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革命志士的奋斗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结果如何?学生回答:2.教师强调: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提问: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学生回答: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武昌起义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学生回答:①有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部编)人教版 八年级 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教案
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第9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黄花岗起义;武装起义的主力、过程、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大得大的反香反封建的资产阶袋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主义情感和不断断进取的意识。
武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评价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许多同学都看过《康熙王朝》、《天下粮仓》等历史剧,那么,主宰天下的“皇上”是在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的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会明白这个问题。
(二)、讲授新课:一、革命志士的奋斗师:大家还记得吗?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三民主义分别代表十六字纲领中的什么内容?生: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投影显示:“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
”—孙中山师:当时的中国,国家是不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不是人民所共管,利益又是不是人民共同享有? 生:不是。
师:中国面临内忧外患,内有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外有帝国主义列强不断攫取在华利益,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同盟会成立后,有了“三民主义”作为革命旗帜,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在许多地方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目内容,看看都有哪些武装起义?1.萍浏醴起义:1906年12月,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蔡绍南联合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的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声势浩大,屡败清军。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学期的重要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认识到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加深对近现代史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课题的了解相对较为肤浅。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概念,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此外,学生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培养历史责任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掌握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革命成果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历史实物或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关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辛亥革命的兴趣。
2.呈现(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革命的原因。
然后详细讲述辛亥革命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革命的发展脉络。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优质教案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出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中。
本课共有两目,分别是:“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它们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最终爆发了武昌起义,继而中华民国才得以成立。
回顾中国二十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本课与前面学到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后面要学的《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内容属于运用层次。
本课教材安排了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的内容。
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的情况,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革命志士的奋斗;通过看图及视频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究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了解早期革命者为了赢得革命胜利的牺牲精神,培养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为民族的独立和发展做贡献的精神。
【重点与难度】1、重点:武昌起义。
2、难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在通过前段历史的学习,已知道了在近代化探索的道路上,各个阶级的改革变法运动都已失败。
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知道了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能救中国的历史,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责任感思考如何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半封建的深渊。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出示图片,提问:为什么说“武汉不愧为英雄的世界”?带着疑问,一起就进入第九课的学习,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板块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请同学们观察图片,说一说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前发动了哪些起义?
萍浏醴起义
安庆起义
广西起义
广州起义(黄花山岗
起义)
2.阅读教材,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介绍这些起义的概况。
(1)萍浏醴起义
项目内容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读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回答问题: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奋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通过上面这段话,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这次起义虽遭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3.合作探究:同盟会领导的起义相继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时间领导者起义结果
1906刘道一、蔡绍南萍浏醴起义失败
1907徐锡麟、秋瑾安庆起义失败
1907孙中山、黄兴广西起义失败
1911黄兴黄花岗起义失败同盟会领导的多次起义,由于群众基础薄弱,又往往采取突然袭击的单纯军事冒险方式,所以最后都失败了。
——白寿彝《中国通史》回答:群众基础薄弱,准备不足;人员不足、弹药缺乏、仓促起事。
板块二:武昌起义
1.通过短视频结合课本图文史料完成些列问题。
①武昌起义的时间:
②武昌起义的地点:。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辛亥革命》 优质课教学设计_1
假如你是十九大的一名代表,请就如何“继承辛亥精神,早日实现中国梦”提一个简单的建议。
活动要求:拿出一张白纸,写上你的建议。
(针对什么问题,有什么建议)
【学生回答】……
(意图:通过与时事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政治,培养历史时空观)
小结提升: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掌握了:
板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
第一幕热血闹革命
第二幕首义换新天
第三幕功绩垂青史
第四幕光彩照万代
砸金蛋,试身手:
以下有3道选择题,需要三位同学当场解答,你准备好了吗?
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对联歌颂的是
A.康有为
B.孙中山
C.毛泽东
D.邓小平
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贡献在于:
A.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B.推翻了封建制度
C.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课题
辛亥革命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八
学习
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和掌握革命党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和武昌起义;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识图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性和协作性学习,组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探究辛亥革命的意义。
黄兴等人
虽然失败,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2、黄花岗起义
(1)学生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概况
(2)出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3)出示材料: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3、革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标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4、革命党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孙中山、黄兴、陆皓东、林觉民等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长期不懈的努力,为辛亥革命的胜利杀开了一条血路。革命党人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
通过提问式导入,能使学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讲授新课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列表归纳武装起义的史实
时间
领导人
结果或意义
萍浏醴起义
1906年冬
刘道一
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安庆起义
1907年夏
徐锡麟
徐锡麟死难,秋瑾被捕遇难
广西起义
8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教案辛亥革命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以《课程标准(2011 年版)》即新课标作为教学目标制定依据,结合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在教学中,以生为本,在教中学,在学中教。
结合教材革命形势图讲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阅读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通过学习革命志士革命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升华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材分析(一)课程内容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达标要求知道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情况;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历史意义;通过对革命志士革命活动的学习,继承和弘扬革命先驱不懈奋斗的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学习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材的内容、地位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的第二课时,本课时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救国救民,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并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这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重大进步。
作为革命思想的实践,辛亥革命成功地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本课设置了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和武昌起义。
两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武昌起义之前,革命党人领导的尤其是同盟会成立之后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虽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已经动摇了清朝的专制统治,同时也锤炼了革命力量。
武昌起义的枪声震动了旧世界,振奋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精神,分散在各地的同盟会会员以及与同盟会有联系的各地革命组织亦纷纷响应。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自发斗争迅速发展,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高潮。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9课 辛亥革命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9课辛亥革命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献资料等多种形式,生动展现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辛亥革命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教材和历史资料,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辛亥革命。
此外,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能够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进行评价。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过程、历史意义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原因、性质以及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课件。
3.资料: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知识点和框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辛亥革命前的中国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
通过问题驱动法,让学生思考辛亥革命与旧主义革命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研究成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是本册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认识革命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教育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近代史的重要事件,对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和主要人物,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时间、过程、主要人物和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和革命先烈的英勇斗争精神。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字、音频等。
3.史料:收集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料,如文献、图片等。
4.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近代史知识,如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如清朝的腐败、民众的疾苦等,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主要人物有哪些?学生通过查找史料、讨论的方式,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公开课教学设计_1
本组小课题:在历史教学中多角度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补改
课题
9、辛亥革命课时分配1课时教案设计高亚男使用人
4、对比起义的相同点,分析原因。
二、武昌起义
1、背景和条件
2、筹备工作:
3、概况:播放视频《武昌起义》片段
然后结合教材,再认时间、主力军、 经过、结 果。
激情引趣
引导学生思 考和初步感 知教学内容
展示学生的 成果,体验自 主学习和合 作探究的快 乐;
进一步理解 革命党人的 为国为民、敢 于牺牲的奉 献精神
对学生进行 情感教育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3、重点介绍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 讲述刘道一相关内容。徐锡麟、秋瑾的故事。 讲知道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
播放林觉民的《与妻书》MP3
情感升华
学 习 目 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志士发动的武装起义的名称、领导人及影响。了解武昌
起义的背景、过程,分析归纳其历史意义。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 历史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播放mp3《与妻书》和视频《武昌起义》、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 立形势示意图》、研讨历史资料,从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学会全面认识、评价历史事件的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革命党人为国为民、 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 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缔造共和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
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的内在含义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补改
一、导入: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内容了解革命党人的一系列起义的情况,知道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经过和内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大致情况。
2.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72烈士的英雄事迹。
3.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知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影像、图片等资料,带领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的事迹,了解起义经过;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主动地整理材料、分析材料,培养学生解读历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革命进行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能体会到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应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开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是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一次巨变。
3.通过对革命烈士人物事迹的叙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广州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情况。
教学难点: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四、教材分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作为20世纪中国三大历史剧变之一,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过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辛亥革命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因而在整个近代史中,辛亥革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从历史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看,让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从中体会中国革命的艰辛以及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对旧版教材而言,新教材中增加了革命志士的奋斗一幕的内容,更加直观和严谨的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呈现出来,也让学生更加感慨,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继而更加理解和崇敬辛亥精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 教案设计
2、了解武昌起义的过程和伟大意义。
【教学
难点】
1、领悟黄花岗起义的意义。
2、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
方法】
材料分析法线索整理法
知识归纳法
【学情
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想渐趋成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学生一方面有了一定知识水平,一方面又感觉历史是副科,从心理上不是很重视,所以教者既要让他们有兴趣,学习历史知识,又要突出重点,理清知识线索。对于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欲望都会很高。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创新、合作精神。
主备人
辅备人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数
1
授课人
授课时间
总课时数
13
【课题】
第9课辛亥革命
个性化设计
【课程
标准】
1、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2知道武昌起义的历史史实。3、掌握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孙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武昌起义的历史影响等,正确理解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林觉民在《与妻书》
“此举如能成功,则吾虽死,亦瞑目于地下。盖祖国已强,吾同胞已能享文明之幸福。如事败身死,则吾之责已尽,而吾侄则有无穷之责任在。”
——方声洞给侄儿的绝笔
“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决以生命为牺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李晚《与家兄诀别书》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的进程》优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进程;
2. 掌握辛亥革命中的革命主张和组织形式以及取得成果的原因;
3. 能较为全面地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辛亥革命的演变过程;
2. 孙中山及其思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以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讲解(35分钟)
1. 讲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2. 讲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
3. 讲解孙中山的思想及其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3. 活动(20分钟)
利用图表、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进程、主要参与人物等,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深化对该历史事件
的认识和理解。
4. 小结(5分钟)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主要组织形式、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回顾这一历史事件,深刻理解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作业布置
布置查阅资料或上网查找有关辛亥革命的资料,撰写一份500字左右的研究笔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这堂课的设计较为严谨,内容详尽,让学生对辛亥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实施时,活动设计可以更精彩多样,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
下一次上课需要再注重这一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9课《辛亥革命》教案一、教学内容《辛亥革命》二、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事件之一——辛亥革命的发生与过程。
2.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和影响。
3.分析中国近代革命的阶段与倾向。
4.形成对民族独立、民主、科学等思想的认识。
三、教学重难点1.辛亥革命的影响及其时代意义。
2.辛亥革命与其他革命的异同。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思考。
2.讲授法,重在讲解史实、分析事件。
3.图片、地图和文章的分析比较法,加深学生的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引入课堂上询问学生为什么要学历史?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是什么?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辛亥革命》。
简单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包括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
2.概述用地图的方式,给学生讲解中国的区域划分,以及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
简要介绍民族矛盾的冲突与发展。
3.讲解梳理辛亥革命的过程。
讲解辛亥革命的发端、北洋政府成立等重要事件。
4.地图分析将中国的地图投影到课堂上,分析中国的区域,如:南方、北方、沿海等地的发展状况,发现南方的民间势力activie,北方的政治中心较为稳定,通过地图分析,引导学生对民族矛盾有更深的了解。
5.图片分析展示辛亥革命时期的图片,如民众的游行示威、海外华人的反清抗日等相关照片,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场景,并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
6.小组讨论结合图片和文章的比较,国内国外革命的异同,分成小组讨论,探究国内外革命的差别和原因,并对辛亥革命的成败进行评判。
7.课堂呈现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汇报,表达出小组内讨论得出的结论,并向其他同学进行探讨和交流。
六、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和汇报,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对中国的社会历史有所认识,同时也对国内外革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分析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 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教材,主要介绍了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以及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插图、文字、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模糊的认识,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掌握辛亥革命的过程,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认识,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过程、影响。
2.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历史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和影响。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让学生更加全面地认识辛亥革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9课辛亥革命》。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准备与辛亥革命相关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辛亥革命的过程。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成功与不足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辛亥革命》教案
一、课标内容
了解武昌起义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但是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三、教材分析
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作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作它最终结出的硕果。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四、教学目标
1.核心素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本课教学活动主要通过讲解、自主学习、课堂探究讨论的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教学,以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2.学习目标
目标1:通读教材,完成自学检测,初步了解本课教材内容,并记录疑惑点,培
养自主学习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目标2:阅读教材及观看视频,归纳出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及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通过分析教材中材料研读问题,分析出黄花岗起义的意义,认识到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重点)
目标3:阅读教材,记住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阅读材料,小组合作分析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六、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
师:展示孙中山图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早期活动,孙中山为了挽救中国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成立兴中会、同盟会。
准备发动广州起义,但是由于消息泄露,起义失败。
不过这时的中国,各地起义如火如荼的展开,本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辛亥革命,一起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
2.讲授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指引学生学习。
(1)目录
(呈现)本课两个子目:革命志士的奋斗、武昌起义。
(2)自主学习
出示任务:任务一:【自学质疑】结合教材,自主学习本课知识,完成自学检测试题,并将疑惑点问题记录反馈老师。
反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并处理学生自主学习反馈问题。
教师:出示: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图片。
通过观察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在全国多个地区发动武装起义,今天我们着重看其中四个: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浙皖起义)、广西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
(3)合作探究
革命志士的奋斗——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二:【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2—43页“革命志士的奋斗”的内容。
观看教学视频:各地武装起义。
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 1.辛亥革命前革命志士在各地进行了哪些起义,各个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把问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有目的的阅读教材。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1、萍浏醴起义
时间: 1906年冬
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结果:失败。
但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出示刘道一、醴陵麻石街遗址图片,让学生进入情景,感受历史。
2、安庆起义
时间: 1907年夏
领导人:徐锡麟、秋瑾
结果:失败
教师补充:徐锡麟,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
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同年冬赴日本学军,1906年归国。
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
秋瑾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曾用笔名白萍。
其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曾自费东渡日本留学。
1907年,她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准备起义,事泄被捕。
7 月15日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3、广西起义
时间: 1907年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结果:失败
4、黄花岗起义
时间: 1911年4月
领导人:孙中山、黄兴、赵声
结果:失败
展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图:
教师:黄花岗起义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及教材,分析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
材料研读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
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注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一孙中山《<黃花岗烈士事略>序》学生回答:起义虽然失败,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设计意图:由于黄花岗起义历年来为重要考点,教师重点补充讲解。
过渡: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大批革命志士投身于反清的武装斗争中,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这些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推动了革命的继续发展。
不久,一场规模庞大的武装起义在武昌爆发了,这就是历史上的武昌起义。
武昌起义(讲授法)
出示任务:任务三:【小组探究】阅读课本第44—45页“武昌起义”的内容。
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革命主力?
问题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后回答。
问题1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晚
地点:湖北武昌
革命主力:湖北新军
教师补充:由于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教师:
多媒体出示问题:结合教材及教材插图,请同学们讲述武昌起义进程及武昌起义成功后,全国形势如何?
展示:湖北军政府图片,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场景,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学生回答:略。
教师讲解: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
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
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分析讨论:有人说:“武昌起义就是辛亥革命。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
狭义上
指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
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多媒体出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材料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载。
君上神圣尊严。
不可侵犯。
”
——《钦定宪法大钢》
材料二: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
别人一
定把他看作疯子。
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
相反在辛发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是疯子。
——吴玉章“1915 年,袁世就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 天后被迫取消专制。
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草草收场。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1906年《军政府宣言》
师生共同探讨:
多媒体出示问题:辛亥革命的爆发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作用?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
制制度的终结。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
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知识结构
任务四:【动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本课知识结构图。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很多革命志士和革命英雄人物,他们为国家呼号奔走,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最终他们发动了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6)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随堂训练——当堂达标,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组织学生进行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