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1.婴儿期(出生~3岁)
婴儿个体脑发育、感知发展、动作发展、信任感形成、模式识 别、直觉行动思维形成与发展、口语学习、独立性发展、音乐学系、 亲子关系发展的关键期
七
劳伦兹的关键期理论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2.幼儿期(3~6、7岁)
具体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守恒性发展、识字、社会性发展、 入学准备的关键阶段。 3.童年期(6、7~11、12岁)
精神分析理论
二
精神分析理论
“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 乐,避免痛苦,-想要干什么,就要干什么。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 觉察。
“自我”是理智的,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 部分,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三
行为主义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在社会化中的作用: 1.攻击性行为 2.性别角色的认识 3.亲社会行为
三
行为主义理论
(四)教育启示
1.注意环境的影响 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详尽 3.注意运用强化控制原理 4.注意榜样对学前儿童学习的影响
作业:结合书本内容和网络资源,解释并举例说明:泛灵性、 自我中心主义(三山实验)、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数 量、液体、体积、形状)。
成语故事:
揠苗助长
二
精神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奥地利弗洛伊德(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快乐原则)——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内驱
力、反射 自我(现实原则)——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教育,使知识技能容易为儿童掌握,智力及 性格容易形成;
3. 关键期很重要,但错过关键期的儿童或成
人仍可通过适宜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发展;
4. 不可将关键期的重要性强调过头。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精神分析的发展观 (精神分析观)
二、行为主义的发展观 (学习观) 三、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认知发
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4 关于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的争论; 儿童是积极对自身发展做出贡献,还是
被动接受环境影响。 5、关于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与不稳定 性的争论;稳定对开放(时间上的一致 性) 6、关于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问题; 7、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
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种相互作用对发展的影响
早期:被动式影响占主要地位。
成熟期:主动式影响越来越重要。 唤起式影响:一直很重要。
(四)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个体心理发展上,遗传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遗传只提供个体心理发展 的可能性,不决定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而环境和教育则 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现实性,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 用。 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的遗传是差不多的,其心理发展之 所以有差异,决定性的因素还是在于环境和教育的不同 。因此,在遗传与环境关系问题上,绝不能不分主次地 加以并列、折中、调和,从而在理论上陷入二元论和唯 心主义,在实践上带来危害。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 基本理论问题
教学目标及要求
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争论。 理解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发展的主要观点。 掌握并能运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 阶段理论。 深刻理解华生、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理解班杜拉的心理发展理论。 掌握并能运用皮亚杰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 理解维果斯基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第二版)》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
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心理学科的发展历程表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变化的。你认为心理学是怎样的学科?请设想一下,它的研究对象将来还会有什么变化?
1
思考
2
3
心理学发展到今天,实验法是研究的主流方法,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充实心理学方法论。你怎么认识心理学与学科方法论之间的依存关系?
关于发展理论:什么是发展理论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
组织信息
指导研究
发展理论的作用
发展理论的作用
组织信息相当于用砖瓦搭建房子:首先,理论具有系统性其次,研究者以自己的观点解释事实时,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指导研究表现在理论还能启发思考、指导观察和产生新信息。理论不仅能促进研究者新的观察,而且还能促进我们重新考察那些早已司空见惯却反遭忽视的变量,如游戏。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
02
关于发展理论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
句法观点句法观点认为理论是公理化的句子的组合。
关于发展理论:什么是理论
科学不是事实的单纯积累;事实只有当整理成概念体系时才变成知识。——贝塔朗菲
科学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适当的理论抽象和符号体系的发展——贝塔朗菲
定义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
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冯特
华生
弗洛伊德
皮亚杰
心理学生物化
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
认知心理学
心理发展与社会文化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展理论
心理学的基本问题
代表人物
理论内涵
研究方法
亚里士多德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笔记)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编导论第一节概述一、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的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所研究的儿童有一个科学的年龄范畴,一般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1、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解释和测量个别差异;4、探究不同环境对发展的影响;5、提出帮助和指导儿童发展的具体方法。
第二节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一、关于遗传与环境的争论1、绝对决定论—高尔顿(遗传决定论)、华生(环境决定论)—将遗传与环境完全对立2、共同决定论—斯腾(辐合论:核心—人类心理发展既非仅有遗传的天生因素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成的)—既承认环境影响,又承认遗传影响;(鲁克森伯格—共同决定论者。
格赛尔—成熟优势理论,等待儿童达到能接受未来学习水平达的观点。
3、相互作用论—皮亚杰基本观点:⑴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⑵遗传与环境的作用是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⑶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发展的作用的动态的。
❖再继续完善儿童发展观的同时,应着力做两件事:⑴如何使每一个儿童具有优异的遗传因素;⑵如何为每一个儿童创造能充分发掘其潜能的优良环境。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既是连续的又是分阶段的;前一阶段四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
发展是多层次,多水平的。
❖儿童戏里发展阶段的划分:⑴新生儿期(出生1—1个月)⑵乳儿期(1个月—1岁)⑶婴儿期(1岁—3岁)⑷童年早期或幼儿期(3岁—6、7岁)⑸童年中期(6岁—11、12岁)⑹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⑺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三、儿童的主动性与被动性四、发展在时间上的稳定性或不稳定性五、不同情境中的一致性一个人的特性和情境变化都会影响行为。
六、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问题“印刻”或“早期学习”;称关键期为“最佳学习期”。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概念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
用的时期。是随成熟发生而由遗传决定的 时期,在此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 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 期,发展的障碍难以弥补。
第二节 年龄特征与发展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 童在每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 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一)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 (二)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 (三)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 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 速度。
(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 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
成 熟 的 百 分100 比 80
神经系统(智力)
60
40 20 0 出生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年龄
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评价成长的特点时我们不应忽视环境影响响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文化背景同胞父母营养疾病教育等但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但这些必须把它们与最初的素质构成联系起来考虑因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为素质构成因素最终决定所谓环境的反应程度乃至反应方式方式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儿童的成长特征实际上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表现相互作用的最后产物的
生殖系统(性的发育)
(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
4.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1)发展的速度 (2)发展的优势领域 (3)发展的最终水平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是研究学龄前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探索对其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的理论体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知理论、认知理论、情感理论、语言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
感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认知过程。
根据感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觉器官来捕捉世界上的信息,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等。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感知周围环境,并通过感觉轨迹在大脑中形成感知的信息。
感知理论认为,感觉影响认知和情感的形成。
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对外界信息的理解和思考过程。
根据认知理论,学前儿童通过感知获取信息,并在大脑中对信息进行处理和组织,形成对世界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情感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情感表达、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情感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包括喜怒哀乐、爱恨情感等。
情感理论认为,情感的发展是与环境和社会交往密切相关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环境中,学前儿童的情感得到塑造。
语言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语言习得和语言运用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语言理论,学前儿童具有特定的语言习得能力,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语言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模仿、语言输入和与他人的互动等途径实现的,同时,语言的习得过程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是指学前儿童在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方面的基本规律。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学前儿童具有与他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并通过社会互动来认识世界和自己。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语言、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环境对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同领域的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1、什么是主观的能动反映? 2、其表现在: • 反映着客观现实的性质和特性 • 反映着个人对现实关系和态度 • 能支配和调节人的行为,反作用于客观现
实
四、心理在活动实践中不断发展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实践是心理与客观现实的桥梁。
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在你的成长过程中,哪些 因素影响你心理的发展? 是怎样影响的?举例说明。
谢谢各位的聆听
(二)生理成熟 ➢ 生理成熟是指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 ➢ 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与发展
的顺序性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心理发展起制约作 用。
【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A·Gesell)的双生子 爬梯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从 48 周起每天 作 10 分钟爬梯训练,连续 6 周。到第 52 周,他能熟练地 爬上 5 级楼梯。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不做爬梯训练, 而是从 53 周才开始进行爬梯训练。两周以后,第二个双生 子不用旁人帮助,就可以爬到楼梯顶端。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三、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 四、心理在活动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的结构 延髓、桥脑、中脑 、间脑、小脑、大脑
2、脑的机能 • 大脑的主要机能:接收、分析、综合、
贮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 大脑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 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一)环境使遗传和生理成熟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 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 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心理发展的定义及研究方法,探索遗传与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 神经发展和语言发展对幼儿心理的重要性。
遗传与环境的影响
1 遗传
2 环境
学习遗传与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相对影响。
如何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塑造幼儿的心理 发展。
神经发展与语言发展
神经发展
神经发育如何影响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语言发展
幼儿语言发展的重要性、阶段以及与认知发展的关 系。
认知发展模型
感知 思维 记忆
幼儿对外界刺激的获取和处理 逻辑推理、问题解决和概念形成 如何将信息存储和提取
情感和社会化发展
1
社会化过程
2
幼儿如何与他人互动,理解情感和社会 规范。
情感发展
幼儿情感认知的重要性,情感表达和调 节的能力发展。
道德发展与自我概念
游戏如何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
道德发展
幼儿道德意识的形成以及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我概念
幼儿如何认识自己和与他人的关系。
幼儿性别认知与好奇心
性别认知
幼儿对性别的认知和性别发展的影响。
好奇心
幼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发展与影响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游戏与学习1游戏的功能
幼儿游戏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性。
游戏的类型
2
角色扮演、物理游戏和认知游戏。
3
游戏和学习关系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课件
1 观察
2 问卷调查
观察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表现,了解 他们的能力、兴趣和互动方式。
通过给个体和他人填写问卷,了解他们的 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3 心理测评
4 发展评估
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评工具,评估个体的 认知、情绪和行为特征。
通过持续的观察和评估,跟踪个体的心理 发展进程,并制定个性化的干预计划。
创造力的培养
通过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解决 问题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角色扮演的重要性
艺术活动的益处
通过角色扮演,幼儿能够发展 社交技能、情绪管理和想象力。
幼儿通过参与绘画、手工等艺 术活动,发展创造力和审美能 力。
儿童期心理发展
在儿童期,孩子的认知能力、社会技能和情绪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与同龄人互动, 并建立起友谊和合作关系。
1
自我认同
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开始独立思考和做出决策。
2
人际关系
青少年通过与同龄人、家人和教育者的互动,学习社会技能和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3
情绪调节
青少年经历情绪起伏较大的时期,需要学会识别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心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知、情绪和行为发 展。
1
感官发展
婴儿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逐渐提高,开始感知和识别身边的事物。
2
认知发展
婴儿开始形成简单的概念和记忆,并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新技能。
3
情绪发展
婴儿逐渐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从哭泣到微笑,开始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
幼儿期心理发展
幼儿期是个体认知和语言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开始独立探索世界,并追求自我认同和更多的自主 性。
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教学目标: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2.了解各流派的心理发展理论,懂得心理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3.理解和掌握心理发展的辩证观。
重点难点:心理发展的理论及教育价值教学过程: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一、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一)遗传的作用⏹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的最普遍现象,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通过基因传递的生物特性,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
⏹遗传素质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霎那就已经决定了,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二)环境的作用环境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如食物营养、地理气候等。
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各种影响。
环境因素规定了心理发展的现实性胎内环境的影响➢母亲年龄➢母亲服药(如反应停、避孕药、烟酒等)➢母亲情绪早期经验的影响影像资料总结: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可以理解为发展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个体的生物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
其中,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
二、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而又未出现新质变时,即处于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个体心理发展这个连续过程由一些具体的发展阶段组成。
第二章_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学习目标: 1.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与基本特征; 2.掌握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人格 发展阶段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3.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把握其对教育实践的 指导意义; 4.结合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把握其对教育 实践的指导意义; 5.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理论,把握其对教育实践的 指导意义。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客体永久性的概念、心理表征的能力、延迟模仿 的能力。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泛灵论, 思维集中和不可逆) 守恒实验、三山实验。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序列化 、类包含的能力 。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以更加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与局限 贡献 视角创新:关于儿童本性、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 时间和方式进行研究。 对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认识的变化。视儿童为具有 丰富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促进了发现学习和环境直 接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 带动了其他学者对皮亚杰所确定的儿童认知内容领域的研 究 局限: 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遇 到困难任务时其认知能力表现与年长的儿童相比接近程度 比皮亚杰估计的要高。 认为儿童对环境的自主探索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受到后继 研究的质疑。 教育意义:为儿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提供理论基础 。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设 置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心理发展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五)心理发展的方向性与不可逆性(思维 阶段不可逆) (六)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具体表现在:不 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成熟 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 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最普遍现象遗传决定论:屈赖恩:白鼠走迷津(第七代差异显著)高尔顿:家谱调查法双生子B.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早期经验的作用哈洛:隔离恒河猴墨森:总结早期进孤儿院的发展状况b.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C.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a.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b.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但是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往往依存于这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c.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A.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有包含着旧质,但每个阶段占优势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B.心理发展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为我们构建了儿童心理成长的基本框架,但就每个个体而言,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着同样的模式,但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优势、发展的速度、最终道德的水平各不相同。
C.心理发展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根据个体心理特质与年龄阶段的不同,一些行为特征可能不另一些行为特征更为稳定,而有些行为特征可能具有可塑性。
D.主动性和被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将儿童看成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E.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其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本章即围绕传统、经典的理论,新近逐步形成起来、并越来越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阐述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们真正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 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 A.Gesell ,1880 — 1961) 。
格塞尔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次序地进行的,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二节 行为主义观一、华生的观点1.华生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华生(J.B.Watson ,1878 — 1958)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2.早期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主要有三个原则: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
二、斯金纳的观点1.斯金纳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1904 — 1990)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斯奎汉纳镇。
2.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行为获得的解释斯金纳认为,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是经典条件反射中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引发的反应行为;操作性行为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到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三节 社会学习论一、班杜拉生平简介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A.Bandura ,1925— )。
班杜拉1925 年生于加拿大的曼达尔镇。
1949年毕业于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后入美国艾奥瓦大学研究学习理论,1952年获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沃尔特斯合作,1959) 、《社会学习和人格发展》(与沃尔特斯合作,1963) 、《行为矫正原理》(1968) 、《社会学习理论》(1977) 。
二、观察学习: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观察学习是一种普遍的、有效的学习,班杜拉将它定义为:经由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现存的反应特点得到矫正。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心理发展的外部动力
外部动力是指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力量,它对个体的心理发展 起着促进作用。例如,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个体 心理发展的影响。
语言发展
情绪发展
婴儿开始模仿和学习语 言,逐渐能够发出简单
的音节和词汇。
婴儿开始出现基本的情 绪反应,如喜怒哀乐等。
幼儿期心理发展特征
01
02
03
04
认知发展
幼儿开始有更复杂的思维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如分类、排序
、计数等。
语言发展
幼儿能够流利地说话,并开始 有自我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社会性发展
幼儿开始对社交产生兴趣,与 同龄人和成人建立关系。
游戏和创造力发展
幼儿通过游戏来探索世界,并 开始有创造性的表现。
学龄期心理发展特征
认知发展
学龄期儿童能够进行更高级的 思维活动,如逻辑推理、抽象
思维等。
学校适应
学龄期儿童开始适应学校生活 ,学习各种学科知识。
社会性发展
学龄期儿童与同龄人和成人建 立更复杂的关系,形成自己的 社交圈子。
自我意识发展
学龄期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的 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自己
幼儿心理学第二章心理发展 的基本问题ppt课件
目录
•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 心理发展的动力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 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 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应用
01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遗传因素
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它为个体心 理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可能性。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
成。
(2)个性发展经历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
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3)如果成功地完成发展任务,就形成
积极品质;如果发展任务没有成功完成, 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埃里克森(1902-1994)
18
人格的发展阶段
⑴婴儿期(0~1岁):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 信任感阶段,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⑵儿童期(1~3岁):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 感阶段,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 二是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高级心理
➢ 3)针对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 机能,如记忆、语言、思维。
等。
高级心理机能是人在与社会交互作
受到批评之处:
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
➢ 1)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
会性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展;
2.心理发展观
➢ 2)发展先于学习的论点较少教育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的
价值;
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和教育
➢ 3)各年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
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
符。
上,逐渐向高级机能转化的过程。
2006年论述题“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 发展的理论及其对教育的价值”
随意机能是指受意识控制 的能力
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有四个 主要表现:
➢ 3)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 断内化的结果。
就会发展良好的个性特点; 相反则对 个性的健康发展造成障碍。(P315)
➢ 1)信念—不信任(0-1岁) ➢ 2)自主—羞怯(1—3岁) ➢ 3)进取—内疚(3—6岁) ➢ 4)勤奋—自卑(6—12岁) ➢ 5)角色同一角色混乱(12—18岁) ➢ 6)亲密感—孤独感(18—30岁) ➢ 7)繁衍感—停滞感(30—60岁) ➢ 8)完美感—失望感(60岁以后) 艾里克森理论揭示了个体发展是一
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到此结束,感谢 张老师,感谢全体同学,谢谢 大家。
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12级政治一班 侯丽丽
知识点简述:
一、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三、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P37 1.屈赖恩采用白鼠走迷津能力试验,发现第七代 聪明鼠和愚笨鼠的差异显著,这说明了遗传对动物 行为能力的影响; 2.高尔顿采用名人家谱调查法,名人亲属中有 332人也同样出名,而普通人的亲属只有一个是名 人,这可以证明能力是由遗传决定的; 3.证明遗传影响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双生子研 究设计。
P38-P39 1.环境因素的分类:一类是指生物有机体所共有的维 持生存所必需的自然环境(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等 大环境);另一类是指人类的社会环境(自己身处的 小环境),即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 此处主要分析社会环境早期经验和家庭因素对儿童心 理发展的影响。 2.早期经验、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P38 (1)早期经验的作用:恒河猴被隔离后出现心理上 的失衡,孤儿院儿童显著爱闹事,更依赖大人,更散 漫和多动。 (2)家庭的影响:东东母亲与亮亮母亲的对比,温 暖和爱与严厉训导。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首先,正常的心理活动必需具备正常的生理基础 和遗传素质。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 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 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 其次,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 是由环境决定的; 此外,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 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 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 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而更多 地受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2023/5/16
13
胎内环境的影响
子宫是影响个人成长的最早的环境,又称为 胎内环境。一个胎儿与另一个胎儿所受到的 胎内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孕母的身体健康状 况,接触烟酒、毒品及其他药物的情况,怀 孕时的年龄,母亲的情绪状态,以及分娩状 况(如早产或难产)等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 响胎儿心理的发展。
胎内环境母亲的年龄
开时年龄)
平
实验班 63.4
91.8
101.4 全部自 平均读
(13人)
给
完12年
级
控制组 86.7 (12人)
60.5
66.1
1人死亡 平均读 4人需要 完4年级 照顾
2023/5/16
20
(二)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 程。
环境影响儿童的生理成熟。如胎儿生长发 育的胎内环境就受母亲内2个月:1:2 胎内5个月:1:3 出生时:1:4 2岁:1:5 6岁:1:6 12岁:1:7 25岁:1:8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会爬,最后 才会用腿走路。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是:神 经系统最早成熟,骨骼肌肉系统次之, 最后是生殖系统。
遗传决定论
家族与血缘关系的研究 通过探查家族中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之间的基 因遗传相似程度(即血缘关系的远近)与这些 亲属的某些心理特征之间的相似程度,可以推 测遗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 研究表明,IQ之间的相似性与遗传基因之间的 相似性的确存在相关。
“智慧”测验相关系数 (8国)
(二)环境决定论
培根: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社会环境中,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从大处(大环境)说,指国家制 度、社会生产关系及儿童所处的地位等。
从小处(小环境)说对于儿童主要指家庭环境、托儿所幼儿 园的环境和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和理论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问题1.遗传、环境与心理发展的关系A.遗传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明遗传是保持生物性状最普遍现象遗传决定论:屈赖恩:白鼠走迷津(第七代差异显著)高尔顿:家谱调查法双生子B.环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a.早期经验的作用哈洛:隔离恒河猴墨森:总结早期进孤儿院的发展状况b.家庭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关系、家庭结构、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等C.遗传与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交互作用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a.遗传是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水平b.在遗传所规定的范围内,儿童的发展水平是由环境决定的。
但是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往往依存于这种心理特征或行为的遗传基础。
c.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受遗传的制约作用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则更多受环境的影响。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A.心理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出现的基础,后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旧质中孕育着新质,新质中有包含着旧质,但每个阶段占优势的特质是主导该阶段的本质特征。
B.心理发展是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为我们构建了儿童心理成长的基本框架,但就每个个体而言,尽管心理发展遵循着同样的模式,但必须注意到发展的个体差异:发展的优势、发展的速度、最终道德的水平各不相同。
C.心理发展是稳定性和变化性的统一。
根据个体心理特质与年龄阶段的不同,一些行为特征可能不另一些行为特征更为稳定,而有些行为特征可能具有可塑性。
D.主动性和被动性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将儿童看成是一个主动的个体,要求尊重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格的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E.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不可逆性,其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F.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具体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递、起始时间、达到成熟水平方面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女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3.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二、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产物,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适应。
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乃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心理发展的因素和结构A.心理发展的因素a.成熟:主要指机体的成长b.自然经验:主要指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的知识,可分为物理经验及数理逻辑经验两种。
c.社会经验:指在社会相互作用和社会传递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d.平衡:是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协调成熟、自然经验和社会经验的必要因素B.心理发展的结构皮亚杰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是主体动作的认识结构,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模式。
反能在行动中重复和概括的东西,都可称为图式。
同化与顺应是适应的两种形式。
皮亚杰认为,同化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结构性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是指同化作用与顺应作用的平衡。
3.认知发展的阶段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在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并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客观永久性的概念、心理表征的能力、延迟模仿的能力)B.前运算阶段(2-7岁):符号功能亚阶段和直觉思维亚阶段。
守恒实验、三山实验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序列化、类包含的能力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更加抽象、理想化和符合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贡献和局限A.贡献视角创新:关于儿童本性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的内容、时间和方式进行研究。
对儿童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认识的变化。
视儿童为具有丰富知识结构的积极的学习者,促进了发现学习和环境直接相联系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发展。
带动了其他学者对皮亚杰所确定的儿童认知内容领域的研究。
B.局限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高估了青少年的认知能力。
C.教育意义:为儿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设置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与皮亚杰一样,维果斯基也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但他认为心理功能具有社会背景,特别是他人和语言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语言与思维维果斯基认为语言与思维最初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之后就融合在一起。
他强调,所有心理功能都有其外在的或社会的起源。
儿童在能够关注自己的思维之前,必须用语言与他人交流,在能够从外部预言过度到内部语言之前,也必须与外界交流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使用语言,经过3-7岁年龄段的过度,儿童不需要语言也能够活动,这是私人语言内化为内部语言,变成了儿童的思维。
2.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维果斯基认为,所有较高级认知过程的建立,都源于与社会的相互接触。
通过与更成熟的社会成员的共同活动,儿童逐渐掌握了这些活动,并以其化中有意义的方式思维。
最近发展区:是一种介于儿童看得见的现实能力与并不明显的潜在能力之间的潜能范围。
对话是最近发展区的脚手架工具。
3.教学与发展的关系A.最近发展区由教学创造B.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C.学习的最佳期限4.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维果斯基认为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最初都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以外部动作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后经过多次重复、变化,才内化为内部的智力动作。
内化过程不仅通过教学来实现,而且也能通过日常的生活、游戏、劳动来实现。
(三)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1.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教学策略要和学生的能力相匹配3.教学要提供学生互动的课堂情境4.教学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三、儿童个性社会性发展理论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认为,个性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自我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其发展经历几个既连续又不同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A.信任感对不信任感(出生-1岁)体现希望的实现B.自主感对羞怯感和怀疑感(1-3岁)体现意志的实现C.主动感对内疚感(3-6岁)体现目的的实现D.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体现能力的实现E.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体现忠诚的实现F.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体现爱情的实现G.繁殖感对停滞感(25-50)体现关怀的实现H.完善感对绝望感(50-死亡)体现智慧的实现2.教育价值A.埃里克森探讨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重视教育对发展的作用B.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的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任务,掌握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就可避免出现心理危机,使发展达到理想境界C.主动感对内疚感:教师应允许儿童在学校的功课上尽量自己做决定,以培养儿童对自己的肯定。
教师在举行班级活动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学生的建议,给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
勤奋感对自卑感:表扬,对比,进步自我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与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人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以是学生获得对同一感的正确认识。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是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相平行的,因此可以在儿童的认知发展中找到他们道德发展进程的依据。
1.研究方法:临床法和对偶故事法2.三方面研究: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和使用有关过失和说谎的道德判断的发展儿童的公正观念3.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2-5岁)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论阶段(5-10岁)自律道德或道德相对论阶段(10岁以上)4.评价基本正确,并具有文化普遍性。
低估了年幼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
过分强调理性因素而忽视了道德观念形成中情感、意志和信念等非理性因素。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科尔伯格继承并发展了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也把儿童的道德发展看成是整个认知发展的一部分。
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该理论以不同年龄儿童道德判断的思维结构来划分道德观念发展阶段,强调道德发展与年龄及认知结构的变化之间的关联。
1.研究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让儿童在两难推理中做出选择并说明理由。
2.三水平六阶段A.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阶段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2:相对功利主义定向B.习俗水平(9-20岁)阶段3:“好孩子”定向阶段4:维护法律和社会秩序定向C.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阶段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6: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3.评价A.道德发展的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是分离的、有先后顺序的和固定的B.科尔伯格的理论过于关注道德推理C.低估了年幼儿童的判断能力D.存在性别和文化的偏见4.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A.学校道德教育应符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他不能超越儿童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应当符合儿童道德发展的实际水平,否则,儿童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B.学校应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德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从学生的兴趣和内在需要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
C.改进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应鼓励学生提问,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产生认知冲突,以促进其道德思维。
D.教师应该知道对任何一种道德发展理论均不能全盘接受,教师应注意性别和文化对道德推理的影响,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