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20部编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第9课 辛亥革命--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精品(部编)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
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
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学设计思路]1.教材分析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唯武昌起义一举成功。
武昌起义的成功有很多偶然性因素,但同时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它是革命形势成熟的结果:一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进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使新军中很多人不满清朝统治,倾向革命。
同时,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清政府的压榨,使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奠定了革命的群众基础。
清政府在当时已经陷入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专制王朝的末日终于来临。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不失时机地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2.学情分析(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3.教学方法图示法、讲解法、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课件等。
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革命意义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汉三镇光复全国响应推翻帝制民主共和。
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过程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意志和价值观:通过了解革命党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革命史实,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难点: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三、教学法指导表格归纳、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城内响起了激烈的枪炮声。
次日清晨,革命党人起义成功。
随后,其他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寿终正寝。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革命志士们进行了长期的武装斗争,付出极大的牺牲。
本课我们讲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1、萍浏醴起义刘道一(1884~1906),祖籍湖南衡山,生于湘潭。
青年时代,追随其兄刘揆一从事革命活动。
1904年,加入华兴会,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事败后流亡日本。
次年,参加同盟会。
1906年秋,刘道一参与领导的萍浏醴起义提前爆发,正在长沙运动新军的他在由衡阳返回长沙途中被捕。
同年12月31日,他被清政府杀害于长沙浏阳门外,年仅22岁。
他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也是同盟会会员中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第一个烈士。
2、安庆起义: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
秋瑾在浙江准备策应,因歹徒告密,被捕牺牲。
八年级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公开课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核心素养】本课的教学主要通过自主学习、讲解、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革命党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一张熊秉坤和溥仪的老照片引发的疑问,从而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同盟会成立后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42——43页的内容,归纳总结表格中的信息。
过渡:一次又一次的起义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革命党人一批又一批前仆后继,浴血奋斗。
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在屡战屡败的情形下,仍然坚持着屡败屡战呢?下面让我们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展示徐锡麟、秋瑾、林觉民、黄兴等人的英雄事迹,通过谈话式的讲解和情感渲染,让学生感受到这些革命党人身上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
最后,请学生归纳总结革命党人哪些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用材料突出“黄花岗起义”的地位和影响。
过渡:早期革命党人的起义虽然一次次都失败了,但是当时的中国在这些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如孙中山先生所述的景象:“中国现今正处在一次伟大民族运动的前方,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直观地再现中国当时的革命形势。
播放视频。
引出打响第一枪的是熊秉坤,为后面做个铺垫。
再请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44—45页的内容,自主完成归纳武昌起义的主要内容。
突出强调辛亥革命的概念和武昌起义的地位,并补充这次革命的结果之一:1912年2月12日,爱新觉罗·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自然引出导入新课时的老照片,让学生探讨。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辛亥革命》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9课,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发生、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辛亥革命的过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此外,学生可能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和讨论,深入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2.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3.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人民追求和进步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历史叙述和分析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原因和过程。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3.案例教学法:以孙中山、袁世凯等历史人物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八年历史上册。
2.参考资料:辛亥革命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清朝晚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从而引出辛亥革命的主题。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如民族危机、民众疾苦等,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如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高潮与结局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和影响。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的领导人及影响;2、了解武昌起义的背景、过程,总结归纳其历史意义;3、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4、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二、本课重点1、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情景导入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湖北革命党人根据孙中山等人制订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建立了湖北军政府。
由革命党人、立宪派人士及旧军官组成,推原清军协统黎元洪为都督。
旋布告全城,通电各省,号召“执竿起义,共建洪勋”。
宣布废大清国号和年号,改为“中华民国”,采用黄帝纪元。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全国革命形势是怎样发展的?湖北军政府与辛亥革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通过学习第九课,让我们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四、新课讲授革命志士的奋斗1、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通过阅读课本,说一说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总结归纳: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2)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
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
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3)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表明了林觉民先生及革命志士“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
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武昌起义武昌起义纪念馆1.武昌起义背景材料一:1906年,清廷抛出“预备立宪”,其实质却是加强了皇族的权力,广大立宪派对此极为不满;1908年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相继去世,年仅3岁的宣统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摄政。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9《辛亥革命》教案一、课标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部编版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案

小
组
讨
论
二、互学:(5分钟)
学生讨论,在草稿纸上记好笔记,为展示做准备,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关注学生参与度,做好指导。
1.小组(学习对子)互相检查预习情况并订正完善
2.根据材料及所学内容讨论概括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提示:评价历史事件的一般方法:性质(哪个阶级为了实现什么目标而做了什么事情)+积极影响【历史功绩】+消极影响【局限性】)
(2) 据1913年的问卷调查,孙中山先生是当时中小学生最为崇拜的人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请你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其中的原因。
(1) 材料一中孙中山为建立“至完美的国家”而提出了什么指导思想?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辛亥革命后,民众都把辫子看成是甘心作清朝奴隶的标志,纷纷自行剪去;当时流行的服饰:中山装、西装、领带、皮鞋、礼帽……
2.通过教师提问等方式,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掌握成果展示。
3.交流展示互学2的成果。
四、点拨:(5分钟)
1.指导学生掌握本课的框架结构。
2.辛亥革命领导者及领导阶级,革命前的准备有哪几个方面
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
五、小结:
知识脉络:回顾、梳理本课知识结构。
检测
与
反馈
六、检测与反馈:
皇帝……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辛亥革命后,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和武昌起义【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回顾孙中山早期主要的革命活动生:1894年创立兴中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5年8月创立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师:在这一政党的指引下,1895-1911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发动多起武装起义,但1911年10月之前的革命大多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但对革命志士来说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1911年10月将革命推向高潮。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狭义上的辛亥革命。
讲述新课: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
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一个多世纪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师解释课题:广义: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全过程。
狭义:是指发生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师展示材料:内忧外患,帝制飘摇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
1900年,列强再次侵入北京。
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
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
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还没有哪个国家曾遭受过如此的屈辱。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第一篇:新课标人教版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第9课《辛亥革命》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准确说出: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
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通过看图,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革命纲领。
理解同盟会建立的必要性、同盟会成立的历史条件和性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二、【自主先学】(12分钟)(课件展示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读导入栏(小红字部分)明确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时间、。
2.仔细阅读课文正文部分,能在课本上标注掌握下列知识要点,思考完成下列问题:(1)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领导了那些起义?每次起义的时间、地点?明确每次起义的结果?(2)辛亥革命: 1武昌起义时间:____年___月___日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2中华民国建立:时间______ 地点______。
3人物:推举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3)历史意义:三、【展示点拨】(15分钟)(一)分组探究1.孙中山领导成立了哪些革命团体?是什么性质的?同盟会的成立有什么意义?2.你怎样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之间有什么关系?4.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结果怎样?5.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什么政权?建立情况怎样? 6.革命后来发生了什么变故,使其成果一夜间全部变色?7.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能说出理由吗?8.从这场革命的结局中你得出什么启示? 9.总结本课内容。
(二)展示点拨。
四、【知识整合】(5分钟)兴中会:1894年。
创建地点。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赛课教学设计_0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本节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已经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均以失败而告终,但这些却为武昌首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初二历史的上册的一节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的意识增强,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一些基本的知识,能够对史料进行基本的阅读和总结概括。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和广州起义的史实。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搜集资料和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教学重点: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出示孙中山的图片。
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说出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活动并简要进行评价。
继续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武昌起义的浮雕。
教师导入: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讲授新课1、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提问: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产生了什么年4月27日,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由黄兴领导的武装起义。
在这次起义中,喻培伦、林觉民等80多人英勇牺牲。
后来收殓烈士遗骨72具,合葬于城郊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今天我们去认识他们其中的一位——林觉民。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第9课 辛亥革命》新课标教案设计

9、辛亥革命一、导入新课。
走进中国的近代史,我们了解那时的帝国主义,耀武扬威地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野蛮的掠夺着我们的财富,而当时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正处于频临灭种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那是什么革命推翻的呢?她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辛亥革命,重温那辛亥精神(板书9..辛亥革命)先看看学习目标,出示PPT图片(学习目标)二、教学过程(一)、革命先烈的奋斗师:中国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和革命志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那到底有哪些起义呢?现在请大家把书打开阅读教材42页至43页内容,并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示PPT图片。
师:好,整理好了吗?现在请一个同学来说一下你整理的答案。
(生回答时板书四个起义。
)师:总结分别讲解四个起义,着重讲解萍浏醴起义和黄花岗起义。
讲解:萍浏醴起义:1906年,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在江西,湖南的萍乡浏阳醴陵发动武装起义。
奋斗一个月后还是失败了。
刘道一遇害,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虽然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与清军激战四个小时,最终失败,徐麒麟次日遇害,而秋瑾准备在浙江绍兴与之策应而因歹徒告密而失败,秋瑾慷慨就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徐锡麟,秋瑾出示PPT图片。
广西起义:1907年由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广西起义为袭取镇南关,因此又称镇南关起义,与清军激战七昼夜,终因弹药缺失而失败。
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起义。
1911年4月27日,由黄兴率领的120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衙门。
与清军展开激烈的巷战,终因寡众悬殊最终失败。
其中72名烈士的遗骸由潘达微收敛,葬于广州红花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领导者起义1906 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1907 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
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略
7.教师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革命起义
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
1907年,广西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武昌起义
时间:1911年(辛亥年)
经过: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结果:起义成果,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