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压力ppt
合集下载
矿压课件1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山科2.ppt
![矿压课件1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山科2.ppt](https://img.taocdn.com/s3/m/65a6e29e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b9.png)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采动前原始岩层中已经存在的应力是矿山压力产生的根源。
原岩中的应力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①覆盖岩层的重力; ②构造运动的作用力; ③岩体膨胀的作用力,包括温度升高或遇水膨胀产生的力
2024/11/22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5
1
σ1 σ1
σ
1
σ 3
σ 3
(a)
2024/11/22
(b) 图 巷道围岩稳定与破坏
(c)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6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1.3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间的关系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间的辩证关系
矿山压力的存在是客观的、绝对的,它存在于采动空间 的周围岩体中。矿山压力显现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 是矿山压力作用的结果。
(a)垂直成因构造
(b)水平成因构造
图 构造应力
2024/11/22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9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在受构造运动作用力影响强烈的地区,深部岩层中 各点的应力将是自重应力场和构造应力场在该点应力的 叠加,其最大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多数情况下是由构 造运动形成的应力所决定的。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30
矿山压力与矿山压力显现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024/11/22
砌碹支护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析PPT课件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80018d6e87101f69f319512.png)
不能对采场上覆岩层的结构状态作出更全面的描述。
18.01.2021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8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2)“预生裂隙梁”假说低应力区 高应力区 假塑性变形区
12
3
Ⅱ
Ⅲ
Ⅰ
σ1
σ3
σ3
σ1
优点:煤层超前破坏以及临近采场的部分岩层出露前可能预先产生 裂隙这一点,已经为实践所证实。
②假说没有正确的揭示采场支架与围岩间的力学关系, 无法解释采场支架上显现的压力往往与支架本身力学特性有 关的现象。
18.01.2021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16
绪论
Ground Pressure and Strata Control
1.3.2掩护“梁”假说 ①采场是在一系列“梁”的掩护之下。这些梁在冒落前能将
人数所占比重超过30%以上,每年顶板事故影响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5%,
达到3000万t至4000万t的巨大数字。
40%
60%
35%
50%
30%
40%
瓦斯 25%
30% 20%
顶板 20%
水
15%
运输
10%
其它 10% 5%
瓦斯 顶板 水 运输 其它
0% 2004
2005
0% 2004
2005
图1.1 中国煤矿安全事故比例
关键层定义:在采场上覆岩层中存在多个岩层时,对 岩体活动全部或局部起控制作用的岩层称为关键层 。
18.01.2021
.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资源工程1系
23
绪论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fba7a6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0.png)
开采深度
开采深度越大,岩层自 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力 越大,矿山压力也越大
。
采矿方法
采矿方法的选择和实施 方式对矿山压力的大小
和分布有直接影响。
支护方式
支护方式的选择和实施 对控制和调节矿山压力
有重要作用。
02
矿山压力的监测与检测
矿山压力监测方法
01
02
03
04
表面变形监测
通过测量地表位移、沉降等参 数,评估矿山压力状态。
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交叉融 合,形成更加全面和系统的矿山压力 控制方法和技术。
绿色环保
在矿山压力控制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 发展,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绿色 开采。
04
矿山压力事故预防与处理
矿山压力事故类型与原因
冒顶片帮事故
冲击地压事故
由于矿山顶板失稳、煤帮侧壁不稳等原因 导致的事故。
由于地下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突然释放能 量导致的事故。
监测预警
建立完善的矿山压力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 预警潜在的事故隐患。
培训与演练
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突 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矿山压力事故处理方法
现场处置
一旦发生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 人员撤离,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
医疗救治
确保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降低伤 亡率。
物理模拟法
利用相似材料或物理模型 进行矿山压力模拟,通过 观察和测量模型的压力变 化来指导实际控制。
经验法
根据实际生产经验,总结 出矿山压力控制的方法和 技巧,通过实践不断优化 和完善。
矿山压力控制技术应用
采煤工作面
在采煤工作面中,通过合理布置采煤机、支架等设备,控制采煤高 度和推进速度,以减小矿山压力对工作面的影响。
1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一章).pptx
![1矿山压力及其控制(第一章).pptx](https://img.taocdn.com/s3/m/4472e33d0029bd64793e2c3a.png)
矿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代,但实际的采矿活 动还要早很多。
春秋至南北朝(公元前770年至前200年), 采矿技术已有全面发展。
随着采矿规模日益扩大,经常出现矿井内顶 板冒落,巷道堵塞或地表塌陷,迫使人们重视和 研究矿压问题。
1.2.2 建立矿压早期假说阶段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矿压研究的第二 个阶段。利用一些简单的力学原理解释实践中出 现的一些矿压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矿压假 说,具有代表性的是“压力拱假说”,即认为巷 道上方能形成自然平衡拱及有关分析计算。同时 提出了以岩石坚固性系数f(普氏系数)作为定量 指标的岩石分类方法,曾获得广泛应用至今。
在这个阶段中,对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和支架 所受的岩石压力大小开始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在 研究岩层和地表移动等方面,进行了地面及井下 观测,研究到地表建筑物的损坏不仅由于地表下 沉,还由于水平移动的结果。
1.2.3 以连续介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将整个岩体作为连 续的,各向同性的弹性体来考虑,即用弹性理论 研究矿山压力问题,这一阶段的典型成果:(1) 用虎克定律推导出了自重作用下原岩应力的计算 公式;(2)用弹性理论解决了圆形巷道的应力分 布问题。
井筒与巷道
矿体
矿体
矿山压力:
严格的讲,矿山压力应包括地采和露采两部分内容, 但由于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矿山压力通常指与地采有关的 内容,即概念如下。
矿山压力(i.e.矿压):这种由于在地下煤炭中进行 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 其中的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就叫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显现:
下地 开下 采开
采
固砂海 体矿底 矿床砂 床露矿 露天开 天开采 开采 采
海海海海容热水盐饰
春秋至南北朝(公元前770年至前200年), 采矿技术已有全面发展。
随着采矿规模日益扩大,经常出现矿井内顶 板冒落,巷道堵塞或地表塌陷,迫使人们重视和 研究矿压问题。
1.2.2 建立矿压早期假说阶段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是矿压研究的第二 个阶段。利用一些简单的力学原理解释实践中出 现的一些矿压现象,并提出了一些初步的矿压假 说,具有代表性的是“压力拱假说”,即认为巷 道上方能形成自然平衡拱及有关分析计算。同时 提出了以岩石坚固性系数f(普氏系数)作为定量 指标的岩石分类方法,曾获得广泛应用至今。
在这个阶段中,对巷道围岩破坏机理和支架 所受的岩石压力大小开始了初步的理论研究。在 研究岩层和地表移动等方面,进行了地面及井下 观测,研究到地表建筑物的损坏不仅由于地表下 沉,还由于水平移动的结果。
1.2.3 以连续介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研究阶段
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将整个岩体作为连 续的,各向同性的弹性体来考虑,即用弹性理论 研究矿山压力问题,这一阶段的典型成果:(1) 用虎克定律推导出了自重作用下原岩应力的计算 公式;(2)用弹性理论解决了圆形巷道的应力分 布问题。
井筒与巷道
矿体
矿体
矿山压力:
严格的讲,矿山压力应包括地采和露采两部分内容, 但由于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矿山压力通常指与地采有关的 内容,即概念如下。
矿山压力(i.e.矿压):这种由于在地下煤炭中进行 采掘活动而在井巷、硐室、及回采工作面周围煤岩体中和 其中的支护物上所引起的力,就叫矿山压力。
矿山压力显现:
下地 开下 采开
采
固砂海 体矿底 矿床砂 床露矿 露天开 天开采 开采 采
海海海海容热水盐饰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pptx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pptx](https://img.taocdn.com/s3/m/005c70fc2af90242a995e521.png)
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
顶板岩层越坚硬,顶板压力分布越均匀,支承压力 的集中程度就比较小。例如,砂岩顶板,支承压力 的影响范围可达到工作面前方100m左右;泥质页岩 顶板,支承压力的影响范围不到30m~40m。若顶 板的裂隙发育,则支承压力比较集中,影响范围也 较小。
底板岩层坚硬,支承压力影响范围大,但集中程度 小。
由于顶板预先下沉,可能产生裂隙,因而增加了工作面和工作面前方区 段平巷的压力。为了防止区段平巷的支架压坏,事先必须采取措施, 如增设抬棚、斜撑支架等。
工作面的煤壁,在支承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破坏,导致煤壁破碎片帮 成斜面;破碎范围与煤质硬度和支承压力大小有关,一般为1m~3m; 工作面前方煤壁内支承压力的峰值,向煤壁内转移,增压区(支承 压力区)斜向煤壁里面;减压区扩大;稳压区向煤壁里面转移。
在采煤工作面上下两端的区段煤柱内,也由于采煤和掘进区 段平巷而形成支承压力,它的分布特征和工作面前方的支承 压力基本相同。当采煤工作面推进较长距离后,区段煤柱内 的支承压力,可随顶板垮落而逐渐消失。
第二节 工作面矿山压力的显现规律
(二)影响支承压力大小、分布的因素
支承压力的大小及其分布与顶板悬露的面积和时间、开采深度、采空区 充填程度、顶底板岩性、煤质软硬有关。
根据我国岩层的实际情况,一般把直接顶分为三类:
一类直接顶(不稳定)——回采时不及时支护,很易造成 局部冒顶,如页岩、煤皮、再生顶板等;
二类直接顶(中等稳定)——顶板虽有裂隙,但仍比较完 整,如砂质页岩;
三类直接顶(稳定)——顶板允许悬露较大面积而不垮落, 直接顶完整,如砂岩或坚硬的砂质页岩。
第一节 煤层围岩分类
基本顶(老顶)分类尚无统一规定,现根据基本顶 对工作面的压力(初次和周期来压)及初次来压的 步距,把老顶分为四类介绍如下: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PPT课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5f53344f524ccbff02184ca.png)
第10页/共35页
(T c o s Rs i n )tg R c o s T s i n
R tg( )
T
i.e Ttg( ) R
为了保证 A、B 岩块不失稳, R QAB ,记 A、B 岩块重量及上部荷载。
Ttg( ) QAB 。否则工作面顶板将出现下沉,甚至沿煤壁切落,形成严重
第8页/共35页
5.3 老顶的周期来压
5.3.1 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老顶初次来压后,随着回 采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老 顶岩块所形成的裂隙体梁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A岩 块由稳定→断裂→失稳 →O岩块稳定→断裂→失 稳。这样随着工作面向前 推进,上覆岩层的结构由 稳定→失稳→再稳定,周 而复始,其稳定的结构可 以称之为裂隙体梁结构的 稳定。
第19页/共35页
5.4.2 实测法
即从工作面支架上测定其所承受的实际荷载。实际 上,从一定意义上讲,井下工作面所测得的载荷已不 仅是顶板压力,而同时包含了支架性能的影响。
第20页/共35页
5.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围 岩性质、采深、采高、倾角、工作面推进速度等。具体 工作面要具体分析。
第9页/共35页
5.3.2 采场的周期来压
随着工作面推进,老顶岩层由稳定结构→不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工程中,失稳时对工作面 就产生了周期性的压力。由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 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在失稳过程中,由裂隙体梁的平衡 ,沿a-a面力平衡, 有:
开采深度对矿山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比较明显。如 在松软岩层中开掘巷道,随着深度增加,巷道围岩的 “挤、压、臌”现象更加严重。但对于回采工作面而 言,开采深度对工作面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
(T c o s Rs i n )tg R c o s T s i n
R tg( )
T
i.e Ttg( ) R
为了保证 A、B 岩块不失稳, R QAB ,记 A、B 岩块重量及上部荷载。
Ttg( ) QAB 。否则工作面顶板将出现下沉,甚至沿煤壁切落,形成严重
第8页/共35页
5.3 老顶的周期来压
5.3.1 回采工作面推进对岩体结构的影响
老顶初次来压后,随着回 采工作面的继续推进,老 顶岩块所形成的裂隙体梁 将发生一系列变化:A岩 块由稳定→断裂→失稳 →O岩块稳定→断裂→失 稳。这样随着工作面向前 推进,上覆岩层的结构由 稳定→失稳→再稳定,周 而复始,其稳定的结构可 以称之为裂隙体梁结构的 稳定。
第19页/共35页
5.4.2 实测法
即从工作面支架上测定其所承受的实际荷载。实际 上,从一定意义上讲,井下工作面所测得的载荷已不 仅是顶板压力,而同时包含了支架性能的影响。
第20页/共35页
5.5 影响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的主要因素
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显现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围 岩性质、采深、采高、倾角、工作面推进速度等。具体 工作面要具体分析。
第9页/共35页
5.3.2 采场的周期来压
随着工作面推进,老顶岩层由稳定结构→不稳定结构→ 稳定结构。在这种周而复始的工程中,失稳时对工作面 就产生了周期性的压力。由此,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 失稳而引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为工作面顶板的周期来压。 在失稳过程中,由裂隙体梁的平衡 ,沿a-a面力平衡, 有:
开采深度对矿山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比较明显。如 在松软岩层中开掘巷道,随着深度增加,巷道围岩的 “挤、压、臌”现象更加严重。但对于回采工作面而 言,开采深度对工作面顶板压力大小的影响并不突出。
煤矿开采学_第六章_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规律(共31张PPT)
![煤矿开采学_第六章_采煤工作面矿山压力规律(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42d9f43a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c4.png)
基本顶断裂后形成的平衡拱
层; 基本顶断裂后的平衡拱结构
基本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厚而坚硬难垮落的
岩层。
煤
层
顶
1
底 2
板
3
岩
4
层
5
1、基本顶;2、直接顶;3、伪顶;4、煤层;5、底板岩层
一、 直接顶初次垮落
❖ 采煤工作面自切眼推进一段距离后,直接顶悬露达 到一定跨度,就要对采空区顶板进行初次放顶,使
Ⅰ-卸载带;Ⅱ-支承压力带;Ⅲ-原岩应力带;Ⅳ-采后应力 稳定带;lmax-峰值位置
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1、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剧烈影响区并不在煤体的 边缘,而是位于煤体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地带。
2、采煤工作面两侧煤体边缘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承压 力低于原岩应力。
3、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从形成到向煤体深部转移要经过 一段时间过程,所以要使沿空掘巷保持稳定,必须从时间 上避开未稳定的支承压力作用期。
1、简述矿山压力、矿压显现的基本概念。 科学的分类可为顶板控制、支架选型、合理确定支护参数以及为采空区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支承压力显现特征可用支承压力地、峰值的位 塑性较大的泥质页岩、页岩、
一、采煤工作面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2〕巷道布置在煤柱向底板传递力的影响角以外。
置及应力集中系数表示。 直接顶岩层总厚度 ,则它冒落后堆积高度为
2、由于采煤工作面的推进,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是向前移动 的,因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是移动支承压力。
3、由于裂缝带形成ຫໍສະໝຸດ 以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为前后支承点 的半拱式平衡,所以采煤工作面处于减压力范围。
(二〕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
❖ 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是指工作面两侧煤柱或 煤体上的支承压力。
层; 基本顶断裂后的平衡拱结构
基本顶:位于直接顶或煤层之上,厚而坚硬难垮落的
岩层。
煤
层
顶
1
底 2
板
3
岩
4
层
5
1、基本顶;2、直接顶;3、伪顶;4、煤层;5、底板岩层
一、 直接顶初次垮落
❖ 采煤工作面自切眼推进一段距离后,直接顶悬露达 到一定跨度,就要对采空区顶板进行初次放顶,使
Ⅰ-卸载带;Ⅱ-支承压力带;Ⅲ-原岩应力带;Ⅳ-采后应力 稳定带;lmax-峰值位置
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规律
1、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剧烈影响区并不在煤体的 边缘,而是位于煤体边缘有一定距离的地带。
2、采煤工作面两侧煤体边缘处于应力降低区,支承压 力低于原岩应力。
3、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从形成到向煤体深部转移要经过 一段时间过程,所以要使沿空掘巷保持稳定,必须从时间 上避开未稳定的支承压力作用期。
1、简述矿山压力、矿压显现的基本概念。 科学的分类可为顶板控制、支架选型、合理确定支护参数以及为采空区处理方法提供依据。
支承压力显现特征可用支承压力地、峰值的位 塑性较大的泥质页岩、页岩、
一、采煤工作面支承压力显现规律 (2〕巷道布置在煤柱向底板传递力的影响角以外。
置及应力集中系数表示。 直接顶岩层总厚度 ,则它冒落后堆积高度为
2、由于采煤工作面的推进,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是向前移动 的,因此工作面前后方支承压力是移动支承压力。
3、由于裂缝带形成ຫໍສະໝຸດ 以煤壁和采空区冒落带为前后支承点 的半拱式平衡,所以采煤工作面处于减压力范围。
(二〕采煤工作面两侧支承压力分布
❖ 采煤工作面两侧的支承压力是指工作面两侧煤柱或 煤体上的支承压力。
(ppt版)矿山压力理论
![(ppt版)矿山压力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80244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35.png)
立在巷道矿〔地〕压理论根底上,两者 无本质区别。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为根底 ,较多地偏重于矿山压力显现方面 (fāngmiàn)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善, 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缓倾斜煤层(méicéng)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2〕双支梁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3)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形成。
✓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高 ;用充填法时那么拱平缓且拱高小。
✓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管理 方法(fāngfǎ)和顶板岩石性质。
✓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没有表 现。
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3局部(júbù)
梁的假说
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本局部主要内容: 双支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
传递岩梁假说 弹性(tánxìng)根底梁模型
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梁的假说是近代矿压假说的显著特点。
由于对属性的梁的认识不同,有双支梁假说、悬臂梁假说、砌体(qì tǐ)梁假说、传递岩梁假说等多种。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由于采场上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端的镶嵌作用在工作面较长时,对顶板活动所
起的作用是很小的,因此(yīncǐ),多视顶板为梁。
• 岩梁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逐渐弯曲、下沉以至于断
裂垮落。当顶板岩层坚硬时,悬伸在采空区上方的岩梁可能很
长,这时就必须采取人为的措施加以控制,以防止岩梁可能沿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为根底 ,较多地偏重于矿山压力显现方面 (fāngmiàn)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善, 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第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缓倾斜煤层(méicéng)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2〕双支梁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第十五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3)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形成。
✓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高 ;用充填法时那么拱平缓且拱高小。
✓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管理 方法(fāngfǎ)和顶板岩石性质。
✓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没有表 现。
第十八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第3局部(júbù)
梁的假说
第十九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本局部主要内容: 双支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
传递岩梁假说 弹性(tánxìng)根底梁模型
第二十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梁的假说是近代矿压假说的显著特点。
由于对属性的梁的认识不同,有双支梁假说、悬臂梁假说、砌体(qì tǐ)梁假说、传递岩梁假说等多种。
第三十六页,共一百三十二页。
•
由于采场上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端的镶嵌作用在工作面较长时,对顶板活动所
起的作用是很小的,因此(yīncǐ),多视顶板为梁。
• 岩梁在自重和上覆岩层的作用下,逐渐弯曲、下沉以至于断
裂垮落。当顶板岩层坚硬时,悬伸在采空区上方的岩梁可能很
长,这时就必须采取人为的措施加以控制,以防止岩梁可能沿
煤矿生产技术培训讲座PPT
![煤矿生产技术培训讲座PPT](https://img.taocdn.com/s3/m/9c5008a5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f.png)
第三节 矿山压力与控制
一、 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1.矿山压力 由于采掘活动的影响,而在采掘空间周围 岩体上及支护物上所产生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采矿开挖引起
的应力集中
水平原岩应力
2.矿山压力显现
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将引其围岩及支 护物的位移、变 形、破坏等一系列的力学现象称为矿压显现。
• 三、支撑压力
• 5. 采煤系统
• 采煤系统是指采区内的巷道布置系统以及为 了正常生产而建立的采区内用于运输、通风 等目的的生产系统。通常是由一系列的准备 巷道和回采巷道构成的。
• 6. 采煤方法
• 根据不同的矿山地质及技术条件,可有不同 的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相配合,从而构成多 种多样的采煤方法。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 和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 互配合。不同采煤工艺与采区内相关巷道布 置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采煤方法。
• 3. 采煤工作
• 在采场内,为了开采煤炭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称为采 煤工作。采煤工作包括破煤(落煤)、装煤、运煤、支护、 采空区处理等基本工序及其辅助工序。
• 4. 采煤工艺
• 由于煤层的自然赋存条件和采用的采煤机械不同,完成采煤 工作各道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 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各道 工序按照一定顺序完成的方法及其相互配合称为采煤工艺。 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采煤工作各项工序的过 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我国煤矿广泛使用的采煤工艺主要 有:爆破采煤工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 工艺和水力采煤工艺。
• (2)采煤工作面长度较长,一般在80~250 m以上。 • (3)采煤工作面可分别采用爆破、滚筒式采煤机或刨煤机破煤和装
煤,用与工作面煤壁平行铺设的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用自移液压 支架或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组成的单体支架支护采煤工作面工作 空间,用全部垮落法或充填法处理采空区。 • (4)随着采煤工作面推进,顶板暴露面积增大,矿山压力显现较为 强烈。
一、 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1.矿山压力 由于采掘活动的影响,而在采掘空间周围 岩体上及支护物上所产生的力称为矿山压力。 采矿开挖引起
的应力集中
水平原岩应力
2.矿山压力显现
由于矿山压力的作用将引其围岩及支 护物的位移、变 形、破坏等一系列的力学现象称为矿压显现。
• 三、支撑压力
• 5. 采煤系统
• 采煤系统是指采区内的巷道布置系统以及为 了正常生产而建立的采区内用于运输、通风 等目的的生产系统。通常是由一系列的准备 巷道和回采巷道构成的。
• 6. 采煤方法
• 根据不同的矿山地质及技术条件,可有不同 的采煤系统与采煤工艺相配合,从而构成多 种多样的采煤方法。采煤方法是指采煤系统 和采煤工艺的综合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相 互配合。不同采煤工艺与采区内相关巷道布 置的组合,构成了不同的采煤方法。
• 3. 采煤工作
• 在采场内,为了开采煤炭资源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称为采 煤工作。采煤工作包括破煤(落煤)、装煤、运煤、支护、 采空区处理等基本工序及其辅助工序。
• 4. 采煤工艺
• 由于煤层的自然赋存条件和采用的采煤机械不同,完成采煤 工作各道工序的方法也就不同,在进行的顺序、时间和空间 上必须有规律地加以安排和配合。这种在采煤工作面内各道 工序按照一定顺序完成的方法及其相互配合称为采煤工艺。 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采煤工作各项工序的过 程,称为采煤工艺过程。我国煤矿广泛使用的采煤工艺主要 有:爆破采煤工艺、普通机械化采煤工艺、综合机械化采煤 工艺和水力采煤工艺。
• (2)采煤工作面长度较长,一般在80~250 m以上。 • (3)采煤工作面可分别采用爆破、滚筒式采煤机或刨煤机破煤和装
煤,用与工作面煤壁平行铺设的可弯曲刮板输送机运煤,用自移液压 支架或单体液压支柱与铰接顶梁组成的单体支架支护采煤工作面工作 空间,用全部垮落法或充填法处理采空区。 • (4)随着采煤工作面推进,顶板暴露面积增大,矿山压力显现较为 强烈。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PPT课件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5faf3b5195f312b3069a54c.png)
直接顶跨落前,顶板完整性一般较好,支架载荷小,稳定性差, 初次跨落易发生大面积顶板事故。
顶板工作结构
1.梁式结构——将顶板视为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梁,按梁式结构承载变形 破坏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2.板式结构——将顶板视为一个板或经断层裂隙切割后多块板相互咬合组 成的板,按板式结构承载变形及强度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海姆公式: ( 1 静水压 ) 0.5
金尼克公式:1- (弹性侧压 理 0.2 论 -0.3 )
0.2 5 -0.4 3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由构造运动引起。 分为:现代构造应力和地质构造残余应力 构造应力的特点:
1.构造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 2.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 3.构造应力具有方向性。 4.普遍存在于坚硬岩层中。
扎身煤海献青春 立足矿山采光明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第一讲:绪论
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 采动 采场、巷、硐支护物 力
矿压显现: 力学现象
矿山压力控制: 减轻、调节、利用、改变的方法
矿山压力对煤矿开采的意义
• 生态环境保护 • 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 • 减少资源损失 • 改善开采技术 • 提高经济效益
直接顶的离层
1.离层原因
直接顶教软,易发生弯曲变形 未及时支护或支撑力不足
直接顶的初次跨落
初次跨落——直接顶第一次跨落(初次放顶) (标志:跨落高度大于1-1.5,长面大于1/2面长)
初次跨落距——第一次跨落时,直接顶的跨距。 直接顶跨落距受直接顶的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影响,是描述直
接顶稳定性的综合指标。
原岩应力
原岩体: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板块边界受压 地幔热对流 地球内应力
顶板工作结构
1.梁式结构——将顶板视为沿工作面推进方向的梁,按梁式结构承载变形 破坏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2.板式结构——将顶板视为一个板或经断层裂隙切割后多块板相互咬合组 成的板,按板式结构承载变形及强度理论分析顶板破坏现象。
海姆公式: ( 1 静水压 ) 0.5
金尼克公式:1- (弹性侧压 理 0.2 论 -0.3 )
0.2 5 -0.4 3
构造应力
构造应力:由构造运动引起。 分为:现代构造应力和地质构造残余应力 构造应力的特点:
1.构造应力以水平应力为主。 2.构造应力分布不均匀。 3.构造应力具有方向性。 4.普遍存在于坚硬岩层中。
扎身煤海献青春 立足矿山采光明
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
第一讲:绪论
矿山压力的基本概念
矿山压力: 采动 采场、巷、硐支护物 力
矿压显现: 力学现象
矿山压力控制: 减轻、调节、利用、改变的方法
矿山压力对煤矿开采的意义
• 生态环境保护 • 保证安全和正常生产 • 减少资源损失 • 改善开采技术 • 提高经济效益
直接顶的离层
1.离层原因
直接顶教软,易发生弯曲变形 未及时支护或支撑力不足
直接顶的初次跨落
初次跨落——直接顶第一次跨落(初次放顶) (标志:跨落高度大于1-1.5,长面大于1/2面长)
初次跨落距——第一次跨落时,直接顶的跨距。 直接顶跨落距受直接顶的强度、厚度、节理裂隙影响,是描述直
接顶稳定性的综合指标。
原岩应力
原岩体:地壳中没有受到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岩体。 原岩应力:存在于地层中未受工程扰动的天然应力。
板块边界受压 地幔热对流 地球内应力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
![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原岩应力及其测量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4d9afc650e52ea551898ea.png)
第10页/共45页
3.2.2 原岩应力中各应力分量之间的比
(1)平均水平应力σh.av与垂直应力σz的比较 从上面两个图的统计结果看,一般情况下,σz 相当于上覆岩层的自重,而水平应力的波动范围 就比较大。且一般大于铅垂应力,其产生原因。 一般归结为地壳的构造运动。据国内外实测资料 统计,平均水平应力σh.av与σz的比值大部分在 0.8~1.5之间;
22
t
1
2
a
b1
2 a
a2
b1
2 a
1
2b a
2
1
当 0 时, 2 1 0, 则 t 1为拉应力。
1
时, 2 1 1
则t
2b a
1
为压应力。
第26页/共45页
然后根据不同的 值和 角可分析孔周边切向应力 t 的状况。一般来说,椭
圆孔的长轴要平行于最大来压方向,可避免孔周边的 t 产生拉应力。如 1时,
第12页/共45页
3.2.3 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由于岩石自重引起的应力称为自重应 力
(1) Haim法则(1878年,译为海姆)
瑞士地质学家Haim在观察了大型越岭隧道围岩
工作状态之后,认为原岩体铅垂应力为上覆岩体
自重。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趋于均衡的静水压力
状态x。 y z Pz
σz σy
σx
t
2a b
1
令 K 2a b
0 时,
t
2a b
b
1
令 K 2a b b
称 K 为孔边切向应力集中系数。
第25页/共45页
由此可知,孔两侧的最大切向应力 t 将随孔的几何尺寸发生变化。孔越扁,
a ,则应力集中系数 K 。 b 当 a 2 :1,则 K=4~5。
3.2.2 原岩应力中各应力分量之间的比
(1)平均水平应力σh.av与垂直应力σz的比较 从上面两个图的统计结果看,一般情况下,σz 相当于上覆岩层的自重,而水平应力的波动范围 就比较大。且一般大于铅垂应力,其产生原因。 一般归结为地壳的构造运动。据国内外实测资料 统计,平均水平应力σh.av与σz的比值大部分在 0.8~1.5之间;
22
t
1
2
a
b1
2 a
a2
b1
2 a
1
2b a
2
1
当 0 时, 2 1 0, 则 t 1为拉应力。
1
时, 2 1 1
则t
2b a
1
为压应力。
第26页/共45页
然后根据不同的 值和 角可分析孔周边切向应力 t 的状况。一般来说,椭
圆孔的长轴要平行于最大来压方向,可避免孔周边的 t 产生拉应力。如 1时,
第12页/共45页
3.2.3 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由于岩石自重引起的应力称为自重应 力
(1) Haim法则(1878年,译为海姆)
瑞士地质学家Haim在观察了大型越岭隧道围岩
工作状态之后,认为原岩体铅垂应力为上覆岩体
自重。水平应力与铅垂应力趋于均衡的静水压力
状态x。 y z Pz
σz σy
σx
t
2a b
1
令 K 2a b
0 时,
t
2a b
b
1
令 K 2a b b
称 K 为孔边切向应力集中系数。
第25页/共45页
由此可知,孔两侧的最大切向应力 t 将随孔的几何尺寸发生变化。孔越扁,
a ,则应力集中系数 K 。 b 当 a 2 :1,则 K=4~5。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课件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ad5a57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3.png)
图4–21 放炮对工作面顶板下沉速度的影响 1–放炮经过测点;2–测点下4m处放炮;3–测点下10m处放炮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课件
图4–23 放顶对顶板下沉的影响 A–倾斜向上影回采响工作范面围矿山;压力B显–现倾基斜本规向律 下影响范围
课件
3.开采深度 4.放炮、落煤、放顶影响 5.煤层分层开采的矿压显现
5.顶板出现断裂声,并有顶板掉渣现象,顶板
产生裂隙。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课件
三、周期来压主要表现形式
顶板下沉急剧增加;
顶板下沉量变大,
支柱所受的载荷普遍增加,
有时还可能引起煤壁片帮、支柱折损、顶板发生 台阶下沉等现象。
还可能局部冒顶、甚至顶板沿工作面切落等事故
发生。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课件
§4 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力的分布
一、支承压力的形成
支承压力:指在煤层中开巷或回采后形成的垂直方向
上的集中应力。
AB
H
Q
b
回采工作面矿山C压力显D现基本规律
课件
根据现场实测及实验室研究,煤体边缘在 支承压力作用下,按其变形特征分为四个区 段:
Ⅰ. 小于原岩应力的松弛区 Ⅱ. 应力升高的塑性变形区 Ⅲ. 弹性变形区 Ⅳ. 原岩应力区
§2 老顶初次来压 周期来压
一、概念:
1.老顶初次来压:由于老顶第一次失稳而产生 的工作面顶板来压。
2.老顶初次来压步距:由开切眼到初次来压时 工作面推进的距离。
3.周期来压:由于裂隙带岩层周期性失稳而引 起的顶板来压现象称之为周期来压。
回采工作面矿山压力显现基本规律 课件
图4–3 老顶断裂成岩块后的转动 图4–6 初次来压前四周围岩的支承压力分布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压力拱假说的评价
✓ (1) 压力拱假说比较简明地阐述了采场围岩卸载的原因, 探讨了围岩平衡状态及其范围,对回采工作面前后支承压 力的形成及回采工作空间处于卸压区做出了一些解释。
✓ (2) 压力拱假说认为:支架压力源于拱内岩石的重量,与 支架特性及采深无关,这显然与实际情况不符。
✓ (3) 对坚硬的层状岩石,无论在巷道还是在采场,都不可 能形成拱,这对压力拱假说是不适合的。
✓ (3) 在压力拱内为卸载区,卸载区也同时能在底板中 形成。
✓ (4) 利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压力拱陡峭且比较 高;用充填法时则拱平缓且拱高小。
✓ (5) 拱的高度和宽度仅取决于煤层厚度(采高)、顶板 管理方法和顶板岩石性质。
✓ (6) 压力拱是非对称性的,并且沿工作面的长度方向 没有表现。
✓ (4) 压力拱在巷道中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支架压力取 决于一系列的矿山地质条件及技术条件,其中起主要作用 的是巷道围岩性质,支架特性及结构形式。在回采工作面 ,由于煤层顶底板岩性不同,顶板管理方法,支架形式及 特性以及回采工艺的差异,可能形成不同的复杂的力学结 构。这远非压力拱理论所能概括与阐明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采场压力拱计算模型见图:
2.德国学者希普特罗对采场压力拱的阐述
✓(1) 在工作面及其附近的顶板中存在着压力拱。 ✓(2) 通常在工作面前方15m的 距离内形成拱脚最大压力带,这 样在工作面附近压力逐渐减小。 同时,在采空区中,冲填体或冒 落的矸石开始压缩的15m内形成 另一拱脚的最大压力区,在这两 个最大压力区的拱中心形成驼峰 状的压力分布,两侧高中间低。
第3部分
梁的假说
本部分主要内容:
双支梁假说 悬臂梁假说 砌体梁假说 传递岩梁假说 弹性基础梁模型
➢ 梁的假说是近代矿压假说的显著特点。 由于对属性的梁的认识不同,有双支梁假说、悬臂梁假说、砌
体梁假说、传递岩梁假说等多种。
1、双支梁假说
双支梁假说模型见图: 认为在老顶垮落之前,老顶 弯曲下沉量很小,可忽略。
矿山压力理论
主要内容:
➢ 1.概述 ➢ 2.压力拱假说 ➢ 3.梁的假说 ➢ 4.其他几种假说及评价 ➢ 5. 采场矿压假说总结
第1部分
概述
本部分主要内容:
矿压理论的建立基础 矿山压力假说中基本观点的内容 几种主要矿压假说
1.矿压理论的建立基础
矿山压力假说是采矿科学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弄清矿山 压力及其显现规律的有效途径。
3、几种主要矿压假说
早期矿压假说的特点:
✓ 由于开采方法的局限性,采场矿压基本建立在巷道矿 (地)压理论基础上,两者无本质区别。
✓ 矿压理论的建立,起初是以经验为基础,较多地偏重 于矿山压力显现方面的描述,由于测试手段不完善, 所以假说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
缓倾斜煤层工作面矿压理论假说
(1)压力拱假说
xy
3 2
Qx( h2
4y2 h3
)
最大弯矩发生在梁两端, 该处的最大拉应力为:
12 • h • qL2
x
2 12 h3
qL2 2h2
当 max,RT即岩层在该处的最大 拉应力达到该处岩石的抗拉极限时, 岩层将在该处被拉断,此时的极限跨距为:
一阶段,从瞬间平衡状态来认识矿压现象。如:压力 拱假说;或考虑到现象发生的时间过程,从发展变化 状态来考察矿压现象,如传递岩梁假说。 ✓ 最后就是对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有的假说只推 测性地描述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有的则直接说 明现象发生发展的因果关系。
✓ 第一、二方面的内容是假说的基本前提,多由现 场中观测的实际资料和已知的科学原理提供;第 三方面的内容则是假说的核心部分,是在第一、 二方面的基础上,用已有科学原理,按逻辑思维 方法推得。
两帮鼓出以及底板隆起等围岩变形,巷道支架所承受的载荷是 拱面以下已经破碎的有限断面内的岩石总重量。
工作面压力拱见图。
底板中也存在着与顶板相类似的压力拱。 普氏提出的回采工作面支柱压力计算公式:
px yx ( a b2 ) (a2 b2 )
n n f af
anf
式中:n——顶板单位面积上的支柱数; f——岩石的普氏坚固性系数; a——拱宽的一半,m; b——支柱到工作面煤壁的距离,m。
✓ 当直接顶垮落高度不充分,老顶处于悬露状态,由于回采工 作面沿倾斜方向长度远大于沿走向的悬露跨度,可将老顶岩 层视为一端由工作面煤壁,另一端由区段边界煤柱支撑的“ 梁”,即所谓双支梁假说。
✓ 按梁两端的支撑条件不同,又可分为简支梁和固定梁。
(1)固定梁
在边界煤柱的另一侧未受采动时以及在采深很大时, 一般视为两端固定的梁。
(2)双支梁假说
(3)悬臂梁(悬板)假说 (4)预成(生)裂隙假说
(5)铰接岩块假说
(6)台阶下沉假说
(7)松散介质假说
(8)楔形假说
(9)砌体梁假说
(10)传递岩梁假说
(11)弹性基础梁假说 (12)板结构假说
第2部分
压力拱假说
本部分主要内容:
压力拱简介 德国学者希普特罗对采场压力拱的阐述 压力拱假说的评价
➢ 假说建立的步骤: ①观察和收集实际资料; ②分析整理所积累的资料,提出假设的基本观点; ③建立分析模型,进行数学力学分析推演,一方面为确定 假说中各个基本参数间的关系;另一方面为矿山生产提 供指导;④通过一定方式检验。
2.矿山压力假说中基本观点的内容
✓ 首先是对研究对象基本属性的认识。 ✓ 其次是对研究对象及状态的认识,或把现象稳定在某
1.压力拱简介
压力拱(也称自然平衡拱)假说,是最早的矿压假说, 在欧洲国家现在仍有不少拥护者。
1885年法国学者依奥尔(Fayol)根据观测和实验提出 岩层移动拱形说。
压力拱假说认为:开掘在任何岩层中的巷道,由于重 力作用,顶板岩层发生破坏变形,形成一稳定的卸载 拱。拱承受拱面以上全部岩石的重量,并将全部载荷 经压力拱的拱脚传递到巷道两帮岩石而引起巷道
用材料力学的方法可求出老顶岩梁在断裂时的跨距即极 限跨距。
两端的最大剪切力与最大弯矩:
Q max
R1
R2
qL 2
M max qL2 12
在梁的中部 M qL2
24
x
梁中任意一点的正应力和剪应力为:
My Jz
My h3
12My h3
式中:M——任一截面的弯矩;
12
Q——任一截面处的剪切力; y——A点到中性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