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表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记录表格内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护理表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记录表格内容、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表格简介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是指通过利用X线透视、X线造影、超声显像等技术,将特制导丝或器械经人体皮肤、血管到达心脏,获得冠状动脉的影像信息,确定冠状动脉有无病变,并利用心导管技术疏通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部位,从而改善心肌血流灌注的治疗技术,冠状动脉介入术包括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形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内旋切术、冠状动脉内激光成形术等。

病人术后护理重点为生命体征监测、预防穿刺部位出血及远端肢体末梢血供情况的观察等。

表格内容
1.病人一般资料:包括病人姓名、病案号、床号、病室。

2.监测与观察记录:包括出入量、生命体征、远端肢体观察、穿刺点周围组织观察、沙袋压迫止血及病情变化记录。

3.其他:包括记录日期、时间、记录人和页码。

表格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需严密观察心脏功能及活动情况,遵医嘱给予病人心电监护。

通常情况下连续心电监护6小时,监测病人心率、心律、脉搏、呼吸、血压。

如病人病情平稳,延长至每2-3小时监测生命体征。

将监测数值记录在相应空格内。

对于经桡动脉穿刺病人,避免在患侧上肢测量血压。

监测过程中密切识别有无心律失常发生,特别需警惕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如室速、室颤等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及早处理,将具体病情变化记录在“病
情记录”一栏内。

2.判断病人意识状态,在“意识”一栏内用文字描述。

当病人出现意识障碍时,警惕病人发生脑血流灌注不足或栓子脱落等并发症的发生。

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6小时之内遵医嘱给予病人鼻导管吸氧,增加心脏氧供应。

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应加大氧流量,或者改为面罩吸氧。

如血氧饱和度下降到85%以下,可酌情使用储氧面罩给氧。

特殊情况的处理过程应记录在“病情记录”一栏内。

3.观察术侧远端肢体血运情况。

经股动脉行介入术的病人,观察术侧足部血运,经桡动脉途径的病人,观察术侧手部血运。

术侧远端肢体血运情况可通过观察肢体皮肤温度、有无苍白、病人是否自我感觉肢体发凉、肿胀。

对于行股动脉穿刺病人,术后返回病室后,嘱病人术侧下肢保持伸直位,避免弯曲,每小时检查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术侧足背动脉较健侧或是术前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应考虑包扎过紧所致;如皮肤变为紫色,应考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以上两种情况属于急症,应尽快通知医生处理。

远端肢体血运情况的观察结果采用记号法标记,具体表示方法为:动脉搏动良好(+),弱(±),未触及(-);肢体肿胀(+),不肿胀(-);皮肤温度正常(+),异常时在病情记录里具体描述。

4.认真观察并做好穿刺点出血情况记录。

冠脉造影术后病人可立即拔岀动脉鞘管。

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病人,术后停用肝素4-6小时后,方可拔出动脉鞘管。

因此,在病情记录栏里应详细记录病人拔出动脉鞘管时间。

拔出动脉鞘管后,股动脉穿刺点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并用1kg沙袋压迫止血4-6小时。

桡动脉穿刺点使用压迫器加压6小时后撤除。

行桡动脉穿刺病人,应嘱病人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术侧腕关节制动24小时,避免用力握拳,防止穿刺点出血。

如病人穿刺点周围有出血或血肿,在相应空格内用(+)表示,在“病情记录”一栏内具体描述。

术后记录沙袋压迫位置,在连续4-6小时内压迫位置不改变。

5.为尽快将造影剂从病人体内排出,术后嘱病人多饮水,同时为监测心功能,因此需记录液体出入量。

入量包括输液量和病人饮水量。

出量主要指尿量。

如尿量减少,应分析原因,是入量不足还是出现肾脏并发症造成尿量减少,计算白班和24小时的岀入量平衡。

,出入量失衡及时与医生沟通并尽早处理。

6.病情记录中应描述病人术后出现的异常情况。

如病人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悸心慌等不适,警惕发生心肌再梗危险。

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和缓解方式。

术后用药处理需记录,如为输液药物,在“项目”栏记录,包括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给药时间、给药途径等。

如为非液体药物,口服片剂或针剂,记录在“病情记录”栏。

及时观察并记录病人用药后症状是否得到缓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