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doc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程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更具体的感悟到中华文化的辉煌,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文字和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原因流长的重要见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2、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懂得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能力目标】1、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思考我们如何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2、能够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一带一路”发展战1/ 9略的重要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丰富的素材展示,让学生深入领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2、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意义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复习旧课,导入新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同学们,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完成了两个单元的学习。
请简要回忆所学过的知识:第一单元从社会与人两个角度阐述了文化的作用;第二单元从多样性、继承性、创新性三个方面介绍了文化的一般特征;我们今天开始的第三单元将向大家介绍我们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活动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及汉字的作用【展示《汉字的演变》视频及课内探究材料】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2/ 9字”的第一种形式。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
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仅有一千多字。
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了。
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诗词、书画、戏曲、建筑等3. 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四大发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4.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汉字、传统医学、茶文化等5. 学生实践环节: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作品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组成部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化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4. 实践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作品。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课件和教学素材,包括图片、视频等。
2. 准备中华文化的经典作品,如诗词、书画、戏曲等。
3. 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中华文化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及其组成部分,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化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文化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对世界的影响。
5. 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分析和欣赏中华文化的作品。
7. 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种中华文化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
3. 实践活动:评估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欣赏和创作能力。
4. 作业提交:评估学生作业的质量,包括研究深度、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中华文化主题的课外活动,如文化展览、传统艺术表演等。
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4.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 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 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 的民族凝聚力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3.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4意义 :认同感和归属感、民族凝聚力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 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的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
奔放豪情 爽朗流畅
自由舒展 绚丽精彩
宗教色彩浓郁 轻快典雅
(李约瑟《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时间 公元前6-公元 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 公元1001-
前1世纪
1500
比例
50%
62%
71%
58%
注:表中所展示的中国历史四个阶段大致是春秋 到西汉,东汉到东晋,南北朝到北宋初年,北宋 到明中期。思考:表格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思考并谈一下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感受?
长袖善舞
动中有静
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三)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爱我中华》
2、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 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之瑰宝 ,民族之骄傲
3、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形成 并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博 大 精 深 的 中
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 独领风骚 科学技术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六课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学习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学习重点与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三、学习内容与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根据下面的提示,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做好自学和预习。
)【重点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表现。
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在预习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p66—p70,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问题)(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阅读课本材料,思考探究问题,准备上课展示。
1、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都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本从两方面入手。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独树一帜。
(1)地位:(2)特点:(3)作用:3、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地位:(2)特点:(3)意义:(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3、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了解)(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
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____________、蒙古族的____________和柯尔克孜族的___________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
2、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出多种______________ 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用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三)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名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表示。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的原因,关系以及中华文化的意义2、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三.教学方法师:讲授法生:自主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手段相关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个谜语: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
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师问:请同学们猜猜,她到底是谁?师:是我们的祖国。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形式多样,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葩,也是我国的国粹。
既然是国粹,就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并且有别于其它国家,有其独特的一面。
可以说是:(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师:中华文化的博大表现在许多方面。
而其中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两个主要方面,下面我们就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来体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师:相信同学们对我国四大名著都不会感到陌生,谁能向老师介绍下,这四大名著都各自有什么文学特点呢?生:《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师结:《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之祖,为后来的历史演义的章回小说创作树立了楷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
本框题分为三个目。
主要内容简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
我国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中华文化表现为各具风采的地方文化。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各地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即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中华文化又表现为异彩纷呈的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
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
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
三、学法和教法分析1.学法: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
2.教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启发教学法(通过设计关东文化这一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学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闽南文化、闽台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1.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2.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三、教学难点: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体现。
2. 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促进学生思考。
五、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简介:介绍中华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2.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a. 文学艺术:诗词、戏曲、书法、绘画等。
b. 科学技术:四大发明、天文历法、医学等。
c. 哲学思想:儒家、道家、佛家等。
d. 道德伦理:孝道、礼仪、诚信等。
3.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点:历史悠久、底蕴丰厚、包容性强、创新不断。
4. 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a. 语言文字:汉字、汉语、成语等。
b. 历史文化遗产:故宫、长城、秦始皇陵等。
c. 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d. 风俗习惯:饮食、服饰、婚丧等。
5. 学生实践环节:选取一种中华文化形式,进行深入了解和体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基本特点和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一种中华文化形式。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感悟文章:阅读学生的感悟文章,了解学生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2.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体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2. 中华文化的源头与发展3.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4. 中华文化的代表性成果5. 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华文化的定义、特点、源头、发展、核心价值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等。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4.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博物馆等,直观地感受中华文化。
四、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中华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华文化的源头、发展、核心价值等基本知识。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华文化在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如诗词、书法、绘画、科学技术、哲学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文化的影响与传承,以及如何弘扬中华文化。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讨论环节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团队合作等。
4. 期末考试:设置有关中华文化的试题,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2.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 中华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4. 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5. 弘扬中华文化,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七、教学方法:1. 比较法: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特色,让学生了解其发展脉络。
2. 跨文化交际法:探讨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与交流。
3.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探讨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P68探究——请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中华文化从发展历程看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化从内涵看具有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的特点。
)中华文化对世界有什么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输入欧洲,为欧洲科学文化带来了黎明。
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
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工具。
中国造纸术的西传结束了欧洲用羊皮纸的历史,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中华文化曾以博大的胸襟、精深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华文化在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P68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
(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
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
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到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本任务教学设计由教学目标、任务分析、教学过程、目标检测几个部分组成。
围绕本课时(框题)设的三个目:一是“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二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三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的内容,着重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去展开,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框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表现标准】3.10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教科书相关内容】《文化生活》(人教社,2013年4月):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及其评析】本课时中突破难点的总目标是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实现这一总目标的意义,还需要提出较具体的目标:目标l:学生能记忆再认中华文化内容丰富目标2:学生能列举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目标3:解释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目标4:列举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评析:针对本框题首先提出一个总目标: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为了提供计划教学与评价的集中点,又陈述了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1的行为动词是“再认”,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记忆事实性知识类别。
目标2的行为动词是“列举说明”“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区域性”,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运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目标3的行为动词是“解释”,名词短语是“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关系”,所以把这一目标归入理解概念性知识和反省认知知识类别。
高中政治 第3单元 第6课 第2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文学艺术(1)地位: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特点:历史辉煌而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
(3)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科学技术(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
(3)作用:体现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1.成因(1)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区域文化间关系: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判一判](1)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 )(2)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趋同。
( )(3)我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4)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 )(5)中华文化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 )提示:(1)×(2)×(3)×(4)√(5)×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中华各民族文化(1)地位: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2)关系: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且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包容性(1)内容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
[连一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创设情景]材料一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二人转“好像一个天真、活泼、淘气、灵巧、泼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优美,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自主探究”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
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019-05-09[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自主探究”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
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019-05-09[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
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自主探究”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
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
(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019-05-09[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