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基本定律(精)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280e7d70482fb4daa58d4bad.png)
遗传因子假说
孟德尔在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遗传 因子(基因)假说,认为: •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 一对遗传因子(等位基因)控制; • 基因有显隐形之分,显性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而隐性性 状由隐性基因控制;只要细胞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 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 基因在二倍体体细胞内成对存在,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 形成生殖细胞时相互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受 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基本概念
• 杂交:不同个体间的交配 • 杂种:由两个基因型不相同的配子结合成
的合子发育成的个体。 • F1: 杂交(杂种)第一代,或称子一代 • F2: 杂交(杂种)第二代,或称子二代
一、遗传的第一定律
• 发现者:是遗传学的伟大创始人-格里戈.约翰.孟德尔 (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通过对一对相对 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的。
主要结果
• F1(杂种一代)的花色全部为红色; • F2(杂种二代)有两种类型的植株,一种开红花,
一种开白花;并且红花植株与白花植株的比例接 近3:1。 • 反交与正交结果完全一致,表明:F1、F2的性状 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与哪一个亲本作母 本无关)。
结果分析
• F1代显示的是亲本红花性状,因此红花是显性性状,白花 是隐形性状。 及其分离行为,实质上就是通过隐性亲本来检测F1杂种的 基因型。
杂种F1基因型验证-测交法
思路:根据假设,F1的基因 型为Cc,如果用杂种F1与白 花植株(cc)杂交,那么就可以 据此推测测交后代应该有两种 基因型(Cc和cc),分别表现为 红花和白花,且比例为1:1。 如果测交实验得到的结果与推 测一致,则说明F1假设的基 因型(Cc)及其分离行为是 正确的。
遗传基本定律和遗传图谱
![遗传基本定律和遗传图谱](https://img.taocdn.com/s3/m/a85b44b0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82.png)
表现型 基因型
A型 IAIA、
IAi
B型 IBIB、
IBi
AB型 O型 IAIB ii
•1
(2)异常分离比问题 ①不完全显性 F1 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和隐性的亲本之间的显性表现形式,如紫茉莉的花色遗 传中,红色花(RR)与白色花(rr)杂交产生的 F1 为粉红花(Rr),F1 自交后代有 3 种表 现型:红花、粉红花、白花,性状分离比为 1 ∶2 ∶1,图解如下:
•18
2.(江)人类遗传病调查
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
甲遗传病(基因为H、h)
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
t)患者,系谱图如图。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 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常__染__色__体__隐__性__遗__传,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 ___伴__X_隐__性__遗__传___。
a和B、b控制。现以红眼黄体鳟鱼和黑眼黑体鳟鱼为亲 本,进行杂交实验,正交和反交结果相同,实验结果如 图所示。请回答:
(1)在鳟鱼体表颜色性状中,显性性状 是____黄__体__(或__黄__色__)__。亲本中的红 眼黄体鳟鱼的基因型是__a_a_B_B_____。
(2)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 由组合定律,理论上F2还应该出现 __红__眼__黑__体__性状的个体,但实际并 未出现,推其原因可能是基因型为 __a_a_b_b__的个体本应该表现出该性 状,却表现出黑眼黑体的性状。
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 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 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子(Hh)中,公羊表现为有 角,母羊则无角,其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如下表:
19遗传的基本规律ye
![19遗传的基本规律ye](https://img.taocdn.com/s3/m/8de98db0c77da26925c5b03b.png)
1
完全显性
有时候 F 所表现的显性是不完全的 例如:
不完全显性 共显性
不完全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 F 的性状表现介于显性 和隐性亲本之间,这种显性表现叫做不完全显性
1
例如:紫茉莉花色的遗传
共显性
在生物性状的遗传中,如果两个亲本的性状,同 时在 F 的个体显现出来,而不是只单一的表现 出中间性状,这种显性表现叫做共显性
基因型 是表现型 的内在因 素,表现 型是基因 型的表现 形式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 一定相同 相同环境——表现型 相同 基因型 相同 不同环境——表现型 可能不同 表现型 是基因型 与环境相 互作用的 结果
六、显性的相对性
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 F 1 的全部个体, 都表现出显性性状,并且在表现程度上和显性亲本完全
1
例如:
红毛马
X
白毛马
混花毛马
分离定律解题思路:
1、隐性纯合子突破法
(能写的先写aa,不能写的写一半A__)
2、根据后代分离比解题
若: 若: 若: 显性 ׃隐性=3 ׃1 显性 ׃隐性=1 ׃1 显性 ׃隐性=1 ׃0 则 Aa × Aa 则 Aa × aa 则 AA×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 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生物体在整个发育过程中, 不仅要受到内在因素基因 的控制,还要受到外部环 境条件的影响 例如:水毛茛
这种现象表明: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 种基因型的个体,可以有不 同的表现型
因此: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 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常用符号
P——亲本 G——配子 F1——子一代 ×——自交 F2——子二代(以此类推) ×——杂交 ♂——雄性(也可表示父本或雄配子) ♀——雌性(也可表示母本或雌配子)。
《遗传的基本规律》课件
![《遗传的基本规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1b502f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fc.png)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发现了染 色体和基因,揭示了遗传信息 的载体和传递机制。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 DNA双螺旋结构,为现代遗传 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 划启动,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 的全部DNA序列,为疾病诊断 、治疗和预防提供更深入的见 解。
02
遗传物质基础
DNA的结构和功能
转基因技术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有益基因导 入作物中,创造出具有优良性状的转 基因作物。
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生物体的遗传物质进行改造和修饰,实现定向进化、基因表 达调控等功能。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的基因导入病变细胞或组织中,以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引起的疾病 。基因治疗在某些遗传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总结词
解释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它们在 遗传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基因是染色体上携带遗传信息的片段 ,它们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来 发挥功能。染色体是细胞核中的结构 ,负责储存基因。
03孟德尔遗传定律 Nhomakorabea孟德尔的生平简介
总结词:科学先驱
详细描述: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是遗传学的奠基人,他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 传定律。
05
遗传与环境
遗传与环境对表型的影响
遗传因素
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或RNA等分子,影 响个体的形态、生理和生化特征,即表 型。
VS
环境因素
环境通过影响基因的表达,或者直接作用 于个体,也影响表型。
表型可塑性和进化
表型可塑性
同一基因型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 表型特征。
进化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适应环境的表型得以保 留并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实现物种的进化。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高考生物专题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ce3dd9664b73f242336c5f8a.png)
专题复习: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考点整合一、遗传的基本定律1.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特别提醒①分离定律的实质为“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而不是指性状的分离;性状分离比是分离定律的检测指标。
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而不能说成“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
③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不是受精时精卵的自由组合。
2.利用分离定律中的典型数据判断亲代基因型3.子代中重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5/8。
子代中纯合子占1/4,重组纯合子占1/8。
4.利用典型数据验证自由组合定律 (1)直接验证法若F1的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呈现四种组合形态,且比例为1:1:1:1,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间接验证法①测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验证测交时子代出现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1:1:1:1,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②自交法——孟德尔杂交实验的重复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的个体,且比例为9:3:3:1,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二、伴性遗传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1.与分离定律的关系(1)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伴性遗传是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若就一对相对性状而言,则为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正、反交结果有差异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反交结果往往相同;而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正反交结果一般不同,且往往与性别相联系。
2.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控制另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
解答这类题的原则如下:(1)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伴性遗传处理;(2)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按分离定律处理,整体上则按自由组合定律处理。
3.伴性遗传的特殊性(1)有些基因只存在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从而存在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也能表达的情况,如X b Y。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521e7112102de2bd9705882c.png)
当血液中氧浓度低时,血红蛋白易形成彼此的连接,形成结晶 红细胞的形状由圆盘形变成了镰刀形
无法在血管中通畅流动,造成毛细血管堵塞 很快被自身组织破坏,引起周期性的发烧、巨痛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镰形贫血症基因Hbs的纯合子(HbsHbs)才会发病 纯合子(HbAHbA)是正常的健康的 杂合子(HbAHbs)在一般情况下是健康的,他们是镰形贫血症的携带者: 两种基因均进行表达,因此他们的血液中既有正常的圆盘形红细胞,又有异常的镰刀形红细胞 在血液中氧浓度急剧减少时,如在高海拔区、呼吸困难、用力过度等情况,会产生类似的发病症状
• 二、复等位基因遗传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s)—— 每一基因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形式 注意:多种等位形式仅存在群体中,就一个二倍体个体而言,最多只能拥有其中的任何两个 如人的血型,就是有 IA、IB 和 i 三个复等位基因决定,其中 IA 和 IB 对 i 表现为显性
血型表型 A B O AB
豌豆单因子杂交实验与分离定律
由子一代(F1)自花传粉产生的子二代(F2),产生两种亲本性状,其中紫花 :白花约为 3:1 进一步对其他六种性状,分别进行杂交实验,发现结果十分类似,即在子一代,全部表现显性性 状,到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其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率均约为 3:1
孟德 尔的 实验 结果
杂种,这也是孟德尔实验成功的保证
2、豌豆本身品系丰富 3、豌豆花大,便于人工去雄,人工授粉 4、每次杂交产生的后代均可育 —— 可以追踪观察特定性状在杂交后代的分离情况,从而总结出遗传规律
• 二、分离定律 孟德尔仔细跟踪观察了豌豆 7 对差别鲜明的性状,将数学和统计学应用到实验中,对杂交实验的子代的性状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1926a4116c175f0e7cd137ae.png)
yyRr
Yyrr
yyrr
亲本为黄圆和绿皱,则 F2产生 9 种基因型, 4 单杂合子 4 种表现型;
4 1/16 纯合子______种,各占____共占 4/16
;
种,各占 2/16 ,共占 8/16 ;
双杂合子 1 种,占 4/16 ;
亲本类型占 10/16 ,重组类型占 6/16 ;
在黄圆中纯合子的比例
例5:家兔白短AABB,黑长aabb,请培育 出白色长毛稳定遗传的品种。 选白短(雌)和黑长(雄)的纯种个体交 配,得F1为白短,使F1雌雄交配后得F2有 四种类型,选其中的白色长毛兔与亲本异 性黑长个体测交,产生后代后观察,选取 测交后代未出现性状分离的白色长毛兔留 为种兔。
2、医学实践:
(1)显性遗传病:控制生育
将某杂合体(Aa)设为亲代,让其连续自 交n代,从理论上推算,第n代中杂合 体出现的几率为( ) 如果不断淘 A.1/2n 汰隐性类型, 自交两代, B.1 - 1/2n 淘汰后,子 n+1)/ 2n+1 C.(2 代中杂合子 所占比例是 D.(2n-1)/2n+1
多大?
白皮例:两杂种黄色籽粒豌豆杂交产生 种子120粒,其中黄色籽粒豌豆中纯合子 占 A.1/2 B.1/3 C.1/4 D.1
一、孟德尔成功原因
P144相对性状
1.材料对 豌豆为闭花授粉,有稳定且易于区分的性状 豌豆为闭花授粉,有易于区分的性状
2.巧研究 单因素到多因素(一对到多对) 单因素到多因素(一对到多对)
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3.善统计 统计学方法处理结果
4.程序对 试验—分析—假说—验证—定律
二、几组概念
1、几种常用的交配方式
× P A(AABBdd) B(AAbbDD)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c5c1114a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69.png)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表型和基因的传递。
通过遗传的基本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形态特征以及物种的多样性。
本文将介绍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显性与隐性基因、等位基因和杂合等概念。
1.孟德尔的遗传定律19世纪的奥地利僧侣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大量的实验观察,总结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
这些定律包括:1.1 第一定律:孟德尔的第一定律是关于基因的分离和独立遗传的。
他观察到在有性生殖中,父母的基因会分别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配子形成过程中,基因会分离,并且每个配子只能携带一个基因。
1.2 第二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是关于基因的随机组合和分离的。
他观察到不同基因的组合和分离是随机的,不同基因之间的遗传是独立进行的。
1.3 第三定律:孟德尔的第三定律是关于基因的优势和显性的。
他发现一些基因在表型上表现出来,而另一些基因则被掩藏起来,这种现象被称为显性与隐性。
2.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基因型是指生物体内部基因组成的基因型型谱,表型则是指基因组成的生物体外部组织结构和功能。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2.1 纯合子与杂合子:纯合子指一个个体的两个基因表现完全相同,例如AA或aa;杂合子则是两个基因不同的个体,例如Aa。
纯合子之间的杂交后代属于杂合子。
2.2 显性与隐性:显性基因指在表型上表达出来的基因,隐性基因则被掩藏起来。
当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共同存在时,显性基因会在表型上显示出来。
3.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是指在同一个基因位点上,不同的基因可能存在多个形式。
这些不同的形式可以决定物种的遗传特征和多样性。
3.1 常染色体等位基因:在非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上,不同的基因形式可以决定个体的遗传特征,如眼睛的颜色、血型等。
这些基因可以是多态的,即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形式。
3.2 性染色体等位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点上也存在不同的基因形式,例如决定人类性别的X和Y染色体上的基因。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6dfc9d06bec0975f465e2e6.png)
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分离定律(一)基本内容:在生物体细胞中,控制的基因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发生,分离后的基因分别进入不同的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二)适用适用生物: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中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也可以用于多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情况。
(真核生物的细胞质遗传不符合,原核生物及病毒的遗传也不符合。
)发生时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经减数分裂产生配子过程中。
(三)分离定律的提出(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进而得出结论,总结出规律。
1、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F1全为高茎,F2中总是出现3∶1的比例?2.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显性遗传因子和隐性遗传因子)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
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雄配子的数目远远多于雌配子。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⑤遗传图解3.演绎推理:设计测交实验,F1为杂合子,若将其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杂交,根据假说推测,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应为1∶1。
(纸上谈兵)4.实验验证:实际进行测交实验,验证演绎推理,出现了1∶1的比例。
5.得出结论:假说正确,总结出分离定律。
二、自由组合定律(一)基本内容: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适用: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上两对或两对以上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提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单独分析每对相对性状还是会出现3:1的比例,而此时出现了性状的自由组合,且出现了9:3:3:1的比例。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定律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826015e13186bceb19e8bbd8.png)
4、独立分配定律的应用
①通过对不同对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在杂种后代会出 现新的重组合类型—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
②根据独立分配定律,可以预见杂种后代各类型的出现 概率,为设计育种方案提供依据,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例:杂交亲本差异大,要重组的性状多,则后代群体要 大些,反之,则可以小些。
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林木性状
1、形态性状 白松—球果颜色 挪威云杉—幼苗子叶颜色 火炬松—叶绿素缺乏症 展果松—茎增粗生长 爱荷达白松—疱状锈病 欧洲云杉—窄冠型
2、生化性状 萜烯、同工酶、分子标记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拓展
1、部分显性(Partial Dominance) F1代表现的性状是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双亲的性状同时在F1代个体上出现,而 不表现单一的中间型
例:正常人的红血球细胞呈碟形,镰形贫血 症人的红血球呈镰刀形,二者结婚所生的 子女,他们的红血球细胞既有碟形,又有 镰刀形,平时不发病,只有在缺氧的情况 下才发病。
3、上位性(Epistasis)
一对等位基因的表现受到另一对等位基 因的作用,这种非等位基因间的抑制或遮 盖作用叫上位效应。
P(亲代) 黄(子叶)园(粒型)绿(子叶)皱(粒型)
F1(子1代)
黄、园 (显性性状)
F2(子2代) 黄、园:黄、皱:绿、园:绿、皱 315 : 101 : 108 : 32 556
9.844 :3.156 : 3.375 : 1 9:3:3:1
黄:绿=(315+101): ( 108+32)=416:140=2.97:13/4:1/4
豌豆花色由2个位 点的基因控制。紫色花 朵形成过程中有两步酶
促反应,分别由C和P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7f7054fd0975f46527d3e1f2.png)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1/16 aabb
a b
总
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
结
一对等位基因 两对或两对以上等位基因位于 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A
a
A
a
B b
18
第五章
单基因遗传病
如果一种遗传性状或疾病的发病仅仅 涉及到一对基因,这对基因称为主基 因(major gene),这种遗传称为单基因 遗传(single-gene inheritance)。
A B a b AaBb
A b
a B
细胞学基础
减数分裂后期I,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 合在一个生殖细胞中
A a B b
A
B
a
b
A
or
b
a
B
亲 代
AABB
aabb A—颜色 B—高矮
子 一 代
x AaBb
子 二 代
9
:
3
:
3
:
1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1/16
a b 1/16 AaBb
(1) 患者的双亲表现型往往正常,但均为致病基因的携
带者。 (2) 患者同胞中有1/4的人患病,表现型正常的同胞中有
2/3为携带者,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3) 在系谱中往往看不到本病的连续传递现象,患者 常常是散发的。 (4) 近亲婚配时可使后代发病风险显著增高。
为什么近亲婚配时子女发病风险明显增高?
遗传的基本规律
遗传的基本概念 分离律
自由组合律 连锁互换律
1. 遗传学基本术语
遗传的基本定律
![遗传的基本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fb419a32b90d6c85ec3ac651.png)
下面以一对相对性状的交配实验的三种主要情况比较如下
组 别
亲本组合 组合名 称 杂交 自交 测交 举例
后代基因型、种类、 比例
后代表现型、种 类、比例 1种:黄(100%)
1 2 3
1种:Yy(100%) 黄×绿 (YY×yy)
3种:1/4 YY、2/4 Yy、 2种:3/4黄、1/4 黄×黄 绿 (Yy×Yy) 1/4yy 2种:1/2 Yy、1/2yy 黄×绿 (Yy×yy) 2种:1/2黄、1/2 绿
(1) 基因的分离 (2) 不符合。因为玉米粒色和粒形的每 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比为3∶1。对显性,两对性状综合考 虑,如果符合自由组合定律,F1自交后代分离比应符合 (3∶1)2或9∶3∶3∶1。 (3) 方案一: ①纯种有色饱满的玉米和纯种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获得F1代。 F1 10 ②取F1植株10株与无色皱缩的玉米进行杂交。 ③收获杂交后代种子并统计不同表现型的数量比例。如四 种表现型比例符合1∶1∶1∶1,则符合自由综合定律,若 四种表现型比例不符合1∶1∶1∶1,则不符合自由组合定 律。
说明:牢记以上类型,运用自如,这是学习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 的基础。
两对相对性状的交配后代中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比率计算法
组 别 组合名称 1 2 3 4 5 6 二杂交 二自交 二测交 一杂交一 测交 一自交一 杂交 一自交一 测交
亲本组合 举例 黄圆×绿皱 (YYRR×yyrr) 黄圆×黄圆 (YyRr×YyRr) 黄圆×绿皱 (YyRr×yyrr) 黄圆×绿皱 (YYRr×yyrr) 黄圆×黄皱 (YyRR×Yyrr) 黄圆×黄皱 (YyRr×Yyrr)
自由组合定律的适用条件 (1)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4)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传; (5)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 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重组率=[(45+50+75+70)/1000]×100% = 24%
=0.10+0.15-2×0.005 基因直线排列定律:两边两个基因的重组率等于两个单交
换的重组率之和减去两个双交换率。
(5)列出结果 双%=0.005; AC%=0.10,AC遗传距离10cM; BC%=0.15,BC遗传距离15cM; AB%=0.24;AB遗传距离24cM; B 15 C 10 A
干涉:指染色体上某两个基因座的单交换减少邻近基因 座位单交换发生的可能性的现象。 并发系数(符合系数)=实际双交换率/理论双交换率 =0.005/(0.10×0.15)=0.33
4、基因定位
基因定位:利用各种方法将某一基因定位在某条染色
体的某个特定位置。
基因定位方法(了解)
Genetic recombination遗传重组值定位 Pedigree analysis家系分析定位 Aneuploidy mapping利用非整倍体定位 Cytogenetic mapping细胞学定位 Somatic hybridization体细胞杂交定位 Gene transferring mapping 基因转移定位 Physical mapping物理学定位
其他类型性别
(1)蜜蜂:蜂后产卵,未受精(♂);受精(♀)
(2)蛙类:雌雄决定于蝌蚪发育时的环境温度; (3)其他环境决定性别的实例。
性别控制的染色体理论
(1)Y、W染色体决定性别论; (2)平衡理论:X与常染色体数量比例;
XÈ ¾ É « Ì å £ ¨ X£ © 1X 2X 3X 4X 4X 3X 3X 2X 2X 1X
遗传重组值定位基本原理:成对的染色体在减数
分裂过程中发生交换,交换的结果使染色体上的基 因发生重组。两个基因之间发生重组的频率取决于 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因而可以重组率(即互换率) 来表示它们之间的相对距离
家系分析定位
Sex-linkage性连锁 Gene-chromosome linkage基因-染色体连锁 Gene-gene linkage基因-基因连锁 杂种蛋白质氨基酸顺序分析定位 Linkage disequilibrium analysis连锁不平衡的 分析定位
换率的1%作为一个遗传单位将基因定位在一条直线上。
Two-point test cross 二点测交法
需要分别进行两对基因的杂交、测交试验,根据试验 观察所得结果求出每两个基因间的重组频率,然后加 以比较分析确定各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缺陷 (1)需要三次试验;(2)遗传距离大于5cM时欠缺 准确性(双交换使得互换率偏小)。
(1)找出亲本型和双交换型: 亲本型--数目最多的类型;双交换型--数目最少的类型; (2)确定中间位置基因: 亲本型与双交换型比较,哪个基因交换了,交换的基因一 定是处于三个基因的中央(C)。 (3)计算双交换率和AC、BC交换率
双%=0.5%; AC%=10%;BC%=15%;
(4)计算距离最远的AB之间重组率和距离 AB相对距离=0.10+0.15
例子4-芦花鸡的伴性遗传
(Z染色体显性遗传)
P 非芦花♂×芦花♀ F1 F2 芦花♂×非芦花♀ ♂1/2 芦花:1/2 非芦花 ♀1/2 芦花:1/2 非芦花
例子5-生产上的应用(快慢羽自别雌雄)
慢羽K对快羽k为显性,Z染色体遗传 主翼羽明显长于覆主翼羽的为快羽;反之为慢羽。
P 快羽♂×慢羽♀ F1 慢羽♂、快羽♀
限性遗传
限性遗传(sex-limited inheritance):只局限于某一 性别中表现出的性状;位于Y染色体(XY型)或W染色体
(ZW型)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只限于雄性或雌性上 表现的现象。控制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限性基因。
eg,母鸡产蛋、牛产奶量、男人长胡须、公畜阴囊疝
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性影响遗传):常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 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的影响,只出现于雌方 或雄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控 制从性性状的基因称为从性基因。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
主要内容一、分离定律 二、自 Nhomakorabea组合定律(独立分配定律)
三、基因互作
四、连锁与互换定律
五、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六、畜禽经济性状的遗传
四、连锁与互换定律
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
状在F2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遗传。连锁相 包括互引相(AB;ab)、互斥相(Ab、aB)。
基因组测序
五、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性别决定机制
XY型性别
--异配性别(XY♂)、同配性别(XX♀) --大多数昆虫、两栖类、哺乳动物 --Y染色体决定雄性发育;
XO型性别
--异配性别(XO♂)、同配性别(XX♀) --部分昆虫(蝗虫、蟋蟀、蟑螂、黄瓜虱) --X染色体数量决定性别;
ZW型性别
--异配性别(ZW♀)、同配性别(XX♂) --鸟类、鳞翅母昆虫、部分两栖类及爬行类、鱼类
体细胞杂交定位利用亲缘关系较远的动物或植物细
胞融合后会出现染色体丢失的现象而实现将基因定位 于某一染色体上 Synteny testing同线性测验 Selecting mapping选择定位 Translocation analysis易位定位
Deletion analysis缺失定位
Protein analysis蛋白质分析定位 Dot blotting点杂交定位 Southern Blotting 定位
伴性遗传
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 是伴随性别而遗传的现象,又称性连锁遗传。
例子1-果蝇白眼的伴性遗传
(X染色体隐性遗传) 白眼雌蝇×正常雄蝇 白眼雄蝇×正常雌蝇 白眼雄蝇×正常雌蝇 正常雄蝇×正常雌蝇
雌蝇全正常;雄蝇一半 雌蝇一半白眼、一半正常; 白眼、一半正常 雄蝇一半正常、一半白眼
性状: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限性性 状:只限于在某一性别中表现的性状,如母牛产奶、 公猪日采精量(或精液品质)。
质量性状(qualitative-):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有明显界 限,变异呈不连续的性状。例如,牛的无角与有角,鸡 的芦花毛色与非芦花毛色,等等。这些性状由一对或少 数几对基因控制,它不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性状 间大多有显隐性的区别,它的遗传表现完全服从于三大 遗传定律。
³ È £ ¾ É « Ì å £ ¨ A£ © 2A 2A 2A 3A 4A 3A 4A 3A 4A 3A
X/A± È Ö µ Ô ± Ð ð 0.5 Ð Û Ð Ô 1´ Æ Ð Ô 1.5 Ö Ð ¼ ä ´ Æ Ð Ô 1.33 Ö Ð ¼ ä ´ Æ Ð Ô 1 4± ¶ Ì å ´ Æ Ð Ô 1 3± ¶ Ì å ´ Æ Ð Ô 0.75 ¼ ä Ð Ô 0.67 ¼ ä Ð Ô 0.5 4± ¶ Ì å Ð Û Ð Ô 0.33 Ö Ð ¼ ä Ð Û Ð Ô
eg,人的秃头性状
六、畜禽经济性状的遗传
畜禽性状组成
动物的遗传性状,按其表现特征和遗传机制的差异,可 分为三大类:一类叫质量性状(Qualitative -), 一类叫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再一类叫(门)阈性状 (Threshold-)。动物的经济性状(Economic-)大多是 数量性状。动物的经济性状(Economic trait)大多是数 量性状。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是指那些在类型间没有明显界 限,具有连续性变异的性状,如产奶量、产卵量、产毛 量、日增重、饲料利用率等。
阈性状:是指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呈现不连续变异的 性状。这类性状具有潜在的连续分布遗传基础,但其表 型特征却能够明显的区分,例如,产子数,鸡的脚趾数, 母猪的乳头数等,这类性状的基因效应是累积的,只有 达到阈值水平才能表现出来。
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
完全连锁的两对基因
不完全连锁的两对基因
自由组合的两对基因(在同一染色体上)
Crossing over 两对基因的互换
2、交换率(重组率)的计算
交换率的计算
交换率=
重组型配子数
总配子数
×100%
=
×100% 重组型个体数+亲本型个体数
重组型个体数
交换率=0,完全连锁;交换率=50%,自由组合;1%交 换率表示两个基因距离为1遗传单位(图距单位、厘摩, cM);这种通过互换率估算出的距离称为遗传距离。
利用非整倍体定位
经典的非整倍体分析定位:通过计数非整倍体与正
常个体杂交后的后代分离比来定位基因
以酶作标记,测定非整倍体杂合子后代中的等位剂
量,从而定位酶基因
细胞学定位
在细胞水平上观察染色体异常而将基因定位于这一
染色体的异常区 一般用于对果蝇和哺乳动物的基因定位 方法有缺陷定位,病毒影响定位和基因剂量定位
例子2-人的血友病伴性遗传
(X染色体隐性遗传)
〇 □
〇
█
▉ □ 〇
〇 〇
□
〇
□
█ □ □ 〇正常 █ 血友病
例子3-人的色盲伴性遗传
(X染色体隐性遗传)
(1)11号的色盲基因来自于1代个体中的______号。 (2)在这个系谱图中可以肯定为女性携带者的一共有 ______人,她们是______。 (3)7号和8号再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机率为______。他们极 易生出病孩的原因是______。 (4)6号的基因型是______。
不完全连锁遗传的染色体图解
连锁遗传的特征
(1):摩尔根连锁互换是经典遗传学第三定律,是孟 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 (2):发生在两对或以上基因间,且基因在染色体上 线性排列; (3):连锁基因发生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 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重组型的分子基础; (5):两对基因座间距离越大,交换概率越大、连锁 性越弱; (6):完全交换即为自由组合,完全不交换即为完全 连锁情形;