能之外,还有行业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中心做后盾,多方面、多渠道地保障了行业生产的健康、卫生和安全.3、猪肉产业:丹麦养猪和屠宰联合会下设肉品研究所,开发猪肉新产品和育种技术,研究各种因素对生猪生长和屠宰、加工过程中猪肉品质的影响,利用先进技术自动测试肉的成份、瘦肉率、脂肪含量等参数,以保证猪肉产品的高质量和提高产肉率.丹麦几乎所有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都是合作社企业,由该合作社的农户所拥有,每人一票,年终按提供产品的多少平均分红.猪肉行业也一样,目前丹麦有三个生猪屠宰合作社,共20个屠宰场、13个加工厂.一线生产工人,根据生产工序的技术要求,均经过定期的技术培训,具备较高的生产技能.每个屠宰场都有国家兽医部门派驻的卫生检疫人员和实验室,每条屠宰生产线上都有卫生检疫人员对屠宰的猪逐个进行检查,这些公职人员的工作和收入都不受屠宰场的约束.但一旦发现问题,检疫人员立即会建议采取及时的改进措施,情况严重的,可要求关闭工厂.他们有绝对的业务权威.最大的屠宰合作社是丹麦科王DANISH CROWN,占丹麦屠宰量的%,它也是欧洲最大的屠宰联合体,第二大的屠宰合作社是Steff-Houlberg,占丹麦屠宰量的%. 两个合作社年屠宰生猪占丹麦出栏生猪的%.不同的消费群体对猪肉的品质有不同的要求,丹麦的猪肉出口按身体部位销往不同的市场,这样就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例如,日本人喜欢里脊肉,美国人喜欢猪排,瑞典是后臀的主要市场,德国人更喜食母猪肉,而猪蹄、耳朵、尾巴恐怕就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了.反之,如果没有市场分析和调研,产品与市场错位,不但价格平平,减少收益,还有可能失去应有的市场份额.丹麦养猪业和猪肉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和屠宰设备的现代化.早在60年前,丹麦屠宰合作社联合成立了一家公司SFK,专门从事屠宰设备开发和研究.目前该公司的软硬件设备不但能满足丹麦屠宰厂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该公司生产的电子检测仪器,安装在自动化生产线上,通过探针对身体12个不同部位检测,能自动检测出猪肉的脂肪含量、瘦肉率等十多个参数,并自动扫描有关数据,根据固定参数,计算出每头猪的价格,不是简单的以活猪称重计算价格.丹麦屠宰场生产线的现代化程度相当高,活猪输入,末端即可生产出餐桌上的食品.生产线的前期工序如煺毛、开膛、切头、腿、尾、身体大块切割等都是电脑控制自动完成操作任务,不同生产过程和产品流向都通过安装在生产线上的自动系统输入控制中心.因为丹麦的劳动力成本很高,除了必要的人工操作,屠宰场基本上都是自动化作业.另一方面,养猪业的发展还带动了饲养设备和肉制品生产设备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但满足国内需求,还销往世界各地.例如,丹麦开发了一种电脑控制的饲养设备,其原理是在猪的耳朵上装一芯片,控制其每天定量、定时进食,猪的食槽栏上装有扫描仪,前后有活动挡,每次只能有一头猪进食,电脑控制流入食量,进食后自动记录.如果在下次进食时间未到之前进入食槽觅食,电脑开关就不会启动放食.各种饲养设备的生产厂就有几十家.丹麦极为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将各种污染减少到最低限度.丹麦的屠宰厂对生产线上的废水实行净化处理后循环利用.为了防止氮流失和污染地下水资源,猪的肥料要经过发酵处理后按规定的时间春秋两次施入田间,化肥的种类和数量要严格按照专家推荐的标准施用,肥料和化肥施用后必须通过电脑网罗向农业部报告,农业部门定期抽查.法律对农场的面积和农场主可拥有家畜的数量有限定,规定了农场土地面积与施肥量的比例.每个农场饲养家畜的数量不超过500个单位,一个单位相当于一头奶牛、或三头种猪或30头生猪或2500只肉鸡.但一般农场在达到250个单位时,相关部门和机构就要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的结果再决定是否同意其扩大规模.鉴于这些综合因素的限制,据该联合会推算,丹麦年生猪出栏量最多为2,500万头.丹麦的生猪收购原来实行特殊的价格和支付体系,生猪价格每周由三大屠宰合作社根据市场行情协调一次.多年来,丹麦对生猪屠宰重量做出了最科学的计算,屠宰后胴体重量在67-79公斤的价格最高,对高于79公斤和低于67公斤的,则按协调的不同档次价格计算.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实行了多年的协调价格体系已经被打破,各屠宰场根据自己的效益和市场行情确定生猪收购价,年底再根据收益分红.尽管如此,由于三大屠宰合作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市场体系和份额,生猪收购价相差无几.协会项下还有几个经营猪肉出口的公司,代表三大屠宰合作社向国际市场出口猪肉.农场主作为合作社的成员,有义务将自己饲养的家畜供应给自己所属的屠宰场,屠宰场也有责任全部收购农户供应的生猪.屠宰场根据农户的通知,定期到农户家拉运生猪,所用运输车辆是专用车,而且每次运输后要清洗、消毒,避免批次之间的交叉感染.“动物福利”在发达国家已经不是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词汇了,尤其是家庭饲养业.欧盟立法规定,从2006年起,农场主养猪必须实施室内圈养或野外圈养的开放式方法,保证动物有足够的活动空间.丹麦是动物福利的积极倡导国之一,因此部分农户已经采用了开放式圈养法,而丹麦消费者更是急先锋,市场上销售的产品,只要标有符合动物福利规定的符号,就会受到消费者的积极青睐.保持食品的安全卫生是当今食品工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方面,丹麦的猪肉生产行业实行了一系列肉制品加工的质量保证措施,达到世界上最高的卫生标准.在屡次欧洲各地的食品卫生事件中,均未波及丹麦.丹麦对食品生产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家谱”. 就猪而言,其基因历史可以追溯至少四代祖宗.从食品生产来讲,国家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卫生标准和管理制度,企业食品生产所使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制成品的各个储藏、运输、销售环节都有连续记录,今日生产的肉制品,明天就在市场上销售.尚若消费者在食用过程中发现卫生问题,可以追根求源,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而这一切都可通过电脑迅速解决.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丹麦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我们特建议如下;1、增强集约化和互助经营.丹麦的养猪农场全部是专一的规模化饲养,而我国现代规模化的养猪场寥寥无几,我国大城市人口的猪肉消费一定量的供应来源于集约化的养猪场,但大部分是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饲养、自产自销,既是资源的消耗,也减少了经济效益.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注重个体生产,忽视了集约经济对农业效益的保障性.因此,在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提高、扩大集约化经营,这不仅有利于质量管理,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规模经济效益.2、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树立经济农业的模式.民办、民管、民受益,自愿、自助、自负盈亏.我国农村绝大部分仍是个体生产,没有经济农业的概念.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构,树立经济农业的概念和生产模式,同时将减轻农民负担落到实处,使农民体会到有利可图,成为养猪农民的经济来源渠道.3、建立服务保障体系,增强现有农技推广站的技术实力,提供高水平的专业服务.集约化经营和高质量的产品与农技站的专业技术服务互为需求、互为存在,也是互相促进与提高.政府有计划的鼓励重点发展,资助服务体系,尤其是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休戚相关的项目,如检疫、防疫等,给予大力的扶持与保护.建立保障基金,扶持有竞争力而实力不足的企业进入市场.欧盟的农业贴补政策值得借鉴.4、重视专业技术培训、教育.只有受过良好培训和教育的知识型人才才能饲养出高标准、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丹麦的农民都是绝对知识型、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而且还经常接受更新知识的培训,因此,生产观念和经济观念大大不同,而这正是我国农民的一个关键弱点.5、立足国内市场,展望国际市场.我国基本实现“小康”生活水平,肉制品的消费量越来越大,但生产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消费着的需求.但是发展养猪业,不但要立足国内市场,更要瞄准国际市场,尤其是周边地区.内地供应港澳地区的猪肉,是活猪运输到港澳后宰杀,还是比较原始的简单贸易,成本高,效益低.如果加工成切割肉后再输入港澳市场,不但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改善了投资和生产环境,增加了就业,其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另外,邻近的日本和韩国市场的猪肉除台湾供应外,丹麦和美国是其猪肉主要来源地,日本市场也是丹麦猪肉在欧洲以外的主要市场.但是一定要作好市场调研,定位准确,保证高质量和适应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因此,从营销战略上开拓邻近市场具有潜力.6、国际间的技术合作,提高国产品种和效益.丹麦、荷兰、加拿大、美国等这样在世界上领先的发达国家,在品种更新换代、基因改良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占领市场.我国是猪肉生产第一大国,国家也有大量的投入,但产出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成效不大.近20年来我国进口了数千头种猪,有的还建立了示范基地,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始终没有摆脱引进-淘汰-引进的不良循环.我国梅山猪是一个优良品种,产仔率高,在国际市场上都有知名度,如果吸取国外的技术和和引进优良品种,将进口种猪的资金用于开发、提高国产品种和质量,提高自身发展机制的良性循环体系.7、建立完善的监测、监督机制.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而食品卫生又是关系到每一个消费者健康和利益的大事,无疑有必要建立符合国际消费水平的卫生标准质量体系,同时建立监测和监督机制,使消费者食用放心食品,而不是顾虑是否会买到注水肉等令人毛骨悚然的劣质产品.。

北欧禁用抗素的实践对我国养猪业的启示

北欧禁用抗素的实践对我国养猪业的启示

北欧禁用抗生素的实践对我国养猪业的启示北欧禁用抗生素的实践对我国养猪业的启示(蒋宗勇王丽杨雪芬林映才郑春田朱翠杨宽民)抗生素因其在促进畜禽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预防畜禽疾病,维持动物健康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在畜禽养殖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多年。

然而,长期在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可引发耐药性及药物残留等问题,影响肉产品的质量,甚至可能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近年来,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备受养猪行业的关注。

瑞典于1986年开始全面禁止在猪饲料中使用抗生素,随后,欧盟于2006年全面禁止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进行使用。

美国可能也即将加入禁用抗生素的行列。

抗生素滥用的潜在威胁及消费者对畜产品安全的呼声日益高涨,这对我国养猪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寻找抗生素替代物及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是我国养猪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抗生素1.1 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是指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

抗生素可分为饲用抗生素和治疗用抗生素。

1.2 抗生素的应用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亚治疗剂量的抗生素饲料添加剂已被广泛用于实际生产重中,以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及预防疾病;不可否认,抗生素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抗生素的使用,使得大规模养殖成为可能,而由于养殖规模的扩大,养殖成本不断下降,使得动物产品的数量成倍增加,生产成本也在近20年中下降了几倍。

美国、欧盟各国及其它一些发达国家是使用抗生素促进生长添加剂较早的国家,至少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

Moore 等和Jukes等分别最先报道了在家禽和猪饲料中添加抗生素促生长添加剂提高动物生产效率。

但同时,研究者对抗生素的负面报道几乎与正面报道同时出现,Starr等首次发布了肉用动物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报告。

世界卫生组织也于1997年发表了一份关于肉用动物中食用抗生素药物影响的报告,建议各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在肉用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抗生素,并检测抗生素使用和耐药性产生的情况。

丹育:北欧农庄二期面面观——北欧农庄二期建成庆典暨丹麦养猪高峰论坛

丹育:北欧农庄二期面面观——北欧农庄二期建成庆典暨丹麦养猪高峰论坛

丹育:北欧农庄二期面面观——北欧农庄二期建成庆典暨丹麦养猪高峰论坛佚名【期刊名称】《猪业科学》【年(卷),期】2016(033)007【总页数】1页(P59)【正文语种】中文连云港北欧农庄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是由丹麦独资的一家大型商品猪场,距离2013年初第一批丹麦种猪到达连云港丹育猪场已经过去快4年了,目前,7 700头存栏母猪的北欧农庄二期已初步建成。

为庆祝新猪场建成并与各位养殖界同仁分享经验和知识,丹育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育”)于2016年7月15日—17日举办了丹麦养猪高峰论坛,会议邀请了丹育种猪场和北欧农庄商品猪场的合作伙伴和供应商公司中的专家学者分享专业的养猪知识,系统地介绍了丹麦生猪养殖体系,此次会议包括行业同仁和媒体在内的300余人参加。

连云港北欧农庄生猪养殖有限公司二期项目规模为存栏基础母猪7 700头,年出栏育肥猪25万头,分两点式饲养,此项目的总投资为5 000万美元。

北欧农庄五图河分场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五图河农庄五灌河北十二分场Ⅴ区东端,占地约27.2 hm2,为母猪繁育场。

猪场配套设施包括内部生产管理办公室、饲料加工车间、水电设施、供暖/降温设施,粪污处理和其他配套设施等,年产饲料3万t;该项目建成后,计划年出栏30 kg保育猪25万头。

猪舍采用大跨度集中化饲养模式,将各阶段猪群分单元集中布置,包括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饲料区。

猪舍中部设计纵向独立转猪通廊,考虑到整场物流运输管理,配种、后备、公猪舍放在中间,两侧为两部分的妊娠、分娩、保育舍,以减少配种压力,方便管理。

相对于传统猪场单栋分散建设模式,采用大跨度集中化饲养模式,解决了土地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中部设计纵向独立转猪通廊,纵向通廊两侧屋顶采用双坡屋顶设计,设计吊顶。

这种建筑形式解决了单坡形式猪舍截面积大、钟楼设计高通风难组织、冬夏季环控难控制、配套环控设备投资大、成本高等问题;且能有效利用太阳光能量,提高能源利用。

丹麦养猪育种进展

丹麦养猪育种进展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9,310 25,797 23,898 25,993 26,814
+19.4 -12.0 -7.4 +8.7 +3.2
6.9 6.1 5.6 5.7 5.3
54.1 50.2 49.1 51.1 51.4
63.8 60.1 59.2 60.4 60.0
From pen to plate
The Danish model 丹麦养猪生产的模式

Fully integrated production 完全集约化生产

Uniform quality 质量一致性
Pig production in Denmark 丹麦生猪出栏量
30
24.7 25.2 25.7
25 Pigs produced (m.)
22.4
22.9
24
20
16.3 14.4
15
11.3
10
5
0 1970 1980 1990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Færre intervaller
%
100 80 60 40 20 0 国内消费
Domestic Consumption
出口
Exports
Danish pigmeat exports by Product 丹麦猪肉出口产品
2000 1800 1600 1400
1000 tonnes
1200 1000
Other Processed meat Bacon
DKK 3.45 克朗 DKK 4.15 克朗
Membership fee: 会员费: 会员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