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根据目前收集整理的结果,傣族传统民族药约有1000余种,多数为植物 药,亦有部分动物药和矿物药,少部分为外来药。
❖ 其中许多与汉族中医药学中的药品相同,但在临床应用上有一定的差别 。如:
❖ 草蔻用于风湿酸痛(燥湿健脾,温胃止呕); ❖ 益母草用于粪虫瘙痒、湿疹(治疗妇女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
繁殖迅猛,百病丛生,尤以疟疾为盛. ❖ 傣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
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病药方.
同时,在与外界的交往中,吸收中医药学及古印度医 学的理论和知识,逐渐形成了以四塔(风、火、水、土)、 五蕴(色、识、受、想、行)为基础的一门医学科学,与 傣族的贝叶文化、雨林文化、水文化、饮食文化、竹文化、 茶文化、土文化、农耕文化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浓郁民 族特色的民族瑰宝.
❖ 由于药物性质不同,人体亦各有差异,故用药也各有特点。 ❖ 如1~20岁为生长发育阶段,生病时药物配伍宜偏甜味; ❖ 20~40岁为成熟壮实阶段,生病时用药配伍宜偏酸味; ❖ 而40~60岁以上者,为逐渐衰老阶段,生病时用药配伍宜
偏咸味。 ❖ 又如根据不同的季节配伍不同的饮料方,以药代茶饮,以达
预防、治疗的目的等等。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 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 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 (贝多罗 pattra)制作而成的贝叶 经本里而得名.
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 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 统文化三个方面
贝叶文化的影响
傣医学基础理论标准——代表性著作
❖ 《嘎牙山哈雅》 (人体解说) ❖ 《档哈雅龙》 (大医药书) ❖ 《尼该》 (诊断) ❖ 《嘎比迪沙迪巴尼》 (傣医诊治书) ❖ 《哟雅阿巴》 (傣医方药书)
❖ 傣族又称:“傣那”、“傣雅”、“傣绷” 晋时期称:“滇越”、“芒蛮” 唐朝称:“金齿”、白衣” 元明时期称:“百夷”、“伯夷” 清以后称:“摆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傣族”
国内分布
分布
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 普洱市的景谷、孟连、景东、泞洱、红城等县
西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市、瑞丽、盈江、 梁河、陇川、畹町
❖ 傣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等热带雨林地区
自然环境及资源
❖ 这些地区终年无霜,雨量充沛,物产丰富,丛林密布。 ❖ 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高森林覆盖率也曾经使得该地区病菌生长
,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 ); ❖ 射干用于月经过多等等(射干为清热解毒中药,主治:治喉痹咽痛,咳逆上气
,痰涎壅盛,瘰疬结核,妇女经闭,痈肿疮毒)。 ❖ 还有的药物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药源较少,如犀鸟、象牙、孔雀毛、
野水牛胆等。
一、傣族族源及分布
❖ 傣族族源 古越人“滇越”的后裔(记载:《史记·大宛列传》、 《后汉书·地理志》、《后汉书·各帝本纪》)
散居: 临沧市的耿马县、风庆、双江、澜沧、镇康; 保山市的腾冲、龙陵;玉溪市的新平、元江; 红河州的金平、河口等县
缅甸:掸帮 泰国:清莱、清迈、帕、难、夜丰颂、南奔、南帮 越南:莱州、老街、山罗、清化、义安 印度:阿萨姆邦均
国外分布
二、自然环境及资源
❖ 傣族居住:海拔500~1300米之间的平坝,年平均气温: 21°C, 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
❖ 药物的性一般分为三大类,即热性药、凉性药、平性药。 ❖ 药物的味一般分为8种: ❖ 酸,多用于收涩、止汗止泻等; ❖ 涩,能固,具有止血、止泻、祛风通络、镇痛的作用。 ❖ 甜,多为补药; ❖ 咸,多用于软坚、补虚; ❖ 苦,多用于清热、解毒、除湿、止痛; ❖ 麻,多用于止痛、镇惊、祛痰; ❖ 辣,多用于散寒、止痛; ❖ 香,多用于醒脑、开胃健脾。
第二节 傣医学的理论基础
❖ 一、傣医学及傣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傣医学:是指起源和发展于以中国西南部为主要地域的研究人类生 命过程以及同疾病作斗争的一门民族医学科学,是以傣族贝叶文化 为基础,以四塔、五蕴为理论核心,以聚居区天然药物为资源,以 适应于本民族生产、生活的行医方式为医疗模式,以本民族为主要 服务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规律, 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积累,独立创造而自成体系的传统民族医学。
傣族医药学
中南民族大学药学院 任永申
目录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傣医学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傣药学概论 ❖ 第四节 傣医药学在新药研发中的优势 ❖ 第五节 傣药研究示例
第一节 概 述
傣医药学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学(藏、蒙、维、 傣)体系之一。作为傣医药学中的重要部分,傣 药一直被傣族人民用以防病、治病、强健身体.
(三)傣医药的发展
❖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党和人民政府关心和高度 重视。
❖ 20世纪80年代——被列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 ❖ 先后成立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傣医医院) ❖ 傣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档哈雅》、《傣药志》、《傣
医传统方药志》、《嘎牙山哈雅》、《档哈雅龙》、《傣医 四塔五蕴的理论研究》、《中国傣医》、《德宏傣族医药及 其验方》、《傣族医药验方集》、《德宏民族药志》、《德 宏民族药名录》、《嘎比迪沙迪巴尼》、《中华本草·傣药 卷》、《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竹楼医述》
傣医学三个显著特征: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
傣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 一、“四塔五蕴”理论 ❖ 二、“三盘”学说 ❖ 三、“雅解”学说 ❖ 四、人体解说 ❖ 五、病因病理学 ❖ 六、发病学及发病机理 ❖ 七、治则与治法 ❖ 八、预防与保健
四塔(塔都档细)理论
❖ 定义:“四塔五蕴”理论是傣族人民在总结长期与疾病斗 争经验的基础上,借用佛教四大(地、水、火、风)和五 蕴或五阴(色、识、受、想、行)概念而创造的独特医 学基础理论,是“四塔理论”和“五蕴理论”的合称
❖ 四塔理论强调:构成世界万物和人体最基本的物质元素 及其特性和功能表现,而五蕴理论则重在阐释组织结构 与功能、形体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之间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