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引言
•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领域
•引出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概述本课程的目标和结构
第一部分:微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1.微生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常见环境微生物的分类及特征
3.微生物鉴定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4.实践操作:微生物鉴定实验
第二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1.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特性
3.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能量来源
4.实践操作:微生物生长实验
第三部分:环境微生物的生活史和遗传特征
1.微生物的繁殖和生活史
2.微生物的遗传特征和遗传物质
3.环境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
4.实践操作:微生物遗传实验
第四部分: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生态学
1.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2.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调控
3.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作用
4.实践操作: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学实验
第五部分:环境微生物学应用与前沿研究
1.环境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环境微生物学在美食生产中的应用
3.环境微生物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4.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领域和趋势
结语
•总结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重点
•强调环境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
•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和研究
以上是《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的大致内容安排,本课程将通过理论讲授、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欢迎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共同探索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新知识和新发现。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环境生物学(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代码:PRN2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48学时(理论32学时,实验16学时)学分:3学分适用专业:环境科学先修课程:环境学、无机化学一、课程介绍1.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学科基础课。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本课程系统介绍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主要技术和发展动态,使学生对环境生物学能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2.环境生物学属于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属重点基础课,许多后续课程如环境毒理学、环境生物化学、环境生物工程、环境污染修复工程等与环境生物学密切相关。
环境生物学也是环境生态类考研科目之一,对学生的考研具有重要作用。
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环境类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须。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本大纲范围内的环境生物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环境污染物的生物效应以及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为理解和掌握以下理论、方法和技术:1)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2)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3)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5)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6)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7)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8)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环境生物学为重点基础课,牵涉面广,学科交叉较多,内容丰富,而学时有限,因此,贯彻“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有代表性的、有广泛应用的、最基本的、较现代化的内容作为基本要求。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供参考的学时要求。
(共34学时)
1.国内外环境污染的现状和趋势4
2.1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2
2.2废水好氧生物处理8
2.3废水厌氧生物处理4
3.环境生物监测6
4.生物修复4
5.环境友好材料4
6.习题讲解、复习2
四、实验(上机)内容和基本要求
无
五、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将生物技术理论应用于环境治理和环境监测的科学,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生物制品的大规模生产打下基础。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及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领会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扩大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课堂提问作业检查
期末考试
生物修复
4
课堂讲授
布置关键问题和思考的课后作业
认真听讲
完成课后作业
课堂提问作业检查
期末考试
环境友好材料
4
课堂讲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布置关键问题和思考的课后作业
认真听讲
完成课后作业
课堂提问作业检查
期末考试
习题讲解、复习
2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Grading)
考试(平时30%,期末闭卷考试70%);平时主要检查课堂听讲对内容的掌握度,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对课程知识的总体理解和掌握情况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环境生物技术涉及的废水生物处理、环境生物监测、生物修复和环境友好材料等内容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及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及在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应用,领会该学科的发展前沿、热点和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扩大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根本信息课程代码:260411课程名称:环境生物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学时:54学分:3.0适用对象: 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无二、课程简介环境生物学主要探讨生物与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理。
环境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化学、普通生物学等相关科学的穿插学科,它包含了污染生态学、生态毒理学等不同分支学科的内容,该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对人类与生物产生的效应以与人类和生物对这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产生的响应,其目的在于为维护人类生态安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开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根底,促进环境和生物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开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和对生物体的危害,以与生物体在净化环境污染中的作用,使学生充分理解环境污染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更深层次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从吸收到排泄的整个行为过程,和环境污染对生物在各级水平上的影响,了解污染物的生物效应的检测方法。
掌握生物净化污染物的根本原理,了解生物净化的根本方法和常用的工艺。
该学科主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与其根本规律,了解和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识;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具备普通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概论等相关专业的根底知识和理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根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同时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和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根底。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2课时〕(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任务;2.认识环境科学与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开展历史。
3.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生物学的开展趋势。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环境微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1. 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了解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3. 掌握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4. 理解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能够进行相关的环境监测和评估。
二、课程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a.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征b. 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c. 环境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环境微生物的分布和多样性a.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研究与分析b. 水体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c. 空气中的微生物及其传播途径3. 环境微生物的功能和相互作用a. 微生物与环境中的有机物分解和循环b. 微生物与环境中的元素转化和生物地球化学c. 微生物之间及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4. 微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微生物污染和环境健康b. 微生物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c. 微生物控制和治理环境问题的策略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授课:通过讲授基本概念、原理和研究进展,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环境微生物学的整体认识。
2. 讨论: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3.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4. 案例研究:通过分析真实环境问题的案例,培养学生解决环境微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5. 学术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选题进行学术报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参与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学生实验操作的结果和分析进行评价。
3. 学术报告:对学生学术报告的内容和表达进行评价。
4.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环境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目的要求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环境与微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本课程是生物学及其有关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包含微生物关于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从而修复并改善环境的作用规律;微生物关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从而引起环境质量下降的作用规律,熟悉环境微生物学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包含废水、废渣的微生物治理与综合利用的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初步运用环境微生物学知识去解决生产与生活中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堂教学内容(38学时)第一章绪论(4学时)第一节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学科地位(环境科学分支,应用微生物学范畴)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兴起与进展(环境科学的形成,环境微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环境微生物学形成与进展)第二节* 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及内容一、环境微生物学的定义(定义,广义与狭义环境微生物学)二、环境微生物学的内容(污染物降解转化;净化环境原理的应用;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破坏;环境微生物学原理的实际应用)第三节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生物圈)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结构、功能、生态平衡)三、*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地位(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生态平衡的维持)第四节环境及环境问题一、环境及环境问题(环境、环境问题)二、环境问题的形成及进展(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当前世界面临的环境问题)第二章环境中的要紧微生物类群(2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概念、类群及特征一、微生物的概念二、微生物类群(微生物的自然地位,三域系统,类群)三、微生物的特性(种类多,分布广;体积小,面积大;代谢能力强,代谢类型多;生长旺,繁殖快;易变异,习惯性强)第二节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细菌的形态与大小(形态,大小)二、细菌细胞的构造(基本构造,特殊构造)三、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繁殖,培养特征)四、*环境中常见的细菌(球菌类、杆菌类、螺旋菌类、放线菌类、鞘细菌、滑动细菌、光合细菌)第三节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一、真菌(酵母菌,霉菌)二、藻类三、原生动物第四节非细胞型微生物一、病毒的形态与大小(定义,体形态,大小)二、病毒的化学构成与结构(核酸,蛋白质)三、病毒的侵染与增殖第三章微生物的生长代谢与遗传变异(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的营养一、微生物的化学构成与营养物质(化学构成,营养物质)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三、营养物质的摄取(被动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膜泡运输第二节* 微生物的代谢一、酶(酶的性质与作用特征,酶的种类)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类型,微生物的类群)第三节*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一、细菌的生长曲线(缓慢期,对数期,稳固期,衰亡期)二、微生物生长的测定方法(细菌数目的特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第四节微生物的生活条件一、温度二、氢离子浓度三、氧化还原电位四、光线五、超声波六、压力七、化学药剂第五节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一、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二、微生物的变异(非遗传性变异,遗传性变异)第四章微生物在环境中得分布及其相互关系(3学时)第一节* 微生物在环境的分布一、微生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土壤环境,微生物的数量与分布)二、微生物在水体中的分布(大气水,江河水,湖泊与池塘水,地下水,海水)三、微生物在空气中分布四、微生物在食品上的分布(粮食、肉类、鱼类,乳类)第二节* 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一、互生关系二、共生关系三、寄生关系四、拮抗关系第五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4学时)第一节* 碳素循环一、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通常途径(复杂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有机物质,简单有机物质的有氧分解,简单有机物质的无氧分解)二、微生物分解纤维素三、微生物分解淀粉四、微生物分解半纤维素五、微生物分解脂类物质六、微生物分解木素及芳香族物质(木素,芳香族化合物)七、微生物分解烃类第二节*氮素循环一、微生物转化氮素物质的通常途径二、氨化作用(蛋白质的分解,核酸的分解,其他含氮有机物的分解)三、硝化作用(亚硝化作用,硝化作用)四、反硝化作用五、固氮作用第三节矿物质循环一、微生物转化矿物质的通常途径二、硫的转化(有机物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作用,反硫化作用)三、磷的转化(含磷有机物的分解,不溶性磷矿物的溶解,磷酸盐的还原)四、铁的转化(高铁化合物的还原与溶解,亚铁化合物的氧化与沉淀,含铁有机化合物的形成与分解)第六章微生物对污染物质的降解与转化(4学时)第一节*概述一、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物质的巨大潜力二、有机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三、影响微生物降解与转化的生态学因素(物质的化学结构,共代谢作用,环境物理化学因素,微生物降解与转化污染物后生成的中间体或者终产物)第二节* 石油一、微生物对石油的降解能力二、石油降解的生化途径三、石油降解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藻及兰细菌)四、影响石油降解的生态因素(油的物理状态,温度,营养物质,氧气,共代谢作用及其抑减效应)五、石油降解微生物的实际应用(石油勘查,石油精炼脱蜡,石油微生物的菌体利用)第三节* 农药一、微生物对农药的降解能力二、微生物降解农药的途径(酶促作用,非酶促作用)三、几种农药的生物降解(2,4-D,666,DDT,有机磷农药)第四节合成洗涤剂第五节多氯联苯第六节塑料第七节其它有机污染物第八节重金属第七章污水与废渣的生物处理法(6学时)第一节*污水的生物处理一、概述(水体自净,污水处理概况与类型,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生化原理,需氧量)二、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的性质与生物项,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及生物学过程,活性污泥膨胀,剩余污泥的处理,评价活性污泥的指标)三、生物膜法(生物膜中的生物,生物膜的净化原理,生物滤池,生物转盘,流化床生物膜法)四、氧化塘法(净化原理,氧化塘的的类型,应用情况)五、厌氧处理法(沼气发酵的生物化学,甲烷细菌,厌氧处理构筑物,厌氧处理法的基本要求)六、土地处理法(净化原理,土壤灌溉注意事项)七、污水去除氮与磷的微生物学法(利用微生物反硝化作用脱氮,繁殖藻类除氮与磷)八、污水处理中的菌种及其对水质要求(菌种,水质要求)九、污水生物处理的进展趋势(不通生物处理工艺联用,扩大用于处理的菌种,诱变产生突变株,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相结合,生物工程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二节* 废渣的生物处理一、需氧性堆肥法(堆肥材料与堆肥方法,堆肥的微生物学过程)二、厌氧发酵法(厌氧性堆肥,密封发酵法,沼气发酵法)三、有机肥料的卫生指标四、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处理法(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特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途径)第八章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4学时)第一节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一、空气的微生物污染(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污水处理污水与灌溉引起的空气污染,空气微生物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水体的微生物污染(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医院污水的微生物污染,水中微生物污染的检测,饮水消毒问题)三、土壤的微生物污染(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传播,土壤生物性污染的预防)第二节* 水体富营养化一、富营养化的危害二、富营养化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三、优势藻种与固氮作用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五、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第三节*微生物代谢物与环境污染一、氨二、硝酸与亚硝酸三、氮氧化物四、硫化氢五、酸性矿水六、甲基汞七、羟氨八、亚硝胺类九、腐殖质十、农药代谢的毒性产物十一、细菌毒素十二、真菌毒素十三、藻类毒素十四、气味代谢物十五、材料的霉腐与损害第九章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方法(3学时)第一节*水质的细菌学检验一、细菌总数二、粪便污染的指示菌三、大肠菌群四、粪链球菌五、产气荚膜梭菌六、铜绿假单胞菌七、金黄色葡萄球菌第二节水中病毒的检验第三节* 至突变物与致癌物的微生物检测方法一、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实验(原理,测定方法,应用与效果,评价)二、其他营养缺陷型菌株回变实验三、细菌的正向突变试验四、聚合酶缺陷型菌株试验五、重组缺陷型菌株试验六、噬菌体试验七、真核微生物试验第四节其他微生物检测法一、发光细菌二、藻类第十章微生物与废物综合利用(3学时)第一节单细胞蛋白一、单细胞蛋白的经济生物学特性二、生产单细胞蛋白的微生物三、单细胞蛋白生产的通常工艺流程四、废物生产单细胞蛋白实例五、单细胞蛋白的可同意性与安全性第二节细菌冶金一、细菌冶金的原理二、细菌冶金的微生物及培养条件三、细菌冶金的方法第三节微生物与能源一、微生物产生甲烷二、微生物产生醇类三、微生物产生氢气第十一章生物工程在治理污染中的应用(2学时)第一节生物工程一、生物工程的定义与内容(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第二节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一、*固定化酶(固定化酶及其特点,酶的分离提纯,酶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酶反应装置,固定化酶的应用)二、*固定化细胞(固定化细胞及其特点,细胞的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细胞的应用)第三节遗传工程一、*天然质粒转移的遗传工程(降解性质粒,利用天然降解性质粒构建新功能菌株)二、质粒分子育种三、基因工程(基因工程的要紧操作步骤,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的安全防护)。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学及实验Environmental Biology and Experiment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 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32 学时,实验(含上机):16 学时,课外0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适用专业:环境科学教材:《环境生物学》,孔繁翔,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开课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广泛领域。
环境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环境问题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时,生物学家在运用生命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环境问题实质并寻找解决环境问题途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并与环境地学、环境化学、环境物理、环境医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共同构成环境科学。
在环境科学的高等教育中,如果没有环境生物学的教学内容,那么环境科学就会成为一门没有生命的科学。
因此,了解与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是环境类各专业人才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
本课程主要讲授环境生物学基本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1.1环境科学概论与环境生物学(1学时)(1)初步了解环境问题与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2)了解重大环境问题;(3)掌握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重点: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难点:环境生物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1.2环境生物学概述(1学时)(1)熟悉环境生物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2)理解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及发展趋势重点: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难点: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环境生物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4学时)1.1环境污染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2)理解污染源和污染物;(3)掌握优先污染物重点:环境污染物和污染源的概念难点:优先污染物的概念2.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1学时)(1)了解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2)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3)掌握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重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及污染物的形态和分布难点: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2.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运转和生物转化(1学时)(1)了解生物运转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2)掌握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重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的方式难点: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运转和转化的过程及相关的反应2.4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0.5学时)(1)了解生物浓缩模型(2)理解生物浓缩机理(2)掌握重点: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的基本概念难点:生物浓缩机理2.5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引起的环境污染(2)掌握金属的生物转化重点:生物引起环境污染的机理难点:金属的生物转化3.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4学时)3.1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生物机体酶的基本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酶和生物大分子影响的机理3.2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和组织器官影响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细胞产生影响的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在器官水平产生影响的机理3.3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1学时)(1)了解环境生物学意义上的死亡的定义(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行为和繁殖的影响(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难点:污染物对生物个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机理3.4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0.5学时)(1)了解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的概念(2)理解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3)掌握污染物对生物种群的影响极其机理重点:污染物对生物种群影响的影响难点:污染物对生物群落影响的机理3.5化学污染对生物的联合作用(0.5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类型(2)理解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3)掌握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重点: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和拮抗作用的概念难点:联合作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污染物的生物效应检测4.1生物测试及方式(0.5学时)(1)了解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2)理解生物测试的分类以及试受生物的选择(3)掌握生物测试的定义重点:生物测试的内容与方法难点:影响生物测试的因素及标准4.2一般毒性试验(1学时)(1)了解表示毒性的常用参数(2)理解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3)掌握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重点:蓄积毒性试验的方法难点: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和慢性试验的区别及方法4.3生物的分子和细胞水平检测(1学时)(1)了解加合物测定的方法(2)理解抗氧化防御系统的检测方法(3)掌握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重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难点:一般代谢酶的活性测定和解毒系统酶类诱导作用的检测4.4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1学时)(1)了解污染物对生物致突变的类型(2)理解生物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概念以及致畸作用的评价(3)掌握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检测的方法和机理重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方法难点:生物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效应的检测机理4.5微宇宙法(0.5学时)(1)了解微宇宙法及定义(2)理解标准化水生微宇宙、烧杯水生微宇宙和室外水生微宇宙(3)掌握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重点:土壤核心微宇宙和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难点:模拟农田生态系统的方法第四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4学时)5.1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0.5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的概念(2)理解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3)掌握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重点:环境质量的基本内涵难点:生态监测的概念与分类5.2生物监测与评价(1学时)(1)了解大气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及大气污染的生物学分级(2)理解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3)掌握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重点:评价大气污染的相关指标难点:水污染的生物监测及评价方法与指标5.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1学时)(1)了解环境质量及其基本内涵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背景问题(2)理解环境质量预测方法(3)掌握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重点:环境质量语法方法难点: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参量的选择及其数量表征5.4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1学时)(1)了解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价的定义(2)理解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3)掌握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重点: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和生态风险评价的程序难点: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的信息系统5.5 有害物理因素的生物学效应的评价(0.5学时)(1)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概念(2)理解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3)掌握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重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效应难点:环境噪声、放射性污染和射频电磁辐射污染的生物学评价方法6 第五章环境污染生物净化的原理(3学时)6.1环境污染净化概述(1学时)(1)了解环境污染物的类型和来源(2)理解环境污染治理方法(3)掌握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重点: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其治理方法难点:环境污染的污染与净化指标6.2生物对污染物净化原理(2学时)(1)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类型(2)理解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3)掌握微生物对污染无的降解与转化重点:废水生物处理的降解与转化难点:废水生物处理的原理7.第六章环境污染物的生物净化方法(5学时)7.1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1.5学时)(1)理解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及原理(2)掌握活性污泥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和原理重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方法难点: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废水的处理原理7.2废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学时)(1)了解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厌氧处理与好氧处理的经济分析(2)理解厌氧生物处理的类型和运行过程的安全(3)掌握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重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难点: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及过程7.3特定微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1学时)(1)理解光合细菌法处理废水(2)掌握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重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方法难点:典型的生物处理废水的组合工艺原理7.4废水的微生物脱氮除磷(0.5学时)(1)微生物脱氮工艺及其机理(2)微生物除磷工艺及其机理重点:微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难点:微生物脱氮除磷机理7.5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堆肥(2)理解卫生填埋(3)掌握厌氧发酵(消化)及机理重点:卫生填埋和厌氧发酵难点:厌氧发酵的机理7.6大气污染的微生物处理(0.5学时)(1)了解煤炭微生物脱硫(2)理解微生物对无机废气和有机废气的处理重点:微生物对无机废弃的处理8第八章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污染治理(2学时)8.1现代生物技术的概况(1学时)(1)了解现在生物技术的概况(2)理解现在生物技术在环境中的应用前景(3)掌握各类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重点:基因工程、酶工程和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应用难点: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以及治理环境污染中的机理8.2生态工程与污水处理系统(1学时)(1)了解生态工程(2)理解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和生态工程与生态农业(3)掌握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重点:氧化塘和水生生物塘在处理污水中的应用难点:生态工程运行的机理9第八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4学时)9.1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学时)(1)理解生物修复的概念及其原理(2)生物修复中主要生物种类及其修复原理重点:生物修复的概念及生物修复中主要的生物种类难点:生物修复的原理9.2生物修复工程技术(2学时)(1)了解生物修复工程技术的可行性(2)理解地下水生物修复工程技术(3)掌握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重点:地表水和土壤生物修复工程技术难点:土壤修复技术的实际应用四、课程考核(1)作业和报告:作业:课程论文:篇;(2)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或半开卷考试(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80%五、参考书目1.《环境毒理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孟紫强,2003年出版2.《环境生物学》,科学出版社,段昌群,2005年出版3.《环境生物技术》,科学出版社,周少奇,2003年出版4.《陈阅增普通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吴湘钰,2005年出版;5.《环境生物学实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张清敏,2005年出版。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icrobiolog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56/3.5适用专业:环境工程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是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和掌握“三废”生物法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科基础课。
本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着重微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微生物在环境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利用微生物进行生化处理的技术技能的讲解;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着重实验方案设计和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对微生物学在环境工程中的具体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进一步利用微生物为环境治理工程服务。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先修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为本门课程提供理论支持,后续课程包括环保设备基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化工废物处理处置工程等专业课程,该课程为把前述的后续课程有机联系在一起,实现工程化。
三、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及其在三废治理中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命名、特点等基本知识,了解各种微生物的特性,具有设计微生物法三废处理方案的能力;2.掌握基本的基于微生物学的三废治理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设计思想,了解微生物学在三废治理过程中国家有关的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政策和制约因素;4.培养学生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微生物的驯化、培养、分离等实验方法,获得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标准、规范、手册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5.了解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前沿和新发展动向。
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五、其他教学环节(课外教学环节、要求、目标)无六、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以案例教学为主,结合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验和期末考试等教学手段和形式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课程编号:1832172002课程计划学时:32学分:2课程简介:《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是为生物工程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可进行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该课程在这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过程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主要讲述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的生产中的应用,同时还包括生物农药等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
其中重点为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原理和应用,为学生将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了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由于这些基本技术的原理是一致的,又可以将这些所学知识与食品生产、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可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引论本章重点为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的四个阶段,难点为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的四个阶段所特有的代表性产品。
第一节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与发展简史本节要求了解生物技术的定义,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考核概率10%),理解生物技术的高新特征(考核概率30%),掌握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考核概率60%)。
1生物技术的定义2 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3 生物技术的发展简史4 生物技术的高新特征第二节环境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本节要求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环境生物技术的学科体系(考核概率10%),理解环境生物技术的层次性(考核概率30%),掌握环境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范围 (考核概率60%)。
1 环境生物技术的定义2 环境生物技术的技术体系与学科结构3 主要研究范围第二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生物学基础本章重点为微生物学、酶学以及生态学中的基础知识,难点为生态系统的自净作用。
2024版《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
加强实验人员设备操作培训,制定设备操作规范,减少人为损坏和 误操作。
危险化学品管理规范制定
化学品分类储存
按照化学品性质分类储存,设置易燃、易爆、剧毒等专用储存柜, 确保化学品安全。
领用与审批制度
建立化学品领用审批制度,严格限制化学品使用量和用途,防止滥 用和浪费。
应急处理措施
制定化学品泄漏、火灾等应急预案,配备相应应急设备和器材,提 高应急处置能力。
《微生物学实验》
一本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涵盖了微生物学实 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对于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也有 很好的参考价值。推荐理由:通俗易懂,步骤详细, 有助于培养实验技能和操作能力。
专业期刊杂志订阅建议
要点一
《环境微生物学报》
国内环境微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 术论文和研究成果,是了解国内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动态的重 要渠道。订阅建议:定期浏览期刊官网或邮箱订阅,获取最 新论文和研究进展。
操作考试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项综合性实验,考察其实验 设计、操作及结果分析能力,占比30%。
3
面试环节 针对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进行 面试评估,占比20%。
成绩反馈机制建立和实施
及时反馈
每次实验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和操作技能进行评分,并通过 教学平台或课堂公布成绩,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在线学习平台
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学生 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实验相 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数据分析软件
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对实验 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帮 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实验结果。
04
实验考核方式与标准
Chapter
平时成绩评定标准及占比
实验报告质量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生命周期、代谢和影响的学科。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掌握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分布和功能。
2. 了解和掌握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3. 了解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如生物降解、生物修复和生物控制等。
4. 了解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1. 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生物的概念和分类- 环境中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规律- 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法2. 环境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 环境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和功能特征- 环境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影响3. 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技术- 分离环境微生物的常用方法- 微生物菌种鉴定的常见技术- 分析环境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方法4. 环境微生物与环境修复- 微生物的生物降解和污染物去除- 微生物修复技术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微生物与植物的协同修复技术5. 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和工业生产- 环境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生物能源生产中的应用- 环境微生物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以课堂讲授的形式,介绍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操作:组织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
3.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5. 实地考察:组织环境微生物学相关的实地考察活动,加深学生对环境微生物的认识。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占比30%):包括课堂参与、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等。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大纲
《环境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名称(英文):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学分:2.5学时:54 ,其中理论学时:36 ,实践(实验)学时:18授课对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态学专业本科生授课语言:中文开课院系: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课程网址:撰写人:张明审定人:一、课程简介(中文)本课程是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生态学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课,建议学生在具备了有机化学、环境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学习。
主要从技术应用和发展的角度,系统介绍目前常见的环境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遗传,废水、废气的生物处理处置和综合利用中最新的环境生物技术原理、方法和和应用状况;环境生物技术在污染预防和环境监测中的原理、应用和进展;环境友好材料、环境保护生物产品的生物合成和应用状况和前景。
课程简介(英文)This course is a specialized course for undergraduates majoring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nd ecology. Students are advised to study the basic knowledge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before it. Mainly from the view of tech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current common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systematically, including:microbial genetic, the latest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principles,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status of waste water, waste gas biological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he principles, applicationsand progress of environmental biotechnology in pollution prevention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environment-friendly materials, biosynthesis and applicationstatus and prospect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iological products.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进一步开阔思路,拓展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为今后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生态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基础。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前言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敏感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专业设立了环境工程专业。
本大纲旨在对环境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进行规范,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人才。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跨学科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人才。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环境工程基础知识(1)环境工程概论(2)环境化学基础(3)环境生物学基础(4)环境工程数学基础2.环境监测与评价(1)环境监测技术(2)环境监测方法(3)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3.环境污染控制工程(1)大气污染控制(2)水污染控制(3)土壤污染修复4.环境工程设计与管理(1)环境工程设计基础(2)环境管理理论(3)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科研活动,参与实际环境工程项目,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部分:教学评估1.每门课程设置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2.定期组织学术讲座和实践活动,考核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科研素养;3.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结语通过本大纲的制定,将有助于规范环境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环境工程人才,促进环境工程领域的跨学科发展,推动环境科技的创新与应用。
希望各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努力,为环境工程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环境生物技术
课程类型: 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 36 讲课学时: 36
学分:2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环境工程
先修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酶学基础、生化工程基础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是为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所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是在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或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可进行选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
主要研究内容:从工程设计、应用和发展前景的角度,对目前的环境生物技术进行了总体描述,主要介绍环境生物技术的两个方面内容,包括:(1)废水、废气最新处理工程技术的设计方法和应用状况,特别是好氧处理的AB法、SBR法,厌氧处理的UASB、EGSB、IC反应器;(2)对环境友好、用于环境保护的产品的生物合成过程和工业业化前景,特别是可降解塑料、生物絮凝剂、生物吸附剂和一些典型的环保用酶制剂。
为学生将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是掌握了生物工程的基本技术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由于这些基本技术的原理是一致的,又可以将这些所学知识与食品生产、化工产品的生产以及在制药方面的应用联系起来,为学生将来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可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学生在学过上述先修课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在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以及细胞工程在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环境友好材料的生产中的应用,懂得如何应用这些基本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绪论
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
环境生物技术的产生及其研究范围、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
废水水质指标与排放标准、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本课程主要内容,课程目的和要求。
了解国内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掌握废水水质指标与排放标准、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
活性污泥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
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殷卡曝气法)、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生物吸附降解法:AB法、AB (变型)、AB(BAF)、AB(A/O)、AB(A2/O)、AB(SBR)。
了解活性污泥法的理论基础;
了解净化反应过程与影响因素;
掌握活性污泥系统的基本工艺流程的组成、主要运行方式的工艺流程
第三章: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厌氧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厌氧生物法的工艺、设备、工艺过程;
厌氧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滤池;厌氧接触法;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分段厌氧处理法掌握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厌氧工艺和设备。
第四章: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生物脱氮除磷的概念及脱氮原理
生物脱氮除磷的工艺流程:A-B生物脱氮除磷工艺、间歇式活性污泥法(SBR法)、膜生物反应器工艺的组成、工艺特点、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掌握生物脱氮的概念及脱氮原理
了解生物脱氮除磷的工艺流程、发展趋势。
第五章:危险性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现场修复
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化学结构特性对生物降解的影响;环境条件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生物修复的发展、原则、类型(人工修复、自然修复);生物补救和生物修复实例。
了解微生物对污染物的作用与生物降解的影响因素;了解几种生物修复的实例
第六章生物吸附剂
生物吸附材料的种类与生物吸附机理生物吸附剂的制备:预处理方法
生物吸附工艺过程与影响因素;了解工业化生物吸附剂的基本性能要求、生物吸附材料的种类。
了解生物吸附剂的预处理、固定化的方法。
第七章生物絮凝剂的生产与应用
有机絮凝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絮凝剂的基础研究:种类、结构、性质;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与絮凝活性
生物絮凝剂的发酵生产;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微生物物法生产甲壳素与壳聚糖;了解生物絮凝剂的基础研究、生物絮凝剂的结构与性质;了解生物絮凝剂的发酵生产与应用
第八章环保用酶制剂的生产与应用
单加氧酶催化的化学反应、及催化机制;木素过氧化物酶性质与生产;
漆酶结构特征、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与应用了解环保用酶制剂特征、催化氧化反应机理与应用。
第九章:可降解塑料的介绍
可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微生物合成生物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了解可降解塑料的分类与定义、生物降解过程。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基础:
重点:废水水质指标与排放标准、废水处理的的基本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
第二章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重点:活性污泥法处理系统、基本流程;
第三章废水的厌氧处理技术
重点:厌氧生物处理方法、影响因素;
第四章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重点: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膜生物反应器;
第五章危险性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与生物现场修复技术
重点:生物修复技术;土壤污染、海洋石油泄漏污染的生物补救方法;
第六章生物吸附剂的生产与应用
重点:废水中重金属的种类来源、生物吸附材料的种类、生物吸附工艺过程
第七章生物絮凝剂的生产与应用
重点:生物絮凝剂产生菌及筛选、絮凝机理、影响因素。
第八章环保用酶制剂的生产与应用
重点:单加氧酶、木素过氧化物酶与漆酶的应用;
第九章可生物降解塑料的生产与应用
重点:微生物合成生物降解塑料;可降解塑料种类;
五、实践环节
独立开课。
六、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4号字)
讲课习题课讨论课实验其他合计第一章 2 2
第二章 6 6
第三章 4 4 第四章 5 5 第五章 5 5 第六章 4 4 第七章 4 4 第八章 2 2 第九章 4 4 合计36 36
六、考核方式
写课程论文
七、推荐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教材:《环境生物技术应用与进展》,陈坚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年。
参考书:《环境生物技术》马放冯玉杰化学工业出版社,年。
八、说明
大纲制订人:黄惠莉
制订日期:2009.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